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妈同行,重思教育|妈妈,就是《了不起的妈妈》凹凸TOALL第35期

凹凸TO ALL

中国最有名的妈妈是谁?我脑海里第一个想到的是:总在搬家的孟母,为了给孟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孟母最终选择与学校为邻,购置了一套学区房。 中华上下几千年,也可以说是一代又一代的妈妈孜孜不倦去教育孩子的“斗争史”。而网生代的年轻妈妈们面对教育、亲子关系和个人成长时,会迸发出什么样的智慧与力量呢? 腾讯视频“人间真实片场”第3弹《了不起的妈妈》,走遍全球范围多个国家和地区,田野式深度浸入拍摄家庭的真实生活,揭开亲子关系背后隐藏的困惑、焦虑与温暖,用兼顾广度与深度的多元视角探寻女性成长和教育本质,看当代妈妈如何高质量带娃!教育方式多种多样,爱也从来没有标准答案。 是做虎妈,还是放养? 我相信,每个妈妈都希望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但是,爱又不是有一个标准的答案。 妈妈也不是天生就会做妈妈,也是在和孩子同行的路上,慢慢成就彼此,相爱相杀,而透过一个又一个的个体,我们在观看的过程中,也在反思自己的成长,思考着何谓真正的教育。 本期播客,我们将与总导演姜又兮、制片人金铭雁,一起聊聊纪录片《了不起的妈妈》剧组对于妈妈们的观察,对于教育的认识和看法。 讲述 《了不起的妈妈》总导演:姜又兮 《了不起的妈妈》制片人:金铭雁 主播 张劳动 制作 张劳动 时间线 张新伟 背景音乐 潘凡《凹凸光波》 半根一 《人们》前奏 出品 凹凸镜DOC 时间线提示 1:41 《了不起的妈妈》和姜导之前的作品有哪些不同之处呢? 4:11 制片人金铭雁老师,这个项目从立项到完成用了多少时间。 6:14 怎么理解“人间真实”这个词。 8:31 《了不起的妈妈》剧集的排序是如何做的? 11:51 《了不起的妈妈》的特质有哪些 15:38 如何看待教育焦虑 18:31 导演观察,做了妈妈的女性,有什么改变呢? 21:12 两位自己的生活中,你们面临过哪些关于教育的问题吗?各自成长过程中,有没有印象深刻的关于教育的故事呢? 28:14 姜导对鸡娃教育的看法 31:23 印象深刻的观众弹幕 39:37 做完这部纪录片后,感受何谓真正的教育的答案。 42:18 了不起的妈妈片名的由来

48分钟
99+
3年前

在瓦尔达身边 |聊聊电影书籍《阿涅斯瓦尔达:电影书写》那些事凹凸TOALL第34期

凹凸TO ALL

最近在阅读史馨老师撰写的电影专著《阿涅斯·瓦尔达的电影书写》,史馨老师旅居法国十余年,曾多次用法语与瓦尔达对谈,是瓦尔达亲密的中国朋友。 《阿涅斯·瓦尔达:电影书写》一书完整而系统地梳理了瓦尔达作品从黑白到彩色,胶片到数码,剧情电影到纪录电影的演变图谱,深刻地体现了瓦尔达作者性电影艺术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也是很难得的一本中国学者研究瓦尔达的著作。 在世界读书日即将来临之际,让我们通过音频的形式,听听史老师为我们分享瓦尔达和她的电影人生。 讲述 《阿涅斯瓦尔达:电影书写》作者史馨 主播 张劳动 制作 张劳动 时间线 张新伟 背景音乐 潘凡《凹凸光波》 半根一 《人们》前奏 出品 凹凸镜DOC 时间线提示 1:38 嘉宾史馨老师在法国的留学经历 4:08 法国电影文化的氛围 6:11 地铁第一次偶遇瓦尔达 11:49 什么原因让史老师开始研究瓦尔达 12:58 做瓦尔达的研究难度在哪里 16:09 近距离接触瓦尔达的感受,瓦尔达的家是怎么布置的 瓦尔达家里的收藏品,最多的是猫 20:46 瓦尔达和中国的关联 29:28 瓦尔达跟纪录片的关系 32:41 瓦尔达为什么开始用DV创作影像 37:00 用了很长时间写研究瓦尔达的书籍,动力在哪里? 40:07 中国电影研究者的未来如何? 42:02 瓦尔达与女性主义 44:53 为什么法国是一个电影天堂 51:12 法国如何面对好莱坞的冲击 52:46 怎么看瓦尔达和电影新浪潮的关系 55:27 新浪潮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

59分钟
99+
3年前

择一事,漫画一生 |纪录片《漫画一生》内外 凹凸TOALL第33期

凹凸TO ALL

“国漫崛起”,近些年一再被提及,近年来一批优秀作品的涌现,一些优秀的平台也在蓬勃发展,而隐藏在漫画那头的创作者,他们的生存状态是什么样子呢? 在热播的第一部中国当代漫画家生态纪录片《漫画一生》,用镜头对准了多位中国新老漫画家与漫画从业者对漫画的坚持与热爱,展现了有梦想的漫画人们在追梦路上的起起伏伏,荣誉时刻的自省,困难面前的挣扎,逐梦路上的选择。一支画笔,一腔热血,漫画一生,理想一生。 当漫画家遇到纪录片导演,这两个行当的人,有些惺惺相惜的意味。漫画家使用画笔,而纪录片导演使用的是摄像机,同样也有困境和坚持,他们都在以最简单的热爱坚守着这份职业。 《漫画一生》设计图用影像讲述漫画家光芒背后的普通人生。范俭导演在微博上坦言:“我通过纪录片探求他们的创作和生活。” 本期播客,我们将与制片人社社,总导演范俭一起聊聊关于漫画内外的人与事。 《漫画一生》正片,在腾讯视频、优酷、哔哩哔哩、西瓜视频,均可观看。 讲述 《漫画一生》制片人社社 《漫画一生》导演范俭 主播 张劳动 制作 张劳动 时间线 张新伟 背景音乐 潘凡《凹凸光波》 半根一 《人们》前奏 出品 凹凸镜DOC 时间线提示 1:31 劳动对《漫画一生》的观察 1:54 社社讲《漫画一生》的由来 3:44 范俭聊创作《漫画一生》与其他作品的不同之处 8:41 社社自己与漫画的缘分 11:09 劳动与漫画的奇妙缘分 11:50 国漫的崛起,从发展到陷入瓶颈 16:11 漫画师和纪录片导演的状态比较 19:52 范导分享自己对中国纪录片的观察 22:15 时代的孤独者和幸存者 24:46 《漫画一生》片名由来 16:12 人物选择的标准 26:48 《漫画一生》四集的结构,如何选择人物 33:36 社社聊步入纪录片行业的观察 36:05 范俭导演团队的介绍 38:33 范俭导演最新创作的内容 44:24 作为漫画迷的社社创作的心得 48:49 纪录片人的生存之道 49:59 媒体纪录片的优劣势 53:18 个人创作和工业化的 56:08 制片人社社未来纪录片行业的规划

63分钟
76
3年前

单身困境,迎爱而上 |与董雪莹聊当女人《“炼”爱》时 凹凸TOALL第32期

凹凸TO ALL

曾在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掀起抢票热潮的口碑佳作,真实的记录了生活在都市的五位单身女性:镜头下,她们的相亲实录徐徐展开。有人一直坚信爱不止熄,有人期待会出现一个人承诺她余生的安稳与幸福,有人则向往一位并肩前行的同路人,有人在期待一段浪漫的灵魂相织,也有人在经历了情感的骗局后,依旧期待爱情。 2月24日,凹凸镜DOC发布了推文:要“炼”爱不要战争|纪录电影《“炼”爱》全国点映团招募之后,陆续有多个城市影迷及观影组织联络凹凸君,最终,有近四十个城市的观影团队,超过1500名观众,通过点映的形式走进了影院。 导演董雪莹从亲身经历出发,以独特视角聚焦中国当代单身女性的“炼”爱之路,真实记录当下女性的情感困局。影片上映之后,引发影迷的关注和热烈讨论,获得了极佳的反响。 本期播客,我们将与导演董雪莹一起聊聊关于恋爱这点小事,以及她眼中那些渴望幸福的男男女女身上发生的故事。 若您想组织观影,或者想看影片,请联系:aotujing-doc 讲述 董雪莹导演 主播 张劳动 制作 张劳动 时间线 张新伟 背景音乐 潘凡《凹凸光波》 半根一 《人们》前奏 出品 凹凸镜DOC 时间线提示 1:53《“炼”爱》上映,票房遇冷,导演怎么看? 5:20 没有破圈的原因是什么呢? 6:31 凹凸镜DOC的生存之道 12:40 纪录片的票房过少对这个行业的影响 13:27 《“炼”爱》珍贵之处,对观众很友好。 14:48 从单身聊到《tinder诈骗王》,网上交友 18:27 《“炼”爱》中的女主角们后来都发生了什么? 20:50 男生有着自身的问题 23:56 同圈层的男女比例是不均匀的 24:48 惊喜嘉宾 邂逅银幕分析纪录片在电影市场的表现 所有流量都要花钱 26:58 纪录片能否不走商业发行模式,探索自己的路 31:26《“炼”爱》能给导演带来什么 33:47 给下一部作品支招 36:57 纪录片的收益多样化会不会对收回成本有所帮助 39:40 感谢参加《“炼”爱》全国点映发起人

41分钟
99+
3年前

“疫情已三年,青春有几年”:疫情下留学生的《一次远行》凹凸TOALL第31期

凹凸TO ALL

你还记得最后一次远行是去哪里吗?站在2022年的当下,回望疫情的三年时间,口罩,核酸,健康码成了生活的必须,而在国外的留学生们,在这段日子里,生活是什么样子呢? 战火、 勇气、失败、重启、故乡、理想、孤独、热望、生离、死别,每一份痛苦都无比真实,每一个选择都无比艰难而每一个他/她都无比决绝。 由腾讯视频自制的纪录片《一次远行》以全球疫情为背景,展现了5位中国年轻人在4个国家历时16个月的跨国记录,讲述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中国留学生们于困局中寻找光亮的故事。 讲述 吴学竞 叶尔夏特 主播 张劳动 制作 张劳动 时间线 阿离 背景音乐 潘凡《凹凸光波》 半根一 《人们》前奏 出品 凹凸镜DOC 时间线提示 2:11 在《一次远行》这个系列里面,《星尘》为什么作为第一集推出? 6:03 纪录片《一次远行》跨越大半个地球拍摄,有什么特别之处或者困难? 10:49 制片人和导演是如何合作的 12:16 何为凹凸镜的线上共阅 12:54 有没有因为疫情而放弃的选题 14:14 整体的拍摄周期是多长 17:48 关于倩怡的故事,结尾是如何设计的 19:01 问制片人,对于新人来说,入行需要什么条件 21:53 在《一次旅行》拍摄之前,是否有预设要打破大家对留学生的偏见 24:28 导演与主人公如何相处,是否会一直不关机拍摄 26:58 平台或者媒体类型的纪录片与电影节类型的纪录片的区别是什么? 30:24 《一次远行》讲了五个人物的故事,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吗 35:30 《星尘篇》里面的爱情线是如何设计的 38:10 《星尘篇》里面父母的部分是如何拍摄的 39:38 剪辑风格以及项目的剪辑周期大概是怎么样的 41:26 剪辑是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剪辑的吗?如何避免成为流水账 45:00 问制片人,做新闻和纪录片的区别是什么?之前做新闻的经历是如何帮助导演做纪录片的? 50:06 《星尘篇》最后用星露谷物语的游戏结尾,是怎么想到这样的设计的

60分钟
99+
3年前

成长烦恼,真实生长,从纪录片《真实生长》聊起|凹凸TOALL第30期

凹凸TO ALL

提到教育,好像每个人都能说上两嘴,“素质教育”、“双减”、“教育改革”一些专有名词,也是见证了中国教育这些年走过的“荆棘之路”。 而一部历经十年,试图透过镜头,发现生活中的教育问题,思考背后原因的纪录片《真实生长》,通过对北京一所中学里,三个孩子的成长记录,一所学校的教育实验,管中窥豹了中国近十年来的教育改革。 在这部腾讯视频热播的纪录片之中,你会看到,学生自身,对生活的体悟,学生与教师间,亦师亦友的关系,《真实生长》用多个视角去理解和构建了关于教育的故事;而在纪录片之外,网友们纷纷以弹幕的形式参与讨论,讲出自己受教育的经历,以及对纪录片拍摄对象行为的一些理解。 也有网友说,这是:同一本青春的纪念册,不同人生里的“真实生长”。 那这部纪录片背后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呢?我们常说,一部影片都会导演自己的影子,作为导演,毕业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张琳,自己的成长中又有哪些改变命运的时刻呢? 说来也巧,我有一位朋友也叫张琳,恰好也是清华大学毕业,目前正在做内容创业,本期播客,我们将与导演张琳、自媒体人张琳一起聊聊关于教育实验,关于那群真实生长的高中少年。 讲述 张琳(纪录片导演/剪辑师,导演作品《飞鱼秀》《真实生长》等。) 张琳(网名:张小年,巨有文化创始人、综艺节目制片人、播客厂牌「有文化电台」主理人 主播 张劳动 制作 张小年 时间线整理 明仔 背景音乐 潘凡《凹凸光波》 半根一《人们》前奏 凹凸镜DOC出品 时间线提示 Time Line 3:09真实生长的创作初衷和创作历程 7:21真实生长讲述学霸的真实生活,强调人的价值 8:46真实生长三位主人公的特点与现状 12:46与主人公相似的素质教育经历 16:14导演拍完片子后对教育看法的反思 20:37关于选新闻专业的成长经历 23:13素质教育对人生选择自主性的影响 25:28中国教育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缺失 26:14开始拍东西的契机和过程 28:26在纪录片拍摄中关注人和他们的生活 29:25拍纪录片与功利的矛盾 31:58学霸身份下的敏锐成长记录 34:14三位主人公成长历程中的选择 38:09对自己之后孩子成长的态度观念 41:41素质教育必然性对十一学校改革的影响 43:24“类十一学校”的存在对孩子们的意义,给与成长的更多可能性 51:57看到过印象深刻的弹幕 56:16片尾曲的出现过程 58:47真实生长的故事将继续被跟踪下去 60:27未来关于真实生长的更多可能性

64分钟
99+
3年前

爱情电影是什么?听听TA们聊聊就知道了 |凹凸TOALL第29期

凹凸TO ALL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爱情是人类生命中永恒的主题,每个人人生中,或多或少,都会经历爱情的洗礼,而作为类型片的重要类型,观看爱情电影也是情侣约会首选的过节活动。 2月14日,几百万情侣走进了电影院,2月25日,伍迪艾伦《纽约的一个雨天》也即将上映,3月,凹凸镜DOC将会组织《“炼”爱》的全国点映。 而在这之前,凹凸镜DOC将会邀请两位资深爱情电影研究者:邂逅银幕与安东尼,与观众们进行一场线上音频连线。 在这场对谈交流之中,院线电影的资深从业人员邂逅银幕,是理性,会聊产业和数据层面的方向,爱情片的受众,题材,市场变化。而作为《爱情电影圣经》的执行主编安宕宕,从感性的角度出发,跟你聊爱情是否是一场神话,为爱如何可以痴狂。 讲述 安宕宕 邂逅银幕 主播 张劳动 制作 祁佳宇 牧之 剪辑助理 背景音乐 潘凡《凹凸光波》 半根一《人们》前奏 凹凸镜DOC出品 时间线提示 Time Line 1:25 精选100部爱情电影的《爱情电影圣经》 3:08 我的第一部爱情启蒙电影竟然算出轨? 5:09 爱情逐渐成为类型片,并细分了更多的子类型 9:04 关于爱情电影的标准分歧 10:35 作为类型片来讲,爱情片缺乏一种文化土壤 13:32 《失恋三十三天》:一个爱情电影成功逆袭的典型案例 16:34 爱情片非常难写,爱情元素更多成为其他类型片的一条副线 18:12 分析爱情片制作成本的构成 19:47 打着爱情旗号的两部“诈骗片” 20:33 中国爱情电影的票房天花板 22:05 前任三提供的离场感引发了观众的自发表达 23:05 《“炼”爱》:大龄剩女追求爱情的故事 25:52 当下年轻人的不婚主义倾向 26:56 爱情题材的电影被价值观念限制 30:48 《爱情神话》:打破爱情电影以青少年为受众的固有认知 32:40 谈几部印象深刻的爱情电影:《花样年华》、《长恨歌》和《甜蜜蜜》 36:47 王家卫的电影本质都在讲爱情 40:01 爱情电影是年轻导演容易把控的内容吗? 41:45 身边人的故事是很难创作的 43:10 现代人的爱情观发生了变化,看爱情电影的视角不一样了 49:08 现在的观众看爱情片看中的是一种氛围 53:48 爱情电影的未来走向

58分钟
99+
3年前

在纪录片中,探究中国男足的症结 |凹凸TOALL第28期

凹凸TO ALL

2月1日晚,中国男足在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12强赛第8轮客场对阵越南队时,以1:3落败。本场比赛后,中国队1胜2平5负积5分,已提前无缘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人民日报》评论,输了不该输也不能输的一场球。网友随后便留言,输了是正常的,赢了才不正常。 而将时间推回到2018年,在那一年的U23亚洲杯,越南队曾经获得亚军,而中国队当时连小组赛都未获得出线。从2005年开始,中国国青队,再也没有获得过世青赛参赛资格。而注重青训,才是成功的关键。 曾执掌中国男足帅印的世界名帅里皮在接受意大利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如果不发展青训,中国足球没有未来”。而国内联赛发展水平停滞、梯队训练水平有限,尽管留洋计划频频夭折、出口转内销时有发生,青训+留洋被认为是提升中国男子足球队实力的长远手段。 纪录片《遥望》讲述的是中国足球留洋少年在海外训练学习的点滴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全部是来自始于2011年中国足协留洋计划当中的“葡萄牙驻地”41位足球小将,通过他们的视野和声音向所有人讲诉这2年来的故事。 本期播客,我们邀请到了纪录片《遥望》的导演,听听他讲述关于这部关于中国男足青训的纪录片镜头前后的故事。 讲述 朱禺之 主播 张劳动 制作 张新伟 背景音乐 潘凡《凹凸光波》 半根一《人们》前奏 凹凸镜DOC出品 时间线提示 Time Line 01:14 创作观众中国男足青训纪录片《遥望》的缘由。 03:12 近距离接触青训队员,对这群队员有什么认识? 04:58 这次去葡萄牙的青训之旅为什么没有持续进行? 07:28 葡萄牙的青训没有复刻巴西“健力宝”青训辉煌的原因。 09:40 中国青训为什么做不好? 12:30 青训的运动员为何不能在葡萄牙多待一段时间? 14:08 客观的给中国足球支两招 15:47 《遥望》这部纪录片看得人多吗? 16:42 影响这群青训队员成果的原因? 18:41 中国足球,导演还关注吗? 19:10 足球背后的体制问题 21:29 对随队去葡萄牙的朱广沪教练的观察 24:55 剪辑这部纪录片的痛苦过程 26:40 足球能改变这群青训队员的命运了么? 28:29 代表乡愁和希望的背景音乐 31:41 导演自己的经历

38分钟
99+
3年前

去宇宙!与科幻作家星河聊聊科幻如何照进现实|凹凸TOALL第27期

凹凸TO ALL

当你仰望星空的时候,会不会有另外星球的生物同时在仰望呢?自玛丽·雪莱创作第一部科幻小说《科学怪人》开始,基于科学技术、经验基础之上的科幻作品为人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当凡尔纳创作出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时,人们不会想到,在未来,潜水艇发挥了巨大的军事和科技作用。 最近登陆西瓜视频,由BBC制作的科学纪录片《宇宙》,用比喻的方式,用地球自然景观,将浩瀚太空知识,科普给了观众,让人印象深刻。 科幻不是奇幻,从科幻小说到科幻电影,也吸引了很多观众的关注。当我们看科幻作品的时候,想在其中看到什么呢?凹凸镜DOC邀请了著名科幻作家,第三届蓝星球科幻电影周主竞赛单元评委星河老师,听他分享科幻作品和现实的关联,以及科幻作品背后的故事。 星河老师还提到了两院院士潘家铮也是一位科幻作家,曾出版过科幻小说集《偷脑的贼》,让人联想到科学家和科幻作家的关联,在此也缅怀这位在2012年去世的潘家铮院士。 这是一期内容丰富的播客节目,希望听众能够喜欢。 讲述 星河 主播 张劳动 制作 vivi 背景音乐 潘凡《凹凸光波》 半根一《人们》前奏 凹凸镜DOC出品 时间线提示 Time Line 01:21大家印象深刻的科幻电影、科幻纪录片? 03:02美剧里的科学家和现实里的区别? 06:17怎么看中国的科幻传统? 12:25对于科学技术的了解让我产生奇异的构思,具体的故事来自于生活 15:40科学家的想象反而更丰富 22:49区分出什么是科学的幻想,什么是非科学的? 23:24元宇宙怎么理解? 33:07是否有神秘的宇宙观和世界观? 35:00提问环节 37:30人类如何大规模进入宇宙当中? 49:43未来有无数种可能,就有多种分叉的写法 55:00美国科幻电影趋向简单化 01:01:33永恒也是有时间限度的

63分钟
99+
3年前

年度十佳推荐!这些纪录影像陪我们走过2021|凹凸TOALL第26期

凹凸TO ALL

2021年已经过去了,在这一年中,哪些纪录片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你又是在哪里看到这些纪录片呢?是在电影院欣赏了《大学》、《九零后》、《罗长姐》、《龙虎武师》、《武汉日夜》、《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六人-泰坦尼克上的中国幸存者》?还是在影展观看《孤注》、《“炼”爱》,抑或是只看过简介,没有渠道观看到某些片子呢?一批优秀的中国纪录片也亮相国外电影节,纪录片的题材和内容也越来越多元化。 而这一年,纪录片行业又有哪些变化呢?又有哪些大事件发生呢? 「凹凸镜DOC」邀请了多位影评人,梳理各自的2021年十佳纪录片,很可惜,有两篇文章不见了,这次,我们将通过音频的形式,听听电影地理学者、反派影评常驻嘉宾海老鼠,重度影痴汪金卫一起来分享他们推荐影片背后的故事,也欢迎大家上麦分享自己的观影体会。 讲述 张海律 汪金卫 主播 张劳动 制作 祁佳宇 背景音乐 潘凡《凹凸光波》 半根一《人们》前奏 凹凸镜DOC出品 时间线提示 Time Line 01:55 2021年 你都去了哪些电影节,看到哪些不错的纪录片 20:00 院线纪录片又有哪些收获,为什么一定要进影院看纪录片 23:03 看纪录片喜欢和大家一起看,还是自己在电脑旁边 32:00 在互联网上哪些纪录片,值得关注 41:10 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我的章鱼老师 是否实至名归 45:40 学生奥斯卡 最佳给了《未竞人生》讲述中国留学生的故事 01:17:40 有没有评判纪录片的标准,好的纪录片,差的纪录片?

92分钟
99+
3年前

有效对话:纪录片规律与影评写作 | 凹凸TO ALL第二十五期

凹凸TO ALL

这些年,每年都会有一两部纪录片成为爆款,引发广泛热议,如《四个春天》《棒!少年》《九零后》等。然而,繁华背后,纪录片的处境其实越来越艰难。 相关影展关停,民间放映受阻,研究者和影评人断代,一篇优质的行业观察或深度访谈的阅读量只有几千,连在朋友圈刷屏、媒体争相报道的影片上映也得不到排片…… 纪录片抵达观众难,想要获得专业、创新、思辨的评论更难。作为纪录片领域的垂直自媒体,凹凸镜DOC深知推广纪录片困难重重,但总是心有不甘。 这次,我们发起“凹凸镜DOC纪录片影评大赛”,希望更多人参与其中,除了想让更多人关注和观看纪录片,还想填补纪录片评论的空白,发掘纪录片评论人才,促进纪录片创作与理论研究和批评的良性发展。 经过三个月的征集,我们共收到281篇纪录片长短影评,其中212篇为纪录片长评,69篇为纪录片短评。 凹凸镜DOC很荣幸地邀请到了影评大赛终审评委魏时煜(纪录片导演,获奖书作者,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副教授),为对纪录片影评感兴趣的朋友们做分享,主题为「有效对话:纪录片规律与影评写作」。交流结束后,凹凸镜DOC也公布影评大赛各个奖项的得奖结果。 讲述 魏时煜 主播 张劳动 潘俊文 制作 祁佳宇 背景音乐 潘凡《凹凸光波》 半根一《人们》前奏 凹凸镜DOC出品 时间线提示 00:47 为什么做影评大赛 03:00 总共收到281篇影评,涵盖多题材 04:20 影评大赛终审评委魏时煜老师分享纪录片影评写作 05:03 影评最长不应超过300字 07:15 从导演怎么拍摄的角度来给大家分享 07:45 “有效对话”分为三个阶段 09:40 第一步倾听时要有情感流露 10:34 如何把画外音写得很有诗意又不伪文青 11:19 画外音需要交代一些缺失的信息 11:45 例如费穆的《小城之春》画外音和画内音形成互动 12:30 在现场的“有效对话” 14:00 纪录片主观和客观的问题 14:55 用主观的声音增加客观的视点 16:15 大部分纪录片都有一个“寻找”的动作 18:15 纪录片在拍摄时是带着未知去寻找的 20:54 如何把握影片情感和观众产生联系 25:05 剧情是否有反思的结构和情感的沟通 26:50 纪录片影评写出来会比剧情片写得好 27:50 提问:国内外纪录片的差别 29:03 NHK或BBC纪录片都会在研究史实上很仔细 32:30 提问:群像类的纪录片在剪辑上有什么建议 35:02 林世健老师分享影评初审感受 38:37 CathayPlay影评奖分享 39:52 影评《卡瓦格博》游晓璐分享 41:20 和观映像分享 43:03 影评《当我们谈到宝丽来我们在谈论些什么》王一帆 44:10 Figure记录短片评论奖分享 45:06 IM华语记录影评奖分享 46:01 影评《掬水月在手》李啸洋分享 47:17 凹凸镜主竞赛单元获奖公布 53:32 晚不安老师为金句奖颁奖

55分钟
99+
3年前

私影像盛行的当下,究竟是啥让人着迷 |凹凸TOALL第24期

凹凸TO ALL

纪录片往往被人预先植入客观,真实的标杆,作者隐藏在镜头之后,完成所谓的人性关怀。而随着影像设备的便利,纪录片美学的发展,纪录片形式的多样化,越来越多的纪录片作者,开始更加自由的创作和思考。私纪录片的发展就是最好的一个佐证。 私纪录片这个术语来源于日本,借鉴了日本传统小说中以暴露隐私和表现自我而著称的“私小说”概念,具体是指纪录片作者将镜头直接对准自身或者自己家人,通过描写家庭中出现的争吵,个体对过往时代的追忆等等内容,运用写实的手法,表达纪录片作者对于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近些年,私影像在剧情片和纪录片里都有很好的呈现,比如黄梓导演的《小伟》,陆庆屹导演的《四个春天》,还有最近作为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节开幕片的《四个旅程》,无疑不在私影像的范围。而大鹏导演的《吉祥如意》,模糊了剧情和纪录的边界,评论呈现两极现象(一部分人觉得看后很感动,另一部分人觉得在消费亲人),也让这部电影在观影人群中引发了不小的讨论。 王凯导演创作的纪录长片《瘾》,曾入围第14届FIRST青年电影展纪录片竞赛单元,影片记录了他生活的日常以及和母亲的关系,刘越洋导演的纪录短片《当你老了》,则将镜头对准了沉迷于购买保健品的奶奶,试图用影像的方式走进奶奶的内心。 凹凸镜DOC邀请到了王凯导演、刘越洋导演,听听TA们分享在创作私影像时所带来的所思所想。 感谢音乐人潘凡老师创作的主题曲。也欢迎加入凹凸TOALL 听友群,联系请加微信: 181994692 �讲述 刘越洋、王凯 �主播 张劳动 �制作 张劳动 牧之(音频校对) �背景音乐 潘凡《凹凸光波》 半根一《人们》前奏 凹凸镜DOC出品 时间线提示 Time Line 00:56 介绍王凯导演和刘越洋导演 01:55 "私影像"是什么 02:34 从两位导演对私影像的概念理解开始 03:08 “私”的概念可以很宽泛 05:54 《生活而已》:刘越洋的第一部“私影像”体验 08:02 我的“私影像”初体验来自拍摄他人时的冒犯和恐惧感 09:40 从“私”出发,理解镜头之后的作者关系 11:27 家庭影像介入生活带来双重性 13:00 《当你老了》如何走进奶奶的内心世界 14:37 “私影像”的魅力让我感觉到恐惧是在剪片子的时候 16:33 个人议题与社会议题在“私影像”里如何结合 17:54 抽象的议题通过生活里的人具体化了 18:37 “私影像”为何让人着迷?《四个春天》如何引人共鸣? 22:39 拍摄的表达空间限制在各自固定的亲子模式里 23:10 从死亡角度看,“私影像”也是对珍贵回忆的关照 26:45 “私影像”的创新?打破虚构与真实的界限。 27:45 媒介的一大魅力也是“供人表演” 30:07 令我印象深刻的几部“私影像”与“私影像”的发展反思 32:40 刘越洋的毕业作品《入镜》 33:36 是消费他人,还是内心的真实表达? 34:29 纪录片的伦理问题在“私影像”里依然存在 35:09 试图在拍摄过程中感受自己对“家”的答案 35:29 王凯拍摄时的矛盾情绪 40:04 当家庭关系的处理成为负担 43:44 学术角度上的“私影像”研究 45:20 拍“私影像”来抒发情绪 46:30 如果没有“私影像”,和家人的关系会有不一样吗? 46:55 “私影像”对我的意义是看到和感受 48:10 “私影像”更多是一种媒介记录的作用

51分钟
99+
3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