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o扯蛋物语
探讨投资看法、生活故事

Album
主播:
NeoXinHe
出版方:
Neo Xin He
订阅数:
5,237
集数:
139
最近更新:
1个月前
播客简介...
和大家一起探讨投资看法、商业见解、生活故事、以及理解有趣的事物
Neo扯蛋物语的创作者...
Neo扯蛋物语的节目...

投资就要试错!要允许企业出现战术性失误

Neo扯蛋物语

大家好我是Neo 试错其实是一个非常常见的事情。为什么我今天要提及呢?你看试错在成长中是太司空见惯的事情。一个孩子从吃喝拉撒全方位都需要试错,走路,骑车,学习,面对社会和认知进化过程中全都需要试错。试错就意味着会犯错。犯错就意味着有“短期困损”。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你都给他安排好,从小一点错误不犯,按照你规划的路径走。最后你能管他一辈子吗?大概率不能。到时候这孩子必然就会碰壁和遇到困难,而且是在一个成年人的年纪遇到青少年的困难,这可不得了。。。 最近一个大的感悟之一就是企业是需要容忍犯错的。一个不会犯错的企业,一定不是一家好企业。(除了中国的某些央企国企例外哈) 回想META,小扎当年猛的砸向Metaverse,好多企业也在疫情之后猛的转向和投入。这都是可以理解的,我已经不止一次说过,他们的行为都可以理解。他们能有多快地去适应这个变化,后面能不能及时转型,砍掉多余的人员,立刻发现2022年后迅速起飞的AI,并且意识到这个是不可逆的战略大方向。是区分了很多公司的重要关键点之一。 扎克伯克被市场嘲笑了好久,说乱投钱,砸了钱没回报。但其实回头看,他只是战术性失误,而且这种失误是必须的成本,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如果你不试错,你连成长的机会都不会有。我没有骂某水果公司哈,如果你觉得有,可能你感觉也没有错。。。 我理解到这一点是因为我从Spotify身上看到了一家快速试错,快速调整,快速推进的企业的例子。 疫情之后Spotify其实快速试错了很多东西,最关键的一个就是学习抖音做了一段时间的短视频。当然了,你用屁股想可能都会说:“这怎么可能做的成?”成年人就是会有这样的偏见。就好像我们看到小孩子跟我们说他想要造火箭飞火星一样。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你怎么可能做得成? 但是大家往往忽略的就是不管他做得成做不成,中间的这个过程可能是必要的试错,最终引导他走向最适合他的正确方向。如果这个最初看似“一点用都没有”的行为不发生,后面的一切都不会发生。 Spotify的高管在最近的一次访谈中谈论过此事。如果不是当时效仿抖音做短视频,也就不可能大举去尝试算法,去做AI。也就不能适时地抓到AI这波大浪潮。毕竟在三年多前的ChatGPT和现在的GPT,现在的Deepseek,Grok等,谁能想得到发展会如此迅速?三年多的时间就天翻地覆了。 还有万代南宫梦,以及日本的支付巨头以及通讯巨头LY Corp。这几家公司都把允许员工试错提上来写到了电话会议和年报里。尤其是万代南宫梦,索性砸钱去试错。长期来看这些都是了不起的举措。 所以你看马斯克每次火箭爆炸都会庆祝一下,那是因为他深刻地理解到这些都是探索的成本。试错的过程中也是在不断地探索可能性,发现可能性。只要最终方向(登录并且殖民火星)是正确的,那么探索的过程中的错误都是可以接受的成本,只要每次失败的成本不致命,如果可以低成本试错,那就太好了,那就意味着可以我们可以在精进登录火星的办法上发展出更多有意思的东西,探索更多材料科学,进行更多可能的深空探索,深空卫星部署,在太阳系除了火星以外的行星进行更多的探索和研究。 一家大企业很多时候大股东会强行制止出现战术性错误,甚至干预战略制定。出于股东的角度,可以理解他们不希望公司冒险,犯错,造成股东损失。 但是这些举措往往就会造成股东长期损失,因为股东不想损失的本意,可能会造成公司在激烈的竞争以及不断地发展转型过程中失去竞争优势,最终损失掉市场地位,造成长期股东损失。 所以要允许公司出现战略错误。 再比如迪士尼之前的就是典型的战术失误,而不是战略失误。这个原因其实我也讲了很多遍。Bob Chapek接手迪士尼的时候是延续Iger战略的,说难听点就是他也没有能力去指大方向。他所做的一切的大方向是正确的,但是战术上出现了很多细节失误,尤其是在人事安排和规划管理上。造成了一定的短期损害。 但也正是他造成的这些短期损害,间接地对公司的目前明确精简人员和内容的做法造成了一定正面影响,所以当时的低迷实际上对投资者来说是长期买入的机会,尤其是迪士尼跌到80一股的时候 ,那肯定是极其不合理的价格。 正巧这两年有几个亲戚朋友在那个价格附近买到了迪士尼,我只能说他们运气比我好多了,他们大概率可以在未来享受比较长时间的超额收益了。 综上呢,其实就是想告诉大家,如果你买的公司有战术性的失误,不要害怕。公司是需要犯错的,不犯错就意味着不可能进步。这也是为什么我今年决定找机会买入SpaceX的原因,如果有好的回调,还想再买一点点。去火星的目标是明确的,正确的战略,无非就是过程中怎么去探索了。 好的,这一集就聊到这里,Byebye。

8分钟
99+
1个月前

梁朝伟:“AI 不能替代我!” |对,只是不能替代你...

Neo扯蛋物语

在 2024 年 11 月 23 日香港科技大学授予其荣誉博士后的校报采访中,梁朝伟谈及了对 AI 辅助创作及 AI 技术的看法: * 对 AI 辅助创作的看法 :梁朝伟表示,AI 技术在影视制作等领域 applications,如剧本创作、特效制作、剪辑调色等环节都展现出了巨大的 potential。他提到,有些电影制作公司已经开始运用 AI 来生成剧本的初稿或提供创作灵感,但同时也强调了人类创作者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认为 AI 只是一个辅助工具,真正赋予作品 soul 的还是人类的情感和经历。 * 对 AI 技术的看法 :他提到,AI 的发展速度令人震惊,它几乎可以模仿任何人类的技能和风格,包括表演。然而,梁朝伟也指出,尽管 AI 可以模仿外在的表现形式,但很难真正理解人类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这是作为一名演员多年来通过 personal experience 和 observation 积累起来的,也是与观众建立情感共鸣的关键所在。 所以到底什么时候,AI是不是有可能打破这个点,对人进行更彻底的以假乱真的模仿呢? 这里涉及到一个哲学问题了,那就是什么情况下我们可以假定人工智能获得了自我意识,不管是模拟的自我意识还是真的有了自我意识,反正只要人类已经分辨不出来了,有什么区别呢? 直接说AI对这个事情的结论:AI在情感反应模式识别层面已接近人类水平,但梁朝伟强调的"情感共鸣"本质上是意识主体性的外显,涉及自我认知、价值判断等哲学维度。当前技术更像精密的情感显微镜,能解析情绪的组成元素,却无法复现情感体验的量子态叠加。正如MIT媒体实验室的实验显示,即使AI能准确识别88%的悲伤表情,仍无法理解《红楼梦》中"笑中带泪"的复杂美学意境。未来或许需要突破图灵测试框架,建立包含情感主体性的新一代评估体系。 本质上这里的问题可能是评估体系和算法体系需要重新突破,而不是基于旧框架。因为人的情感是多种状态下的叠加,同时有时间和其他事件背景因素的干扰综合形成的。  所以梁朝伟的直觉可能没错。按照目前的逻辑,AI很难去剖析人的情感和内心复杂的交互以及对外延伸出去的表现关联。所以它很难理解为什么在有的场景下会笑中带泪,同时人类可能会觉得这种场景很美。  人和人的交流很复杂,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的情感交互以及生活中的感情交流并不是基于目的导向的。它甚至可以是无明确意义的。这就好像我之前聊过的电影《濑户内海》。青少年浪费时间,是一种很正常同时很宝贵的行为。因为年轻,所以才可以奢侈地去浪费它。它没有标准答案,没有明确意义,做无意义的对话和浪费时间本身对青少年长期来说就是最宝贵的回忆之一。这种记忆和情感的沉淀对日后的行为以及情感积累可能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可能在梁朝伟的有生之年,他确实不用担心他会被AI取代,但是他的很多同事就不好说了。  从大量的工作交互场景来看,AI确实正在快速逼近"任务型拟真"的临界点。 因为工作是带有强烈目的导向的。即使AI能完美模拟工作交互,其本质仍是"智能体-环境"的反馈循环,而非真正的意识参与。当处理需要价值观博弈的议题时(如裁员名单制定),AI的"决策"只是多目标优化的数学解,无法承载人类决策者夜不能寐的道德重负。这种差异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存在,但也恰是AI最适合承担纯粹工具性任务的优势所在。 也就是说,当人类需要去选择一个陪审团成员名单的时候,AI依然不适合作为决策者,或者说在非常多的选择环节,AI都不适合作为决策者。 但这里是有一个catch的。AI如果辅助我们做决策,其实很大程度上也就等于影响了决策。 AI辅助系统在提升决策效率的同时,正通过"温水效应"重构人类的决策神经网络。MIT脑科学实验室发现,持续使用AI辅助决策6个月以上的管理者,其背侧前扣带回(dACC)的决策相关灰质密度下降11.3%,这预示着决策能力的神经生物学退化。这要求我们重新定义"辅助"的技术伦理边界——真正的智能增强不应是决策权的让渡,而是决策维度的扩展。如同显微镜延伸了视觉而非替代眼睛,AI辅助的终极形态应是构建包含量子不确定性的决策空间,而非压缩选择的可能性 对投资者来说,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如果我大量的投资研究都是通过AI进行投资决策辅助,而不是AI去搜索客观资料,自己形成一套投资决策系统。尤其对投资者来说,这个决策系统其实是很复杂的。 我给举个例子:一个在我看来成熟的投资者,是不应该只有一套标准的。他是有多套标准的,而且这些标准和逻辑甚至是在很多时候自相矛盾,互相存在截然相反的逻辑的。这是因为在不同的市场,不同的财务情况,不同的国情,不同的投资策略就会导致完全不一样的投资标准。 有时候看似疯狂的举动是合理的。有时候看似保守的决策则不一定明智。一切都要根据情况变化而变化,因为优秀的投资人都是能持续自进化的。 再有一点,就是人本质上就是完全不可控的逻辑。人做机器人并不希望机器人出现不可控的情况。普罗米修斯里的David最后自进化拥有了自我意识,或者说模拟出来的自我意识。反正以假乱真,已经不重要。问题就是他完全不可控,他可能前10年是个很好的机器人,很好的伴侣,很好的研究人才。后半生突然想不通要屠杀全人类。人是善变的,我们虽然一方面希望机器人像人一样,但是实际上不论做得到做不到,我们又不希望机器人或者AI最后像人。因为人是善变的,是完全不可控的,是情感复杂甚至可以毫无任何目的随机变化的。 好了这一季就聊到这里,byebye。

7分钟
99+
2个月前

一个勉强称作加拿大人的总理选上来了,加油造!

Neo扯蛋物语

大家好,我是 Neo。我很少聊政治啊,但是这一回实在是憋太久。我在录视频的时候,我认为加拿大大选结束了,自由党领先保守党 4 个点,基本连任成功,只是没有办法控制多数席位。没想到左了快 10 年,还能继续左。只不过卡尼呢是至少在参选竞争的时候把之前自由党好多的政策都给否了,但问题是好多经济政策难道不是卡尼自己决定的吗?他表示不是,他忙得很,没空指导特鲁多那么多经济政策。可以可以。没问题,我信,就当我信了。加拿大前总理特鲁多干了多少破事儿,相信哪怕是在中国没出过国门的朋友都能说出个几件。我就不说啊,太多了,而且有的还不能说,因为太低级了,说了会被屏蔽。年纪大了以后,很多事情都不是非黑即白,而是有原因的。我最近看了很多二战纪录片,电影,甚至还看了书籍。没什么别的原因,无非是对有些看似智商在线,认知清晰的人在特殊时期会扭曲原则甚至人性有了解的兴趣,为什么这些人会这样。为什么有的国家会这样。回到加拿大上面来,自由党对中国的态度,尤其是特鲁多政府延续下来的,一贯态度,就是卡尼在选举时候说的那样:他们把中国当做最大的外部威胁,国际威胁。没有之一。 小孩子是不懂为什么一个人脑子里能装进两种截然相反的逻辑然后依然能正常思考的,然而成年人,有社会经验,智商在线,认知清晰的成年人基本都应该可以做到。为什么加拿大总喜欢对中国指手画脚,指责比如中国有人权问题,指责中国这个那个,但是反过来绝对不允许中国对自己的问题说三道四,如果中国有任何行为来针对加拿大的问题,加拿大就会说中国正在渗透到加拿大内部。抛开意识形态不谈,这里面最根本的问题,其实就是国际地缘政治的博弈。加拿大喜欢在有利益的时候去伸张自己的价值观和维护国际人权(只是一个借口),这并不是只有加拿大会这样,很多国家都会。这是因为这么做利益大于损失。而反过来的时候,当中国如果对加拿大问题说三道四,加拿大就会反应很大,说这就是干涉内政 blah blah blah,因为这个时候损失大于收益了。这里的讽刺是显而易见的,同时也很容易看到虚伪的一面。归根结底就是:国家会为了自身利益而扭曲看似不变的原则(实际一直在变)。加拿大立场总是不一致,因为地缘政治的博弈就是这么玩儿的。我们成年人了,都明白这一点。但我不爽的是什么呢?是加拿大在这一波百年大变局的时候没有拎清楚自己是个什么定位。根据二战观察下来,大部分扭曲原则和认知甚至人性的人基本都是因为利益的捆绑。说白了要么你利益被绑架了,要么有大量的好处,才能让你这个前后矛盾,原则多变,人性扭曲。加拿大从整体看,目前这一波大变局,哪里捞着好处了?很可能最后变成两个超级大国都不喜欢的弃子。现在 AI 都很发达,我随便说一个例子:我让 Grok 搜索了加拿大的国防政策,其中一项特别有意思。加拿大到2032 年要投入 95 亿美金去提高炮兵能力。这乍听下来简直匪夷所思。首先不谈未来炮兵在未来战争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就你这 95 亿的炮兵总投入,就这一项,我就问你这个投入面对可能的假想敌,有什么屁用?说白了,这是给NATO 北约的投名状和对旧国际秩序的投资。是为了维持与北约和西方民主国家的关系而做出的象征性姿态。这种“投名状”能否带来实际回报并不明确。加拿大希望通过增强国际影响力换取更多的外交支持或安全保障,但这取决于国际局势的发展。如果北约内部出现分歧或影响力下降,加拿大的投资可能就无法兑现预期收益。咱就就抛开北约老大不谈,你就看看北约现在这个状态,那川皇不愿意带头也非常能理解,小弟们不行了啊。凭啥老让我补贴你们。美国老大退出多边主义,退出全球化和国际旧秩序的决心非常明确。不是川皇也会有个别人这么干。加拿大通过支持北约、援助乌克兰等方式,试图维护既有国际秩序。然而,如果美国进一步减少对北约的承诺或调整全球战略,加拿大可能会发现自己“押错了宝”,过度依赖一个逐渐弱化的联盟。所以对加拿大来说,你这个误判的风险是很大的,如果一直无法在中美之间取得平衡,两头都不讨好。北约又是一个逐渐弱化的组织。本身加拿大定位也不是一个军事强国。你还不赶紧增加外交灵活度,引入新的外国投资,提升多边贸易,分散风险?一旦发生误判,哪怕是局部误判,对加拿大这种只有 4000w 人口的国家来说,都是沉重打击。所以你看,它之所以喜欢对中国指手画脚,本质上是因为北约组织把目前的中国当做了最大的假想敌。而曾经对中国伤害最大的国家,日本,则不是北约。但是和北约的关系“亲近”。但是因为意识形态上并不像北约那么强烈,所以和中国的多边贸易关系在美国的挤压下反而越来越紧密。日本则是在中美贸易战中间扮演了一个缓冲带的地位,尤其是日本实际上是目前美债持有最多的国家。地缘政治里没有绝对的意识形态,全都是利益的长期博弈。只要利益够大,我可以明天喊你爷爷,后天喊你奶奶。这就是现实。这也是我们会看到很多很多反直觉以及不合理的行为的根本原因。好了。祝愿加拿大接下来四年走得更左更穷,误判了吃亏了,不撞南墙不回头嘛,我等你回头。

10分钟
99+
3个月前

我为什么开始用融资盘买日股?

Neo扯蛋物语

大家好,我是 Neo。上次录节目之后发生了好多事情。 对我自己而言,我则是开始使用融资盘投资日股。对我来说这在过去是天方夜谭,我这种人居然会用融资盘。。。不过这个事情听起来有点耳熟啊,因为巴菲特在过去五年里不断地增持日本五大商社的股份。他是用公司在日本发日元债,巴菲特的策略核心是​​“借低息日元买高股息日股”​​. 这一策略回头来看非常牛逼。 而且五大商社的业务对巴菲特来说也很好理解。他实现了“无风险收益放大”的经典操作。这种模式在低利率环境中尤为有效,也解释了为何伯克希尔持续加码日元债和日股  我完全是后知后觉,我为什么要这个时候用日元融资盘呢?明明日本央行貌似是要加息了。  其实本质上还是因为  然后最近川皇上台以后搅乱了世界,这才是我用融资盘的根本。整个世界的股票都发生了暴跌。我总不能在日经指数创新高的时候去买吧?最近就等到了合适的机会。我关注不少的日本企业,也出现了回调了,好不容易任天堂也回调了,万代南宫梦也回调了,科乐美也回调了。五大商社也回调了。有很多优质的日本上市企业,都只有在TSE 可以买到,所以关注日股就成了一个顺其自然的事情。  而日本的加息步伐现在也被打乱了,就算要加,估计也很难加太快,加太高了。因为日本也面临经济挑战,尤其是丰田等出口企业在中国市场受挫之后。  所以在 IB 的日元融资盘利率可以拉到 1.6% 左右的情况下,我觉得即使比巴菲特的融资利率高(那不废话嘛,我能比他低还了得),还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融资利率了。即使加息预期加到位了,也依然可以接受。就像上面说的,日股的套利空间恐怕会长期存在。用融资盘风险最大的情况还是汇率风险。  由于是融资盘,所以还是要小心极端的情况发生,尤其是目前川皇朝令夕改以及恐吓式谈判的逻辑。万一市场发生一个深 V,哪怕第二天恢复,只要跌够狠,也可能会导致钱没有。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买了 10 家日本企业,尽量分散投资,而且以商社为底仓,增加抗波动的可能同时获得尽量多的分红。  这十家企业分别是五大商社、东日本 JR、三菱日联 UFJ、科乐美、任天堂、万代南宫梦。  这是一个抄袭巴菲特作业的事情本质上来说。而且在川皇开始脱离 Musk 的中肯建议之后,日本可能会开始变得越来越偏向于一个中立国的态度。成为中美对抗之外的重要的经济大国,猥琐发育。  所以可以看得出,这些上述的企业虽然都是日本企业,但是他们都有大量的海外收入,或者正在不断地扩大海外收入,对美国和本国的一些地缘政治风险进行了对冲。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巴菲特会把商社的股权上限 10%打满。如果巴菲特继续扩大对日本的投资,这也不会有什么奇怪的。  商社和自民党是高度绑定的,这些商社百年来通过官商势力,联姻,等等手段不断地开始渗透到各个层面。比如现在首相石破茂的妻子就曾经在丸红商社工作。  巴菲特看中的不止是套利,还有商社海外扩张,把控了政治主导权等等因素。单纯从商业逻辑上来说,商社的业务仍然有相当大的发展。所以这是在套利基础之上的一个估值和商业洼地挖宝的事情。  当然了日本股市本身就有很多优质的公司存在,只不过用融资盘来说,直接购买大量 beta 过高的公司会很危险。因为在川皇朝令夕改,恐吓式的外交和贸易策略之下。任何大盘的波动如果拉爆杠杆,早就死的不明不白了。1:1 的杠杆就意味着所有的跌幅都会被放大一倍。10% 的下跌就等于 20% 的下跌。  商社过去这些年里最大的回撤幅度也有 30% 左右,1:1 的杠杆就等于 60% 的下跌,如果正好遇到全球股市都大跌,那可能就会触及平仓线了,这可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所以相对来说把杠杆控制在 0.5 倍很重要,而且最好资产池里面配置有美债。这样可以避免平仓线突然变动,也可以控制好下跌幅度对融资盘的影响。  下跌 10% 等于 15% 还是可以接受的。这样 30% 的极限下跌也就是 45% 的下跌,再加上有美债配置,平仓线不会有过多变动。保证了平仓线和极端波动的时候依然至少有 20-30% 的空间。  我们普通人和巴菲特不一样,他发日元债就没有这个风险,所以千万要小心,不要随便上杠杆。普通人可是没有日元债的优势。我们拿到一点安全的杠杆都是需要精打细算的。  没有极端波动固然好,光是长期的利息套利就有得吃了,有的话就要及时地控制好杠杆率,避免发生平仓的事件。另外一个就是刚才说的,要平均投资下去,10 家企业同时都遭遇 30% 以上的回撤还是比较罕见的。尤其是稳健的资产。  当然了如果你买得早,比如你在伊藤忠商事 3000 就买了,现在都 6000 了,你的安全边际就大很多了。  一位朋友跟我说 Beta 不好的时候,短期或者长期套息都是确定性更大的策略。  在此基础之上,如果能同时获得一些 Alpha,你已经是赚了。以上就是为什么最近忙着买日股的原因,其实本质上和抵押掉房产去想办法吃稳定的债券利差是一个道理,但是还能获得一些 Alpha。  好了这一集就分享到这里。byebye

7分钟
99+
3个月前
Neo扯蛋物语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