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定要「做大做强」,就不能「做小做弱」吗?

Blake有问题

欢迎收听「Blake有问题」。 当你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不知道你有着怎样的情绪?对我来说,是惊讶。这句话来自我前段时间主持的讲座,新世相出版朋友节的漫画分论坛。 这个观点来自漫画家阮筠庭,那会儿我们在探讨,不要对创作的生活过度悲观,枯燥的生活反而很有可能滋养创作。阮老师提醒我们,别忘记了,卡夫卡还是公务员呢,因为生活太无聊,才逼得他要表达。 在我的理解里,她说的所谓「做小」和「做弱」,不是放弃,不是停止,反而是把注意力聚焦于自身,聚焦于我们能看清的地方。只有那些地方,我们才能真正找到创作的动力,或者生活的热情。 所以这一期节目,我想要跟你分享的正是,我从几位漫画家身上接来的能量和热情。不管你是否在从事以创作为生的工作,也许都能为你带来一些启发。 在这里,我也预告了一些关于本节目未来的一些改变,祝你收听愉快。 - 00:00 最近的奔波与节目将迎来新的形象变化 02:08 学会「忘记自己」,也许能找回更多生活热情 06:45 做一个好作品的冲突,作者「男人」和「女人」都想做? 10:06 nini:我是从一份大学作业开始,联系袒露自我的。 14:24 阮老师:枯燥生活也能滋养艺术,卡夫卡以前还是公务员呢。 20:13 因为一本漫画《暗流》,我意外多了一位好朋友。 25:11 主持论坛后才意识到,即兴与不可预测本来会带来新的成就感。 27:58 漫画推荐《陆地的尽头,是海洋的开始》:一段徒步中不断「放下重量」的旅程。 32:28 漫画推荐《明天一路顺风》:自由职业者需要「正当理由」才能出发吗? 36:22 工作与旅行混合的「e差」最近让我获得了很多灵感。 38:20 受到鲁豫启发,我不能再「窦文涛」下去了。 - 特别鸣谢:新世相出版朋友节 2025 主播:Blake 制作:左右 - 讲座嘉宾: 阮筠庭 - 漫画家,插画家,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 铁雄 - 漫编室主编、品牌创始人 拟泥nini - 插画艺术家、漫画创作者 猫弟 - 漫画编辑,梦药水创始人 熊森林 - 起重集内容合伙人、线条小狗出版监制 于北 - 磨铁子品牌文治图书主编 *注:讲座原主题为《漫画书论坛|每个人都会长大,但不要放弃爱漫画》,因节目时长和主题策划,本播客仅收录了部分嘉宾的节选发言。 - BGM: GYVUS - Lemon Tea Flovry - Birdbath Bcalm,Banks - Hiraeth Park Bird - Strawberry Jam Sandwich Bucky Pizzarelli - I'm Confessin' The Paper Kites - Woodland - 微信公众号/微博:@我要WhatYouNeed 个人短视频创作账号/微博:@Blake立刻出门 商务联系:whatyouneedoffice 本播客是 @我要WhatYouNeed 旗下播客。也欢迎你关注我们团队的其他播客。不把天聊si 面红耳赤 说说罢了

40分钟
99+
2天前

中国历史真相 143:刑国以重典

付费
中国史话:颠覆性讲述真正的中国历史真相

朱元璋对政府机构做了哪些改革?明初四大案的经过与真相? 部分文稿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我们前面说过,元朝的中央,除了中书省,还有御史台和枢密院,一个管监察,一个管军事。朱元璋在废除中书省宰相之后,也没放过这两个部门,把御史台改名为都察院,还是负责监察干部,可是老朱觉得吧,这个监察的力度不够,这哥们在正经的监察之外,还设立了一个叫做六科的部门,也就是在六部里增加了一个“给事中”的职位,专门审查各部的工作情况,啥意思呢?这情形相当于一个小小的办事员,天天坐在部长的办公室里,代替皇帝,监察你的工作。这些人的统称是六科给事中,如果你在兵部,那你的官职就是兵科给事中。 关于枢密院,朱元璋大笔一挥,改为五军都督府,分别是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和后军,管理全国不同的大军区,这等于是把原来的枢密院一分为五,权力大大地缩水,造反的可能性自然也是大大地缩水。每个军区下面有数目不等的卫,一个卫大概有五六千人,卫下面还有所,一千二百人叫千户所,一百二十人叫百户所,这也就是明朝的军事制度,叫做卫所制。前面我们提到的,朱元璋最早在西藏的朵甘卫和乌思藏卫,都是这个意思。实际上,这个和隋朝的府兵制,曹操的屯田制几乎是一模一样的,都是平时为农民,打仗时为士兵的结构,老朱只是作业抄的好,但他却一点儿不谦虚,自吹自擂说:“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除了这些,明朝还保留了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和鸿胪寺这些古老的机构,号称五寺。太常寺负责祭祀,太仆寺管理车马,光禄寺负责寿宴,鸿胪寺负责接待外宾,这些和以前的朝代基本相同。但相对来说,大理寺地位在明朝比较特殊,它的领导大理寺卿正二品,和六部尚书平级,同时,大理寺、刑部和都察院合称为三法司,遇到全国司法系统的疑难案件,要这三个部门聚到一起研究,再做判决,这就是民间传说的三堂会审。 所以,总结一下,明朝中央政府结构就是,上面一个朱大皇帝,下面有六部,五寺,都察院,五军都督府,和后面我们要说到的锦衣卫。 这么多机构,就是没有宰相,所有这些部门的领导,都直接向朱大皇帝汇报工作,大家可以对比一下现在的某些公司,看看人家朱大皇帝几百年前是不是就开始搞你们所谓的“扁平化管理”了。我们说此人确实是一个劳模,据史书记载,他可以每天阅读15万字左右的奏章,处理国事400多件,早上天不亮就上朝,晚上半夜才回到后宫。自己是全年无休,一天都不休息,但是对大臣们倒也网开一面,允许大家一年休三天,春节,冬至,还有他朱大皇帝的生日。我们现在所谓的什么996,和明朝老朱以及他手下的六部部长们比起来,那简直就是幸福得如同天堂的生活。 关于上面的这个巨大改变,朱元璋在1395年的敕谕里说得是清清楚楚,“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事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段话的主要意思就是以前朝代那些烂事,坏事,都是因为有宰相这个职位,俺老朱废掉宰相,大权独揽,是最正确,最伟大,最光明的事情。这哥们还说了,“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谁要是敢再立丞相,恢复宰相制度,全国各族人民共讨之。 当然,我们现在知道了,他的后代们觉得皇帝干到他老朱这个份儿上,实在是太丢脸了,当皇帝,难道不就是为了享乐的吗?天天干活,还咋照顾那么多漂亮大妹子,享受那么多好吃的,好玩的?所以,从他儿子朱棣开始,明朝就出现了另一个机构,叫内阁,而内阁的工作人员,开始是顾问,慢慢地就成了事实上的宰相,您不让设立丞相,我当然不敢不听,但是改个说法那还不是小菜一碟,就像今天有些文艺青年那样,我不是想和你睡觉,只是想和你一起起床。 除了中央政府,朱元璋还改革了地方制度,将元朝行省本来一人独享的军事、行政和司法权力分拆成都指挥使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三部分,三个部门彼此独立,分别隶属于中央管辖。这些名称有一些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比如说香港在97年回归之前,一直都有一个叫做布政司的行政单位,就来自朱大皇帝的承宣布政使司,回归之后,我们觉得香港人也太土了,几百年前的名字咋还在使用?于是,给他们改了一个名字,叫做政务司。 就这样,朱元璋利用胡惟庸案杀了一大批大臣,改革了帝国的政治制度,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又发现,这个胡惟庸简直就是一个宝,死了之后,居然还有很大的妙用,什么用处呢?那就是可以时不时地借他的脑袋用用。 从1380年胡惟庸案发掉了脑袋,一直到1392年,十二年间,只要是老朱想让谁去死,他就把胡惟庸从地下拽上来,放在那个人的身边。 比如说1385年,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和他儿子李佑,被人告发说和胡惟庸是同党,两人脑袋落地; 1386年,明州卫指挥林贤被告发受胡惟庸指使,和日本人勾结,于是,这哥们被凌迟处死; 1390年,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被赐自尽,全家70多口全都被杀,原因还是胡惟庸,据说,当年胡惟庸曾经拉拢李善长入伙,共同造反,李善长因为自己亲弟弟和胡惟庸已经同流合污了,既不能去告发,也没办法入伙,最后只能说了一句“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意思就是我不管了。朱元璋虽然也相信李善长不会谋反,但还是说,你看看你李善长啊,你这是一个忠臣说的话吗?你应该第一时间,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来给我打小报告的,而你却“知逆谋不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如此大逆不道,你不死谁死? 后来还有陆仲亨的家奴,告发陆仲亨与唐胜宗、费聚、赵雄三名侯爵,串通胡惟庸“共谋不轨”,写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那位宋濂,他的孙子宋慎亦受牵连被杀,宋濂本人则贬死在四川茅州。 到了洪武二十五年,也就是1392年,朱元璋又一次想起了胡惟庸,这次倒霉的是靖宁侯叶昇,罪名是“交通胡惟庸”。不过这一次,朱大皇帝可不是仅仅要杀叶昇,而是项庄舞剑,意在一大堆沛公,在这些目标里,有一个人是最显眼的,他的名字叫蓝玉。 蓝玉这个人,也是安徽人,宽泛地说,和朱大皇帝、李善长、胡惟庸这些人都算是老乡,不过他走的是武将的路子,开始时是常遇春的部下,因为“临战勇敢,所向多捷”,深受常遇春的赏识,不仅经常在朱元璋面前夸奖他,还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他。后来,蓝玉跟着傅友德打四川和云南,跟着徐达征讨北元,跟着沐英收服吐番,又跟着冯胜打过北元,可谓是战功赫赫,资历深厚,只是因为年轻,才一直都是副手。 到了1388年,老将们基本都退休了,蓝玉终于被朱元璋拜为大将军,统率十五万兵马,征伐北元的脱古思帖木儿。结果就是,蓝玉一战成名,在今天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贝尔湖,当时叫做捕鱼儿海的地方,大破元军,捕获了脱古思帖木儿的二儿子地保奴、皇妃、公主以下一百多人,男女老百姓七万七千多,以及马驼牛羊十五万余匹,简单八个字,大获全胜,大发横财。 朱大皇帝听说了这事儿之后当然是挺高兴,本来打算封蓝玉为梁国公,可是马上就传来消息,说蓝玉这家伙在回国途中,一时没控制好下半身,强奸了北元皇帝的妃子,这个妃子也比较刚烈,被辱之后,自杀身亡。 听到这消息,老朱就有点儿不高兴了,天朝上国的大将,你蓝玉要啥样女人没有?咋能干这么下作没品的事情呢?于是,梁国公的梁被改为西凉的凉,蓝玉就这样降了一等,成了西凉国公。不过即便如此,也没有改变蓝玉从此成为大明第一猛将的事实,朱元璋还经常夸他,说他堪比汉代的卫青。 可是人家卫青功劳很大,却谦虚有礼,蓝玉就不行了,狂妄到了极点,可以这样说,如果这哥们的尾巴足够长,那肯定是要翘到天上嫦娥面前去了。《明史》上说他“浸骄蹇自恣,多蓄庄奴假子,乘势暴横”,家里面养子、奴才一大堆,个个骄纵不法,并且部队里面的军官任免,都是他蓝大将军一个人说了算,甚至朱元璋都不能过问。 …… 就这样,公元1392年,朱元璋先是借着胡惟庸的脑袋,清理了蓝玉的铁杆下属,靖宁侯叶昇,转过头来,1393年,锦衣卫指挥蒋瓛猜到了朱元璋的心意,壮着胆子指控蓝玉谋反。朱元璋马上就点了点头,蒋大指挥,你说得对,告发得很及时,然后几乎没有审判,就以谋反罪处死蓝玉,诛灭三族。据说朱元璋起初打算将蓝玉凌迟,后来考虑到蓝玉为大明立下战功,又是皇室姻亲,所以决定处以剥皮的刑罚,给蓝大统帅留个全尸。 …… 郭桓当时的职位是户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副部长,他的罪行是贪污,贪污了多少呢?据说朝廷一共损失了精粮两千四百万担。可是关于这个案子,《明史》上的原话却是“自六部左右侍郎下皆死,赃七百万,词连直省诸官吏,系死者数万人。核赃所寄借遍天下,民中人之家大抵皆破”。 这短短的一句话里,隐藏了几个巨大的信息,第一,朱元璋查实了这个案子之后,把中央政府六部里面,副部长以下的大多数官员都处死了,副部长以上的,包括礼部尚书赵瑁,刑部尚书王惠迪,兵部尚书王志和工部尚书麦至德也全都因为这个案子掉了脑袋,至于说下面的地方官员,那自然也是跑不了的,只要是和郭桓这两个字沾上一点点的,不是死刑,就是流放,“死者数万人”,绝大多数是政府官吏。 第二,不仅仅是处罚,还要追赃,老朱坚定地认为,那些和郭桓勾结在一起的土豪劣绅,以及他们结交的村官恶霸,全都要为这起贪污案买单。老百姓中间的富户就倒了大霉,很多中产阶级都破产了,换句话说,这等于是当年的反右运动扩大化。这样一来,民间自然是不干了,全国百姓对此案的处理非常不满意,民怨沸腾,最后为了平息民怨,朱元璋采取了一招最绝的,将这个案子的主审官吴庸处死,作为这个案子的收官之作,相当于告诉老百姓,可不是俺朱重八要祸害你们啊,都是姓吴的这个王八蛋法官搞的。 最后一点就是《明史》上的这句“赃七百万”,我们不是说贪污了2400万石粮食吗?咋写成了700万?这个在朱元璋自己编的《大诰》里有交代,他是这样说的,“恐民不信,但略写七百万耳”,也就是2400万是确实的,但怕老百姓不相信,就写了700万。那么,我们这里就要问一句,老百姓为啥不信?答案很明显,这个2400万实在是忒多了。 根据史料,那时候明朝一年的收入是“麦米合计2940万”,这样一算,郭桓这个大贪污犯居然贪污了整个国家一年收入的82%,这样的数字,这样的规模,别说当时的老百姓不信,就是我们现在,也会产生深深的怀疑,那么,2400万这个数字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关于这个问题,这里有四个答案,你可以选一个相信,第一个答案就是朱元璋随便写的,等于是一口大黑锅扣在了郭桓的脑袋上;第二个答案是他用数学方法算出来的,咋算的?因为郭桓被查实的贪污是200万的浙江税收,那全国一共12个布政司,200乘以12等于2400万,很简单;第三个答案是所有涉案官员在供词里承认的,历年贪污所得的总和;最后一个答案就是老朱同志对几万名和案子有牵连的官员以及老百姓进行了抄家行动,一共抄到了2400万。 这四个答案里,第三个是最符合逻辑的,也就是棍棒之下,罪犯们交代的历年贪污所得。但就我个人来说,我最相信的,是第四个答案,为啥?因为我认为郭桓贪污绝对是事实,这个没跑,但是老朱借着这个案件来敛财,才是他老人家的最终目的,原因就是朱大皇帝那时候正好缺银子。 我们再来算一下时间,洪武十七年,在朝廷连年征伐之后,傅友德、沐英等人又率军攻下了云贵,地方需要安抚,三军需要犒赏;同时在洪武二十年,朱元璋又发动了第五次北征,这些都需要大把的钱财,也就是在这个时间点上,发生了郭桓案,然后老朱就拎着菜刀,冲到了商贾大户,地主土豪家里,说你们这些人,和大贪污犯郭桓联合起来,贪污了政府的税银,赶紧地,交出来。 我认为,事情的真相就是如此。 上面的两个案子,空印案和郭桓案,处罚的手段可以说冠绝古今,超越中外,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位君主或者国家,对贪污案能达到这个处罚力度。据说那时候的官员,早上上朝的时候,都要和家人诀别,我这一去,可不知道晚上还能不能带着脑袋回来,如果不能,老伴儿啊,这辈子咱俩就此别过了,卧室花盆下面还有10两银子我的私房钱,你挖出来买件衣服吧。 那么,我们究竟要如何评价朱元璋整出来的这明初四大案呢?这个我们下集再聊。

27分钟
21
2天前

中国历史真相 142:宰相没有了

付费
中国史话:颠覆性讲述真正的中国历史真相

部分文稿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我们说朱元璋把蒙古人赶出中原的时候,打出来的旗号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老小子的心里,是这样想的,俺是纯种的汉人,根红苗正,这天下大多数人都是汉人,我这杆大旗一竖,岂不是天下归心,应者云集?可是事实证明,这一招却不太好使。 有一些人是马上就来归附,可是也有一些人,对着他老朱,翻大白眼珠子,瞧不起他,问题是,后一种人里面恰恰有很多是朱大皇帝需要的人,也就是那些有知识,还有财产的知识分子地主阶层。 比如说,江西有一个叫夏伯启的读书人,和他侄子两个人的名气很大,朱大皇帝就想让这两个人出来给自己当官,可是这叔侄俩琢磨了一下,咔嚓一刀,把自己左手的大拇指都切了下来,为啥?因为中国古代从唐朝开始,就有“身言书判”的说法,具体地说,就是你科举考试通过了,也要经过吏部的审核才能当官,审核的标准就是身言书判四个字,也就是你说话要清楚,不能大舌头;写字要好看,达不到书法家的标准,但也绝不能像我写的那么难看;还要会当法官,会写各种判决书;最后最重要的,不能身有残疾,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古代人也是这么看的。 所以,老夏家这爷俩就决定变成残疾人,这样就可以不给老朱家当官了,当然,这叔侄二人也没舍得切别的地方,毕竟左手的大拇指不影响以后的任何幸福生活。 可这俩货万万没想到的是,朱元璋因为这件事气得发疯,大吼大叫道,“尔宜枭令,籍没其家,以绝狂夫愚夫仿效之风”,啥意思?你们两个王八蛋,我一定砍了你们的头抄了你们的家,以免别人都效仿你俩,不来给我干活。 不过我们实话实说,即便这样,那时候不愿意来给老朱打工的,还真的挺多,打开《明史》,里面因为这事儿被杀的绝对不止夏伯启叔侄俩。就算是大明建国很长时间之后,也还有很多人依旧效忠元朝,不肯接受他这个“奉天承运皇帝”,气得老朱特意在自己编的《大诰》里面,加了这么一条罪名,“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诛其身而没其家,不为之过”,凡是有读书人自命清高,不肯出来给我朱重八做事,那么按照我的法律,砍脑袋抄家,都不算是过分。 那为啥呢?为什么大家不愿意给他打工?莫非大家都不喜欢老朱?其实主要原因不是这个,如果真要找人担责任,也许董仲舒和赵匡胤还是要承担部分责任,前者弄了一个三纲五常,忠君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元朝毕竟统治了将近百年,知识分子觉得忠于皇帝那就是天经地义的,至于说皇帝是蒙古人这事儿,难道蒙古人不是天下人吗?你要知道,在儒家传统里,虽然有“华夷之辩”,对少数民族瞧不起,可是有一点是公认的,皇帝管的是整个天下,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不能因为皇帝是蒙古人就乱了纲常。 赵匡胤的责任就是这哥们当年没有收复燕云十六州,导致北方领土长达几百年属于外族统治,很自然地,既然俺们一直在辽国皇帝,金国皇帝之下,呆得也挺舒服,那蒙古皇帝就没啥不同了,这个上集也说过了。 那么,有没有单纯就是不喜欢老朱,而不愿意给他打工的呢?也有,那就是四大名著《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 关于这个人,现在史学家的争议也比较多,比如说《水浒》到底是不是他写的,老家在江浙的啥地方,甚至有没有这个人,都有历史学家认为值得重新考证,但这些都不是我们的重点,我们就假定他是苏州的,《水浒》也是他写的。 施耐庵36岁的时候,在科举考试过程中,认识了前面说的刘伯温,这俩家伙当时就看对了眼,成了好朋友,不过考试之后,为了各自的前程,还是洒泪分别。施耐庵先是在元朝当了一个县长,后来觉得干得很憋屈,就仿效陶渊明,辞职回家,但是他没种菊花,而是改行做了教书匠,收了一个弟子,名字叫做罗贯中,也就是后来《三国演义》的作者。 等到张士诚一起义,施耐庵因为表弟和张士诚的关系不错,他也摇身一变,成了张大造反派的军师,但后来又因为意见不合,闹翻了,这家伙就带着罗贯中开始四处游学。 也正是这时候,刘伯温到了朱元璋的阵营,然后极力拉拢施耐庵,想让他来和自己一起为朱元璋工作。可是施耐庵看刘伯温顺眼,看张士诚也不错,就是看不上朱大皇帝,史书上说“坚辞不就”,对不起,俺虽然破衣服漏风,满身都是虱子,老婆孩子饿得哇哇哭,但就是不给你老朱家当官。 …… 1369年,这本书写完之后,马上就以民间手抄本的形势流行开来,以至于刚刚宣布建立大明的朱元璋都看到了,据《梦花馆笔谈》这本书记载,老朱认为“是人胸中定有逆谋,不除之必贻大患”,也就是刚刚从造反派变成了朱大皇帝的朱元璋,马上就开始警觉有新的造反派出现了。 就这样,施耐庵被抓了起来,关了一年之后,在刘伯温等人的努力下,又被放了,但一年的监狱生活,让已经70多岁的施耐庵身体变得极差,虽然有罗贯中的精心照料,但出狱之后不久呢,还是死了,那一年是1372年,他终年76岁。 三 前面我们讲宋朝宋江造反的时候就说了,《水浒》里面真正的历史人物并不多,大多数都是虚构的。可是就在这些虚构的人物里,有四个人值得你特别注意,那就是朱武、朱仝、朱富,朱贵,这四个人的名字连起来念,那就是朱武同富贵,可是最后朱富朱贵死了,只剩下朱武和朱仝,一个跟着公孙胜去学道成仙了,一个招安之后当了太平军节度使,都是比较好的结局。如此一来,就有人说了,朱武实际上就是暗指朱元璋这个洪武皇帝的政权,跟着他混,他瞎白话骗大家说一起富贵,实际上,最后好处都是老朱一个人的,你们的富贵肯定是没有的,因为朱富朱贵都死了。 我们这里不用理会施耐庵的《水浒传》到底是不是这个设定,可历史事实就是,现实中的朱富朱贵还真的就都死了,也就是,和朱元璋打天下的大多数功臣都没有福气享受很长时间的富贵,也没有福气像沐英那样病死,他们很多人都死在了朱大皇帝的手里。 不过这事儿吧,说来话长,而且当我们真的解开历史谜团,明朝初年的大清洗运动,也并不是一句“为了稳固自己政权而杀功臣”能够完全解释清楚的。 我们说在明朝刚刚开国的时候,基本上继承了元朝的制度,也就是中书省的左右两个丞相是最大的宰相,只不过元朝是右丞相最大,而明朝则是左丞相为尊,所谓的左右丞相,就是上朝的时候,你站在皇帝的左边还是右边的问题。历朝历代,都有左右丞相的说法,但哪一个更大,那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大略来说,秦朝以左为尊,汉代以右为贵,到了明朝,又换到了左边站着那家伙,脑袋上的官帽子比较大。 元朝和明初的这个中书省,除了左右丞相,下面还有左丞和右丞,少了一个相字,权力也小了很多,但宽泛地讲,倒也都属于宰相班子里的成员。 国家刚建立之时,功劳极大的李善长当仁不让地成为了政府的一把手,中书省左丞相,韩国公。朱元璋还赐给他丹书铁卷,有两次免死的待遇。到了1371年,也就是常遇春去世的第三年,李善长病了,不能上班了,朱元璋就想换一个宰相,他找来了刘伯温,说你看看,杨宪、汪广洋和胡惟庸这三个人当宰相如何。 你要是说没听过这三个人,这也不怪你,前面我们讲的都是金戈铁马,抡着片刀和敌人厮杀的武将,而政府的一把手,基本都是要由文官担任的,这三个人就全都是文官。当时汪广洋是中书右丞,杨宪是中书左丞,胡惟庸是参知政事,都是仅次于中书省左右丞相的官员。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一下,朱大皇帝这时候把这三个人拎出来,问刘伯温的意见,是很有深意的,为啥?因为这仨货属于三个不同的集团。 在老朱打天下的过程中,有一群他的发小,老乡和亲戚,都来自他的家乡淮西,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天然地,就形成了淮西集团,这些人以李善长为首;而在他向东挺进的过程中,又收获了很多来自浙江的人才,我们叫他们浙东集团,刘伯温就是他们的头儿;剩下的人就是散兵游勇,我们可以称他们为中间派。 很自然地,三大派里,以淮西集团势力最大,胡惟庸就是淮西派的,他和这一派的大头目李善长不仅是老乡,还是儿女亲家的关系;杨宪则是刘伯温的好友加盟友,属于浙东集团;最后的汪广洋是中间派。 现在老朱就把这样的三个人摆在了台面上,很明显,这既是想知道刘伯温对他们的评价,也是对刘伯温同学智商的一次考验。 我们的老刘同志面对朱大皇帝鹰一样的双眼,思考了一会儿,是这样回答的,他说杨宪“有相才无相器”,才能还行,但是心眼小;汪广洋是“褊浅殆甚于宪”,也就是还比不上杨宪;而胡惟庸则是“譬之驾,惧其偾辕也”,用这家伙当宰相拉车,容易把大明帝国带到沟里去。一句话,三个人都不合适。 朱大皇帝就笑了,然后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吾之相,诚无逾先生”,看来我的宰相,只能是你刘伯温了。刘伯温在把那三个人贬低了一顿之后,当然知道老朱必有此说,不慌不忙地回答,俺也不行,我这个人脾气不好,疾恶如仇,容易掀桌子,还不耐烦处理繁杂的事务,所以,我也干不了,陛下,您慢慢找,肯定能找到合适的。 整个问话到此结束。 我们说刘伯温在这次策问里,算是勉强过关,他不可能明目张胆地推荐杨宪,也不可能对着胡惟庸猛踩,因为皇帝最忌讳拉帮结派,而且他自己也知道,老朱虽然嘴里问他,但心里面早就有了自己的主意,所以,他的总体策略是对的,那就是老朱提出任何人选,他都否定,包括他自己,也要否定,因为这件事必须由朱元璋自己来做决定,甚至你都不能表现出猜中了老朱的心思,中国自古以来智商牛掰的帝王,最忌讳的,就是被大臣们看穿。 在刘伯温和朱元璋对话之后不久,中间派汪广洋被提拔为中书左丞相。随后,大明帝国中书省的一连串好戏就上演了。 首先这个汪广洋就是一个窝囊废,自己明明是政府一把手了,但是完全摆不平下属中书左丞杨宪,即便是汪广洋小心翼翼,不贪污不受贿,也不拉帮结派,低调做宰相,最后还是被杨宪指使御史弹劾他“奉母无状”,意思是汪广洋同志在家里伺候他老娘时不细心,端洗脚水的姿势不对,不久之后,汪广洋就被罢黜了宰相,赶到海南岛上钓乌龟去了。 中间派汪广洋这么一走,胡惟庸和李善长就警觉起来,如果风头很猛,属于浙东集团的杨宪趁势当上宰相,对于胡李二人的淮西集团那是大大的不利。据史书记载,胡惟庸亲口对李善长说,“杨宪为相,我等淮人不得为大官矣”,绝对不能让这小子得逞,于是,已经病休的李善长亲自出马,弹劾杨宪“放肆为奸事”,一查之下,罪证确实,杨宪随之被杀。 …… 公元1380年,胡惟庸的大脑瓜子刚刚掉在地上不久,朱元璋颁布了一纸诏书,这是一个对他本人,和后来中国都相当重要的诏书,简单地说,就是八个字,废除中书丞相制度,换句话说,中书省没有左右丞相了,不需要当官的了。到此为止,唐代的三省六部制里面的三省基本上就告别了历史舞台,宋代让门下省名存实亡,元朝又废除了尚书省,到朱元璋这儿,中书省也没啥活儿可干了。 自秦汉以来,无论是三公九卿,还是三省六部,皇帝之下有一个或几个宰相,是标准配置,已经流行了一千多年,这些宰相就相当于现代公司里的总经理,虽然公司是董事长的,但是在平时,大事小情的,一般来说都是总经理说了算,董事长的职责就是管理公司的大方向,负责任免总经理,再就是数数钱。这一方面是因为贵族阶层内部,包括皇族在内的权力平衡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公司事情实在是太多,董事长也管不过来。不过呢,历朝历代,只要董事长的精力稍微旺盛一点儿,就都想着自己多管点儿事,皇权和相权的争斗,从来就没停止过,但是,没有一个皇帝真的就想彻底废掉了宰相,因为谁都知道,那样一来,自己这个董事长就算不累死,也要脱层皮。 现在到了老朱这里,他一拍胸脯,说俺的身体好,健壮如牛,还要啥总经理,都靠边站。借着胡惟庸案,这老小子顺势废掉了中书省丞相,终止了宰相制度。 没有了宰相,六部,也就是工、刑、兵、吏、户、礼的一把手,这些尚书大人们的地位瞬间飙升,朱元璋把他们的品级从正三品提拔到正二品,这些家伙从此直接和皇帝对话,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现在提起兵部尚书,吏部尚书这些人,往往都带着艳羡的表情说一句,大官。这完全是托朱元璋的福,否则,按照以前,这些尚书都属于战战兢兢跟着宰相混的打工仔。 那么,除了废除宰相制度,老朱还进行了哪些政治改革呢?这个我们下集再聊。

26分钟
19
2天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