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外有乾坤:柯律格的新艺术史和中国画的"观看之道"

“艺术史”这个词的使用中通常被隐去了“西方”的前缀,自古希腊罗马到中世纪、文艺复兴再到梵高、毕加索,关于西方艺术的脉络和观念,人们都多少熟悉。而艺术在中国经历了什么?中国画又该如何被欣赏、被观看?中国画折射出来的社会变迁又如何?对于这些,我们似乎知之甚少。 牛津艺术史系教授柯律格在其新书《谁在看中国画》以福柯式的知识考古对“中国绘画”进行溯源,认为这一概念是在中国的外部被创生出来的,并在明朝以来的国际交往背景下不断被国内外观众塑造着,通过对“中国绘画”的几类观众(士绅、帝王、商贾、民族、人民)进行考察,以全球视野和五百余年的历史跨度(从明朝到新中国)给我们讲述了中国画的“观看之道”。本书不拘泥于传统艺术史去进行画作风格分析,而在新艺术史潮流之中以画作的观看者的变化折射画作外部的中国社会变迁。 柯律格是谁?他对中国艺术的研究特殊在哪?《谁在看中国画》讲了什么?不同观众又如何塑造“中国绘画”?什么叫“新艺术史”?为什么说中国画不等同于“中国绘画”?国内艺术史研究为何纠结于鉴定真伪?“文人画”如何成为中国画的象征?战后美国的东亚研究和中国艺术之间的关系?西方对中国的东方主义想象如何被强化?艺术品和政治之间的关系又如何? 本期Naïve咖啡馆邀请到了译者梁霄、文化记者林子人、艺术史博士熊馆长一同和我们探讨。 本期嘉宾: 梁霄,《谁在看中国画》译者 林子人,界面文化记者、斯坦福大学东亚研究硕士(新浪微博@林奶粒) 熊馆长,豆瓣网艺术史研究小组创始人、艺术史博士(豆瓣ID:热带北极熊) 本期你将听到: 1. 柯律格如何解构我们对中国画不假思索的定义 2. 中国画的观众如何塑造“中国绘画”?(乾隆、康有为等) 3. 如何从画中人的人生故事和当时的历史背景去欣赏一幅画? 4. 福柯、布迪厄对艺术史的渗透,传统艺术史和新艺术史有什么区别? 5. 国内艺术史研究的困境 6. 山水、花鸟等题材的文人画为什么变成中国画的象征? 7. 艺术品和政治:美国的东亚研究与中国艺术以及冷战下的意识形态 8. 柯律格如何通过物质文化研究打破了西方的东方主义想象?如“园林” 9. 中国当代艺术家和“中国绘画”面临的困境相似,因为当代艺术也是西方话语权力下的概念 主持: 郝汉 节目编辑: 郝汉 配乐: Main Title Theme(The Last Emperor)(电影《末代皇帝》配乐)-David Byrne Bossa Antigua-Paul Desmond 互动: 在微博话题#Naive咖啡馆#说出你的想法,或前往微信公众号「Naive咖啡馆」留言 联络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本节目由文化品牌「理想国imaginist」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表示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82分钟
1k+
4年前

对话徐国琦: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因为有世界存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而言是一个重要支点,政治、外交、对外关系及民众心中关于何谓中国人的认知等议题都将围绕这一重心展开,它是“中国重新认识自我与努力在世界崛起的分水岭”,也是“第一个唤起中国政治和社会精英想象的重要事件”。 按照徐国琦老师的话来说,过去我们远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对历史切割化和碎片化的认识,让今天的中国人的记忆只留下残骸,到最后这残骸竟然变成了正确的、集体的记忆,要被反复标记在人的头脑中。斗争压过了理解和反思的声音,但历史已经无数次告诉我们,“不是你死我活,而是我们都在同一条船上”。 本期嘉宾: 徐国琦,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香港大学历史学特聘讲座教授 本期你将听到: 1.为什么会选择亚洲视角,这样一种共有历史的视野来研究一战? 2.一战爆发时,中国正处于对日本图谋的担忧,为什么日本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之后,中国反而决定宣战并选择与敌国日本站在同一阵营?为什么日本会觉得自己在巴黎和会失败了? 3.亚洲各国在一战期间的处境和诉求? 4.怎么认识梁启超对一战理解的变化?中国、日本、越南、印度、朝鲜等亚洲各国精英对文明的价值探索。 5.一百年过后,尤其是新冠病毒肆虐全球的2020年,对比西班牙流感,我们有什么可以借鉴? 主持: 荣青 节目编辑: 荣青 后期制作: 荣青 配乐: LIli Marleen.-Marlene Dietrich Bossa Antigua-Paul Desmond 互动: 在微博话题#Naive咖啡馆#说出你的想法,或前往微信公众号「Naive咖啡馆」留言 联络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本节目由文化品牌「理想国imaginist」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表示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43分钟
1k+
4年前

"保守"的英国抗疫和苏格兰对伦敦的挑战

2020年,3月初,欧洲疫情告急,意大利沦陷,德、法等国家均开始采取严厉管控措施,此时英国唐宁街却传出了不同寻常的政策信号——约翰逊政府及其专家团队称“群体免疫”或许是对抗疫情的方法。消息一出,舆论哗然,在整个欧洲、西方乃至中国都引起了不小的讨论热潮,这显示出近乎绝情的理性的政策,英国人真能“泰然处之”吗?为何英国的动作比欧陆“慢半拍”?矛盾重重的英联邦内部对伦敦的政策“照单全收”吗?保守主义的传统又怎样影响英国的医疗资源和政策应对?英国抗疫至今的实情究竟如何? 本期Naive咖啡馆连线了正在英国爱丁堡居家隔离的政治学者郑非,和大家说说他身处其中的观察和思考。(录制于2020年5月19日) 本期嘉宾: 郑非,爱丁堡大学比较政治学访问学者,关注族群政治、帝国政治等,著有《帝国的分裂》 本期你将听到: 1.为什么说“群体免疫”政策半真半假? 2.英国社会对政府评价走向两极分化; 3.英国大众为什么能够Keep Calm and Carry on? 4.“脱欧”之后的英国和欧洲的官方联络全面减少怎样拖延抗疫节奏; 5.“摸着石头过河”的英国保守主义文化和保守党十年执政对疫情应对的影响; 6.挑战伦敦抗疫路线的苏格兰,早一步进行严厉管控; 7.牛津教授呼吁给全体英国人每人每月发放1000英镑补助; 8.英格兰疫情死亡率是苏格兰的1.5倍; 9.抗疫动作“慢半拍”的英国如今真的做得要比德国、法国要差吗? 主持: 郝汉 节目编辑: 郝汉 配乐: God Save The Queen-British National Anthem(《天佑女王》-英国国歌) Bossa Antigua-Paul Desmond 互动: 在微博话题#Naive咖啡馆#说出你的想法,或前往微信公众号「Naive咖啡馆」留言 联络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本节目由文化品牌「理想国imaginist」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表示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40分钟
99+
4年前

独立女性Papi酱们可以做出传统的"选择"吗?

关于女性议题的讨论在中文互联网上从来都没有消失过,前一阵被网友视为财务独立的新女性典范的Papi酱在微博上被指出“孩子还是随父姓”,由此又掀起了新一波讨论,伴随而来的一些词汇也走进大众视野中,如“冠姓权”“婚驴”“极端女权”等。 有许多攻击Papi酱的网友认为放弃冠姓权让其“独立女性”人设崩塌,而同样有不少力挺Papi酱的网友,并认为这些评论太过极端,甚至“厌男”,其中不乏有许多自认女权主义者的网友表示和“极端女权”划清界限,这似乎变成了一场女权主义内部的“战争”。 本期Naïve咖啡馆邀请到了三位长期关注女性议题的海外在读博士,和大家一起从Papi酱的事件出发,聊聊女权主义,并试图将这一热点放进女权主义自身在世界和在中国的发展脉络与不同潮流中去理解。 什么叫作“极端女权”?女权主义之初究竟是怎样的一个面貌?自由女权和激进女权的区别在哪?马克思主义女权又有什么局限性?从五四到新中国,上世纪的中国女权主义经历了哪些变化?如何与世界进行互动?改革开放后,“黑猫白猫”的实用主义逻辑如何促进中国城市中后女权话语的流行?怎样用“性资本”理解Ayawawa和所谓“田园女权”?新自由主义话语下,一切都只关乎于“选择”了吗?独立女性Papi酱们可以做出传统的“选择”吗?这类话语影响下的女性表达又遮蔽了怎样的结构性困局? 本期嘉宾: 唐凌,牛津大学社会学博士在读、滑倒乐队成员(@Lyn-Dawn) 刘翀,利兹大学社会学博士在读、关注中国性教育发展和社会分层(@大朵走四方) Veronica,剑桥大学文化研究博士在读、学术啾联合创始人(@维罗妮卡是一只小蓝山雀) 本期你将听到: 1.中文互联网上“极端女权”的使用有强烈厌女症色彩,而“激进女权”(Radical Feminist)有重要意义 2.从工业革命到1990s:女权主义经历了哪三波浪潮?如何从强调“性别的本质”转向“性别的社会建构”? 3.何谓Fe“me”nist?将中间的mi换成了me,第三波女权主义中出现更主体、更个人的一种自我表达 4.什么叫“自由女权”?作为启蒙话语中的人,去跟男性争取同样的运用理性的权利(选举权) 5.马克思主义女权只关注生产领域(工作),而没有去挑战女性在再生产领域(家庭)的不平等6、从五四启蒙,到“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新中国,再到改革开放后“自由选择”话语的强势回归 7.再谈Ayawawa和“田园女权”:什么叫“性资本”?女性可以选择被物化吗? 8.新自由主义崛起下的后女权,一切真的只关乎于选择吗?独立女性Papi酱们可以做出传统的“选择”吗? 9.中国当下的“女权塞车”困境,女权主义始终应该是一个光谱而非定义、标准 主持: 郝汉 节目编辑: 郝汉 配乐: Bossa Antigua-Paul Desmond 电影《时时刻刻》(The Hours)主题曲- Philip Glass​ 互动: 在微博话题#Naive咖啡馆#说出你的想法,或前往微信公众号「Naive咖啡馆」留言 联络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本节目由文化品牌「理想国imaginist」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表示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65分钟
3k+
4年前

那些浪不动的年轻人:过分的"燃"可能会燃尽自己

从“韭菜”到“韭浪”,当代年轻人的危机从自谑消费主体升级为被迫扛起时代大潮实则陷入消费泥沼的撕裂话语中,挑衅着本来就脆弱敏感的价值观。 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很悲观?身处精神危机中的人该如何面对自我和世界?如果坏事多于好事就是人生的真相,我们是否选择承认这一点?一味劝慰别人乐观一点就一定是对的吗?在今天,我们还应该坚守一些价值吗? 这一期的Naive咖啡馆,我们请赫恩曼尼和理想国编辑EG,从被称为“最丧一本哲学书”的《生存还是毁灭》谈起,就人面对现实生活的态度和观念聊了聊。 本期嘉宾: 赫恩曼尼,写作者、节目策划人,曾任记者EG,理想国编辑 本期你将听到: 1.贝纳塔《生存还是毁灭》:为什么说它是一本最丧的人生哲学书? 2.为什么有的人总是很悲观?人生根本的不对称性与系统性的乐观偏差。 3.相信“人生真的有意义”比相信具体的内容“人生意义是什么”更重要吗? 4.生存希望作为一种信仰性的存在,前现代社会的资源在现代社会破产了吗? 5.当人生意义的讨论变成一种可以贩卖的东西,现代社会是否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6.为什么我们不是纯粹的价值相对主义?有些价值可能对某些处境下的人来说更值得追求。 7.什么是非终结性活动?对人生阶段性的刻板观念影响着我们的生命质量。 8.关于叔本华钟摆:人的欲望和落空。 9.你也想做一只猫吗?动物的困境不容易被看到与主观感受的不可通约性。 主持: 荣青 节目编辑: 荣青 互动: 在微博话题#Naive咖啡馆#说出你的想法,或前往微信公众号「Naive咖啡馆」留言 联络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本节目由文化品牌「理想国imaginist」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表示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62分钟
3k+
4年前

对话云也退:在荒诞中重读加缪和萨特

1960年1月4日,加缪因车祸不幸去世,今年是他逝世60周年。二十年后的4月15日,萨特病逝于巴黎,今年是他逝世40周年。而他们引领的存在主义思潮曾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风靡一时,今天又渐渐开始被大家提及和回忆,关于存在主义的讨论在我们面对的荒诞现实中显得别有意味。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存在主义作为一种哲学为什么以文学的形式诞生和表达,又能给予孤独个体以怎样的安慰和力量。 本期嘉宾: 云也退,作家、译者、自由撰稿人 本期你将听到: 1.加缪小说《局外人》的意义在于发现了一种“人”——“荒诞的人”; 2.唯我主义、病态、自私为何成为了中国早期接触存在主义时的普遍印象? 3.为什么说存在主义作为一种哲学用文学去表达是合适的? 4.加缪对“审判”题材的偏爱:人和世界的对立; 5.存在主义告诉我们“不合群”不一定不好,它对人的永恒孤独进行反复确认; 6.加缪和萨特为什么会分道扬镳?为什么说他们的决裂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7.关于“他人即地狱”、“西西弗斯是幸福的”,这类存在主义名言欢迎被人们庸俗地去使用; 8.萨特成名作《恶心》讲了些什么? 9.怎样理解1980s在中国的“萨特热”、“存在主义热”? 10.存在主义不会过时,因为存在主义没有门徒​ 主持: 郝汉 节目编辑: 郝汉 后期制作: 摇星星 互动: 在微博话题#Naive咖啡馆#说出你的想法,或前往微信公众号「Naive咖啡馆」留言 联络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本节目由文化品牌「理想国imaginist」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表示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77分钟
5k+
4年前

杨照×梁文道:隔离时期的阅读

此刻正处于新冠病毒在全球肆虐的时期,阅读发生了哪些变化?关于疫情期间的阅读,阅读与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关系,阅读的陌生化,阅读经典与人类经验等问题,两位老师深入畅谈。​ 本期嘉宾: 杨照,作家 梁文道​,媒体人 本期你将听到: 1. 新冠病毒肆虐全球背景下的阅读和平时有什么不一样? 2. 梁文道谈童年阅读经历,“通过看更多的书或者更不一样的书,来帮助我去具体的体认。” 3. 杨照谈京都历史与京都疫情、闻一多的《秋色》和芝加哥Jackson Park的关系,“阅读真的让我不管走到任何地方,甚至会包括会决定我跟什么样的地方,用什么样方式来看待这个地方”;“我认识这个世界已经完全摆脱不了阅读、阅读决定我怎么跟这个世界发生关系。” 4. 梁文道反问:阅读经验赋予一个地方的“光晕”,会不会也是一种限制?我们是不是真的有可能透过读书就能够进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时空? 5. 新冠病毒爆发后,网课、线上办公成为常态,现在还有什么不能线上化?为什么一定要体验或者说这个时代我们还能够讲“什么是体验”,杨照举例《钟楼怪人》,谈巴黎、罗马和毕尔巴鄂的体验。为什么要保有陌生感? 6. 要不要把孔子读成隔壁老王?梁文道谈关于当代人一种实用主义的阅读态度。 7. 是不是每一本书后面都有一个完整的意图和结构?人是不可能故意要盖废墟的。梁文道举例法国古典学者Jean-Pierre Vernant对希腊古典思想的研究,难道人不能够要故意盖废墟吗? 8. 为什么不能把孟子读成隔壁老王?为什么我们不应该一直反复只读同一个时代的书,或者不应该用这种方式去读?我们需要了解人的多样性,现实的情况,或者是现实的这样的一个时代,太有限了。我们不只关心现实,我们不得不思考未来,我们不得不去想象趋势。 主持: 荣青 节目编辑: 荣青 互动: 在微博话题#Naive咖啡馆#说出你的想法,或前往微信公众号「Naive咖啡馆」留言 联络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本节目由文化品牌「理想国imaginist」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表示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69分钟
5k+
5年前

盖世太保、堕落艺术展以及神权争夺战

关于纳粹,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二战和大屠杀,但和平时期的纳粹德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事实上,在希特勒当权之初,没有人认为它会掀起又一场战争浩劫。可短短六年时间,纳粹就成功整合德国社会,他们到底做了些什么? 在本期节目结尾,剑桥历史教授、《当权的第三帝国》作者理查德埃文斯空降本期Naive咖啡馆,将有理想国独家珍贵采访录音放送。 本期嘉宾: GY,理想国编辑 马修,理想国编辑 本期你将听到: 1.为什么说当权之后的纳粹并非开始“治理”德国 2.希特勒上台后在武力部门的大清洗:冲锋队领导成员罗姆、纳粹左派施特拉塞尔的覆灭 3.盖世太保的运行机制、集中营的设立以及纳粹对司法系统的干预 4.纳粹德国时期都有哪些广为流传的“政治笑话” 5.偏爱古典主义审美的第三帝国如何打击一切现代主义艺术,甚至举办堕落艺术展 6.纳粹的“灵魂改造”运动:天主教教义和纳粹主义的水火不容 7.剑桥历史教授、《当权的第三帝国》作者理查德·埃文斯空降Naive咖啡馆 8.研究过去意味什么 9.关心历史对于年轻人而言,有什么重要作用 主持: 郝汉 节目编辑: 郝汉 后期制作: 摇星星 配乐: Bossa Antigua-Paul Desmond 互动: 在微博话题#Naive咖啡馆#说出你的想法,或前往微信公众号「Naive咖啡馆」留言 联络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本节目由文化品牌「理想国imaginist」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表示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45分钟
1k+
5年前

如何看待江山娇的翻车:二次元、饭圈语言与虚拟偶像

对呕泥酱、江山娇、汉骂、“感恩”,以及对文学、思想领域的一些观察。 本期节目录制时,对江山娇的讨论很多,包括微博网友对这样一个虚拟形象的质问。现在看来网络讨论的焦点已经发生了变化,但问题内部仍然没有厘清,包括为什么江山娇会翻车,以及这种虚拟人物偶像化中会出现的问题。我们希望借这期播客,可以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本期嘉宾: 斐济猫,青年学者 箱子,理想国编辑 本期你将听到: 1.网络民族主义的历史:二次元“饭圈”与民族主义的汇流从什么时候开始? 2.什么是“萌”式宣传?为什么不能说“萌”是可爱的同义词? 3.《那年那兔那些事儿》与《战舰少女》的差异 4.二次元的有效运作机制:二次元真正对读者、观众起作用的点是什么?对二次元的“误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5.二次元中的“数据库消费”:为什么“江山娇”会翻车? 6.女性荆轲:王者荣耀及其背后的世界观 7.二次元=低幼?日本二次元文化的起源 8.“世界系”作品:从《新世纪福音战士》到《天气之子》 9.对语言保持警惕:如何展开讨论?如何对抗语言、思想的贫乏与无力?“世界提前一步抵达了尽头”,我们要如何书写重大事件? 主持: 荣青 节目编辑: 荣青 后期制作: 摇星星 配乐: Bossa Antigua-Paul Desmond 残酷な天使のテーゼ (TV动画《新世纪福音战士》片头曲 - TVアニメ 互动: 在微博话题#Naive咖啡馆#说出你的想法,或前往微信公众号「Naive咖啡馆」留言 联络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本节目由文化品牌「理想国imaginist」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表示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57分钟
1k+
5年前

"风月同天"与"热干面加油":如何在当下重塑交往空间

谈一谈过去两个月疫情中涌现的一些语言现象,比如说"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热干面加油”、呕泥酱、江山娇、汉骂、“感恩”,以及对文学、思想领域的一些观察。 本期节目录制时,国内疫情正在蔓延,关于”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讨论仍在继续,现在看来网络讨论的焦点似乎已经发生了变化,但问题内部仍然没有厘清,我们希望借这期播客,可以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语言和思想不只是时代的修饰和泡沫而已。话题分为上下两期。 本期嘉宾 斐济猫,青年学者 箱子,理想国编辑 本期你将听到: 1.为什么我们会对“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产生这么大的反应? 2.《中国诗词大会》能反映出个人对诗歌的选择与偏好吗?诗与其他的语言之间有何区别? 3.诗歌对交往空间的塑造:为什么说在一个有秩序的社会生活中,表达赞美、表达鼓励,有些时候只是出于礼貌?如何看待“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样的表达? 4.对外宣传上,日本和法国的援助行为对比;在正常交往中,跨文化的共情如何体现? 5.人和人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困难,互联网上的讨论是否有效?共同语境和沟通空间要如何开辟? 6.“互联网是有记忆的”:因为历史是不断被当下重塑的叙事,重要的是我们如何保留和处理当下的经验。 7.我们在说话时的不自觉的“云盘思维”,最后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语言隔阂。 8.如何看待微博上一些大v的发言和立场?我们很多时候没有把他们当做一个真正有历史的活动的人,更像当下一些事件触发的“纪念碑”,或者情绪集中的景观化人物。 9.关于“热干面加油”:为什么我们通常用食物、吃货逻辑来衡量一个人对一个地方的理解? 10.什么是食物亚文化?“吃”的政治化与“吃”的历史。 主持: 荣青 节目编辑: 荣青 后期制作: 摇星星 配乐: 《我和我的祖国》-王菲 Bossa Antigua-Paul Desmond 互动: 在微博话题#Naive咖啡馆#说出你的想法,或前往微信公众号「Naive咖啡馆」留言 联络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本节目由文化品牌「理想国imaginist」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表示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42分钟
1k+
5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