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洲:厕所为什么臭?男厕为什么永远比女厕臭?|一席

欢迎收听本期演讲 AkA 有味道的单口相声👏 一顿饭可以不吃,但厕所不能憋着不上。盘一盘我们经历的公共厕所吧: 在农村,臭气辣眼睛、蚊虫满天飞,墙上还有各种咒骂狠话;在城市,女厕永远排队,男厕聚众吸烟。马桶圈上永不消失的脚印,洗手台前抽盲盒一样的感应,更不用说来去匆匆根本不冲。 厕所应该怎么改?拿着纳税人钱的公共厕所应该怎么改? 武洲,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生态设计与技术研发中心主任。 十余年来,武洲与团队查询了大量厕所设计的文献资料,也调研了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公共厕所。 除了使用新材料新技术等手段之外,他们也会拿着计数器去统计公厕的男女如厕比例,在对北京胡同一千多座厕所改造时,还贴心地考虑到了居民倾倒、清洗尿盆的需求。 完整视频图文版在这里👉轻轻敲醒沉睡的心灵,慢慢推开厕所的门 温馨提示:饭前收听带来的痛苦请自行承担👂 【时间轴】 01:48 粪坑无边,书囊无底 03:55 胡同厕所,老破小少,黑臭湿滑 06:44 北京胡同的大爷那是真大爷,是全人类的大爷 10:18 改完这个厕所,隔壁咖啡馆老板追着要给我一张vip卡 12:20 连个隔板也没有,推门进去,白花花一片,还聊着天 13:07 厕所为什么臭?男厕为什么永远比女厕臭? 16:00 如何在北京胡同科学倒尿盆 18:30 如何在公共厕所里精准招商? 21:30 按一次就是6L水,一年省出一个xxx 25:35 农村厕所怎么改?难道让人上一次厕所再烧一壶开水冲? 27:30 我们设计了蹲坐两用免水冲自封堵便器 33:00 至少别给下一位使用者添麻烦 下期见👋

33分钟
5k+
2年前

闫家成:人像一颗安在工位的电池,用完了回家充电,充满了再安回来|一席

Friday,福来day,还加班吗朋友们? ppt、文案、表格、代码通通滚蛋,现在是下班时间,我要出门走走。“捕猎失败的猿人都可以伴着夕阳入眠,现代人怎么连这个都失去了?” 闫家成,摄影师、创作爱好者,微博ID「愤怒银行」 一个公交站、一条马路、一次打车出行,这些都是闫家成的创作来源。摄影似乎让他在麻木的生活里抓到了一点什么,过去没有被仔细端详的背景和细节,被相片定格之后都变得重要了起来。 把单个的人拍下后再拼贴到一起,某种难以言说的力量就出现在了。在这种看似无意义的重复与凝视中,都市生活里熟视无睹的暗淡角落又散发出了星星点点的光芒。 一点照片速览: 《河边卖气球的人》👇 《司机的昵称》👇 《疫情期间给栏杆做清洁的工人》 《15分钟经过十字路口的外卖员们》👇 【时间轴】 01:00 在深圳高铁站举起相机,突然觉得自己会拍照了 03:00 千百次经过一个公交站,我拍下了走过灯箱的人 05:50 没有公共空间的邻居们如何“占领”并“伪装”马路 07:27 人不能只工作赚钱、回家睡觉,得有个地方出门散散步 08:23 打车时你会看司机的微信昵称吗? 09:18 这个司机最干脆,叫「付钱下车」 12:55 白天走过的路,晚上可能变得陌生;晚上看起来有故事的地方,白天格外现实 18:35 《中国旅游》-广州火车站春运行李群像 19:40 《海底捞摄像头》-吃火锅要表现得好一些 21:30 《58同城失业笔记》-半生多姿多彩,往后不知道做什么了 24:48 《骑电动车不戴头盔的人》-第一张我就绷不住了 26:27 996这个主题我会怎么拍? 演讲完整视频及图文请移步👉闫家成:下班后出去走走 周末愉快👏

27分钟
4k+
2年前

席外话02|专访《宇宙探索编辑部》导演孔大山、主演孙一通:等一个有缘的神经病点进来

🌟欢迎关注我们的新节目,圆桌访谈「席外话」。演讲之外,随便聊聊! 《宇宙探索编辑部》上映前,我们邀请导演孔大山演讲。起初他答应了,后来又拒绝,不过我们还是抓着他和王一通聊了聊,非常开心,全程爆笑。 为了拍电影参加UFO大会遇到的各路「科学爱好者」,他们真的相信自己是被母星系遗留在地球的孩子。真实的唐志军是什么样子?又是在哪个瞬间与他们共情的? 孙一通到底是不是人类?为什么孙一通对唐志们有致命吸引力? 也聊了聊孔大山、孙一通的学生时代,包括但不限于,数学考5分,独自拥有一间教室,放学后在校门口的电线杆子上把作业全写完才回家……等迷惑行为。 01:38 为了拍电影,我们斥巨资700块买了门票,参加了UFO大会,遇到了一些神奇的人。 04:04 电影原型崔大姐:电影是电的影子,那它的本体是什么? 06:40 那一瞬看,我共情他们了,某种程度上,其实大家都一样。 10:09 王一通、孙一通、孙悟空有什么关系? 17:00 「陨石猎人」的原型 23:22 孔大山生活中的「唐志军」 33:20 导演最想抹去的一部片子是啥? 34:36 看了中国独立电影后,我也萌生了创作的念头 41:09 不拍电影了想做啥? 48:54 王一通传奇:我是拖延症的反面。小学一放学,我在校门口的电线杆子上把作业全写完才回家 50:39 一些山东人才懂的笑话 强烈推荐观看视频!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领略王一通的可爱。 👉👉视频、文字版观看入口

55分钟
7k+
2年前

🌟新节目#01 而立计划:失业三年,越来越自信了|席外话

这是一期新节目,演讲之外,随便聊聊! 欢迎大家关注我们的新节目👉席外话 而立计划,视频博主 我们和一席的讲者而立计划聊了聊辞职不上班,成为旅行家的三年。 这两年流行起一个概念,叫做fire,这一运动兴起于美国,愿望是“财务独立,提早退休”。 而立计划是我认识的朋友中最接近fire状态的。 三年前,他们从互联网大厂辞职,计划在30岁之前完成一趟公路旅行,顺便做一些疯狂的、脑洞大开的计划,比如,通过和陌生人换房,在海南不花一分钱冲浪一个月。比如,用72小时进行了一场横跨全四川省的捉迷藏游戏。比如,把一只贵州的鸡打造成了ins南极第一网红。 当然,对于想要辞职旅行的人来说,最现实的问题就是收入。在这次聊天中,而立计划也谈到了这个问题。职业旅行家,副业视频博主是一条可以借鉴的路径吗? 祝大家都能自由、快乐! 【时间轴】 01:40 而立计划是做什么的? 06:40 FIRE:不上班的三年感觉怎么样? 10:44 为什么从大厂辞职? 13:28 如果想做职业旅行家有什么方法? 14:40 “你在一层快乐的覆盖下,怎么会想起往日的唏嘘呢?” 19:05 会跟以前的朋友、同事联系吗?大厂的人活得怎么样? 22:27 花多少钱就能穷玩一年? 24:32 会因为收入不稳定焦虑吗? 而立计划一席演讲:我们把他9年来的朋友圈打包出版,然后卖成一本畅销书 而立计划最新视频:我们用自己的出租屋换到了陌生人的海南海景别墅 主播:佟通通 剪辑:一饼 策划:佟通通、一饼、马达、holiday、挠挠 设计:四九 Bgm:Waterfall - Berliner Freiheit

37分钟
7k+
2年前

张琳:真实生长|一席

2011年,北京十一学校被确定为高中特色发展改革试点,开始推行素质教育改革。从2012年起,纪录片《真实生长》开启了对这所学校三名学生的长期跟踪拍摄,记录了他们从高一到大学、再到步入社会的人生故事。 三位主人公性格迥异,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 周子其,一个喜欢历史、擅长思辨的学霸,但也是老师们眼中的“问题”学生:在军训动员会向历史老师质疑规则的合理性,组织学生“内阁”挑战学校的各项制度。 陈楚乔,15岁的年纪有着成人都不及的冷静和沉着,对自我有着清晰的认识,热爱电影和文学创作。 李文婷,来自山西县城的腼腆女孩,以优异的中考成绩从北京郊区考入十一学校,努力适应学校宽松自由的教育环境。 那是一段“被扰乱的时光”,在升学压力和改革的夹缝之间,他们被鼓励问我是谁?我喜欢什么?我以后想过一个什么样的人生? 从一个好学生的视角出发,这十年里,张琳见证了他们对人生意义的寻找,也看到了他们中的一些遭遇挫折、幻灭甚至早早放弃了奋斗的动力。 十年后,面对着主人公们的“真实生长”,张琳用手里的镜头提出更多的问题: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好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怎么样才能让学生不丧失对世界的热情、浪费自己的才华? “四集一共两个多小时的纪录片并不能解决这样宏大的社会问题,但是我可以用手里的镜头去提出一个问题。” 【时间轴】 01:51一场教育改革的展开 02:50三个性格鲜明的十五岁高中生 05:48校园里的成长和烦恼 10:59从“教育突围”到“真实生长”:纪录片视角的转换 18:18关于“教育改革该如何执行”的讨论 20:44张琳和项目的“真实生长” 24:38十年后长大成人的主人公们 28:56好学生的故事值得被讲述吗?

34分钟
5k+
2年前

宁晓红:如果真的要去面对死亡,你知不知道怎么做?|一席

宁晓红,北京协和医院缓和医学中心主任。 在医院里,医生总是想给患者“最好的治疗”,这通常意味着最先进的治疗方案、技术和药物。但先进的医疗技术并不总是能把病人从死亡手里抢救回来,在实际治疗中,因为不同的科室划分,一个病人接受到的医疗技术是碎片化的,病人的痛苦总是“被切成一块一块”。 作为肿瘤内科医生的宁晓红时常会陷入面对病人的痛苦自己无能为力的挫败感中。带着这样的困惑,宁晓红从2012年起赴新加坡、英国等地学习安宁缓和医疗,并回到协和医院开始推广。 让病人有尊严地面对死亡,这不仅意味着把病人从死神手里抢回来,也意味着即使在病人无法医治、一定会走向死亡的时候依然施以援手,陪着病人与家属一起面对这个过程。在宁晓红看来,当一个病人有权利选择自己面对死亡的方式的时候,医学才能回归它更完整的样子。 【时间轴】 01:08 “医学就是把最好的技术、药物用到病人身上,尽可能地延长他的生命” 03:06 医生的好心建议vs患者的纠结和痛苦 06:54 认识到医学的局限性,学习安宁缓和医疗 11:09 灵性痛苦:不认、不接受、没有意义 13:11 患者的意愿、家人的痛苦 17:10 隐瞒到底是保护还是伤害?医患的共同决策 18:58 “他的声音被听到了” 22:54 客观地、公正、如实地分享知识 27:27 技术的尽头不是医学的尽头 原文链接:死亡是不好,但是如果真的要面对,你知不知道怎么做?

32分钟
6k+
2年前

Vol.06成功的经济学家不值得羡慕,只有一个到处碰壁的「失败者」才吸引我|梁捷「变革时代的经济学家」

在熊彼特看来,每一种理论都存在着问题,资本主义有它致命的缺陷,社会主义也有它致命的缺陷,民主也并不见得是一套可靠的理论,所有的理论它最后都会出现危机。 我们并没有办法一劳永逸地找到一个让所有人能够信服的,然后所有人都遵循的沿着道路往前走就能够解决问题的理论,熊彼特并不觉得存在这样的道路。 Vol05.经济危机的影响不仅仅是那几年,它会成为一代人的创伤 《变革时代的经济学家》是一门经济学思想史公开课。由一席与华泰证券联合制作,共6集。 主讲人:梁捷,上海财经大学教师,一位「非典型」经济学家。 这门课上,我们会讲述5位经济学家的故事,他们是:杰文斯、门格尔、马歇尔、凯恩斯、熊彼特,用故事的方式打开经济学。 这门课将带你回到动荡的1870-1940年间——工业革命、世界大战、经济萧条。那个时代,世界经历了超出许多人想象的巨大变革,经济学家也热切思考着,如何用刚刚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经济学去回应现实。 当下,我们面临着诸多不确定,也不免“当局者迷”,不妨退后一步,回到一百年前,回到现代经济学的原点,从理解根基开始,重新思考。

40分钟
5k+
2年前

张永振:未来5年还会不会出现新发突发传染病?可能规模不会像新冠这么大,但出现是必然|一席

张永振,病毒学家 过去三年,COVID-19的爆发让全世界陷入了巨大的恐慌,病毒的种类之多、变异之复杂使它们很难被发现甄别,研究起来十分困难。 张永振和病毒打交道已经有20年了,他带领团队建立了一套病毒发现体系,在中国各地开展病毒调查和现场采样,在过去的10年间,他和团队在动物身上和环境中发现了5000多种新病毒。2020年1月,张永振和团队及时鉴定并公开了新冠病毒的RNA序列。 自然界中病毒无处不在,我们如何知道哪些病毒有可能成为人类的病原体?下一个病原体是什么,会在什么地方又以何种方式出现?在他看来,这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更是生态学的问题。并不是所有的病毒都会引起传染病,发现病毒不是为了消灭它们,而是提前了解自然界中更多的未知。 【时间轴】 02:03 什么是病毒? 06:36 病毒的变异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09:19 宏转录组技术:用测RNA的办法去找病毒 15:21 发现荆门病毒:和所有已知的病毒之间没有任何关系 26:09 发现楚病毒:第一个可以自我复制的环状RNA病毒 34:35 我们生活的土壤里、环境中有病毒吗? 38:09 新发传染病可以预测吗? 41:03 我们能不能在疫情还在很小的范围时把它们消灭在萌芽状态? 43:56最早测出新冠病毒的基因组图谱

53分钟
3k+
2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