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3.经验分享篇:三种仓位管理法

微信公众号:小生聊投资 继续讲解关于仓位的内容,之前讲的是我个人在实战中的总结,而这次要讲的是市面上比较流行的仓位管理法,从实战性来讲,我总结的内容会更好一些,但市面上流行的东西通常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容易理解... 今天要说的三种仓位管理法分别为,矩形仓位管理法,三角形仓位管理法和倒三角新仓位管理法,按照顺序先来讲第一个:矩形仓位管理法,具体图片大家可以查看下方的简介。 我们可以把手里的本金进行等分,你可以进行五等分或十等分,具体根据自身情况而定。假设把本金进行五等分,那意味着你每次可调用的仓位就是20%,也就是每次买卖都需要动用20%的仓位,这个道理很简单,不需要过多讲解,因为将仓位进行了等分,用图形显示的话就是一个矩形,所以叫做矩形仓位管理法。 第二种是“三角形仓位管理法”,三角形的特点是底部面积大、顶端面积小,这意味你的本金也要分配成初期仓位大、后期仓位小的特点。我们可以将本金划分成三份,这三份比例为50%,30%和20%,这样共计刚好是满仓。因为分配的比率是由多到少的过程,所以用图形显示的话就类似于三角形。 这种仓位分配法适用于中短线交易,短线交易的特点是右侧交易,也就是在股价上升趋势中去买入,这种做法的特点是短期的胜率高。既然短期的胜率高,那么初期建仓的时候就可以多买一些仓位,比如50%。至于剩下的30%和20%是预留的仓位,你能否赚钱取决于前面50%仓位的利用,而后面两部分仓位是为了发生意外时的应对仓位。 换句话说,做短线每次投入50%仓位即可,只要你择时做得好,这些仓位也足够你赚的,剩下的30%和20%的仓位是保险栓一样的存在,当走势出现意料之外的风险时,你可以用剩下的仓位去自救。先用30%去救,不行再动用最后的20%仓位。但切记,这些仓位是用于补救的仓位,不到万不得已不要乱用,无纪律的操作只会增加亏损。 最后一种就是“倒三角形仓位管理法”,与上面相反,这次分配仓位的时候要从少到多去分配,你可以将本金分配成五份,每份分别是10%,15%,20%,25%和30%。初次建仓的时候只用10%的仓位,后期再加仓就是15%,20%以此类推。这种方法适用于长线投资。长线玩的是左侧交易,也就是在股价经历过长期下跌后去抄底的做法。 这种玩法的优点是长期看赔率很高,但短期看胜率却很低。也就是你买完后短期很有可能会面临浮亏,所以初期买入的时候我们要用小仓位去建仓,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去加大补仓的金额。每次补仓的间隔不要太短,尽量拉开2-3个月的时间,当然、如果股价相较上次补仓的位置有明显的回落,你也可以选择提前补仓。 换句话说,你每次补仓要么看空间,要么看时间。空间上如果股价出现了明显的回调,那么你可以按照分配好的仓位去补仓,但如果空间上没有明显的跌幅,那么你就可以看时间,距离上次补仓至少过去了2-3个月时间之后,你也可以选择补仓。 以上是三种仓位管理法,除了第一种较为简单之外,后面两种需要区分操作周期。三角形适用于短线,倒三角形适用于长线,千万别记错了。如果有对左侧和右侧交易不了解的人,建议你们回听之前的教学。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4分钟
99+
6个月前

472.经验分享篇:如何科学分配仓位(下)

微信公众号:小生聊投资 接着上期讲解,上期讲过分配仓位要先看宏观,先对市场打个分,然后押注相应的仓位,比如给此刻的市场打8分,那你最多可以买进去8成仓位,但问题来了,这些仓位具体要买什么呢? 答案是你想买什么就买什么,这里说的不是个股而是行业。先去确定行业再去这些行业中挑选个股,挑选几个你最看好的行业,然后把8成仓分配出去即可。挑选行业的时候最好不少于3个行业,道理很简单、为了分散风险。就算你买了50只股,如果都是相同的行业,那么当该行业板块出现回调的时候,这50只股大概率也会全军覆没。 所以多挑几个行业就是为了均摊风险,假设你最终挑选了三个行业,分别是医药,科技和能源,那么你就可以用8成仓位买入这三个板块,至于每个行业买多少仓位取决于你,你最看好的那个行业可以多买点,但总之三个板块加起来不能超过8成仓,因为8成仓是你的底线,这是你基于宏观市场得出的仓位。 假设你最看好的是医药,那么你可以花4成仓投入医药,2成仓投入科技,2成仓投入能源,如此分配不但分散了风险,而且重点突出了你最看好的行业。三个行业都是你看好的,所以你都要买,这其中最看好的是医药,所以你投入的仓位要高一些,但所有的仓位加起来需要控制在8成以内,因为8成是此刻的市场最适宜的仓位,是你给市场打过分之后才得出的结论。 行业的问题解决后就是个股的问题,毕竟对于多数人来说最终的买入对象是个股,如果是基金投资者只需要参考到上文就可以了,但如果是股票投资者,你需要将最终的仓位落实的到个股上。买个股也很简单,就从你刚才挑选的三个行业中选择。行业是你挑的,你自然要在相应的行业板块中挑选个股,也就是在医药、科技、能源板块中挑选具体的个股。 挑选的时候同样要平衡风险,每个行业至少要挑两到三只股,具体多少只根据自身精力和资金量而定,但切记不要单买一只股。有人可能会好奇:都是同一个行业为何还要挑两三只不同的股?个股与板块的波动存在一致性,板块跌了,多数个股也会跌,买那么多个股似乎是多此一举? 这么理解倒是没错,所以我的建议是每个行业挑两三只个股就好,不需要太多,但不建议只买一只是怕有爆雷风险。板块走的很好,多数个股走的也很好,你挑选的板块没有任何问题,可问题很可能会出在那唯一的一只股上,这种事情时有发生,为了避免在一只股上爆雷,所以你可以多挑几只。 最后总结一下:押注仓位先看市场、也就是大盘,先给大盘打分,打多少分你就押注多少仓位,假如你给大盘打八分,那就投8成仓进去,然后拿着8成仓位去挑你看好的行业,然后在看好的行业中挑选最终的个股,无论你最终买了多少只股,总仓位一定要保持在8成仓以内。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3分钟
99+
6个月前

471.经验分享篇:如何科学分配仓位(上)

微信公众号:小生聊投资 上期说过,一次成功的投资仓位的利用占一半功劳,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堂价值千金的课程。首先声明一下,今天要讲的仓位分配是针对投资而言,而不是投机。投资是基于市场基本面和估值去分配仓位,而投机更看重的是市场情绪。玩法不同,做法也不同,千万别混淆。 在学会这套仓位分配法之前,你需要认真学习以往的课程,这样你才能对股市基本面有一个大致的判断,否则仓位就是无稽之谈。废话不多说,正片开始:假如你现在要开启一笔投资,请问你要买多少仓位进去?我知道这一句话就能问倒很多人,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没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 我问这句话并不是为了得到一个正确答案,因为这个问题根本没有正确答案,可虽然没有正确答案,却有科学的答案,那就是市场越便宜,你买入的仓位自然就要多一些。我们可以先把本金分为10份,每1份就是1成仓,10成仓就是满仓。 买入之前不要着急去挑个股,而是要分析市场、分析大盘。你要学会给现在的市场打分,告诉自己:分数越高你投进去的仓位也要随之变高,相反、分数越低,仓位也要降低。问题来了:如何给市场打分?答案很简单,大盘跌的越低分数就越高,大盘涨的越高分数就越低,满分十分为准,你可以给此刻的大盘打个分,你给大盘打多少分,你就告诉自己花多少仓位去买。 有人不理解为什么大盘越跌反而要打高分?道理很简单,投资是低买高卖的过程,便宜的时候说明投资价值更高,不给高分给什么?熊市是用来布局的,牛市是用来兑现的,这才是正确的思路,但很多散户都做反了。 当然,判断大盘的高低不要以点位去判断,而是用估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市盈率。为了更好理解,我举个例子讲解:我们假设未来的大盘会在1000点到5000点之间波动,假设大盘跌到1000点的时候估值变得很便宜,这时候我会给大盘打高分,比如8分,这意味着我此刻要用8成仓去买股,买什么暂且不论,但你一定要先明确你要买的仓位。 假设未来大盘开始上涨,从1000点涨到3000点,估值有所抬升,但还没到高估的时候,这时候我可能会给大盘打6分,较比之前的8分有所下降,这意味着我也要之前的8成仓降低至6成。假如大盘最终涨到了5000点,估值非常高,我认为这个点位风险较大,我最多给大盘打3分,这意味着我需要将之前的6成仓降至3成。这一套流程下来,只要我对市场的大方向没有严重的误判,那么无论市场如何波动,我都有应对之道。 有人可能会问:5000点的大盘我还有3成仓在里面,如果后期大盘从5000点开始暴跌该怎么办?暴跌就让它暴跌,我只有3成仓在里面还怕它暴跌吗?随着大盘的下跌性价比又会显现,性价比高了我自然就会选择去加仓,毕竟我还有7成仓在手,弹药很足,可腾挪的余地也很大。 以上就是基于宏观的仓位分配思路,这套方法安全性非常高,唯一的风险在于你对市场基本面的判断。判断可以不精准,大致正确就可以,但如果你不具备任何宏观分析的能力,那么即便是大致判断对很多人来说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4分钟
99+
6个月前

458.宏观经济篇:汇率如何影响股市?

微信公众号:小生聊投资 汇率影响股市的逻辑比较简单,直接说结论的话就是:汇率涨也会助涨股市,反之、汇率跌也会助跌股市。比如人民币汇率升值的时候,A股也会有更强的上涨动力,反之亦然。 结论总是很简单,记住结论也是中国学生最擅长的事情,但我还是希望大家花更多的精力在研究原理上。汇率和股市的波动成正相关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如何形成的?先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如果想让股市上涨,请问需要具备的直接条件是什么?注意,我问的是直接条件。 这个答案很简单、也很唯一,那就是有钱。钱多了股市自然就涨,那如何理解钱多?投资中国股市当然得用中国的钱,也就是人民币,所以钱多你也可以理解为持有人民币的人要多。你可能会说中国人都持有人民币,具体要怎么变多?别忘了中国人之外还有外国人,他们也可以来中国投资,只不过在这之前需要将他们的货币换成人民币才行。 当这些老外拿着他们的货币换成人民币的时候,持有人民币的人不就多了吗?市场中出现了更多的人民币,这就叫钱多,而钱多了自然就可能流向股市,导致股市上涨,而也正是因为有大量的人选择去兑换人民币,所以人民币的价格、也就是汇率会升值,这也就是为什么汇率和股市的波动成正相关的原因。 当然,每当我说类似的话时,有些小可爱总是喜欢拿个例来反驳,比如某天股市涨了,但同一天的人民币汇率却是跌的,于是拿着所谓的证据来找我理论...首先,宏观分析看的是长期的变化,不要拿几天的走势来做对比,这种行为真的很愚蠢。另外,汇率和股市的波动成正相关,这个道理一定是对的,但我可没说汇率涨股市就一定涨的话。 股市波动是无数因素决定的,汇率可以对股市形成利好,但有其他利空因素足以盖过汇率的影响时,股市依然会选择下跌,这种对影响力的判断正是投资股票的难处。 说道这儿有些聪明的同学可能会产生一个疑问:“到底如何判断汇率的走向?毕竟只有分析出汇率的动向,我才能判断其对股市的影响”。能想到这一步,我一会提出表扬,二会提出批评....因为这些东西上期内容都讲过了...影响汇率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个是交易、一个是经济、另一个是流动性。 这其中交易层面的原因可以不用分析,因为这是表象。人们如何交易两国货币,主要看的还是基本面,也就是经济和流动性。当一国经济发展比另一国更强劲的时候,该国货币就会升值,比如过去中国经济增长远大于美国,于是大量人拿着美元跑去中国投资,当大量美元兑换成人民币的时候,人民币就开始升值。反之亦然。 另外,流动性也会影响两国汇率,之前拿加息、降息举过例子:当一国不断加息的时候,本国货币就会升值,降息则会贬值。原因我也说过,以美元加息为例:美元加息会导致大量美元回流到美国银行,这时候流通的美元数量就会变少,对于那些拿着本币想兑换美元的人来说,他们就需要花费更高的价格才能换到美元,这个价格就是汇率,所以加息会导致美元汇率升值。 这时候有人又会提出疑问:“为何加息会导致美元流回美国的银行呢?”问得好,能问出这个问题说明早期的教学没有认真听讲,建议回去重听一遍。人们常说师傅领进民,修行在个人,很多人提出的问题其实在以往的教学中都能找到答案,只不过些答案有些是显性的,有些是隐性的。但只要你能做到融会贯通,找到答案其实很简单。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4分钟
82
6个月前

457.宏观经济篇:影响汇率波动的因素有哪些!?

微信公众号:小生聊投资 有关汇率的内容很重要,对于分析股市动向也有很大的帮助,希望大家认真听讲。汇率是两国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这个比率是时刻变动的,就像股价一样,无时无刻在变化。那么问题来了,是什么原因导致汇率在波动?这个问题就如同思考股价为何会波动一样,不理解其中的原理,还谈何分析? 影响汇率波动的因素有两个,分别是交易面和基本面,这与影响股价的因素一样。股价会波动直接原因是因为有人在交易,同一只股买的人多股价就涨,卖的人多股价就跌。这是交易面导致股价波动的原因,而另一个原因是基本面,也就是该公司的基本面.有人会买有人会卖,这些决策都是基于对公司基本面的判断,有人觉得公司经营会越来越好,赚的利润会越来越多,他就会选择积极买入该股,反之亦然。 而汇率的波动也是受到交易面和基本面的影响,以美元和人民币为例:当买人民币的人多了,人民币就会升值、美元就会贬值。相反,当买美元的人多了,美元就会升值、人民币就会贬值。这时候有人会有疑问:货币这东西还能买卖吗?如何买卖?答案很简单,当你把一国货币换成另一国货币的时候,就等同于一次买卖。 比如我把手中持有的人民币换成美元,这就等于把人民币卖掉买入了美元,这时候美元就会升值、人民币会贬值,为啥?因为美元的需求增加了,当多数人都想把人民币换成美元的时候,美元的需求量就会上升,根据供需原理:当商品数量不变的情况下,需要它的人越多/价格就会上涨。美元也是一样,美元的数量不变,想拥有美元的人越多,美元的价格就会越贵,而这个“价格”就是用汇率体现的。 反过来从人民币角度理解也是一样,大部分持有人民币的人都选择换成美元,这意味人民币没人要,出现了供给过剩的现象,这时候人民币的“价格”、也就是汇率就会贬值。当然,这里指的是贬值是指针对美元而言,永远记住汇率是两国货币之间对比出来的,人民币兑美元虽然贬值了,但并不表示对其他货币也在贬值。 以上是从交易层面理解的汇率波动,而另一个影响汇率的因素是基本面。货币是国家发行的,所以货币的基本面指的就是该国的经济基本面,说到底一国货币强不强还要看经济,经济越强、该国货币就会越强,货币强的体现就是与他国货币比较时不断升值。那么问题又来了:为啥经济好的时候,该国货币的汇率就会上涨? 因为经济发展越好,就会引来外商的投资,比如当一个国家的经济正处在高速发展时期,这意味着在这个国家做生意有很广阔的市场,大白话讲就是更容易赚大钱,这时候本国以外的商人和投资者也会过来投资,最常见的就是拿着外币来本国建厂。比如过去的中国就是这么发展过来的,经济高速发展,很多外商拿着美元来到中国建厂投资,但这些老外拿来的是美元,来中国就得把美元换成人民币,而这个过程就等同于卖美元买人民币,所以会引起人民币的升值。 当大量外商都选择来中国投资的时候,更多的人会选择将外币换成人民币,这时候人民币就会继续升值。以上说的两点是引起汇率波动的主要因素,其实还有一个因素也会引起汇率的波动,那就是货币政策,比如说加息或降息。一般降息会引起本国汇率贬值,而加息会引起本国汇率升值。 道理也很简单,以美元为例:美元降息时大量美元会从银行中流向社会,社会中的美元数量会增加,相比其他国家的货币、美元数量变多了,美元的“价格”也就是汇率就会贬值。相反,美元加息时大量美元会回流到银行,社会中的美元变少了,美元的汇率就会升值。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5分钟
99+
6个月前

456.宏观经济篇:什么是汇率?汇率是如何产生的?

微信公众号:小生聊投资 有一位金融大鳄叫索罗斯,很多人都听过他的名字,也耳闻过他的战绩,其中索罗斯狙击东南亚的故事广为流传,而这里提到的“狙击”是在外汇市场发生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汇市。想了解汇市要先明白汇率,而汇率同样是我们股票投资者必须要关注的领域。 先来讲讲什么是汇率?每个国家都有本国发行的货币,比如我国的货币叫人民币,美国的货币叫美元等等,而货币和货币之间可以进行兑换,兑换时采用的兑换比例就是汇率。比如我们常见的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比率是1:7,也就是1美元可以兑换7元人民币,这里的1:7就是汇率。 先来思考一个简单的问题,人们为何要相互兑换货币?答案很简单,因为我们处在全球自由贸易的时代,如果都活在封建王朝,那确实没有货币兑换的需要。中国可能需要跑去买美国的商品,这时候中国需要支付美国的货款,这个货款一定要是美元而不是人民币,所以中国企业需要将人民币兑换成美元后再支付给对方。 反过来也是同理,美国来买咱们的东西,他们也需要将美元兑换成人民币之后再支付给我们。正是有了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才有了兑换彼此货币的需求,而正是有了这种需求,才有了汇率。 汇率已经搞清楚了,接下来就说点复杂的:汇率具体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美元兑人民币是1:7?而不是1:1或1:70?很多人在解释这个问题的时候都是从交易层面解释的,比如最常见的解释如下:“汇率是由买卖双方决定的,人们对一国货币的需求量上升,该国货币的汇率就会上升,反之就会下降”。这种解释不能说是错的,但解释深度只停留在表面。 一只股的价格也是时刻在波动,为什么?很多人也是从交易层面解释的,比如买的人多价格就涨,卖的人多价格就跌。这种解释不能说错,但并没有解释根本的东西,比如该股最初的发行价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为何有些股票发行价是5元,而有些则是50元,500元? 汇率也是一样,汇率时刻波动是因为有投资者在交易,这一点跟股票一样,但两国汇率的大致区间又是如何形成的?为何美元和人民币的汇率在1:7附近波动,而不是在1:70之间波动?答案在于两国之间的货币购买力。汇率是由两国货币对比出来的,而货币的价值在于商品,背后没有对商品的购买力,货币等同于一张废纸,所以两国货币的比较,其实是两国商品的比较。 举个例子:假设在美国买一个汉堡需要1美元,而同样的汉堡在中国需要花7元人民币,这时候我们就可以说二者的汇率是1:7。商品相同的情况下,在美国吃汉堡需要1美元,到了中国买相同的东西则需要7元人民币,两国的汇率自然是1:7,这就是汇率的由来。 当然,只通过一种商品来确定汇率有点草率,但如果把绝大多数商品都以这种方式对比的话,最终得出的汇率就会可靠的多。总之记住一句话:货币就是钱,而钱是用来买商品的,钱的价值来自对商品的购买力,因为钱能买商品所以它才有价值,相反、钱的价值是商品赋予的,所以两国货币的对比实际上就是商品的对比,知道了相同商品在两国之间的价格后,两国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自然也就清晰了。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4分钟
99+
7个月前

455.宏观经济篇:什么是M1、M2剪刀差?

微信公众号:小生聊投资 今天来学一个简单的公式,这个公式可以帮助大家快速了解市场流动性的变化,不要小看流动性对股市的影响,毕竟影响市场的除了经济就是流动性。公式内容非常简单,就是一套减法公式,名字叫M1、M2剪刀差。 所谓剪刀差是指M1和M2的增速差,注意、这里说的是增速差,不是数量差。换句话说,你需要知道M1和M2彼此的增速之后、才能求出二者的增速差、也就是所谓的剪刀差。 举个例子:每个月统计局都会公布上个月的宏观数据,当然也包括M1、M2等货币供应量数据,我们假设上个月M1的金额同比去年增长了8%,而M2同比去年增长了6%,这时候M1、M2的剪刀差就是2%,也就是用M1的增速8%-M2的增速6%=2%。 算法很简单、相信大家都能记住。学会剪刀差是为了让我们更直观的看到流动性的变化。还记得M1和M2的统计范畴吗?M1统计的是社会中的现金+活期存款,而M2统计的是社会中的现金+活期存款+定期存款。 了解这些之后我们就能得出一下结论:当M1、M2剪刀差为正数时,说明社会中的“活钱”在变多,所谓的“活钱”是指流动性较好的资金,比如现金和活期存款。剪刀差为正数,说明大量资金是以现金和活期存款的形式存在,而这些资金的流动性很好,随时可以用于消费和投资,这将有利于经济增长、当然也有利于股市上涨。 相反,当M1、M2剪刀差为负数时,说明资金更多是以定期存款的形式存在,定存的流动性很差,说明市场中的“活钱”在变少,带来的后果自然不利于经济扩张和股市上涨。 你会发现这套结论其实在上期内容也都讲过,当时我说的很清楚:分析时不能只盯着一个数据看,相互之间对比之后你才能看出流动性的变化,只不过有些同学不太擅长举一反三,而公式的意义就是将灵活的东西刻板化,死记公式虽不利于变通,但在套取结果方面确实很方便。 另外,公式虽好但也要学会适当变通,M1、M2剪刀差为正数也并不意味着绝对的利好,你需要观察剪刀差趋势的变化,也就是剪刀差在扩张还是在收缩?举个例子:假设1-3月份,M1、M2的剪刀差为3%,2%,1%,三个月的剪刀差均是正数,但是差值正在缩小,也就是剪刀差在收缩。 这时候我们要活学活用、不能死记公式、认为剪刀差为正就是流动性强的表现。趋势告诉我们,虽然流动性不错,但不错的程度正在放缓,这就好比1、2、3、4、5这串数字,虽然一直在增长,但增速一直在下降。 股市的交易都是在交易未来的预期,当市场看到某一种趋势的时候,一定会提前去交易未来,比如现在看到衰弱的趋势时,市场会提前认定未来会衰弱,进而朝着该方向交易、反之亦然。 所以看数据要学会看数据变化的趋势,趋势向好才值得给出积极的评价,仅通过的单一结果下定论过于片面。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4分钟
99+
7个月前

454.宏观经济篇:什么是M0,M1,M2?

微信公众号:小生聊投资 股市基本面分析中,离不开对流动性的分析,而在流动性分析中必然少不了对货币供应量的分析。上期我们了解了何为货币供应量?而今天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有关货币供应量的具体数据,也就是通过哪些数据能看到货币供应量的具体变化? 今天要学的数据有三个,分别为M0,M1和M2,别看是三个数据,但数据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理解起来并不难。按照顺序我们先来了解第一个,也就是M0,M0指的就是社会流通中的现金,其反映的是货币的数量,也就是社会中有多少纸币或硬币,把这些现金加起来就是M0。 举个例子:社会中有100元现金在流通,这时M0就等于100元,如果此时又多出了100元现金,那么M0就变成了200元。然后再来了解一下M1的概念,M1指的是狭义货币供应量,它统计的是社会中的现金和银行的活期存款,也就是在M0的基础上加银行中的活期存款。 假设社会中的现金是100元,银行体系中的活期存款为100元,此时M0就是100元,而M1则是200元。对比M0和M1你就会发现一个问题,二者反映的都是货币的总量,但由于考量的流动性不同,所以数值上有一些差异。流动性最好的一定是现金,而反映现金的是M0。银行的活期存款虽然可以随时支取,但流动性不比现金,M1统计的是现金+活期存款,统计的范围更广了,对流动性的要求也更低了。 最后再来学学M2,M2指的是广义货币供应量,它统计的是现金+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得来的,也就是M1+定期存款=M2。假如社会中有100元现金在流通,同时银行体系中的活期存款有100块,定期存款也有100块,此时M0=100元,M1=200元,M2=300元。不难发现,相比M1而言M2对流动性做出了进一步的放宽,把银行中的定期存款也计算在内,所以三个数据虽然都是反映货币量的数据,但彼此之间的数值相差甚远。 这时候有人会有疑问,既然都是反映货币量的数据,那平时分析流动性的时候分析哪个较好呢?这个问题没有正确答案,要看你对流动性的要求有多高,流动性最好的一定是现金,所以最能反映流动性的一定是M0,其次是M1、最后是M2。当你了解了三个数据的统计方式后,可以从每个月的数据中看出细微的变化。 比如这个月M0的增幅很大,而M1的增幅很小,请问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社会中流通的现金明显变多,而变多的这些钱大多选择在社会中流通,并没有再以活期存款的形式流回到银行体系中。如果多出的现金中,有一部分人选择将钱再存到银行的活期存款中,那么M1的数值也必然大幅会增长。 对比M1和M2也是同样的道理,M1增幅明显变大,而M2却没有变化,这又意味着什么?M2比M1多统计了定期存款的部分,M2没有变化,说明更多的人要么选择手里拿着现金,要么选择将钱存入活期存款,可唯独没什么人去存定期存款,所以M1增幅非常明显,而M2却没啥变化。 M0,M1,M2都代表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它们的增长都意味着社会中的“钱”在变多,但由于三个数据反映流动性的程度不一样,所以你可以根据数据增速的变化了解流动性的变化。M0的大幅增长意味着社会流动性是最宽松的,说明大家都将现金拿在手里,钱只要都拿在手里就容易消费、容易投资,也是最容易刺激经济增长的状态。 比M0略差的是M1,M1增长较大说明是现金+活期存款带来的结果,活期存款不如现金的流动性好、但也不算太差,所以M1的增长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刺激经济、刺激股市。 三者中M2对流动性的统计是最宽泛的。如果M2增幅较大,除了现金和活期存款变多的可能性之外,还有可能是定期存款变多的缘故,这一点可以与前两个数据对比后得出相应的结论,如果M0和M1增幅都很小,唯独只有M2在大幅增长,那就说明大量的钱都是以定期存款的方式存在,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对股市也形成了利好,但利好程度相对有限,毕竟定期存款流动性很差。 所以分析货币供应量的时候不能只看单一数据,三个数据都去看看,根据彼此的增幅变化,你可以简单得出钱在朝哪个方向流动。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5分钟
99+
7个月前

453.宏观经济篇:什么是货币供应量?

微信公众号:小生聊投资 之前说过,股市若想涨,一看经济,二看流动性。而流动性好不好主要看“钱”多不多,观察“钱”我们可以参考之前学过的社融数据,也可以参考今天要学的货币供应量。老股民都听过M0,M1,M2等数据,其实这些数据都是在反映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应量大,说明社会中的资金很多,货币供应量少,说明社会中的资金较少。道理很简单,所以导致很多人错误理解了货币供应量的概念。单从名字看,“货币供应量”很好理解、就是货币供应的数量,比如现在社会中流通的货币是0元,也就没有货币,这时候将100块投放出去,很多人就认为货币供应量是100元。 这种方式是从基础货币的角度理解的,也就是通过货币的实际数量去定义,但实际上流动性不能单看基础货币数,因为现代社会有金融的概念,比如最常见的金融机构就是银行,当有了银行这种机构之后,货币会派生出更多的货币,所以100元并不是所谓的货币供应量。 举个例子:假如现在社会中的货币量是0元,有一天小明为了做生意决定去银行借钱,借的金额是100元,这时候资金就会从银行体系中流向社会,社会中就多了100元,但这还没完、小明拿到100元之后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全部花掉,他一定会花掉一部分,而另一部分会在未来逐渐花掉,而那些还没花掉的资金他会如何处理?没错,答案是继续存入银行。 我们假设小明暂时只花掉了100元中的20元,那么剩下的80元一定会存入银行,直到再用钱的时候拿出来花,这时候80元又会进入到银行体系中,而银行手里又多了80元的存款,这种存款叫做派生存款。下一个问题:银行多了这80元存款后会用来做什么?没错,会继续拿去给别人放款。80元要预留一部分做作为存款准备金,假如存款准备金率是10%,那么银行最多可以将80元中的72元拿去放贷。 当把72元放贷出去的时候,社会中的货币量又多了72元,这72元货币就是派生出来的,72元加上刚才小明手里的100元,社会中的货币供应量就变成了172元,这就是货币供应量背后的原理。 而刚放贷出去的72元也可以通过上文的方式继续派生,最后得到的货币供应量会越变越多,直到无法继续派生,而这一切都是由小明最初的100元开始的。 100元通过银行的周转,派生出了远多于100元的货币,把这些货币量都算上就是所谓的“货币供应量”。这时候有人可能会有疑问:小明将100元中的80元存入银行,进而派生出了接下来的72元,此时的货币供应量为什么是100元+72元=172元?而不是20元+72元?80元既然又存入了银行,难道不应从社会中消失吗?为什么小明的那部分货币还是用100元计算? 想到这一步的人说明你很善于思考,小明虽然将80元又存入了银行,但请注意,小明只是将钱存入了银行,不是将这部分钱还给了银行,钱虽然回到了银行手里,但这笔钱依旧是小明随时可以取出的资金。现象一下大家手里的银行卡或余额宝、微信等等,里面的钱也是存在银行,但你可以随时随地去花费,作用与现金一样,你能说这些钱在银行里就不是你的了? 小明的100元虽然是借的,但这笔钱在没有偿还之前,小明可以随意支配,即便将80元存入银行,它依然是小明可自由支配的钱,你学会了吗?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4分钟
99+
7个月前

452.宏观经济篇:负债为何能刺激经济!?

微信公众号:小生聊投资 无论是之前提过的降准还是降息,这些都指向一个词汇,那就是“负债”。过去、国内实施的货币政策几乎都是宽松性的政策,我们看见的也都是降准、降息等等,你几乎见不到加准、加息的消息。而降准、降息的目的不言而喻,都是为了让大家去负债。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政策要引导社会不断的去负债呢?以降息为例:利息变低了是为了让人们去借钱,借钱就是负债的行为,那为何政策要让人们去负债?答案很简单,就是为了刺激经济。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离不开负债,越是负债,经济发展的就可能越快,当然、负债的弊端同样不容忽视,但这不是我今天要讲的重点。 负债如何刺激经济?很多人理解的是负债越多,人们手里的钱就越多,钱多了自然就会加大消费和投资的力度、进而刺激经济发展。这么理解当然也对,但我今天想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探讨这个问题,这有助于大家更好的理解宏观经济,进而理解股市波动的逻辑。 我们先提出一个疑问:当人们不负债的时候,经济就不会发展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比如我开了一家饭店,饭店利润很可观,我完全可以保持现在的状态,时间会让我的财富越积越多,这同样可以刺激经济增长。但问题就在于人的欲望是无限的,无论你现在得到了多少,人们总是期待获得更多。 这时候你会想到负债经营,向银行借点钱,这样马上就能开第二家分店,两家店一起赚钱,你就可以在更短的时间获得相同的财富,所以负债的本质就是将未来的财富拿到今天获得,你提前享有了未来的成果,这就是负债的魅力。 另外,很多人理解的负债是第三方借钱给你,比如我向银行借钱,人们会理解为银行把他的钱借给了我,从表象理解的确是这样,但实际上银行只是一个中介,借钱给我的人实际上是我自己...严格来讲,是此刻的我向未来的我借了一笔钱,接下来举个例子证明一下我这个观点。 在不考虑个人抵押物的情况下,你会发现年轻人更容易借到钱,比如30岁的年轻人去银行借钱,银行很愿意将钱借给他,但如果是70岁的老者去银行借钱,银行基本不会借...上文说过:借钱负债、其实是我们向未来的自己借钱的行为,对于一个30岁的人来说,他未来可以活到80岁,他可以向80岁的自己借钱。此刻30岁的自己虽然没有钱,但未来80岁的自己一定积累了不少财富,把这笔80岁拥有的财富借给此刻30岁的自己,而自己将在未来通过劳动换来的收入去偿还这笔钱。 相反,如果是70岁的老者去银行借钱,大概率是借不到钱的,此刻70岁都没有钱,未来80岁又能有多少财富呢?未来80岁的自己也没有钱借给70岁现在的自己,所以人越老越难负债。而负债的目都是为了将未来的财富拿到今天花,进而带动今天的经济增长。 你可以努力30年后再去买房,也可以选择向30年后的自己借钱,这样你就可以选择在今天买房。你买房的日程提前了30年,卖房给你的开发商也提前30年赚到了这笔收益,而与地产相关的产业链,如建材、物业、家装等行业也因为你的负债提前30年赚到了这笔收益。当全社会都在用负债的方式运行的时候,经济发展的速度就会大幅提前。 所以你会发现,那些发达国家的金融通常也很发达,而且基本遵循着经济越发达,金融也越发达的规律。不过负债发展也并非都是好处,负债过高或者负债水平超过自身偿债能力的时候,最终的结果反倒会摧毁经济,所以你也总能看到大型经济危机通常发生在欧美等金融发达的国家。 大家都听过经济存在周期,短则几年一周期,长则几十年一周期,经济有周期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负债。负债的模式加大了经济的波动。经济低谷时政策刺激社会加大负债的力度,目的是为了让经济复苏,而当经济复苏后一旦控制不好力度,最终也会因为社会负债过高催生泡沫,泡沫破裂后经济又会陷入低谷。所以了解负债与经济运行的规律,将有助于你判断经济的波动周期,了解了的经济的波动,自然就能把握住股市的波动周期。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5分钟
99+
7个月前

451.宏观经济篇:加准、降准如何影响股市?

微信公众号:小生聊投资 今天的内容很简单,本来不想讲,但为了后面的教学能够顺利的进行,我认为有必要单独做一期教学进行科普。作为股民,我们除了经常听到加息、降息的消息外,还能听到很多关于加准、降准的消息,那么这个“准”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准”指的是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人们将钱存入银行,而银行又把这些钱借给别人,这就是银行的经营模式。比如我将100块存入银行,银行手里就有了100块钱,而银行就会把这些钱再借给别人赚取利息。 但这里有一个问题:银行最多可以借出去多少钱呢?手里有100就把100全借出去吗?这么做显然不太合适,把存进来的钱全借出去,这意味着银行手里没有“余粮”,这也意味着将失去抵御风险的能力,一旦存款人选择把钱取出来,银行就会面临麻烦,银行手里没有多余的钱让存款人取钱,又没办法跑到借款人那里要求对方提前还钱,这时候银行的经营可能会面临风险。 所以为了安全,银行不可能将人们存进来的钱全部拿去放贷,而是将一定比例的存款留下来以备不时之需。比如人们将100块存入银行,银行决定将10%留在手里,剩下的90块可以拿去放贷,而这10%的比率就叫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 这些钱银行不能拿去放贷,但也不会拿在自己手里,因为钱拿在自己手里就没有了约束性,所以这部分钱会存在央行的账户中。央行像妈妈,银行像孩子,压岁钱是孩子的,但这些钱的主要用途还得由妈妈说了算。人们将100块存入银行,如果存款准备金率是10%,那么银行就需要拿出10块钱交到央行的手里,银行自己能用的钱最多只有90块。 所谓加准、降准指的就是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比如央行选择了降准,将原来的10%调降到9%,这时候银行手里可动用的资金就会变多。继续沿用上文的例子:人们将100块存入银行,银行需要将这其中的9%存入央行就可以,也就是将9块钱存入央行手里,银行能用的钱则是91块。相比降准前的90块多了1块钱,这时候银行可以向社会投放更多的贷款,社会中流通的钱也会变多的更多。 所以降准和降息有类似的功效,都是宽松性的货币政策,都有促进股市上涨的作用,而加准、加息则有抑制股市上涨的作用。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3分钟
99+
7个月前

450.宏观经济篇:什么是社会融资规模?

微信公众号:小生聊投资 社会融资规模也可以简称为社融数据,就如名字一样,全社会融资了多少钱可以通过该数据得知。所谓的融资可以粗暴的理解为“借钱”,虽然这么说不严谨,但很容易被大家理解。“借钱”的主体有以下几种,比如个人,企业,政府等等,大家记住这三个主体就行。 “借钱”的方式也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种就是借,比如我去银行借钱,企业去银行借钱等等。还有一种是发债,发债融资的逻辑早期的内容都讲过:我发行了10块钱的债券,你花10块钱买了我这张债券,我的手里就多了10块钱,我通过债券融资获得了10块钱,也等同于你将10块钱借给了我。一般政府融资最常见的就是发债,发行国债后就能向全社会借到一笔钱 另外一种“借钱”方式是股权融资。企业上市就是股权融资的一种,企业将股票卖给投资者,投资者的钱就会跑到企业的手里,这时企业就“借”到了一笔钱,但严格来讲,通过发行股票融资并不属于借钱,借钱需要归还,但企业通过卖股票“借”的钱是不需要还的,所以严格来讲、通过股权融资的方式并不属于借钱。 那么通过以上三种方式借到的钱,都会被计入到社会融资规模中,也就是社融数据中。虽然还有其他借钱的方式,但最主要的就是我上文提到的那三种:要么直接向银行借,要么发债券借,要么发股票“借”。将社会中人们借到的钱汇总,最后得到的金额就是社会融资规模总量。 那么了解社融规模具体有啥用呢?第一:它可以观察流动性的变化,第二:它也可以从侧面了解部分政策实施后的结果。先说第一个:当社融规模不断走高,说明全社会都在大量借钱,借钱的人多了,社会中流通的钱既然会变多。 比如政府愿意借钱,这些钱大多会用于投资,这会促进经济的发展。比如企业愿意借钱,这些钱主要会用于扩大生产,这同样会刺激经济的发展,因为多数企业都选择扩产的时候,意味着就业岗位也会变多,人们的收入也会提高。第三,当个人愿意去借钱的时候,他们会倾向于消费,人们的消费同样会拉动经济增长,因为你每多花一分钱,就意味着有企业多赚了一分钱,企业多赚钱自然愿意招更多的员工,开更高的工资。 这一切都会让经济进入到增长的正循环,而股市是反映经济的地方,经济向好股市大概率也会向上攀升。这就是社融数据与经济与股市的关系。 另外,社融数据还能检验一些政策的有效性。比如我们之前学过的加息、降息。以降息为例:当银行选择降息的时候,意味着更多的钱会流向社会,这也是增加流动性的一种政策,但这种结论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事实如何还无法得知。比如5块钱的苹果今天打折卖4块,理论上会刺激苹果的销量,但事实如何只有拿到销售数据之后才知道。 降息也是一样,利息降下去了,理论上社会融资的意愿会明显提升,更多的人会选择借钱,但具体借了多少钱你需要看数据,比如社会融资规模数据。社融数据包含了全社会借的钱,包括银行信贷、发债融资、发股融资等等,这其中信贷数据是指人们从银行那里借到的钱。银行降息之后,按理说信贷数据会逐渐增长,如果没有增长,那就说明降息的政策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等同于苹果的价格虽然打了折,但买的人并没有变多。 总之社会融资规模是全社会融资的总量,这其中有几个分项组成,比如刚才提到的信贷,当人们都跑去银行借钱,信贷数据就会增长,同样的、信贷包含于社融数据中,最终社融数据也会增长。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4分钟
99+
7个月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