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后摇滚/现代古典/极简主义/电影式氛围/自赏/梦幻流行/交响叙事
情感:感恩 —— 最赤裸的底色/愧疚 —— 离家的自责/怀旧 —— 时间倒带的温柔/和解 —— 把遗憾化作陪伴
TRACK LIST
- 00:00Legend
- 11:57Nostalgia
- 24:00Dream Odyssey
- 32:10Unseen Harbor
- 46:13A Quiet Place (Together We Go)

《For My Parents》是日本器乐后摇滚乐队 MONO 于 2012 年 9 月发行的第六张全长专辑,也是他们首次脱离长期合作伙伴 Steve Albini、改由 Henry Hirsch 在一座改建教堂里录制并完成混音的作品。整张唱片仅 5 首曲目、约 55 分钟,却承载着乐队对父母的深切感恩——主脑 Taka 在采访里坦言,回国看到年迈双亲的那一刻,他决定把“也许最后一次表达感谢”的心情写成音乐,于是有了这张“献给爸爸妈妈”的专辑。
1. Legend
开篇即动用 20 人编制的 Wordless Music Orchestra,弦乐铺陈出如电影航拍般辽阔的主题,吉他在 5 分钟后切入,层层堆叠至最后的“海啸式”爆发,被外媒形容为“俄罗斯西伯利亚风光宣传片”式的壮阔。
2. Nostalgia
以童谣般简单的上行音阶作为主轴,钢琴与尼龙弦吉他交替对话,中段弦乐突然抽离,只剩鼓刷与单音吉他,随后整队管弦与失真墙同时倾泻,营造出“童年回忆被时间洪流冲垮”的听感落差。
3. Dream Odyssey
最短却最旋律化的一首。钢琴与空心吉他引出温柔主题,弦乐仅作背景晕染,后半段鼓组改用军鼓滚奏,把情绪推至明亮的高空,被乐迷称为“入坑神曲”。
4. Unseen Harbor
专辑的“心脏”曲目。前半段像暗潮涌动的海港,突然转调,吉他切换至颤音演奏,13 分钟开始全体齐奏,定音鼓与吊镲如浪头拍岸,是 MONO 现场最常用来“掀天花板”的大杀器。
5. A Quiet Place (Together We Go)
结尾曲把音量拉回近耳语。木吉他、钟琴与微光般的弦乐层叠,最后 2 分钟所有乐器齐放,却刻意压制失真度,像深夜回家望见屋内仍为你亮着一盏灯,温暖而克制。
声音与制作
舍弃 Albini 标志性的“直录”质感后,Hirsch 在教堂自然混响与管弦乐动态之间找到平衡:定音鼓与管钟的余响可滚向“天堂高度”,过载吉他仍保留毛边,整体被外媒形容为“像《可爱的骨头》里那种绘本质感——简单、澄澈,却美得发虚”。
评价与影响
专辑在 Metacritic 获得 82/100 的高分,Drowned in Sound 认为乐队“已把后摇滚与现代古典的缝隙完全磨平”,Pitchfork 则批评其“动态可预测、情感太直白”,却无法否认它“确实好听”。十一年过去,Taka 仍在社交媒体写下:“这张专辑仍在我心里有特殊位置,希望你们能把它播放给最爱的人听。”

Mono 是一支来自日本东京的纯器乐后摇滚乐队,1999 年组建,现任核心成员为两位吉他手 Takaakira “Taka” Goto 与 Yoda、贝斯手 Tamaki,以及鼓手 Dahm。乐队以“无歌词的叙事”著称,把细腻的管弦乐、哥特式氛围与爆炸性的失真墙音融合,用极弱到极强的巨大动态落差营造出电影般的沉浸感,被 NME 誉为“诸神的美乐”。
关键词:后摇滚、古典弦乐、动态对比、情绪爆发、纯器乐。
代表专辑:
• 《Under the Pipal Tree》(2000)
• 《Walking Cloud and Deep Red Sky, Flagship September》(2004)
• 《Hymn to the Immortal Wind》(2009)
• 《Requiem for Hell》(2016)
现场特色:Mono 每年平均演出 150 场,足迹遍及 50 余国,曾与 23 人交响乐团合作跨界专场,以“暴风前的宁静→音墙式爆发”的震撼表现被乐迷评为“必须亲眼看一次的最佳现场乐队”。
风格影响:作为日本后摇的鼻祖级团体,他们不仅奠定了东方后摇滚的叙事基调,也启发了大量电影、电视剧及舞台作品对器乐摇滚的配乐取用,把“用音符讲故事”的理念推向更广阔的主流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