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5.行业分析篇:石油行业如何分析?

微信公众号:小生聊投资 能称得上能源的东西有很多,但有一种能源你必须要了解,那就是石油。石油也被誉为工业的血液,工业生产中一定离不开石油。严格来讲石油既可以视为能源,也可以视为资源。比如把石油提炼成汽油,汽油是车辆、船舶的动力来源,这时候石油是能源。 另外,生活中很多商品的生产也需要用到石油,比如沥青、橡胶、皮革等等,这时候石油可以视为资源。但由于70%的石油都用作燃料,所以石油更多被视为能源。分析石油同样有两个维度,也就是需求和供给。石油的需求与经济走势高度相关,这里的经济要着眼于全球经济,当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对石油的需求就会大幅增加,相关企业的销量自然也会提升。 发展经济意味着要生产更多的商品,而生产商品就需要用到石油,有些商品的制造本身就需要用到石油,而有些商品本身不需要石油,但生产这些商品用到的机器设备、驱动它们需要用到石油。经济高速发展时需要大量提高生产力,而生产力的提高意味着需要用到更多石油。 相反,当经济开始委靡,这个社会也不需要生产那么多的商品,甚至出现了商品过剩的情况,这时候不需要有那么多的工厂开工,也不需要用到那么多的石油。所以分析石油的走势,很多时候就是在分析经济形式。经济向好,人们对石油的需求就会增加,经济不好,对石油的需求就会减弱。而经济的波动又是周期性的,所以石油等能源企业也被称为周期股。 无论是能源还是资源企业,他们的兴衰与经济发展高度一致,所以这些企业在股市中也被称为周期股,这里的周期是指经济周期。 以上说的是石油的需求端,然后再说说供给端。我国是石油进口大国,大部分石油依赖进口,所以国际上石油的供给变化会直接影响国内。这里需要了解一个国际组织,叫“欧佩克+”。这个组织的成员国都是产油国,也就是盛产石油的国家。这些国家一起建了一个“群”,然后天天研究增产还是减产。 由于他们站在了同一阵线上、又同样都是产油国,所以完全可以做到控制石油的供应量。当油价过高,他们就会增加产量,让价格跌回去。当油价过低,他们会减少产量,让价格涨上去。美其名曰:防止国际油价大幅波动。话虽如此,但都是依赖石油赚钱的国家,你很难说他们的决策没有私心。但由于这些国家掌握着石油的供应量,所以分析他们的意图也很重要,毕竟决定价格的不光有需求,还有供给。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3分钟
99+
9个月前

414.行业分析篇:什么是能源和资源?

微信公众号:小生聊投资 了解完农业,今天进入到工业的范畴。当今社会,绝大多数制造企业都属于工业的范畴,所以本篇的内容会比较多。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工业运行的原理,有两样东西必须要先弄清楚,那就是能源和资源。我知道很多人脑海中已经浮现出了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名词,但别着急,今天我们要聊的是更深层次的问题,而不是简单的名词分类。 先来搞清楚什么是能源和资源?因为二者只有一字之差,所以很多人也会将二者混淆。接下来我将用大白话讲解,可能有失严谨,但会有助你的理解。所谓能源是能提供能量的东西,为了产生能量,物质本身需要“消亡”,也就是通过自身的消亡产生能量,这种消亡方式一般是通过燃烧实现的。 比如煤炭,烧煤发热、我们需要的是热,而为了得到热量需要将煤炭烧掉,烧掉之后煤炭这种物质也就消失了。所以能源的一大特征就是自身会消亡,通过自身的消亡换来能量。但资源却不同,人们需要资源是为了要该物质本身,物质本身不会消亡,只是状态会发生变化,比如一块石头,人们把它雕刻成石像,这时候石头没有消亡,它还存在,只不过存在的状态变了。 一种东西是能源还是资源,主要看它的“身体”还在不在,为了要能量,把身体烧了,身体会消失,这种东西叫能源。一种东西,只是为了要它的“身体”,把“身体”加工成另一种状态,这种东西叫资源。讲到这请大家判断一下,木材是能源还是资源?答:可以是能源也可以是资源。用木头做成家具,这时候木材是资源,把木头烧了用来做饭、取暖,这时候木材就是能源。 只不过现在更多是将木材用作资源,因为做饭、取暖可以用天然气和煤炭,他们的燃烧效率更高,所以用木材做能源的情况较少,更多是当做资源使用。了解了能源和资源之后,我们再来思考一个问题:人类社会为什么需要能源和资源?可能很多人已经想到了答案:“因为人类需要生产各种各样的商品,所以需要能源和资源”。 没错,人类所需的商品很多并不直接存在于自然中,需要通过后期加工才能实现生产,而这个过程就需要用到能源和资源。就像普通的一张桌子,需要用木材这种资源才能生产出来,所以生产商品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资源。另外,有些商品制作简单,比如刚才提到的桌子,一个木匠靠手工就能生产,但有些商品不是靠人力就能生产的,比如汽车。 生产汽车所需要的设备,机械,机床相当于人的“手”,而这双手需要用能源驱动,要么用电、要么用汽柴油。但无论是电还是油,它们都属于能源。能源为这些机器提供了动能,让它们能像人手一样去工作,去生产。所以能源的利用让人类获得了更强大的生产力,用能源驱动机器,让机器生产出人力无法生产的东西。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3分钟
99+
9个月前

413.行业分析篇:养猪行业如何投资?

微信公众号:小生聊投资 讲具体分析之前,先来解答一下部分网友的疑问。猪肉价格会呈现周期性波动,是因为养猪户的追涨杀跌行为造成的,当养猪户的猪养到符合出栏的标准时,猪肉的价格很可能已经开始下跌,这时候有人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既然猪肉价格已经出现下跌,那为何非得现在拿去卖呢?猪肉价格既然是有周期的,那为何不多养几年,等价格回升的时候再去卖?” 这个问题非常好,猪肉的价格确实呈现周期性波动,如果养猪户错过了价格上的最好时机,理论上可以把猪继续养下去,等猪价回升后再卖,但这种做法更多存在于理论,只考虑了养猪户的收入端,却忽视了成本端。利润是从收入减去成本得来的,等价格回暖后再去卖,收入是有保障了,但成本却变高了... 猪跟人一样,活着就需要有吃有喝还得有地儿住。这意味着当猪长到可以出栏的标准后,每多养一天就会增加一天的成本,而多养几年花费的成本完全可以再买一头猪,所以没人会把猪一直养下去。养到猪肉价格上涨后再去卖,收入是提高了,但此时的成本却变得更高。 解答完大家的疑问后,接下来进入重点:也就是养猪行业的投资思路。之前说过,猪肉的需求是相对固定的,因为中国只有14亿人,每人也只有一张嘴。引起猪肉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是供给,而在养猪行业决定供给的是母猪、严格来讲叫“能繁母猪”。能繁母猪也就是具有繁殖能力的母猪,能繁母猪的数量就等同于公司的产能,能繁母猪越多,公司产能越多,能繁母猪越少,公司产能越少。 当能繁母猪数量跌至4000万头以下的时候,往往预示着未来生猪供给数量会大幅降低。毕竟生小猪的母猪少了,未来能拿去卖的商品猪也会减少,商品猪变少会减少对市场的供给,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供给减少、价格就有望回升。所以当能繁母猪存栏数量少于4000万头的时候,往往存在投资机会。相关的信息大家可以多关注有关农业的新闻以及机构的研报,当然,你也可以在农业部等官网查阅相关数据。 另外,观察“猪粮比”也同样重要,猪粮比就是生猪的价格与粮食的比值。通常猪粮比为6:1是企业的盈亏平衡点,也就是肉价格是粮食的6倍时,养猪企业基本保持在不亏不赚的水平。而大家要关注的是猪粮比低于5时的机会,这时候多数养猪企业正面临着亏损,但这也意味着多数企业会因无利可图而退出市场,退出的人变多了,市场中的猪肉供给就会变少,供给少了猪肉的价格就会回升,投资机会就会显现。 综上所述:能繁母猪存栏数量小于4000万头、且猪粮比小于5时,养猪行业的投资机会将变得越来越确定。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3分钟
99+
10个月前

412.行业分析篇:猪肉价格为何有周期!?

微信公众号:小生聊投资 今天我们要讲的仍是农业,准确的说是农业中的细分项、养猪行业。养猪行业的商品就是猪,把猪养肥然后卖出去赚钱,这就是养猪企业在干的事情。既然养猪的目的是为了卖猪肉,那么猪肉的价格就决定了养猪企业的利润。猪肉价格贵,企业利润就多,猪肉价格便宜,企业利润就少。 所以投资猪肉股,或者说投资养猪行业最重要的就是判断猪肉价格的走势。如果你对猪肉有所了解,就会发现猪肉的价格呈现周期性波动,它不是常年线性上涨或下跌的走势,而是每过几年就会出现大涨和大跌。既然是周期性波动,意味着投资养猪行业你要采准周期节奏,不能通过长期持仓获得收益。 有些企业你可以持有十多年,但养猪企业如果持有十多年,等同于做了十多年过山车,每过几年就要经历大涨和大跌。一般猪肉价格每四年左右一个周期,也就是四年内就会出现一次大涨和大跌,不过这个结论是通过以往的走势得出的答案,最近几年猪肉的周期规律正逐渐打破常规,这个规律在未来是否适用需要打上问号。 学会判断猪周期之前,今天我们先来探讨一下:猪肉价格为什么会有周期?价格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猪肉的需求一般是固定的,因为中国人口就这么多,每个人也只有一张嘴,所以对猪肉的需求基本不变。猪肉的价格会产生波动,主要问题就出在供给端。猪肉的供给方是养猪户,资本都是逐利的,当猪肉价格开始上涨,就会导致很多人跑去养猪,企图赚到养猪这笔钱。 由于大量的人都跑去养猪,势必会大幅增加猪肉的供给,供给变多了,猪肉价格就会下跌,当价格持续下跌,很多养猪户开始亏损的时候就会被迫离开这个市场,此时养猪的人就会变少,猪肉的供给也会变少,而下跌的猪肉就会触底回升,这就是猪周期的由来。但这里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只有猪肉有这种周期现象,上文说提到的规律在其他行业不适用吗? 比如说家电行业,家电上涨难道不会有人跑去做家电吗?做家电生意的人多了,不会增加家电的供给吗?供给变多了家电的价格不会下跌吗?上文的那套理论为什么只对养猪行业适用,难道其他行业不遵循这个规律吗?当然不是,其他行业也有周期变化,但养猪行业比较特殊,它的属性决定了投入到产出的时间比较长,而其他如制造业、投入到产出几乎是实时的,所以商品价格的周期波动极小。 举个例子:从生下一头小猪到最终的商品猪大概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这意味着当养猪户决定跑去养猪的时候,他的猪至少要一年后才能成为商品提供到市场上,这个时候市场的猪肉供给才会增加。你会发现养猪户进场时并不会增加市场供给,而是等猪长肥了才会增加市场供给,由于这期间存在明显的时间差,就酿成了很多人跑去养猪的时机都是错误的,他们认为的最佳入场时机往往少算了一年时间,一年后等猪长肥,市场中猪肉的价格可能已经开始下跌,他们养的猪可也就会面临亏损。 而普通制造业的商品没有“生长周期”,一台电视在流水线上走一圈就能生产出来,电视价格上涨的时候,同样会有人投入到这个行业,而他们的投入时间几乎等于产出时间,他们为市场提供的商品几乎是实时的。 不像养猪、养猪户的投入需要在一年后才能提供商品、也就是猪肉,所以常见的制造业商品的价格很少有周期性波动,而生猪因为有自身的生长周期,它不可能像工业品一样在流水线上快速生产,所以当养猪户开始入局养猪行业时,不会马上增加市场的供给,而是一年后才会慢慢增加,这种投入到产出的时间差,让猪肉的价格出现了周期性波动。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5分钟
99+
10个月前

411.行业分析篇:农业如何分析?

微信公众号:小生聊投资 之前讲产业的时候说过:农业是第一产业,那么按照顺序今天就来聊聊农业板块应该怎么分析。农业的范畴有“农,林,牧,渔”,“农”你可以理解为种植业,“林”就是种树的,“牧”则是陆地养殖业,“渔”是水中养殖业。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农业机械,动物饲料、化肥农药等细分行业,这些也属于农业的范畴。 我们把农业的范畴进一步缩小,你也可以把农业分为种植业和养殖业。先说结论,我个人不喜欢投资农业板块,或者说资本都不太喜欢投资农业。去观察一下主动基金的持仓,你会发现很少有基金会重仓农业股,那为什么资本不喜欢投资农业呢? 首先、从财务分析角度来讲,农业企业的财务数据很难被证实。如果是工业制造业,人们面对的各类资产都是“死物”,也就是一堆机器,工厂,原材料等等。这些“死物”统计起来比较方便,数据的可靠性也会更高。但相比之下,有情绪的“活物”就不太好搞... 对于从事农业的公司来说,绝大多数资产都是生物资产,而这些“活物”很难用客观的数字进行统计。之前就有过一则新闻:说某家水产养殖企业的扇贝突然跑路...扇贝是该企业的资产之一,扇贝数量越多也意味着资产越多,但水下具体有多少只扇贝没人说得清,当发现公司的资产远没有财报显示的那么多时,公司辩解道:那是因为扇贝们跑路了.... 新闻很可笑,但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对于投资者来说你能相信的只有数据,但死数据遇上活资产的时候很容易出现偏差,这让市场无法准确的给相关企业定价,所以资本都不太喜欢投资农业。另外,农业难很出现几何级的增长,而资本都是逐利的,增长越快的行业投资回报就越高,很多行业一旦出现技术突破,整个行业就可能出现几何级的增长,但相比之下的农业就没有这种特征,它们的增长是平稳的线性。 假设一头猪有300斤肉,两头就是600斤,三头就是900斤。在同样的生长周期下,不可能养出一只900斤的猪。假设一只鸡生1个蛋,两只鸡就是2个蛋,三只鸡3个蛋,不可能出现一只鸡生100个蛋的情况。综上所述:农业企业的增长相对平稳,不太可能出现超额收益,外加农业是看天吃饭的行业,一旦有洪涝,蝗灾,瘟疫等自然灾害,产量就会受到巨大的影响,而天灾是很难提前预测的,这种不确定性的风险也导致资本不太愿意投资农业。 如果非得在农业中选一个高成长性的领域,那么可能只有“种业”,“种”是种子的意思,也就是生产研发种子的企业。地里的农作物都是一粒粒种子种出来的,瓜果蔬菜长的好不好、产量高不高、很大程度上都依赖种子的质量,而我国在优质种子层面远远落后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很多蔬菜的种子都依赖进口,而优质的种子需要在地里、实验室中一次一次的进行实验、培育。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后才有可能培育出理想的种子。 因为这是改变生物基因的过程,所以周期很长、投入的资金也很多,但为了确保中国人的饭碗能端在自己手里,种业的发展又是必须的,现在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同样是我们未来的发展空间。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4分钟
99+
10个月前

410.行业分析篇:“天花板”与“护城河”的重要性

微信公众号:小生聊投资 讲具体行业分析前,继续给大家科普一些专业名词,这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后面的教学内容。谈一个行业有没有发展前景,人们都喜欢用“天花板”这个词来形容,天花板越高,说明行业发展前景越广阔。作为投资者我们要从创业者的角度思考问题。面对你想投资的企业,最愚蠢的做法是把目光放在股价上...如果你是创业者,这显然不是你应该考虑的首要问题。创业者、或经营者考虑的永远是企业生存问题、发展问题。 一个行业天花板有多高,很多时候就决定了公司未来的发展空间。如果天花板近在咫尺,也意味着这个行业中的多数企业将面临增长停滞。不难看出,作为投资者一定要首选天花板高的行业,可问题是哪些行业的天花板足够高呢?这里有一个所有人都知道的答案:科技行业。科技几乎没有天花板,这也就是为什么全世界市值最大的公司都是科技公司。如果你投资的周期足够长,那么科技永远是最具想象力、且不受天花板限制的行业。 然后再来聊聊“护城河”,护城河的专业说法是“壁垒”,只不过护城河理解起来更容易一些,所以接下来我都会用护城河来代替壁垒一词。古代的护城河相信大家都见过,在城池周围挖一条护城河用来低于外敌的入侵,护城河越宽、防御属性越强。 企业同样要具备自己的护城河,你的护城河足够宽,意味着同行无法撼动你的商业地位,也无法抢夺你手中的蛋糕。一个行业发展初期,由于竞争者很少,所以行业“蛋糕”就显得足够大,大家各自为战都能吃到属于自己的利润,但随着竞争加剧,入局的同行越来越多,这个行业的蛋糕不够分的时候,意味着你必须要从同行的手里把他的蛋糕抢过来,这时候同行之间的竞争会变得异常残酷,想在同行间的厮杀中活下来,就必须要有足够宽的护城河抵御对方的入侵。 哪些东西可以成为一个企业的护城河呢?答案不是固定的,有时候技术专利可以成为护城河,有时候成本优势也是护城河,有时候品牌认知度同样是护城河。无论是哪一种,只要某一项优势是该企业独有的,这项优势就是它的护城河。先聊聊技术优势:一般科技企业的护城河就是技术,比如苹果手机:这世上只有只有两种手机,一种叫苹果,一种叫其他。 这里的“其他”主要指的是安卓系统的手机,用安卓系统的手机有很多,但用苹果系统的只有苹果手机一家。这项独有的技术目前没人能超越,而苹果公司没有将苹果系统向其他手机厂商开放,所以它可以凭借这一优势抵御绝大多数竞争者的入侵,而苹果公司过去十年的财报也证明了这一点。全世界所有的手机厂商中,只有苹果是最赚钱的。 另外,成本也可以成为护城河,比如可口可乐。你会发现相比人们的收入增长,一瓶可乐似乎总是在3块钱左右,虽然也涨过价,但涨价的幅度明显不如通胀和收入的涨幅。而且这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在海外可乐同样是便宜又好喝的“肥宅快乐水”。可乐卖的这么便宜说明成本也足够低,低到其他竞争者无法与之匹敌。 如果有人想进入这个市场与可口可乐竞争,那他必须要思考一个问题:他的汽水能不能卖的比可乐更便宜?比可乐卖的贵自然没有销量,比可乐卖的便宜就没有利润。可乐卖的便宜还有利润,那是因为成本足够低,而这个成本主要得益于规模经济,也就是当生产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随着产量的提升,单位成本逐渐下降的现象。 举个例子:给1个人做饭成本是20块,给100个人做饭成本是1000块,但平摊到一个人就是10块钱的成本。以此类推,给更多的人做饭,人均成本就会不断下降,这就是规模效应。企业生产也是同理,1瓶可乐在流水线上走一圈,成本可能是20块,但同样的生产时间和工序,1000瓶可乐在流水线上走一圈,一瓶的成本可能就是5毛钱。以此类推,规模效应下单瓶成本就会不断下降。可口可乐的工厂开满世界各地,跟他比成本很难占到便宜,这就是成本上的护城河。 综上所述:投资时先判断该行业的天花板高不高,之后在挑选个股时判断公司的护城河是什么?以及护城河是否足够宽?想明白这些问题再决定是否投资,否则钱花出去等同于打水漂。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5分钟
99+
10个月前

409.行业分析篇:什么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微信公众号:小生聊投资 今天起开启新的篇章,也就是行业分析篇。企业之上是行业,行业是比企业更宏观的视角。行业分很多种,今后我会挑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行业进行讲解。不过在这之前我先科普一个知识点:那就是当今社会有哪些产业?产业可以理解为行业的宏观层面,或者说行业包含于产业也可以。 当今社会有三种产业,分别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通常指的是农业,而第二产业指的是工业。首先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农业是第一产业?以及农业有哪些特点?人类的发展一定是从解决基本生存问题开始的,生存问题解决了,人们才会追求更高一级的幸福,也就是生活追求。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能吃饱饭就是主要目标,所有无论是任何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一定是从农业开始的,农业发达、意味着能解决国人的吃饭问题、生存问题。人没有了生存焦虑才会去追求其他目标。换句话说:你连饭都吃不饱,怎么会有其他追求呢?所以吃饱饭是人们最先要解决的问题,而这个“最先”就决定了农业是第一产业。 那么农业有哪些特点呢?我们常说的“农林牧渔”就是农业的范畴。而农业又可以粗略分为种植业和养殖业。种植业的特点是产品为植物,比如水稻、小麦、玉米等等,而养殖业的特点是产品为动物,比如猪,羊,鸡,牛等等。不难看出,这些行业都有一个特点,他们的产品都是来自于自然的生物。比如水稻、小麦这些都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东西,而且他们都是活物,也就是生物学角度上的活物。 猪,羊,鸡等产品也是如此,具备这些特征的产品都归类于第一产业,也就是农业。然后再来说说第二产业,也就是工业。我们生活中用到的所有商品几乎都是工业品,比如家具、家电、建材,汽车,飞机等等。小到一支笔,大到一艘船,这些都是工业品。这些商品也同样具备共同特征,那就是需要在自然物质上进行加工。 工业不像农业,农业的产品本就存在于大自然,而工业的产品需要在自然物中进行加工才行。比如一张桌子,它不直接存在于大自然,而是需要在木材上进行加工,而木材是自然物,它本就存在于大自然中。再比如钢筋,盖房子少不了钢筋,而钢筋也不直接存在于大自然,而是需要在铁矿石上进行加工,而铁矿石直接存在于大自然。 综上所述:需要在自然物的基础上加工才能得到的产品,它们的生产企业都属于第二产业。不难发现,当今社会很多公司都属于工业,也就是第二产业的范畴,尤其是我们国家。这很好理解,因为我们已经走过了穷苦年代,温饱不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吃饱饭之后我们追求的不再是生存,而是生活。而提高生活质量的主要方法就是提高物质基础,物质从哪来?物质从工厂中生产出来,所以大量物质属于工业品。 最后是第三产业,第三产业主要指服务业,但更严谨的说法是:除了第一和第二产业以外的都叫第三产业。比如说运输,通讯,金融,旅游,法律,餐饮等等。而这些行业都有一个特征,他们的产品是服务,所以第三产业你也可以认为是服务业。服务业也有一个特征,那就是他们生产的商品都是无形的,比如提供投资咨询,这就是一项服务,服务没有具体的实物形态,这与第一和第二产业有着明显的不同,无论是农业还是工业,他们的商品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实物。 一般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占比会比较高,因为人家已经历了前面那两个阶段,他们既解决了温饱问题,也具备了较高的物质保障,剩下的就是吃喝玩乐,而吃喝玩乐都属于服务的范畴。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即便不出国门,你也能感受到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服务的标准和服务态度普遍更好。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5分钟
99+
10个月前

408.财务分析篇:如何去判断公司业绩的好坏?

微信公众号:小生聊投资 今天要讲的内容虽然很简单,但有很多新手、甚至是老股民也不太懂,那就是如何判断一家公司业绩的好坏?首先声明一点:业绩代表公司取得的成就,它并不单指利润、营收等等。只不过作为投资者,最喜欢把营收或利润等同于公司的业绩,因为公司经营的主要目的就为了这两样东西,尤其是利润。 我们以净利润为例:公司净利润越多说明盈利能力越强,这种公司的股价也越容易上涨,那么问题来了,当你看到一家公司的利润表时,你如何判断公司的利润表现是好是坏?比如A公司今年净利润是150万,同比去年增长了50%,你如何去评价这个成绩? 你的评价决定你的行为,你没法对这个成绩做出合理的评估,你自然也无法判断出公司利润对股价产生的影响。首先,新手看利润增长通常只看增长本身,只要利润在增长,他就认为是利好,这显然是错误的判断。 A公司今年的净利润同比去年增长了50%,单看这个数字确实很漂亮,根据之前讲过的市盈率公式,当企业净利润出现明显增长的时候,公司的市盈率就会明显降低,市盈率降低意味着估值降低,估值降低意味着今后的投资价值更高。 但现在我想提出一个质疑:那就是今年A公司的净利润真的很乐观吗?今年的利润增长真的会降低市盈率估值吗?A公司今年的净利润比去年多增了50%,但我如果告诉你去年的净利润比前年多增了100%,你现在还觉得今年的表现很好吗? 的确,A公司的净利润仍然在增长,但对比后发现增长的幅度明显在放缓。去年比前年是以100%的速度在增长,而到了今年就变成了50%。虽然净利润还在增长,但增幅明显在放缓,这种业绩表现对股价并没有利好作用,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甚至会对股价产生负面作用。 当初讲市盈率的时候提到过滚动市盈率,这也是当下最主流的估值方法。简单来说,它是将公司还没有产生的利润提前进行预估,预估的方式是将过去的净利润拿到未来使用,这意味着当未来的利润增长幅度远不如过去的时候,当初的预估存在高估的现象,这会导致未来真实净利润公布的时候,市盈率估值反而会升高,进而影响投资性价比。 当然了,为了照顾理解能力差的同学,我可以再换一种解释。当A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100%的时候,市场会认为今后的业绩也能保持类似的增长率,在这种乐观的预期下,市场会给当下的股票更高的定价,也就是股价会提起上涨,而到了第二年,净利润虽然还在增长,但增长率降到了50%,这与当初市场预期的100%增速有着明显的差距,这时候市场会对价格进行修正,当时高估的股价需要下跌才能消化估值。 所以看企业财报的时候不要单纯看利润增长了多少,也要看增幅的变化,增幅走扩有利于股价,增幅收窄不利于股价。当然,看营收、净资产、现金流的时候也是同理,因为估值方法不光只有市盈率,还有市净率、市销率、市现率等等。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4分钟
99+
10个月前

407.财务分析篇:影响估值的因素有哪些!?

微信公众号:小生聊投资 估值相信很多人都会看,但光了解这些还不够,你还得明白哪些因素有可能会影响到未来的估值。之前说过:估值就是介于价值和价格中间的那部分空间,所以影响估值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价值,另一个就是价格。价格的部分没必要去分析,因为它是最客观的东西,是市场行为造成的,所有公司在价格上很难去做手脚,当然、违法操作除外。那么剩下的价值就成了主要的分析对象。 有四个维度可以衡量企业的价值,同时也产生了四种估值法,按照顺序我们先来讲第一个,市盈率估值法。市盈率的公式=每股股价/每股收益。想影响市盈率估值,“每股收益”成了关键因素。每股收益对应的是企业的盈利,企业盈利越多,市盈率就会越低,企业盈利越低,市盈率就越高。 以上结论在逻辑上是成立的,但也不是绝对的正确。根据市盈率的公式,影响每股收益的不光是企业的盈利,还有股本、也就是公司的股票数量。相信很多人都见过公司增发股票的新闻,当一家公司增发股票的时候股本就会变多。股本变多了,在企业盈利不变的情况下,对应的每股收益就会减少。根据市盈率的公式,每股收益变少的时候,市盈率就会变高,也意味着公司的估值会变高,从而失去投资价值。 然后说说市净率估值法,市净率的公式=每股股价/每股净资产,公司的净资产成为了影响估值的关键,而净资产是通过资产减去负债得来的,所以理论上只要做大资产或减少负债、就能让净资产变多。净资产变多,市净率就会降低,也意味着公司的估值会降低、从而产生投资价值。我们先不谈负债,主要聊聊企业如何做大资产? 早期的教学讲过这方面的内容,当时我还拿煤矿举得例子。由于财报的统计规则,有些资产的价格是以当初的购入价统计的,后期增值的部分无法在表中展现出来。比如A公司在5年前花了5个亿买下了一座煤矿,5年后煤矿的实际价格涨到了15亿,但财报中依旧显示这笔资产为5亿。这时候公司左手到右手,以15亿的价格自己卖给自己。也就是15亿卖出煤矿后又买回来。由于产生了交易,所以这座煤矿就会以购入价15亿记录在报表中,这时候5亿的资产就变成了15亿,公司资产也多了10亿。 资产变多了,负债不变的情况下净资产也会变多,净资产变多,每股净资产也会多,根据市净率的公式,每股净资产变多就会使市净率降低。你可能会问:公司通过这种操作改变的估值有参考价值吗?我的答案是有的,但持续性不高。很多人会认为公司的这波操作是在耍滑头,但不得不说,15亿就是煤矿如今的真实价格,只不过它一直以5年前的购入价统计在内,所以无法体现出升值的部分。公司这种操作带来的估值变化是可信的,但这种操作显然不可持续,如果你认为公司能通过该方法持续做低估值,那就想的太简单了... 最后说说市现率,影响市现率的主要是公司的经营活动现金流。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越大,越有利于降低市现率估值。但市现率的使用范围没有市盈率那么宽泛,它比较适用于高负债且十分重视现金流动性的行业,比如我们之前提到的房地产。不具备这些特征的行业,用市现率去估值的意义并不大。有些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始终是负的,但人家依旧能活下去,一是因为公司的负债率并不高,二是就算经营活动没有现金流入,但是可以通过筹资活动融到所需的资金。 还有一个市销率没有讲,这方面没有太多可讲内容,公司也没有太多手段无端增加销售额,所以暂且不去讨论。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5分钟
99+
10个月前

406.财务分析篇:如何正确使用估值?

微信公众号:小生聊投资 学完了最常用的四种估值法,今天我们来聊聊比较实用的话题,也就是如何将估值应用于实战。首先记住一个结论:无论你采用哪一种估值法,估值的利用都是本着低估买,高估卖的原则。但这里有一个问题:估值多高算高?多低算低呢?以最常用的市盈率为例,20倍的市盈率算高还是低? 其实估值的高低是对比出来的,不要相信网上说的某具体数值,比如10倍市盈率是低估,20倍是高估等等...这些文章的作者没有任何专业素养,只是为了流量人云亦云。对于估值的高低尽量与历史估值水平去对比。假如A公司目前的市盈率是20倍,这个估值高不高可以去对比该公司的历史数据,比如该公司过去10年的市盈率大部分都在50倍左右,那么如今的20倍市盈率自然就是低估的水平。其他三种估值法也可以用这种方式去对比。 另外,对比历史数据的时候一定要把对比周期拉长,能对比10年就不看5年,能对比5年就别看3年。问题来了:如果某公司刚上市只有半年时间怎么办?你能看到的市盈率数据也只有近半年的,面对这种情况刚才的对比方式还有意义吗?的确,如果是遇到这种特殊情况的话,对比历史数据确实没啥意义,这时候我们可以对比同行的数据,去查看同行的平均市盈率大概是多少,然后对比判断自身估值的高低。 对比同行的时候、可以多留意与手中个股市值差不多、主营业务一样的企业,这种控制条件的对比方法,能更科学的对比出你手中个股的估值水平。以上教的是市盈率的对比方法,至于如何更系统的应用于实战我就不方便讲了...因为这方面的内容我做成了付费教学,属于ximi主播会员的权益,所以只能点到为止。 学会了如何对比估值后,接下来聊聊如何挑选估值工具。目前主流的估值方法有四种,分别是市盈率,市净率,市销率和市现率。每一种估值法都有自身的特色,那么我们如何科学的利用这些特色、给不同的企业准确的估值呢?一般情况下市盈率就能搞定多数场景,但市盈率也有一个弊端,那就是对初创型企业不太友好。 市盈率的公式=每股股价/每股收益。它是将公司的盈利作为价值,认为盈利越多公司价值越高,但有些企业却不能这么衡量,比如初创型企业。这些企业早期非但没有盈利,甚至连年亏损,比如说当初的阿里、腾讯、亚马逊、特斯拉等等。这些企业早些年一直在亏损,净利润一直都是负的,因为净利润是负的,所以每股收益也是负的,将每股收益套用到市盈率的公式,最终得到的市盈率也是负值,这时候市盈率就会失真,没有任何参考意义。 但上述说的那些企业、毫无疑问都是优秀的企业,虽然早期亏损,但后期全部实现了巨额盈利。所以面对这些初创企业,用市盈率估值的话你一定会错失他们的价值,这时候你可以用市净率或者市销率进行估值,尤其是市销率。市销率的公式=每股股价/每股销售额。它是将企业的销售额视为价值,然后去观察估值水平。 很多初创企业虽然没有净利润,但是销售额肯定是有的,销售额越多说明产品卖的越多,产品卖的越多市场就认定这种企业的价值越高,而且根据市销率的公式,当销售额越高的时候,估值就会变得更低,背后的投资价值就会变高。 那么除了还没有实现盈利的初创企业外,还有一类行业比较特殊,那就是房地产行业。地产的经营有一个特点,那就非常在意现金的流动性,有时候一分钱也能压垮一个千亿市值的企业。这类企业现金流入的金额或许很多,但流出的金额同样巨大,这意味着手中能流下的现金就成为了经营的关键。即便公司实现百亿的净利润,但如果现金流出现断裂,就会出现我上文说的:一分钱也可能会压垮整个公司。面对这种企业、盈利不是衡量其价值的标准,销售额也不是,那是什么?对,现金流... 面对像地产行业中的公司、你可以用市现率估值法,它是以公司现金流的多少作为价值参考,有时候现金流充沛的企业,甚至比净利润多的企业更有价值。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5分钟
93
10个月前

405.财务分析篇:市净率,市销率,市现率估值法

微信公众号:小生聊投资 上期我们学会了第一种也是最常用的估值方法,市盈率估值法,今天我们继续讲解后3种方法,也就是市净率、市销率、市现率估值法。按照顺序我们先来讲讲市净率。市净率的公式=每股股价/每股净资产。公式很简单,每股股价就是我们在软件上看到的股价,其实上述四种估值法的“分子”端都是股价,他们的唯一区别在于下方的“分母”不同。 市净率是每股股价与每股净资产的比值,净资产大家都知道,用企业的总资产减去总负债,最后得到的就是净资产。然后用净资产除以公司发行的所有股票数量(总股本),最终得到的就是每股净资产。知道了每股净资产,剩下的只需要套用公式即可算出市净率。市净率估值法是将企业的净资产作为价值参考,然后计算出价格在净资产的基础上膨胀了多少倍,这个倍数就是市净率。 其实每一种估值法背后的原理都是相同的,所谓的估值就是介于价值与价格之间的那部分空间,大家的价格都是一样的,参考的都是每股股价,唯一的区别就在于价值的界定有所不同。比如市盈率和市净率做对比,市盈率算的是股价在净利润的基础上膨胀了多少倍,喜欢用市盈率的人是把公司的利润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他们认为公司的利润是最有价值的东西。 而市净率算的是股价在净资产的基础上膨胀了多少倍,喜欢用市净率的人是把公司净资产视为最重要的价值参考。然后用相同的方式去思考剩下的市销率和市现率。市销率的公式=每股股价/每股销售额,他衡量的是价格在销售额的基础上膨胀了多少倍,参考市销率的人,他们不太在乎公司赚了多少净利润,也不在乎公司有多少净资产,他们觉得公司的销售额才是最有价值的数据。 销售额越多,说明公司产品卖的越多,虽然卖得越多不代表留下的净利润越多,但卖的多至少说明一个问题:公司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正在增加,所以这类人喜欢用公司的销售额作为价值的参考。最后一个是市现率,市现率的公式=每股股价/每股现金流。每股现金流指的是每只股对应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我在早期的内容都有过讲解,建议大家去复习一遍现金流量表相关的内容,在那里就能找到答案。 从公式不难看出,市现率是将现金流作为价值参考,然后算出价格在现金流的基础上膨胀了多少倍。喜欢这类估值法的人,他们比较重视现金流的健康程度。以上是四种估值法的全部内容,他们各有各的特点,根据他们的特点,你可以将其运用到不同的行业中,然后本着低估值买入,高估值卖出的原则进行投资,关于这一点,咱们下期再聊。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3分钟
93
10个月前

404.财务分析篇:市盈率估值法

微信公众号:小生聊投资 上期说过:估值就是介于价值与价格中间的那部分,价值出现膨胀,最终达到了人们看见的价格。中间膨胀的部分就是我们常说的估值。当估值低的时候,意味着价格上涨的空间会更大,所以我们应该主动去选择低估值的股票。相反,估值高的股票应该尽量规避。 计算估值只需要知道价值与价格就可以,以股票为例:股票的价格是确定的,我们每天在软件上看到的数字就是股价。而价值的确定有不同的方式,我们既可以用公司的盈利作为价值,也可以用净资产、销售收入、现金流作为公司的价值,四种方法对应了四种就估值的算法,也就是市盈率、市净率、市销率和市现率、今天我们着重讲讲第一个:市盈率估值法。 市盈率是目前最常用的估值法,多数人口中的估值主要指的就是市盈率。市盈率是用公司的盈利水平作为价值参考,然后计算价值到价格之间的估值部分。市盈率的公式很简单,市盈率=每股股价/每股收益。每股股价就是我们在软见上看到的股价,而每股收益指的是每只股产生的净利润。 想知道每只股产生多少净利润?我们首先要知道整个公司产生多少净利润。用公司净利润总额除以公司所有的股票数量(总股本)=每股净利润,而每股净利润其实就是每股收益。比如某公司去年赚了100亿净利润,而公司发行的股票数量是100亿只股,那么对应的每股收益就是1元。也就是每只股产生1元的收益。 了解了每股收益就能轻松的算出市盈率的大小。市盈率越大、说明估值越高,市盈率越小、说明估值越低。接下来假设一种场景:某公司去年的每股收益是1元,股价是10元,这意味着该公司的市盈率=10元/1元=10倍。记住这个数字,去年该公司的市盈率是10倍。 到了今年一季度,该公司的股价还是10元,请问这时候的市盈率是多少?先提醒大家一点,如果你还是用10元/1元的话,算出来的市盈率一定是错的。今年一季度的股价还是10元,所以分子也是10,但今年一季度的每股收益是多少我可没说呀....你用去年一整年的每股收益去做分母,得出的市盈率没有任何意义。 你应该找到该公司今年一季度的每股收益,然后再套用公式去计算才对。我们假设该公司一季度每股收益是0.5元,那就用10元/0.5元=20倍,所以该公司目前的市盈率是20倍。 讲到这还没完,真正用脑子的地方才开始。该公司去年的市盈率是10倍,到了今年一季度市盈率达到了20倍,请问:这意味着什么?如果你的答案是公司估值变高了,没有投资价值了....不好意思,这个结论错的很离谱...10倍市盈率是去年一整年的,是用10元的股价除以去年一整年的每股收益得出来的结果,而今年只进行到一季度,股价虽然同样是10元,但每股收益只采集了今年一季度的数据,你用公司一季度的收益去对比一整年的收益,市盈率当然会变高。 正确的做法是,应该用今年全年的市盈率去对比去年全年。可问题是今年只进行到一季度,公司的财报也只披露了一季报,后面三个季度都是未来的事情,我们如何提前计算公司全年的收益呢?我不知道公司全年的收益,我就不知道全年的每股收益,不知道全年的每股收益,我自然算不出全年的市盈率。 这时候需要对今年后三个季度的每股收益进行预估,此时我们可以把去年后三个月的每股收益默认为是今年的。去年全年的每股收益是1元,这里包含了去年四个季度的每股收益,我们假设去年后三个季度的每股收益加起来是0.7元,此时我们把0.7元也默认为是今年后三个季度的每股收益。上文说过:今年一季度的每股收益是0.5元,用0.5元+0.7元=1.2元,这时候我们就预估出了今年全年的每股收益是1.2元。 然后再重新计算一下市盈率,用10元股价/1.2元的每股收益=8.3倍,8.3倍市盈率就是我们预估出的今年全年的市盈率。很明显,该股的市盈率明显低于去年的10倍,所以目前其实是属于低估的状态,而这种提前预估全年市盈率的方法,叫做滚动市盈率、也叫做TTM市盈率,这是比单纯的市盈率更为科学的计算方法,大家在看市盈率时也应该以滚动市盈率为主。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6分钟
99+
11个月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