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时代的经济学家》是一门经济学思想史公开课。由一席与华泰证券联合制作,共6集。 主讲人:梁捷,上海财经大学教师,一位「非典型」经济学家。 Vol01. 加班超过一定时长,给多少钱也快乐不起来,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 第二课:门格尔 近年来,出现了很多新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比如比特币、区块链、加密货币。很多讨论比特币的人最初都深受奥地利学派的影响。 这节课,我们要讲的经济学家是门格尔,奥地利学派的鼻祖。 从门格尔到米塞斯、到更有名的哈耶克,奥地利学派一直到今天都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 为什么比特币能够“风靡一时”?门格尔在一百年前就给出了答案。 这门课上,我们会讲述5位经济学家的故事,他们是:杰文斯、门格尔、马歇尔、凯恩斯、熊彼特,用故事的方式打开经济学。 这门课将带你回到动荡的1870-1940年间——工业革命、世界大战、经济萧条。那个时代,世界经历了超出许多人想象的巨大变革,经济学家也热切思考着,如何用刚刚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经济学去回应现实。 当下,我们面临着诸多不确定,也不免“当局者迷”,不妨退后一步,回到一百年前,回到现代经济学的原点,从理解根基开始,重新思考。
《变革时代的经济学家》是一门经济学思想史公开课。由一席与华泰证券联合制作,共6集。 主讲人:梁捷,上海财经大学教师,一位「非典型」经济学家。 这门课上,我们会讲述5位经济学家的故事,他们是:杰文斯、门格尔、马歇尔、凯恩斯、熊彼特,用故事的方式打开经济学。 这门课将带你回到动荡的1870-1940年间——工业革命、世界大战、经济萧条。那个时代,世界经历了超出许多人想象的巨大变革,经济学家也热切思考着,如何用刚刚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经济学去回应现实。 当下,我们面临着诸多不确定,也不免“当局者迷”,不妨退后一步,回到一百年前,回到现代经济学的原点,从理解根基开始,重新思考。 第一课:杰文斯
欢迎收听由一席出品的播客节目「台上台下」,这是一期年终总结特别节目。 充满变数的2022年已经结束了,在虎年的尾声,我们邀请了10位来自各行各业的讲者,聊一聊过去这一年他们的经历和思考。 参与问答的讲者: 六兽,单口喜剧演员、喜剧编剧 我是白,漫画作者 林丽霞,北京千千律师事务所项目主管 梁希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 许路,海洋技术史研究者 钟淑如,菜市场文化、可持续饮食研究者 冯军鹤,语文教师 罗木散,人类学研究者 而立计划,视频博主 艾海,三跺脚乐团主唱 时间轴: 0:31 intro 1:49 过去一年你自己发生了什么变化? 8:11 你所在的行业发生了什么变化? 15:00 聊聊让你感到开心、愉悦或者治愈你的事? 23:27 有什么遗憾吗? 24:52 哪些事是你想要记录下来并与大家分享的? 28:52 最有力量的瞬间是什么?为什么? 32:37 你还在坚持的事是什么? 37:16 新年有什么愿望或计划吗?支持你回去继续努力的动力是什么? 音乐: 《美好一天》-三跺脚 《三跺脚》-三跺脚 《lum(with lane king)》chris coleman 《优越的嘈杂》-野外合作社 《幸运的宝儿》-野外合作社 《复活》-野外合作社 主播:一饼 策划:佟通通、挠挠、马达、holiday 剪辑:一饼、佟宇轩、挠挠、马达、holiday 设计:挠挠 我们也邀请你参与问答,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告诉我们!
肖杨,本土饮食记录者与传播者。 马上就要过年了!你记忆里的年夜饭又要重现了吗? 父亲的汤、爷爷的洋烧排,对一道道家乡美食的记忆让肖杨开始了“1000小食”计划,记录和传播不同地方的本土饮食。肖杨一直在寻找、记录与还原家庭食谱和背后的个体叙事。对离家的人来说,最能重拾家庭味觉记忆的并非“正宗”地方菜或网红小吃,而是自家独有的烹饪方式和家人之间的故事。 肖杨还发起了食谱体验项目“在地厨房”,和不同人一起做福州芋泥、手擀面、清明粿、木莲豆腐。即使是素不相识的人,也在共同制作食物的过程中产生了家人般的理解和默契。 在她看来,家庭食谱不仅承载过去关于家的记忆,也帮我们在当下塑造真切的连接和更好的生活。通过“1000小食”计划,肖杨希望为离开家的人建立饭桌上的家。 【时间轴】 02:11 食物承载着家庭最细腻的情感 03:21 父亲的汤与爷爷的洋烧排 06:59 越侨阿姨的咖啡摊子 12:11 福州芋泥要趁热吃,又要小心被烫到 14:19 读者来信:西红柿鸡蛋、干煸豆角、酸菜饺子、茄子把把 20:55 家庭食谱成为了“随身携带的故乡” 22:55 “在地厨房”食谱体验 26:05 为离开家的人在饭桌上建立家 【家庭食谱故事】 💌 如果你也希望成为一位家庭食谱记录者,可以给肖杨写信发送到 [email protected] 视频及文稿:在福州吃芋泥,大家会提醒你要趁热吃,同时又会告诉你小心嘴被烫到|肖杨 一席第 948 位讲者
这期播客的形式很特别。没有演讲,只有音乐。 在澜沧江流经的云南,欢聚的最后一定要跳“三跺脚”,即便语言不通,跳动的心意也能把气氛烘托到最高点。当艾海和朋友们在广东组乐队时,“三跺脚”就这样被选中,做了乐队的名字。乐迷形容他们是“比雷鬼还好听的滇鬼”“既在尊重传统又在革新”。 快过年了,听着歌一起跳舞吧。 【时间轴】 00:00 布朗舞曲 05:20 山歌 11:01 美好一天 16:07 撒伊阿卡 20:25 三跺脚 26:21 安可01:花头巾 31:13 安可02:普洱ska 如果你听完对三跺脚乐团有了那么一丝好奇,欢迎来看看他们的演讲:舞步飞起即是狂欢的开始,不论男女,不分族群,它是共通的语言|三跺脚乐团 一席第959位讲者
金毅,伦敦政经学院人文地理与城市研究博士。 近些年,棚户区改造逐渐成为城市化的核心议程,它既是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一个强有力的治理工具。 但是,被拆迁真是一件那么好的事吗?政府如何应对居民的抵触?为什么把征收、选房搞这么复杂?它的意义在哪里? 金毅试图在研究中回答这些问题。他研究了一个住有近3万居民的社区的拆迁改造过程,所在省最大的棚改项目。 金毅发现,为了应对居民的抵触,当地政府创造性地使用了“自治改造”“二阶段征收改造”等新的治理模式,成立由居民组成的自治改造委员会,设计复杂的分房选房方案,以此解决“钉子户”问题。 【时间轴】 00:23 我的房子怎么就变成棚户区了? 03:34 「棚户区」是个筐,什么都能装 10:18 被拆迁真是一件那么好的事吗? 14:18 政府用了一些新手段 17:47 把征收、选房搞这么复杂? 19:38 把签约和选房捆绑起来 24:06 故事还没有结束
方励,劳雷工业公司总裁、电影制片人。 8年前,60岁的方励跑上了一席舞台,演讲的题目就是他的一句心里话《感谢你给我机会上场》,这是一席第一个观看过亿次的演讲视频。而这则视频更广为人知的标题是,“99%的人看完都辞职了”。 这几年他作为制片人持续推出了多部电影作品,参加了综艺节目,并且还在运营着他的地球物理仪器公司。8年前他说惜命的方式不是拿来养生,而是拿来折腾。 这一次,他讲的不仅仅是工作,而是六十多年的人生;不仅讲给站在分岔路口焦虑而渴望自由的年轻人,也讲给不知如何去爱的父母们。 在新年伊始,像听一场茶话会一样,唤醒那些激情和梦想。 【时间轴】 01:04 我白天干科技,晚上谈电影 02:54 2019年,我化解了一对父女矛盾 09:32 当我们为人父母的时候,怎么看待孩子们呢? 13:30 现在还适合创业吗? 18:53 哪有二三十岁就在想自己老了怎么办的 21:44 你心里永远有涌动的那一股激情,和能够看到的方向 24:38 只要是我们自己想做的,想去尝试的,哪有失败,都叫成功 ——观众提问—— 26:41 怎么从普通的事情入手,去消解生活给我们带来的这种无力跟焦虑? 33:45 爱情属不属于一种折腾? 36:50 人是平凡的呢,还是不平凡的呢? 39:57 在去一个新的领域之前,如何处理旧领域的沉没成本?
张立祥,前便利店店员。 快上班了,你赶快从公司楼下的便利店买了咖啡和面包,及时打上了卡;出门在外,你特意选择附近有便利店的住处,以便随时补充食物和日用品。在台湾的便利店,还可以交学费、寄快递、印文件、洗照片。我们对便利似乎已经习以为常,然而这一切是否来得太过轻松? 张立祥在台北大学读社会学期间,有六年在便利店打工、做田野调查的经历。他发现在商品与服务高度整合的便利店里,一切的流畅供应依赖“万能”的店员去协调各种各样的人与机器。 尽管贴着“万能”的标签,张立祥和他的店员同事并不觉得自己有多厉害,反而越来越体会不到价值。是什么把店员推向万能而失去自我的境地? 当我们越来越在意速度和结果,希望找回被剥夺的时间和掌控感时,却忽视了依赖便利产生的代价。 【时间轴】 01:44 人们为什么那么喜欢便利店? 06:55 店员的一天是怎样的? 14:21 做任何事情都要保持微笑,也必须通过双手服务 16:36 便利店里的机器有十几种,店员必须持续回应机器的要求 19:30 是什么把店员推向万能? 22:44 便利无可避免地伴随着一些社会问题 24:13 在便利的表象之下 【延伸阅读】 张立祥《萬能店員》 视频及文稿
标题:赵晓菁:肺结核的那些事儿|一席 赵晓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但只有很小一部分肺结节会发展成早期肿瘤。如何更好地发现肺部结节?如何更加有效地筛选非常早期的肺癌患者? 在胸外科耕耘数十年,赵晓菁医生遇到各种各样的病人,也意识到了肺癌早筛的重要性。他成立增爱公益基金会慈菁专项资金,从2013年开始给贫困地区的肺癌患者做免费的早筛早诊早治。 “做个对自己有点要求的医生。”赵晓菁希望把一线城市里早已熟稔的医疗理念带去偏远地区,让基层医疗施惠于更多有需要的患者。 【时间轴】 2:57 为什么CT筛查重要? 5:50 如何更早地发现肺结节? 08:53 什么是肺结节? 10:16 肺结节其实很常见,不必恐慌! 13:38 帮更多人早筛,早诊,早治 17:00 这是曲靖历史上第一次有民间的慈善资本去帮助他们做贫困人口的肺癌筛查 22:49 我们要把理念进一步地发展扩大到——早防,这叫做“治未病” 23:29 我们的门诊该不该是今天这样的状态? 视频及文稿:https://mp.weixin.qq.com/s/ojUQKuClurAftAPzkvF7iw
泉州老李,泉州文史爱好者。 “熙熙攘攘的城南拳头烧酒/听一段南音配茶是真享受/走到十八芝听老李话泉州……” 《来去泉州》这段歌词里的“老李”,就是李以健。他在日常生活里有着多重身份,但最让他引以为豪的还是泉州“古城守护者”这个身份。 他把泉州古城区分为十二个区域,每个月了解一个区域;在每个星期天的早上,带二十个泉州人了解自己的城市;大泉州地区一共 993 个文物保护单位,到今天他和他的学生们已经走了 800 多个了。 这么多年对泉州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探索让老李觉得,“任何一座城市都有足够深厚的历史,只是看人们愿不愿意去发掘。没什么是做不到的,只是你要不要去做。” 也欢迎你,来去泉州。 【时间轴】 我就这样长久地留在了泉州 05:11 我是怎么喜欢上泉州本土文化的呢? 08:54 城南,泉州的江湖 13:34 城南的神明体系 15:53 说完了信仰,我们回到人间 21:00 “拳头烧酒曲”,泉州人当时的三大乐趣 24:53 城南对我来说是一个已经过去的旧梦,它留下了非常多的美好 28:13 普通人应该如何认识自己的城市? 29:41 泉州古城,一颗蓬勃跳跃的心脏 【延伸阅读】 老李的《来去泉州》播客
汪小菲与大S的离婚纷争霸占了「热搜」,引发了众多讨论,包括但不限于:离婚后孩子该归谁养,房产该怎么分,家里的床垫再婚后还能不能睡…… 看起来只是一则「娱乐新闻」,但却带出了一个所有女性面临的结构性困境:离婚制度中的男女不平等。 我们希望借此机会与大家分享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来自法律社会学研究者贺欣,二十年来,他一直在关注、研究离婚诉讼。 贺欣,香港大学法学院教授。 从20年前的一次庭审开始,贺欣偶然听到法官说起——在处理离婚案件时,第一次通通不判离。这个「潜规则」让他无比震撼,于是他开始在中国各地法院参加了很多庭审,来探究离婚的法条在现实中是如何实践的。 过去十年,中国的离婚率攀升了将近一倍,法院每年受理150万件离婚诉讼,“离婚自由”不再仅仅是一句口号。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离婚诉讼案件中近70%原告是女性,约1/3的家庭存在暴力,近90%的案件是女性遭受丈夫虐待。然而家暴却很少被法院认定,更不用说给予女方经济赔偿。此外,在争取财产权和子女监护权方面,女方也是举步维艰。 尽管相关立法一直在改善,但是离婚中的男女不平等依然存在。 “这个社会看起来风平浪静,但是下面有那么多冲突,那么多痛苦。”面对婚姻诉讼里的不平等,法律和法院能做些什么?他们为何会这样做?寻找法律与现实的差别,这也正是法律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目的。 【时间轴】 02:40 “现在法院判离婚,第一次基本都是判不离的。” 05:18 法院在判决时不仅考虑法条,还要考虑法院和法官自身 09:40 被淡化的家暴 15:58 分配财产权:女性的权利得不到恰当的保护 17:32 为什么两性平等的、中立的竞价制度无法导致公平的结局? 18:54 延迟离婚会对女性造成多大的伤害? 21:43 “铁路工人案”:子女抚养权作为男方的心理安慰 24:31 想要离婚,拿什么来换? 29:00 制度并不一定偏帮男性,但是女性在诉讼过程中明显是弱者 31:11 法官的紧箍咒 【延伸阅读】 Divorce in China : Institutional Constraints and Gendered Outcomes 街头的研究者
袁源,上海纽约大学哲学助理教授,战争伦理研究者。 对普通人来说,“不能杀人”是最深的一条道德律令。但在战争中,原本也是普通人的士兵,职责却变成了“杀人”。他们要如何挣脱这条道德禁律? 实际上,士兵因道德顾虑而不敢开枪的现象在二战中普遍存在。即便战争结束,很多士兵也长期陷在愤怒、愧疚、绝望的心理创伤中,甚至最终选择自杀——因为他们的道德信念被颠覆了。 士兵所受的道德伤害与坐在家中的普通人有关吗?社会把“杀人”的脏活扔给了士兵,普通公民就会躲在岁月静好中,逃避对战争代价的思考。 而对战争伦理的研究让袁源得出了一个“反道德直觉”的结论:“如果我们的国家卷入了战争,不是我们的士兵在杀人,而是我们都在杀人。” 此时,普通公民也不得不面对战争伦理最基本的问题:这是一场正义的战争吗?我应该支持这一场战争吗?如果绝对的和平主义和军国主义都不是我们想要的,在哪些时刻,我们应该战斗? 过去几十年,哲学家们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并给出了纷繁不同的答案。但战争伦理并不仅是哲学家、政治家关心的议题,而是每个普通人都可能遇到的最极端,也最困难的道德选择。 【时间轴】 02:32 前线士兵的道德伤害:对杀人的恐惧,甚至胜过自己被杀的恐惧 06:02 退伍后选择自杀的乔瑟夫 08:52 完成这一次杀戮的不是乔瑟夫个人,而是无数美国公民 11:17 个人身份和代理人身份 14:11 这样的心理切割导致公民可以对国家发动的战争视而不见,假装岁月静好 16:17 作为道德安抚原则的陪审团制度 21:18 为什么要提倡这样一种关于战争杀戮的认知格式塔的转变? 24:33 怎样的战争是正义的战争? 31:12 每个人的力量都只是一粒沙,但是聚沙成塔改变历史洪流的故事从来都不缺乏 【延伸阅读】 Steve说272期 - 袁源 - 伦理无法阻止战争,但让我们更接近和平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