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四川北路散步录音的下半部分! 开头是本次散步主讲林师授权的鬼畜录音! 主讲:林汉平happy 封面出境:猪蹄西家的海带&不具名的猫咪 参与人员:钉子、六夕、热米、Liko、Kelly、早见hayami、Z、Yuan、亦漓
首先声明:本期节目没有收到陈高远狠活工作室的赞助,但也欢迎前来洽谈商务事宜! 去年,一款名为“沙东酒局”的桌游横空出世。它是通过戏谑的方式,模仿了北方的酒桌文化。将一些地方求人办事必上酒桌的方式通过桌游表演的方式狠狠讽刺了一番。 我在机核网上看到了这个桌游的相关视频,当时就很喜欢。作为一个祖籍山东,深受鲁文化熏陶的人,还是按捺不住,购入了一套。 端午佳节,我与朋友骑行100公里,结束后至朋友家小酌,并一起玩了这个桌游。因为处于微醺状态,大家关系又融洽,所以游戏氛围很好,就把全程录音分享出来。 酒桌文化并非山东独有,但确实北方更盛。与工作室一样,我们只是戏谑这种糟粕,而并不针对某一地区的居民。(事实上玩得最嗨的几位都是山东人) 此外声明,过程中种种油腻言论均为节目效果,并不代表各位在生活中的真实面貌!游戏过程主打一个教育意义,并不代表参与人员认同游戏过程的权力关系! 参与人员: 陪方角色: 副陪:Sherry,又名小钱,想要参加文艺演出的表演艺术家,求主宾办事 主陪:Jonathan,上海滩鼎鼎有名的艺术家,面子大,被Sherry请来镇场子 三陪:木子,Sherry的秘书,美丽端庄,处事灵巧。 宾方角色: 主宾:大头,头科长,某知名企业高管。具有决定某文艺演出人选的权力! 副宾:Z,头科长下属某办公室主任 三宾:Wayne,Z主任的私人秘书 场外关系:大头与木子为情侣,所以本局游戏格外有喜剧张力!
端午节第一天与朋友骑行100公里往返上海市区和朱家角,第二天林师又给我们安排了四川北路的漫步探访。 之所以不称之为City Walk,大概是因为这种模式总让我觉得设计感太强。这一场漫步松散又随意,起于一杯咖啡,终于一顿新疆菜。与朋友吃吃玩玩最重要,顺便听朋友讲讲自己与这座城市的故事。 但四川北路确实是一条充满了故事的路线。这一期听感并不好,但如果你能忍受得了嘈杂的音质和没头没尾没画面的莫名其妙,或许可以听到很多有意思的片段,来自一个人和城市的奇妙碰撞。
我开始做播客的契机,源于ASK100这档节目的邀请。通过作客这档节目,我了解了播客制作的流程和这个媒介的优点。 在我的房间专题中,我希望邀请当年采访我的涂色刷同学,一期探讨。但没想到,在采访开始前,我们就“优绩主义”展开了非常有价值的探讨。 我们探讨了一个很直白的问题:当所有人都明确表示“我不想卷了”之后,为什么我们并没有随之而来地感到满足?我们缺失的下一步可以向何处找寻? 答案在远处和近处。 配乐:Red Rock Reviera by Sea Power 在这一期你可以听到: 涂色刷退出优绩主义轨道的过程 Z对于优绩主义问题的分辨:不卷了,然后呢? 当下的困境:价值的排除、超尺度社会和影响力资源的匮乏 优绩主义和爱欲的丧失 从解困出发的行动和对“耻于求助”的分辨 礼失求诸野:新西兰对毛利文化的推崇,或许来自于对自身问题的发现和焦虑 把目光放在自己的外在禀赋(出生彩票)上,并将好好利用这些禀赋看作责任
这一期瓦砾谈与上一期一同录制,我们在探讨完古希腊戏剧和政治之间的关系之后,进入了对“自发秩序”的探讨。这当然是从瓦砾谈的旨趣开始,从我自己对于建筑的反建构视角开始。但这显然是要置于更广阔的世界中去,更广阔的问题视野中去。于是有了这一次探讨。 在这一期你可以听到: * 为什么在国内外“自发秩序”都不再受到关注了 * 官僚政治、企业科层制和现代学术体系的某种同构 * 中国古代的“道统”对于底层自发秩序的态度:“管”与“不管” * 竞争可以让人和文明都更好地认识自己,竞争中的“垃圾话”、“有毒的男性气质”和喜剧传统之间的关系 * 从文艺汇演看自发秩序对待“道统”的态度 * 《史记》和《资治通鉴》所代表的两种不同的历史态度 * 从“采风”看“道统”对待底层声音的态度 * 《诗经》:中国第一部苏联笑话汇编 * 从《超人》来看当下的政治生活态度 * 极简中国古代专制制度发展史:皇权专制、中央集权、编户齐民 * 自发秩序的生命力:总能在历史中寻找到缝隙
瓦砾谈的第二期我们对比了剧场和戏台这两种空间原型,进而探讨了中西方戏剧传统之间的区别。由于那一次讲述我的立论完全是讲建筑而构建的,所以对戏剧和政治学等内容的讲述非常不严谨。这一次,我邀请到了好友鑫汇和三千,希望再一次聊一聊古希腊戏剧和政治传统之间的关系。 鑫汇在复旦大学学习比较政治学,有着扎实的专业功底。 三千老师是一位资深票友和置身事内的政治参与者。 在这一期你可以听到: * 古希腊戏剧大赛和节庆的流程与细节 * 古希腊喜剧中的政治意涵,以及苏联笑话怎么传承了喜剧传统 * 为什么说古希腊的戏剧是一种对公民的政治教育 * 以希腊的标准来看,《窦娥冤》是一出悲剧吗? * 《赵氏孤儿》的四个版本,以及它如何展现出悲剧性? * 为什么说由司马迁开创的史学传统与希腊的悲剧传统更为相似 * 从《安提戈涅》和《俄狄浦斯王》来看古希腊悲剧的特征与内核 * 当代的戏剧与当下的公共生活又如何勾连起来?
本期的嘉宾是我的好友白原 这一期完全是闲聊,并不是严格意义上按照过去“房间专题”的惯例去聊天。只是突然想与白原说话了,于是便有了这一期。我们从他的工作、生活以及居住记忆出发,展开了一个小镇青年关于“家”和“居住”的记忆。 在白原的记忆中,他的童年没有任何所谓的“私人空间”,与父母在一起的记忆也多是分担家务和共同劳作。这样的居住记忆会搭建起怎样的一个世界呢? 在本期中你可以听到: * 白原是谁 * 杭州和烟台的生活 * 在河南农村的童年居住记忆 * 留守儿童的暑假:漫长的火车,陌生的城市,城中村,家务和劳动 * 悬置感:无法融入的城市中产生活和无法回归的故里 * 出身农村因而对末日降至的切身感受:因从末日中来 * 在县城读中学的我们:群租房中的幸运儿 * 白原对自己未来居住的畅想:社群生活
“建筑碎片谈”系列更名为“瓦砾谈”。 本期为“公共性三部曲”的最终章。第一期我们从城市的尺度了解了当下特大城市面临的中心瓦解问题;第二期我们从城市文化空间切入,探讨了文化传统如何塑造空间,以及空间的瓦解与传统的瓦解有着怎样的练习。这一期,我们来到一个更微观的尺度,谈一谈“怎样鉴赏和评价一座建筑”。 这个话题虽然是由听众朋友提出的,但完美地接入了城市余数的问题意识。也就是“何为好的建筑”。能够分辨好的建筑,是大家参与城市和建筑空间塑造的基础,也会给大家更多信心。今天,我就斗胆来谈一谈这个话题。 这一期中你可以听到: * 评价建筑的客观标准,以及建筑师被教育如何去评价一个建筑 * 除了这些客观标准之外,还有什么更微观、更个人的视角吗?这些视角重要吗? * “客观评价”为何是一种审美暴力,又为何是不可能的 * 作为“闲谈”的建筑评论和“置身事内”的建筑评论 * 认知和评价过程高度依赖媒介的问题:感受的消失和视角的单一 * 浪漫化感受的重要性又会带来问题:偏见和虚无主义 * 一个例子:梦想改造家的红砖房翻车事件简述 * “客观地”讲一讲这座建筑的优劣 * 建筑作为一种公共品,“属于我的建筑”能完全排除外界的评价吗? * 浪漫主义的危险:一个令人尊敬的老人的所有愿望都应该得到满足吗? * 现代建筑体系下,建筑师和使用者之间也是通过媒介(行政和资本力量)传递信息,这会带来什么问题? * 工匠和传统建筑:一种基于感受和共识的建造传统 * 建筑师不配称自己为“工匠”,现代社会的建筑师更像是技术官僚的工具化延申 * 建筑师为何痛苦?主体性和权力的丧失。工匠是被小共同体通过类似“立法”的方式授权的,而建筑师只是行政和资本力量的工具 * 因而良好的空间塑造不能指望建筑师,如果希望有好的建筑和空间,我们每个人应当有一种创造者的自觉和勇气 * 从自己的家、自己的社区和社群空间开始,塑造自己的空间 * know how的知识仍然重要,它是克服浪漫主义的必要之物 * 像评价一个人一样评价一个建筑:讲建筑放入到更广阔的公共空间之中 * 问答环节
上期我们聊了客厅与起居室,这个空间是大多数公共事件发生的地方,热热闹闹的。 这期我们和大家聊书房和卧室,相对于客厅里浓厚的礼制性,客厅和书房是两个更富有个人色彩的空间。 客厅自带阶级、文化和性别属性。所以,贾府的男主人才有书房。书房可以看书、见客、谈事儿,甚至可以睡午觉,也可以住——贾琏在大姐儿出疹子的时候就是搬到书房去住的。 虽然如此,我们却更想和你说说两位女性的书房。黛玉的整个潇湘馆就是个大书房,而探春的秋爽斋不但占用了书房常用的称呼“斋”,布局也更像是一个可以住的书房。这是两位闪耀着文化人格之光的优秀女性。相比之下,本该读书考功名的宝玉虽然也有书房,却不怎么爱去。 卧室是最多的儿女情长发生的地方。宝玉有事没事就来黛玉的房间,往人家床上一躺,叽叽咕咕。但是别误会,宝黛虽然“一桌吃饭,一床睡觉”,却只关乎情,无关风月。黛玉在薛姨妈和宝钗来看她的时候抓住机会,认了个干妈,因此也多了个干姐姐,多了可以撒娇的人。 客厅、书房、卧室三个功能空间就聊到这里。红楼建筑话题却未完,期待不久再相见!
这是一期串台节目,我前往好友刘利的“红楼慢炖”作客。上一次在刘利那里串台的时候,受到红楼梦的启发,开启了“一百个房间”的专题。这次与刘利一起返场,将“红楼梦里的房间”也放入我们的房间专题,作为special节目放出! 这次我们从客厅、书房和卧室的功能分区再梳理一遍红楼里的建筑,因为剪辑出来太长,决定分为上下两期,方便大家收听。 客厅(以及起居室)其实很有意思,因为它是群戏的主要场所。 荣国府的客厅在哪里呢?当然是荣禧堂。不过,除了黛玉进贾府,你还见到过书中哪一次提到它吗? 荣国府很特别,从西到东依次是贾母院、贾政院、贾赦院,三处都有正房,可以说荣国府被分成了三路。黛玉第一天到外祖母家,光是去正房拜见长辈就够忙的。 为了消除正房的礼制性和权威感,贾府主人也常在正房后面或者两侧的抱厦以及耳房起居会客(本集中抱厦统统念成了xia,还请见谅),这些地方可要轻松多了。 最后咱们集中看看贾母的客厅(或起居室),看看贾母平时都如何坐卧、见客甚至看太医的,在这个房间,又有谁有资格坐着、谁必须要站着呢? 下期聊书房和卧室。敬请期待!
在建筑碎片谈的第二部分中,我们围绕如何塑造一个良好空间展开了探讨。 在过去我们发现的:临时性、日常性与纪念性三者的思辨中,我们发现了日常性在其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维持空间的日常运转,将空间的使用以一种很好的方式维持,是空间长久发展并形成纪念性的必要条件。 但我们的讨论希望不止于此,希望仔细分辨维持日常性的前提是什么?怎么看待伴随着空间必然出现的权力关系?以及如何维持一个相对平衡的空间秩序?在这一部分里,我们围绕若干案例做了探讨。 在这一期中你可以听到: * 一个良好的空间秩序需要处理大量日常事务 * 空间中一定有着不同诉求的多方关系,这种关系必然带来权力关系 * 如何看待和分辨空间中的权力关系:自然的权力结构和非自然的权力结构 * 什么样的情况会让空间秩序瓦解? * 宣泄情感是必要的,同时也要用理性去调和,我们的城市中也需要这种合宜的空间供大家宣泄 问答环节: * 建筑和当下社会的困境之间紧密的关系。 * 如何看待消费行为对城市的塑造 * 两种看待城市的视角: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 * 我们还能综观地理解城市吗?如果不能,我们该怎么办呢?
上一期我们探讨了城市的扩张和古典城市中心的瓦解。这一期,我们讲目光转向自发秩序所塑造的“城市文化空间”。作为生活在城市中的年轻人,我们看展览、听讲座、看演出,这些文化消费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化消费为何重要?文化空间又有怎样的演变脉络? 不妨从几千年的历史脉络中来看一看,“文化空间”是怎么在历史中出现的,又是如何凝聚成了一个延续的传统。 在这期碎片谈中,我们将西方和中国的文化空间描述成“剧场传统”和“戏台传统”。这两种传统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样的区别?为何中国的戏剧传统和戏台传统在现代化的冲击下迅速被瓦解?在对比之中,我们或许可以为这个问题找到一个不同的视角。 这一期我还请到了我的朋友西早,作为嘉宾作客。她曾经在良渚文化村的大屋顶、上海的TX淮海从事活动策划相关的工作。她也即将前往英国,研究“关注文化消费和体验经济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她也从一个对当下问题的观察者和参与者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本期分两部分放出,在这一部分中你可以听到: * 什么是文化消费?上海有哪些很出名很好的文化消费场所? * 剧场和市集:文化消费场所的前身 * 宗教与戏剧:第一次文明突破 * 古希腊戏剧:一场市民阶层对贵族阶层的文化革命 * 中国的不同:早熟的帝国体制和晚熟的市民社会 * 乡村戏剧、宗族戏剧和市场戏剧三者共同塑造了中国的戏剧传统 * 从中西方戏剧的区别来看两种文化的不同旨趣 * 政治与戏剧的同构:表演与权力;公共性、合法性和共识的凝聚 * 在一个沉重的文化传统中寻找出路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