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2024年度演讲刷屏了。
相比前几年,今年的演讲,多了点特殊意义。雷军公开了很多3年造车经历中背后的故事。
很多人看完以后,久久不能自已。我们时常被梦想激励,然而如今的雷军,似乎已经成为了梦想的化身。
斗胆分享4点自己的感悟,供你参考。
1、普通人总是寻找退路,高手眼中只能向前。
2021年1月15日,小米被美国制裁。
这个消息,简直像晴天霹雳。一个问题,/出现在所有人面前:如果手机业务无法继续,小米怎么办?
一位董事提议,要不,认真考虑一下造车?
可是,从手机到汽车,转变实在太大。资金,技术,市场,全是难关。没人知道,小米还有没有机会。
那怎么办?调研。雷军花了七十多天,往来10多个城市,面访了200多个人,最终坚定了进军智能电动车的目标。
目标虽然有了,但路上全是困难。资金,至少100亿美元。如果最终进不去世界前五,小米汽车注定无法生存。
最终,董事会同意造车。
雷军说,那一刻,他又兴奋,又迷茫。创业这么苦,真的还要从头再来一遍吗?年龄不小了,体力和精力真的还够吗?
但最后,他还是选择向前。3月30号,雷军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小米将正式造车,本人亲自带队,10年投入100亿元。没有给自己留任何的后路。
他说:这是我人生最后一个创业项目,我愿意押上一生的声誉和成就,为小米汽车而战。
我真的特别感慨,高手做事,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一点都不给自己留后路。
雷军,功成名就、荣誉等身。他完全可以安享一份悠闲的退休时光,不必再拼杀在激烈的商战一线。
然而,对于找到了自己一生使命的人而言,或许永远不存在“退休”这件事。是啊,退休以后做什么呢?难道不还是做自己热爱的事业、自己使命所在的事业?
可是,这个过程总有困难、总有挫折。万一打了退堂鼓,至少动力不足了,怎么办?
他们的选择竟然是:主动断了自己的后路。
你看雷军,一旦决定造车,立刻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全世界发下大愿,将“押上一生的声誉和成就”,就为此一战。
怎么样,现在全世界都已经知道你“吹”的大牛,你还能反悔吗?还能退缩吗?还能撂下这摊子事,去享受生活吗?
我们普通人做事, 总爱先找退路。而高手做事,只能向前。
2、普通人沉迷寻找捷径,高手心中只有征途。
决定开始造车后,雷军面临两个重大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汽车业务,要不要独立融资、独立上市?
这听起来非常诱人。用别人的钱造车,不占用小米的资金。更何况,拉投资,对小米和雷军来说,也绝非难事。
但拿了投资,就必须照顾到合作者的利益,而造车周期很长,和每位投资者的想法保持一致,非常困难。同时,造车的难度极大,小米集团的每一个人,必须毫无保留的支持、全力以赴,才有胜算。
但是,经过多轮的深思熟虑,雷军还是决定小米全资自己干,钱全部自己掏,风险全部自己扛。
第二个问题,是自己从头做起,还是找代工厂?
很多人劝雷军,2021入局做车,已经晚了。要抓紧时间,赶紧找代工厂。
但雷军说,这件事,他们吃过亏。当小米刚刚创业时,就是这种“轻模式”,初期速度很快,但根基不扎实。
所以,雷军决定:不走捷径,不收购、不代工,从核心技术出发,10 倍投入,认认真真造一辆好车。
我想,如果用一个词总结雷军最开始造车的这段经历,这个词或许是:难而正确的事。
遭遇难题时,寻找捷径,是我们的本能,这本身其实并没有错。
然而,我们总是找着找着,就偏离了原先的道路,忘记了预定的方向,甚至把“找捷径”,当成了目标本身。
你看,我们读书、求学、买房、结婚生子,都是为了获得幸福的生活。
考更好的学校、读更高的学历、贷款买车买房、这些本质上,都是“捷径”,更快更稳地达到我们最终的目标。
然而,生活中有多少人,他们一年又一年的考学,加完全不切实际的杠杆,最终把这些捷径,当成了目标本身,而离真正的目标,越走越远。
再比如,OKR、KPI这些,原本只是管理的工具,然而有多少公司,把这些指标当成了目标本身?
普通人沉迷寻找捷径,而高手的心中,只有征途。
有一句话,或许像某种思想钢印一般,深深刻在雷军的大脑中:
只有坚持做正确的事情,才能走得更远。
3、普通人一生摸索热爱,高手将一生变成热爱。
造车过程中,雷军还遇到了一个难题:自己。从十多年前有了专职司机后,雷军就很少开车了。每当雷军和自己的团队交流,总会感受到巨大的压力。
绝不能让自己成为团队的拖累。必须迅速弥补。
怎么弥补?第一步,就是自己开车。
自己的车开熟了,就去借车开。朋友的车借的差不多了,就去小米公司的地下车库里去晃悠,看到不熟悉的车,就让助理去贴一个字条,询问车主能不能借来试驾。
三年下来,雷军总共试驾了170多辆车。
但光是开车还不够,雷军发现很多知名汽车品牌的创始人,都是赛车手。
于是,雷军又开始学习赛车。
学到1最后,雷军已经练到,能驾驶小米su7漂移.
为什么一定要做这些?雷军说:懂一行,爱一行,才能做好这一行。
我们每个人都会说“热爱”,都爱说“热爱”。甚至,我们喜欢把“找自己热爱的事业”,挂在嘴边。
然而,且不说很多人的真实目的,只是逃避现实、逃避自我。他们嘴里的“热爱”,永远只存在于遥远的天边。
即便他们找到了,一旦遇到困难、挫折,他们就会退缩,以“这不是我爱的事情”为借口,继续去寻找自己的下一个“热爱”。
他们不是真的热爱,只是沉迷于这种“热爱”自我感动中,不能自拔。
然而,雷军让我们看到。当你轻易作出“我不喜欢”的论断时,你真的了解这个行业了吗?你真的挖掘到它的有趣之处了吗?你真的愿意面对它一定会遇到的那些挫折了吗?
我们普通人的想法,是爱一行才能干一行。而真正的高手,是干一行就能爱一行。
普通人,用一生去摸索热爱。而高手的一生,本身就是热爱。
4、普通人注入感情,高手注入梦想。
去年12月底,小米汽车第一次亮相,但随之而来的,是也有大量质疑:苹果10年都干不成,凭啥你们 3 年能干成?能卖3000辆就要烧高香了。
于是,整个团队都笼罩在焦虑之中。
然而,真正的强者,可以被敌人打败,却绝不能尚未开战,就先被自己打败。
雷军顶住了压力,定下了两个重要的数字。
第一个,是产能。汽车的供应链及其漫长,2月份,就必须确定全年的产能。很多人,都赞成稳妥些。3万辆。但最后,雷军定了76000辆。
这意味发布后,平均月销要到1万辆。整个中国市场,能做到这件事的纯电轿车,只有特斯拉的Model 3。
除了产量,还有定价,雷军坚持认为,SU7的配置和体验,都远超Model 3,他们一定有勇气、也有底气定到 21.59 万。无论卖多少量,都认了。
终于,3月28号发布会后,他接受媒体采访时,一位同事激动的跑进来告诉他:4分钟破1万!27分钟破5万!
终于,这三年来的所有痛苦、委屈、不被理解,在那一刻,全部烟消云散。
雷军的年度演讲结束了,但他和小米汽车的故事,还远没有结束,甚至才刚刚开始。
普通人对生活,注入的是感情。而高手对生活,注入的永远是梦想。
我们何其有幸,能生活在一个这样的时代,这样一个创新永不停歇、梦想从不止步的时代。
我们或许无法达到雷军的成就。但他的精神、他的品格,甚至他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每个人无尽的激励。不是吗?
朋友们,祝你,也在任何时刻,都能像雷军一样,对生

空空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