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突发奇想想跟monn老师聊聊过去人生中遇到的那些老师。结果两个设计师聊天,最终还是聊到了设计相关。 想听monn老师聊聊在日本学习服装设计的经历直接跳转32:00。 在本期你可以听到 * monn和Z在中学时遇到的老师 * 在日本读服装设计与在国内的感受有和不同 * 日本设计教育中专业学校阶段和研究生阶段的教学区别 * Z在设计求学中的波折与收获 * 一些关于设计教育的感慨
太长时间没有更新瓦砾谈,因为最近实在没有时间和精力办线下活动。于是开始探索一种新的单口讲述方式,由我继续为大家单口讲述瓦砾谈,由monn老师来充当唯一的听众。 在过去的瓦砾谈中,我们探讨了居住的起源。随着人类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建造各式各样的居所,这些居所被称为“风土民居”。那么什么是民居?民居和住宅又有什么样的关系?让民居变得多种多样样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是环境和气候吗?是技术的分化和革新吗? 让我们通过新疆的坎儿井聚落作为一个具体的例子,一起来看居住的演进究竟是怎么样一步步向前的。 在这一期中你会听到: * 民居和住宅的区别 * 主流学界看待风土民居的视角 * 坎儿井究竟是什么? * 关于坎儿井起源的几种学说 * 新疆吐鲁番的环境特征 * 吐鲁番人居环境的演变:绿洲、自然绿洲和人工绿洲 * 交河、高昌、吐鲁番:水的利用和城市变迁 * 坎儿井为何如此重要 坎儿井剖面图 上世纪80年代吐鲁番地下水位标高等线 吐鲁番绿洲分布图 交河故城的位置 高昌古城的位置和周边环境 吐鲁番盆地内的主要城市分布 吐鲁番坎儿井的诞生区域和扩张方向
这是第一次尝试录制单口节目,非常的生涩,可能有点啰嗦,所以打算聊一聊劲爆的话题。 最近中元节变得越来越火,作为一个喜欢听恐怖故事的资深听众,今天也来蹭一蹭这个永远的热点。聊一聊恐怖故事中的建筑空间,以及我们如何理解建筑中的异样性(Uncanny) 在本期中你可以听到 * 恐怖故事为何如此迷人? * 恐怖故事·异乡人·流动性·现代性 * 古堡和破庙的恐怖 * 老宅、破旧房子的恐怖 * 办公楼、无限空间的恐怖 * 学校的恐怖 * 酒店、旅店、宿舍的恐怖 * 医院和精神病院的恐怖 * 阁楼、地下室、储藏间的恐怖 * 恐怖的流变和现代建筑的迷思
这是与“住所无定”的一期串台 住所无定的两位主播最近经历了一段迷茫期。西早离开了上海,几番想要开店而不能,于是遁入空门,开始寻找内心的安定。栗子不断地思考工作的意义,思考写作、工作和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行动的关系。 当我的两位朋友陷入动荡和迷茫之中的时候,我却在忙着谈恋爱(不是)。所以我们约了一期闲聊,了解近况。 当然,最劲爆的环节还是锐评隈研吾。最近栗子采访了他,颇有感触,于是邀请我一起锐评一下这位老练的前辈建筑师。 总之,非常精彩! 在这一期你可以听到: * 小城市的松弛感让主播怀疑人生1:28min * 不再想做螺丝钉,而想要解决碰触真实的问题12:29min * 做一个小作坊主、做自己的事能带来很多意义感20:53min * 让反抗变成一种游戏33:13min * 建构会让人觉得很爽,但经验也很有价值41:54min * 锐评隈研吾 56:13min
在法国做建筑遗产保护工作的朋友回国探亲,约了一起见面聊聊天,聊了几句后我觉得不对劲,迅速开始录音。保留了一段很有意思的闲聊,分享给大家。 在本期你可以听到: * 以上海类比巴黎,有多少区域会有极高的遗产保护价值? * 法国的建筑遗产保护部门的权力机制 * 建筑行业崩塌后,有哪些潜在的行动机会? 前情提要:对谈阮一家丨在巴黎学“建历保”:建筑遗产是一种凝结下来的共识
这是一期纯闲聊节目,好朋友汉平从建筑遗产保护工作营归来后,我们相聚在六夕和钉子家,一起闲聊天。 我们松散地聊到了工作营的感受、最近的写作、消失的笔友或是魔兽队友,以及如何看待亲密关系的脆弱。 松散无序,作为分享和记录的一期节目。
本期瓦砾谈我们把目光从二十世纪转向遥远的史前时代,想要更好地理解“居住”,就必须关注住宅的起源。通过新石器时期的三个考古遗迹,可以看出一窥住宅的诞生时刻。在走出洞穴的过程中,人类是如何开始尝试自己搭建庇护所的?在技术探索的过程中,矩形是如何战胜圆形成为了人类的住宅首选的? 在本期节目中你可以听到: * 荒野求生头脑风暴 * 后李文化的西河遗址展现出的混合经济聚落 * 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的居所尝试 * 耶利哥遗址和人类最早的圣地 * 加泰土丘遗址中的矩形革命 * 矩形预制砖作为一种建筑的认知革命 * 住宅的诞生和书写文字诞生的相似之处 * 从半坡一直看东方的不同道路 * 一些讨论和展望
本期房间专题我请到了算什么couple的主播钉子和六夕作为嘉宾,和他们聊聊关于居所的记忆。 六夕和钉子都来自武汉,现居上海,与我是经常见面的朋友。六夕自小就是学霸和乖乖女,一路沿着令人倾羡的道路走来,现在在一家知名外企工作。与六夕相比,钉子更多以“刺头”的形象出现,从小不服管教,现在仍然以“刺头”的角色在互联网大厂中出没。 他们初中就开始谈恋爱,到今年已经相识十八年,在一起也有十六年了。他俩这对组合给我的感觉特别像是言情小说中坏小子追到了年级第一的剧情。而我有幸能听到这样的组合的后续。作为他俩的朋友,我也很开心能与他们一起探索“长在一起”的两个人,是如何探索同居的形式的。
本期节目我邀请到了朋友西早和栗子,一起聊聊她们对于“居所”的记忆。而巧合的是,她们也刚刚开始了自己的新播客,这个播客的名字正是叫做“住所无定”。 在这一次的聊天中,流动漂泊的一代人显现了出来。 另外:欢迎关注住所无定!
在上一期中我们介绍了实证主义住宅及其带来的问题。二战后,整个西方的思想界都开始围绕实证主义展开反思,也产生了丰硕的成果。20世纪的建筑学也开始了集体转向,转而开始反思实证主义和现代性所施加于建筑的枷锁,和与建筑相关的种种社会问题。 那么在这一期中,我就借助《美好生活:现代生活导览》中的几个案例,一起来看看20世纪的建筑师和建筑学是怎么运用20世纪思想史的成果来反思实证主义建筑的。他们的实践又如何构筑成了20世纪住宅的第二幅面孔。 在这一期你可以听到 * 尼采的超人哲学丨查拉图斯特拉之宅:完全排除了日常性的给人的神庙 * 存在主义丨海德格尔的避世之宅:存在先于本质,日常性先于永恒性 * 现象学丨感官和记忆之宅:对日常性的敏感训练 * 马克思主义和精神分析丨纽约的Loft住宅和安迪沃霍尔:用景观反对景观的反噬 * 解构主义丨巴特勒基顿的《一周》与东京游牧少女:日常性的完全瓦解和都市中游牧的人 * 实用主义丨新自由主义和相对主义之宅:享乐主义和价值无涉背后撕裂的社会与下沉的世界
应朋友们邀请,我有幸能够在线下跟一群好友讲述20世纪的住宅设计的思潮。首先要说,我自己对建筑史、建筑理论和20世纪思想史的认识都谈不上深刻,这次谈话是跟一群相熟的朋友(当然也包括设计师)的轻松谈话。如果在讲述中有疏漏和爆论,请多多见谅,仅为一家之言。 本次瓦砾谈的框架来自于一本关于住宅的建筑理论著作:《美好生活:现代住宅导览》,这本书的名字看起来像是什么装修指南,但其实是哈佛大学的建筑学教授写作的一本艰深的理论著作。这本书通过七个章节,展现了20世纪多种思想思潮对住宅设计的影响。而我试图在其中理出一个主线:实证主义思想指导下的住宅实践,以及对它的反思。 在第一部分中,我将围绕“实证主义住宅”,斗胆来谈一谈实证主义思想指导下的住宅是什么样的?又带来了什么问题? 在这一期你可以听到: * Z对朋友的“居住十问” * 实证主义是什么?实证主义影响下的住宅是什么样的? * 在一般情况下,中国的住宅设计流程大概是怎样的? * 日常性的瓦解:现代性如何通过住宅入侵生活 * 一些关于实证主义的追问
本期是与红楼慢炖的串台节目,我们一起聊了红楼梦里的窗。 和门的光明正大不同,窗总有一些暧昧性。在小说和电影里,丈夫从门进来,而情人几乎总是爬窗进屋。窗,介于看见与看不见之间、听见和听不清之间,营造了多少相遇、偶遇、错遇? Z首先给大家科普了中国古代建筑中窗的形式以及材质。注意,窗户纸和窗纱在后文都有重要出场。 我们梳理了一些红楼窗里窗外事,据不完全统计有: 宝玉透过窗户抓包茗烟与小丫头万儿; 贾雨村在床边偶遇采花的娇杏; 黛玉和湘云在窗外看见宝钗在宝玉床边绣肚兜; 平儿和贾琏说话见凤姐来了立刻变成窗里窗外; 凤姐生日,回家在窗外听见了贾琏和鲍二的偷情; 薛姨妈隔着窗户交代老伙计张德辉; 凤姐隔着窗户骂赵姨娘和贾环; 秋桐隔着窗户骂尤二姐肚子里的孩子; 尤氏到窗下偷听赌局…… 最后和大家聊一下最关键的窗——茜纱窗。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