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生活
听生活,用声音讲述人生命的哲学

Album
主播:
生活月刊
出版方:
爽仔_rYhp
订阅数:
10298
集数:
31
最近更新:
4周前
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播客简介...
“听生活”是《生活》杂志特别策划的人文类播客节目。我们探索用声音的方式,讲述“生命的哲学”。我们邀请《生活》的受访者:作家、音乐人、艺术家、设计师、舞者、摄影师等有趣有深度的人儿一起,用对谈的方式,抛出创作者的思考与洞见,希望给予日常生活一些新的启示。 我们也尝试在音频节目上进行新的实验,邀请音乐人、剧场人演绎生活剧场。讲述者将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带你走入第一现场,身临其境感受“我”的叙述带来的深入与亲昵。 节目不定期更新,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号“生活月刊”和网站:www.chinalifemagazine.com。
听生活的创作者...
生活月刊
听生活的音频...

生活在上海 | 王占黑 x btr:当一座城市的轮廓在地图上不断被改写

生活在上海 | 当一座城市的轮廓在地图上不断被改写 当一座城市的轮廓在地图上不断被改写,记忆中的马路、公园、老弄堂是否正在成为“消失的标本”?由《生活月刊》和《上海文学》联合制作的播客《生活在上海》,邀请青年作家王占黑与艺术家、资深媒体人btr、《上海文学》来颖燕,展开了一场关于“地图上的我们”的深度对话。 从杨浦拆迁的废墟到梧桐区的烟火,从虚构小说中的聋哑人群体到纪录片镜头下的老城,两位创作者以文字与影像为坐标,重新丈量上海的肌理。在这场对谈中,他们撕开“网红打卡地”的标签,带我们走入城市的褶皱——那些被水泥封存的弄堂、自发生长的商业生态、隐匿在电子地图之外的迷宫小路,以及一个外来者与本地人共同编织的“心理地图”。当海宝从弃儿变回顶流,当工业遗址在艺术季中重生,上海的故事,永远在消失与新生之间野蛮生长。 15:00 地图上的上海 btr:地图上的上海,我觉得这个题目很有意思的是在老城厢,就是有一些路,在地图上是有的,但是现在已经走不通了,可能若干年以后,现在的地图不像以前的地图有纸,会变成电子地图,有可能现在地图上的路都不见了。所以有一些就是仅仅存在于这个地图上,我看有的路整个都被封起来了,有好多小马路那个小马路就只剩一块路牌了,现在很多连路牌都没了。所以我觉得以后就是地图上的上海可能是要变成老地图上才有的上海了。 来颖燕:对,就是之前我也碰到一些作家都是喜欢手绘地图。他们可能就是会对存在于自己记忆里面的一些上海的曾经的一些路也好,它的一些地区也好,它的一些路标也好,都是通过记忆,通过自己的有温度的手绘来还原它们,但是这些有温度的元素可能就是没有经历过的,没有那段时间,那个时代记忆的人,他是不可能知道的,也是不可能存在的,也是或者某种程度上是不会在一些很机械的官方的地图上存在的,那些手绘地图可能是有着特别明确的明显的一种私属性质。 BTR:电子地图现在是没有那个版本留存的,它一下子就是即时的,所以你以后要回到一张,比如说 2018 年的地图就有点难。 来颖燕:我们现在纸质地图可能就是完全跟不上改建的程度。以前我们小时候还会到一个地方展开一张很大的纸质地图去找,现在完全都不会,因为有实时的导航,更迭的这个时代之下,其实被淹没掉很多曾经的一些生活的城市的一些记忆跟痕迹。所以其实占黑她有其他的小说,比如说《再会,东方之桥》。里面会有一些跟这个情节线索是一致的,是地域性存在的标志。 32:30 上海既保守又渴望更新 来颖燕:所以听两位刚刚在聊的时候,特别还聊到一个遗址的问题,我觉得这就很好玩,就特别能够体现其实上海的一个日新月异的特质,就是上海我曾经看过一本叫《霓虹灯外》的书,讲述20世纪初上海的近现代化过程的一本专著,它会讲到很多外来人口在上海这个城市的生活跟对它的贡献,里面又提到了其实上海这个城市一个非常显著的特质:一方面它其实是要保有自己的一些传统,它对这种传统可以说会有很多的执念在里面,但是同时它又是极端渴望一种变化跟一种新生的,它永远都是在这两块之间不断地变换自己的步伐。所以上海这个城市,它的这个特质其实是有很深的、很丰富的层次跟景深在里面的,所以我觉得刚刚就是谈到一些遗址性的一种东西,它可以被保留下来,其实它是呈现了它既保守又渴望更新的这样的一种过程,可以说是一种定格性的存在。 41:38 上海的乡愁 来颖燕 :所以我们今天会说“地图上的我们”,就是“我们”这个词,其实就也很有意思,因为你怎么样来定义“我们”这个群体。其实是生活在上海,但是又可以游离于上海的,他们都是跟上海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是他们回头看上海地图的话,又会有自己很多不同的视角。像占黑前面说的,我觉得你可能有既生活在上海,又游离于上海的这样一个视野。 王占黑:前不久我妈还问我,她说你已经在上海生活 15 年了,你知道吗?然后我就愣了一下,实际上我并没有一种,我已经是好像我的家在这里,或者我的家园在这里,并没有这种感觉。然后我每次想要出去玩,我都会去一些,我没有听、没有见过的、没有了解过的地块,然后每次去也确实会有很新鲜的发现跟感受,但是与此同时我发现一个事实,就是即使我不是一个在上海有乡愁有童年的人,但是我还是会有某种乡愁,因为只要你生活在这里,不管是一年还是半年。 你再一次来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有些东西不见了,而当它已经消失,可是它曾经存在在你心里的时候,这个东西就已经成为某种乡愁了。所以即使是 15 年,并不是别人那么长的时间在上海,对我来说有很多消失不见的东西,那些东西也构成了类似像乡愁的部分。 50:25 寻找海宝 来颖燕:就像你们刚刚聊的就特别有意思,其实海宝变成了一个特征,从一个记忆变成了一个城市的一个符号。那我觉得其实从你的小说到你策划这样的一个活动,其实就有点形成了一种隐喻场的感觉,这个隐喻场是关于这个城市的一种变化,曾经存在的东西,曾经存在过的一些痕迹,以及它被遗忘掉的一些东西,也是人生的一个隐喻场,人生不断地在忘却与记忆中前行。其实有一种说法,忘却也是一种记忆。所以它就是变成了一种很有意思的一种城市跟人生,就是很真实的、很切实的、很细微的人生的一种交互性的一种存在。 55:32 梧桐区以外的上海 BTR:它就是有那么一点虚构的东西在里面,使得这个地方就不那么预制了,它这个很是很微妙的一件事情。梧桐区外的生活的好处就在于它不是预制的,它是一种现炒的,当然可能抽油烟机没有把它全抽掉,你就闻到了这个烟火气。 剪辑: boyan

61分钟
2k+
4周前

邹波:非虚构写作是对现实的一种偏移

本期节目来自3月9日上海誌屋的对谈录制现场。 邹波携带新书《陈词滥调的背后》回到《生活月刊》杂志,这个他称为非虚构写作摇篮的地方。活动现场,资深媒体人佟鑫、《生活月刊》编辑陈爽围绕非虚构写作、文字责任和媒体变迁展开精彩对谈, 共同探讨陈词滥调背后的社会心理与表达困境。如何去理解生活?如何探索并呈现生活的多面性,传递如何理解生活的深度与广度?对话由此展开。 01 作为参与创刊《生活》的杂志记者,邹波分享了采访与写作的坚持。享受采访与写作的过程和追求专业与美学,即便需要冒险与挑战。尤其是在《生活》杂志初创时,许多人将其误解为仅仅是一本关于生活方式的杂志,但《生活》实际记录了更贴近真实的接地气文化和事件。 “真诚地记录这个时代”,是《生活》创刊的口号。呼唤一种纪实的写作态度,一种对生活多元的深度探索,才能在复杂多变的文化中,找到新的话语力量和思想突破。 在分享会上,佟鑫提到,杂志作为媒介具有强大的承载力,可以表达复杂而深刻的内容,是一个有耐心的媒介。在他看来,生活的本质就是复杂性,而杂志所追求的正是对本质真实性的全景式记录与呈现。 02 关于迁徙与生命的接纳,当John Berger在电视采访中谈到全球的人口迁徙和流动和移民的观点时提到的“好客”——世界的接纳性让不同生命在交汇中获得滋养。旅居加拿大多年,阔别十二年回到《生活》,邹波谈到,作为故土的异乡人,他感受到了世界的好客,像博尔赫斯曾说:“游牧人进城”。大地上的真实的声音带来了陌生新奇,也带来了文化间的对话碰撞。 对于邹波而言,采访就像破案,记者就像田野里的福尔摩斯。不仅要抽丝剥茧地揭开事实真相,还要在细节中寻找温暖与共鸣。 他曾在一个在版纳的一个拉祜族的山寨里面,寻找基督教赞美诗的来源,最终落笔到人的信仰。他在文章里写道:”它至少继续鼓舞人们歌唱,无论唱的是啥,他们的乐趣似乎更在于歌唱与和声本身,他们都能唱好听了,这种热情反过来,或许多少已在反哺他们和声的源泉——信仰。“采访就像一种与大地的互动,这篇田野调查不仅揭示了拉祜族文化的丰富性,还构建了一个边境镜像。 03 加纳河的故事,夜宿水电站……邹波善于迅速掌握受访者生活的技能,那些采访经历中寻常人心中的理想与坚韧,也让他坚持在文字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在他看来,非虚构写作的核心就在于这种“与他者共鸣”的能力。 邹波说,非虚构写作是对现实的一种偏移。他的非虚构写作之路,是在时代洪流中跋涉前行。非虚构写作并不是冰冷的事实堆积,而是用心去体会生活的厚重。只有将个人感受与社会变迁相结合,才能让文字具有思想的穿透力。他表示,在一个既非历史、又非现实的过渡时期,非虚构写作往往处于历史与现实的夹缝中,难以被归类或定义。 04 非虚构不是为了简单记录事实,而是在生活的张力中寻找意义,用有温度的笔触去对抗时代的寒冷。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用写作去划破冰封的时代。 回首这段积累与冒险的旅程,“享受过程,享受文字的过程。”无论身份如何,生活的旋律都在心中回响。对人性与文化的敏感体悟,文字才会充满温度与真实感。八年的非虚构写作经验——“生活是爱,是包容,是理想,也是理解”。 在活动的最后,回应邹波的老同事许知远埋下的彩蛋,“他会唱歌,”从加拿大的教堂到上海都市中心“知识教的教堂”,从长江头到上海,以记录的眼光看待世界,我在长江头,而故事在长江尾。

90分钟
99+
1个月前

生活在上海 | 默音x肖一之:从西南到上海,知青记忆、云南米线和观鸟人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上海文学》执行主编崔欣对谈作家默音和文学研究者、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的肖一之,他们都曾在西南度过童年。这番对话,也印刻了西南视角,童年记忆如何在上海语境里产生交融回响,为我们理解上海文化提供了别样视角。 默音在创作上海题材作品时,不自觉地融入西南生活的点滴,那些西南的山水、人情,巧妙地穿插在上海的故事线里,让她笔下的上海充满各种味道与烟火气。肖一之初至沪上抵达松江,笑称与郭敬明笔下、想象中的上海“距离20公里”。 想象中历史风情的上海,是田村俊子笔下旧时光里的繁华与落寞;工人新村时代建构出来的上海,是一个时代的奋斗与拼搏的见证。对话中提及的浦西公寓楼的空间则是被折叠的、被压缩的,这一独特观点从空间角度揭示了上海城市发展中的紧凑与高效,以及在有限空间里人们丰富的生活状态。对话一层层剥开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内核,领略想象与真实交织的上海。 00:01:35上海印象:可乐和香樟树 崔欣:两位最初对于上海的印象是来自于哪里? 默音:我14岁第一次正式回来的时候,其实我在小说里面也写过,就是首先觉得上海的气味跟云南不一样,就是你刚刚到一个地方,你会觉得整个气味都是陌生的。另外就是90年代的上海,满大街都是纸杯装的可乐,给我带来一种文化震撼。因为云南那个时候还没有可乐,还是健力宝的天下。可乐还没有扩展到云南,更不用说这种用纸杯装的,当时有一种“这是文明的象征”的感觉。 肖一之:大家那时候会看郭敬明,其实我印象最深的不是他后来的长篇作品,我当时记得他有个短篇小说叫《一梦三四年》,里头写的就是从高中到大学那种转变的生活,会写到很多关于上海的印象。其中我记忆最深刻的是他写上海的行道树都是香樟树,对于一个在西南长大的四川小孩来说,我见过香樟,但它不是行道树。所以我一开始对上海的印象就是这么多年的各种各样印象叠到一起的。 00:13:45历史风情的上海和工人新村时代构建的上海 肖一之:我之前有另外的朋友,他们开玩笑说上海的空间大概可以分成两类,一个是大家想象里那个历史风情的上海,另外一个就是工人新村时代建构出来的,在国家的规划下的非常规整的上海。它其实没有特别光鲜的部分,但是它有非常强的生活的气息,我看默音的小说的时候,我会非常强烈地感觉到默音可能也更喜欢这个有生活气息的这部分上海的故事。所以大家提到的各种对于气味和味道的想象,包括那篇《酒狂》的开头我也特别喜欢。 00:32:19写作中方言与官话的切换 肖一之:我之前看过一个方言调查,那个范围比较大,不光是上海,是调查整个吴方言区,调查对象是零几年以后的小孩,也就是当时在读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小孩,他们日常的方言使用情况。吴方言区这边数据就很低了,就是不到20%的一个比例。 崔欣:我们有的时候因为有一些比较书面语的词汇,或者是成语,你很难一下子用上海话来讲,因为上海话好像在我们的固有印象里,是比较俚俗的。你一要说到比较文雅的词,就会在一串上海话里面突然加出一个普通话的成语,然后又回到上海话。 默音:唤起我这个记忆的其实是《那不勒斯四部曲》,他们讲那不勒斯方言的时候。他们觉得方言是像你说的比较俚俗的,当他们想要用一些文明的语言交谈,他们就会讲意大利语,就不再讲他们的方言。书里面经常会提到是讲方言还是讲意大利语,会着重提出这个人是讲的什么语言。 00:51:41城市生活呆久了,往自然跑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肖一之:我觉得我跟这个城市的关系,就是除了我日常生活的那个部分,剩下的我可能会根据我的爱好、我的需求,去在这个城市里头找一个可以容纳自己的空间。可能对我而言,我现在最大的需求就是看看书,逛逛博物馆。我现在来市中心的主要任务就是去博物馆,或者是跟朋友去书店之类的逛一逛,其他的活动都会往郊区发展,试着去找这种不太有人扰动的地方,这其实是一个很矛盾的心理,因为在上海这样的一个大都市里,其实就是在找一个越来越少的这样的空间。 当然上海还有很多其他的做自然保育的机构,你会发现一个跟平时讲的上海不太一样的地方,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上海是有专门的郊野公园,像浦江郊野公园,松江的那个米市渡郊野公园,还有像青浦那边的青西郊野公园,大家都是去这样的地方,我觉得有这样地方也挺好的。另外一个侧面说明,作为一个大城市的上海,它还是有足够的复杂程度来容纳这一切。 01:00:26文本外另一重时光,浦西公寓空间的折叠 默音:我自己也觉得这是一个蛮有意思的文本实验,就是同一条线既可以生长出非虚构,也可以生长出一个小说,所以在走访历史的过程中就觉得很多东西都可以扣合在一起。有一个研究田村俊子的老师是在冲绳大学,他已经退休了。因为之前我给他写过信,80年代他也来走过一次田村俊子的路,他当时去的那些地方,有一些楼我现在是进不去的,比如说当时这是一个办公室,是政府机构,但可能因为他是日本的研究者,人家都让他进去了,他还在以前俊子的办公桌的位置拍了照。我又感到另一重的时光,是因为这个拍照的老师,当时他还非常的年轻,照片上的他就只有二三十岁的样子,他现在已经退休了,所以就又一次感觉到这种时光的力量还挺有意思。 崔欣:我还记得你当时走访的时候给我看了一张浦西公寓的照片。我一下子就认出这幢楼,是因为我的小学班主任就住在这个楼里面。这是一幢很奇怪的楼,它是一个环形的楼,然后它有几个电梯,你到这个楼不同的区域你只能坐某个电梯,它中间是不互通的。所以我每次去看我老师的时候就觉得像是去探险一样。还有一次我是跟我一个中学同学一起去的,她也要去看她的老师,她们都住在这栋楼。所以那天我们在里面像走迷宫一样,上楼下楼,不知道穿了多少路才找到。你会感觉到这个空间是被折叠、被压缩的,当你进入以后,空间展开,它其实是一个很大的容量。 BGM Dodo Danciu - Scarlett 鲸鱼马戏团 - 恢弘的大梦 idokay- Water for the Sea Rob Matheson - Spring 鲸鱼马戏团 - 再见,地球

64分钟
1k+
1个月前

从《哪吒——魔童闹海》谈起,中国百年动画,怎一个“闹”字了得?

本期《听生活》播客录制时,正值元宵。前一晚,古灵精怪的哪吒和俊秀的敖丙以人偶的形式亮相元宵晚会。当夜,国家一级编剧、《葫芦兄弟》《舒克与贝塔》等经典动画编剧姚忠礼收到《生活》主编令狐磊的邀请,约他次日来访,从一个老动画人角度出发,谈谈如何看待这个魔童打造的票房神话。 姚忠礼几乎一夜没睡,第二日便拿着一纸手稿来到编辑部。标题写着《中国百年动画,怎一个“闹”字了得》。 节目录制后第二天,饺子的《哪吒2》全球累计票房即突破100亿。截止到本期推送时,票房已超过110个亿,荣登全球电影史榜第12名。有网友专门制作了一张网图,图上的哪吒和敖丙正在走上阶梯,两旁站着的是阿凡达、蜘蛛侠、狮子王、超人等动画IP,标题是“东方来了两个奇怪的家伙”。 “闹”字来自电影片名,无形间,姚忠礼也从这一“闹”字牵引出了中国动画的线索。主持人鲁健在采访饺子时说,没有1979年版本的《哪吒闹海》,就没有今日的《哪吒2——魔童闹海》。 从1925年的《大闹画室》、1961年的《大闹天宫》、1979年的《哪吒闹海》,再到今年狂揽百亿票房的《哪吒2——魔童闹海》,固步自封的创作从来不是中国动画的风格,更不是动画创作者应有的态度。从传统水墨动画的韵味悠长,到现代三维动画的震撼视觉,每一步都是大胆地突破与创新。借用《哪吒2》电影里的一句台词“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若天地不容,我便扭转这乾坤!” “这部电影,我们期待太久了。” 饺子的哪吒,无疑搅动了整个中国电影市场,也让世界看到中国电影、中国动画的市场与未来。为什么《哪吒2——魔童闹海》能被全网“吹爆”?其成功是偶然还是必然?中国的动画市场,到底能否培养出现第二个饺子?影片中哪吒说:“我命由我不由天”,哪吒母题究竟是不是中国文化的基因?民族IP如何打造?两位嘉宾的对话,就围绕这一闹海魔童展开。 19:20一部作品的伟大在于主题的高下 姚忠礼:现在的观众对这一部《魔童闹海》当中的很多东西都有代入感。很多人以为那个饺子在说躺平,我认为这个不行的,艺术绝对不是这样的。艺术可能让观众感觉这个人好像是我,但是我发现一部伟大的作品它绝对不是这样的。我认为一部艺术作品第一是主题,一部世界上伟大的文学作品,包括绘画也是一部作品,最伟大就在于主题的高下,代表这部作品的生命力。第二是人物的塑造。 25:20 中国还能不能有另外一个饺子? 令狐磊:我想的说的是中国能不能还有另外一个饺子?就等于科幻电影说郭帆出来了,中国科幻电影就起来了,我们的产业起来了,我们科幻电影产业就能起步了。在我们的成长中,或者我们在创作中是不是有些东西被忽略了?我们是不是要更尊重这些创作者?我们要怎么找到这些人的天赋?去培育这些创作者?作为一个前辈,你觉得有哪些特质是我们应该去珍视的? 姚忠礼:现在中国动画已经到了一个,不是群龙无首,是到了饺子“一石掀起千层浪”的阶段。第一,中国动画市场那么大。第二,中国票房可以这么高。第三,只要你作品好,奇迹均可发生。我感觉到是,市场告诉所有人,我们埋头苦干做出好片子。他画了 5 年,你 6 年行吗?只要你埋头苦干,一旦片子走红,你整个名利双收。关键就是我认为他这部片子将来要写在中国动画史乃至中国电影史上。 00:36:00哪吒故事可以追溯到《俄狄浦斯王》 令狐磊:姚老师可以与我们分享一下1979年版的《哪吒闹海》。 姚忠礼:令狐说的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俄狄浦斯。因为我那时候学古希腊戏剧,我最感动的就是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第一次看这个故事,我简直晕过去了。我就想人类在那么早期怎么会写出如此伟大的作品。那么刚才令狐说的就是这种杀父娶母的情节。中国这个版本是哪吒为了表示他要拯救人类,他剔骨还肉,他要抵抗、反抗,他的反抗实际上是突破生命的约束。 40:30 中国动画的希望将来必定在新的一代身上 姚忠礼:我感觉到中华民族对英雄的崇尚,一种民族智慧的幽默,一种举重若轻的各种各样的东西,在动画这个样式上它表现的太好了,所以我感觉当初人家都嘲笑说动画片是小儿科,殊不知小儿科真正开辟出一个大世界。 所以中国动画现在我一直讲,前两年我一直在讲中国动画,现在第一我们的从事的创作人员世界第一,第二我们的产量世界第一,第三我们的动画教育世界第一,也是“三一”,创造、教育、产量世界第一。现在中国动画,后来万籁鸣先生讲中国动画的希望将来必定在新的一代身上。 53:50 deepseek看饺子版哪吒 姚忠礼:我昨天发了一条跟 deepseek。我说你怎么看饺子版的哪吒,它说饺子版,怎么做中国饮食,我知道它就乱来了。 令狐磊:你的语言超过了他的语法。 姚忠礼:现在我们需要的是“一花独放”带来的“百花齐放”,饺子所产生的效应,产生的虹吸效应,是不可抗拒的。我们能不能提醒一下?比如说饺子你的脚步能不能放慢一点点?第二,其他人说我们能不能避开饺子走的这条路,走另外一条路? 01:07:25 《葫芦兄妹》和《鲸落》 令狐磊:畅想一下,如果《葫芦兄弟》拍真人版,你有想过吗? 姚忠礼:我以前和胡进庆导演做过一个设想的,叫《葫芦兄妹》,就是一定要有一个女角。还有一个《鲸落》。鲸鱼落下来,可能 100 年,这条鲸鱼整个被消化。它对整个海域的那种进化,珊瑚、小草,它实际上带一种象征性的。我当初一直想做个动画片,因为它会有海底世界。世界上有爱护鲸鱼的各种各样的国际组织。也有猎杀鲸鱼的海盗,各种各样人都有。这些人汇聚在一起,但是这条鲸鱼严格意义上是个自我牺牲者,它通过自己尸体的慢慢地腐烂,最终它滋养了整个海域。 01:12:30 饺子也罢,馄饨也罢,我们一起来做文化的大餐 令狐磊:作为前辈,姚老师刚刚也是给予了很大的鼓励和启发,当然也有一些提醒,警醒我们去注意所谓虹吸效应这个事情。那我们如果从文化现象来说,动画超脱于电影,我们做一个文化,你说原来的文化传统、 IP 文化的传统,到现在的文化输出这个阶段,也许这个片子只是一个开始,我们未来可能会有更多IP。当然孙悟空早已经不属于中国人的。孙悟空他早已经是日本人也用了,美国人也拍过《西游记》,在我们有生之年可能也可以看到更多的这种文化的交融。那我也想听听姚老师,在当下我们还有什么就是去给予的一个期待的事情。 姚忠礼:中国的动画现在就是希望应该有百家争鸣的感觉。一个行业要真正能够风生水起,一个要有名作。第二要有名编剧、名导演。第三,我感觉我们大家应该爱护他们,能够呼唤他们,让他们有更多的创作实践。中国是历来讲究百家争鸣的,我相信将来通过饺子目前这部片子,给我们这个行当带来的一个非常好的现象。有人说,你画饺子,我画馄饨。后面有人说我不画馄饨,我做韭菜盒子。饺子也罢,馄饨也罢,都是中国的美食,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文化的大餐。 嘉宾介绍:姚忠礼 国家一级编剧,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动画学会会员。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主要作品有动画片:《葫芦兄弟》、《舒克和贝塔》、《蝴蝶泉》、《狐狸列那》等几百部(集)。获开罗国际电影节铜奖;金鹰奖最佳编剧奖、金鸡奖、金猴奖等。中国传媒大学、同济大学、吉林动画学院等客座教授。编撰有《动漫剧本创作》、《动画编剧与互动型剧本创作》等教材。 音频剪辑:boyan BGM 出生——金复载(哪吒闹海「79版」电影原声音乐) 我乃哪吒——礼昂Leon 魔童归来——曼曼的钢琴城堡 天命何惧——褚怀予等 Tom And Jerry——Bradley 我的梦——鲸鱼马戏团 孟小冬——鲸鱼马戏团

89分钟
1k+
2个月前
听生活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