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50. 袪魅之后,旅行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女生宿舍COMMUNITY

旅行并不总是治愈的,有时它只是更直接地让你看到世界有多荒唐,迥异的文化习俗有多奇怪。 日本的过度秩序与隐性歧视,北美的精英表象与内在疲态,世界看似辽阔,其实不同的只是人种,相同的是人。 除了路上的风景,也许每次出发都是一次文化、命运与自我的交织。 【舍友福利】 重磅!稻草人X女生宿舍【全线特别优惠】,覆盖国际路线、国内长线,和国内超级周末路线,不论去哪,宿舍来帮你省钱。 扫描下方二维码(需微信打开),即可领取优惠券,先到先得。 操作流程: 领取优惠券>选择心仪的旅行路线>下单抵扣 稻草人旅行是「体验式旅行」的引领者。始终坚持路线100%原创,并专注做年轻人的旅行,是中国首家获美国《AFAR》杂志「年度旅行先锋」称号的创意青年旅行公司,也是100+全球品牌的出行选择。 「SHOWNOTE」 01:04 一位热爱旅行的小姐姐遭遇滑铁卢! 05:59 日本人,你们规矩怎么这么多? 13:05 呵呵,亚洲人之间也要互相歧视 15:56 Vera在大阪被Airbnb房东诈骗 20:46 多伦多=小纽约? 26:08 北美VS欧洲VS亚洲,文化差异对比 31:50 纽约,你还是那么富贵迷人眼! 35:37 纽约、伦敦、多伦多、东京和上海:哪座城市更宜居? 39:09 为什么旅游团又重新开始流行了 44:36 旅行增加的到底是什么见闻? 48:12 到底怎么玩,才能把体验最大化 「关注我们」 小红书 @女生宿舍COMMUNITY 抖音 @女生宿舍community 「秘密基地」 添加宿管微信:VeraMaggie进群 「主播」 Vera @荔枝角公園H @井 Maggie @麦给给 @麦给给 「BGM」 * 椎名林檎 - 歌舞伎町の女王 * 杏里 - Remember Summer Days * The Notorious B.I.G. - Hypnotize * 鸟撞Birdstriking - 带颜色的心

52分钟
99+
4天前

新人做自媒体,打造个人IP,千万别踩这个坑

小红书从入门到变现

在小红书获客一线实操,所获得的一手优质信息源。 —— 很多朋友刚做自媒体时,都会有一个误区: 总觉得粉丝越多、播放量越高,变现就越容易。 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我刚开始做自媒体那会儿也是这么想的, 觉得没几千上万粉丝,内容没人看,肯定赚不到钱。 我在线上获客这件事上钻研了快7年,一直在一线实战, 现在深刻地意识到: 能不能通过自媒体成交、变现,和你的粉丝量、播放量无关, 关键看你的内容能不能吸引到精准客户。​ —— 小红书精准获客引流运营方法论、小红书博主起号运营300问。 —— 再给你分享2个“听友”福利: 1、送你一份我手写的,近1w字的电子书,《小红书半年变💰百万的 13 点经验》价值999 纯实战经验,强烈建议你看一看, 一定能让你,在线上获客这件事上,少走弯路。 2、同时我建立了一个专属“听友群”, 我会日更365天,在群内分享,我在自媒体一线实操的心得经验, 一定会对你有启发的,也可以在群内提问小红书困惑,我会进行解答。 听友群,是免飞的,可以直接找我加入。 ♈:dl958488455 备注:播客 强烈建议你关注我的公众号:大李流量笔记 我也会在这里,持续分享小红书起号运营干货,助你实现小红书低粉丝高变现。 以及《AI小红书从入门到变现》这个专栏(点击下划线查看) 我写了220+篇,小红书实战踩坑经验,拿结果的经验,认真看完,能让你少走3年弯路。 —— 我是大李流量笔记,小红书官方认证的种草营销师,小红书精准获客陪跑,找大李! 聚焦一件事:如何通过AI+小红书,解决线上获客少、获客不精准等问题,实现低粉丝高变现。 7 年资深自媒体人,20w 小红书矩阵粉丝操盘手,某自媒体平台小红书类目Top1。 目前已了几十场线下课,3000+付费客户,遍布全球 4 大洲 12 国 125 个行业。 小红书获客有很多,精准获客找大李!

2分钟
99+
4天前

EP74《随他们去》:重建人生掌控感的7堂课

纵横四海

※ 本期有《玛蒂尔达》音乐剧门票的专属优惠和纵横四海的周边礼品哦~ 本期读的是《随他们去》,我觉得是一本超级棒的“最后一公里”书。 什么是“最后一公里”呢?就是当我们明白了很多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总是在实践中遇到一些细节问题、个性化的问题,导致改变常常半途而废,这就说明,从道理到实践,还有“最后一公里”没有走完。老板很焦虑每天向我们情绪输出,导致我现在上班总是提心吊胆怎么办?弟弟不好好上学我很焦虑,要怎么改变他?困在一份不喜欢的工作里但不敢辞职,怎么破局?交不到新朋友怎么办? 这些问题背后的原理,我们其实多多少少都在往期节目里覆盖过了。但是那么多道理,那么多需要消化的信息,不是每一个都能完美触达最后一步。本期就是一个突破这些“最后一公里”的尝试。我们不但要透彻地理解原理,还要将原理掰开了揉碎了,融合到具体的实践中去,甚至是给大家总结出详细步骤,每一步需要做什么,常见的卡点是什么,遇到这些卡点的时候我们怎么办。 本期覆盖的七大领域,也是我平时被高频问到的七大类问题。从压力到负面评价,从他人情绪到嫉妒心理,从友谊到爱情,最终到如何改变他人,让他们按照我们期望的去行动,相信这些也是最让大家困扰和焦虑的问题。希望这期节目能帮你们,走完这最后一公里~ --------------------------- 欢迎在以下平台关注我们: 携隐Melody:小红书🍠 | 微博🧣 | 即刻🟡 | 公众号💚 纵横四海:小红书🍠 | 微博🧣 | 即刻🟡 --------------------------- 🎙️感谢本期赞助方「七幕人生」! 通过以下方式购买伦敦西区原版音乐剧《玛蒂尔达》演出票,即可获得本期节目 「Let Them 」的限定纪念 pin(本播客首次单期限定周边)。 📍开票信息(详细请下滑): 上海、深圳已开票,现购即可享早鸟优惠; 西安将于18 日 15:00 开始售票。 🎫 专属购票入口: ticket.antank.cn 或在公众号:携隐Melody 回复「七幕」获取链接。 购票后添加并私信 Mario(微信:xymario),备注「七幕」即可领取限量徽章✌️。 扫码亦可购票: 📝 时间轴 * 00:05:55 41岁失业并欠下80万美金后,她如何逆袭 * 00:14:23 能让你马上行动,不再拖延的5秒法则 * 00:19:05 人类世代智慧:区分可控与不可控 * 00:23:14 一个让你能真正放下我执的咒语:Let Them * 00:36:40 "精神纪律"应该怎么用? * 00:41:32 随他们去理论的第二步:Let Me,由我来 * 00:44:48 应用①:当压力成为常态,如何重置心智带宽? * 00:53:27 重置"心智带宽",翻倍你的行动力! * 01:00:43 在应对压力方面我们可以做什么? * 01:09:13 应用②:如何面对外界的负面评价? * 01:20:10 到底是"谁"在对你负面评价?以及so what? * 01:22:12 为什么为自己感到自豪,是反焦虑的利器 * 01:31:29 用"参考系"来重新理解来自家人的负面评价 * 01:41:08 应用③:如何跟"情绪不稳定"的人相处? * 01:53:49 冷战、冷暴力的本质是情绪巨婴 * 01:57:55 那如果我才是那个情绪不成熟的人呢? * 02:01:17 逃避正确但艰难的决定,其实是逃避情绪 * 02:08:22 应用④:如何脱离比较与嫉妒的陷阱? * 02:11:34 比较有两种:自我折磨 vs 自我学习 * 02:31:50 应用⑤:如何在成年后重新建立关系? * 02:38:28 成年人友谊的三大基石 * 02:55:47 54岁搬到新社区,不认识任何人,怎么交新朋友? * 03:05:05 作为一个爱交朋友的人,给大家四个交友心得 * 03:22:21 应用⑥:如何改变我们所爱的人? * 03:36:48 真正能改变他人的方法:show出对你的积极影响 * 03:45:51 应用⑦:如何找到真爱? 详细购票信息: 演出场次: 📍上海・上海大剧院 | 2026.02.11-02.20 📍西安・陕西大剧院 | 2026.04.03-04.05 📍深圳・深圳滨海艺术中心 | 2026.05.01-05.02 ✅30 元无门槛券领取方式:进入购票页面,点亮“想看”+分享→优惠券自动发放到券包。和早鸟优惠可以叠加,各票档均可用。活动仅限上海、深圳站。 早鸟优惠结束时间:11月27日 23:59 🎵 片头/尾曲:Naughty/ When I grow up-Matilda P.S.:本期封面图为音乐剧《Matilda》官方海报

238分钟
60k+
5天前

生活在上海 | 沙青青x金莹 :那些离开上海的人

听生活

上海,从来不止是一座城市。它是一场流动的记忆,一种被反复书写的情感。有人留下,就有人离开;而离开的人,又在回望中重新发现了上海。他们用文字、影像、声音,将这座城市的情感与记忆带向远方,又在异乡的时态里,拼凑出一个不曾远去的上海。 张爱玲离沪前后文风的微妙转变、刘以鬯与王家卫的“对倒”美学、以及来自海外的“魔都”观察……都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上海复杂性的重要视角。这些视角或迷恋、或批判,或亲历、或转译。那些离开上海的人就这样让我们看到了上海丰富的面孔。 本期“生活在上海”,就让我们跟随文史研究者、专栏作家、播客主播沙青青;纪录片导演、电影编剧、青年作家金莹;《上海文学》编辑部副主任吴昊一起走进那些离开者的精神地图,聆听他们如何在离散中,完成对上海最深情的重构。 音频节目将在iweeklyapp及小宇宙app上新,以下为部分精彩摘要。 03:02上海及其来自世界的回望 沙青青:“上海”这个意象、概念,跟中国其他城市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点,相对来说,它在全世界的文学或者文艺记忆中都有自己独到的位置。人们回望它时往往从全球视角出发,而不像其他中国城市那样局限于乡土回望。这包括生于上海的人离开后记录上海,以及过客在上海经历后的回忆,使上海成为世界性的回望对象,这在中国城市中是罕见的。 05:55规避不开的张爱玲 吴昊:当大家谈论上海的时候,似乎都没有办法绕过张爱玲。近十年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方向其实在刻意规避她。根据今天这个主题,大家可以谈谈 1950 年前后,张爱玲的作品和她初登文坛时有什么样的区别? 金莹:第一次看张爱玲,大概是我十几、二十岁的样子。那个时候,其实对她的生平、背景都是不知道的。她的作品很多是比较年轻的女性故事,一方面很有认同感,另外一方面就是对这种文风印象很深。那个年代还没有 AI ,但是在网络上已经有很多人模仿张爱玲文风,有一些作家也会仿写那些段落。张爱玲的故事里有非常精致的比喻,同时又有一些浮华的感觉。 我开始重新对文学感兴趣,细读才发现她最经典作品如《第一炉香》《金锁记》《封锁》登都写于23-25岁。我非常震惊,因为本以为作品均为中年人所作。近一两年读她1950年后作品,发现风格大变。 我有一种感觉,就是有的作家她是把自己投入到某一个角色里面,然后借着这个角色来讲故事的,但我看张爱玲后期的作品就有另外一种感觉,她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像一个上帝,俯视所有的角色。但是,她年轻的时候是有这个投入感的。比如说《第一炉香》,她就是化身为葛薇龙的。《小艾》里面也写了很多女性,但其实没有一个女性,到故事的最后你会觉得她的故事是圆满的,所有的女性都以悲剧收场。它是一个非常精妙的,且带有怜悯之心的一个女性群像描写,这其实是很难的,但是她就做到了。 沙青青:我差不多也有类似的感觉。因为很难想象一个大学生年纪的人已经可以写出这种东西来了。一方面是张爱玲对人情世故有一种天然的敏感性,另外一个就是作为读者会很本能地想作者到底经历了些什么? 如果我们把1950年前后作为一个张爱玲创作风格的分界线的话,你会发现她在 1952年以后写的很多东西跟她之前写的不同。如果回到我们今天这个主题的话,我会想,这些她出道之初的小说,如果把故事场景置换掉的话,你觉得她写的是属于上海的故事吗?还是说这些故事是能够发生在任何地方? 22:54当刘以鬯的精确遇见王家卫的梦幻 吴昊:关于电影,关于生活在上海后来又离开的人,刘以鬯肯定要提。他的小说《对倒》启迪了王家卫。王家卫也是一个离开上海的人。想请问一下二位,对于刘以鬯、王家卫作品中的上海味道有什么样的看法。 金莹:我最早通过电影接触到刘以鬯,那时在一个咖啡馆的小型放映会,上看见一个男人一直在独语,看了30分钟也没有发生任何事情,但是就是会吸引你往下看,你想知道后面还会发生什么?当时就被电影的氛围所吸引了,后来才知道原来这是改编自刘以鬯的小说,讲一个中年人,还有一个少女,他们其实走在一条街区上,一个在回想过去,一个在畅想未来。我正好摘录了一下小说《对倒》的开头: “102号巴士进入海底隧道时,淳于白想起二十几年前的事。二十几年前,香港只有八十多万人口;现在香港的人口接近四百万。许多荒凉的地方,变成热闹的徙置区。许多旧楼,变成摩天大厦。他不能忘记二十几年前从上海搭乘飞机来到香港的情景。”他的书写本身也是一种回望,因为他这时已经在香港回望那时从上海到香港来的过程。 26:54刘以鬯给了王家卫一方舞台 沙青青:王家卫很小就跟他父母来到香港。他的状态和刘以鬯,和1950年前后那批到香港的人的情况还略有不同。因为那批人来香港之前,已经基本上是成年人甚至是中年人的状态了,已经有了自己生活的阅历、价值观,这批人是带着很完整对上海的记忆来到香港的。但王家卫去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晚了十几年了,更何况他是童年时代离开。 所以我觉得他对上海的记忆并不完整,甚至是很片段的,很朦胧的印象。王家卫《花样年华》《2046》的灵感源自于刘以鬯的两部作品,一个是《对倒》,另一个说是《酒徒》。刘以鬯是一个意识流的作家,他的表现方式和前面谈到了对照性极强的方式,正好是另外一个极端。 32:28东方巴黎和黄浦江里的漂浮物 金莹:斯皮尔伯格的电影《太阳帝国》令人印象深刻。它拍出了一种欧洲电影的感觉,拥有欧洲电影的艺术性和精致,看完电影再去看巴拉德的小说,我就觉得小说实在写得太差了。但它有一个意象,我觉得还是挺有意思。小说里写,黄浦江的潮水会一直把那些你丢在江里面的那些垃圾甚至棺材,又重新带回来。这个意象既是它的开头,也是它的结尾。我觉得这段文字代表着巴拉德对于他在上海的那段生活的回忆。 吴昊:你说这个细节让我想到了横光利一笔下的上海,他来到上海,第一时间就看到了黄浦江里漂着一头死猪。当时上海的这种污秽,和它的摩登感这种落差非常的强烈。 金莹:但是小说特别碎片,让我难以去代入任何一个角色,甚至主角。但斯皮尔伯格把这些非常细碎的东西,以戏剧化的方式串联起来,它借着孩子的眼光在讲战争的残酷。这个孩子一会儿精神上依附于英国人,一会儿又依附于美国人、日本人,这种精神上的流离失所,被斯皮尔伯格从那么一大堆碎片里面就给挖出来,我觉得这个实在是太伟大了。 沙青青:《太阳帝国》的故事只可能发生在上海。你可以想象一个二三十年代来上海的西方人,上海对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我以前看过一本书,作者是一个英国乡下的小伙,他被招募来上海当警察,随后他写了一本回忆录,名字叫《帝国造就了我》。他的回忆录里面的头两章就表现出了他对上海的态度。 你可以想象,对于一个来自英国乡下的年轻人来说,他去了上海的第一感觉,就是他是完全没有想象到的摩登的状况,大都市的状况。这本回忆录里有一篇就就叫《光怪陆离的东方巴黎》,里面的内容很好玩: 一个(来自于欧美的)度假者,来上海观光肯定会留下美好的回忆。他肯定会遇到各种可以跟朋友吹嘘的经历,比如美丽的街道,灯火通明的夜晚,这里著名的夜生活,以及他在这座东方巴黎享受的各种狂欢。如果没有中国人群体的话,上海绝对是一个现代的都市,一个经济和商业的中心,有各种各样公用事业和有效率的景物,没有繁文缛节,没有官方媒体,世界上一半的国家都有国民在这个城市里生活,而且所有人都怡然自得,相处融洽。 初到上海的人会留下这样的记忆,不足为奇。连居住在这里的外国人也都是这样以为的话,那可就太奇怪了,他们对于这个城市的了解惊人的有限,他们做自己的生意,享受自己的社交生活,去俱乐部,去餐馆,去舞会,他们每周六晚上会去一次卡巴莱的舞厅,就觉得是在探索底层阶级的生活内幕了。事实上他们当中的很多人根本没有见过什么是鸦片、烟枪,或者是他们也不读报纸,或者不一定知道在上海什么地方发生了武装抢劫和绑架,类似的案件每天都在上演。 43:13“魔都”的来源与日本人的“魔都”印象 吴昊:既然提到了日本,那我们就要请沙青青老师讲讲这个问题了,因为“魔都”这个称号本身也就是日本人村松梢风提出的。他到过上海,回去了之后可能受到芥川龙之介的刺激,写了一篇见闻录,后来集结成册直接就叫《魔都》了。“魔都”是村松梢风对于上海的感受,近代日本人很喜欢写上海,也很喜欢拍上海,松田龙平和我们上海的金士佳的《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便是其中案例。 沙青青:日本人对于上海的印象其实是跟他们的明治维新、“文明开化”同步的。如果你去长崎的话,就会发现长崎有很多跟上海有关的记忆。比如说日本第一条跟外国通联的电报线是长崎到上海。因为当时上海它不仅是一个中国城市,还是一个世界性的节点。所以说对日本来说,上海这个意象从19世纪开始就是一个很重要概念。而且对很多人来说来上海和来中国不是一个等同的概念。 芥川龙之介、森村诚一,包括后面的谷崎润一郎、横光利一,他们来上海时很明显的一个感想,我觉得就是我们前面提到割裂感、参差感,这是他们在日本这样一个高度一致化的社会当中很难体会和理解的东西。很多日本作家来上海都会感叹上海的车水马龙。但是另外一方面,上海在他们眼中肮脏和这种不堪的一面,又是远远超出他的想象的——一个如此摩登、如此繁华的城市的另外一面竟可以如此的不堪,而两者又能嵌套在一起。村松梢风的《魔都》当中有一篇文章蛮有意思,名字就叫《我观上海》,里面有他对“魔都”的解释: 来过上海的人往往将之称之为魔都,或称其为罪恶的渊薮。也许是这样具有无产阶级意识的人将之称为世界最后的都市。他们会说,上海灭亡之日,就是世界资本主义灭亡之时,同时也是帝国主义覆灭之时。这一看法也不错。不过我却认为在某种程度上,上海或明或暗的暗示了人类最后的图景。上海汇聚了全世界近30个国家的人,全世界没有比这里更自由的地方了。外国或中国的、本国的政治犯只要一步踏进租界之内,就可以安全无虞。 从第三者这个局外人的角度来看,在世界上有这么一处地方倒也无妨。上海在中国或许会成为一个问题,但是如果你把上海看作是一个全世界共有的城市,它能够保障人类的绝对自由和生活的话,我将赞美上海,并且希望上海能够维持现状,将上海称之为魔都,称之为罪恶渊薮的人未必就是真正了解上海的人。上海路上的警察,只会对街上的不法行为加以取缔,并不干涉屋内的生活。简而言之,在上海,罪恶本身往往并不成为罪恶。也有人说上海是颓废主义的极致,不过人类生活未必都是朝着道德性和结构性的方向进步的,不能说资本主义灭亡了,罪恶便会消失。我倒是宁可觉得上海暗示了人类最后图景的这一说法,可也有可能是错的。 55:58上海处处都是“扫地僧” 吴昊:如韩起澜《苏北人在上海》等,海外汉学家视域当中的上海也非常有意思,这些作品里面除了关注中下层的老百姓之外,也观察五湖四海,特别是中国国内的人们流动到上海情况。比如苏北的人跑到上海来一看,上海好的行业全部都已经被浙江人“霸占”了。他们没有办法,只能去刷马桶,但是刷马桶也有本地人跟他竞争,所以没办法就去拉黄包车。我觉得这正好和我们的主题形成了一种“对倒”,一方面是离开上海的人,还有源源不断地涌入上海的人。那么怎么去看待加入和离开问题? 沙青青:城市应该是多元的,每个人对上海的记忆和和感受都会不一样,有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过往的很多对上海的记忆与描述会过于单调。要么是无产阶级叙述方式的,要么全部是金枝玉叶的。但其实两者可以是并行不悖的。 我以前看过一篇犹太人在上海的回忆录,大概是1940年前后的时候,主人公在上海和同乡一起坐公交车,他们用意第绪语互相交流互相确认什么地方下车,需要去什么什么地方。而这个时候车上的售票员——一个上海的小男孩突然用意第绪语回答她们说你们应该在什么地方下车。然后这两个人就震惊了,他们说你听得懂我们讲的话吗?他说他听得懂,因为我在当售票员之前,在一个犹太老太太在家里当男仆。这个事情完全超乎了主人公的想象。 这就是上海,到处都是扫地僧。各种各样的人在当时的上海出现或者生活都是合理的,都是 make sense的。

71分钟
4k+
5天前

联接“申请”被“无数次”拒绝而“像-个失败品”后,或“焦虑-初入大学”能否不-是

Slow M.

感谢你收听这一集的#Slow M.! 如果你是第一次收听我们的节目,Slow M. 是一个由现役执业心理师发起的播客。也是一次将心理咨询/精神分析的思考方式,应用到日常生活场景的试验性探索。 在这里你会听到不同心理师之间关于人们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所进行的讨论,以及他们的理解(或不理解)。希望一次次在面对“问题”时的思考,帮助我构建一种内在工作方式: 问题的内在工作 - Slow M.'s 心智工具(先导课) https://mp.weixin.qq.com/s/HvP9WjxUDw-hAah9CsZuzg 凭借问题/话语,建立与内在世界的联接。由此,我们或许可以再一次,认识自己。 我(们)没有“正确答案”和“具体办法”,但希望能够通过播客,和你一起慢慢思考(Slow(ly) Mentalizing)。 讨论者: 白龙天皓 一个关注精神分析之一般应用的心理师。 Slow M.(id: Slow_Mdot)发起者及主理人。 李杨 当代自体心理学派咨询师。 擅长用自体视角解析事物与主体间的相互影响。 完整介绍:https://mp.weixin.qq.com/s/lSwYi7XL4F5UjLsV_1dzJQ 如果你喜欢这一集的内容,请帮忙点赞,评论,分享…… 感谢你的收听与订阅! #问题的内在工作 #应用心理学 #精神分析 #话语研究 #无意识逻辑 #第二序改变 #关系建构论 以下是AI提取的内容: 初入大学就觉得自己是个失败品?高考失利、表白不敢、面试全挂,连《龙族》男主都不如。(?)但你有没有想过,故事才刚开始,门真的关上了吗? 09:49 命运的捉弄与自命不凡(?)的少年:高考与大学,(招新)申请的挫折 11:50 大学生活中的挫折与自我设定:一个故事的开始 13:55 青春热血,奋斗不止——《龙族》漫画中的主角形象解析(?) 15:56 努力与结果:努力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20:30 理解问题情境:探讨今天讨论的主题与提问者的关系 25:25 探索提问者的心灵世界:高考、暗恋与自我价值认同 30:48 提问者内心的挣扎:寻找归属与关系之谜 35:55 探寻《龙族》中路明非与惠离一(“绘梨衣”)的关系(?):命运的交织与选择的困惑 41:16 探寻失败与关系之间的纽带:提问者的心路历程 46:11 追寻不同:大学里建立新关系的挑战与孤独感 51:20 高中生活的挣扎与追求:理想的大学与孤独的感觉(?) 56:27 面对孤独:探索现实世界中的社交关系与个人成长 “AI服务生成的内容由人工智能模型生成,无法保证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甚至有时匪夷所思……),亦不代表我们的态度或观点,仅供参考”——Ai自己的声明(括号里的内容来自人工补充或修改) ©Slow M.

61分钟
72
5天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