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02只要大家认同,每个人都可以发行货币?从比特币的前世今生谈起|梁捷「变革时代的经济学家」

《变革时代的经济学家》是一门经济学思想史公开课。由一席与华泰证券联合制作,共6集。 主讲人:梁捷,上海财经大学教师,一位「非典型」经济学家。 Vol01. 加班超过一定时长,给多少钱也快乐不起来,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 第二课:门格尔 近年来,出现了很多新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比如比特币、区块链、加密货币。很多讨论比特币的人最初都深受奥地利学派的影响。 这节课,我们要讲的经济学家是门格尔,奥地利学派的鼻祖。 从门格尔到米塞斯、到更有名的哈耶克,奥地利学派一直到今天都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 为什么比特币能够“风靡一时”?门格尔在一百年前就给出了答案。 这门课上,我们会讲述5位经济学家的故事,他们是:杰文斯、门格尔、马歇尔、凯恩斯、熊彼特,用故事的方式打开经济学。 这门课将带你回到动荡的1870-1940年间——工业革命、世界大战、经济萧条。那个时代,世界经历了超出许多人想象的巨大变革,经济学家也热切思考着,如何用刚刚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经济学去回应现实。 当下,我们面临着诸多不确定,也不免“当局者迷”,不妨退后一步,回到一百年前,回到现代经济学的原点,从理解根基开始,重新思考。

22分钟
4k+
2年前

一席年终特辑:我的新年愿望是把所有人都拉下水|台上台下

欢迎收听由一席出品的播客节目「台上台下」,这是一期年终总结特别节目。 充满变数的2022年已经结束了,在虎年的尾声,我们邀请了10位来自各行各业的讲者,聊一聊过去这一年他们的经历和思考。 参与问答的讲者: 六兽,单口喜剧演员、喜剧编剧 我是白,漫画作者 林丽霞,北京千千律师事务所项目主管 梁希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 许路,海洋技术史研究者 钟淑如,菜市场文化、可持续饮食研究者 冯军鹤,语文教师 罗木散,人类学研究者 而立计划,视频博主 艾海,三跺脚乐团主唱 时间轴: 0:31 intro 1:49 过去一年你自己发生了什么变化? 8:11 你所在的行业发生了什么变化? 15:00 聊聊让你感到开心、愉悦或者治愈你的事? 23:27 有什么遗憾吗? 24:52 哪些事是你想要记录下来并与大家分享的? 28:52 最有力量的瞬间是什么?为什么? 32:37 你还在坚持的事是什么? 37:16 新年有什么愿望或计划吗?支持你回去继续努力的动力是什么? 音乐: 《美好一天》-三跺脚 《三跺脚》-三跺脚 《lum(with lane king)》chris coleman 《优越的嘈杂》-野外合作社 《幸运的宝儿》-野外合作社 《复活》-野外合作社 主播:一饼 策划:佟通通、挠挠、马达、holiday 剪辑:一饼、佟宇轩、挠挠、马达、holiday 设计:挠挠 我们也邀请你参与问答,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告诉我们!

43分钟
2k+
2年前

肖杨:家其实是每个人味觉记忆的最小单位|一席

肖杨,本土饮食记录者与传播者。 马上就要过年了!你记忆里的年夜饭又要重现了吗? 父亲的汤、爷爷的洋烧排,对一道道家乡美食的记忆让肖杨开始了“1000小食”计划,记录和传播不同地方的本土饮食。肖杨一直在寻找、记录与还原家庭食谱和背后的个体叙事。对离家的人来说,最能重拾家庭味觉记忆的并非“正宗”地方菜或网红小吃,而是自家独有的烹饪方式和家人之间的故事。 肖杨还发起了食谱体验项目“在地厨房”,和不同人一起做福州芋泥、手擀面、清明粿、木莲豆腐。即使是素不相识的人,也在共同制作食物的过程中产生了家人般的理解和默契。 在她看来,家庭食谱不仅承载过去关于家的记忆,也帮我们在当下塑造真切的连接和更好的生活。通过“1000小食”计划,肖杨希望为离开家的人建立饭桌上的家。 【时间轴】 02:11 食物承载着家庭最细腻的情感 03:21 父亲的汤与爷爷的洋烧排 06:59 越侨阿姨的咖啡摊子 12:11 福州芋泥要趁热吃,又要小心被烫到 14:19 读者来信:西红柿鸡蛋、干煸豆角、酸菜饺子、茄子把把 20:55 家庭食谱成为了“随身携带的故乡” 22:55 “在地厨房”食谱体验 26:05 为离开家的人在饭桌上建立家 【家庭食谱故事】 💌 如果你也希望成为一位家庭食谱记录者,可以给肖杨写信发送到 [email protected] 视频及文稿:在福州吃芋泥,大家会提醒你要趁热吃,同时又会告诉你小心嘴被烫到|肖杨 一席第 948 位讲者

28分钟
2k+
2年前

方励:哪有二三十岁就在想自己老了怎么办的|一席

方励,劳雷工业公司总裁、电影制片人。 8年前,60岁的方励跑上了一席舞台,演讲的题目就是他的一句心里话《感谢你给我机会上场》,这是一席第一个观看过亿次的演讲视频。而这则视频更广为人知的标题是,“99%的人看完都辞职了”。 这几年他作为制片人持续推出了多部电影作品,参加了综艺节目,并且还在运营着他的地球物理仪器公司。8年前他说惜命的方式不是拿来养生,而是拿来折腾。 这一次,他讲的不仅仅是工作,而是六十多年的人生;不仅讲给站在分岔路口焦虑而渴望自由的年轻人,也讲给不知如何去爱的父母们。 在新年伊始,像听一场茶话会一样,唤醒那些激情和梦想。 【时间轴】 01:04 我白天干科技,晚上谈电影 02:54 2019年,我化解了一对父女矛盾 09:32 当我们为人父母的时候,怎么看待孩子们呢? 13:30 现在还适合创业吗? 18:53 哪有二三十岁就在想自己老了怎么办的 21:44 你心里永远有涌动的那一股激情,和能够看到的方向 24:38 只要是我们自己想做的,想去尝试的,哪有失败,都叫成功 ——观众提问—— 26:41 怎么从普通的事情入手,去消解生活给我们带来的这种无力跟焦虑? 33:45 爱情属不属于一种折腾? 36:50 人是平凡的呢,还是不平凡的呢? 39:57 在去一个新的领域之前,如何处理旧领域的沉没成本?

48分钟
7k+
2年前

贺欣:离婚制度中的男女不平等|一席

汪小菲与大S的离婚纷争霸占了「热搜」,引发了众多讨论,包括但不限于:离婚后孩子该归谁养,房产该怎么分,家里的床垫再婚后还能不能睡…… 看起来只是一则「娱乐新闻」,但却带出了一个所有女性面临的结构性困境:离婚制度中的男女不平等。 我们希望借此机会与大家分享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来自法律社会学研究者贺欣,二十年来,他一直在关注、研究离婚诉讼。 贺欣,香港大学法学院教授。 从20年前的一次庭审开始,贺欣偶然听到法官说起——在处理离婚案件时,第一次通通不判离。这个「潜规则」让他无比震撼,于是他开始在中国各地法院参加了很多庭审,来探究离婚的法条在现实中是如何实践的。 过去十年,中国的离婚率攀升了将近一倍,法院每年受理150万件离婚诉讼,“离婚自由”不再仅仅是一句口号。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离婚诉讼案件中近70%原告是女性,约1/3的家庭存在暴力,近90%的案件是女性遭受丈夫虐待。然而家暴却很少被法院认定,更不用说给予女方经济赔偿。此外,在争取财产权和子女监护权方面,女方也是举步维艰。 尽管相关立法一直在改善,但是离婚中的男女不平等依然存在。 “这个社会看起来风平浪静,但是下面有那么多冲突,那么多痛苦。”面对婚姻诉讼里的不平等,法律和法院能做些什么?他们为何会这样做?寻找法律与现实的差别,这也正是法律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目的。 【时间轴】 02:40 “现在法院判离婚,第一次基本都是判不离的。” 05:18 法院在判决时不仅考虑法条,还要考虑法院和法官自身 09:40 被淡化的家暴 15:58 分配财产权:女性的权利得不到恰当的保护 17:32 为什么两性平等的、中立的竞价制度无法导致公平的结局? 18:54 延迟离婚会对女性造成多大的伤害? 21:43 “铁路工人案”:子女抚养权作为男方的心理安慰 24:31 想要离婚,拿什么来换? 29:00 制度并不一定偏帮男性,但是女性在诉讼过程中明显是弱者 31:11 法官的紧箍咒 【延伸阅读】 Divorce in China : Institutional Constraints and Gendered Outcomes 街头的研究者

36分钟
11k+
2年前

袁源:当国家诉诸武力时,每个公民都参与了暴力|一席

袁源,上海纽约大学哲学助理教授,战争伦理研究者。 对普通人来说,“不能杀人”是最深的一条道德律令。但在战争中,原本也是普通人的士兵,职责却变成了“杀人”。他们要如何挣脱这条道德禁律? 实际上,士兵因道德顾虑而不敢开枪的现象在二战中普遍存在。即便战争结束,很多士兵也长期陷在愤怒、愧疚、绝望的心理创伤中,甚至最终选择自杀——因为他们的道德信念被颠覆了。 士兵所受的道德伤害与坐在家中的普通人有关吗?社会把“杀人”的脏活扔给了士兵,普通公民就会躲在岁月静好中,逃避对战争代价的思考。 而对战争伦理的研究让袁源得出了一个“反道德直觉”的结论:“如果我们的国家卷入了战争,不是我们的士兵在杀人,而是我们都在杀人。” 此时,普通公民也不得不面对战争伦理最基本的问题:这是一场正义的战争吗?我应该支持这一场战争吗?如果绝对的和平主义和军国主义都不是我们想要的,在哪些时刻,我们应该战斗? 过去几十年,哲学家们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并给出了纷繁不同的答案。但战争伦理并不仅是哲学家、政治家关心的议题,而是每个普通人都可能遇到的最极端,也最困难的道德选择。 【时间轴】 02:32 前线士兵的道德伤害:对杀人的恐惧,甚至胜过自己被杀的恐惧 06:02 退伍后选择自杀的乔瑟夫 08:52 完成这一次杀戮的不是乔瑟夫个人,而是无数美国公民 11:17 个人身份和代理人身份 14:11 这样的心理切割导致公民可以对国家发动的战争视而不见,假装岁月静好 16:17 作为道德安抚原则的陪审团制度 21:18 为什么要提倡这样一种关于战争杀戮的认知格式塔的转变? 24:33 怎样的战争是正义的战争? 31:12 每个人的力量都只是一粒沙,但是聚沙成塔改变历史洪流的故事从来都不缺乏 【延伸阅读】 Steve说272期 - 袁源 - 伦理无法阻止战争,但让我们更接近和平

33分钟
5k+
2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