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向大家介绍我们的一个新版块:拾穗行歌~曾经我总遗憾读书是一件很私人的事,读到触动我心的段落却无人可以相视一笑,直到后来我认识了我的小伙伴们。拾穗行歌就是这样一个版块,我们邀请嘉宾和你分享不同的阅读体验和读书经历,也许你会在不经意间遇见有相同读书兴趣的人和曾经打动过你的故事。 今天的拾穗行歌我们要和俪霏从英国谈到美国,到身在中国的阅读经历,再到世界各地的排行榜和电影电视作品。主题涵盖悬疑惊悚小说、女性小说、纪实文学、历史小说、童话,作品包括《达芬奇密码》、《BJ单身日记》、《寂静的春天》、拜厄特的《占有》、王尔德的《巨人的花园》、曼特尔的《狼厅》《提堂》等等等等~~
明天晚上,康熙来了将要播出“康熙来了的最后一夜”,这档走过12年的节目终于要和大家告别了,所以在今天的节目里我们 不聊书,把时间留给陪伴了大家很多外卖时光的下饭菜:《康熙来了》。这个节目不仅是一种闲暇时的消遣,更是很多大陆人对台湾了解的一个窗口。节目还让古灵精怪的小s和一针见血的蔡康永成为大家最为熟悉的台湾主持人,更捧红了不少”综艺咖“。我是在上大学之后才开始接触康熙来了,已经慢慢习惯在聊天时用小s的表情,在叫了外卖之后点开一集康熙调查局,听嘉宾和主持人说没有营养的话,平日里也会偶尔大惊小怪地用台湾腔说“真的假的?!”然而所有的旅程都有终点,只不过有早有晚,有的事发突然,有的终点已是我们目之所及。今天的节目里,我们聊了对于节目的喜爱、怀念和理解。你呢?康熙有陪伴你走过你的岁月吗?或者有陪你度过青春的其他综艺节目吗?不妨来聊聊吧~。
第17本书是来自王安忆的《天香》。晚明年间,上海县申家造“天香园”,申柯海娶妻小绸,又阴差阳错纳闵氏为妾,自此恩怨纠缠。闵氏系苏州织工之女,有绣艺,带入申家,与小绸共创“天香园绣”;柯海侄媳希昭更以书画入绣,成天下一绝。后申府家道中落,侄女蕙兰寡居,希昭、蕙兰等以“天香园绣”支撑家用;蕙兰更设幔授艺,使其光大天下。读《天香》,我佩服作者的野心和勇气,虽然人物略显单薄,分支过于零碎,但在这个诱惑过多,注意力破碎的时代,可以沉淀下来,纵横百年,细致描摹的写作颇值得尊重。
第16本书是来自戈夫曼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很多面,在不同的场合,我们总是在自觉不自觉地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这是一本薄薄的社会学小书,戈夫曼冷静地揭开我们的面具,戳穿我们的伪装,指出我们的乖巧、冷漠、热情、自信、矜持都可能只是当下的表演。然而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世界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谁不曾表演过什么呢?谁可以不在意外在的目光呢? 这本书很薄,我不知道作为社会学的入门读物是否合适,但这确实是一本颇具社会学想象力的作品,也许可以作为你的新尝试~PS. 末尾送上窦唯的《高级动物》。
第15本书是来自木心《文学回忆录》的补遗《木心谈木心》,这个标题实在是有点绕人。木心曾说过:“贝(聿铭)先生一生的各个阶段,都是对的;我一生的各个阶段,全是错的。”这不是反讽,而是实话,因为实话,尤甚于反讽——五十年代末,他躲在家偷学意识流写作;六十年代“文革”前夕,他与人彻夜谈论叶慈、艾略特、斯宾格勒、普鲁斯特、阿赫玛托娃;七十年代他被单独囚禁时,偷偷书写文学手稿,令人惊怵不已;八十年代末,他年逾花甲,生存焦虑远甚于流落异国的壮年人,可他讲了五年文学课……《文学回忆录》这本书,布满木心始终不渝的名姓,而他如数家珍的文学圣家族,完全不知道怎样持久地影响了这个人。木心说,“我讲世界文学史,其实是我的文学的回忆”。
第14本书是来自莫迪亚诺的《暗店街》,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是法国当代著名作家,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暗店街》讲述了失去记忆的侦探居伊罗朗利用自己的侦探工作寻找遗失的记忆的故事,然而随着搜索的进行,他却陷入了一个又一个巨大的谜团之中。这一次,我们采用新的方式来读这本书,东东针对这本书提出几个问题,嘉宾们则对这些问题给出自己的回答,听完这期节目,你不妨也思考一下:如果你发现自己有一段缺失的记忆,这段记忆并不影响你现在的生活,你会去想办法找寻这段记忆吗?
新年第一天,先祝大家新年快乐~昨天是2015年的最后一天,我一个人坐在电脑前写文案,突然开始思考“为什么要读书”这个问题。珊越拾穗一直在读书讨论书,我们好像觉得读书是不需要理由的,但如果一定要回答“为什么读书”呢?我想了很久,我不相信书里有颜如玉和黄金屋,也不相信读书能实现中华崛起,我想,我读书是为了保持敬畏之心,对世界,对社会,对生活。我常常迷失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以为自己所见就是世界,我需要读书来警醒自己的渺小和浅薄。那,新的一年,我们就继续一起读书咯~ 2016年的第一期节目,先从诗歌出发吧
第13本书是来自余华的《活着》。在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曾经拼命想去探究文字背后的东西,总想去解读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然而当我大学之后再次翻开这本书,我注意到余华在前言里说:“我一直是以敌对的态度看待现实。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我写下这样一篇作品,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开始反思,是不是一直以来我对生活和死亡的态度都过于激烈了呢?人可能真的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曾经我不懂,现在好像懂了,以后呢?我不知道。也许这就是一本好书的魅力吧,每一次的翻开都会有不同的感悟和收获。 那,人生不易,就好好活着吧
第12本书是来自萧红的一系列作品:《呼兰河传》《商市街》和《生死场》,这一期节目已经录了很久了,电影《黄金时代》的热度也早就过了,有点担心现在才放上来是不是有点过时,但转念一想,真正的好书是不会过时的。记得看完电影我发了一条朋友圈:那是真正的黄金时代,他们贫穷饥饿颠沛流离,在大时代中命若草芥,然而他们有改变的勇气,也有真正的自由,他们生正逢时,时代也以此为幸。时至今日,我重新点开这期节目,依然歆羡那个时代,但我也想致敬这个时代里那一群坚守的人,我无法选择时代,却也想成为大时代里那个坚守自我的稻草人。
今天是圣诞节,宜坐在温暖的屋子里怀旧,今天和大家分享的第2个故事就是青春年少的文学和电影记忆。于我而言,现在回忆起的青春,都仿佛被调过色的电影,温润朦胧,曾经的迷茫和焦灼已经被我选择性的遗忘,回忆起来的都是满满的笑容和感动。年轻的我看了太多大部头的经典,真正的青春文学读的少之又少,有时候也会想自己是不是一个没有青春的人,这样的问题自然是没有答案。那你呢?也许你正当青春,也许你也在怀念青春,欢迎分享属于你的青春记忆~ 最后祝大家圣诞快乐,愿你遇见有趣的人,读有趣的书,做有趣的事。
第11本书是来自苏珊桑塔格的《疾病的隐喻》。在本书中,桑塔格反思并批判了诸如结核病、爱滋病、癌症等如何在社会的演绎中一步步隐喻化,从“仅仅是身体的一种病”转换成了一种道德批判,并进而转换成一种政治压迫的过程。桑塔格说自己写这本书是为了平息想象,但对于普通人而言,这本书恰如一把钥匙激发了我们的想象。日常生活中我们有太多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东西,却往往忽略了其背后的隐喻。在现实中,仍然有很多疾病被赋予了过多的社会内涵,诸如对乙肝病人的歧视,对艾滋病的污名,对癌症的恐惧,也许只有把隐喻和疾病本身剥离开来,我们才能正确认识疾病本身。
第10本书是来自白先勇的《寂寞的十七岁》,我一直相信读某本书需要合适的心情,显然我在读《寂寞的十七岁》时已经错过了恰到好处的心情。这本短篇集里我最喜欢《金大奶奶》和《玉卿嫂》,那种淡淡的笔触颇能让人回味。 PS. 封面图是《蓝色大门》里的张士豪,好像并不寂寞,但是说起17岁我就会忍不住想到他在阳光下的微笑。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