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27分钟
播放:
21
发布:
2天前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朱元璋对政府机构做了哪些改革?明初四大案的经过与真相?
部分文稿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我们前面说过,元朝的中央,除了中书省,还有御史台和枢密院,一个管监察,一个管军事。朱元璋在废除中书省宰相之后,也没放过这两个部门,把御史台改名为都察院,还是负责监察干部,可是老朱觉得吧,这个监察的力度不够,这哥们在正经的监察之外,还设立了一个叫做六科的部门,也就是在六部里增加了一个“给事中”的职位,专门审查各部的工作情况,啥意思呢?这情形相当于一个小小的办事员,天天坐在部长的办公室里,代替皇帝,监察你的工作。这些人的统称是六科给事中,如果你在兵部,那你的官职就是兵科给事中。
关于枢密院,朱元璋大笔一挥,改为五军都督府,分别是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和后军,管理全国不同的大军区,这等于是把原来的枢密院一分为五,权力大大地缩水,造反的可能性自然也是大大地缩水。每个军区下面有数目不等的卫,一个卫大概有五六千人,卫下面还有所,一千二百人叫千户所,一百二十人叫百户所,这也就是明朝的军事制度,叫做卫所制。前面我们提到的,朱元璋最早在西藏的朵甘卫和乌思藏卫,都是这个意思。实际上,这个和隋朝的府兵制,曹操的屯田制几乎是一模一样的,都是平时为农民,打仗时为士兵的结构,老朱只是作业抄的好,但他却一点儿不谦虚,自吹自擂说:“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除了这些,明朝还保留了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和鸿胪寺这些古老的机构,号称五寺。太常寺负责祭祀,太仆寺管理车马,光禄寺负责寿宴,鸿胪寺负责接待外宾,这些和以前的朝代基本相同。但相对来说,大理寺地位在明朝比较特殊,它的领导大理寺卿正二品,和六部尚书平级,同时,大理寺、刑部和都察院合称为三法司,遇到全国司法系统的疑难案件,要这三个部门聚到一起研究,再做判决,这就是民间传说的三堂会审。
所以,总结一下,明朝中央政府结构就是,上面一个朱大皇帝,下面有六部,五寺,都察院,五军都督府,和后面我们要说到的锦衣卫。
这么多机构,就是没有宰相,所有这些部门的领导,都直接向朱大皇帝汇报工作,大家可以对比一下现在的某些公司,看看人家朱大皇帝几百年前是不是就开始搞你们所谓的“扁平化管理”了。我们说此人确实是一个劳模,据史书记载,他可以每天阅读15万字左右的奏章,处理国事400多件,早上天不亮就上朝,晚上半夜才回到后宫。自己是全年无休,一天都不休息,但是对大臣们倒也网开一面,允许大家一年休三天,春节,冬至,还有他朱大皇帝的生日。我们现在所谓的什么996,和明朝老朱以及他手下的六部部长们比起来,那简直就是幸福得如同天堂的生活。
关于上面的这个巨大改变,朱元璋在1395年的敕谕里说得是清清楚楚,“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事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段话的主要意思就是以前朝代那些烂事,坏事,都是因为有宰相这个职位,俺老朱废掉宰相,大权独揽,是最正确,最伟大,最光明的事情。这哥们还说了,“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谁要是敢再立丞相,恢复宰相制度,全国各族人民共讨之。
当然,我们现在知道了,他的后代们觉得皇帝干到他老朱这个份儿上,实在是太丢脸了,当皇帝,难道不就是为了享乐的吗?天天干活,还咋照顾那么多漂亮大妹子,享受那么多好吃的,好玩的?所以,从他儿子朱棣开始,明朝就出现了另一个机构,叫内阁,而内阁的工作人员,开始是顾问,慢慢地就成了事实上的宰相,您不让设立丞相,我当然不敢不听,但是改个说法那还不是小菜一碟,就像今天有些文艺青年那样,我不是想和你睡觉,只是想和你一起起床。
除了中央政府,朱元璋还改革了地方制度,将元朝行省本来一人独享的军事、行政和司法权力分拆成都指挥使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三部分,三个部门彼此独立,分别隶属于中央管辖。这些名称有一些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比如说香港在97年回归之前,一直都有一个叫做布政司的行政单位,就来自朱大皇帝的承宣布政使司,回归之后,我们觉得香港人也太土了,几百年前的名字咋还在使用?于是,给他们改了一个名字,叫做政务司。
就这样,朱元璋利用胡惟庸案杀了一大批大臣,改革了帝国的政治制度,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又发现,这个胡惟庸简直就是一个宝,死了之后,居然还有很大的妙用,什么用处呢?那就是可以时不时地借他的脑袋用用。
从1380年胡惟庸案发掉了脑袋,一直到1392年,十二年间,只要是老朱想让谁去死,他就把胡惟庸从地下拽上来,放在那个人的身边。
比如说1385年,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和他儿子李佑,被人告发说和胡惟庸是同党,两人脑袋落地;
1386年,明州卫指挥林贤被告发受胡惟庸指使,和日本人勾结,于是,这哥们被凌迟处死;
1390年,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被赐自尽,全家70多口全都被杀,原因还是胡惟庸,据说,当年胡惟庸曾经拉拢李善长入伙,共同造反,李善长因为自己亲弟弟和胡惟庸已经同流合污了,既不能去告发,也没办法入伙,最后只能说了一句“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意思就是我不管了。朱元璋虽然也相信李善长不会谋反,但还是说,你看看你李善长啊,你这是一个忠臣说的话吗?你应该第一时间,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来给我打小报告的,而你却“知逆谋不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如此大逆不道,你不死谁死?
后来还有陆仲亨的家奴,告发陆仲亨与唐胜宗、费聚、赵雄三名侯爵,串通胡惟庸“共谋不轨”,写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那位宋濂,他的孙子宋慎亦受牵连被杀,宋濂本人则贬死在四川茅州。
到了洪武二十五年,也就是1392年,朱元璋又一次想起了胡惟庸,这次倒霉的是靖宁侯叶昇,罪名是“交通胡惟庸”。不过这一次,朱大皇帝可不是仅仅要杀叶昇,而是项庄舞剑,意在一大堆沛公,在这些目标里,有一个人是最显眼的,他的名字叫蓝玉。
蓝玉这个人,也是安徽人,宽泛地说,和朱大皇帝、李善长、胡惟庸这些人都算是老乡,不过他走的是武将的路子,开始时是常遇春的部下,因为“临战勇敢,所向多捷”,深受常遇春的赏识,不仅经常在朱元璋面前夸奖他,还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他。后来,蓝玉跟着傅友德打四川和云南,跟着徐达征讨北元,跟着沐英收服吐番,又跟着冯胜打过北元,可谓是战功赫赫,资历深厚,只是因为年轻,才一直都是副手。
到了1388年,老将们基本都退休了,蓝玉终于被朱元璋拜为大将军,统率十五万兵马,征伐北元的脱古思帖木儿。结果就是,蓝玉一战成名,在今天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贝尔湖,当时叫做捕鱼儿海的地方,大破元军,捕获了脱古思帖木儿的二儿子地保奴、皇妃、公主以下一百多人,男女老百姓七万七千多,以及马驼牛羊十五万余匹,简单八个字,大获全胜,大发横财。
朱大皇帝听说了这事儿之后当然是挺高兴,本来打算封蓝玉为梁国公,可是马上就传来消息,说蓝玉这家伙在回国途中,一时没控制好下半身,强奸了北元皇帝的妃子,这个妃子也比较刚烈,被辱之后,自杀身亡。
听到这消息,老朱就有点儿不高兴了,天朝上国的大将,你蓝玉要啥样女人没有?咋能干这么下作没品的事情呢?于是,梁国公的梁被改为西凉的凉,蓝玉就这样降了一等,成了西凉国公。不过即便如此,也没有改变蓝玉从此成为大明第一猛将的事实,朱元璋还经常夸他,说他堪比汉代的卫青。
可是人家卫青功劳很大,却谦虚有礼,蓝玉就不行了,狂妄到了极点,可以这样说,如果这哥们的尾巴足够长,那肯定是要翘到天上嫦娥面前去了。《明史》上说他“浸骄蹇自恣,多蓄庄奴假子,乘势暴横”,家里面养子、奴才一大堆,个个骄纵不法,并且部队里面的军官任免,都是他蓝大将军一个人说了算,甚至朱元璋都不能过问。
……
就这样,公元1392年,朱元璋先是借着胡惟庸的脑袋,清理了蓝玉的铁杆下属,靖宁侯叶昇,转过头来,1393年,锦衣卫指挥蒋瓛猜到了朱元璋的心意,壮着胆子指控蓝玉谋反。朱元璋马上就点了点头,蒋大指挥,你说得对,告发得很及时,然后几乎没有审判,就以谋反罪处死蓝玉,诛灭三族。据说朱元璋起初打算将蓝玉凌迟,后来考虑到蓝玉为大明立下战功,又是皇室姻亲,所以决定处以剥皮的刑罚,给蓝大统帅留个全尸。
……
郭桓当时的职位是户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副部长,他的罪行是贪污,贪污了多少呢?据说朝廷一共损失了精粮两千四百万担。可是关于这个案子,《明史》上的原话却是“自六部左右侍郎下皆死,赃七百万,词连直省诸官吏,系死者数万人。核赃所寄借遍天下,民中人之家大抵皆破”。
这短短的一句话里,隐藏了几个巨大的信息,第一,朱元璋查实了这个案子之后,把中央政府六部里面,副部长以下的大多数官员都处死了,副部长以上的,包括礼部尚书赵瑁,刑部尚书王惠迪,兵部尚书王志和工部尚书麦至德也全都因为这个案子掉了脑袋,至于说下面的地方官员,那自然也是跑不了的,只要是和郭桓这两个字沾上一点点的,不是死刑,就是流放,“死者数万人”,绝大多数是政府官吏。
第二,不仅仅是处罚,还要追赃,老朱坚定地认为,那些和郭桓勾结在一起的土豪劣绅,以及他们结交的村官恶霸,全都要为这起贪污案买单。老百姓中间的富户就倒了大霉,很多中产阶级都破产了,换句话说,这等于是当年的反右运动扩大化。这样一来,民间自然是不干了,全国百姓对此案的处理非常不满意,民怨沸腾,最后为了平息民怨,朱元璋采取了一招最绝的,将这个案子的主审官吴庸处死,作为这个案子的收官之作,相当于告诉老百姓,可不是俺朱重八要祸害你们啊,都是姓吴的这个王八蛋法官搞的。
最后一点就是《明史》上的这句“赃七百万”,我们不是说贪污了2400万石粮食吗?咋写成了700万?这个在朱元璋自己编的《大诰》里有交代,他是这样说的,“恐民不信,但略写七百万耳”,也就是2400万是确实的,但怕老百姓不相信,就写了700万。那么,我们这里就要问一句,老百姓为啥不信?答案很明显,这个2400万实在是忒多了。
根据史料,那时候明朝一年的收入是“麦米合计2940万”,这样一算,郭桓这个大贪污犯居然贪污了整个国家一年收入的82%,这样的数字,这样的规模,别说当时的老百姓不信,就是我们现在,也会产生深深的怀疑,那么,2400万这个数字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关于这个问题,这里有四个答案,你可以选一个相信,第一个答案就是朱元璋随便写的,等于是一口大黑锅扣在了郭桓的脑袋上;第二个答案是他用数学方法算出来的,咋算的?因为郭桓被查实的贪污是200万的浙江税收,那全国一共12个布政司,200乘以12等于2400万,很简单;第三个答案是所有涉案官员在供词里承认的,历年贪污所得的总和;最后一个答案就是老朱同志对几万名和案子有牵连的官员以及老百姓进行了抄家行动,一共抄到了2400万。
这四个答案里,第三个是最符合逻辑的,也就是棍棒之下,罪犯们交代的历年贪污所得。但就我个人来说,我最相信的,是第四个答案,为啥?因为我认为郭桓贪污绝对是事实,这个没跑,但是老朱借着这个案件来敛财,才是他老人家的最终目的,原因就是朱大皇帝那时候正好缺银子。
我们再来算一下时间,洪武十七年,在朝廷连年征伐之后,傅友德、沐英等人又率军攻下了云贵,地方需要安抚,三军需要犒赏;同时在洪武二十年,朱元璋又发动了第五次北征,这些都需要大把的钱财,也就是在这个时间点上,发生了郭桓案,然后老朱就拎着菜刀,冲到了商贾大户,地主土豪家里,说你们这些人,和大贪污犯郭桓联合起来,贪污了政府的税银,赶紧地,交出来。
我认为,事情的真相就是如此。
上面的两个案子,空印案和郭桓案,处罚的手段可以说冠绝古今,超越中外,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位君主或者国家,对贪污案能达到这个处罚力度。据说那时候的官员,早上上朝的时候,都要和家人诀别,我这一去,可不知道晚上还能不能带着脑袋回来,如果不能,老伴儿啊,这辈子咱俩就此别过了,卧室花盆下面还有10两银子我的私房钱,你挖出来买件衣服吧。
那么,我们究竟要如何评价朱元璋整出来的这明初四大案呢?这个我们下集再聊。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