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26分钟
播放:
19
发布:
2天前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部分文稿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我们说朱元璋把蒙古人赶出中原的时候,打出来的旗号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老小子的心里,是这样想的,俺是纯种的汉人,根红苗正,这天下大多数人都是汉人,我这杆大旗一竖,岂不是天下归心,应者云集?可是事实证明,这一招却不太好使。
有一些人是马上就来归附,可是也有一些人,对着他老朱,翻大白眼珠子,瞧不起他,问题是,后一种人里面恰恰有很多是朱大皇帝需要的人,也就是那些有知识,还有财产的知识分子地主阶层。
比如说,江西有一个叫夏伯启的读书人,和他侄子两个人的名气很大,朱大皇帝就想让这两个人出来给自己当官,可是这叔侄俩琢磨了一下,咔嚓一刀,把自己左手的大拇指都切了下来,为啥?因为中国古代从唐朝开始,就有“身言书判”的说法,具体地说,就是你科举考试通过了,也要经过吏部的审核才能当官,审核的标准就是身言书判四个字,也就是你说话要清楚,不能大舌头;写字要好看,达不到书法家的标准,但也绝不能像我写的那么难看;还要会当法官,会写各种判决书;最后最重要的,不能身有残疾,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古代人也是这么看的。
所以,老夏家这爷俩就决定变成残疾人,这样就可以不给老朱家当官了,当然,这叔侄二人也没舍得切别的地方,毕竟左手的大拇指不影响以后的任何幸福生活。
可这俩货万万没想到的是,朱元璋因为这件事气得发疯,大吼大叫道,“尔宜枭令,籍没其家,以绝狂夫愚夫仿效之风”,啥意思?你们两个王八蛋,我一定砍了你们的头抄了你们的家,以免别人都效仿你俩,不来给我干活。
不过我们实话实说,即便这样,那时候不愿意来给老朱打工的,还真的挺多,打开《明史》,里面因为这事儿被杀的绝对不止夏伯启叔侄俩。就算是大明建国很长时间之后,也还有很多人依旧效忠元朝,不肯接受他这个“奉天承运皇帝”,气得老朱特意在自己编的《大诰》里面,加了这么一条罪名,“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诛其身而没其家,不为之过”,凡是有读书人自命清高,不肯出来给我朱重八做事,那么按照我的法律,砍脑袋抄家,都不算是过分。
那为啥呢?为什么大家不愿意给他打工?莫非大家都不喜欢老朱?其实主要原因不是这个,如果真要找人担责任,也许董仲舒和赵匡胤还是要承担部分责任,前者弄了一个三纲五常,忠君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元朝毕竟统治了将近百年,知识分子觉得忠于皇帝那就是天经地义的,至于说皇帝是蒙古人这事儿,难道蒙古人不是天下人吗?你要知道,在儒家传统里,虽然有“华夷之辩”,对少数民族瞧不起,可是有一点是公认的,皇帝管的是整个天下,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不能因为皇帝是蒙古人就乱了纲常。
赵匡胤的责任就是这哥们当年没有收复燕云十六州,导致北方领土长达几百年属于外族统治,很自然地,既然俺们一直在辽国皇帝,金国皇帝之下,呆得也挺舒服,那蒙古皇帝就没啥不同了,这个上集也说过了。
那么,有没有单纯就是不喜欢老朱,而不愿意给他打工的呢?也有,那就是四大名著《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
关于这个人,现在史学家的争议也比较多,比如说《水浒》到底是不是他写的,老家在江浙的啥地方,甚至有没有这个人,都有历史学家认为值得重新考证,但这些都不是我们的重点,我们就假定他是苏州的,《水浒》也是他写的。
施耐庵36岁的时候,在科举考试过程中,认识了前面说的刘伯温,这俩家伙当时就看对了眼,成了好朋友,不过考试之后,为了各自的前程,还是洒泪分别。施耐庵先是在元朝当了一个县长,后来觉得干得很憋屈,就仿效陶渊明,辞职回家,但是他没种菊花,而是改行做了教书匠,收了一个弟子,名字叫做罗贯中,也就是后来《三国演义》的作者。
等到张士诚一起义,施耐庵因为表弟和张士诚的关系不错,他也摇身一变,成了张大造反派的军师,但后来又因为意见不合,闹翻了,这家伙就带着罗贯中开始四处游学。
也正是这时候,刘伯温到了朱元璋的阵营,然后极力拉拢施耐庵,想让他来和自己一起为朱元璋工作。可是施耐庵看刘伯温顺眼,看张士诚也不错,就是看不上朱大皇帝,史书上说“坚辞不就”,对不起,俺虽然破衣服漏风,满身都是虱子,老婆孩子饿得哇哇哭,但就是不给你老朱家当官。
……
1369年,这本书写完之后,马上就以民间手抄本的形势流行开来,以至于刚刚宣布建立大明的朱元璋都看到了,据《梦花馆笔谈》这本书记载,老朱认为“是人胸中定有逆谋,不除之必贻大患”,也就是刚刚从造反派变成了朱大皇帝的朱元璋,马上就开始警觉有新的造反派出现了。
就这样,施耐庵被抓了起来,关了一年之后,在刘伯温等人的努力下,又被放了,但一年的监狱生活,让已经70多岁的施耐庵身体变得极差,虽然有罗贯中的精心照料,但出狱之后不久呢,还是死了,那一年是1372年,他终年76岁。

前面我们讲宋朝宋江造反的时候就说了,《水浒》里面真正的历史人物并不多,大多数都是虚构的。可是就在这些虚构的人物里,有四个人值得你特别注意,那就是朱武、朱仝、朱富,朱贵,这四个人的名字连起来念,那就是朱武同富贵,可是最后朱富朱贵死了,只剩下朱武和朱仝,一个跟着公孙胜去学道成仙了,一个招安之后当了太平军节度使,都是比较好的结局。如此一来,就有人说了,朱武实际上就是暗指朱元璋这个洪武皇帝的政权,跟着他混,他瞎白话骗大家说一起富贵,实际上,最后好处都是老朱一个人的,你们的富贵肯定是没有的,因为朱富朱贵都死了。
我们这里不用理会施耐庵的《水浒传》到底是不是这个设定,可历史事实就是,现实中的朱富朱贵还真的就都死了,也就是,和朱元璋打天下的大多数功臣都没有福气享受很长时间的富贵,也没有福气像沐英那样病死,他们很多人都死在了朱大皇帝的手里。
不过这事儿吧,说来话长,而且当我们真的解开历史谜团,明朝初年的大清洗运动,也并不是一句“为了稳固自己政权而杀功臣”能够完全解释清楚的。
我们说在明朝刚刚开国的时候,基本上继承了元朝的制度,也就是中书省的左右两个丞相是最大的宰相,只不过元朝是右丞相最大,而明朝则是左丞相为尊,所谓的左右丞相,就是上朝的时候,你站在皇帝的左边还是右边的问题。历朝历代,都有左右丞相的说法,但哪一个更大,那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大略来说,秦朝以左为尊,汉代以右为贵,到了明朝,又换到了左边站着那家伙,脑袋上的官帽子比较大。
元朝和明初的这个中书省,除了左右丞相,下面还有左丞和右丞,少了一个相字,权力也小了很多,但宽泛地讲,倒也都属于宰相班子里的成员。
国家刚建立之时,功劳极大的李善长当仁不让地成为了政府的一把手,中书省左丞相,韩国公。朱元璋还赐给他丹书铁卷,有两次免死的待遇。到了1371年,也就是常遇春去世的第三年,李善长病了,不能上班了,朱元璋就想换一个宰相,他找来了刘伯温,说你看看,杨宪、汪广洋和胡惟庸这三个人当宰相如何。
你要是说没听过这三个人,这也不怪你,前面我们讲的都是金戈铁马,抡着片刀和敌人厮杀的武将,而政府的一把手,基本都是要由文官担任的,这三个人就全都是文官。当时汪广洋是中书右丞,杨宪是中书左丞,胡惟庸是参知政事,都是仅次于中书省左右丞相的官员。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一下,朱大皇帝这时候把这三个人拎出来,问刘伯温的意见,是很有深意的,为啥?因为这仨货属于三个不同的集团。
在老朱打天下的过程中,有一群他的发小,老乡和亲戚,都来自他的家乡淮西,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天然地,就形成了淮西集团,这些人以李善长为首;而在他向东挺进的过程中,又收获了很多来自浙江的人才,我们叫他们浙东集团,刘伯温就是他们的头儿;剩下的人就是散兵游勇,我们可以称他们为中间派。
很自然地,三大派里,以淮西集团势力最大,胡惟庸就是淮西派的,他和这一派的大头目李善长不仅是老乡,还是儿女亲家的关系;杨宪则是刘伯温的好友加盟友,属于浙东集团;最后的汪广洋是中间派。
现在老朱就把这样的三个人摆在了台面上,很明显,这既是想知道刘伯温对他们的评价,也是对刘伯温同学智商的一次考验。
我们的老刘同志面对朱大皇帝鹰一样的双眼,思考了一会儿,是这样回答的,他说杨宪“有相才无相器”,才能还行,但是心眼小;汪广洋是“褊浅殆甚于宪”,也就是还比不上杨宪;而胡惟庸则是“譬之驾,惧其偾辕也”,用这家伙当宰相拉车,容易把大明帝国带到沟里去。一句话,三个人都不合适。
朱大皇帝就笑了,然后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吾之相,诚无逾先生”,看来我的宰相,只能是你刘伯温了。刘伯温在把那三个人贬低了一顿之后,当然知道老朱必有此说,不慌不忙地回答,俺也不行,我这个人脾气不好,疾恶如仇,容易掀桌子,还不耐烦处理繁杂的事务,所以,我也干不了,陛下,您慢慢找,肯定能找到合适的。
整个问话到此结束。
我们说刘伯温在这次策问里,算是勉强过关,他不可能明目张胆地推荐杨宪,也不可能对着胡惟庸猛踩,因为皇帝最忌讳拉帮结派,而且他自己也知道,老朱虽然嘴里问他,但心里面早就有了自己的主意,所以,他的总体策略是对的,那就是老朱提出任何人选,他都否定,包括他自己,也要否定,因为这件事必须由朱元璋自己来做决定,甚至你都不能表现出猜中了老朱的心思,中国自古以来智商牛掰的帝王,最忌讳的,就是被大臣们看穿。
在刘伯温和朱元璋对话之后不久,中间派汪广洋被提拔为中书左丞相。随后,大明帝国中书省的一连串好戏就上演了。
首先这个汪广洋就是一个窝囊废,自己明明是政府一把手了,但是完全摆不平下属中书左丞杨宪,即便是汪广洋小心翼翼,不贪污不受贿,也不拉帮结派,低调做宰相,最后还是被杨宪指使御史弹劾他“奉母无状”,意思是汪广洋同志在家里伺候他老娘时不细心,端洗脚水的姿势不对,不久之后,汪广洋就被罢黜了宰相,赶到海南岛上钓乌龟去了。
中间派汪广洋这么一走,胡惟庸和李善长就警觉起来,如果风头很猛,属于浙东集团的杨宪趁势当上宰相,对于胡李二人的淮西集团那是大大的不利。据史书记载,胡惟庸亲口对李善长说,“杨宪为相,我等淮人不得为大官矣”,绝对不能让这小子得逞,于是,已经病休的李善长亲自出马,弹劾杨宪“放肆为奸事”,一查之下,罪证确实,杨宪随之被杀。
……
公元1380年,胡惟庸的大脑瓜子刚刚掉在地上不久,朱元璋颁布了一纸诏书,这是一个对他本人,和后来中国都相当重要的诏书,简单地说,就是八个字,废除中书丞相制度,换句话说,中书省没有左右丞相了,不需要当官的了。到此为止,唐代的三省六部制里面的三省基本上就告别了历史舞台,宋代让门下省名存实亡,元朝又废除了尚书省,到朱元璋这儿,中书省也没啥活儿可干了。
自秦汉以来,无论是三公九卿,还是三省六部,皇帝之下有一个或几个宰相,是标准配置,已经流行了一千多年,这些宰相就相当于现代公司里的总经理,虽然公司是董事长的,但是在平时,大事小情的,一般来说都是总经理说了算,董事长的职责就是管理公司的大方向,负责任免总经理,再就是数数钱。这一方面是因为贵族阶层内部,包括皇族在内的权力平衡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公司事情实在是太多,董事长也管不过来。不过呢,历朝历代,只要董事长的精力稍微旺盛一点儿,就都想着自己多管点儿事,皇权和相权的争斗,从来就没停止过,但是,没有一个皇帝真的就想彻底废掉了宰相,因为谁都知道,那样一来,自己这个董事长就算不累死,也要脱层皮。
现在到了老朱这里,他一拍胸脯,说俺的身体好,健壮如牛,还要啥总经理,都靠边站。借着胡惟庸案,这老小子顺势废掉了中书省丞相,终止了宰相制度。
没有了宰相,六部,也就是工、刑、兵、吏、户、礼的一把手,这些尚书大人们的地位瞬间飙升,朱元璋把他们的品级从正三品提拔到正二品,这些家伙从此直接和皇帝对话,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现在提起兵部尚书,吏部尚书这些人,往往都带着艳羡的表情说一句,大官。这完全是托朱元璋的福,否则,按照以前,这些尚书都属于战战兢兢跟着宰相混的打工仔。
那么,除了废除宰相制度,老朱还进行了哪些政治改革呢?这个我们下集再聊。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