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款初代薄荷绿 LABUBU 以 108 万元在永乐春拍落槌时,这个露着 9 颗尖牙的 “丑萌精灵” 早已超越玩具范畴,成为观察中国潮玩产业的典型样本。2025 年,LABUBU 的爆火与二手市场的价格震荡,折射出潮玩经济在资本、设计与时代情绪共振下的复杂生态。

一、从 “丑萌精灵” 到现象级 IP:破圈路径解析
LABUBU 的崛起堪称潮玩行业的教科书案例。作为中国香港艺术家龙家升创作的 MONSTERS 精灵天团成员,其 2018 年入市即成为泡泡玛特增速最快 IP,2023 年销量破亿,2024 年借由泰国明星 Lisa、歌手蕾哈娜的跨界带货,从亚洲火向欧美,3.0 系列发售时更让泡泡玛特 APP 登顶美国 App Store 购物榜。
其破局关键在于对传统审美范式的颠覆。在 “萌系治愈” 主导的玩偶赛道中,LABUBU 以 “邪恶感” 形成差异化 —— 紧张的眉头、裂开的大嘴与尖牙组合,构建出 “既凶又喜、既萌又怪” 的矛盾美学。这种 “不完美才是常态” 的表达,精准击中 Z 世代对个性的追求。90 后上班族 Ella 形容抽中 LABUBU 时 “崩溃又上瘾”,而 00 后玩家则因 “爱豆效应” 入坑,形成独特的消费传导链。
二、盲盒经济的双重逻辑:资本游戏与情绪价值
LABUBU 的爆火离不开盲盒模式的底层设计。12 款常规款 + 1 款隐藏款的 “概率学陷阱”,催生了玩家的 “集齐强迫症” 与 “炫耀资本”。二手交易平台数据显示,LABUBU 隐藏款 “本我” 在 6 月 14 日至 19 日期间,价格从 4732.96 元跌至 1819.74 元,跌幅超 60%,这种价格波动既体现了盲盒经济的投机属性,也暴露了 “饥饿营销” 的双刃剑效应。
对玩家而言,LABUBU 承载的情感价值远超物理属性。39 岁的椰蛋将其视为 “未泯的童心” 与社交货币 —— 挂在包上的时尚配饰、闺蜜拍照的造型道具、朋友圈的 “社交货币”,使其成为连接不同年龄层的情感纽带。这种情绪价值的构建,暗合行为经济学中的 “可变奖励原理”,摇盒时对隐藏款的期待感,成为驱动复购的核心动力。
三、产能困境与周期焦虑:顶流 IP 的生存挑战
如今,LABUBU 面临的最大争议在于 “一娃难求” 的供需矛盾。线上秒罄、线下黄牛垄断、快闪店入场券炒至 2400 元,初代搪胶公仔溢价超 20 倍,这种饥饿营销虽推高热度,却也消耗着玩家热情。有玩家直言:“蹲发售像抢春运票,频繁断货只会消耗热情。”
6 月 18 日,泡泡玛特首次开启 LABUBU 线上预售,发货日期排至 9 月,同时多平台大量补货,试图缓解供需压力。但这一举措也导致二手市场价格暴跌,引发对 IP 生命周期的担忧 ——MOLLY、暴力熊等 IP 均经历过 “爆红 - 溢价 - 退热” 周期,LABUBU 能否突破这一魔咒?
四、从商业爆品到文化符号:IP 的破圈与守界
泡泡玛特的应对策略指向 IP 的深度运营。一方面,构建 “精灵天团” 人设与跨界联名体系,与传统玩偶的单一形象形成区隔;另一方面,布局主题乐园、动画电影等多元业态,试图延长 IP 生命周期。财报显示,2024 年泡泡玛特海外营收增长 375.2%,THE MONSTERS 系列(含 LABUBU)已诞生 10 年,验证了其 IP 长线运营能力。
更深层的挑战在于文化内核的构建。当 LABUBU 出现在洛杉矶机场、巴黎时装周,其已成为中国文化输出的载体。玩家期待看到 “56 个民族版”“朝代版” 等文化联名款,让潮玩超越商业属性,成为文化符号。正如椰蛋所言:“LABUBU 的独特性在于它能讲述故事,而故事是 IP 跨越周期的关键。”
当潮水退去,留下的是治愈时刻
LABUBU 的爆火,是设计美学、营销策略与时代情绪的共振。从 “中国的迪士尼” 到 “世界的泡泡玛特”,王宁的愿景需要跨越 IP 同质化、版权保护、全球化运营等关卡。但真正决定其能否成为经典的,或许不是拍卖纪录与股价波动,而是那些被 “丑娃” 治愈的平凡瞬间 —— 当 7 岁孩子与母亲因 LABUBU 成为 “同龄人”,当年轻人在摇盒中找到情绪出口,潮玩便完成了从商品到情感载体的升华。
在盲盒经济的喧嚣中,LABUBU 的未来取决于能否在 “限量稀缺” 与 “普惠消费” 间找到平衡,在资本狂热中守住文化内核。毕竟,能留在一代人记忆里的,从来不是炒作出来的顶流,而是真正承载情感与文化的符号。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