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长:
21分钟
播放:
332
发布:
4天前
主播...
简介...
现代人如何看待锻炼:
第一,我们要认识到锻炼的必要性。虽然我们没有进化出锻炼的本能,但在现代生活中,有意识地锻炼对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每年有约200万人死于体力活动不足。
第二,我们需要理解锻炼的科学原理。利伯曼教授在书中批评了12种关于锻炼的常见谬误。比如,过度强调高强度训练或者错误的饮食与运动结合方式。了解这些科学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锻炼。
第三,我们应该根据个人情况制定合适的锻炼计划。每个人的身体状况、生活习惯都不同,不应该盲目追求高强度或长时间的训练。
关于锻炼的常见谬误
1. "无痛苦,无收获":很多人认为只有高强度、让人精疲力尽的锻炼才有效。实际上,中等强度的运动就能带来显著的健康益处。一项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研究显示,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就能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2. "跑步会伤害膝盖":这是一个广泛流传的误解。事实上,适度的跑步可以增强关节周围的肌肉,提高关节稳定性。哈佛大学的一项长期研究发现,经常跑步的人患骨关节炎的风险并不比不跑步的人高。
3. "锻炼必须每天进行":虽然保持规律运动很重要,但并不意味着必须每天锻炼。美国心脏协会建议,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或75分钟高强度的有氧运动就足够了。
4. "只有年轻人才需要锻炼":这是一个危险的误解。实际上,随着年龄增长,锻炼变得更加重要。一项发表在《柳叶刀》上的研究显示,即使是70岁以上的老年人,开始规律运动也能显著降低死亡风险。
运动后的愉悦感从何而来?
这主要与我们体内的内啡肽和多巴胺有关。
1. 内啡肽:这是一种天然的镇痛物质,在剧烈运动后会大量分泌。它能够缓解疼痛,同时带来愉悦感。
2. 多巴胺:这是一种与奖励系统相关的神经递质。当我们完成一项任务(比如完成一次跑步)时,大脑会分泌多巴胺,让我们感到满足和愉悦。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进化出这种机制呢?这可能与我们祖先的生存需求有关。
1. 适应环境:我们的祖先需要长途跋涉寻找食物或躲避危险。运动后的愉悦感可能是为了鼓励他们继续这种对生存至关重要的行为。
2. 社交需求:群体运动(如狩猎)后的愉悦感可能有助于增强群体凝聚力。
3. 压力释放:面对原始环境的各种压力,运动可能是一种天然的压力释放方式。
一项发表在《前沿神经科学》杂志上的研究发现,运动不仅能即时提高情绪,还能长期改善大脑功能,增加海马体体积,这与记忆和学习能力密切相关。
所以,虽然我们没有进化出主动锻炼的本能,但我们确实进化出了在运动后感受愉悦的能力。这种机制在现代社会中,恰好可以鼓励我们坚持锻炼,从而获得健康益处。
一些实用的锻炼建议
1. 日常活动化:既然我们的祖先是通过日常活动来保持健康的,我们也可以将运动融入日常生活。比如,步行上下班,用楼梯代替电梯,或者站立办公等。一项发表在《美国流行病学杂志》上的研究显示,每天额外行走8000步可以将全因死亡率降低51%。
2. 多样化运动:不要局限于单一的运动形式。结合有氧运动、力量训练和灵活性训练。这样可以全面锻炼身体,避免运动损伤。美国运动医学会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同时进行2-3次全身性力量训练。
3. 循序渐进:不要一开始就追求高强度。从低强度开始,逐步增加运动量和强度。这样可以让身体逐渐适应,减少受伤风险。
4. 社交化运动:和朋友一起运动不仅更有趣,还能增加坚持的动力。一项发表在《英国运动医学杂志》上的研究发现,团队运动比个人运动更能改善心理健康。
5. 关注恢复:适当的休息和恢复对于锻炼效果和避免过度训练同样重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饮食营养。
6. 享受过程:不要把锻炼视为负担,而是要享受运动带来的快感和成就感。这样更容易坚持下去。
"运动是良医"强调了运动对健康的积极影响
1. 心血管健康:美国心脏协会的研究表明,规律运动可以降低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达40%。
2. 糖尿病预防:美国糖尿病协会的数据显示,规律运动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达58%。
3. 心理健康:《柳叶刀》杂志发表的一项大规模研究发现,规律运动可以减少抑郁症状达26%。
对于那些想要建立运动习惯的人,有以下几点建议:
- 从小目标开始:不要一开始就设定很高的目标。可以从每天10分钟的散步开始,逐渐增加时间和强度。美国疾控中心的研究显示,即使是短时间的运动也能带来健康益处。
- 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每个人的兴趣和身体条件都不同。有人喜欢跑步,有人喜欢游泳,有人喜欢打球。尝试不同的运动,找到最适合自己的。
- 制定具体计划:将运动时间固定下来,比如每天下班后或者每周末的固定时间段。研究表明,有具体计划的人更容易坚持运动。
- 使用科技辅助:利用运动手环、智能手表等设备来记录运动数据,给自己设定目标。一项发表在《美国预防医学杂志》上的研究发现,使用运动追踪设备的人比不使用的人每天多走1850步。
- 寻找运动伙伴:和朋友一起运动不仅更有趣,还能互相监督和鼓励。
- 奖励自己:当达到运动目标时,给自己一些小奖励,这能增强正面激励。
- 融入日常生活:比如步行上下班,午休时间散步,看电视时做些简单的伸展运动等。
- 保持耐心:养成新习惯需要时间。根据欧洲健康心理学杂志的一项研究,平均需要66天才能形成一个新习惯。
对于老年人来说,应该如何看待运动?
1. 老年人运动的必要性:
虽然利伯曼教授强调我们应该顺应自然,但这并不意味着老年人就不需要运动了。相反,大量研究表明,老年人更需要保持适度的体力活动。
例如,一项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上的研究显示,65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可以将早死风险降低28%。另一项发表在《神经学》杂志上的研究发现,规律运动可以减缓老年人认知功能的下降速度。
2. 老年人运动的特点:
虽然老年人需要运动,但运动的方式和强度应该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调整。利伯曼教授在书中也提到,我们应该根据个人情况制定合适的锻炼计划。
对于老年人来说,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 低冲击性运动:如散步、游泳、太极等,可以减少关节压力。
- 平衡训练:可以预防跌倒,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 力量训练:可以预防肌肉流失,增强骨密度。
- 灵活性训练:可以保持关节活动度,改善生活质量。
3. 顺应自然的含义:
利伯曼教授强调"顺应自然",并不是让我们完全放弃运动,而是要理解我们身体的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对于老年人来说,"顺应自然"可能意味着:
- 选择舒适的运动强度,不勉强自己。
- 根据身体状况调整运动计划,不盲目追求高强度。
- 将运动融入日常生活,如散步、园艺等。
4. 案例分享:
我有一位78岁的患者,退休前是一名教师。她在65岁时被诊断出骨质疏松,医生建议她开始运动。起初她很担心,害怕运动会导致骨折。我们为她制定了一个温和的运动计划,包括每天30分钟散步,每周两次太极,以及一些简单的力量训练。
三年后,她的骨密度不仅没有继续下降,反而有了轻微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她的平衡能力和整体体能都有了显著改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所以,对于老年人来说,运动仍然非常重要,但需要更加注重安全性和个性化。我们应该鼓励老年人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既顺应自然,又保持活力。
运动确实是一门"修身养性"的学问,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实践,给大家以下几点建议:
1. 重新定义运动:不要把运动局限于去健身房或参加特定的体育活动。任何让你的身体活动起来的行为都可以算作运动。比如园艺、遛狗、打扫房间等。
2. 注重日常活动:增加日常生活中的活动量。比如步行上下班、站立办公、走楼梯等。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累积起来可以产生显著效果。
3. 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喜好都不同。尝试不同的运动方式,找到让自己感到愉悦的活动。
4. 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从小目标开始,逐步增加运动量和强度。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受伤,也更容易坚持。
5. 关注恢复:充分的休息和恢复与运动同样重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饮食营养。
6. 社交化运动:和朋友、家人一起运动,既可以增加乐趣,也能互相督促。
7. 保持灵活性: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生活安排灵活调整运动计划。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
8. 享受过程:focus on the journey, not the destination。享受运动过程中的愉悦感,而不仅仅关注结果。
9. 理解运动的深层意义:运动不仅仅是为了健康或外表,它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提高生活质量。
10. 保持好奇心:对运动科学保持开放和学习的态度。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我们对运动的理解也在不断更新。
第一,我们要认识到锻炼的必要性。虽然我们没有进化出锻炼的本能,但在现代生活中,有意识地锻炼对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每年有约200万人死于体力活动不足。
第二,我们需要理解锻炼的科学原理。利伯曼教授在书中批评了12种关于锻炼的常见谬误。比如,过度强调高强度训练或者错误的饮食与运动结合方式。了解这些科学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锻炼。
第三,我们应该根据个人情况制定合适的锻炼计划。每个人的身体状况、生活习惯都不同,不应该盲目追求高强度或长时间的训练。
关于锻炼的常见谬误
1. "无痛苦,无收获":很多人认为只有高强度、让人精疲力尽的锻炼才有效。实际上,中等强度的运动就能带来显著的健康益处。一项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研究显示,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就能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2. "跑步会伤害膝盖":这是一个广泛流传的误解。事实上,适度的跑步可以增强关节周围的肌肉,提高关节稳定性。哈佛大学的一项长期研究发现,经常跑步的人患骨关节炎的风险并不比不跑步的人高。
3. "锻炼必须每天进行":虽然保持规律运动很重要,但并不意味着必须每天锻炼。美国心脏协会建议,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或75分钟高强度的有氧运动就足够了。
4. "只有年轻人才需要锻炼":这是一个危险的误解。实际上,随着年龄增长,锻炼变得更加重要。一项发表在《柳叶刀》上的研究显示,即使是70岁以上的老年人,开始规律运动也能显著降低死亡风险。
运动后的愉悦感从何而来?
这主要与我们体内的内啡肽和多巴胺有关。
1. 内啡肽:这是一种天然的镇痛物质,在剧烈运动后会大量分泌。它能够缓解疼痛,同时带来愉悦感。
2. 多巴胺:这是一种与奖励系统相关的神经递质。当我们完成一项任务(比如完成一次跑步)时,大脑会分泌多巴胺,让我们感到满足和愉悦。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进化出这种机制呢?这可能与我们祖先的生存需求有关。
1. 适应环境:我们的祖先需要长途跋涉寻找食物或躲避危险。运动后的愉悦感可能是为了鼓励他们继续这种对生存至关重要的行为。
2. 社交需求:群体运动(如狩猎)后的愉悦感可能有助于增强群体凝聚力。
3. 压力释放:面对原始环境的各种压力,运动可能是一种天然的压力释放方式。
一项发表在《前沿神经科学》杂志上的研究发现,运动不仅能即时提高情绪,还能长期改善大脑功能,增加海马体体积,这与记忆和学习能力密切相关。
所以,虽然我们没有进化出主动锻炼的本能,但我们确实进化出了在运动后感受愉悦的能力。这种机制在现代社会中,恰好可以鼓励我们坚持锻炼,从而获得健康益处。
一些实用的锻炼建议
1. 日常活动化:既然我们的祖先是通过日常活动来保持健康的,我们也可以将运动融入日常生活。比如,步行上下班,用楼梯代替电梯,或者站立办公等。一项发表在《美国流行病学杂志》上的研究显示,每天额外行走8000步可以将全因死亡率降低51%。
2. 多样化运动:不要局限于单一的运动形式。结合有氧运动、力量训练和灵活性训练。这样可以全面锻炼身体,避免运动损伤。美国运动医学会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同时进行2-3次全身性力量训练。
3. 循序渐进:不要一开始就追求高强度。从低强度开始,逐步增加运动量和强度。这样可以让身体逐渐适应,减少受伤风险。
4. 社交化运动:和朋友一起运动不仅更有趣,还能增加坚持的动力。一项发表在《英国运动医学杂志》上的研究发现,团队运动比个人运动更能改善心理健康。
5. 关注恢复:适当的休息和恢复对于锻炼效果和避免过度训练同样重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饮食营养。
6. 享受过程:不要把锻炼视为负担,而是要享受运动带来的快感和成就感。这样更容易坚持下去。
"运动是良医"强调了运动对健康的积极影响
1. 心血管健康:美国心脏协会的研究表明,规律运动可以降低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达40%。
2. 糖尿病预防:美国糖尿病协会的数据显示,规律运动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达58%。
3. 心理健康:《柳叶刀》杂志发表的一项大规模研究发现,规律运动可以减少抑郁症状达26%。
对于那些想要建立运动习惯的人,有以下几点建议:
- 从小目标开始:不要一开始就设定很高的目标。可以从每天10分钟的散步开始,逐渐增加时间和强度。美国疾控中心的研究显示,即使是短时间的运动也能带来健康益处。
- 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每个人的兴趣和身体条件都不同。有人喜欢跑步,有人喜欢游泳,有人喜欢打球。尝试不同的运动,找到最适合自己的。
- 制定具体计划:将运动时间固定下来,比如每天下班后或者每周末的固定时间段。研究表明,有具体计划的人更容易坚持运动。
- 使用科技辅助:利用运动手环、智能手表等设备来记录运动数据,给自己设定目标。一项发表在《美国预防医学杂志》上的研究发现,使用运动追踪设备的人比不使用的人每天多走1850步。
- 寻找运动伙伴:和朋友一起运动不仅更有趣,还能互相监督和鼓励。
- 奖励自己:当达到运动目标时,给自己一些小奖励,这能增强正面激励。
- 融入日常生活:比如步行上下班,午休时间散步,看电视时做些简单的伸展运动等。
- 保持耐心:养成新习惯需要时间。根据欧洲健康心理学杂志的一项研究,平均需要66天才能形成一个新习惯。
对于老年人来说,应该如何看待运动?
1. 老年人运动的必要性:
虽然利伯曼教授强调我们应该顺应自然,但这并不意味着老年人就不需要运动了。相反,大量研究表明,老年人更需要保持适度的体力活动。
例如,一项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上的研究显示,65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可以将早死风险降低28%。另一项发表在《神经学》杂志上的研究发现,规律运动可以减缓老年人认知功能的下降速度。
2. 老年人运动的特点:
虽然老年人需要运动,但运动的方式和强度应该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调整。利伯曼教授在书中也提到,我们应该根据个人情况制定合适的锻炼计划。
对于老年人来说,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 低冲击性运动:如散步、游泳、太极等,可以减少关节压力。
- 平衡训练:可以预防跌倒,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 力量训练:可以预防肌肉流失,增强骨密度。
- 灵活性训练:可以保持关节活动度,改善生活质量。
3. 顺应自然的含义:
利伯曼教授强调"顺应自然",并不是让我们完全放弃运动,而是要理解我们身体的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对于老年人来说,"顺应自然"可能意味着:
- 选择舒适的运动强度,不勉强自己。
- 根据身体状况调整运动计划,不盲目追求高强度。
- 将运动融入日常生活,如散步、园艺等。
4. 案例分享:
我有一位78岁的患者,退休前是一名教师。她在65岁时被诊断出骨质疏松,医生建议她开始运动。起初她很担心,害怕运动会导致骨折。我们为她制定了一个温和的运动计划,包括每天30分钟散步,每周两次太极,以及一些简单的力量训练。
三年后,她的骨密度不仅没有继续下降,反而有了轻微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她的平衡能力和整体体能都有了显著改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所以,对于老年人来说,运动仍然非常重要,但需要更加注重安全性和个性化。我们应该鼓励老年人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既顺应自然,又保持活力。
运动确实是一门"修身养性"的学问,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实践,给大家以下几点建议:
1. 重新定义运动:不要把运动局限于去健身房或参加特定的体育活动。任何让你的身体活动起来的行为都可以算作运动。比如园艺、遛狗、打扫房间等。
2. 注重日常活动:增加日常生活中的活动量。比如步行上下班、站立办公、走楼梯等。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累积起来可以产生显著效果。
3. 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喜好都不同。尝试不同的运动方式,找到让自己感到愉悦的活动。
4. 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从小目标开始,逐步增加运动量和强度。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受伤,也更容易坚持。
5. 关注恢复:充分的休息和恢复与运动同样重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饮食营养。
6. 社交化运动:和朋友、家人一起运动,既可以增加乐趣,也能互相督促。
7. 保持灵活性: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生活安排灵活调整运动计划。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
8. 享受过程:focus on the journey, not the destination。享受运动过程中的愉悦感,而不仅仅关注结果。
9. 理解运动的深层意义:运动不仅仅是为了健康或外表,它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提高生活质量。
10. 保持好奇心:对运动科学保持开放和学习的态度。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我们对运动的理解也在不断更新。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