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人如果打算写小说或诗歌的话,每年必须有500英镑的收入,外加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 这是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最广为流传的句子。她一语道出了女性要想从事写作活动,就必须拥有经济基础。 而随后,伍尔夫又提出了她在文学层面的思考:“女性的本质和小说的本质这个大问题仍没得到解决。我逃避了对这两个问题作出结论的义务,就我而言,女性与小说仍然是悬而未决的问题。” 本期播客就是从这儿开始。我们可以从弗吉尼亚•伍尔夫这样优秀的女作家笔下看到丰富的女性形象,对她们的境遇有更深入的了解。 最后,祝所有女性国际劳动妇女节快乐! 涉及书目: 《一间自己的房间》 《女性莎士比亚》 《书里的两种女人》 《女性的职业》 《女性与小说》 参考资料: 《再见伍尔夫:80年前的女性主义丰碑》,《看世界》杂志,2021/498期,p51-55。 《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的职业》 https://zhuanlan.zhihu.com/p/58854309 #来找包子玩吧!无论是节目反馈、聊英语文学还是杂七杂八,都可以在这找到我: 微博:热腾De小笼包 即刻:热腾De小笼包 邮箱:[email protected] 添加微信JimmyBaoZi2020备注“莎士比亚听我侃听友”进入听友群
「翻开《清晨5点的第五大道》,第一眼看到最为出彩的是本书精妙的结构——起承转合与前后呼应、序幕和花絮等样样不少、众多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如电影般的艺术品一样让人着迷。就像后记表明的,这本书不光是对《蒂凡尼的早餐》改编电影的一次社会文化探索,更是一封送给好莱坞的一封完美情书。在此,我将贴出原文选段供大家欣赏。 选自《后记:与山姆•沃森相约》 在洛杉矶长大的我很快就意识到自己并不喜欢在洛杉矶居住。当我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马上就搞清楚了原因:我猜,问题出在好莱坞。那么多所谓自作聪明的外乡人永远在提醒着我:我所居住的洛杉矶不过是光怪陆离、贪婪之极、庸俗无比的虚假天堂。对此,我应该深感羞愧。 如同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那些不再眷恋洛杉矶的人口声声说要离开。然而,他们是永远不会离开的。难道当真如蝗虫之日所云,洛杉矶是一太平地狱,芸芸众生不过是在熊熊烈火中载歌载舞吗? 不,至少有时候不。我曾见过一个最愤世嫉俗的编剧在派拉蒙大门前晕倒在地。也曾见到一个最暴躁的反对者,在好莱坞屡屡碰壁,被业内行家屡屡鄙视,一气开到穆赫兰道,在夜晚俯瞰这座城市后,却再次燃起希望,只因领悟到花景洋房里面的每个艺人,包括演员、导演、服装设计师、灯光指导、跑腿儿或很纯很傻的编剧皆在尽其最大努力拍摄电影。他们素昧平生,却相遇于洛杉矶,共同为我们每周六晚上七点到九点半的黄金快乐时光而努力工作。我喜欢这些人。 我真心喜欢这些人。喜欢他们怒发冲冠,恰如高转速的发动机蹦出的滚烫的橘黄色火花。我喜欢他们流言蜚语,正是这些流言使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居民亲密无间,就像有着宝马车的《我们的小镇》。我喜欢在市级规模的办公室里,受蠢蠢欲动的雄心壮志驱使而奋力共谋。我爱煞了那种傲慢、勇气、疯狂以及(偶尔)藏在努力背后的想象力。我也很是欣赏那些对一切冷嘲热讽的个中好手,在他们看来,没有比为整个世界制造乐趣更愚蠢或更重要的事情了。然而最重要的是,我喜欢这项工作。尽管因其仅供消遣,有时无济于事,此爱亦矢志不渝。正如,在外与人邂逅后,遂发生一场采取了保护措施的欢爱一样,是我们能为彼此所做的最好的事情。 只要有人拍电影,洛杉矶就永远是好菜坞电影之都。」 0:11 《蒂凡尼的早餐》电影:面目全非的改编 1:14 选角大失败?赫本不像交际女,更像个卧底女警? 3:27 被柔化的霍莉:一个可以被接受的“坏女人” 5:21 战后爆炸的大众媒体向女性吼叫道:“家才是一个女人的归宿!” 7:19 站在十字路口的奥黛丽•赫本 9:38 赫本与《罗马假日》:一个去寻找世界的女孩 10:57 当公主变成短发,她不再墨守成规 12:56 用一抹微笑反叛保守年代的主流观点 14:13 为短暂绽放的女孩们立传 15:34 只有好莱坞才能拍出的电影 延伸资料: 《解读“现代女性的黎明”——关于<清晨5点的第五大道>》,《博览群书》杂志,2015/03,p88-90。 为什么‘蒂凡尼的早餐’是一个糟糕的改编电影 原著的精彩之处在哪里?| 深度电影分析 |Be Kind Rewind:https://b23.tv/zjgopQg BGM: Henry Mancini - Something for Cat & Moon River #来找包子玩吧!无论是节目反馈、聊英语文学还是杂七杂八,都可以在这找到我: 微博:热腾De小笼包 即刻:热腾De小笼包 邮箱:[email protected] 添加微信JimmyBaoZi2020备注“莎士比亚听我侃听友”进入听友群
外国的月亮就一定比国内的圆?甚至连读书榜单也是如此? ——No! 大错特错! 在美国豆瓣的第一榜单Best Books Ever里,随处可见YA文学与言情小说,连《了不起的盖茨比》《罪与罚》这样的传世名作的排名都令人大跌眼镜。再对比一下豆瓣读书250,真是让人感叹,欧美读者的品味很是堪忧哎!
「“焦虑”绝对是现代社会躲不开的一个词。而这种焦虑,很大程度是建立在“身份”这个纬度上。 在学校时我们关注自己的成绩,想着自己是否是最好学生;刚踏出校门走上社会就发现要用职业和工资定义自己。在家人周围,我们要做好女儿好儿子,被教育尽量听长辈的话;但是在外人面前,我们不能成为任人宰割的小绵羊,而要披上狼皮变得凶狠起来。 可能很难不迷失一会儿,想想自己到底是怎样的人。就像电影《私人采购员》中的女主角莫林,在孪生哥哥去世后试图用“灵媒”身份寻找他留下的指示,但一无所获。直到在山洞中才终于和之前总是擦肩而过的哥哥“会面”。她抛出各种问题,得到的答案却不能让自己满意。 当脱口而出那句“Is it you? Or is it just me?”时,莫林才真正意识到所有的寻找都是徒劳。当然不是只有自己,哥哥总是在她身边,而自诩灵媒的莫林却从未发觉。但这一切又实实在在是由她而起。当哥哥离去后,她作为妹妹感到有未完成的义务,可以利用灵媒副业实现,但依然还要做着私人采购员这份痛恨的工作。 她被多重身份困住了,却没有看到褪去这些标签的自己究竟是谁。 因此哥哥最后想告诉她的,也是我们可以学到的。迷茫时,社交媒体里五彩斑斓的同龄人生活又给我们来上一拳,隐隐约约的不满浮现在心头。我们开始寻找怎样成为更好的自己、甚至完全掌控生活。好像这样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摆脱焦虑这种负能量的情绪。 但这不可能发生。基于身份的焦虑作为一种情绪不会从任何人的生活中离场。要想与它和解,认识自己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0:06 嫉妒心已如影随形 1:04 每个人都想跟上隔壁的琼斯一家 3:29 互联网让我们的距离“消失”了 4:54 “人人平等”的诅咒与随之而来的无限期望 8:13 “完全掌控人生”的现代骗局 9:51 与身份焦虑并存 BGM: Olivia Rodrigo - jealousy, jealousy
这里是本节目第一个专题『阅读浪漫小说』。一起聊聊的是我的好友Zeno(Zeno L, 青椒只是外壳,灵魂在午夜游荡,寻找适宜的栖身之所)。 浪漫小说总是令我们读者如痴如醉、沉浸其中,但也会不经意间想到由这种小说体裁延伸开来的各种话题。浪漫小说,或许不止于“文学中的马卡龙”这么简单。 【时间索引】 0:33 定义浪漫小说 1:15 小说中的马卡龙? 2:45 浪漫小说的羞耻感:需要辩护的阅读行为? 6:09 《布里奇顿》情欲场景:时代、读者、婚姻与褒贬不一的同人续作 14:20 逃避生活的好去处? 16:43 浪漫小说的教化作用与情感转移 20:42 简•奥斯汀浪漫小说《傲慢与偏见》:“放荡轻佻”的莉迪亚 24:31 玛丽:爱情小说中的小丑与女性的闺阁才华 30:52 柯林斯先生=令人生厌的普信男? 37:07 夏洛特:“你不要评判我” 38:23 达西先生,不是完美的Mr. Charming,而是因为爱情成长 42:05 突然插入日常生活的浪漫,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45:04 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那婚后呢? 50:10 体育赛事就比浪漫小说高一等吗? 53:31 我们早已被笼罩在浪漫小说的璀璨星光中 55:34 to be continued.... 【延伸资料】 书籍:珍妮斯•A•拉德威《阅读浪漫小说》 纪录片:《英伦浪漫史/A Very British Romance With Lucy Worsley》 讲座:小说何以与女性挂钩?女性作家如何改造情感故事的传统?情感属于女性吗?从现代西方谈女性与小说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f54y1m7Rf?from=search&seid=14697065101818893075&spm_id_from=333.337.0.0 金雯:文学中的情动与情感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2R4y137Ak?from=search&seid=14697065101818893075&spm_id_from=333.337.0.0 【BGM】 Nana Mouskouri - Early One Morning Cecile Corbel & Gabriel Yacoub - Pierre et Marion Samuel Sim - The Last Dance
「“你幸福吗?” 这可能是央视最深入人心的接头采访了。实际上不光是那些电视上的受访者,我们也会这么问自己。 ——什么?你说你没有这么想过?也没疑惑过怎样才能得到幸福?我才不信呢!虽然在当下谈到这个词总会让别人认为“有必要想这么多呢?安安分分过好你的日子就够了。”但降临于世,每个人都渴望幸福。 但幸福究竟是什么?怎样才能得到幸福?说实话这些问题都太大了。我们可能不知道什么是幸福,但什么是不幸福可就太“了解”了——这是几乎每天都挂在嘴边的话。 记得去年脚踝有积液的前两个月,虽然想要养伤但还是每隔几天就在老妈休息日去给她做菜。吃饭时我们就看看棒球和网球赛事,或者我挑的有趣视频。之后我总是被她拉着一块去比较远的地方遛狗。 这样有规律的日子一直到奥运会开幕才因为受伤加重被打断。尽管之后又断断续续恢复了这样的日程,但好像和那时又不大一样了。有更多东西掺杂进这样的日常中。 直到半年后才琢磨到,那就是近年来我最幸福的时光。 我没有找到它,而是遇到了它。它默默陪伴了我一段时间,然后又悄然离开,等待我们的下一次不期而遇。」 0:00 “你幸福吗?” 0:18 罗素与《幸福之路》:自身与外部 1:17 “厌女”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3:50 英国人的傲慢,不经意间流露出的优越感 6:18 受害妄想:过分的自我 9:10 解毒受害妄想:你远没有自己想的那么重要 10:31 幸福是一种在途中遇到的东西
欢迎收听第5期小剧场。这一期是我的单口碎碎念。 如果你也是个书迷,或许有过和我相似的心理活动——“他x的,我的选书品味怎么能这么好!” 没怎么读过“烂书”、给别人推荐书时别人的赞赏、送书当礼物时得到的赞叹,都会让人陶醉在这种沾沾自喜的心理中。 但这只能持续最开始的一段时间。直到后来,会涌现出一种空虚感——“就这样了?明明没有失误,但为什么不觉得满足呢?” 所以,到底是哪里出错了呢?
「点开《阿格尼丝·格雷》的英文有声书,听了没多久就非常诧异。和两个姐姐的代表作相比,安妮·勃朗特的文字安静到了一种境界。与简·奥斯汀有些相似,但更加琐碎,起初让我听得意兴阑珊。 但是从男主角出现开始就琢磨出味道了。韦斯顿先生戏份不算多,但是每次出场都让人沉醉在他的一言一行中。尤其他和格雷的互动非常有爱。 等听完本书,比起激情澎湃的《呼啸山庄》和理性感性并存的《简爱》,我更爱这本《安格尼丝·格雷》。她更像现实生活的模样,细水流深。」 0:11 勃朗特三姐妹:理性与激情 0:55 家庭教师的辛酸经历 2:46 一个道德优越感过强的女主角? 3:22 格雷与韦斯顿暗暗撒糖的相处 9:16 永不过时的人生观 BGM: Neil Halstead - Digging Shelters
「有人说,丹尼斯·约翰逊的中篇小说杰作《火车梦》可以对应余华的《活着》,前者算是后者的美国版。同样都是一个历经沧桑的男人,他们在一生中见证过太多死亡。 但两部小说的相似点可能也就到此为止了。和现实主义的《活着》比,《火车梦》带有更多的魔幻色彩。狼孩和灵魂等元素在这篇西部背景的微型史诗中占有一席之地。 虽然绝大多数人都和本书主角一样渺小,但我们自己的世界就是全部。当我们逝去,这个时代也会随之逝去。」 BGM: Iron & Wine - Flightless Bird, American Mouth (Live)
「“这里的人们,好像不知道外面还有个世界一样,跟住在月亮上没什么两样。 世界上只有一个聚居区,不过是宇宙里的一个破水沟。” 如果说到有史以来最棒的美剧,《真探》肯定是候选之一。在启发这部气质独特的美剧的作品中,就有美国作家托马斯·里戈蒂的小说。 他的作品阴郁扭曲,短篇小说集《被毁损和被染病的》就是代表。 在他的小说中,“恐怖不是异常,而是生活的常态。” 规则被颠覆,就是恐惧入侵之时。」
人类是高级动物,这是让人无法反驳的事实。 在贾斯廷·托雷斯的自传体首作《我们是动物》中,里面的一家人更是彻头彻尾动物一样——混乱、聒噪但同时又有温馨。 可无论在哪个群体中,总会有格格不入的个体。在意识逐渐觉醒后,问题随之而来: 是留下,还是逃走? BGM: O.A.R. - Peace
“世界上有爱者,也有被爱者,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类人。” 相信每个读完卡森·麦克勒斯短篇小说《伤心咖啡馆》的人,都忘不了其中关于爱人者和被爱者的阐述。当英国男演员Dan Stevens (昵称:丹丹龙/大表哥) 与该名篇碰撞,他温柔的声线会带来我们多大的听觉享受与令人耳目一新的诠释呢? 朗读视频在线观看地址:https://b23.tv/6JfjmHn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