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英国,你会想到什么?女王、莫奈画作里的议会大厦、工业革命、火车、标志性的红色电话亭、海盗、披头士的摇滚乐、敦刻尔克大撤退、高贵的伦敦腔、丘吉尔、《唐顿庄园》中的贵族生活、乏味的炸鱼薯条、哈利波特与魁地奇,或是《伦敦生活》里充斥黑色幽默的大都会日常?......这些看似矛盾、混杂的标签拼凑在一起构成了这个难以被定义的神奇国度。 本期Naive咖啡馆邀请到了二十年来坚持走读全球的作家张志雄,结合他的新书《寻路英国》,与英国旅游局中国区社交媒体影响力友好大使、作家祝羽捷聊聊关于英国的一切。英国为什么吸引着他们?伦敦又有哪些不可错过的博物馆与美术馆,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文明?英国作为现代生活的发明者之一,我们又如何以考古的眼光在游历中发掘“现代性”,探寻现代世界的来路? 本期嘉宾: 张志雄,作家、资深媒体人、香港万里路出版品牌创始人,著有“志雄走读”系列作品40余部 (微博@ORSOLAB) 祝羽捷,作家、策展人,担任英国旅游局中国区社交媒体影响力友好大使 (微博@祝羽捷) 本期你将听到: 6:13大英博物馆里的小藏品:被“女权主义者”毁坏的一便士与表现同性之爱的古罗马沃伦杯 14:02为何人到中年容易被讲求经验、世故、甚至有点政治不正确的英国文化迷住 17:50可口可乐、汉堡这些文化符号让人对美国不产生兴趣,反而向往英伦 19:42一次与英国特蕾莎梅首相的亲密接触 20:46伦敦人与上海人有何相似之处,上海人有英国情结吗? 32:29被游客忽略的“宝藏”美术馆——堪称“艺术史教科书”的英国国家美术馆 49:27“泰特美术馆中罗斯科的抽象画作震撼了我,好的艺术触动灵魂,毋需解释与区分” 53:46博物馆达人经验之谈:世界级博物馆是经典巨作,小众博物馆是闲情小品 55:54伦敦不可错过的小众博物馆/美术馆:约翰索恩博物馆、考陶尔德美术馆(藏有张爱玲“忘不了的画”) 推荐书目: 《寻路英国》张志雄 《人到了美术馆会好看起来》祝羽捷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尼尔·麦格雷戈 主持: 郝汉 节目编辑: 郝汉 后期制作: 崔旭蕾 配乐: In My Life-The Beatles Bossa Antigua-Paul Desmond 互动: 在微博话题#Naive咖啡馆#说出你的想法,或前往微信公众号「Naive咖啡馆」留言 联络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本节目由文化品牌「理想国imaginist」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表示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第三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主题是“成为同时代人”。因为我们相信人人必须成为同时代人,必须关心“我们与谁以及与什么同属一个时代?”那么,关于何为“同时代人”?哲学家阿甘本是这样表述的: “真正同时代的人,真正属于其时代的人,是那些既不完美地与时代契合,也不调整自己以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正是通过这种断裂与时代错误,他们才比其他人更有能力去感知和把握他们自己的时代。” “有才智的人可以鄙视他的时代,但他同时也知道,他不可改变地属于这个时代,他不能逃离自己的时代。” 相比普通人,写作者尤其需要感知和把握这个时代,成为同时代人,去做一个真正的现实主义者,争取不可能之事,争取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理解与重新联结,争取身份与地域之外的更广袤、更真实的世界。这并非在人为地把文学工具化,而恰恰是文学自有的题中之义。 本期Naive咖啡馆由第三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颁奖礼的实时录音精简、整理而成。本届文学奖决选名单入围作品及其作者在何种程度上把握住了我们这个时代?作为读者,我们又如何借由文学成为同时代人? 本期嘉宾: 梁文道 苏童、孙甘露、西川、杨照、张亚东(评委团全体成员) 林棹、沈大成、双雪涛、徐则臣(到场决选名单作者) 本期你将听到: 03:48 本届文学奖主题“成为同时代人”出自哲学家阿甘本,但究竟什么叫“同时代人”? 10:35决选名单5部作品简介与入围理由 13:23决选名单作者圆桌对谈 14:25徐则臣:小说中那些北漂在精神上与身体上都处在进退失据的悬空状态,缺少身份认同 19:10林棹:如今回头看完成于二十岁的一稿,它充满了误解和偏见,却有一种青春期的能量 22:22沈大成:我的小说有寓言式的讽刺,但我是一个很胆怯的人,只敢讽刺那么一点点东西 26:44双雪涛:我是一个挺自私的写作者,没有想要承担那么多东西 28:55评委团成员圆桌对谈 29:49孙甘露:沈大成一直试图从日常世界秩序中摆脱出来,看上去合心意的世界包含着对人生的失望 33:00杨照:《小行星掉在下午》《猎人》非常成功地塑造了小篇幅当中非常集中的一种悬疑感 41:30苏童:林棹作品给我的印象是一条紫色的超短裙以及一双岭南少女的拖鞋 47:50西川:有人说诗歌应该写得像小说那样获得一种力量 53:53张亚东:我开始理解那些用文字来解释音乐的人了,其实他们也没错 1:00:53颁奖词 1:01:54首奖得主双雪涛获奖感言 推荐书目: 《猎人》双雪涛 《小行星掉在下午》沈大成 《流溪》林棹 《浮生二十一章》任晓雯 《北京西郊故事集》徐则臣 主持: 梁文道 节目编辑: 郝汉 后期制作: 崔旭蕾 配乐: Complete Trios-Schubert Bossa Antigua-Paul Desmond 互动: 在微博话题#Naive咖啡馆#说出你的想法,或前往微信公众号「Naive咖啡馆」留言 联络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本节目由文化品牌「理想国imaginist」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表示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近年来,“社会学”这几个字眼高频次地出现在我们视野中,“内卷”“去魅”“中产”等社会学名词也随之普及,甚至成为日常词汇。相比十年前,社会学似乎逐渐成为大众眼里的一门“显学”,而这丝毫不妨碍大家依旧搞不清楚什么是社会学。如今,在不断更迭的热点面前,许多自媒体对各路社会学理论进行着不加节制地引用并佐以快餐式的分析,这让人对社会学感到眼花缭乱,也让人生出许多困惑与质疑:如果什么都能和社会学扯上关系,那到底什么是社会学?社会学是一门真正的学问吗? 本期Naive咖啡馆邀请到了任教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的学者严飞,结合他与社会学深刻交织的个人生命历程,和我们聊了聊关于社会学的种种。我们怎样通过社会学来体察秩序之必要,理解人性之幽微,从而更坦然地面对我们身处的现代世界,更清醒地认识作为现代人的我们自己? 本期嘉宾: 严飞,社会学者、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本期你将听到: 5:12“如果能穿越,我最想和韦伯吃顿饭”,聊聊学术“青椒”的困惑 9:44人们往往将社会学家误解成评论家,以为他们什么事情都能发表看法 15:20社会学关于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互动关系,不同社会学家对如何互动有着各自的理解 23:27小鲜肉崇拜、996福报、双十一剁手,在中国经验中把握韦伯、马克思的思想 25:21韦伯的“官僚制”并不等于中国人想象中的“官僚主义” 30:45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意味着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 34:51在北京国贸桥、西二旗地铁站这些具体场景中感受什么是现代社会 38:29社会学家齐美尔在国内被严重忽视,他对大都会人的精神状态有着深刻见解 43:43“现代性”如何抹煞真实的生活?某菜市场拆迁,附近居民最大遗憾是失去了一个社交场所 49:27社会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它有着“平民化的焦点”,关注普通人的生活 58:45价值中立会丧失人性吗?“我很遗憾在大学做打工子弟调研时,并没有真正走入他们的内心” 1:02:24身处“理性监狱”般的现代社会,要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但文学、艺术也很重要 推荐书目: 《江村经济》费孝通 《穿透: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严飞 《与社会学同游》彼得·伯格 主持: 郝汉 节目编辑: 郝汉 后期制作: 崔旭蕾 配乐: 不是我不明白-崔健 Bossa Antigua-Paul Desmond 互动: 在微博话题#Naive咖啡馆#说出你的想法,或前往微信公众号「Naive咖啡馆」留言 联络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本节目由文化品牌「理想国imaginist」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表示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在知识界,陈映真是一个巨大的身影,作品却未曾进入内地大众读者的视野。 他被称为“台湾的鲁迅”,他接续着早已没落的批判现实主义传统,始终关切人的内心与命运。 他用朴素的笔为历史“后街”上的普通人立传:台北街头挣扎求生的小贩、背负着战争与历史伤痕的乡村教师、为信仰受禁锢的左翼青年、落寞的小知识分子……温柔辛酸的人间浮世绘,构成二十世纪平凡人的精神史。 而我们身处的二十一世纪无疑是二十世纪的延续,这是一句重要的废话。属于二十世纪的陈映真就像一个“时代的界标”,他在自己的时代被孤立,但无论潮流如何变化,他始终站在那儿,让人看清自己的位置,阅读陈映真也让二十一世纪的我们知道自己走到了哪里。 因此,陈映真的书写也从未过时,今天的我们对他小说里讲的一切不再惊奇,是因为它已经成为我们的日常,而我们对它早已丧失了“想象另一种可能”的能力。 本期Naive咖啡馆借陈映真小说全集由理想国在大陆首次出版的契机,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戴锦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资深教授汪晖和《单读》主编吴琦一同谈论这位迟到已久的作家,重新审视其小说的重要性,走进他的“第三世界”,回望他所亲历过而如今世人已感到模糊的二十世纪,试图在他的丰富性和“不合时宜”中认清自己与这个时代的关系。 本期嘉宾: 戴锦华,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汪晖,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资深教授、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所长 吴琦,《单读》主编 本期你将听到: 04:43在上世纪末,汪晖迫切想了解中国台湾社会、亚洲社会的社会性质,因而与陈映真结缘 06:31陈映真作品是对“台湾文学没有世界视野”有力反驳,他关注越南战争、全球化和资本主义问题 13:25由于陈映真书写下的政治经济学图景,当年许多中国大陆作家感到不以为然,认为他过时了 23:58被冷战逻辑掏空的台湾文学记忆中,陈映真将自己接续到“鲁郭茅巴老曹”的批判现实主义脉络中 46:22我们能够通过文学地进入陈映真,获得当代文学中开始缺失的“共情能力” 47:42大家相信“可怜之人有可恨之处”,但不会像陈映真那样将这些人的“可恨之处”引申到社会的结构 48:30陈映真并不“鲁迅”:鲁迅决绝、冷硬、尖刻,但陈映真对所有人物都有着“广漠的悲悯” 49:15批判现实主义在中国的没落或许和“世界可以改变”的愿景破灭有关 01:05:02阅读陈映真是对文学、政治之间关系的体察,这也是鲁迅所代表的文学传统中最深刻的部分 推荐书目: 《夜行货车》陈映真 《将军族》陈映真 《赵南栋》陈映真 主持: 吴琦 节目编辑: 郝汉 后期制作: 崔旭蕾 配乐: 亚细亚的孤儿-罗大佑 Bossa Antigua-Paul Desmond 活动视频: Bilibili平台搜索“理想国imaginist”即可查看 互动: 在微博话题#Naive咖啡馆#说出你的想法,或前往微信公众号「Naive咖啡馆」留言 联络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本节目由文化品牌「理想国imaginist」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表示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生活就是为了及时享乐,应将注意力集中在欣赏月亮、太阳、樱花和枫叶之美,尽情欢唱、尽兴饮酒,将自己投入沉浮的尘世,即使面临贫困也不用在乎,不用沮丧,只要学瓢瓜随波漂浮,这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浮世”。” ——(摘自《浮世物语》) 徐小虎在《日本美术史》中谈到“浮世绘”时,点明这一艺术形式的主题:现世生活,也显示了人们在巨大变迁下的生活观念转变——及时行乐。 江户时期,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全球交往也日益密切,大批中产阶层崛起,充满不确定性的现代生活悄然降临。与之伴随的则是艺术趣味的下沉和艺术形式的极大丰富,日本艺术一改由贵族、精英主导的面貌,兴起了题材上包罗万象的风俗画,为我们熟知的“浮世绘”版画的流行也得益于这一变化。 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在现代世界中引发了连锁反应,我们再次被现代生活宿命般的不确定性所震撼。当日常生活与世界事务似乎都“悬浮”了起来,谁也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时,我们不由得想到“浮世”这个词,想起日本“浮世绘”版画里那一个个鲜活又不知所措的小人物。用张爱玲的话说,“时代的车轰轰地往前开,我们坐在车上,经过的也许不过是几条熟悉的街衢。” 十分凑巧的是,在今年下旬几乎同一时段,在中国最大的两个城市——北京和上海,都出现了关于浮世绘的主题展览。借着这个契机,本期Naive咖啡馆邀请到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艺术史博士戴悦和豆瓣最大艺术史研究小组创始人熊馆长,和大家聊聊浮世绘和京、沪两地的展览见闻。 本期嘉宾: 戴悦,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艺术史博士 熊馆长,豆瓣最大艺术史研究小组创始人、艺术史博士(豆瓣ID:热带北极熊) 本期你将听到: 3:58上海外滩“梦回江户”和北京中国美术馆“异域同绘”的浮世绘主题展都有些什么 8:50“浮世”本为佛教用语,强调人世悲苦,它又如何在日本演绎出教人及时行乐的意味 19:50明星、艺妓私生活成为绘画题材,浮世绘市场繁荣的背后是出版商与粉丝经济的狂欢? 32:15从作为印刷品诞生的浮世绘艺术联想本雅明著作——《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38:00浮世绘推动了欧洲现代艺术?让整个巴黎和梵高、高更等艺术家痴迷的“东方热” 46:55在国际交流中,日本画家如何被西方“透视法”影响,催生出特殊的浮世绘——“浮绘” 52:45欧洲万国博览会是日本浮世绘艺术走向世界,产生影响的重要契机 55:12名作《神奈川冲浪里》被译成“The Great Waves”折射出文化差异和彼时欧洲的浪漫主义风潮 59:40日本浮世绘艺术题材、人物上借鉴中国文学典故,如《水浒传》等 1:02:30从风景画到人物画:《潇湘八景》与“红灯区”八景图 1:05:50在浮世绘中把握日本艺术:徐小虎认为日本美术偏爱缺憾,关注人性幽微之处 推荐书目: 《浮世绘》潘力 《日本美术史》徐小虎 《现代艺术150年》威尔·贡培兹 主持: 郝汉 节目编辑: 郝汉 配乐: 浅草キッド-北野武 Bossa Antigua-Paul Desmond 互动: 在微博话题#Naive咖啡馆#说出你的想法,或前往微信公众号「Naive咖啡馆」留言 联络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本节目由文化品牌「理想国imaginist」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表示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由于近代东亚世界的剧烈变迁和八十年前的那场侵略战争,日本成为许多中国人绕不开的一个谈论对象。 我们仍然像一百多年前的中国人那样震惊并渴望理解明治日本的开化进步何以可能,同时,经历了战争创伤的我们也十分警惕右翼军国主义势力的再度抬头,日本政局的风吹草动都可以挑动国人的神经。 也正因如此,我们对日本的关注和了解始终被无法悬置的民族主义框架所限。当我们只从近代历史中去把握日本的时候,我们必定只会看到一个片面的日本,它既可能功利地等同于一个易于复制的变法样本,又可能在自我膨胀中,化作华夏中心论调下“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浪漫与一厢情愿。 本期Naive咖啡馆邀请到了日本姬路独协大学人间社会学群教授石晓军,从漫长又重要的古代中日交往史中试图还原一个更加真实的日本,厘清中国与日本之间的种种认知偏差。 本期嘉宾: 石晓军,日本姬路独协大学人间社会学群教授,主要研究中日关系史,著有《中日两国相互认识的变迁》《〈点石斋画报〉所见到的明治日本》《隋唐外务官僚研究》等 本期你将听到: 4:50改革开放初期,学生只功利地对近代日本历史感兴趣,漠视古代的中日交往 7:48“小日本”“一衣带水”等描述所反映出来的认识偏差,为什么说日本“既不小,也不近”? 12:35我们只知道汉字由中国传入日本,却不知道日本也为汉字贡献良多 18:56华夏夷狄观念下,中国如何看待日本,日本又如何看待中国? 24:02早在隋朝,日本便表现出谋求与中华王朝对等地位的政治意识? 36:15三世纪至清末,中国对日本的认识几近停滞,官修史书中对日本的描述只是“后书抄前书” 44:50唐朝并非中日交往顶峰,江户时期才是中国文化在日本大规模普及的黄金时代 56:54国学、汉学、兰学,日本社会内部的思想激荡:日本的世界观如何开始走出“中国的巨影”? 1:05:17中国和日本都能从彼此身上看到自己的镜像,怎样在中日关系史中把握日本? 推荐书目: 《中日两国相互认识的变迁》石晓军 《日本的世界观》马里乌斯·詹森 《分身:新日本论》李永晶 主持: 郝汉 节目编辑: 郝汉 配乐: 赤とんほ(红蜻蜓)-ハンバート ハンバート Bossa Antigua-Paul Desmond 互动: 在微博话题#Naive咖啡馆#说出你的想法,或前往微信公众号「Naive咖啡馆」留言 联络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本节目由文化品牌「理想国imaginist」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表示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近代科学的出现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事情之一。科学在物质上和观念上都极大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它改造了我们的世界,也改变了我们的世界观。身处二十一世纪的现代人既无法想象科学诞生之前的过去,也不敢想象没有科学指导的未来。 著名哲学家陈嘉映指出,在科学崇拜下,人们开始认为“真实的世界就是科学所描述的那个样子,至于自由意志、道德要求、爱情和友谊,都是一些幻象”,而科学才是真理的代表。上述看法,被批评者归结为“科学主义”。如此立场的后果则是,古代那个被视作“充满意义的统一体”的世界,被科学祛了魅,变成了一个“没有目的没有意义的宇宙”。世界的目的和意义作为哲学的元问题,在著名科幻小说作家刘慈欣看来“并没有被科学解决,而是被科学取消了。” 周濂曾概括哲学的功用,他认为“哲学的最大用处在于它能给每一个个体带来慰藉。”我们却不幸地发现在这幅科学提供的严整画面中,找不到任何容纳欢愉、悲苦、道德诉求与艺术理想的地方,而恰恰是这些东西构成了我们人生的慰藉。在甚嚣尘上的科学主义论调下,我们又能从哲学中获得什么样的安慰,人类该何以自处? 本期Naive咖啡馆邀请到了陈嘉映和周濂进行了一场关于“科学主义与科学精神”的沙龙漫谈。科学是什么?科学是哲学吗?它们怎样在近代开始分道扬镳?迷信科学的科学主义会造成什么后果?什么叫做还原论与建构论?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能达成某种平衡吗?我们今天应该坚守怎样的科学精神? 本期嘉宾: 陈嘉映,著名哲学家、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特聘教授 周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本期你将听到: 5:36 刘慈欣的“科学主义”论调:科学不能解决但可以取消我们关于“人生目的”的问题 11:20 哲学辩论“真善美”,科学探究“红或蓝”,科学革命让哲学摆脱了“争论不休”的状态了吗? 16:28 自然哲学家伽利略、牛顿之所以想清楚世界的科学运行规律,因为他们信仰上帝 19:25 科学的方法可以解决所有非科学领域的问题吗?如良好生活、正义社会、自由意志... 33:15 为什么反对科学主义的还原论?自然物质可以被还原成粒子,社会、人生不行 39:39 科学文化、人文文化以外的 “第三种文化”有可能吗? 53:42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文科在大学从备受尊敬走向边缘化 推荐书目: 《哲学 科学 常识》陈嘉映 《打开》周濂 《当下的启蒙》史蒂芬·平克 主持: 周濂 节目编辑: 郝汉 配乐: Between Worlds-Roger Subirana Bossa Antigua-Paul Desmond 互动: 在微博话题#Naive咖啡馆#说出你的想法,或前往微信公众号「Naive咖啡馆」留言 联络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本节目由文化品牌「理想国imaginist」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表示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前不久,一篇关于豆瓣小组“985废物引进计划”的特稿搅动了舆论场。故事的主人公是一群成功考进重点高校,却有着村镇小城出身的年轻人。他们自认高考得意而人生失意,努力抓住的高等教育机会似乎没有兑现成可观的经济资本,遑论过去那种鲤鱼跃空门式的传奇故事。 他们在校园里或社会中有着因为出身所造成的种种自卑与困境,比如,初到大城市不会坐地铁、不善交际、与城市小孩在文化审美上差异明显、家长人脉欠缺,毕业找工作处于不利地位、因“重男轻女”的思维而导致姐姐需要供养弟弟、父母没有限度的索要等等。 总之,得意和失意间的张力催生出某种坚固的身份认同。他们在豆瓣上成立“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并自称“小镇做题家”。在此,这些考进名校的小镇青年对各自人生际遇进行抒发,抱团取暖,才短短半年,组员已近十万人。这个小组的存在固然有着珍贵且重要的心理互助意义,但少数讨论却又显得格外刺眼。 小组的论坛里出现了对那些没考上985、211,却来此进行相似人生际遇抒发的楼主的讽刺和排斥,一部分人认为,没考上重点院校并不配称之为“小镇做题家”,希望他们离开这个小组,以维护组织的纯粹。 新京报书评周刊董牧孜日前撰文指出,“截至2020年6月,全国有3005所高等学府,其中本科院校1258所,人们熟知的985和211院校只占100多席。”文章认为,通过高考进入高等教育体系的大学生,某种意义上皆可被称为“做题家”。况且,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起步不过短短十多年,视野局限和城市经验缺乏在广泛意义上是近些年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共通经验,当我们跳出狭隘的“小镇做题家”定义,会发现“双非”、一本、二本、三本及专科生面临着相似的困境,却被排除在讨论之外。 从某些自嘲“985废物”“小镇做题家”的人中似乎可以看到一种由自恋造成的自怜,他们虽喟叹不如意,但精神上似乎十足“凡尔赛”。他们囿于出身却又在向下鄙视,制造新的出身论。他们认定做题崇拜下的个人成功,将985、211践行成某种可笑的“身份政治”,回过头又对个人努力被社会辜负感到不解,对影响所有小镇青年的结构性困局缺乏反思。在他们看来,不够努力,不够聪慧,不够会做题是其他人考不上重点院校的最重要因素,因而难以与之共情。如此一来,“做题家”的紧箍咒是他们自己念给自己的。 仔细想来,“小镇做题家”背后的命题其实特别陈旧,关于教育,关于城乡,关于阶层。早在2016年,曾有一篇叫作《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的文章掀起过全国城乡话题的大讨论,借此契机,作者黄灯将十三年来未中断的乡村书写重新结构,写成《大地上的亲人》一书,由理想国出版。 她在书中通过不断的自我反思与家庭出身、人生际遇达成了和解。她当过工人,下过岗,又通过高考走出乡村,成为一名高校老师。她曾说:“作为整个家族唯一获得高学历的人,我的成长,隐喻了一种远离乡村的路径。”相比目前只聚焦985 Five的讨论,她任教二本高校的经历也直面了中国更为多数的普通年轻人的迷茫,能够极大地开阔我们对这一话题的视野。 本期Naive咖啡馆联合新京报播客「反向流行」主播董牧孜,邀请嘉宾黄灯聊了聊“小镇做题家”该如何接纳生命经验,走出“985废物”的自恋自怜,面对真实的自己。 本期嘉宾: 黄灯,作家、学者、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著有《大地上的亲人》《我的二本学生》 董牧孜,新京报播客反向流行聊天办主任、文化记者、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硕士(新浪微博@格猫致知董一仙) 本期你将听到: 6:05 当年轻人成为刷题机器,“我并不认为我当年是个小镇做题家” 9:58 没考上985,就不配自称“小镇做题家”吗? 14:11 出身与出路:从小镇到大城市有多远?70后、80后、90后小镇青年的历史流变 28:15 比较视野下的西方高等教育:通过教育体系去完成的经济特权传递 44:10 广东二本院校年轻人的真实状态:“他们特别能够认同,通过自己的努力活下来是一个人的基本” 53:58 “我一直不敢告诉别人我以前是下岗工人”,如何摆脱出身诅咒,与自己和解? 推荐书目: 《大地上的亲人》黄灯 《我的二本学生》黄灯 《回归故里》迪迪埃·埃里蓬 《出身》劳伦·里韦拉 主持: 董牧孜,郝汉 节目编辑: 郝汉 配乐: Bossa Antigua-Paul Desmond 揪心的玩笑与漫长的白日梦-万能青年旅店 互动: 在微博话题#Naive咖啡馆#说出你的想法,或前往微信公众号「Naive咖啡馆」留言 联络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本节目由文化品牌「理想国imaginist」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表示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当代艺术作为现实世界的反映,它的面貌必然丰富而多元:它可以是杜尚拎进美术馆的一个小便池,可以是安迪·沃霍尔画的罐头,可以是在MOMA静坐看见乌雷而双眼含泪的阿布拉莫维奇,也可以是班克斯在拍卖会上成交即绞碎的《女孩与气球》…… 但是面对当代艺术的时候,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解读,看不懂与猜不透,仿佛成为了欣赏艺术的常态——艺术不再关于美不美,好看不好看,反而更多的时候与“美”背道而驰,欣赏起来,也需要更多的背景和知识储备,变得有了门槛。 当代艺术究竟该怎么看?艺术家们如何通过艺术表达自己的诉求?策展人又在其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今天我们请到了写作者祝羽捷和策展人段少锋,从他们海外游学和策展的经历中,带给大家一份“当代艺术的入门指南”,帮助大家从策展人的角度去理解当代艺术。 本期嘉宾: 段少锋,策展人、自由撰稿人 祝羽捷,写作者、策展人 本期你将听到: 1.什么是当代艺术? 2.看不懂当代艺术——我们该如何理解当代艺术? 3.没有喜欢或讨厌的艺术家,只有喜欢和讨厌的艺术作品! 4.从自己养活艺术,到艺术养活自己,默默无闻的艺术家怎样才能功成名就? 5.被高估与被低估的,策展人该走上台前还是藏于幕后? 6.全球化和逆全球化,对当代艺术意味着什么? 7.线上展览层出不穷:欣赏艺术需要到现场吗? 推荐书目: 《当代艺术的十九副面孔》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 《现代艺术150年》威尔·贡培兹 主持: 海陆 节目编辑: 海陆 配乐: Utopia-BjÖrk Bossa Antigua-Paul Desmond 互动: 在微博话题#Naive咖啡馆#说出你的想法,或前往微信公众号「Naive咖啡馆」留言 联络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本节目由文化品牌「理想国imaginist」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表示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译丛和旅行之间似乎一直有着暧昧不清的联系。 译丛的理念叫作“看见世界,看见自己”,以开放性的姿态面对世界的复杂性,丛书选题聚焦全球数个国家与地区的历史经验与当下境遇。 作为理想国译丛主编的许知远老师,曾引用加缪诉说关于旅行的深层意义。他赞同加缪所说:“旅行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恐惧。”他说:“旅行者远离了家乡,一种模糊的恐惧随之而来,他本能地渴望旧环境。”而又正是在恐惧中,人会“开始变得敏感,变得再度充满疑问”。我们总会在旅行中探寻自身存在的意义,而人类所有知识、情感、精神世界也都因这追问而起。 在这个意义上而言,旅行和阅读、旅行和译丛确实存在着某种同构。 本期Naive咖啡馆邀请到了许知远和理想国社科中心总编辑梅心怡进行了一场关于“旅行的必要”的沙龙漫谈。 我们需要怎样的旅行?阅读之于游历有何作用?读书太多会让我们成为一个笨拙的旅行者吗?我们怎样才能 “看见世界,看见自己”? 本期嘉宾: 许知远,作家、出版人、单向空间创始人、理想国译丛主编 梅心怡,理想国社科中心总编辑 本期你将听到: 1.译丛最初竟诞生于许知远在剑桥的一次旅行与一顿火锅? 2.《十三游》背后:疫情期间的日本观察。 3.国人对日本的印象仍停留在明治维新,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为何总有时间上的错位? 4.他们为什么自称“笨拙的旅行者”?许知远、梅心怡的旅行之道。 5.怎样理解如今年轻人随着国际视野拓展却变得保守、偏狭,“不见世界,只见自己”? 6.当许知远碰上梁启超?梁启超传的创作过程中的见闻轶事。 推荐书目: 《一个游荡者的世界》许知远 《回访历史》伊娃霍夫曼 《创造日本》伊恩布鲁玛 主持: 郝汉 节目编辑: 郝汉 配乐: Leaving on a Jet Plane - Tara MacLean Bossa Antigua - Paul Desmond 互动: 在微博话题#Naive咖啡馆#说出你的想法,或前往微信公众号「Naive咖啡馆」留言 联络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本节目由文化品牌「理想国imaginist」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表示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心灵 / 心智是什么?我是谁?纯粹的物质能思考或感受吗?灵魂在哪里?面对这些问题时,人人都会陷入困惑之中。”《我是谁,或什么》序言如此写道。 陈嘉映曾说,科学革命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没有目的没有意义的世界。哲学走到今天已经不再能够提供给人类一个整体性的世界图景。哲学家与哲学学科早已不复古典时期的辉煌,研究哲学的人被揶揄成与社会脱节的学究,哲学作为一门学科也早已成为了大学里的极少数人从事的边缘学科。 那么,我们今天还要学习哲学吗?学哲学还“有用”吗?哲学可以与我们的生活发生化学反应吗?…… 本期播客我们邀请了理想国编辑EG和哲学教育博主(@嘿哲学)李拓,从做书和做自媒体视频的经历,和大家聊聊做哲学普及的事,以及他们是怎么走上了哲学这条“不归路”,哲学如何“毒害”他们的生活…… 本期嘉宾: EG,理想国译著馆编辑,《我是谁,或什么》责任编辑 李拓,哲学爱好者,教育自媒体博主(新浪微博@嘿哲学) 本期你将听到: 1.做书、做视频,他们为何走上了哲学普及的道路 2.作为一个哲学普及博主,“我不知道该不该鼓励年轻人报考哲学专业” 3.重来也不会好过现在,面对志愿填报永远不会有完美的选择 4.看谁都恶心(《恶心》),看谁都局外(《局外人》)并非真正的存在主义者,只是精致利己 5.为什么说哲学的结论不重要,方法才重要 6.细数《我是谁,或什么》的种种脑洞 7.《黑镜》《黑客帝国》这些科幻片的核心设想都包含有哪些哲学命题? 8.在富士康流水线工厂里读海德格尔的小伙在想什么 主持: 郝汉 节目编辑: 郝汉 配乐: 你要如何我们就如何—康姆士 Bossa Antigua-Paul Desmond 互动: 在微博话题#Naive咖啡馆#说出你的想法,或前往微信公众号「Naive咖啡馆」留言 联络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本节目由文化品牌「理想国imaginist」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表示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希区柯克、昆汀、诺兰、科恩兄弟…… 刁亦男、娄烨、杜琪峰、曹保平…… 《唐人街》《双重赔偿》《M就是凶手》《惊魂记》《公民凯恩》《低俗小说》《银翼杀手》《追随》《老无所依》…… 《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大佛普拉斯》《疯狂的石头》《白日焰火》《好奇害死猫》《南方车站的聚会》《心迷宫》《追凶者也》…… 以上这些耳熟能详的导演与电影,如果你曾经听过、看过,甚至心迷神往,那恭喜你——你已经成为一名合格的“黑色电影”爱好者了。 或许你会纳闷,这些电影的题材、故事、类型、拍摄手法、导演风格等等,都如此不同,为什么却可以被归为“黑色电影”?究竟什么叫黑色电影? 通俗的答案往往千篇一律:黑白片,黑色幽默,正义得不到伸张,蛇蝎美女的角色设置,人物有宿命般的悲剧,第一人称视角,多采用倒叙手法…… 但影评人詹姆斯·纳雷摩尔在经典电影著作《黑色电影》中引述了尼采的一句话进行了绝妙回答:“只有那些没有历史的事物才是可以被定义的。”面对这种最没有定形却又极具生命力的电影风格,要搞清楚什么叫黑色电影,必须从其复杂历史中去把握。 而且,黑色电影不仅拥有迷人的历史,还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如今在全世界遍地开花。中国近些年的一些口碑佳作便是明证,如曹保平的《烈日灼心》、刁亦男的《南方车站的聚会》、黄信尧的《大佛普拉斯》等。这些中国电影继承了怎样的黑色电影精神?中国黑色电影兴起的土壤与欧洲以及世界其他地方又有什么同与不同?与中国经历的三十年巨变又有何关系? 在本期节目中,《看电影》杂志主编阿郎,携手《黑色电影》译者、新锐导演徐展雄,做客Naive咖啡馆,和我们侃了侃黑色电影的前世今生。 本期嘉宾: 阿郎,《看电影》杂志主编、作家、影评人、媒体人,著有《并指如刀:阿郎看电影》,目前在看理想App主讲节目《21世纪伟大电影》。(新浪微博@看电影阿郎) 徐展雄,新锐导演、编剧,《黑色电影》译者,编导有电视剧《心理罪》,电影《灰烬重生》,导演作品《荞麦疯长》等。(新浪微博@徐展雄) 本期你将听到: 1.科幻片、西部片、偷盗片都可以成为黑色电影,黑色电影的边界在哪里? 2.Film Noir,美国制造法国味儿!来自好莱坞的黑色电影为何有一个浪漫法国名儿? 3.美国在20世纪40年代第一批黑色电影的特征:侦探、蛇蝎美女、室内布光…… 4.艺术片与商业片的成功嫁接:黑色电影折射出来的欧洲与好莱坞电影间的辩证关系 5.黑色电影被审查的宿命:从美国1930年《海斯法典》开始 6.刁亦男的《白日焰火》与《南方车站的聚会》继承了怎样的黑色电影精神? 7.中国为何近些年开始流行黑色电影? 8.《疯狂的石头》《追凶者也》:中国内地的黑色电影与黑色幽默 9.从北欧《龙纹身的女孩》到台湾《大佛普拉斯》:遍地开花的黑色电影 10.黑色电影与罪恶大都会想象:纽约、巴黎、洛杉矶、伦敦之后,中国电影的“哥谭市”在哪里? 主持: 郝汉 节目编辑: 郝汉 配乐: Pumpkin & Honey Bunny Dialogue And Misirlou(Pulp Fiction)(电影《低俗小说》配乐)-Various Artists Bossa Antigua-Paul Desmond 互动: 在微博话题#Naive咖啡馆#说出你的想法,或前往微信公众号「Naive咖啡馆」留言 联络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本节目由文化品牌「理想国imaginist」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表示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