“提香·花神——乌菲齐美术馆威尼斯画派珍藏展”正在上海东一美术馆展出,展览呈现了49幅威尼斯画派大师杰作,弥足珍贵,其中有威尼斯画派“三杰”提香、委罗内塞、丁托列托的名作,还有乔尔乔内、老帕尔马等一众威尼斯巨匠的作品,绝大部分作品首次在中国内地亮相 本次展览以“宛如剧场的威尼斯”“威尼斯女神”“骑士、艺术家与儿童肖像画”“神话与古典”“战士与战场”“大自然与日常生活的描绘”六个单元展现了威尼斯画派伟大的时代魅力。这也是提香举世闻名的“美人画像”《花神》首次在中国内地亮相,长久以来这件名作一直为画坛和世人所崇仰,提香对理想化女性的非凡演绎使得女性画像在威尼斯乃至整个欧洲画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除了提香的《花神》《维纳斯、丘比特、狗与山鹑》《托马索·莫斯蒂肖像》等8幅名画之外,还有如他的老师乔尔乔内的《摩西的考验》、丁托列托的《维纳斯、丘比特与伏尔甘》、老帕尔马的《朱迪斯》、委罗内塞的《基督受洗》等众多名作,将会带给观众一次美妙的艺术盛宴。 同时,东一美术馆与意大利乌菲齐美术馆“五年十展”合作项目的第四个国际大展“最后的贵族——乌菲齐馆藏18世纪欧洲大师绘画”也正在展出,通过呈现乌菲齐绝妙的18世纪馆藏珍品,深入揭示了18世纪的政治和社会变革带来的艺术演变,从宏大历史题材到细致入微的平民风俗,全景展示了18世纪绚烂的艺术发展图景,与正在东一美术馆展出的“提香·花神——乌菲齐美术馆威尼斯画派珍藏展”形成了艺术史发展的前后呼应。 “上图发布·先锋派”全场景阅读播客特别邀请到东一美术馆执行馆长谢定伟和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亮以现场对谈的形式,为读者揭秘“花神与贵族——乌菲齐美术馆珍藏背后的故事”。 - 本期团队 - 串台:@进馆说 @严老师殺时间 主播:严括 嘉宾:谢定伟、郭亮 制作人:陈伦杰、江冉 剪辑:星纪 执行制作:黄彬彬 直播统筹:陈骋 联合策划:东一美术馆 - 收听指南 - 04:06 东一美术馆与意大利乌菲齐美术馆的“五年十展” 09:34 群星中的太阳——提香 21:42 谢定伟馆长回应《花神》真迹质疑 27:57 《花神》背后的故事 34:39 威尼斯画派对欧洲绘画艺术的影响 42:42 什么是“最后的贵族”? 58:07 双展联动的正确打开方式 64:13 观众提问环节 - 相关画作 - 《花神》 提香·韦切利奥 c.1517 布面油画 79.7×63.5cm 《慈悲圣母》 提香·韦切利奥 1573-1574 布面油画 154×144cm 《威尼斯总督府景观》 乔瓦尼·安东尼奥·卡纳尔,又名卡纳莱托 c.1735-1750 布面油画 51×83cm ©Photographic Department, The Uffizi Galleries -By Permission of the Ministry for Culture of Italy 《拿毽子和球拍的女孩》 让·巴蒂斯特·西梅翁·夏尔丹 c.1737-1742 布面油画 83×66cm ©Photographic Department, The Uffizi Galleries -By Permission of the Ministry for Culture of Italy 《诗人维托里奥·阿尔菲里肖像》 弗朗索瓦-泽维尔·法布尔 1793 布面油画 93×73cm ©Photographic Department, The Uffizi Galleries -By Permission of the Ministry for Culture of Italy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抖音/微信视频号:星纪录 社区:“阿基米德”app《先锋派报告》节目社区
您可能看到过这样的一段视频:穿着古代服饰的乐师们或吹笛萧,或弹琵琶,或抚古琴,仿佛徐徐展开的画卷,画中人身形微动,用手中的乐器弹奏出不失古风又有当代元素的曲调。这些被网友称作“美得像一幅工笔画”的视频都出自自得琴社,这个创办10年的琴社正在用传统民族乐器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f06fbdcf6529743167e4e00c84845f28.jpg] 在一次演出彩排中,我见到了自得琴社社长朱里钺,很难想象这个极具创新意识团队的掌门人是个70后,大学学的是和音乐毫不搭边的计算机专业,直到2010年左右,他才接触到古琴。朱里钺的声音低沉,不疾不徐,就像在聆听古琴演奏一样让人不由得静下心来。 [5123a19fe30ad166010b2cbc05ceedb8.jpg] 自得琴社“出圈”的密码是什么?古琴文化的专业性与传播如何平衡?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展开了这次对话。 - 对话者 - 朱里钺:自得琴社社长 星纪(@Starcyxx):长三角之声主持人 - 收听指南 - 03:44古琴推广难在何处? 06:50装束复原视频“出圈”背后的故事 18:58以“复古”实现“创新” 21:17最初的梦想是“一床古琴,岁月静好” 25:59“斜杠”社员们的日常 30:21AI会对民乐有影响吗 41:16“我们要做的是在推广过程中尽量能够节省大家欣赏艺术的精力” * 江南丝竹新国风乐集《江南好》剧照 [639ffd511cf2eb9f6f85765bb4b44af0.jpg] [9e232d70c10bfd1dbd912da3a74b931a.jpg] [9e29ea1778a2e084f363af46fb7c2bd5.jpg] * 自得琴社乐手身着唐/宋复原装束 [e71092965eebd4be965ee368b3008041.jpg] [673616fe83ef479cc5cceecaf9712e63.jpg] [64aef2cefb481e6dc2d480d5c9371cad.jpg] [e6c9e0c0884c131a600271182f9df34f.jpg]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抖音/微信视频号:星纪录 阿基米德APP《先锋派报告》节目社区
浦东美术馆年度巨献,展览“光辉时代:普拉多博物馆中的西班牙往事”(Ages of Splendor: A History of Spain in the Museo del Prado)即日起正式向公众开放。“光辉时代”汇集了普拉多博物馆馆藏中70幅油画真迹,其中16件作品首次离开西班牙,9件首次离开普拉多博物馆,超半数作品首次亮相亚洲。这些作品不仅是世界闻名的伟大杰作,更是西班牙历史上科学、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达到巅峰的生动见证,是属于全人类的艺术瑰宝。 本期“上图发布·先锋派”全场景阅读播客邀请展览“光辉时代:普拉多博物馆中的西班牙往事”策展人佩德罗·J·马丁内斯·普拉萨,以及艺术史学者洪潇亭,以现场对谈的形式,带领读者穿越“光辉时代”遇见“普拉多的西班牙往事”。 - 本期团队 - 串台:@进馆说 @严老师殺时间 主播:严括 嘉宾:佩德罗·J·马丁内斯·普拉萨、洪潇亭 制作人:陈伦杰、江冉 剪辑:星纪 执行制作:黄彬彬 直播统筹:陈骋 联合策划:浦东美术馆、上海书画出版社 - 收听指南 - 05:17 西班牙艺术史上的黄金时代 08:50 普拉多的《蒙娜丽莎》因何而特别? 11:00 “近代欧洲绘画的开始”——戈雅 18:21 西班牙最杰出的巴洛克画家 ——委拉斯开兹 29:03 意大利的巴洛克艺术与西班牙的巴洛克艺术 38:17 展览中呈现的普拉多博物馆“秘室” 43:17 现场观众提问环节 ·《蒙娜丽莎》达·芬奇工作室 * 《穿猎装的费利佩四世》 委拉斯开兹 * 《鲜花、水果和天使的花环》 老扬·勃鲁盖尔,彼得·保罗·鲁本斯,弗兰斯·斯奈德斯 * 《女演员玛丽亚·格雷罗扮演的“傻姑娘”》 华金·索罗拉 * 展览现场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抖音/微信视频号:严老师殺时间、星纪录 社区:“阿基米德”app《先锋派报告》节目社区
在我以往的印象中,话剧演员张露饰演的大多是女知识分子、有钱的太太、花里胡哨的交际花之类的角色,比如《长恨歌》里的王琦瑶、《欲望号街车》里的布兰奇、《追梦云天》里的飞机设计工程师……但在2020年上演的舞台剧《深渊》中,她抛开了“偶像包袱”,用一种更贴近自然的表达方式塑造了一位“糟糕的母亲”——陈丽娟,张露也凭借这部戏摘得第31届白玉兰戏剧奖主角奖。 * 悬疑剧《深渊》剧照(摄影:陆宇烁) 这次专访开始前,我一直觉得张露是一个挺有距离感的人,因为在以往的经验中,实力派的演员总会在台上台下有很大的区别。在话剧《孟小冬》的排练间隙,我见到了台下的张露,聊着聊着发现其实她很开朗,她的身上有一股简朴的天真,也让我发现原来经验丰富的演员也会因为害怕塑造的角色不够完美而感到焦虑。 - 对话者 - 张露(@SDAC):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国家一级演员 星纪(@Starcyxx):长三角之声主持人 - 收听指南 - 05:43 连演13年《长恨歌》,让我从不懂到开蒙 10:44 “从我开始从事这个行业开始,我就没有演过年龄小的角色” 22:29 如何塑造70多年前的“顶流”? 31:49 为了演好孟小冬,开始听京剧、学身段 36:35 “同感孟小冬,经历多了,我才知道做人还是烈点好” 39:09 “我敢于去接一些我没有尝试过的、别人不敢找我演的角色” * 张露在电视剧《繁花》中饰演悦来香老板娘 * 话剧《长恨歌》剧照 * 话剧《欲望号街车》剧照(摄影:尹雪峰) * 悬疑剧《深渊》剧照(摄影:陆宇烁) * 话剧《孟小冬》宣传照(摄影:陆宇烁)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抖音/微信视频号:星纪录 社区:“阿基米德”app《先锋派报告》节目社区
在舞蹈世界里,人们通常更加关注女性演员,男性演员往往游离于光环之外,扮演着绿叶的角色,而2018年横空出世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却捧出了一位名副其实的“大男主”——由王佳俊饰演的李侠。 这个眉宇间有英气、舞姿中展露果敢的男舞者,已经在舞台上“站”了20多年,曾担纲《野斑马》《天边的红云》《霸王别姬》《舞台姐妹》《一起跳舞吧》《朱鹮》等舞剧的“男一号”。 而生活中的王佳俊与他台上塑造的角色截然不同,阳光、开朗、极具少年感,他在网络的各大平台上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在VLOG里吃到喜爱的美食会管理不好自己的表情,被网友们截下不少搞笑表情包,他还被大家称为“叔圈天菜”。 台上是E人,台下是I人,拥有矛盾体质的王佳俊走出聚光灯是什么样? 本期《先锋派报告》对话舞蹈演员王佳俊:一切都不算晚!不要太快对世界失望!只要保持好奇,就永远是少年 - 对话者 - 王佳俊(@快乐的佳俊):上海歌舞团荣典·首席演员 星纪(@Starcyxx):长三角之声主持人 - 收听指南 - 03:53 最初学舞蹈是为了治哮喘 06:16 跳广播体操考进了上海舞蹈学校 11:33 老师给的评价是“白开水” 18:10 和朱洁静的同窗、同台之情 22:15 “我身上有个按钮,下了班我就会关掉它” 29:33 “《永不消逝的电波》给我带来了很大压力” 34:36 舞蹈演员的二度创作空间很小 39:58 台上是E人,台下是I人 44:08 演出中的“小叛逆” 57:23 不要太快对这个世界失望 *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照 * 舞剧《朱鹮》剧照 * 舞剧《一起跳舞吧》剧照 * 舞剧《舞台姐妹》剧照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抖音/微信视频号:星纪录 社区:“阿基米德”app《先锋派报告》节目社区
本周开始,我们将开启一个特别的系列,我们将抛开具体的舞台作品,走近台前幕后一个个独立的戏剧人,听他们讲出自己的故事。当开始策划这个系列的时候,我在策划案上敲出的第一个名字就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导演——周小倩老师,我更愿意像更多观众一样,叫她倩姐。 我和她第一次见面是在上海沪剧院,当时她正在排练《江姐》这部剧。那是我刚刚参加工作,进门采访前工作人员提醒我:倩姐非常的认真、非常的严肃,你要小心。可是当采访开始的时候,她讲到剧情、讲到革命先烈,竟然哭了起来。初出茅庐的我有点措手不及,但是那一次的采访效果特别好!我的同事对我说:你真幸运,第一次专访就遇到了这么真诚的人。此后,我在不同场合,就倩姐的不同作品采访过她。但时至今日,我好像还没有机会完整听她讲述一路走来的故事。本期节目让我们一起对话周小倩 - 对话者 - 周小倩(@周小倩SDAC):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导演 星纪(@Starcyxx):长三角之声主持人 - 收听指南 - 03:07 从西安到上海,从演员到导演 12:34 “当第一个剧本放到我手里的时候,我潸然泪下” 15:17 “给很多大导演当过副手,这些都是我的财富” 27:34 “在排练厅是我最快乐的时候” 38:53 “到现在我都不敢看观众的评论” 41:50 “倩姐”这个称呼的由来 54:58 “我是一个特别爱‘撞南墙’的人” * 周小倩在话剧《商鞅》饰演姬娘 * 周小倩在排练音乐剧《周生如故》 * 周小倩导演作品音乐剧《南墙计划》 * 周小倩导演作品舞台剧《长恨歌》(上海话版)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抖音/微信视频号:星纪录 社区:“阿基米德”app《先锋派报告》节目社区
宋庆龄曾说:“有些事是可以等待的,但是少年儿童的培养是不可以等待的。”为此,她带领中国福利会开创了新中国第一家儿童艺术剧院,她希望借助儿童戏剧促进少年们成长为健全的人。 [4046996-YmkByPrJME1711100250448_757x610.png] [4046996-pFxXcS7PB81711100271250_413x514.png] [4046996-JcsG6xeQJZ1711100292311_762x1071.png] * 图(上/中/下):蔡金萍在中福会儿艺学馆;《长发姑娘》剧照;《花木兰替父从军》剧照 在这个剧院里,有一位学员从豆蔻年华就在这里学习表演,并逐步成长为导演、艺术总监、院长,为儿童戏剧事业倾注了近50年的心血,而今仍在为儿童戏剧的普及和推广默默耕耘着,她就是国家一级演员、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名誉院长、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蔡金萍,孩子们亲切称她为“院长妈妈”。 [4046996-YiRXN4CzbT1711100461102_8493x11324.jpg] 3月27日“世界戏剧日”即将到来之际,上海图书馆阅读推广中心、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长三角之声联合举办《先锋派》线下播客,蔡金萍老师向我们讲述了她与儿童戏剧结缘半个世纪的故事,并为读者和听众分享有关儿童戏剧教育的真知灼见。 —收听指南— 4:02 1970年代中福会儿艺学馆:52名老师教38个学生 15:03 被周小燕、张瑞芳等老艺术家点赞的演出 24:29 把《泰坦尼克号》《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改成儿童剧 29:40 现场游戏:锻炼孩子的想象力和观察力 34:52 把戏剧送到郊区去 —活动现场— [4046996-Ebp7xDJ2Ab1711100685417_6192x4128.jpg] 线下地点:上海图书馆东馆7楼阅读推广中心 —线下播客参与方式— 留意每期“先锋派”招募信息或关注视频号“星纪录”。
上世纪90年代初,受新生文化形态冲击,全国戏曲普遍面临困境的时刻,上海淮剧的处境尤为艰难。为重新树立剧种的自尊心,上海淮剧团依托优秀主创团队,完成了革命性创作——都市新淮剧《金龙与蜉蝣》,这部剧上演不到一年就斩获40多项大奖,不仅被认为是淮剧乃至中国戏曲的里程碑之作,更是被誉为“十几年探索性戏曲走向成熟的标志”。 作为一部悲剧,《金龙与蜉蝣》既让人联想到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王》《美狄亚》,也有《哈姆雷特》《麦克白》的影子,剧中矛盾冲突的激烈程度、悲剧内涵的深刻性,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人性的揭示、对权力的反思、对命运的叩问,历经30年依然直击当代人的心。上海淮剧团发挥“学馆制”优势,原班人马以老带新推出《金龙与蜉蝣》传承版,再度展现这部“都市新淮剧”的风采。 在上海图书馆东馆举行的《先锋派报告》线下播客录制中,两位“90后”的主创一起分享了这部经典之作为何能够历久弥新。 - 对话者 - 海博:上海淮剧团创作部副主任 王俊杰:上海淮剧团青年演员 星纪(@Starcyxx):长三角之声主持人 - 收听指南 - 03:01 “90后”如何与淮剧结缘 09:47 30年前的剧情现在看来还是太超前? 15:34 上海淮剧团的实验精神 22:08 传承版到底传承了什么? 29:37 破坏了戏曲中“小生美”的“蜉蝣” 31:24 《金龙与蜉蝣》的戏曲文本精神 39:33 年轻主创如何为传统戏曲注入的新活力 45:37 传统戏曲的跨界融合 - 《金龙与蜉蝣》剧照 -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抖音/微信视频号:星纪录 社区:“阿基米德”app《先锋派报告》节目社区
作为亚洲音乐剧爆款之作,《粉丝来信》音乐剧原版作为韩国原创音乐剧历史上的重要作品,曾被誉为“改写韩国原创音乐剧历史的作品”。作为上海文化广场自制的第五部音乐剧,《粉丝来信》中文版把时空背景移植到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上海,以海鸣、微岚、七人会等虚构形象,折射当时中国进步作家的精神群像。中文版对原故事背景、人物角色等进行本土化改编,将故事的背景设置为1940年代的上海,通过讲述一代中国青年才俊对文学艺术的追求和对爱的期待,以洞察时代下文人内心的情感世界。 自2022年首演以来,音乐剧《粉丝来信》中文版已在全国二十多个城市启封,逾八万人次一窥缪斯的光芒,而每年春天,这封来自上世纪的“神秘信件”都将再度启封。今年春天,三位新卡司的加入也为这部剧注入了新的活力。 - 对话者 - 赵凡嘉(@赵凡嘉嘉):音乐剧演员 马海生(@马海生):歌手、演员 刘浩冉(@刘浩冉Levana):音乐剧演员 星纪(@Starcyxx):长三角之声主持人 - 收听指南 - 02:54 第一次接触《粉丝来信》的感受 09:15 扮演角色时的小巧思 16:14 三位新卡跟角色的极大反差 19:42 微岚和夏光在舞台上的一体性 23:43 马老师往那一坐就是“海鸣本鸣” 27:31 在舞台上会受对手的影响吗? - 音乐剧《粉丝来信》中文版剧照 -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抖音/微信视频号:星纪录 社区:“阿基米德”app《先锋派报告》节目社区
施夏明,当今昆曲圈内“最忙的小生”,他是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最年轻的院长,同时他也是个“斜杠青年”——用镜头记录演员们台前幕后的故事、尝试昆曲与流行音乐的跨界演绎、甚至可以在一些影视剧作品中看到他的出演。虽然“忙里忙外”,但他的所有斜杠几乎都围绕着他所热爱的昆曲艺术。月底,他又将带着自己的成名作《1699·桃花扇》来上海演出,在上海图书馆东馆举行的线下播客录制中,我们一起聊了聊百戏之祖昆曲的的梦想与未来。 - 对话者 - 施夏明(@昆剧施夏明):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院长、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 星纪(@Starcyxx):长三角之声主持人 - 收听指南 - 08:12 “贷款上班”的日子里最大的动力 14:16 《1699·桃花扇》是一个发生在南京的故事 21:27 《1699·桃花扇》近年来很少上演 25:22 演员在台上忘词的时候最紧张 33:19 为什么昆曲都是举行“演前谈”? 44:07 台下的施夏明是个“斜杠青年” 49:21 昆曲的未来会是什么样 - 施夏明剧照 - - “浮影幽兰”昆曲正YOUNG古典新欢花雅周微影展 -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抖音/微信视频号:星纪录 社区:“阿基米德”app《先锋派报告》节目社区
2024年龙年央视春晚,上海京剧院青年演员徐朝皝、徐朝嬴表演了拿手绝活“大靠双锤出手”,银色的双锤在他们手里上下翻飞,兄弟之间的默契确保了两人耍锤的动作一模一样,令人目不暇接。 这对“锤子兄弟”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经验丰富的执证医师,是中医世家的第五代传人。在春晚排练期间,还有外地病人慕名找到兄弟俩住的宾馆求医。 兄弟俩把“以薬医疾苦,以樂养心灵”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他们俩是如何从“杏林”跨行到“梨园”?“行医”和“演戏”并行的生活又是什么用的?本期节目邀请徐朝皝、徐朝嬴,一起聊聊“行医难还是唱戏难”。 - 对话者 - 徐朝皝:上海京剧院青年演员 徐朝嬴:上海京剧院青年演员 星纪(@Starcyxx):长三角之声主持人 - 收听指南 - 02:56 参加2024龙年央视春晚的感受 09:16 “出手允许掉”,但春晚的舞台上必须万无一失 18:22 京剧的武戏是一种精神 33:33出身杏林,却跨行当了京剧演员 59:25 唱戏和看病都是“台上见” - 年幼时的徐朝皝、徐朝嬴 - - 演出剧照 - - 兄弟俩与父亲徐文斗医师 -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抖音/微信视频号:星纪录 社区:“阿基米德”app《先锋派报告》节目社区
纪录片《在世界尽头相遇》中出现了这样一只企鹅:它脱离了向前行进的大部队,对其他同伴的呼唤置若罔闻,转身向着雪山坚定地走去。这只企鹅一摇一摆,看起来像极了异类。它的步子并不大,或许终其一生也不会到达雪山。但它依然坚定地走着,不再回头。 这便是林溪儿编剧、白倬铭主演的单人话剧《寻找企鹅的夜晚》的灵感来源。 整部《寻找企鹅的夜晚》在两条线交织中展开,大概的故事就是一个百无聊赖的年轻人在夜晚突然被一个不知道从哪儿来的老头喊出家门,去找一只不知道在哪里的企鹅。他们路过了城市中的许多地方,动物园、快餐店、自来水厂、大桥,他们也想起来和很多往事。 从2022年首演至今,这部荒诞又浪漫、温柔而有力量的作品已经上演了40多场,巴扬琴的现场演奏与白倬铭的表演在舞台上交相辉映,共同将观众带上了一段奇幻又感人的旅程。“看似平静松弛又暗潮汹涌”“像玻璃上裂开了一道小小的缝”“让人去寻找真正的自己”是观众们给予《企鹅》的共同评价。 从《四张机》中的卢泊安到《粉丝来信》中的蜇生再到如今的独角戏舞台,白倬铭如何学会从“饰演角色”到“饰演自己”?在《寻找企鹅的夜晚》中,白倬铭寻找到了什么?我们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演出现场与白倬铭展开了下面的对话。 - 对话者 - 白倬铭(@丿日亻卓钅名):演员 星纪(@Starcyxx):长三角之声主持人 - 收听指南 - 06:15 这是一部集体创作的独角戏 09:24 “没有任何一个演员可以拒绝演独角戏。” 19:41 “我不是技术型的演员,所以演每场戏都要把自己‘归零’。” 23:18 除了寻找企鹅之外,我们还在寻找什么? 28:29 这只“企鹅”不仅是年轻人在寻找的 * 《寻找企鹅的夜晚》剧照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抖音/微信视频号:星纪录 社区:“阿基米德”app《先锋派报告》节目社区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