湃客Talk
聊聊时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

Album
主播:
小橙chen
出版方:
Yatiti
订阅数:
5763
集数:
55
最近更新:
2天前
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播客简介...
这是一档由澎湃新闻编辑、潜伏年轻群体的老媒体人小橙主持的访谈式播客节目,联合青年学者和媒体人,以年轻态的视角解读各类社会话题。我们陪伴年轻人成长,从求学、就业,到婚恋、育儿,没有鸡汤,只有干货,探讨时兴的生活方式及其背后的时代思考。 公众号:湃客工坊 thesparker
湃客Talk的创作者...
小橙chen
湃客Talk的音频...

流量时代,“长期主义者” 在坚守什么?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的当下,流量成为商业领域的核心要素,深刻影响着企业的运营模式与大众的消费习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很多企业和个人一味追求短期利益,被流量裹挟。 与此同时,“长期主义”的理念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哪吒之魔童闹海》耗时5年制作,超4000人参与,特效镜头接近2000个;因央视春晚扭秧歌机器人出圈的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在演讲时也说道:“我相信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时代不会辜负长期主义者”。这些来自不同行业、凭借长期主义的坚持脱颖而出的人物,成为了大众热议的焦点。 那么,长期主义究竟该如何定义?个人如何在职业发展中践行长期主义?企业又该如何通过践行价值主张,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携手员工共同成长?在流量时代的商业竞争中,“人情味”究竟还有没有价值? 完美(中国)有限公司CEO彭志红,在30年职场工作中一直秉持低调、务实的风格,亲历并见证了企业在新经济环境下的战略转型和创业生态赋能的全过程。完美(中国)有限公司(简称“完美公司”)新价值主张所倡导的是“共同成长,完美生活”理念,以及“荟生活”“荟创业”双轮驱动战略。 一财商学院院长黄磊,关注了1000家企业的成败得失。凭借其在行业领域的深度洞察和丰富经验,他结合不同企业和行业的案例,探讨企业如何转型升级。 面对数字化浪潮下的机遇与挑战,澎湃新闻邀请完美公司CEO彭志红以及行业观察者黄磊,就流量时代企业的价值主张和公益实践展开对话。 【本期嘉宾】 彭志红 完美(中国)有限公司CEO 黄磊 一财商学院院长 【时间轴】 02:24 网络热词“长期主义”,怎么突然火了? 06:18 跟着老板健步走,企业为何热衷公益? 08:21 一支芦荟胶能卖5亿支,什么概念? 10:59 如何培养长期主义员工?完美公司的秘诀 15:00 流量时代,“人情味”过时了吗? 19:13 如何平衡短期利益与长期发展? 23:57 种因得果,一家公司如何带动一个产业链 28:25 长期主义的底层逻辑:你要成为怎样的人 29:46 超级个体PK成人达己,谁更胜一筹

33分钟
99+
2天前

Manus来了,职场女性能开挂吗?| 妇女节特辑

蛇年还没开始多久,AI相关话题词已经多次登上热搜,这其中不乏“她”的身影。 据《2024年轻人AI使用趋势报告》,83.7%的女性受访者“非常关注”或“比较关注”AI,高于男性。女性不仅关注AI,还将其应用于工作和生活的多个方面,如撰写工作复盘、协助科研成果、打造个人IP智能体等。 从“AI一姐”李飞飞、“天才少女”罗福莉,到国内外各科研机构的女性AI人才,人工智能的世界从来不只有男性的身影。而随着AI技术的飞速发展,女性职场格局也在悄然改变。就在昨天,中国AI创业公司Monica发布了一款名为Manus的通用型AI智能体产品,瞬间引爆科技圈。对职场人来说,这意味着:一个24小时在线的“全能助手”正在成为现实。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AI技术的发展究竟会如何影响女性职场地位和职业选择?诸如“AI换脸”“AI拟声”这样的技术是否会威胁女性人身安全?人工智能相关专业越来越多,女性又该如何在学业与工作中寻求更广阔的上升空间? 2025年妇女节将至,《湃客Talk》借着人工智能的东风,邀请两位业内专家,就AI技术对女性职场地位的影响、AI产业中女性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策略等话题展开讨论。 【本期嘉宾】 吴凌翔 中科紫东太初算法总监 周雅 至顶科技、科技行者主编 【时间轴】 02:54 AI世界的“李飞飞们”,是什么样? 09:42 穿丑衣服去面试,这行的“规则”? 12:10 文科女生转行人工智能,有戏吗? 15:29 职场女性的完美设想:当AI成为助手 16:49 AI训练师,究竟是什么工作? 18:42 薪酬性别差异?看实力说话 26:01 10岁女孩沉迷于和AI谈朋友,怎么办? 33:07 医生都是男的?如何让AI性别无偏? 39:51 雷军的烦恼,韩国女性的恐慌,如何解? 48:17 大学扩招AI专业,除了计算机还学啥?

50分钟
99+
1个月前

我在“竖店”卧底5个月:有人日薪2万,有人熬3天只赚500

今年最火的赛道是什么?除了人工智能,可能还有短剧。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刘美岑,在横店当了5个月的短剧群演,把竖屏从业者的“奔日子”和“混日子”,写成了一篇5万多字的论文。用她的话说,短剧门槛不高,却很熬人。 而作为影视行业从业者,张拯目睹了这两年短剧的火爆,也深谙其中的门道,“短剧行业是挣钱的,但要看谁挣的是什么钱,差异还是挺大的。” 从2022年起步,到2023年、2024年一路高歌猛进,再到今年春节前后热度不减……短短几年,短剧市场的规模已经与电影市场比肩。在这样卷的行业,想要弯道超车,精品化是必然要求。 然而,短剧并非长剧的“缩水版”,对于演员、剧本、服化道等都有新的要求。一部短剧究竟是如何制作的,短剧演员的工作是怎样的,短剧行业是就业的好出路吗? 2025年,短剧市场仍将持续扩张,但格局和内容势必会发生变化。《湃客Talk》邀请短剧行业观察者刘美岑和影视行业从业者张拯,一起聊聊短剧行业的内幕。 【时间轴】 01:50 女研究生在横店拍了5个月短剧 04:49 “现金群”和“公会群”,各有什么门道? 10:38 短剧观众有哪些?莫言也看了 15:20 3天500元,群演收入仅够温饱? 19:23 当姚记扑克转型搞短剧,这行真有40倍利润? 21:34 爆款编剧月赚10万?远不止于此 23:30 拍部短剧成本40万,为何“投流”占大头? 28:55 萌宝、霸总、银发赛道,短剧为何总是“老三样”? 34:12 AI来了,短剧也能一键生成吗? 47:33 短剧演员想出名? 看老天赏不赏饭

53分钟
6k+
1个月前

从“大数据杀熟”到“脑腐化”,我们只能被算法拿捏吗?

“不去了,机票涨这么多,亏我那么信任你,天天看,越看越涨,辜负了我对你的期待。” 临近春节假期,社交媒体上出现了很多“决定取消出行计划”的留言。网友们买机票、订酒店、囤年货时还发现,有的线上平台会 “看人下菜碟”“同货不同价”。 不甘心被宰一刀的年轻人开始“反向驯化”大数据。有人说“哭穷”,就能刷到“便宜货”;有人说卸载APP后重装,或换个便宜手机就能抢到优惠券;还有不少人披上了“momo”的马甲,隐藏个人信息…… 这些“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做法真的有用吗?平台究竟是如何进行算法推荐的?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抗大数据,他们反抗的到底是什么? 新年第一期节目,《湃客Talk》邀请了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人工智能哲学研究者徐英瑾,以及前大厂算法工程师谭峰,揭秘大数据算法那些事。 【时间轴】 02:48 信息泄漏,让大学教授不想接陌生电话 07:34 算法工程师亲身“欺骗”算法,效果如何? 12:53 离谱的算法推荐,你遇到过多少? 23:30 TikTok能赢Youtube,你的“贡献”功不可没 29:55 “脑腐化”成年度词汇,怎么回事? 33:50 大厂的算法推荐,有多少人为因素? 38:07 社会“原子化”,推动了算法的流行 46:25 保护隐私,小数据人工智能是一种可能吗? 53:23 对抗信息茧房,冲绳书店的启示

59分钟
16k+
3个月前
湃客Talk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