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秋季学期起,劳动课将正式“升级”,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今年5月,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根据不同学段制定了整理与收纳、家庭清洁、烹饪、家居美化等日常生活劳动等学段目标,希望培养学生基本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 成为必修课后,“劳动课”究竟教点啥?会不会给学生和家长造成新的课业负担?学校之外,家庭劳动教育又该怎么做? 这个开学季,《湃客Talk》邀请两位业内嘉宾,一起聊聊这门新学期里的新课程。 【本期嘉宾】 @黄晔,外滩教育自媒体主理人 @崔建军,杭州胜蓝实验小学校长 【时间轴】 01:12 劳动课“高调回归”,凭啥? 04:14 体力劳动低人一等?得让孩子走出误区 07:15 17岁高中生当“团长”,解决百户家庭吃饭问题 10:55 处理不好“生活琐事”,常春藤学霸被寄宿家庭嫌弃 13:50 80、90后记忆中的“劳动课” 16:41 国外的劳动课怎么上?花样可以有 21:39 新学期的劳动课,对老师也有新要求 24:45 激励家长参与,让他们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29:30 在家引导孩子做家务,用不用奖励? 36:13 低龄孩子做家务,需要更多外在刺激
这个七夕节,你会出去相亲吗? 近日,一场相亲“飞盘局”引发不小争议,网络流传的截图,要求“男生资产五千万以上,女生年轻漂亮高学历”。尽管主办方后续解释,是因为一张“飞盘女孩”的图片造成了误解,但是网友们对高端相亲局的质疑却一直存在。 从五千万门槛的单身活动,到相亲平台上的万元会员,再到前几年引发争议的“985相亲局”,为什么现在的相亲越组越高端了?社交平台上的爱情可以相信吗?我们又该如何守护爱情和婚姻? 8月4日七夕节,湃客Talk邀请到两位嘉宾,一起和我们“谈情说爱”。 本期嘉宾: @大超,单身俱乐部主理人,90后“男红娘”,每年组织单身活动160多场,每个月举办一场资产五千万的相亲局。 @大将军郭,心理咨询师、作家,自媒体人,创办公众号“我们心里都有病”,开设免费情感咨询栏目。 【时间轴】 03:10 相亲局越来越高端?是只有高端了才能赚到钱 05:19 想要相亲成功,必须认可两个人在一起比一个人好 06:35 女海归参加高端局,渴望成为当代“灰姑娘” 11:35 认清相亲本质依然去相亲,是一种当代年轻人的英雄主义 12:02 金钱加美貌不等于爱情,但是产生爱情的几率更大 13:54 有钱人其实不好找对象,“打工人”反而更容易成功 17:32 相亲如何躲开“杀猪盘”?捂好钱袋,投入有度 18:36 相亲和婚姻,跟爱情是一回事吗? 21:22 越来越难心动,现代人的情感阈值越来越高 22:35 95%的女生和50%的男生,择偶要求都是不合理的 26:08 相亲这件事:95后热衷,85后反感 32:02 想从年龄焦虑中解脱?姐弟恋考虑一下 37:18 婚姻中不仅有物资资产,更有隐形资产
周杰伦发新歌那天,90后们的朋友圈炸了。暑假来临,童年的DNA也再次“蠢蠢欲动”起来。 谁还记得《少年包青天》的大结局?辣条到底好吃在哪里?小时候的我,为什么总是不太开心?本期湃客Talk比较特别,湃客编辑部里来自天南海北的四个90后姑娘,一起为大家带来“暑假特辑”,聊聊那些年我们看(听)的、吃的、玩的,以及“童年的N个未解之谜”。 【本期嘉宾】 湃客编辑部:阿四、雅婷、小丁 【时间轴】 03:18 当时这首歌的传唱度,堪比现在的《孤勇者》 04:30 “星空卫视”是我的日本动画爱好启蒙 06:28 谁还记得《小神龙俱乐部》里的《艺术创想》? 12:25 《神雕侠侣》是我这个年纪的人可以看的吗? 18:26 辣条,一定是别人的最好吃 20:09 那家豆皮店,是我童年记忆的一块拼图 23:25“雪糕刺客”与“雪糕侠”背后,是消费者的成长 28:32 关于我爸送了三个一模一样的洋娃娃这件事 29:55 儿时在乡村生活,快乐都是“偷来的“ 30:50 一次失败的离家出走经历 33:28 “我长大后,要把我的雕像放在学校最中央” 36:35 小时候那么好玩,为什么还总是不太开心? 39:40 发现自己不再是世界的中心了,你就长大了
露营风头正盛,一系列小众户外运动在疫情下又开始刷屏,骑行、桨板、腰旗橄榄球……但最火的还要属飞盘。 飞盘这项运动到底有什么迷人之处?从露营到飞盘,为什么都在这两年流行了起来?当都市年轻人开始拥抱户外,是否意味着“宅”不再是趋势?未来,我们的生活方式又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夏天到了,向往户外的心也开始躁动起来。 【本期嘉宾】 萧奉,新周刊 · 硬核读书会编辑 阿苗,视频博主、飞盘玩家、北京WHATEVER运动俱乐部主理人 【时间轴】 03:18 广东人对户外的谜之爱好 04:52 初玩飞盘,我感受到了“狗的快乐” 05:45 玩飞盘到底玩的是什么? 07:38 飞盘运动的起源是丢披萨盒 08:29 “鸟有什么好看的?”“鸟是真的很好看!” 10:08 进化论原来也是观鸟观来的 13:56 运动小白、焦虑症患者都爱玩,飞盘有多“社恐友好”? 19:09 疫情之后,我们一边宅一边渴望社交 22:54 在手机出现之前,年轻人社交需要有一个“据点” 27:40 户外热会如何改变我们未来的生活方式?
上海这座城市,都市与野性并存。居住在这里的数百种野生动物,是我们特殊的“邻居”。 在这座超级城市中,它们是如何与人类共同相处的?疫情以来,它们的生活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系列短片《野性魔都》的导演朱思源,曾深入到城市的各个角落,用镜头记录下这些动物居民们充满趣味的日常。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王放,长期关注城市中野生动物的生存现状,疫情后也和团队在上海开展了一场关于动物居民的调查,不断探索着人和动物之间更好的相处方式。 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湃客Talk邀请这两位嘉宾,一起聊聊这些特殊的“邻居”们——城市里的野生动物。 【本期嘉宾】 朱思源 澎湃号 · WILD CITY创作者、系列短片《野性魔都》导演; 王放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野生动物摄影师 【时间轴】 02:50 我和跳蚤的“亲密接触” 03:20 电线杆上的鸟,真的不会触电吗? 05:35 封控期间我和孩子的小区生物探索 07:42 疫情之后,野生动物们都在经历什么? 10:15 小区里的蜻蜓、翠鸟消失了 11:43 路边不起眼的草丛里,可能藏着一个小世界 14:05 蹲守拍下一次蝉蜕,我们也“升华”了 15:39 对于动物们来说,上海的“特殊身份” 17:40 我们意外发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20:58 上海“土著”动物背后的离奇故事 22:58 黄鼠狼是一种很聪明的动物 26:52 城市规划对自然保护的作用 29:26 一些很小的改造,也能为城市生态带来变化 33:16 和野生动物保持适当距离,才是更好的方式
你知道妈妈年轻时的爱好吗? 来自山东的徐素琴阿姨,把一对儿女拉扯大后,剪了短发、穿着铆钉衣,跳上舞台开始玩摇滚,被人称为“摇滚奶奶”“女版崔健”。十多年来,她享受着舞台的声光、台下的掌声和晚年的自由,唯一的遗憾却是没有帮着女儿带孩子。 在幸福的外表之下,逐渐步入晚年的妈妈们,都因为母亲这一身份舍弃过什么?她们的热爱与梦想,又以什么方式来实现? 这个母亲节,湃客Talk就邀请徐阿姨和“三明治”的编辑依蔓,一起聊聊妈妈们的故事。 【本期嘉宾】 徐素琴 来自山东青岛的“摇滚奶奶” 依蔓 澎湃号 · 湃客 三明治编辑 【时间轴】 03:29 我是如何成为“摇滚奶奶”的 07:20 妈妈有个“田园梦” 09:23 那些关于母亲的书写 10:06 女性,总是被困在某个职责里 10:49 全职妈妈,难以“退休” 15:00 妈妈们应该走出家门,实现自己的爱好 17:34 育儿的责任,天然属于母亲吗? 18:48 无条件地爱孩子,是社会对母亲的期待 22:15 遗憾没帮女儿带娃,健康快乐是另一种交代 25:24 我曾想改变我的妈妈,却发现那是我的理想
随着新一轮疫情来袭,上海从3月底开始实施分区分批封控,这座城市的日常生活就此按下了暂停键。 封控之下,年轻人赖以生活的外卖、连锁便利店、大型生鲜商超等所依附的系统突然失灵,周边的小菜店、水果店、杂货店重现视野;“上海团长”因社区团购的兴起而出圈,一场围绕生活物资的邻里互助由此展开。 在此过程中,“团长”和志愿者们都经历了哪些故事?疫情之下的隔离与互动,正在如何改变我们对当代社区氛围、邻里关系的想象?从小区团购到社区营造,如何真正发挥连接作用,避免沦为一小撮年轻人的“自嗨”?正在消失的“附近”,又是否会因此得以回归?本期湃客Talk,邀请两位嘉宾聊聊他们对当下社区生活的观察。 【本期嘉宾】 澎湃号 · DT财经研究员 源颖 上海市徐汇区某小区“团长” 圈圈 【时间轴】 06:04 当团长,我曾被邻居质疑“赚黑心钱” 09:02 团长的角色是把三个环节打通 11:08 因为这次疫情,我跟邻居都熟了 15:00 不会团购的老人,不该被遗忘 19:00 以物易物中,可乐站在“置换链”的顶峰 20:30 经历过疫情,身边的人立体起来了 22:32 有年轻人开始反思,要不要回到家乡 24:40 社区复兴与公共生活的实践 26:24 疫情提供了一个契机,让我们反思想要的生活 27:50 老年人和年轻人之间的圈子,被打破了 31:15 一种和周围人打交道的新方式 32:00 当代年轻人需要怎样的社区?
对于“抑郁症”这个词,我们已不陌生。疫情发生以来,也有越来越多人了解到抑郁情绪的普遍性。 而今年初,“天才译者”金晓宇的故事,再度引发了公众对“躁郁症”这一疾病的关注。“躁郁症”学名双相情感障碍,表现为躁狂与抑郁交替发作,患者就像坐上了“情绪的过山车”。由于症状的特殊性,关于它的讨论,一直伴随着各种各样的传言和误解。 那么究竟是什么“躁郁症”,“天才病”这样的说法有科学依据吗?患者会面临什么样的问题,身边的人又能做什么来帮助他们?如果怀疑自己得了这种病,该怎么办?…… 3月30日是“世界双相情感障碍日”,湃客Talk和你聊聊“躁郁症”的那些事。希望在春季这类疾病的高发期,给患者们一些“远程支持”,也让更多人了解真实的“躁郁症”。 【本期嘉宾】 澎湃号 · 故事FM的制作人静远,去年5月制作过一期关于双相情感障碍的播客节目,同时作为亲历者,为我们讲述了双相患者的真实困境。 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抑郁症治疗中心病区主任,心理治疗师沙莎,也将从专业视角带我们走近双相情感障碍,重新认识我们的情绪和内心。 【时间轴】 03:24 “我”的第一次抑郁期 04:13 是抑郁还是“躁郁”? 06:08 “躁郁症”≠双相情感障碍 07:35 “我现在真的需要帮助” 15:00 “天才病”的说法是一种美化 19:57 怎么治疗双相情感障碍? 26:02 面对它,与自己和解 28:19 双相的复发率为什么这么高? 34:27 “你受到的伤害,我都会帮你补回来” 37:03 疫期居家,应对情绪或睡眠问题的方法
今年初,从中国女足到谷爱凌,都让我们看到了体育中的女性力量,也打破了一些对于女性的刻板印象。 而在日常的职业环境当中,女生在进行自己的职业规划时,总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 从中学分文理科开始,就会听到家长说:“理工科不适合女孩子。”毕业找工作又会听到身边人说:“女孩子就应该找一个安稳工作,像程序员、工程师这些工作不适合女生。” “适合”女性的职业,真的存在吗?当一个女生去做电路工人、超市保安,会发生什么?家庭主妇应该被认为是一种工作吗?今年的“3·8”妇女节,湃客Talk邀请了两位嘉宾,一起探讨关于女性和职业的话题。 【本期嘉宾】 视频博主@曹导 ,从2020年开始做“职业体验”计划,体验、拍摄了一系列职业的生活,包括私家侦探、国家电网超高压电路检修工人,以及我们身边常见的超市保安、外卖员,从她的视角观察着职业女性在不同工作中的处境。 湃客号 · 看理想新媒体编辑、《没理想编辑部》主播阿紫,硕士毕业于性别研究专业,长期关注女性议题,在这期节目中,也带来了她对于性别分工、女性的家庭角色等方面的思考。 【时间轴】 03:00 “职业体验”体验的为什么是这些职业? 05:07 当一个女生去山里做电路工人 08:00 职业中的“性别隔离”来自哪里? 09:05 日常生活中的男性偏好 11:43 身为女性,在工作上的优势 15:35 为什么很多女性主导的行业薪酬较低? 16:07 海归文科女内卷,是一个普遍现象 17:49 职场“隐性性骚扰” 19:58 职业女性的婚育:生理因素、母职要求与社会育儿机制 22:40 家庭主妇应该是一种工作吗? 24:52 资本主义制度中的家庭主妇 30:46 “女性友好”的职场环境长什么样? 32:33 从我做起,为理想的职场环境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在大城市里凭实力单身,或许比找到真爱容易。 年轻人被困在婚恋难题里,将自己从可见的现实中抽离,试图从9块9的脱单盲盒里拆出爱情,沉迷于恋爱游戏里的虚拟陪伴,兜转在交友软件上的匹配信息。 爱情仍有它的吸引力,只是相亲场上的婚姻更像一场交易,“普男”要配“普女”,个人品质被量化成刻板标签。门当户对或许能开启一段合适的婚姻,但算计出来的感情真是年轻人想要的吗? 【本期嘉宾】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心理学系教授 喻丰 Yiyouth旗下IP「塔门」主理人 王朝靖 【时间轴】 02:12 武大学生扒窗户也要听的恋爱课,是什么来头? 04:29 婚恋劝退,每六个女性就有一个人认为自己恐婚 08:05 男性因为穷不敢恋爱,女性困于母职抗拒婚姻 10:18 比起职场人士,学生还没有思考过婚姻 11:10 年轻人倾向把恋爱和婚姻区别看待 13:12 身处商业社会,消费主义也被带入亲密关系 16:54 虚拟恋人给你安全感,却无法给你独有的情感反馈 20:56 网络交友存在虚假和欺骗 23:11 对待爱情,我们线上“社牛”,线下“社恐” 26:10 年轻人尝试新的婚恋模式,也面临现实问题 31:00 不断加剧的个人主义 34:12 “门当户对”也合理,相似的人更容易在一起 36:06 钱握在手里最实在,物质增加婚姻的安全感 39:28 虽然爱情也有剧本,但没有一个套路适合所有人 40:49 理想的爱情是激情、亲密和承诺的三位一体 42:33 先要脱单?多接触、多学习、多共情 43:00 用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巩固弱关系 2021年的进度条到了末尾,在这个时间节点,我们习惯回顾自己错失的机遇,忍耐父母的新一轮催婚,咽下上司的新年大饼,一句“我emo了”,框住都市年轻人的万千愁绪。 当年轻人emo了,他们的情绪出口在哪里?《湃客Talk》年终特别策划,联合优质创作者和资深学者,探求当代年轻人的消费、学历、住房与婚恋难题。 【制作团队】 主播 撰文 / 胡雅婷 监制 后期 / 徐婉 实习生 / 李小庆 吴宇迪 张之钰 运营 / Yatiti
对于在一线城市工作的年轻人而言,租住的“家”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如果你在合租,打开公共洗手间的马桶盖需要极大的勇气。如果你实现了“整租自由”,金钱或者通勤时间,总要牺牲一项。 疫情之下,我们更加感受到空间的限制。爆改出租屋的节目让老破小焕发生机,鹤岗的房价也撬动许多打工人的心。但仔细斟酌,“张同学”的老屋窗户不时漏风,李子柒的乡村“大别野”只是滤镜,异地买的“白菜价”房子十年没涨,要放弃的东西或许太多。 在大城市“租一辈子房”到底有多难?年轻人离体面的居住又有多远? 【本期嘉宾】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社会学系讲师 孙哲 搜狐四象工作室主编 杨丽娜 【时间轴】 3:54 花800元改造400平米的出租屋,爆改界怎么卷成这样? 5:40 疫情之后惜命又惜钱,小成本高回报的改造诱惑满满 6:56 租房的人不需要奢华,他们更想租的地方像个家 10:08 动动手,一平米的空间也有大用处 12:20 没人喜欢共用卫生间,年轻人的社交也不浪漫 13:28 青年人喜欢有猫有快递,不想和邻居交朋友 15:57 “15分钟生活圈”,探索城市公共空间新体验 17:36 租房人的血泪史:通勤远、租金贵、房子随时会收回 19:22 贷了12个月的房租,却换来中介拿钱跑路 20:36 除了限制租金贷,金融赋能也能解救青年租户 23:05 公租房政策了解一下! 32:09 那些在鹤岗买房的人,大部分在网上流浪 33:25 如果连外卖都是奢侈,那就不要幻想能在远方独居 34:54 你能想象吗?整整10年,乳山的房价几乎没有涨 37:15 谨防租房被骗,房源、房东、合同是重点 39:23 北上广深的青年,体面租住很关键 2021年的进度条到了末尾,在这个时间节点,我们习惯回顾自己错失的机遇,忍耐父母的新一轮催婚,咽下上司的新年大饼,一句“我emo了”,框住都市年轻人的万千愁绪。 当年轻人emo了,他们的情绪出口在哪里?《湃客Talk》年终特别策划,联合优质创作者和资深学者,探求当代年轻人的消费、学历、住房与婚恋难题。 【制作团队】 主播 撰文 / 胡雅婷 监制 后期 / 徐婉 实习生 / 李小庆 吴宇迪 张之钰 运营 / Yatiti
在刚刚过去的周末,有457万人参加了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 与考研热相对的,是今年清北硕博生扎堆街道办、进中学当老师的就业新闻。高学历年轻人给自己打上“小镇做题家”和“985废物”的标签,二本学生也被牵扯进这场热烈的讨论中,并被定位为社会的中流砥柱,内卷里的隐形人。 唯学历论的弊病之下,北大博导的双非本科学历成了被学生嫌弃的“污点”。为什么我们放不下对学历的偏见?在名校毕业生进流水线,海归变海废的当下,我们是否该重新审视文凭的价值? 【本期嘉宾】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滕威 36氪旗下“后浪研究所”编辑 许嘉婧 她们认为,人文社科地位走低,留学生也不再吃香。所有人都在仰望成功,但我们的出路不只有“大厂”或者“体制内”。 【时间轴】 3:41 为什么被刷?因为你的学历不是985 4:34 一个基础运营岗,985硕士和海归博士居然都在抢 8:37 面对学历内卷,文科女生有多惨? 10:08 学历不同,起薪不同,晋升空间更不同 14:33 因为学“废”了,所以海归变海废 15:25 多种心理落差让留学生开始“自黑” 21:50 只有上学才会看重绩点?很多人背负“终身制KPI” 23:04 当所有人都在拼命卷,打不过就只能加入 24:49 这么多人反对以绩点论成败,为什么它还有效? 27:23 理想的教育不是优胜劣汰,而是“To Be Better” 30:15 家长恐惧中考分流,是职校建设还不够让他们放心 33:38 一定要赚很多钱,才算实现个人价值吗? 35:12 那些成功跻身大厂的年轻人,35岁时却选择了辞职 36:11 我们参加的是一场终身竞赛,即使倦怠也不能停下来 37:54 去寻找生命的亮点吧,人生的意义不止一份“铁饭碗” 2021年的进度条到了末尾,在这个时间节点,我们习惯回顾自己错失的机遇,忍耐父母的新一轮催婚,咽下上司的新年大饼,一句“我emo了”,框住都市年轻人的万千愁绪。 当年轻人emo了,他们的情绪出口在哪里?《湃客Talk》年终特别策划,联合优质创作者和资深学者,探求当代年轻人的消费、学历、住房与婚恋难题。 【制作团队】 主播 撰文 / 胡雅婷 监制 后期 / 徐婉 实习生 / 李小庆 吴宇迪 张之钰 运营 / Yatiti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