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五月好呀~ 你们那里还是春天吗? 欢迎留言告诉我们!(好无聊的互动==因为我快冻死在巴黎的春天里了) 本期节目介绍来自林珊: 格非是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也是我的男神。最初遇到他,是大学时代同学给我的生日礼物——《文学的邀约》。到了清华后,一直很想讨论格非老师的书,看了一些深度访谈后又放弃了,因为觉得自己没有读完他所有的书怎么能妄图评论他的书,毕竟有极小的机会他本人可能会在大喇叭里听到。在清华的最后一年,格非《江南三部曲》获茅盾文学奖后,图书馆里为他做了一个专题,每天在图书馆混的我,把《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三个名字记得特别清楚。美国春假,莫名想起《春尽江南》,就从图书馆里借来,看的过程中,与珊越的大家分享其中有趣的细节,看到最后,哭得一塌糊涂。于是,就有了这期节目。对我来说,这是本世情小说,处处都透着现实生活的味道,这大概就是本书最大的魅力。
为什么音质略渣? 因为这本书是我们去年10月首次尝试跨国录音时和《我是猫》那一期一起录的…… 为什么现在才上线? 因为……我们拖延呀哈哈哈哈== 以下正经介绍来自东东: 这期节目,其实是和《我是猫》一同录制的,也就是首次跨国录音,因为感人的音质和自己的拖延症而一直放到了现在。最近突然意识到我们已经很久没有更新节目,于是发奋把它剪了出来。当时为了平衡我们节目里面书籍的内容,选择了这本社科类的《童年的消逝》,于我而言,读社科类的书籍给我最大的收获往往是让我意识到生活中很多习以为常的概念和行为并不像物理定理一样具有亘古不变的本质和合理性,比如这本书探讨的“童年”。这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童年概念的形成、兴盛,而第二部分则主要是讲童年的消逝。当然,作为一个媒体文化研究者,波兹曼在书里面仍然着重探讨的是媒介传播方式对童年的影响。由于书的写作年代网络还不是很发达,我们自然也就顺着这一思路,讨论了一下在网络时代新的传播方式的特点和它对于“童年”的影响,倘在节目中谈到的“成年人的童年化”倾向,现在想起来,仍然颇为警醒。正如我们的jingle里提到的,“我们总是想的太多,读书太少”,在网络时代,每一天面对海量的信息,我们总是不假思索的去评价和反应,而少了些许思考和积淀。虽然我们的节目更新频率由于种种原因渐渐低下来,但希望仍能通过它督促我们自己以及我们的听众多读一两本书吧。
本期有念听众留言~ 本期除了听众留言之外……就是瞎聊天…… 隔了这么久居然更了这么没有营养的内容,也是很对不起大家==实在是大家期中期末周忙到哭 我决定惩罚自己多吃一点,不要拦我 封面是节目里提到的船
我在1月25日的早上,看到单向历上引用了里尔克的一句话:“如果春天要来,大地会使它一点一点地完成。”彼时正焦虑的我被这句话的淡然打动,仿佛眼前是一片田野大川,当即把这页日历撕下,于当天下午寄给林珊,与她共勉。随后我便读了里尔克的这部书信集《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从当今的角度看,这些信恐怕要被视作鸡汤了,然而相同的道理,里尔克说出来就特别让人信服。他仿若站在山顶,向我伸出手来,说:你不要向外寻求,要向内心追问。我也就莫名地信任,当真地停止打转,抬起头往上走,去看他勾勒的旷野高原。 林珊收到信后也很有感触,于是有了这一次的讨论。我们聊里尔克,也聊书信本身,前两天是我的生日,在生日当天早上(感谢法国邮政促成的缘分),我收到了林珊在2月底寄出的回信,里面是相同的那张单向历。很庆幸拥有这样的默契,也祝听节目的大家都可以有人陪伴一起前行。
本期节目我们一起读的是Ariel Dorfman的剧本《死亡与少女》(Death and the Maiden),剧本很薄,通篇人物只有三个,场景也几乎没有改变,人物言谈行动之间却有极大的张力,读完也颇值得回味思考,可能是关于人性关于极权,也可能关乎法律与道德,一千个读者自会有一千个答案。根据该剧本改变的电影中文名叫做《不道德的审判》,私以为这个名字虽然更直白地点出了事件内容,却也带了一点点评判的味道。电影由罗曼·波兰斯基执导,西格妮·韦弗,本·金斯利,斯图尔特·威尔逊主演,算不得闲暇消遣的好选择,却是值得认真品味的好作品。 本期配乐是舒伯特同名四重奏作品《Death and the Maiden》
这是一期录制于北京时间元宵深夜的节目,赶在新年的尾巴上给大家拜个晚年~录节目时珊越五人嘻嘻哈哈插科打诨,导致节目不得不频频消音(珊越拾穗是一个高雅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节目,划重点),好怀念曾经一起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日子~ 鸡年的春节我过得很凄凉,然而新年的到来总有一种崭新的仪式感,仿佛有了光和希望,祝大家在新年都有事做,有期待,有人陪伴。 另,本期亮点提示:林珊诚招男友!请各位男士不要羞涩,勇敢站出来吧! (最早上传于2017年2月12日,而2022年1月24日的林珊表示:男友什么的,真的不需要了。)
大家都知道林珊是白先勇的头号迷妹 这是一个迷妹终于采访了偶像的故事 好可惜我的男神们都已经不在人世了 希望以后可以迷一个有机会接近的人 XD 以及,新年了,祝大家新年快乐~ 过年要挑一个喜庆的封面 过去的一年,感谢你见证珊越的成长,新的一年,珊越和你继续一起前行 以下节目介绍来自林珊: 借着活动的机会,有幸采访了白先勇老师。因为采访时间有限,提出的问题未及展开,因此加上了很多相关作品的注脚,以方便听众了解其中的语境。在采访白先勇老师的过程中,听到他的桂林口音,真是无比亲切,自己却无法在采访时秀出桂林口音,有些可惜。在注脚中,会考虑是用白先勇老师以示尊敬,还是用白先勇这个名字本身叙述作品以显客观,最终还是决定二者混用。第一次采访如此有名的作家,是自己最熟悉的作家,真的很开心,也很感激。希望听众也能感受到我的那份激动和喜悦。本期配乐是德彪西、柴可夫斯基、《时间都去哪儿了》钢琴版、《沉思》。八分钟采访音频和注脚的文字版可以关注“从游”的微信公众号推送。
本期节目介绍来自林珊: 与阎连科《受活》的相遇,始自英语译者杜克大学的Carlos Rojas教授。《受活》最初扑面而来的是方言写作,一开始或许不太适应,但融入其中后觉得读得过瘾。《受活》描写的是荒诞的现实,也是阎连科口中的“神实主义”,在荒诞的装饰之下,是赤条条的现实,引人深思。本期配乐是二胡,以配合这部乡土风味的小说。
本期节目标题好长是的我知道 本期节目介绍来自林珊: 东东如期到达英国,让我们跟随东东的旅程,体验一下国外旅行的甜蜜混乱。同时,悦琛也终于在毕业之后再次现身珊越,作为职场新人,悦琛也有自己的感慨与我们分享。
回想2015年的最后一天,我们五个人在台里看红白歌会玩猜谜游戏互相赠送礼物,哭哭笑笑跨了年。如今大家天各一方,那天夜晚的回忆变得愈发珍贵。回望自己的2016,改变与收获,压力与绝望,都让这一年显得无比漫长,好在,我熬过来了,感谢陪伴鼓励我的人们。年初的心愿很显然如往年一样没能完成,那就在2016年的最后一天再许一次好了,未来不知是变好还是更坏,都是未来的事了。
新年第一期节目是杜拉斯的《广岛之恋》,本期节目介绍来自林珊: 读这部作品的契机是与倘聊到蒙帕纳斯公墓葬着杜拉斯。说起杜拉斯,最有名的作品是带着自传意味的小说《情人》,而这部《广岛之恋》是电影剧本,所拍摄的电影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当时,这部文学电影得到了两极化的评价。如今硝烟已去,但再读这部作品,依旧能感受到巨大的震撼。
本期节目是珊越不定期的日常生活分享,杂七杂八,却都是我们的彼时彼刻的心情写照。圣诞将至,因了满街的彩灯和喜气洋洋的圣诞花环,这个节日头一次让我有一种欣喜欢腾的感觉,在这里也祝大家圣诞快乐~ 本期开头有念读者留言喔~快来听一下有没有你的吧~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