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千问”究竟是Game Changer 还是惊天豪赌?

AI圆桌π

在阿里巴巴杭州西溪园区,超过一百位从各地调集而来的核心工程师正汇聚于一栋代号为C4的办公楼,为内部代号为“千问APP”的战略项目进行全封闭开发。“千问”不仅仅是一个全新的2C产品,更是阿里争夺AI时代流量入口的关键战役。本文将为你深入剖析,揭示为何千问前身通义APP会失败?阿里All in 千问的核心优势是什么?千问项目面临哪些挑战? 一.“通义”应用的失败复盘: 通义的失败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核心症结在于战略定位模糊,在服务C端用户和作为B端技术展示橱窗之间摇摆不定。 产品体验上,功能堆砌而脱离实际用户场景,缺乏“杀手级”应用,运营思路也略显陈旧。 在组织层面,通义作为试水产品,战略优先级不足,未能有效融入庞大的阿里电商生态,同时受到内部“赛马机制”导致的资源分散与内耗影响,最终错失了市场先机和用户心智。 二.“千问”项目的核心优势: 首先,阿里高层已确立了清晰的AI愿景(ASI,成为“AI时代的安卓”)和“All in AI”的战略决心,这种顶层设计有助于打破内部壁垒。 其次,通义千问大模型本身已跻身全球第一梯队,结合阿里云强大的算力基础设施和巨额投入承诺,构成了坚实的技术底座。 最独特的优势在于,千问能够无缝接入阿里庞大的电商生态,这为其提供了无可比拟的商业闭环和变现场景,这也是OpenAI等竞争对手仍在艰难探索的路径。 三.“千问”面临的关键挑战: 体验转化: 如何将强大的技术实力转化为无缝、沉浸式的用户体验,而不仅仅是简单的API调用。 后发劣势: 在豆包、文心一言等竞品已占据大量市场份额和用户心智的背景下,如何说服用户转换平台。 商业平衡: 如何在“有用的人工智能助手”和“高效的商业转化引擎”之间找到精妙平衡,避免过度商业化损害用户信任。 内部协同: 如何清晰界定与夸克等内部产品的边界,化解潜在的资源内耗。 四. 未来展望: 阿里巴巴选择了“开源生态化”的道路,这与OpenAI的闭源商业化和字节跳动的工具化应用路线截然不同。“千问”项目的成败取决于其能否解决“战略-生态-组织”这一复杂的连环难题。 * 短期看(1年内): 关键在于找到并引爆一个差异化场景。如果它能通过某个“杀手级功能”(如颠覆性的AI购物体验)快速破圈,获取前5000万核心用户,则站稳脚跟。 * 中期看(1-3年): 关键在于构建护城河。在稳住用户基本盘后,能否将技术、算力、电商生态的优势,通过产品体验真正转化为用户粘性,形成独特的“AI生活方式”。 * 长期看(3年以上): 关键在于生态繁荣。千问APP能否成为通义开源生态的超级入口,实现“应用-生态”的良性循环,最终验证其“AI时代安卓”的宏大构想。 如果希望和主播建立联系/加入听友群,可加微信bonewe2004! 小红书:力力说职场+AI 公众号:力力说AI+职场 关于主播: 加入听友群,请扫二维码

13分钟
99+
5天前

Ep14.我们为什么爱大S和邵艺辉?是她们治好了我的“好女孩”羞耻

漫慢FM

本期节目,深入探讨了金鸡奖颁奖典礼上的精彩瞬间,邵艺辉为何能凭借《好东西》斩获金鸡奖最佳故事片?直言“再为中国电影奋斗一百年”。她打破了性别界限,强调电影与性别无关,展现出女性导演的新风范。我们将一同剖析她片场的平等氛围、对饭局文化的反思、创作中的自我审视。 图为邵导获奖画面 我们也将结合大S的人生态度——延伸讨论性别权力结构的逆转、社会对男女的双重标准,以及我们每个人在社交媒体时代如何追寻“真实”的自我。希望本期节目能为你带来启发和共鸣。 欢迎搭乘《漫慢FM》这列声音慢车。我们将探索,那片名为「自我成长」的原野。会一同潜入思想的深水区,理解人性的幽微。愿你在这里,能与你内心的真我,温柔相遇。 Shownotes⏰: * 00:04 开场与金鸡奖名场面:邵艺辉如何机智回应陈思诚的“男性题材电影”提问,以及易烊千玺的“翻白眼”反应。 * 02:21 邵艺辉的片场哲学:为何“演员是脆弱的”?准点收工、平等融洽的剧组氛围从何而来? * 03:58 邵导对饭局文化的拒绝:邵艺辉为何认为“不会来事就得不到机会,那我宁可不要”?《女性也是一盘菜》。 * 05:56 结构性的性别问题:粉红税为我们带来了什么?到邵艺辉在饭局中挺身保护女孩的“朴素正义感”。 * 07:24 被放大的女性与被宽容的男性:为何女性微小的行为会被过度解读?联系到娱乐圈对男女艺人道德瑕疵的双重标准。 * 08:22 世界是一个巨大的爱丁堡?剖析男性和女性从小被灌输的截然不同的成功模板与道德要求。 * 09:13 从《好东西》观影反应看择偶:当你的男友为女性电影“破防”时,也许他并非那个对的人。 * 10:14 创作中的坚持:邵艺辉为何坚持保留“不自然”的语气词?为何不能改掉“快车太臭”的台词? * 11:08 为什么女性正常发声就被说成挑起“性别对立”?陈砺志自称“女性主义者”为何站不住脚?剖析路边小便这一行为背后的性别特权。 * 14:20 创作中的自我审视:邵艺辉如何反思台词中可能存在的“凝视”,以及为何在《好东西》中让高跟鞋彻底消失。 * 16:56 家务劳动的史诗感:解读《好东西》中声音蒙太奇的深意——家务劳动如何构成了人类的历史长河? * 18:08 女性视角的缺席与男性偏见:《看不见的女性》——探讨“无意识的男性偏见”如何被伪装成“性别中立”。 * 19:28 母亲的爱与榜样的力量: * 邵艺辉的母亲给予了女儿“金色的童年”; * 大S的“侠女”精神与她对衰老、演戏的独特看法。 大S:“我天生就是一个很有正义感的人。”徐熙媛说,“我觉得整个世界我都无法理解。比如说有一只狗走过去,一瘸一拐的,都瘦成皮包骨,大家都想视而不见,只有我会去把它抓起来,然后送去兽医院,喂它吃东西。或者是有人在打架,大家都围在那边看,只有我会跑过去劝架或者报警。” 大S她并不惧怕衰老,视死如归,她曾希望不要活太长时间,“我来这个世界上就是快转人生,我这辈子就是要过别人的八辈子,然后过完之后我下辈子就不用再来了。”永远怀念大S...... * 23:08 《我们为何迷恋真实》,拆解社交媒体时代的“真实”焦虑,警惕“松弛感”陷阱。 图为《我们为何迷恋真实》 * 25:28 “做自己”是个伪命题? “实战型真诚”——通过“扮演”理想中的自己,最终成为更好的自己。 * 27:23 《她来劈开这山》:“重建女孩们的故事屋”,弱者的牺牲不是奉献,而是献祭。让弱者奉献,是权力的谎言。 * “活着,才有创造永恒的机会。” 节目中提到的书籍与作品: * 书籍:《看不见的女性》卡洛琳 佩雷斯、《我们为何迷恋真实》[英] 埃米莉布特尔、《她来劈开这山》病鹤斋 * 电影:《爱情神话》、《好东西》(邵艺辉导演) * 提及播客节目:Ep3.女性也是一盘菜?反抗的底色是痛苦吗?、《岩中花述》 * 封面图来源:小红书@尼采彻底疯了 互动与支持: 如果你喜欢这期节目,欢迎在各大播客平台为漫慢FM订阅、点赞、评论、收藏和赞赏!你的支持是我们持续创作的最大动力。 我们下期节目,不见不散!

29分钟
79
5天前

对话梁鸿:不要用“叛逆”掩盖孩子的创伤|新世相播客011

新世相

今天播客的主题,关于一个近几年大家都极为关心的话题——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我们与作家梁鸿展开了一次对话,她在过去两年走访了很多因情绪问题休学、失学、退学在家的孩子,写作了新书《要有光》。 她敏锐地察觉,“叛逆”是一个孩子青春期时常常出现的万能词,但只用“叛逆”来概括孩子们所谓“异常”的行为,其实是大人在偷懒。很多孩子已经在情绪上“生病”了,但家长仍然一无所知。 家长为了孩子的成长倾注了所有时间、金钱和“爱”,为什么孩子还是“生病”了?当孩子陷入情绪困境时,家长在做什么?当孩子们积极自救,想从紧闭的门中走出来、朝着心中的光亮出发时,家长又能做什么? 梁鸿尝试给出了一个答案——起码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最简单的第一步,别吹灭那光。 Shownotes: 一、用“叛逆”概括孩子的青春期,是大人在偷懒 02:44 孩子的青春期不是叛逆,是“生病”了 05:46 情绪“生病”的孩子有哪些表现? 06:28 看精神科的孩子们 12:13 这一代青少年没有朋友,深陷孤独 15:35 很多孩子觉得,家长和家庭“背弃”了自己 17:46 孩子的痛苦,其实包含了一个广大的痛苦 二、家长有钱有“爱”有时间,为什么孩子还是生病了? 18:23 生病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一个生病的家庭? 19:33 家长不把孩子当作一个“完整的人”,这是一种隐秘的意识在起作用 20:39 海淀区家长“鸡娃”背后,是工具化的极端体现 22:38 “超级中学”孩子们的如厕难题 24:47 家长都是爱孩子的吗?我们要打个问号 28:04 为什么总是母亲在面对孩子的情绪问题? 31:41 孩子的创伤,是整个文明的创伤 三、孩子的认知已经走远,我们不该停在原地 34:15 孩子的认知,经常远远领先于大人 36:36 孩子是非常光亮的,但家长常常视而不见 37:27 孩子们是如何自救的? 38:52 孩子在自救时,家长应该做什么? 41:31 家长也需要疗愈,家长也带着过往家庭的创伤 42:12 创伤是必然的,我们要怀着创伤往前走 43:44 新一代做父母的人,该如何弥合创伤、弥补断裂? 本期嘉宾 梁鸿|作家 本期主播 卢璐|新世相编辑 策划、制作 三花、雨臣 感谢收听,我们下一期见。

47分钟
99+
5天前

Ep30. 我们如何思考生育的选择(上)|两个女人的不同人生路径

不上班 / Out of Office

“生育”对女性来说,似乎永远是个敏感话题——赞成或反对都易被误解。但正因为它如此重大,我们更该诚实面对。 这集节目录制于初夏,丁克的 Ella 与 准妈妈 Qian 展开真诚对谈。当时 Qian 距离预产期仅剩几周。两人从截然不同的个人选择出发,讨论了女性如何在社会期待、个人意愿、现实挑战之间找到平衡。 我们谈家庭与事业的影响,也谈生理、心理、经济上的代价与自由。更重要的是:除了生育,我们还能以怎样的方式创造生命力、实现价值? ——— 🎙️ 本集主要内容 • 生育:一个容易被误解却必须被讨论的话题 • 丁克与母职:两种不同但同样有力量的选择 • 家庭、社会与自由意志的拉扯 • 成为社会母亲 • 不生育的独立与代价 • 成为母亲的勇气、矛盾、愿景 • 除了生育,我们还能如何创造 ——— 📚 相关集数 • Ep.26|34岁怀孕,倒是正正好好 • Ep.15|两个30+中国女人的热爱、奢求和害怕 如果喜欢我们的为爱发电,请在任何平台将我们分享给1-2个朋友。谢谢! 与Qian取得直接联系:[email protected] 与Ella取得直接联系:[email protected] 【不上班 / Out of Office】 * Youtube: 不上班 / Out of Office * Bilibili: 不上班OutOfOffice * 小红书: 不上班OutOfOffice * Qian: 都是刘亦婷曾子墨耽误了我 * Ella:被艺术消化的生活 * Instagram: theoutofofficepodcast * Email: [email protected] 爱发电上赞助

106分钟
99+
5天前

EP33《百年孤独》深度解读(上篇):一本如此“混乱”的书,为什么评价这么高?

周小辣的播客

本期深夜读书分享的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我第一次看《百年孤独》的时候,一直都很奇怪,为什么里面的人都这么乱?一家子七代人,儿子爱上母亲,妹妹爱上哥哥,侄子爱上姑姑,兄弟俩跟同一个女人在一起,甚至还有人和动物。这到底是人性的迷失,还是道德的沦丧,我实在不明白这种书为什么会评价这么高呢? 里边还有很多很魔幻的情节,也让人非常费解,比如说人和鬼是混在一起生活的,鬼魂咱就不多说了,人也是神神叨叨的。比如说有个小姑娘,她这辈子她就喜欢吃土,还有个女孩她是忽然之间,她就飞到天上消失了啊。还有些人他是活了几百年,他死了然后他觉得孤单,他又复活了。这些魔幻的情节,到底想表达什么呢? 很多人都说因为有《百年孤独》,诺贝尔文学奖才称得上,是一个有含金量的奖项。马尔克斯本人更是说,你们眼中的魔幻,正是我们生活中的真实,等我们真正看懂了这本书才会明白,原来它不只是关于拉丁美洲的血泪史,更是关于人生孤独感的终极解读。每段情节每个人物,其实都隐藏了非常多的深意,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今天呢我就申请带着大家一起,结合拉丁美洲的历史、马尔克斯的相关小说、还有一些相关的论文,来尽我所能有意思地以及深度地,给大家一起来揭开这本隐藏了无数人生秘密的书。 这次当然也包是一个超长解读,拿出了本人当年肝毕业论文的精神,任何一个人不看完,我都会伤心的好吗。 那今天第一期呢咱们先聊聊,这个家族七代人里边前三代人的故事,后四代人呢以及大结局我会放在第二期,那两期加起来大概有3个半小时到4个小时左右。 好啦那现在我们就开始,正式进入这个故事的上半部分。 欢迎来以下平台找我玩儿: 周小辣:抖音🦅|视频号💚|B站📺|小红书🍠

69分钟
99+
5天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