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件事非常火,网上流传着一封信: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的女儿,宗馥莉,决定辞去副董事长、总经理职务,不再参与娃哈哈经营管理。 网上各种奇怪的猜想都有,有人说娃哈哈官方未回应、辞职这件事真假未知;有人说涉及侵吞国有资产;甚至有夸张的,已经把各种宫斗戏码都给脑补出来了。 昨天晚上。。。。 这段时间,不少读者让我聊聊这件事。 但说实话,我并不了解内情。没法妄加揣测其中的是非。 不过我觉得,这件事的热度背后,确实展现出了一个无法被忽视的话题:随着企业创始人的老去,“接班”问题,该如何解决? 中国的第一代企业家,大多起家自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如果那时他们20-30岁,那么如今,他们正好集体进入60-70岁的年龄区间。 接班,对他们而言,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其实,按照很多人的传统观念,这完全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 中国人说“子承父业”。这不是天经地义。 但在现实世界,却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难题。 比如,有的企业交给“二代”后,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水土不服,要么是那些老臣不服新老板,要么是新老板希望换上自己信任的高管,让老臣感慨“卸磨杀驴”。 甚至,现在还有一种新趋势:二代们,完全没有子承父业的欲望和野心。或者自己更感兴趣、更想做的事业。 小马宋老师就说过一个故事: 我遇到过一个企业,年收入在100亿左右,他们品牌部的负责人就跟我讲:我有时候觉得我们老板很可怜的,他70多岁了,子女都没能力管公司,这么大年纪一天都不能休息,他已经被这个公司和业务绑架了。 为什么会这样?我想斗胆,和你聊聊我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我有一个观点,这涉及到你看待企业的一个核心观念:你究竟是把企业当成一套房子,还是当成一个孩子? 什么叫一套房子?房子本质是一种资产、一种需要传承下去,让子女不断享用的资产。 你买房子的目的是什么?自住、收租、或者涨价以后卖了换钱。房子对你而言是一种“工具”,你一定会希望这个工具的价值越高越好。房子价值千万,你就是千万富翁。 想想看,今天你通过努力和拼搏,买下了一套上海核心地段的大房子,这是你一生的辛劳和血汗。当你老去,甚至将要离开人世时,你会想要怎么做? 没错,你一定会把它交给自己的孩子,让孩子有舒适的房子可以住。哪怕他不想生活在上海,想去个悠闲的地方居住,甚至想周游世界,他也可以把这套房子出租或者出售,获得不错的收入。 总之,这时你的想法是:资产是用来服务我和家人的,它的作用是绝对不要让我的后代,继续吃我当年的苦。 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接班”就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既要保证交接平稳,又要保证这个过程不会让资产本身大幅缩水。 然而,这个过程注定是艰难的。 为什么?哪怕你能学到父亲的知识和视野,但企业经营中的众多软实力,是根本没有办法通过血缘代际传承的。 什么软实力? 比如,你不知道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疯狂的崇拜、迷恋你的父亲,那就是不知道,而且学也不可能学得来,因为这就叫“个人魅力”,而不是“家族魅力”。 比如,你不理解为什么企业里会有很多明显不合理的流程、不合理的系统,那就是不理解,而且你一动就会出乱子。因为这个问题诞生的那一刻,可能是为了解决某个你不知道的更大的问题。 现代企业,尤其是大企业,是一个复杂系统。身处这个系统中的各种人,都是在各种盘根错节的利益纠葛、博弈中,一路走到今天的模样。其中的很多微妙细节,甚至可能创始人自己都说不清楚究竟为什么会这样,但它就是这样稀里糊涂的传承了下来。 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个人意识越来越强烈。从小生活优越的二代们,也未必能看得上父亲的产业,尤其是农业、养殖、水产这样一些比较辛苦的行业。 那该怎么办?其实,还存在另外一种看待企业的观念:企业不是一套房子,不是你用来服务孩子的工具。 企业,它本身就是一个孩子,一个有独立人格、独立生命、独立使命的孩子。 对于你的孩子,你会希望他怎样?你会希望他开心、希望他快乐,希望他可以按照最适合他的方式,过着属于他自己的人生。 当你老去,甚至将要离开人世时,你会不会说对已经成年的孩子说。孩子啊,离了我,你可怎么办啊,要不,我把你托付给我另外一个孩子吧,你什么事情都听他的。你会这么做吗? 不会,因为把他培养成年,让他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这本身就是你的使命,也是你的成功之处。 你可能会说,可企业毕竟是我创造的啊?没错,企业是你创造的,因此你会获得一部分股份,并且这份股份可以传承给你的子女,让你的子女永享企业经营的一部分收益。 但请注意,只有股份和收益在传承,企业本身,是没有传承的。 企业,说的小一点,是属于全体股东的,说的大一点,甚至是属于整个社会的。是整个社会需要你的企业,需要你的企业提供的某种服务,企业才有存在的必要。 一旦有一天,社会不再需要你企业提供的服务。那你所有的美好愿景,都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某种意义上,其实是不存在“接班”这个问题的。 当创始人老去,他们甚至可以拿着股份,安然退休。那企业怎么办?交给职业经理人就好。 乔布斯去世,接班苹果的是乔布斯的儿子吗?不是。那苹果有就此消沉吗?没有,反而在库克的带领下,成为了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公司。 芒格去世、巴菲特年近百岁,接班的是他们的儿子吗?不是,巴菲特早早就选定好了两位接班人:格雷格·阿贝尔与阿吉特·贾恩。并把他们在身边培养多年。 最后,我想说,这两者观念,其实并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甚至你可以说,它更像是一种“文化传统”。 你可以看到,在很多东亚地区,比如中国的香港和台湾,甚至包括日本韩国,都存在着大量的家族企业。比如香港的李嘉诚家族、韩国的三星集团。 这些家族的二代三代们,目前都在实际掌控并运营着公司,整个过程也一切平稳。 一些家族企业,比如香港的李锦记,甚至发展出了一套完善的“家族宪法”,用白纸黑字,明确家族治理和公司治理的责权利边界。历经一百多年,依旧能稳定传承。 家族企业并不一定落后,只是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解决“传承”问题。 而欧美的很多企业,更习惯于形成一种“职业经理人”文化。由职业经理人打理企业,家族后人则只持有股份。比如迪士尼背后的迪士尼家族,或者沃尔玛背后的沃尔顿家族。 但问题的关键是,企业的创始人,你一定要想清楚,究竟是想让企业成为一栋房子,还是成为一个孩子? 房子有房子的担忧、孩子有孩子的困扰。 但关键是,选定一条明确的道路,然后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这,或许是所有“接班”问题,共同的答案。
昨天晚上,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2024年度演讲刷屏了。 相比前几年,今年的演讲,多了点特殊意义。雷军公开了很多3年造车经历中背后的故事。 很多人看完以后,久久不能自已。我们时常被梦想激励,然而如今的雷军,似乎已经成为了梦想的化身。 斗胆分享4点自己的感悟,供你参考。 1、普通人总是寻找退路,高手眼中只能向前。 2021年1月15日,小米被美国制裁。 这个消息,简直像晴天霹雳。一个问题,/出现在所有人面前:如果手机业务无法继续,小米怎么办? 一位董事提议,要不,认真考虑一下造车? 可是,从手机到汽车,转变实在太大。资金,技术,市场,全是难关。没人知道,小米还有没有机会。 那怎么办?调研。雷军花了七十多天,往来10多个城市,面访了200多个人,最终坚定了进军智能电动车的目标。 目标虽然有了,但路上全是困难。资金,至少100亿美元。如果最终进不去世界前五,小米汽车注定无法生存。 最终,董事会同意造车。 雷军说,那一刻,他又兴奋,又迷茫。创业这么苦,真的还要从头再来一遍吗?年龄不小了,体力和精力真的还够吗? 但最后,他还是选择向前。3月30号,雷军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小米将正式造车,本人亲自带队,10年投入100亿元。没有给自己留任何的后路。 他说:这是我人生最后一个创业项目,我愿意押上一生的声誉和成就,为小米汽车而战。 我真的特别感慨,高手做事,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一点都不给自己留后路。 雷军,功成名就、荣誉等身。他完全可以安享一份悠闲的退休时光,不必再拼杀在激烈的商战一线。 然而,对于找到了自己一生使命的人而言,或许永远不存在“退休”这件事。是啊,退休以后做什么呢?难道不还是做自己热爱的事业、自己使命所在的事业? 可是,这个过程总有困难、总有挫折。万一打了退堂鼓,至少动力不足了,怎么办? 他们的选择竟然是:主动断了自己的后路。 你看雷军,一旦决定造车,立刻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全世界发下大愿,将“押上一生的声誉和成就”,就为此一战。 怎么样,现在全世界都已经知道你“吹”的大牛,你还能反悔吗?还能退缩吗?还能撂下这摊子事,去享受生活吗? 我们普通人做事, 总爱先找退路。而高手做事,只能向前。 2、普通人沉迷寻找捷径,高手心中只有征途。 决定开始造车后,雷军面临两个重大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汽车业务,要不要独立融资、独立上市? 这听起来非常诱人。用别人的钱造车,不占用小米的资金。更何况,拉投资,对小米和雷军来说,也绝非难事。 但拿了投资,就必须照顾到合作者的利益,而造车周期很长,和每位投资者的想法保持一致,非常困难。同时,造车的难度极大,小米集团的每一个人,必须毫无保留的支持、全力以赴,才有胜算。 但是,经过多轮的深思熟虑,雷军还是决定小米全资自己干,钱全部自己掏,风险全部自己扛。 第二个问题,是自己从头做起,还是找代工厂? 很多人劝雷军,2021入局做车,已经晚了。要抓紧时间,赶紧找代工厂。 但雷军说,这件事,他们吃过亏。当小米刚刚创业时,就是这种“轻模式”,初期速度很快,但根基不扎实。 所以,雷军决定:不走捷径,不收购、不代工,从核心技术出发,10 倍投入,认认真真造一辆好车。 我想,如果用一个词总结雷军最开始造车的这段经历,这个词或许是:难而正确的事。 遭遇难题时,寻找捷径,是我们的本能,这本身其实并没有错。 然而,我们总是找着找着,就偏离了原先的道路,忘记了预定的方向,甚至把“找捷径”,当成了目标本身。 你看,我们读书、求学、买房、结婚生子,都是为了获得幸福的生活。 考更好的学校、读更高的学历、贷款买车买房、这些本质上,都是“捷径”,更快更稳地达到我们最终的目标。 然而,生活中有多少人,他们一年又一年的考学,加完全不切实际的杠杆,最终把这些捷径,当成了目标本身,而离真正的目标,越走越远。 再比如,OKR、KPI这些,原本只是管理的工具,然而有多少公司,把这些指标当成了目标本身? 普通人沉迷寻找捷径,而高手的心中,只有征途。 有一句话,或许像某种思想钢印一般,深深刻在雷军的大脑中: 只有坚持做正确的事情,才能走得更远。 3、普通人一生摸索热爱,高手将一生变成热爱。 造车过程中,雷军还遇到了一个难题:自己。从十多年前有了专职司机后,雷军就很少开车了。每当雷军和自己的团队交流,总会感受到巨大的压力。 绝不能让自己成为团队的拖累。必须迅速弥补。 怎么弥补?第一步,就是自己开车。 自己的车开熟了,就去借车开。朋友的车借的差不多了,就去小米公司的地下车库里去晃悠,看到不熟悉的车,就让助理去贴一个字条,询问车主能不能借来试驾。 三年下来,雷军总共试驾了170多辆车。 但光是开车还不够,雷军发现很多知名汽车品牌的创始人,都是赛车手。 于是,雷军又开始学习赛车。 学到1最后,雷军已经练到,能驾驶小米su7漂移. 为什么一定要做这些?雷军说:懂一行,爱一行,才能做好这一行。 我们每个人都会说“热爱”,都爱说“热爱”。甚至,我们喜欢把“找自己热爱的事业”,挂在嘴边。 然而,且不说很多人的真实目的,只是逃避现实、逃避自我。他们嘴里的“热爱”,永远只存在于遥远的天边。 即便他们找到了,一旦遇到困难、挫折,他们就会退缩,以“这不是我爱的事情”为借口,继续去寻找自己的下一个“热爱”。 他们不是真的热爱,只是沉迷于这种“热爱”自我感动中,不能自拔。 然而,雷军让我们看到。当你轻易作出“我不喜欢”的论断时,你真的了解这个行业了吗?你真的挖掘到它的有趣之处了吗?你真的愿意面对它一定会遇到的那些挫折了吗? 我们普通人的想法,是爱一行才能干一行。而真正的高手,是干一行就能爱一行。 普通人,用一生去摸索热爱。而高手的一生,本身就是热爱。 4、普通人注入感情,高手注入梦想。 去年12月底,小米汽车第一次亮相,但随之而来的,是也有大量质疑:苹果10年都干不成,凭啥你们 3 年能干成?能卖3000辆就要烧高香了。 于是,整个团队都笼罩在焦虑之中。 然而,真正的强者,可以被敌人打败,却绝不能尚未开战,就先被自己打败。 雷军顶住了压力,定下了两个重要的数字。 第一个,是产能。汽车的供应链及其漫长,2月份,就必须确定全年的产能。很多人,都赞成稳妥些。3万辆。但最后,雷军定了76000辆。 这意味发布后,平均月销要到1万辆。整个中国市场,能做到这件事的纯电轿车,只有特斯拉的Model 3。 除了产量,还有定价,雷军坚持认为,SU7的配置和体验,都远超Model 3,他们一定有勇气、也有底气定到 21.59 万。无论卖多少量,都认了。 终于,3月28号发布会后,他接受媒体采访时,一位同事激动的跑进来告诉他:4分钟破1万!27分钟破5万! 终于,这三年来的所有痛苦、委屈、不被理解,在那一刻,全部烟消云散。 雷军的年度演讲结束了,但他和小米汽车的故事,还远没有结束,甚至才刚刚开始。 普通人对生活,注入的是感情。而高手对生活,注入的永远是梦想。 我们何其有幸,能生活在一个这样的时代,这样一个创新永不停歇、梦想从不止步的时代。 我们或许无法达到雷军的成就。但他的精神、他的品格,甚至他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每个人无尽的激励。不是吗? 朋友们,祝你,也在任何时刻,都能像雷军一样,对生
这两天,无人驾驶网约车,萝卜快跑,火了。 我在2020年,就在长沙坐过百度的萝卜快跑出租车。已经4年多了。当时因为我特别感兴趣,所以请百度同学们专门安排的。很有意思。但因为保密性要求,所以没有披露太多细节。 之后的四年,我又至少带队2-3次,去百度参访。每次,都在百度园区里,体验了不断进化的萝卜快跑。 对这件事有点体感。和你分享。 这件事背后,不仅仅是自动驾驶,和网约车司机,AI和人的竞争。 同时也是自动驾驶,与自动驾驶之间的竞争。 什么意思? “汽车机器人”的发展,大概会经历四个阶段:网连化,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 王传福说,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也许,这场比赛,不是足球比赛,有上下半场。也许,这场比赛是篮球比赛,有四个小节。智能化只是第三小节。共享化,才是终局。 车企,大部分会参与第二(电动化)和第三节(智能化)的比赛。而“交通运营商”,对第四节比赛更感兴趣。在有百度之前,最有可能成为“交通运营商”的,其实是滴滴。 滴滴其实已经是交通运营商了。但是滴滴是一个“有人驾驶的”交通运营商。也是中国最大的,甚至唯一的全国性的交通运营商。面对无人驾驶技术来袭的时候,滴滴最有机会拥抱。因为“运营”这件事,它最有经验。 但是,就像QQ团队最终没能做出微信一样,滴滴最终没能成第一个“无人驾驶的交通运营商”。原因就不说了。去看看《创新者的窘境》吧。这本书,永不过时。 相反,百度杀出来了。 百度其实一开始,最想做的,在我看来,其实是今天华为想做的事情。就是用AI的能力,开发出“阿波罗”系统,成为所有车企的“灵魂”。但是,你知道的,主流车企们都不愿意“出卖”自己的灵魂。你越强大,越不能卖给你。因为把灵魂交到一个强大的人手中,你不确定是不是还要得回来。 所以,华为在这点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不断指天发誓,我绝不造车。你们相信我。我愿意只做配角。但是,手无寸铁的人,是很难相信有枪的人的。所以最近,华为又把“问界”品牌卖掉了。把枪扔掉。夯实自己不造车的承诺。就差跪在地上求你们相信我了。 所以,百度想做别人“灵魂”这件事,同样不顺利。那怎么办?干脆,直接杀到“共享化”算了。萝卜快跑,就是百度从“智能化的供应商”,到“共享化的运营商”的尝试。我直接到下一个路口,等着大家。 这个尝试,其实铺垫了很多年。今天,突然被看见了。而已。然后,百度股价大涨。 然后网上出现一些照片,说这些车是在后台“遥控”的。这些照片是真的,但是评价你当段子听听就好了。 2020年的自动驾驶,需要“前台安全员”,坐在主驾上,手握方向盘。但不开车。他们的存在是为了“万一”AI出问题,可以接管。当时“前台安全员”和车的配比,是1:1。就是一辆车,需要一个安全员。2024年的自动驾驶,需要“后台安全员”。就是坐在操控中心的“遥控台”上。万一哪辆车出问题,可以接管。后台安全员的比率,据说能做到1:10。就是一个安全员监管10辆车。 安全员,不是驾驶员。是技术阶段和监管要求。从前台到后台,从1:1到1:10,是巨大进步。以后大概率会到1:100,甚至1:1000。 那么,百度是不是就终于开挂了呢? 其实还不一定。因为百度真正的对手,根本就不是网约车司机。百度真正的对手,是另一条技术路线:单车智能。 我曾在这篇文章里写过,李彦宏的未来观里,真正的共享化自动驾驶,一定车路协同的。 什么意思? 你的车上有传感器。但是,不管什么传感器,只要装在车上,就肯定无法“传感”到,前面那辆大卡车再前面的那辆车。所有车载传感器,都有盲区。所以,真正共享化的自动驾驶,必须和路网的智能联动起来。 四岔路口红绿灯的数据,一路上的摄像头数据,等等。如果这些数据都能和汽车联动,才能让自动驾驶没有盲区。这时的自动驾驶,才真正的安全,真正的智能。 比如,我还没到路口,就已经知道前面堵了。于是,在提前的分岔口,就换了路线。 所以,百度的共享化自动驾驶,采取了“车路协同”的技术路线。不管是在北京,还是武汉,还是长沙,还是上海。百度和地方政府非常深度合作。创造了一个门槛极高的运营模式。因为这样的自动驾驶,需要官方提供大量的数据。但是,这样,也是护城河最高的。 很有意思。很有道理。 但是,有个人不同意李彦宏的想法。这个人,就是伊隆·马斯克。 马斯克认为,为什么要“车路协同”?人在开车的时候,问政府要数据了吗,“人路协同”了吗?如果人不需要和路协同,就能开好车,那么自动驾驶也一定可以。如果你觉得不可以,那一定你的算法有问题。 所以,马斯克坚定地在“单车智能”上下重注。他甚至把车上的激光雷达拿掉了,自动驾驶主要靠摄像头。为什么?人靠眼睛就能开,那车也一定可以。 前段时间,马斯克来了一趟中国。据说只谈了一件事,就是他基于纯视觉方案的单车智能技术FSD(Full Self Driving)的落地。如果这获得了通过,那么,你的特斯拉,就可以自己上路了。不需要路网支持,也不需要你的支持。 你的特斯拉自己上路,能做什么?能接单啊。 想象一下,你早上把车开到公司。然后去上班了。然后,你的特斯拉把自己开到一个“逆向充电桩”,把昨晚在家用3毛钱一度充的电,用4毛一度的价格,卖给附近的企业(他们从电网买,要1.2元)。突然,你的特斯拉接到一单。他自动接了单。然后自己拔下充电插头,飞奔向客户那里。把客户从A点送到B点后,又继续回来卖血 … 哦不,卖电。快下班时,它留了足够的电,去办公室把你接回家。晚上22点你睡觉了。它又开始喝半价的电。等着第二天继续帮你赚钱。 太厉害了。可是,这件事,百度也能干吧? 是的。但是,车路协同的运营成本,远高于单车智能。而且车路协同,只能跑在有路网智能覆盖的地方。但是,单车智能,没有不能去的地方。 所以,今天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我们正在自动驾驶,和人类驾驶之间做选择。但可能,这是你想多了。我们真正能做的选择,是在百度和特斯拉之间做选择,在车路协同和单车智能这两条技术路线之间做选择。 未来的这道题里,可能根本就没有“我自己开车”这个选项。 所以,萝卜快跑真正的对手,其实不是网约车司机。萝卜快跑真正的对手,是可能终将获批的特斯拉FSD。 作为消费者,不管谁获胜了,可能都意味着更便宜的打车费用。作为网约车司机,不管谁获胜了,可能都意味着自己将从运营者,变为消费者。 如果这一天变为现实,还会带来哪些变化? 还会带来的更大的变化,是整车厂的格局将面临巨变。 过去,汽车的购买者,是个人。当个人购买汽车时,会非常在乎颜色,喷漆,形状,或者发动机的轰鸣声。 但是,如果未来汽车机器人的第四节“共享化”变为主流,个人买车将越来越少。汽车最主要的购买者,将变为“交通运营商”。 想想现在,谁在买自行车?摩拜,哈罗,青桔。满街的车,都是“自行车运营商”的。自己拥有一辆自行车,变成了小众行为。 小米,蔚来,长城,我今年要采购200万辆汽车。你们分别报个价。什么?20万?不行。9.9万。你不做,我就找别人做了。 所以,共享化的时代,将会是整车厂逐渐成为代工厂的时代。一定还会留存一些卖给C端的整车厂。但会越来越少。 这时,你是不是突然之间就理解了,为什么华为打死不造车了?你们造吧。你们卷吧。我不参战。我在后面给你们提供弹药。整车厂越卷,弹药的生意越好。 可能会有人认为,萝卜快跑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其实,萝卜快跑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开始。 一个诸神之战的时代才刚刚开始。 观战吧。
这两天,无人驾驶网约车这件事,火了。 有人预测百度旗下的“萝卜快跑”,有望真的跑通无人驾驶网约车,一两年内就实现商业盈利。也有人晒出百度的股票,也一路走高。 而另一边,网约车司机,却集体请愿:能不能控制下它们的数量?能不能别把我最后的活路都卷没了? 不需要司机,4元都能打到的“萝卜快跑”来了,700万开网约车司机的饭碗,怎么办? 分享一些我的想法。 无人驾驶,网约车司机,你选谁? 10年前,我曾发过一个朋友圈:在《零边际成本社会》一书中,谢尔盖·布林预测,无人驾驶已经不远。 10年。无人驾驶,真的变成了现实。 这个“现实”,今天体验下来怎么样? 划算吗?有新闻说,“6公里才花了4块钱”。 舒服吗?有评论说,自动驾驶不拒载,不绕路,没气味,更不会和人吵架。 真好。但是,无人驾驶的技术来了,那靠驾驶吃饭的人怎么办? 今天的网约车司机,可能有两个特别明显的感觉: 和自己一样开网约车的人,多了。一天开下来能赚到的钱,少了。 据交通运输部公布数据,截止今年5月31日,网约车司机注册量已经突破了700万大关。 以广州为例。从去年12月到今年5月,不到半年,网约车日均订单量从14.21单下降至12.22单,日均营收也从343.34元降至311.63元。整月无休,收入也不超过1万元。 而以后,他们还要不得不面对第三件事: 无人驾驶的新技术,来了。 而且,似乎比真人更安全,更便宜,还24小时无休。 那网约车司机,该怎么卷? 面对这样的新变化。技术,和被技术影响的人,你选谁? 一个很经典的选法是:让屁股决定脑袋。 你坐在工程师的工位上,就选推广技术。 你坐在网约车的驾驶座上,就呼吁抵制技术。这很正常,也不应该被指责。 但这么选,结果可能不一定能遂人的愿。 什么意思?在选择拥抱“技术”还是拥抱“人”之前,我们不妨,再重温一个200年前的故事:卢德运动。那时的情况和今天异曲同工,或许能给你一点启发。 纺织机器,纺织工人,你选谁? 卢德是一个英国的工人。一个连夜把自家工厂的织袜机砸了的工人。 为什么砸?太恨了。本来勤勤恳恳,只为谋生,但突然有一天,工厂引入了很多机器。他们笑嘻嘻地管那个叫“织袜机”,然后转眼,就开掉了很多“织袜工”。 说失业就失业,怎么能不恨?砸。连夜砸。 自从1779年,内德·卢德砸毁了两台纺织机后,工人砸机器的事,开始隔三差五地发生。终于,到了1811年,一个诺丁汉的工厂主,再次削减了工人们的工资,愤怒的工人开始暴起,一口气砸毁了60多台纺织机。卢德运动,正式爆发。 此后,更多参与打砸的工人,也被统称为“卢德派”。 而工厂主也开始反抗。历史记载,有的工厂主曾打伤,折磨,甚至杀害卢德派。而卢德派呢,又会反过来暗杀工厂主,甚至集结烧掉了工厂主的家。 怎么办?英国政府,开始做选择。选择的结果,是派警察保护工厂,派士兵镇压卢德派。 后来,卢德运动被镇压了下去。一些卢德派被处死,一些卢德派被流放。 机器,最终取代了人。再后来,选择了机器的英国,率先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成为了远超其它国家的强国。 但这,还不是重点。 重点在于,今天的你,我,每一个人,也都客观上成了这场镇压的受益者。 因为人工最终没能阻止机器,生产效率极大提升,我们今天终于有机会买到9.9元的袜子,19.9元的T恤。 工人,工厂主,英国政府,所有受益的人。 现在,回到最初的问题:技术,人,你选谁? 技术能提效,发展很重要。但是这对卢德运动里的那些工人,会不会太残酷啊? 第一台织布机,也是被织布工人发明出来的。他们勤恳、努力。就这么突然被取代了,被失业了,他们以后怎么办? 如果你也有这种感觉,那么或许,我们还可以看看另一种选法。 4种立场,你选谁? 知乎上有位叫废豚FaiTuen的作者,在总结卢德运动时,提出了一套新的4个选项。他说,人们大约有四种立场。看看,能不能为你的选择做个参考。 第一,技术乐观主义。英国政府是对的。技术的进步,会带来短暂失业。但最终会创造出更多新的工种,新的产业,进而产生新的就业。要解决问题,应该是更快地让技术进步,否则只会落后。而落后,是要挨打的。 第二,自由主义。工厂主是对的。唯一有资格判断对错的,是市场。机器产品和手工产品,价格、效率、体验注定各有不同。谁更受市场欢迎,就活;谁不受市场欢迎,就死。生死应该交给市场,而不是打砸的运动。 第三,保守主义。卢德派是对的。如果科技进步影响了大量普通人的饭碗,那我们宁愿新技术来得慢一些。否则,不能让普通人受益的技术,再先进都是恶魔。 第四,社会主义。他们都不对。不应阻止技术发展,但应向最先掌握技术、甚至控制技术的人收重税,并转移支付给那些生活艰难的普通人。给他们失业保障,给他们再就业培训初次分配解决效率问题,再分配解决公平问题。 这4个立场你会支持哪一种立场? 理解了“保守主义”,你会理解工人,尊重“人”的命运。理解“技术乐观主义”,你会理解技术,尊重“技术”的力量。理解了“自由主义”,你会理解工厂主,尊重“市场”这只手的规律。理解了“社会主义”,你会理解所有人,尊重“社会”这个词的意义。 发现了吗?视野打开后,那道题,就不再只是你死我活的单选题,甚至不再只是选择题,而是:博弈。更复杂,却也有机会让多方受益,一起达成一个新的均衡。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英国政府换了一个解法。比如,一边继续推出产业政策,一边推出了失业工人的保障法案,和包括8小时工作时、辞退补贴、失业补贴、转业技能培训等等的公共服务。 今天,全国几百万的网约车司机又上路了。那条路,曾经跑过马车夫,黄包车夫,传统出租车司机。未来,还会跑上越来越多新车,但驾驶位上,不再有人。 新闻里,除了早就“开跑”的武汉,萝卜快跑还会进一步测试运营,跑到北京、上海、深圳、重庆等11个城市。 与此同时,在路的两边,一个个无人机外卖配送点,无人超市,无人工厂,甚至AI员工比人多的公司......也正在悄悄出现。有的故事,已经结束。有的故事,刚刚开始。
课代表总结: {吴士宏分享了自己40年的职业生涯经历,从IBM到微软,再到创业和抑郁,最终成为教练,活出了自己想要的状态。} 要点: - 😮 吴士宏的职业生涯充满传奇,从IBM到微软中国区总经理,再到创业和抑郁,最终成为教练。 - 🏆 在IBM和微软都担任过重要职位,有着丰富的商业经历和领导力。 - 📚 经历过事业巅峰和低谷,最终走出抑郁,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 💪 拥有强大的自我,能够面对挫折和困难,不断成长和进步。 - 🌟 建议年轻人要有自己的尊严生活基础,不要羞于追求物质,同时要对自己的青春负责,不要躺平。
00:00 全网千万粉丝IP创业夫妇 00:57小声比比:写作八年 篇篇都是十万加 02:20闪光少女:给中国的女性找偶像 05:17IP的定义是什么? 10:30 各个自媒体平台会种出不同的果实 13:30 什么是赛博佃农 20:28 传统媒体的凋零 26:33 梓泉是怎么做到篇篇10万加的 32:21传统媒体不需要争夺人们的注意力 35:57 传统媒体时代:中立客观,自媒体时代:情绪先行。 41:26 自掘坟墓?编辑工作从写稿到打标的转变 45:39 第一篇爆文:多生孩子的疯狂人生 55:17 小声比比的底色—强烈的表达欲 59:49 自媒体可能最能被称之为天赋的可能是表达欲 01:04:12天才与地才的区别:靠才华和表达欲或靠精密的计算 01:08:14现在的自媒体需要内容商业两手抓 01:13:30斯斯的自媒体变现逻辑—先跑ToB,再跑ToC 01:17:22品牌消亡之前的广告费都滋养了媒体公司 01:22:05自媒体商业模式:从广告到私域的进化之路 01:27:20要满足好用户,更要满足好客户 01:37:29图文是在自媒体里的商业效率之王 01:43:04自媒体广告接单攻略:从内容创作者到商业合作伙伴的转变 01:51:14给广告足够的内容价值 01:52:23自媒体是起步成本最小的创业,未来人人都是IP吗? 01:56:37自媒体是普通人的机会还是人中龙凤的机会? 02:00:04自媒体—低进入门槛低,天花板很高 02:04:18一条公众号25万,一个月8条 02:05:22自媒体时代:人人都能成为博主吗? 02:06:50我们会走向一个去中心化的时代吗? 02:11:26自媒体:一将功成万骨枯,头尾的差距太大了 02:13:42自媒体与餐厅创业成功率对比 02:23:12当每个人都成为IP之后,大家消费能力就会变强 02:27:22IP创业还在红利期吗? 02:30:21自媒体—95%的人是无法成为头部的 02:35:02给别人希望是冒着风险的,劝别人躺平是简单的 02:44:33头部IP的恋爱经历 02:49:15直男做IP难生存?非传统形象更受欢迎 02:55:58当今时代如何成功打造个人IP 03:02:02做C端的流量就吸引不了B端的客户吗? 03:05:35内容行业就是要以小博大 03:12:13自媒体雪国列车:头部IP的新追求 03:13:09头部IP齐聚直播间,揭秘年轻人创业新思维 03:15:56未来IP时代的年轻人如何脱颖而出 03:19:12如今IP变现链路有多短
00:00 巴奴火锅与海底捞的特色形成鲜明对比 02:13 引领中餐连锁进入以极致美味为导向的3.0供应链时代 05:14 预制菜定义模糊泛化 06:21巴奴火锅通过直营模式确保服务质量和品牌一致性。 07:40采取新思路管理策略,强调爱和责任 10:10餐饮业门槛提高,建议创业者深思熟虑、充分准备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