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聊这个话题,和前段时间一个悲痛的消息— “最美周芷若”演员周海媚生病离世有关。她因为红斑狼疮不治离世,引起了大家对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的讨论。 朵丽娅也曾经得过三类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段老师部分见证了她从疾病中走出来的过程,十分佩服她的勇气和不断探索学习的精神。这期节目,她们聊到朵丽娅得病的原因,她如何经过治疗和持续的自救最终摆脱疾病,聊到这些慢性病彻底被治愈的可能性,疾病与情绪、精神状态的关系,也聊到人类宏大而又简单的话题: 我们如何活得开心。 希望大家收听愉快! 【加听友群: 添加微信:duanyanping-zixun (备注小宇宙)】 【本期嘉宾】 Doria 朵丽娅 法国人,前心理咨询师和培训师,NPD幸存者。舞蹈出身,物理学、心理学和美食国际管理三个学位。热爱中国,热爱生活。现居中国,老公为中国人,做自媒体、节目主持人等,传播中法文化,促进两国之间的交流。 她的微信视频号和抖音:法国媳妇小蹦蹦 【时间轴】 【认识自身免疫系统疾病】 3:10什么是自身免疫系统疾病? 4:50这个疾病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女性居多? 7:30家庭环境的影响 9:15 孩子在生命早期就可以被家庭影响 11:00 情绪对身体的影响 12:30 发病和发现病症的经历 【如何治疗】 15:05 医生的意见 17:20 自救方法之一:饮食调理原理和操作方法 21:30 食品补充剂 23:50去接收疾病带来的信息 27:30 西医的建议 【疾病引发的思考和探索】 28:10 为什么想活着 ? 是不是真的开心? 31:10 真正的开心是什么?和别人没有比较,不在乎社会的评价 33:10 学习尊重的感觉 36:50 医生的意见到底代表什么? 38:50 停止攻击的过程:觉察 41:10 : 和周围拉开距离 42:50更深刻的治愈:和自己和好。 47:50 最根本的是去感受自己,看到自己 50:25爱自己是什么? 【解离状态 vs 治愈状态】 52:20 因为创伤,所以解离,所以没有感受 53:40 走出解离状态 54:50 疼痛问题 55:50痊愈的阶段 56:50 治愈是可能的 58:05 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和基因的关系 【本期观点仅代表嘉宾个人观点,不代表医疗专家的意见】 漫画作者:闲聆野鹅 (小红书同名账号) 【补充信息】 本期书籍: The Brain's Way of Healing: Stories of Remarkable Recoveries and Discoveries, by Norman Doidge L'alimentation ou la troisième médecine (饮食或者第三类医疗),作者 Jean Seignalet,此书目前未翻译成中文 【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是一类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攻击身体自身正常组织和细胞而引发的疾病。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和攻击体内的外来物质,比如细菌、病毒等,以保护身体免受感染。然而,在自身免疫系统疾病中,免疫系统错误地将身体的组织和细胞视为外来物质,导致过度的免疫反应。 这些疾病可以影响几乎任何器官或组织,包括关节、皮肤、肌肉、血管、造血器官、神经系统等。常见的自身免疫疾病包括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多发性硬化、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如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炎症性肠病等。 红斑狼疮/类风湿/干燥综合症/强直性脊柱炎 【我们是谁 who are we 】 ☀️ 段艳苹 定居法国的高敏感人士,多年的身心灵领域探索和学习者,瑜伽、太极、户外运动的实践者。10岁和8岁男孩的妈妈,10年的法语和中文老师,多年的中法翻译。目前是身心疗愈咨询师。 🌞 Linmin 定居荷兰 ENFP外向型高敏感,荷兰跨文化研究专业硕士。多年的背包旅行者,15+年瑜伽练习者、健身习惯保持者,目前育有一儿一女,育儿育己。 联系我们: 小红书:身心健康工作室 邮箱:[email protected] 如果有想听的内容,欢迎给我们留言。
再见NPD,再见PUA, 别忘了我们永远有选择。 特别嘉宾来啦:住在中国的,中文极其流利的法国人、前心理咨询师— Doria 朵丽娅。 随着心理学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人认识到NPD(自恋型人格障碍症),为什么会出现这类人格障碍,如何分辨NPD,什么人容易被PUA,如何走出NPD的控制,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保持清醒、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知识。 朵丽娅曾经也是NPD的受害者,在这期节目里,她真诚地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她用十几年不断的观察和学习,终于走出NPD的控制,也收获了梦寐以求的身心健康。 你将听到: * 什么是NPD自恋型人格障碍? * 为什么会有NPD? * 如何发现NPD? * 如何走出NPD的控制? “如果不去觉知,去注意哪些东西出了问题,那你就只会成为原生家庭的成品,像被输入被灌输思想的机器人。” 希望这期节目对大家有启发,能给深陷NPD控制的人一些经验和方法,给大家走出NPD控制的勇气,重获自由。 【本期嘉宾】 Doria 朵丽娅 法国人,前心理咨询师和培训师,NPD幸存者。舞蹈出身,物理学、心理学和美食国际管理三个学位。热爱中国,热爱生活。 现居中国,老公为中国人,做自媒体、节目主持人等,传播中法文化,促进两国之间的交流。微信视频号和抖音:法国媳妇小蹦蹦 「加听友群:添加微信:duanyanping-zixun (备注小宇宙) 【时间轴】 02:45 什么是自恋,什么是自恋型人格障碍? 10:00 被PUA的故事:前同事和母亲, 阳性NPD vs 阴性NPD 13:10 为什么比起身体暴力,冷暴力对我们的伤害更大? 15:10 走出NPD(阴性、阳性)的控制:我用了十几年 17:45 走出NPD的控制的途径和方法:看到并抓住身体、精神状态发出的信号 21:00 为什么被NPD母亲养育长大的人容易陷入其他NPD的陷阱? 24:35 为什么很多人不敢走出NPD的控制? 30:20 面对NPD控制,如何自我拯救? 32:00 这类人最容易被PUA:幻想拯救世界的人 35:10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大多是因为自己受过极大的伤害,PUA别人是自我保护机制 39:52 不管你曾经经历过什么,不要忘记你永远有选择 42:40 打破“半醒半睡”状态,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创造属于自己的健康生活 【补充信息】 根据DSM-5(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自恋型人格障碍症属于B群人格障碍症(Cluster B personality Disorders),开始于成年期早期并持续至今,表现常有以下特点: * 夸大自我重要性,例如夸大自己的才华,并期待被人看重; * 永远专注于成功、权力、美貌或理想爱情等幻想中; * 认为自己独特,仅能被其他特殊人物或高位者所认可并与之相关联; * 需要过度称赞; * 不合理的认为自己有特殊权力或获得他人无条件顺从; * 处理人际关系时显得自私,好以占便宜来满足自己的利益需求; * 缺乏同理心︰不愿意认同和感受他人的情感需求; * 常嫉妒别人或认为别人嫉妒他; * 常有傲慢行为或态度,显得自高自大。 我们是谁 who are we : ☀️ 段艳苹 定居法国的高敏感人士,多年的身心灵领域探索和学习者,瑜伽、太极、户外运动的实践者。10岁和8岁男孩的妈妈,10年的法语和中文老师,多年的中法翻译。目前是身心疗愈咨询师。 🌞 Linmin 定居荷兰 ENFP外向型高敏感,荷兰跨文化研究专业硕士。多年的背包旅行者,15+年瑜伽练习者、健身习惯保持者,目前育有一儿一女,育儿育己。 联系我们: 小红书:身心健康工作室 邮箱:[email protected]
什么是真正的瑜伽? 作为一个多年瑜伽练习者,我接触过很多瑜伽老师,他们可能都有和媛媛老师相似的一个特点:声音特别好听。而媛媛老师是我第一次知道的,学历背景是北大哲学硕士的瑜伽老师,我不禁会疑惑: 哲学和瑜伽,存在何种联系? 本期节目是段老师和媛媛老师的对话,她们说到: “瑜伽的冰山之下,它的底层是怎样看待生命,如何可以在世间更好地生活,而远不仅是体式上的突破。 YOGA这个词是连接的意思,如果没有那份纯净的觉知,瑜伽只是在摆pose。意识的纯净度就像一面镜子,你可以知道自己此时此刻正在做什么。 瑜伽不是越努力、越用力练,就能练好。 身材变好,体态改善,只是瑜伽练习的自然结果。 每个人就好像是大自然的植物一样,都有不一样的成长历程和节奏。不要强迫别人按自己的方式做事情,包容更多的情况,就是真正的柔软,心的柔软。” 听完这期节目,你会打开认识瑜伽的大门,真正理解瑜伽,它不是一项运动,而是一种整合,一种对内在的觉知。正确练习瑜伽,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好、与他人的关系更和谐,获得从内而外的身心健康,从而在世间更顺畅、舒服地生活。 「加听友群」添加微信:duanyanping-zixun 或 jaymina (备注小宇宙) 【本期嘉宾】 李媛媛,北大哲学系硕士,2010年起从事瑜伽教学工作,瑜伽教培5年,主要教授瑜伽哲学、瑜伽文化、呼吸冥想等相关课程。 【时间轴】 02:25 北大哲学系硕士,因为印度哲学结缘了瑜伽 06:35 真正入门瑜伽的状态:安宁和内在平静 09:20 对瑜伽的理解:调控意识的波动、动态的冥想 16:30 怎么判断自己是走在练习瑜伽“对”的路上? 23:10 如何选择合适自己的瑜伽老师: 当你准备好了,老师就自然出现了 26:00 练习瑜伽的瓶颈和突破点 29:00 原来瑜伽哲学这门课也很受欢迎 30:00 瑜伽适合所有人吗?如何选择合适自己入门的瑜伽流派? 34:20 身材变好,只是练习瑜伽的自然结果 36:00 看看新生儿,呼吸是不需要教的 38:00 瑜伽和太极的相似点 41:26 可以跟着视频练习瑜伽吗? 43:00 和自己的身体失联的人,非常需要练习瑜伽 46:09 为什么阴瑜伽练习可以触动情绪反应? 我们是谁 who are we : ☀️ 段艳苹 定居法国的高敏感人士,多年的身心灵领域探索和学习者,瑜伽、太极、户外运动的实践者。10岁和8岁男孩的妈妈,10年的法语和中文老师,多年的中法翻译。目前是身心疗愈咨询师。 🌞 Linmin 定居荷兰 ENFP外向型高敏感,荷兰跨文化研究专业硕士,多年的背包旅行者,15+年瑜伽练习者、健身习惯保持者。目前育有一儿一女,育儿育己。 联系我们: 小红书:身心健康工作室 邮箱:[email protected] 如果有想听的内容,欢迎给我们留言。
高敏感人群(Highly Sentitive Person)是这个世界上少数拥有高敏感特质的群体(占人群的15%-20%),跟任何其他特质一样,这个特质给高敏感人士同时带来优势和劣势,不了解这个特质的高敏感人,在大众群体中很容易处于被动的劣势。认识和了解自己的特质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接纳和照顾自己,认识高敏感特质,是为了更全面地拥有一个自己的使用说明书。 这期节目终于有嘉宾啦!我和Kelly因为高敏感和小宇宙结识,很早就定了“播客之约”,这次终于完成了兑现。 我们聊了在认识自己是高敏感人群之前各自的困惑,我们如何慢慢学会与高敏感特质共处,发挥自己的优势,更懂得保护自己的能量;我们也探讨了怎样一点点撕掉高敏感标签,而只是去看到真正的自己,做一个高能量的真实的自己! 「加听友群」添加微信:duanyanping-zixun 或 jaymina (备注小宇宙) 【本期嘉宾】 🔆 Kelly 定居美国,在职工程师,未来的人生教练 「时间轴」: 01:30 Kelly来啦:芯片工程师,人生教练在学,内向高敏感人士 03:10 认识高敏感特质之前各自的困境和苦恼 09:15 被彻底接纳过的高敏感孩子,同样拥有天然自信 13:50 高敏感特质的共性:更在意他人的看法和评价 15:50 30%的外向高敏感:不同成长环境发展出来的生存策略 18:56 高敏感人士更需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22:15 和高敏感特质共处:降低精神内耗,了解完整的自己,彻底自我接纳,拥有放松的能力 27:35 接纳高敏感特质之后:能更辩证地看待高敏感的优势 32:50 高敏感人士更注重工作的意义感、链接感,很难放弃精神需求和社会妥协 34:55 正确认识高敏感人士的同理心和共情能力 36:20 原来有能量的状态,不是只能用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 38:35 如何走出低能量状态,保持高能量的方法 41:00 高效休息法、饮食、运动、睡眠、人际关系、环境转换 47:35 小总结 1. 「我们是谁 who are we」 : ☀️ 段艳苹 心理咨询师 定居法国的高敏感人士,多年的身心灵领域探索和学习者,瑜伽、太极、户外运动的实践者。 10岁和8岁男孩的妈妈,10年法语和中文老师,多年中法翻译。 🔆 Linmin 荷兰跨文化研究专业硕士,【Kinder Familie Life Coach】工作室主理人;育有一儿一女,育儿育己。15+ 年瑜伽练习者、健身习惯保持者。 非标东亚人,二十岁穷游世界,三十岁沉浸生活。 联系我们: 添加微信:duanyanping-zixun 或 jaymina (备注小宇宙) 小红书:身心健康工作室 邮箱:[email protected]
话剧《柔软》里有句台词: “每个人都很孤独。在我们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xing,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当我们谈到xing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xing是亲密关系中重要的一部分,可能与爱、与了解都无法分开。这期节目里,我们坦诚认真地探讨了xing关系的本质,怎样在xing关系中向内看,怎样从过去的创伤中走出来,让xing真正和放松、喜悦联系在一起,成为滋养我们生命的一份美好的礼物。 听完这期节目,你可能会对无xing婚姻有不一样的看法。对于那些还未进入亲密关系的朋友,我们相信你也可以从节目中获益,你会知道:与自己身体的链接,对我们整个生命质量和体验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时间轴」: 4:00 xing是什么?是比较肤浅的东西吗? 5:10 关于one night stand 8:55 两个人长期在一起生活,xing只能变得越来越无趣无感吗? 16:00 没有放松的二人安静生活,怎么保证xing生活的质量? 19:20 是不是女性的需求更少一些?好像男性伴侣的要求更多,而我似乎没法满足 25:00 中西方文化对xing的不同的看法,不同的卡点 29:30 经历过性侵、性骚扰、强暴等创伤的人,是否更难和自己的身体链接,享受xing生活? 34:30 xing创伤的处理 36:00 其他创伤也有可能影响xing生活 40:00 链接身体小练习 44:00 练习反馈:身体这些感觉在告诉我们什么?我们要可以做些什么? 本期节目中所提的书为法语版,目前未在国内翻译出版,法语书名《l’intelligence intime》, 作者:Margot FRIED-FILLIOZAR 漫画作者:闲聆野鹅 (小红书同名账号) 我们是谁 who are we : ☀️ 段艳苹 定居法国的高敏感人士,多年的身心灵领域探索和学习者,瑜伽、太极、户外运动的实践者。 10岁和8岁男孩的妈妈,10年的法语和中文老师,多年的中法翻译。 目前是身心疗愈咨询师。 🌞 Linmin 定居荷兰 ENFP,外向型高敏感,跨文化研究专业硕士 多年的背包旅行者,15+年瑜伽练习者和健身习惯保持者。 目前育有一儿一女,家庭治疗师学习中。 联系我们: 添加微信:duanyanping-zixun 或 jaymina (备注小宇宙) 小红书:身心健康工作室 邮箱:[email protected] 如果有想听的内容,欢迎给我们留言。
每个人都无法选择出身,无法选择父母,甚至无法决定将来孩子会遗传到什么基因。我们身边最亲密的人:父母、伴侣和子女,唯一可以选择的是伴侣。 思文在“思文 败类”播客里说到,跟喜欢的人在一起,是大补啊! 健康的亲密关系有助身心健康,是实现长寿、个人成长和持续拥有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而糟糕的关系会让人陷入无尽的内耗。这期节目我们聊到如何遇见合适的伴侣, 滋养的亲密关系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如何在遇见真实的自己的同时,遇见合适的那个Ta。 【时间轴】: 2:20:找到好伴侣的前提之一:自己是心智比较健全的状态,不是去寻找伴侣来填补自己内心的“坑洞” 5:00 : 生命早期依恋模式对我们爱的能力和模式的影响 8:50:如果没有形成安全依恋模式,先“治”好自己,培养爱的能力 10:15:焦虑型依恋模式 14:10:“未来随机分布”:概率 15:00 : “尾部事件”:小概率大影响的事件 17:40 : 中西方文化里的不同恋爱顺序 19:00 : 如何知道对方是合适的伴侣? 22:20:爱情和面包可以兼得吗? 27:00:有了理想伴侣后,如何在个人独立和二人融合之间找到平衡? 31:35 : 不把自己的认知和想法强加到对方身上 33:55:亲密关系中自省能力的重要性 36:05:什么是亲密关系中独立状态? “我们每个人自己要意识到自己内心的坑洞,不要期待一个外在的伴侣填满它们。” “每个人先跳好自己的独舞,再去跳双人舞。” “相信自己值得被爱,相信美好爱情的存在,才有可能真的收获爱情。” “先学会爱自己,拥有不依赖伴侣的自爱自信自我价值感。” “怎么判断是不是合适我的伴侣? — 可以自如地做自己,将来的孩子可以是Ta这样的人,志同道合,心心相印。” “不要只看Ta现在的物质情况,而是他的能力、品格、上进心等这些会让我们以后的家庭生活丰盛的条件。” “反省的是自己的行动、沟通方式,而不是批判个人价值,攻击自己。” “独立指有自己独立的精神世界,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对方,有足够的自信自爱自乐;融合在于愿意和ta有交集,共同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而不是为对方放弃或牺牲什么。” 本期相关书籍: « 内在的探索 » 第二章 ,坑洞理论,作者阿玛斯 « 养育有安全感的孩子 »,安全环理论, 作者肯特·霍夫曼等人 我们是谁 who are we : ☀️ 段艳苹 定居法国的高敏感人士,多年的身心灵领域探索和学习者,瑜伽、太极、户外运动的实践者。 10岁和8岁男孩的妈妈,10年的法语和中文老师,多年的中法翻译。 目前是身心疗愈咨询师。 🌞 Linmin 定居荷兰 ENFP,外向型高敏感,跨文化研究专业硕士 多年的背包旅行者,15+年瑜伽练习者和健身习惯保持者。 目前育有一儿一女,家庭治疗师学习中。 联系我们: 添加微信:duanyanping-zixun 或 jaymina (备注小宇宙) 小红书:身心健康工作室 邮箱:[email protected] 如果有想听的内容,欢迎给我们留言。
在看《不原谅也没关系》这本书的时候,我认识了一个心理学现象叫“情绪闪回”。我意识到自己成年后很多次的情绪崩溃、极度焦虑、觉得自己很渺小、自我伤害、自我批判,一件小事就让我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是因为我在经历情绪闪回。 犹记得今年五月《当下的力量》给我的震撼,我深深地认可“精神痛苦都是自己赋予自己的”,于是我决定时时刻刻活在当下,不再受过去未来影响。因为保持临在“presence”的警觉性,我在经历一次情绪闪回的时候,让一道光照了进来。 这期我要分享这道光照进来的经过,我如何度过几次情绪闪回,并通过对童年损失的充分哀悼,以及真正的自我关爱,治愈了C-PTSD(复杂性创伤后压力综合症)。我“杀死了体内的母亲”,对母亲产生了慈悲,也让世代原生家庭的伤害止于此。 “根据颇具影响力的英国儿科医生和儿童精神科医生唐纳德·温尼科特的说法,“还不错”的父母就足以培养出能自如适应环境的孩子了。 尽管如此,诗人菲利普·拉金还是用最犀利的句子写道: “就是你的父母,把你搞得一团糟。 或许并非本意,但他们也难辞其咎。” 询问关于别人父母的事,目的不是为了和他们一起埋怨、评判或指责他们的父母。事实上,关键完全不在他们的父母身上。这类询问只是为了理解幼年经历是如何影响他们长大成人的,这样他们才能把过去从现在的生活中剥离开来,同时也脱下与年龄不再相符的心理外衣。 无论最后结果是“优-”还是“差+”,大多数的父母在抚养子女上都已经尽了全力,只有极少数家长打心底里不希望孩子能过上好日子。尽管如此,大多数人还是会对自己父母做得不够的地方(或是父母的态度和脾气)心存芥蒂。对此,人们需要搞清楚如何处理这种介怀。” ——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时间轴」 00:20《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一个绝望的不允许自己幸福的母亲 10:00 被活埋的情绪再度被激发的时候,是极具杀伤力的 14:00 积压的情绪让我一直带着滤镜看妈妈 18:45 第一次释放情绪,对自己产生慈悲 26:45 时时刻刻在当下的警觉性,让我看到了光:可以不原谅,但你一定要释怀 30:00 为什么在这一刻对妈妈产生了慈悲? 32:00 身心疾病、亚健康和内耗,可能都跟原生家庭未处理的情绪有关 35:25 什么是真正的自我关爱? 37:50 什么是真正的慈悲? 40:00 对妈妈有慈悲心之后的母女关系 43:07 活出真正的自己,生活不必过得那么“痛苦” 46:40 给父母写一封信,不一定寄出 很多时候情绪表达是非言语性,我们只有提高情绪认知,才能更好地管理情绪。 情绪来源于生存本能情绪,取决于过去经历,你以为你现在的情绪只针对当时当刻,其实大多数时候你都不自觉地把过去没有处理的情绪带到现在。 创伤修复三部曲: 1)获得安全感,在这个环境里,语言化这个经历,可以是倾诉或写下来。 2)回忆创伤的细节,为此哀悼,充分地感受那些回忆带来的情绪,这不是为了批判给自己带来创伤的人,也不是要去讨个公道,而是搞清楚是怎么回事,是什么东西在困住我,让这个创伤彻底过去,不再影响我们。 3)消解这些情绪后,你就重写了创伤情绪,这些情绪记忆重新存储到杏仁核里,杏仁核下次再遇到类似事件,就会做出更温和的反应。 出处:纵横四海《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本期标题“杀死体内的母亲”这句话出处:作家蒋方舟的小红书,关于文学作品里的母女关系。 我们是谁 who are we : ☀️ 段艳苹 定居法国的高敏感人士,多年的身心灵领域探索和学习者,瑜伽、太极、户外运动的实践者。 10岁和8岁男孩的妈妈,10年的法语和中文老师,多年的中法翻译。 目前是身心疗愈咨询师。 🌞 Linmin 定居荷兰 ENFP 90年摩羯座外向型高敏感 荷兰跨文化研究专业硕士 育有一儿一女,育儿育己 多年的背包旅行者,一直走着探索生命意义的路上。 联系我们: 添加微信:duanyanping-zixun 或 jaymina (备注小宇宙) 小红书:身心健康工作室 邮箱:[email protected] 如果有想听的内容,欢迎给我们留言。
为什么要生孩子? 生孩子是很个人的选择,生可以找出是出于自私的理由,不生也可以说是出于自私。但一旦孩子出生,这个生命就不只是属于个人了。 如果选择了生孩子,我们就不可避免地要面临很多挑战,但这个过程也可以是女性学习成长的一个契机。我们可以不焦虑地养育孩子,并且内心变得越发强大。 本期内容: 「时间轴」: 00:45:我们为什么要生孩子? 12:40:怀孕生产的过程和影响 21:00:生孩子带来的一些转变 25:00 : 中西方带孩子的差异以及女性主义的影响 33:00 : 中西方女性主义相似点:首先是自己,然后才是妈妈 40:45 :独立思考不盲从,根据自己的需要安排育儿生活 50:00:如何做一个身心健康的妈妈? “我什么时候失去了自己? - 不是全身心养育孩子,而忘记好好照顾自己,而是不甘心做全职妈妈,用尽全力要证明自己价值的时候。” “独立思考的能力很重要,不要人云亦云,不盲从任何权威或社会舆论压力。” “养育孩子所需要的能力是所有工作都需要的底层能力:学习能力、组织能力、应变能力、沟通能力、情绪管理的能力等等。” “要知道什么是你不做会死的事情,我不旅行会死,所以各种挑战(高速吸奶、喂奶换尿布、孩子的嘶吼),还是会迎难而上带着孩子去旅行。 有些人不工作会死,那就最好不要做全职妈妈。” “在生育压力面前,做自己的前提是充分认识自己,知道对你来说,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我既是自己,又是妈妈。保持学习和成长、享受当下。” 我们是谁 who are we : 联系我们: 添加微信:duanyanping-zixun 或 jaymina (备注小宇宙) 小红书:身心健康工作室 邮箱:[email protected] 如果有想听的内容,欢迎给我们留言。
如果我们是树,创伤就像别人刻在树上的一道疤,你不要假装它不存在,不然你不知道的情绪就会一直被累积,像雪球一样堆积成“痛苦之身”,之后可能一件小事的牵引都可以让它爆发。它长成一道树疤,被我们看见和安抚过,它一直在那里,但它不会再影响我们。 「时间轴」: 00:35 : 我没有特别的心理创伤,还需要心理治疗吗? 4‘00:怎样才能少给孩子造成心理创伤? 9’50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不同人身上,会留下不同的痕迹,有不同的影响 12’37 为什么创伤会对我造成影响?内在批判者犹如暴君在奴役我们 13’27 你是怎么引导来访者去进入过去的创伤事件,让情绪流动起来? 19’50 介绍心理咨询的主要方法和流派 28’40 有些人说我天生不容易被催眠,是不是治疗效果就会不好? 30’08 总是活在头脑中的人是不是就要以谈话为主,不要进行“类催眠”形式的治疗? 31’50 你的疗法是怎么起到作用?背后有什么科学原理? 39’50 经过创伤修复之后,创伤就永远、一点也不会影响我们了吗? “创伤处理是从现在到过去,而不是一一分析过去的创伤经历。” “没有流动的情绪才会造成创伤。” “尊重自己的感觉,把它们当作一个信号,一个学习认识自己的机会。” “我只是陪伴引导来访者,不会强迫来访者向咨询者觉得正确的方向前进…一切感悟都是来访者自己体悟到的,也肯定是他可以接受的。” “咨询是人与人之间真实的交流,咨询师的状态和临在比流派和技巧更为重要。” “不断的融合各种咨询方法和工具,让这些技巧越来越精确,也越来越不留痕迹。” “催眠就是把注意力一步步从外向内看。” “完整的一个压力体验: 压力来源 - 身体反应- 找到解决办法 (战斗,逃避,僵住,讨好) - 排除紧张- 回到正常状态。 如果压力源长时期存在,或者压力源很强大,或者身体清晰排除的时候受到批判、阻碍等等,大脑就始终处于警戒状态,身体也就始终储存着这些紧张的能量,这就是所谓的创伤。” 我们是谁 who are we : 联系我们: 添加微信:duanyanping-zixun 或 jaymina (备注小宇宙) 小红书:身心健康工作室 邮箱:[email protected] 如果有想听的内容,欢迎给我们留言。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