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佳音x双雪涛:电影和小说本该是兄弟

电影《刺杀小说家》改编自双雪涛原著小说集《飞行家》,即将在大年初一上映。 本期Naive咖啡馆邀请到了电影主演雷佳音、作家双雪涛,回顾了他们因电影结缘的友谊,聊了聊他们在创作上的想法,以及小说和电影之间的关系。 本期嘉宾: 雷佳音,演员 双雪涛,作家 吕彦妮,媒体人 本期你将听到: 2:38 双雪涛、雷佳音回忆两人在电影拍摄现场第一次见面的情形 5:32 当看到小说从作家的精神冒险变成演员的肉体试炼,我感到非常神奇 7:11 中文小说里除了王小波,目前只有双雪涛给我带来了阅读爽感 17:00 双雪涛平时给人讲故事和他的小说里写得同样精彩 19:33 雷佳音曾反复给朋友讲述小说《宽吻》里的故事 28:55《刺杀小说家》关注文学的力量,有种理想主义的感觉 34:07 我没有编故事的才华,而当一个演员能让我活在许多精彩的故事里 36:54 创作(演戏、小说)能够没有观众,纯粹为了自我表达吗? 40:08 考虑观众的创作也可以是高级的,只要观众足够高级 46:01 雷佳音的阅读习惯是买了的书必须得读完,只放弃过《黄帝内经》《单行道》 49:12 演员和作家在创作之外,该怎样接触真实的生活? 52:30 电影和小说本该是兄弟,但今天文学里有营养的东西,电影反倒不在意了 54:45 又有故事性又严肃的电影应该是电影原本的模样,但放在中国这样的电影可能也没人看 57:51 东北文学和东北电影:黑色性、偶然性、语言性 59:30中国电影的文学底座还是不够坚实,需要时间 推荐书目: 《飞行家》双雪涛 《猎人》双雪涛 《聋哑时代》双雪涛 主持: 吕彦妮 节目编辑: 郝汉 后期制作: 崔旭蕾 配乐: 刺(《刺杀小说家》电影主题曲)-Gai Bossa Antigua-Paul Desmond 互动: 在微博话题#Naive咖啡馆#说出你的想法,或前往微信公众号「Naive咖啡馆」留言 联络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本节目由文化品牌「理想国imaginist」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表示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66分钟
32k+
4年前

我在刑警大队一边实习,一边创作谋杀故事

四年前,在老家的一次饭局上,大头马听闻了一起刑侦案件。在一篇创作谈中,她写道,讲述案件的老公安提到一个令她“心中一动”的细节,凶手杀人被捕后,老公安与凶手妻子约定在当年案件分管辖区的办案中心门口会面,“我老远地就看到了她,打扮得整整齐齐,穿着一条花裙子,竟然还撑了一把阳伞。我觉得实在不可思议,她表现得这么镇定。我们简短地告知她她丈夫被捕的消息,又聊了一会儿,当我问她,你接下来有什么打算时,她说,‘当然是砸锅卖铁也要救他’,说到此,两行眼泪才一下子流了下来。”被“竟然”二字触动,也是出于对这起命案的好奇,她去了当地的刑警大队实习,同时创作了刑侦小说《白鲸》。 大头马称,“每当我想开口说真话的时候,我总是会以虚构的形式来进行假装。”脱胎于真实的所见所闻,小说却渐渐脱离了作者的掌控,有了自己的灵魂与生命。《白鲸》创作完成后,沉浸于故事的情绪中无法自拔,大头马过了半个月都未去回看这个故事。 本期Naive咖啡馆邀请到作家大头马,聊聊她的小说集《九故事》,本书收录的六篇小说名均采用了经典的、已经存在的小说名,如梅尔维尔的《白鲸》、伍尔夫的《到灯塔去》、贝娄的《赫索格》等。她怎么看待自己的作品与原作之间的关联性?作为一个青年作家,她对于其职业现状与创作意义又有何看法? 本期嘉宾: 大头马,作家 格里格,媒体人 本期你将听到: 4:59 相比于自我评价,“有趣”更是对身处的世界的一种态度 6:13 大头马谈“自己的毕生信条是绝不工作”:抵制的是仅仅为了生存所需换取报酬的劳动,如果一个人从事的行业与自我认知能够自洽,那么这样的工作就是有价值的 11:10 专职写作与想象中不同,封闭的状态会形成恶性循环,“当你越来越不了解所不了解的东西时,写的东西也愈发乏善可陈” 15:50 带着使命感的创作是危险的:“我不会想写小说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我自己做这个事情很自然,就是因为我想做,就做了” 19:21 与其说是为了写作刑侦小说才去刑警大队实习,不如说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打着写小说的名义去了解案子 23:54 《九故事》里每个小说的名字都采用了一个经典的、已经存在的小说,与原作间有着某种微妙的联系 29:49 一种写作方法论:对所写作领域缺乏经验与想象力时,可以通过和故事相关的人漫无目的地接触来弥补 35:13 创作完小说《白鲸》的倒数第二天,大头马持续从早上写到凌晨,大脑高度亢奋,只得吃安眠药强迫入眠 推荐书目: 《九故事》大头马 《谋杀电视机》大头马 《不畅销小说写作指南》大头马 主持: 格里格 节目编辑: 郝汉 后期制作: 崔旭蕾 配乐: Endless-Keith Jarrett Bossa Antigua-Paul Desmond 互动: 在微博话题#Naive咖啡馆#说出你的想法,或前往微信公众号「Naive咖啡馆」留言 联络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本节目由文化品牌「理想国imaginist」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表示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38分钟
5k+
4年前

对话梁鸿:有"打工人"的自觉总是好的

十年前,《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掀起了持续至今的中国非虚构写作热潮。作家梁鸿带着强烈的社会问题意识与对乡村的人文关怀,回到故乡梁庄,记叙了一个中国平凡村庄里的人与事,书写那沦陷的故乡,那些流落在外的异乡人和他们早已隐没在时间长河中的温柔与哀痛。 十年过去了。在极不寻常的2020年,梁鸿选择重返梁庄,并著就新书《梁庄十年》。当轰轰烈烈的城市化在中国尘埃落定,当世界被病毒历史性地改变,梁庄和那儿的人们又有何变化?十年前离开梁庄外出漂泊的人们,如今又过着怎样的生活? 本期Naive咖啡馆邀请到了作家梁鸿,回顾去年种种和乡村密切关联的热点话题,如三和大神、小镇做题家、杀马特、留守女性拉姆遭遇的家庭暴力等,聊聊梁庄的 “打工人”,他们会比如今的打工人要幸运吗?在巨大的不确定性中,我们又能从梁庄的日常与琐碎中找到怎样的慰藉? 本期嘉宾: 梁鸿,作家、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本期你将听到: 3:35《出梁庄记》中的“打工人”是沉默的,他们的困顿不止是“早安,打工人”语录中的调侃 9:01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2020年,梁鸿重返梁庄,一个村庄的日常如何给人安慰,拯救我们? 10:36 十年过去,梁庄有什么变化? 13:55 读书依然是农村子弟的唯一出路吗?怎么看待三和大神和小镇做题家? 19:39 梁鸿谈教育:面对内卷化的残酷现实,“我也屈服了,孩子太早想太多确实会痛苦” 26:42 梁庄公路边的杀马特们,“他们试图确定自我,而人们往往只批判它的可笑和肤浅” 28:27 被遮蔽的女性命运:“我意识到我在《中国在梁庄》提到男性时都用了姓名,而女性仅用某嫂某婶,没有想到过她们也有姓名” 30:29 梁庄那些外出打工的女性、面容姣好的女性都被污名化了,她们在人们窃窃私语地层层涂抹中被神秘化了 32:05 从拉姆案、方洋洋案观察留守乡村的女性状态,“对女性权利的漠视是一种集体无意识” 39:48 “她说:我就是找个老男人,我就是为了来北京”,《梁庄十年》里逃离乡村的女性如何自我救赎? 40:54 困在系统里的外卖骑手并不见得比十年前的梁庄“打工人”幸运,但有自我意识和反省能力总是好的 43:04 在士绅化的大都会中,在城中村消逝之后,来自一个个“梁庄”的“打工人”们又如何找寻身份认同? 45:19 “我考虑十年后再出梁庄,去看看那些外出打拼的年轻人怎么样了” 推荐书目: 《中国在梁庄》梁鸿 《出梁庄记》梁鸿 《梁庄十年》梁鸿 主持: 余雅琴 郝汉 节目编辑: 郝汉 后期制作: 崔旭蕾 配乐: 时代的晚上-崔健 Bossa Antigua-Paul Desmond 互动: 在微博话题#Naive咖啡馆#说出你的想法,或前往微信公众号「Naive咖啡馆」留言 联络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本节目由文化品牌「理想国imaginist」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表示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46分钟
16k+
4年前

叫唤自由叫唤得最响的是那些使唤黑奴的美国人

塞缪尔·约翰逊曾简洁有力地质疑1775年的美国人:“为什么叫唤自由叫唤得最响的,是那些使唤黑奴的人?”西蒙·沙玛在《风雨横渡:英国、奴隶和美国革命》一书中掀开了美国独立战争中被大多数人所忽视的那一部分,即一大批北美大地上的黑人奴隶为了自身的自由,投奔大英帝国,和那些争取美国独立地位的爱国者们浴血奋战。这一事实本身松动了我们对于美国独立战争的一般认识,本来看似正当、正义的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行为,摇身一变,成为了一小撮白人奴隶主们保卫不公、不义的黑人奴隶制的野心颠覆。那么,真实的历史究竟如何?美国建国神话背后的“说书人”是谁?历史上的种族纷争如何作用于当今的美国社会? 本期Naive咖啡馆邀请到从事美国革命研究的政治学者郑非,谈谈人们对美国独立战争的种种误解,以及那些被主流叙事刻意抹去的,众多废奴倡导者、黑人奴隶与北美爱国者奴隶主们的血泪斗争。 本期嘉宾: 郑非,爱丁堡大学社会学系访问学者,任职于上海政法学院、关注族群政治、帝国政治 徐悦东,新京报书评周刊记者 本期你将听到: 3:48美国建国神话建立在自由的谎言之上吗?从《纽约时报》前年获普利策奖的1619项目谈起 10:29《风雨横渡:英国、奴隶和美国革命》动人地讲述了美国独立战争中那些失败者和边缘人的故事 11:44独立战争期间,逃跑投奔大英帝国保皇党军队的黑人奴隶约有8~10万人,占到北美黑奴数量的五分之一 13:49西蒙·沙玛怎样在细节中揭露出美国革命保皇党和英国正派议会绅士的双重虚伪 16:17美国人真的是为了维护奴隶制才闹革命的吗?该怎样全面地理解美国革命? 19:57中国人对美国革命的一般认识:反帝国主义叙事、朝廷多行不义,百姓不堪税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24:22美国革命是一场英国内战,美国独立是英国内战的结果 28:01怎样理解大英帝国在美国革命后,在塞拉利昂进行黑人自由自治实验的全面失败? 31:28对政治正确的工具性利用让种族问题演变成了一场文化战争,而简单的种族压迫问题 33:17今日美国的种族纷争,或许和十九世纪末的奥地利比较相似 35:25白人种族主义已然愈演愈烈,美国社会在未来的种族情绪和斗争恐怕只会越来越多 推荐书目: 《风雨横渡》西蒙·沙玛 《帝国的分裂》郑非 《美国革命的思想意识渊源》伯纳德·贝林 主持: 徐悦东 郝汉 节目编辑: 郝汉 后期制作: 崔旭蕾 配乐: Amazing Grace-Judy Collins Bossa Antigua-Paul Desmond 互动: 在微博话题#Naive咖啡馆#说出你的想法,或前往微信公众号「Naive咖啡馆」留言 联络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本节目由文化品牌「理想国imaginist」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表示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37分钟
4k+
4年前

对话顾湘:如果永远在工作,那我活着才没意思

顾湘辞去工作选择在上海郊外的赵桥村隐居,如今已经六年了。用她自己的话说,她目前过上了向往已久的“钱少事少”的生活。她将她在赵桥村的日常写成《赵桥村》,于前年由理想国出版。在自然、季节的变幻之中,一个上海郊区的小村庄被她谱成了一曲关于21世纪都市与郊区日常的咏叹调。 在顾湘记录自己千禧年前后在俄国留学岁月的一部早期作品《在俄国》中,这种咏叹日常的基调便早已存在。不论是写俄国还是写上海郊外,顾湘的语言都充满细节,她总能关照到日常生活的残破、永恒,她将极其平常的每一天都过得有滋有味,并妥贴地将之安置到属于她自己的节奏之中。 本期Naive咖啡馆邀请到作家顾湘,聊聊她的驻村日常与创作,回忆俄国岁月以及自由自在惯了的她又对当下焦虑的都市生活有哪些观察? 本期嘉宾: 顾湘,作家、画家 董牧孜,媒体人 本期你将听到: 3:15从2011年到2019年,顾湘8年间都没出过书,她在干什么?她有创作焦虑吗? 5:42在千禧年前后,顾湘为什么会选择去俄国留学? 9:56 “上海的冬天让我皱缩起来,但《在俄国》的冬天却相当明朗” 12:04莫斯科光头党暴力事件频频发生败坏了普通人之间的相互信任 15:07萌宠博主大V@顾不厌的社交媒体生活观察 16:32 “邻居空调的轰鸣声”是住楼房不可避免的事情,住在村里就没有这样的事情 17:46《赵桥村》:在废土和科技交织的21世纪田园,书写关于季节与自然的终极浪漫 20:24顾湘为什么辞职来到上海郊区过隐居生活 22:22 “时间是最宝贵的,不过有时候为了生存确实要牺牲一些时间” 24:17 “如果永远在工作,那我活着才没意思” 25:42上班忙到没有闲暇确实可能没时间了解自己的兴趣或者成为自己 27:30生活里特别容易丧的人(如太宰治)其实是内心“有劲”的人,因为忧郁是低落的热情 29:40顾湘身上那种自由散漫的文艺青年性格从未被现实改变过 32:14在北京时,顾湘因为“穷”被逼到要去当铺的经历 36:14 “我并没有因为青春文学好卖,就听出版社的建议多写一些青春文学” 37:08 “被郭敬明铭刻的传奇作家”顾湘和那些80后作家依旧保持着联系吗 38:19日常生活对顾湘创作的影响,“我希望来自真实的细节越多越好” 39:26一个被猫给耽误了的旅行作家 41:15 “长篇小说对我而言太难了” 推荐书目: 《赵桥村》顾湘 《在俄国》顾湘 《好小猫》顾湘 主持: 董牧孜 郝汉 节目编辑: 郝汉 后期制作: 管薇 配乐: Infinity-Zemfira Bossa Antigua-Paul Desmond 互动: 在微博话题#Naive咖啡馆#说出你的想法,或前往微信公众号「Naive咖啡馆」留言 联络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本节目由文化品牌「理想国imaginist」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表示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41分钟
26k+
4年前

读她的影评胜过去电影院看电影

昆汀·塔伦蒂诺是保利娜·凯尔的头号“迷弟”。 罗杰·伊伯特说“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保利娜·凯尔对美国电影的推动无人可以超越。” 保利娜·凯尔或许是最有影响的美国影评家,她将电影评论提高到艺术的高度,她的评论几乎成为了美国文化的一面旗帜。有人说读她的影评胜过去电影院看电影。她对经典巨制和商业快餐都有自己的洞见,她的影评从不止步于经典,她从不迷信欧洲电影,对于垃圾商业片,她也从不吝惜自己的点评与鉴赏。 总而言之,她最关心电影如何带给我们乐趣,她说:“我们爱看电影只因它让我们看了快活。” 本期Naive咖啡馆邀请到两位女性影评人雷普利和余雅琴、新京报书评周刊文化记者徐悦东,跟我们聊聊影评人保利娜·凯尔的传奇故事和她那些具有阅读快感的评论,她的影评如何深刻塑造如今的好莱坞电影人以及她们所了解到的关于中国电影人与影评人之间的互动和创作生态。 本期嘉宾: 雷普利,反派影评常驻嘉宾、热心影迷 余雅琴,媒体人、影评人 徐悦东,新京报书评周刊文化记者,热爱电影 本期你将听到: 7:28 许多影评人并非影迷,保利娜·凯尔却是一个深度影迷 9:36 保利娜·凯尔作为影评人的幸运:成长于欧洲电影新浪潮中,成熟于好莱坞电影新浪潮中 11:43 昆汀是保利娜·凯尔的“迷弟”,她的电影评论如何塑造一批重要的美国电影人 12:42 影评人该怎样与电影行业保持距离,电影人该怎样尊重影评人? 14:49 保利娜·凯尔反对如今早已被奉为圭臬的“电影作者论” 17:08 中国影评人面临的艰难创作生态:红包影评人、好评观影团、豆瓣短评、营销号...... 20:40 保利娜·凯尔为什么对援引各路理论的影评写作不屑一顾?她和苏珊·桑塔格有怎样的论战? 23:11 保利娜·凯尔的“美国性”,她从不迷信欧洲电影,认为“一切的艺术都有娱乐性” 23:50 《太空漫游2001》《八部半》在保丽娜·凯尔看来都是烂片 27:01 保利娜·凯尔赞赏戈达尔,但认为许多美国年轻电影人只是在乱拍 25:55 保利娜·凯尔对艺术电影、商业电影、类型电影不作明确区分 27:51 保利娜·凯尔认为技术应该隐在艺术之下,她极少评价由技术带来的电影变化 28:28 保利娜·凯尔的左翼立场和她对大众电影的赞赏为什么没办法嫁接到中国语境之中 30:13 对比成熟的好莱坞电影产业体系,中国电影人如何夹缝生存:商业和艺术,双手都要抓,双手都要硬 49:11 保利娜·凯尔没有浅薄地套用女性主义理论,她对费里尼和库布里克等权威男导演的挑战和她对那些充满雄性荷尔蒙的成熟男演员的情欲凝视都反映出了她当时极其先锋的女性解放视角 推荐书目: 《电影时代》保利娜·凯尔 《伟大的电影》罗杰·伊伯特 《黑色电影》詹姆斯·纳雷摩尔 主持: 徐悦东 郝汉 节目编辑: 郝汉 后期制作: 管薇 配乐: The Godfather (Love Theme)-Nino Rota Bossa Antigua-Paul Desmond 互动: 在微博话题#Naive咖啡馆#说出你的想法,或前往微信公众号「Naive咖啡馆」留言 联络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本节目由文化品牌「理想国imaginist」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表示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54分钟
9k+
4年前

旅行作家保罗·索鲁:在火车上,一切皆有可能

“在你成为道路之前,你不能走上那条路。”在著名旅行文学家保罗·索鲁看来,文学与旅行密不可分。 最好的文学爱好者往往是旅行者,他们拥有相似的好奇心与想象力:翻开书页的那一刻,我们便不由自主地踏上了那条唯一的道路;出发的一瞬间,我们也不可避免地开始书写自己的人生。当保罗·索鲁还是个小男孩,无法独自出门远行的时候,文学作品曾是带他游历的“道路”;在全球各地漫游五十余年之后,他将自己读过、写过的有关旅行的哲思、洞见与智慧箴言浓缩在《旅行之道》一书中。 本期Naive咖啡馆邀请到媒体人里维奇、旅行专栏撰稿人喜喜、郑子宁,聊聊这本“文学爱好者的旅行指南”,分享他们各自的旅行经历以及阅读保罗·索鲁带来的那些“来自路上的启示”。 本期嘉宾: 喜喜,自由记者、旅行专栏撰稿人,用“沙发冲浪”的方式看世界(个人公众号:喜喜见闻) 郑子宁,工程师、语言学爱好者,旅途中永远都在试图以半桶水的当地语言和当地人尬聊,著有《东言西语》(豆瓣:痴愚乡愿亦双相) 里维奇,媒体人、文学评论人(微博@BeulahDong) 本期你将听到: 3:12保罗·索鲁的旅行游记,帮我回忆了我童年中的中国 4:35他1986年来到中国,他记录下了那时人们对中国未来充满信心的状态 7:33保罗·索鲁和何伟一样,给中国人留下了对世纪末生活的独到观察 11:05旅行游记中的“局外人”视角为什么重要? 13:11保罗·索鲁在红灯区“找小姐、拉皮条”的故事,旅行中的不堪值得记录吗? 18:36保罗·索鲁的旅行之道:为什么一定要乘火车旅行? 20:27 “印度火车像一个横过来的阶级社会。” 20:50永远在抱怨食物的保罗·索鲁 24:40名人故居往往成为旅行游记中会大书特书的目的地 26:21在旅行中感到幻灭的经历:泰姬陵、伊朗 29:04保罗·索鲁怎样吐槽旅行中的盲目购物? 30:35在旅行中买东西可以考察当地人的经济生活和金钱观 31:53保罗·索鲁的旅行奇遇:一位为了拿走一台录音机而卖身的俄国女子 推荐书目: 《旅行之道》保罗·索鲁 《火车大巴扎》保罗·索鲁 《在中国大地上》保罗·索鲁 主持: 里维奇 节目编辑: 郝汉 后期制作: 管薇 配乐: 太空浪子-Joyside Bossa Antigua-Paul Desmond 互动: 在微博话题#Naive咖啡馆#说出你的想法,或前往微信公众号「Naive咖啡馆」留言 联络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本节目由文化品牌「理想国imaginist」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表示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39分钟
5k+
4年前

设计和技术早该让人人成为亿万富翁

他被哈佛大学评为最有影响力的校友之一,美国建筑师协会将他誉为全美最伟大的建筑师和设计师之一。他一生共获得了28项美国专利和47个荣誉学位,他获得里根总统颁发的自由勋章。 他始终关注技术的社会效果,他提出了我们所熟悉的“少费多用”原则。 他被称作“二十世纪的达芬奇”。他是富勒。 苹果创始人乔布斯说:“或许他们(富勒等人)是别人眼里的疯子,但他们却是我们眼中的天才。因为只有那些疯狂到以为自己能够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改变世界。” 本期Naive咖啡馆邀请到技术创业者王汉洋和建筑史研究者王可达,聊一聊富勒其人和他那些影响深远的设计与思想。 本期嘉宾 : 王汉洋,泛化智能CEO、播客《社会人科技评论》主播、B 站《怪物尚志MonsLog》主持 (微博@MasterPa) 王可达,建筑史研究者、展览策划人,毕业于北京大学,目前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东亚建筑与艺术史 (微博@可达之境) 本期你将听到: 03:15 富勒是谁?我们在生活中能看到哪些他的设计? 06:07 一个天才设计师怎样总结人类大历史 09:29 那些大开脑洞的技术设想:戴马克松世界地图、地球镜...... 10:07 富勒认为,在设计上打破专业主义,超越国别政治,才能增进人类整体福祉 14:14 《关键路径》仿佛一本献给上帝的“技术圣经”,论述上有极宏大的野心和信仰般的笃定 16:13 人类是从海豚和鲸鱼进化而来的? 17:59 怎样从富勒的生平来理解他的思想?哈佛、超验主义、二战中担任军舰长官、阿波罗登月...... 24:38 曾给福特的公司设计室内建筑,因美国世界博览会在建筑界开始声名大振 30:05 富勒和达芬奇都信仰上帝,他们认为一切设计其实都证明了上帝的存在 32:30 苹果广告“致Macbook背后的你”的理念——人怎样使用工具,竟是乔布斯取自富勒的思想? 推荐书目: 《关键路径》理查德·巴克敏斯特·富勒 《为真实的世界设计》维克多·J.帕帕奈克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马歇尔·麦克卢汉 主持: 郝汉 节目编辑: 郝汉 后期制作: 管薇 配乐: Almost Human-Lauren Daigle Bossa Antigua-Paul Desmond 互动: 在评论区或微博话题#Naive咖啡馆#说出你的想法 联络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本节目由文化品牌「理想国imaginist」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表示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38分钟
3k+
4年前

欧风美雨中,拉丁美洲如何突围?

加西亚·马尔克斯、切·格瓦拉、马拉多纳......想必人人对他们的名字都不会感到陌生。而在拉丁美洲的小说、传奇、体育、音乐之外,我们似乎极少注意到这片土地上的思想历史。对此,人们甚至不禁要问,拉美有思想吗?拉美思想是否只是大航海后的欧洲舶来品?这片崭新大陆上没有古老灿烂的文明,又何来思想的历史? 在二十世纪,拉丁美洲和中国一样,遭遇了势不可挡的“欧风美雨”,我们都被暴力地裹挟进了现代性的漩涡中,而在这场深刻的历史变局中,我们都在不断地进行思想与行动上的尝试,试图对西方文明“突围”,找到一条“救亡图存”之路。而拉美没有中国这样强大又清晰的文化谱系,他们的思想探索常会陷进欧洲中心论的窠臼。我们是谁?我们有没有自己的文化?这些问题常常幽灵般地萦绕在拉美思想者的脑海里。 本期Naive咖啡馆邀请到了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拉美思想译丛主编滕威和界面文化记者赵蕴娴,与我们谈一谈拉丁美洲的思想和那些致力于救亡图存的“救赎者”们,以及他们如何将思想付诸行动。 本期嘉宾: 滕威,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2013-2014年度哈佛-燕京访问学者、拉美思想译丛主编 (个人公众号「海螺社区」,ID:naipezln) 赵蕴娴,界面文化记者 本期你将听到 : 03:06 师从戴锦华的滕威怎样与第三世界、拉丁美洲结缘 06:41 如今我们对拉美的关注多是消费主义式的,连文化精英也感到相当陌生了 10:12 拉美的思想家和欧洲不同,他们不需要哲学博士学位,球星马拉多纳也可以被称作思想家 11:13 拉美思想没有宏大体系,没有清晰的边界,许多小说家同时都是思想家 11:57 为何拉美思想著作在开篇总会强调“我们也有思想”?拉美在二十世纪遭遇西方时的文化自卑和彼时中国有何不同? 19:49 《宇宙种族》《爱丽儿》是拉美知识分子对自身文化的首次确认,对所谓拉美种族“劣根性”的一次反动 22:28 从康有为、梁启超到五四,中国知识分子同样在探索面对西方的突围之路 30:06 “拉美思想总是有一个巨大的对话对象,那便是欧美世界”,拉美如何从“崇美”走向“反美”? 34:48 加莱亚诺在《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里说:国际分工是有些国家专门盈利,有些国家专门损失 37:22 怎么看待《救赎者》作者克劳泽的观点 38:05 所谓“革命都是肮脏和暴力的”只是一场后冷战思维的狂欢 39:52 “南方银行”是拉丁美洲与全球金融资本主义脱钩的一次实验 42:49 克劳泽试图在切·格瓦拉、巴斯孔塞洛斯身上捕捉的某种矛盾性:意识形态会变成教条吗?思想者该如何行动?面对复杂现实,知识分子要审时度势还是一以贯之? 45:19 “我不会轻易地呼吁行动,我没办法为年轻人的生命负责” 49:22 戴锦华曾说过一件趣事,她在前往拉美的航班上碰到一个中国人,他读罢《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说:“哎,我们来晚了。(这片大陆的资源早已被抢占殆尽)”今天的国人如何看待拉美? 推荐书目: 《救赎者:拉丁美洲的面孔与思想》恩里克·克劳泽 《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 爱德华多·加莱亚诺 《面具与乌托邦:墨西哥人民及其文化剪影》萨穆埃尔·拉莫斯 《“边境”之南:拉丁美洲文学汉译与中国当代文学(1949-1999)》滕威 主持: 赵蕴娴 郝汉 节目编辑: 郝汉 后期制作: 管薇 配乐 : Zamba Al Che-Victor Khara Bossa Antigua-Paul Desmond 互动 : 在评论区或微博话题#Naive咖啡馆#说出你的想法 联络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本节目由文化品牌「理想国imaginist」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表示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53分钟
5k+
4年前

我们与"恶"没有距离

邪恶,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难清晰定义的概念之一。人类探讨何为邪恶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忏悔录》中,奥古斯丁便从神学角度探索了“恶”的起源;二战之后,汉娜·阿伦关于“恶之平庸”的论述在学界引发巨大争议。从社会事件中频频发生的残暴恶举,到战争时期令人瞠目结舌的反人类暴行,再到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暴力和匿名攻击。邪恶与普通人的距离是如此遥远,但又如此之近。 《恶人:普通人为何变成恶魔》的作者在书中通过访谈,记录下了侵华日军的骇人自白,还原了普通人逐步沦为恶魔时的心路历程,藉由哲学、文学和社会心理学等多个学科对“恶”的思考,分析其背后复杂的心理和社会因素,也引导人们反思自己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我们要如何应对仍在不断发生的暴力事件,要怎样才能不犯下重复的错误?知识能否解答人性中的晦暗面向?我们与恶的距离,是否近在咫尺? 本期Naive咖啡馆邀请到了燕京书评主编萧轶,理想国编辑张璇硕、EG,和大家聊聊“恶”。 本期嘉宾: 萧轶,《燕京书评》主编(个人公众号「手纸」,ID:shouzhi2020) 张璇硕,理想国译著馆编辑 EG,理想国译著馆编辑 本期你将听到: 4:15《恶人》不分章节,不下结论,作者在“如果...可能...但是...”式的书写中不断地反思、推翻自己 8:59 当我们讨论“恶”的时候,必然会面临的悖论:邪恶既是恶魔和他者,又是平庸和寻常的/我们是自由和具备自主能力的,同时又是环境的产物 12:06 纳粹高阶军官艾希曼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阿伦特所谓“恶之平庸”真的经得起推敲吗? 19:07 为什么说“恶”往往和“爱”相联系?人们会为了保护同袍去血刃敌人 23:09 “恶”的美学分析:纳粹、种族净化、瓦格纳、未来主义、为天皇而死的崇高感 30:05 “恶”的技术性阐释:恶行与共情能力有什么关系?“零度共情”必然产生恶人吗? 36:27 回望二十世纪的残暴时,我们得回到叙事,集体化纪念是遗忘,是对个体的抛弃,对记忆的清算 38:35 怎样理解加害者的“自白”?如果这对他们起着某种拯救作用,我们又该怎样呈现它? 41:00 高度性别化的“恶”与“恶人”:战争为何总伴随着对女性的强暴? 53:41 如何在作者极富文学性的书写中,进行一场和“恶人”的零距离冒险 推荐书目: 《恶人:普通人为何变成恶魔》 詹姆斯·道斯 《恶的科学:论共情与残酷行为的起源》 西蒙·巴伦-科恩 《奥斯维辛:一部历史》 劳伦斯·里斯 《耶路撒冷之前的艾希曼:平庸面具下的大屠杀刽子手》贝蒂娜·施汤内特 《日本之镜:日本文化中的英雄与恶人》伊恩·布鲁玛 主持: 郝汉 节目编辑: 郝汉 后期制作: 崔旭蕾 管薇 配乐: 大悲咒-印能法师 Bossa Antigua-Paul Desmond 互动: 在微博话题#Naive咖啡馆#说出你的想法,或前往微信公众号「Naive咖啡馆」留言 联络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本节目由文化品牌「理想国imaginist」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表示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58分钟
6k+
4年前

为什么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英国,而不是中国、印度或日本?

怎样从经济角度理解“治乱兴衰”的历史循环?为什么工业革命率先发生在英国这个蕞尔小岛,而不是中国、印度或者日本?它又为什么开始于1800 年前后?为什么生产力的极大解放没有促成全世界普遍富裕?经济史学家格里高利·克拉克试图在新作《告别施舍》中,用近年来流行的“大历史”叙述方式,解答这三个彼此相关的命题。 本期Naive咖啡馆邀请到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曹光宇和创业者王汉洋,聊一聊克拉克那些关于世界经济史的反直觉观点和逻辑,它们对当下的启示,以及我们要如何看待、阅读“大历史”类书籍? 本期嘉宾: 曹光宇,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巨有文化旗下经济学播客《子非鱼》主播,关注政治经济学与数字经济 (微博@Gareth_C) 王汉洋,泛化智能CEO、播客《社会人科技评论》主播、B 站《怪物尚志MonsLog》主持 (微博@MasterPa) 本期你将听到: 2:45《告别施舍》和其他讲述经济“大历史”的书相比,有什么特别之处? 7:20为什么说在1800年与公元前十万年,人的生活境况其实没有太大区别 13:47怎样通过小农经济中的“内卷化”现象,来理解如今就业市场上的过度竞争? 15:03什么叫“马尔萨斯陷阱”?从文化、观念上,理解人类从前工业经济到工业经济的巨变 24:03工业革命发生之谜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解释:英国中产阶级文化透过生物机制传播到社会各个角落? 34:55我们误解了工业革命,它是否和一时的技术创新关系不大 39:13穷国与富国的差异真的在于其人口劳动力素质的高下吗? 43:39批判性地看待所谓“大历史”叙述:社会世界存在多重变量,其中没有因果,只有相关 推荐书目: 《告别施舍》格里高利·克拉克 《国家为什么会失败》德隆·阿西莫格鲁/詹姆斯·罗宾逊 《枪炮、病菌与钢铁》贾雷德·戴蒙德 主持: 郝汉 节目编辑: 郝汉 后期制作: 崔旭蕾 配乐: Downton Abbey Theme-Taylor Davis Bossa Antigua-Paul Desmond 互动: 在微博话题#Naive咖啡馆#说出你的想法,或前往微信公众号「Naive咖啡馆」留言 联络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本节目由文化品牌「理想国imaginist」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表示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48分钟
6k+
4年前

被承认的反动派:导演大卫·林奇的好莱坞往事

在好莱坞梦工厂,大卫·林奇始终是一个独特的“造梦人”。 他34岁即凭借《象人》入围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提名,而后的《蓝丝绒》《穆赫兰道》,亦入围奥斯卡。1990年,《我心狂野》获第43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同年,悬疑犯罪电视剧《双峰》在美国广播公司(ABC)播出,狂热席卷全国,他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形象也由此为世人所熟知。称他为“鬼才导演”,一点也不为过。他屹立影坛半世纪,当回顾20世纪的电影史时,我们已经无法绕过林奇。 而关于大卫·林奇,评价始终褒贬不一。他的《蓝丝绒》《我心狂野》《双峰》《穆赫兰道》,看得懂的人会沉迷,看不懂的人会鄙夷。三次陪跑奥斯卡,而最终却仅仅收获“终身成就奖”。是实至名归,还是好莱坞“碍于情面”? 本期Naive咖啡馆借着《梦室:大卫·林奇传》的出版契机,邀请到几位大卫林奇的爱好者们,作家btr、影评人余雅琴、理想国艺术馆主编马步匀和新京报书评周刊文化记者徐悦东,一起聊一聊这位独特鬼怪的作者导演大卫·林奇。 本期嘉宾: btr,作家、译者、艺术评论人,著有《迷你》《意思意思》等 (微博@btr) 余雅琴,媒体人、影评人、策展人,曾任第 14 届FIRST影展剧情片初选评委 (微博@余氏雅琴) 马步匀,理想国艺术馆主编 徐悦东,新京报书评周刊文化记者,热爱电影 本期你将听到: 5:33 大卫·林奇在中国的早期传播:院线电影衰落+盗版光碟昌盛 13:24有着艺术家特质的大卫·林奇得到欧洲电影节青睐并不奇怪 19:30 在拍摄《蓝丝绒》的过程中,大卫·林奇与下一任伴侣互生情愫,对此,他的时任妻子回忆到:“当我有天去了片场,发现我的先生每天和身材姣好、穿着蕾丝内衣的女主角在一起的时候,我就什么都明白了。" 21:21 与依赖直觉的创作方法相同,大卫·林奇选角也更看重虚无缥缈的气质、氛围 22:51 “如果你拍电影时不忠于自己,电影又不成功,就等于死了两次” 23:31 《双峰》让处于影视鄙视链底端的电视剧达到了电影级别的效果 32:31 大卫·林奇希望他的观众感知,而非看懂电影 35:07 将电影视为作品而非产品,大卫·林奇看重表达自由,而不那么在意表达形式 47:58 大卫·林奇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内部和好莱坞的批判,但缺乏对阶级问题的反思 49:18 大数据加持下的资本环境让大卫·林奇这样的导演越来越少 52:07 大卫·林奇电影具有超前的AR(增强现实)性,游走在现实与虚构的边界 推荐书目: 《梦室》大卫·林奇/克里斯汀·麦肯纳 《电影时代》保利娜·凯尔 《黑色电影》詹姆斯·纳雷摩尔 主持: 余雅琴 节目编辑: 郝汉 后期制作: 崔旭蕾 配乐: Shadow-Chromatics Bossa Antigua-Paul Desmond 互动: 在微博话题#Naive咖啡馆#说出你的想法,或前往微信公众号「Naive咖啡馆」留言 联络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本节目由文化品牌「理想国imaginist」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表示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55分钟
3k+
4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