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长:
100分钟
播放:
1,754
发布:
5天前
主播...
简介...
嘉德艺术中心正在展出与故宫博物院联合主办的“达古今之宜——清代宫廷设计潮流”特展。展览以200多件宫廷艺术精品为线索,展现了清代的统治者、文化精英和工匠如何追溯数千年的华夏传统,对古代礼制与器物的系统整理,同时大胆融合当代的技艺与审美,所形成的一种“以古为新”的艺术风格。
更为重要的是,“以古为新”不仅仅是清代的工艺风格,更是一以贯之的华夏文化精神。早在清朝之前,历代的政治家、思想家与艺术家,始终在“复古”与“创新”之间寻求微妙的张力和平衡,在对传统的尊重中实现当代的创造。正是这种动态的继承,使华夏文明展现出高度的连续性与内在完整性,历久而不衰。
本期节目,我们特别邀请文化学者刘墨老师,和大家一起探讨中国文化中的“复古意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如何“寓古于新”,回应各个时代的诉求。
互动惊喜!
在小宇宙评论区分享您对于本期话题的思考,我们将抽取幸运听众送出嘉德艺术中心正在展出的“达古今之宜——清代宫廷设计潮流”展览门票(展期:2025年7月5日-10月8日)
本期嘉宾
刘墨:文史学者,书画家,文艺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
内容导航
03:17 从巫文化到礼文明:华夏由此孕育
清乾隆,高18.9厘米 长21厘米 宽10.8厘米,现于嘉德艺术中心《达古今之宜——清代宫廷设计潮流》展展出
* 尊做牺牛直立侧首状。牺牛凸眼,闭口,耳支棱,形体健硕,背上并排置长方筒一、圆筒二。主体以錾胎珐琅工艺制成,其间辅以掐丝技法,以模仿错金银效果。器身满施墨绿色珐琅,以闪耀的鎏金饰回旋涌动的云气纹,部分云纹加饰红色,使装饰更具层次感。背上长方筒正面做出方框,在宝蓝色珐琅地上鎏金“乾隆仿古”四字双行楷书款。(来源:张丽、吴倩,《达古今之宜——清代宫廷设计潮流》展览图录)
12:00 人们为何相信,遥远过去有一个黄金时代
21:53 满清为何执意要复汉人的古?
28:50 复古与创新的悖论:两者是否可以兼得?
* 中国人的审美把古与妍、质与文作为两条轨道。过于质朴会显得粗糙,过于文饰又会浮艳,所以要不断回到更古朴、更原始的境界。纯粹的古和纯粹的新都不是最好的,而是在古与今、新与旧之间寻得最完美的结合。哪怕是当代最先锋的艺术家,潮流过去后再看,依然是老东西能给人安慰和启示。
孙过庭《书谱》,纸本,纵26.5 厘米,横900.8 厘米
34:22 孔子是老古董还是改革先锋?
23:36 衣冠南渡:带走什么才是带走了华夏
* 永嘉南渡让中国文化轴线由东西转为南北。南方当时几乎是蛮荒之地,东晋朝廷初建时极不自信。谢尚在安徽和县找到传国玉玺和大批中原乐人、曲谱、礼器,把断裂的礼乐重新接上。孙过庭认为,王羲之既比不上张芝、钟繇的古朴,却把新与旧结合得最好。所以在中国的文艺思想里面,纯粹的古和纯粹的新都不认为是最好的,而是在新和旧、古和今之间寻得一种最完美的结合,这个在中国文艺思想里面是比较重要的。
44:14 古文运动:在安史之乱的废墟中打捞“道统”
* 安史之乱后,唐朝秩序大乱,有道统意识的文人开始反思。从欧阳修开始,除了强调文章的风格古朴之外,不华丽、不浮躁,不夸张,中正、平和、畅达,最重要的是在这个文章里面,他把文章和一个文人的风骨结合了起来。
欧阳修《集古录跋尾》,纸本,纵27·2厘米,横171·2厘米
* 《集古录跋尾》是北宋欧阳修撰写的十卷本金石学著作,被视为中国较早、体系较完整的金石文字研究成果之一。书中收录的对象主要是周秦以来的钟鼎铭文、碑刻文字,兼及汉魏六朝以至唐宋的石刻遗文。书中既有对文字形体、书法风格的观察,也涉及器物形制、历史人物、史事考证等,是集考据、书法批评与文物记述于一体的金石学典范。《集古录跋尾》成书后即有庐陵刻本,清代收入《四库全书》,历代学人皆奉为金石研究的重要源头,对后世的金石著录、古文字学与书法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59:04 从文字到器物,宋人重新厘定华夏文明
* 宋代人特别喜欢去整理、去重新编纂,不管是文字还是器物,他们都希望建立一个系统,把它确立下来。宋代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器物制度上重新厘定,比如重新界定礼器的规格、用途、摆放,这是把文化的秩序用实物固化下来。宋代的这种复古,它其实是一种对于文化的整理,不管是从古代思想,还是到古代的器物,文字,它都是一种认识古代中国的方式。在这种认识当中,它始终要强调正确性。通过确认、批判、分析、整理,中国的传统文化意识就越来越强,越来越明确。
《博古图》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黄晟亦政堂刻本(宋)王黼等,现于嘉德艺术中心《达古今之宜——清代宫廷设计潮流》展展出
* 《博古图》编纂于北宋晚期,共三十卷,著录徽宗橱内府藏背铜器839件,分为20类。每器皆图绘器尼与铭文,兼记大小、容重般、并附以考释。书名或称《宣和博古图》,一说是因成书于宣和年间,一说是取名于藏器之所宣和殿。作为内府藏器著录,《博古图》汇聚宫廷珍品,体现皇家好尚,代表了北宋晚期金石学的最高水平,更成为传统青铜器著录的典范。该书宋刻本今已不存,后世历代皆有翻刻。此版本为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黄晟亦政堂刻本,是流行较广的版本。(来源:张玉雪,《达古今之宜——清代宫廷设计潮流》展览图录)
1:11:50 赵孟頫在山河破碎中看到重构书法史的契机
1:18:34明朝遗民如何守护华夏火种
* 明亡之后,大批遗民文人拒绝仕清,他们把对故国的忠诚寄托在诗文、书画、藏书上。像顾炎武、黄宗羲、全祖望这些人,他们一方面做学问,一方面在心里维持着一个文化的明朝。这种精神延续到了清初的考据学,他们用整理典籍、校勘文字的方式,维持文化的血脉。他们复古,其实是延续一种共识——只要我们还有共读的文本、共识的道理、共通的历史记忆,那我们这个文明就不会消亡。
1:23:53 乾隆的舞台:用世界万象彰显前所未有的权力
* 乾隆的收藏是舞台,他在上面展示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权力。从中原古物到西方钟表,从西洋画到南洋贡品,他都能纳入自己的体系。《石渠宝笈》不仅是收藏目录,也是乾隆文化权力的象征——他用著录和题跋把这些物品变成了属于自己的历史。作为一个庞大帝国的统治者,乾隆用复古来掌握权力。另外一个方面,乾隆作为一个文人,也会站在审美的角度复古。
《石渠宝笈》清乾隆九年(1744年)内府朱格抄本(清)张照等,现于嘉德艺术中心《达古今之宜——清代宫廷设计潮流》展展出
* 《石渠宝笈》四十四卷,内府书画收藏著录。按所贮殿堂分卷,如乾清宫、养心殿、重华宫等。清乾隆晚期至嘉庆朝,《石渠宝笈》成书已历数十年,其间内府收藏更趋宏富,为宝典藏,以免舛伪错失,皇帝敕谕重加汇辑,又成续编、三编。《石渠宝笈》初编、续编、三编是对清皇室书画收藏的整理成果,“既博且精,非前代诸谱循名著录者所可同日语也”,是书画鉴赏、研究的必读之作。(来源:张玉雪,《达古今之宜——清代宫廷设计潮流》展览图录)
1:37:14 文明是一艘忒修斯之船
* 忒修斯之船的比喻很适合解释中国文明——它在不断更换部件,但始终保有一条连续的航线。每一次更换部件,就是一次复古与创新的结合。当我们今天还在谈孔子、谈周礼、谈乾隆,其实就是在这艘船上——部件早已更新,但航向未变。
——————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王府井一号播客原创内容,如需转载或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
互动方式
微信公众号:嘉德通
小红书:王府井一号
微博:王府井一号_和你一起探索艺术
加入王府井一号听友群添加小助手微信号:Guardian_in_one_
——————
出品方:嘉德艺术中心
出品人:寇勤
制作人:蒲宇
编辑主持:孟庆馨
策划:王卓然
后期剪辑:孙称、魏康宁
音乐制作:system[Σ]
特别支持:剧谈社
更为重要的是,“以古为新”不仅仅是清代的工艺风格,更是一以贯之的华夏文化精神。早在清朝之前,历代的政治家、思想家与艺术家,始终在“复古”与“创新”之间寻求微妙的张力和平衡,在对传统的尊重中实现当代的创造。正是这种动态的继承,使华夏文明展现出高度的连续性与内在完整性,历久而不衰。
本期节目,我们特别邀请文化学者刘墨老师,和大家一起探讨中国文化中的“复古意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如何“寓古于新”,回应各个时代的诉求。
互动惊喜!
在小宇宙评论区分享您对于本期话题的思考,我们将抽取幸运听众送出嘉德艺术中心正在展出的“达古今之宜——清代宫廷设计潮流”展览门票(展期:2025年7月5日-10月8日)
本期嘉宾
刘墨:文史学者,书画家,文艺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
内容导航
03:17 从巫文化到礼文明:华夏由此孕育
清乾隆,高18.9厘米 长21厘米 宽10.8厘米,现于嘉德艺术中心《达古今之宜——清代宫廷设计潮流》展展出
* 尊做牺牛直立侧首状。牺牛凸眼,闭口,耳支棱,形体健硕,背上并排置长方筒一、圆筒二。主体以錾胎珐琅工艺制成,其间辅以掐丝技法,以模仿错金银效果。器身满施墨绿色珐琅,以闪耀的鎏金饰回旋涌动的云气纹,部分云纹加饰红色,使装饰更具层次感。背上长方筒正面做出方框,在宝蓝色珐琅地上鎏金“乾隆仿古”四字双行楷书款。(来源:张丽、吴倩,《达古今之宜——清代宫廷设计潮流》展览图录)
12:00 人们为何相信,遥远过去有一个黄金时代
21:53 满清为何执意要复汉人的古?
28:50 复古与创新的悖论:两者是否可以兼得?
* 中国人的审美把古与妍、质与文作为两条轨道。过于质朴会显得粗糙,过于文饰又会浮艳,所以要不断回到更古朴、更原始的境界。纯粹的古和纯粹的新都不是最好的,而是在古与今、新与旧之间寻得最完美的结合。哪怕是当代最先锋的艺术家,潮流过去后再看,依然是老东西能给人安慰和启示。
孙过庭《书谱》,纸本,纵26.5 厘米,横900.8 厘米
34:22 孔子是老古董还是改革先锋?
23:36 衣冠南渡:带走什么才是带走了华夏
* 永嘉南渡让中国文化轴线由东西转为南北。南方当时几乎是蛮荒之地,东晋朝廷初建时极不自信。谢尚在安徽和县找到传国玉玺和大批中原乐人、曲谱、礼器,把断裂的礼乐重新接上。孙过庭认为,王羲之既比不上张芝、钟繇的古朴,却把新与旧结合得最好。所以在中国的文艺思想里面,纯粹的古和纯粹的新都不认为是最好的,而是在新和旧、古和今之间寻得一种最完美的结合,这个在中国文艺思想里面是比较重要的。
44:14 古文运动:在安史之乱的废墟中打捞“道统”
* 安史之乱后,唐朝秩序大乱,有道统意识的文人开始反思。从欧阳修开始,除了强调文章的风格古朴之外,不华丽、不浮躁,不夸张,中正、平和、畅达,最重要的是在这个文章里面,他把文章和一个文人的风骨结合了起来。
欧阳修《集古录跋尾》,纸本,纵27·2厘米,横171·2厘米
* 《集古录跋尾》是北宋欧阳修撰写的十卷本金石学著作,被视为中国较早、体系较完整的金石文字研究成果之一。书中收录的对象主要是周秦以来的钟鼎铭文、碑刻文字,兼及汉魏六朝以至唐宋的石刻遗文。书中既有对文字形体、书法风格的观察,也涉及器物形制、历史人物、史事考证等,是集考据、书法批评与文物记述于一体的金石学典范。《集古录跋尾》成书后即有庐陵刻本,清代收入《四库全书》,历代学人皆奉为金石研究的重要源头,对后世的金石著录、古文字学与书法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59:04 从文字到器物,宋人重新厘定华夏文明
* 宋代人特别喜欢去整理、去重新编纂,不管是文字还是器物,他们都希望建立一个系统,把它确立下来。宋代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器物制度上重新厘定,比如重新界定礼器的规格、用途、摆放,这是把文化的秩序用实物固化下来。宋代的这种复古,它其实是一种对于文化的整理,不管是从古代思想,还是到古代的器物,文字,它都是一种认识古代中国的方式。在这种认识当中,它始终要强调正确性。通过确认、批判、分析、整理,中国的传统文化意识就越来越强,越来越明确。
《博古图》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黄晟亦政堂刻本(宋)王黼等,现于嘉德艺术中心《达古今之宜——清代宫廷设计潮流》展展出
* 《博古图》编纂于北宋晚期,共三十卷,著录徽宗橱内府藏背铜器839件,分为20类。每器皆图绘器尼与铭文,兼记大小、容重般、并附以考释。书名或称《宣和博古图》,一说是因成书于宣和年间,一说是取名于藏器之所宣和殿。作为内府藏器著录,《博古图》汇聚宫廷珍品,体现皇家好尚,代表了北宋晚期金石学的最高水平,更成为传统青铜器著录的典范。该书宋刻本今已不存,后世历代皆有翻刻。此版本为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黄晟亦政堂刻本,是流行较广的版本。(来源:张玉雪,《达古今之宜——清代宫廷设计潮流》展览图录)
1:11:50 赵孟頫在山河破碎中看到重构书法史的契机
1:18:34明朝遗民如何守护华夏火种
* 明亡之后,大批遗民文人拒绝仕清,他们把对故国的忠诚寄托在诗文、书画、藏书上。像顾炎武、黄宗羲、全祖望这些人,他们一方面做学问,一方面在心里维持着一个文化的明朝。这种精神延续到了清初的考据学,他们用整理典籍、校勘文字的方式,维持文化的血脉。他们复古,其实是延续一种共识——只要我们还有共读的文本、共识的道理、共通的历史记忆,那我们这个文明就不会消亡。
1:23:53 乾隆的舞台:用世界万象彰显前所未有的权力
* 乾隆的收藏是舞台,他在上面展示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权力。从中原古物到西方钟表,从西洋画到南洋贡品,他都能纳入自己的体系。《石渠宝笈》不仅是收藏目录,也是乾隆文化权力的象征——他用著录和题跋把这些物品变成了属于自己的历史。作为一个庞大帝国的统治者,乾隆用复古来掌握权力。另外一个方面,乾隆作为一个文人,也会站在审美的角度复古。
《石渠宝笈》清乾隆九年(1744年)内府朱格抄本(清)张照等,现于嘉德艺术中心《达古今之宜——清代宫廷设计潮流》展展出
* 《石渠宝笈》四十四卷,内府书画收藏著录。按所贮殿堂分卷,如乾清宫、养心殿、重华宫等。清乾隆晚期至嘉庆朝,《石渠宝笈》成书已历数十年,其间内府收藏更趋宏富,为宝典藏,以免舛伪错失,皇帝敕谕重加汇辑,又成续编、三编。《石渠宝笈》初编、续编、三编是对清皇室书画收藏的整理成果,“既博且精,非前代诸谱循名著录者所可同日语也”,是书画鉴赏、研究的必读之作。(来源:张玉雪,《达古今之宜——清代宫廷设计潮流》展览图录)
1:37:14 文明是一艘忒修斯之船
* 忒修斯之船的比喻很适合解释中国文明——它在不断更换部件,但始终保有一条连续的航线。每一次更换部件,就是一次复古与创新的结合。当我们今天还在谈孔子、谈周礼、谈乾隆,其实就是在这艘船上——部件早已更新,但航向未变。
——————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王府井一号播客原创内容,如需转载或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
互动方式
微信公众号:嘉德通
小红书:王府井一号
微博:王府井一号_和你一起探索艺术
加入王府井一号听友群添加小助手微信号:Guardian_in_one_
——————
出品方:嘉德艺术中心
出品人:寇勤
制作人:蒲宇
编辑主持:孟庆馨
策划:王卓然
后期剪辑:孙称、魏康宁
音乐制作:system[Σ]
特别支持:剧谈社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晏蕴蘅昭
3个月前
北京
3
这种以古为新的玩法,不仅仅是清朝的专利 更就是我们骨子里的文化基因啊!历朝历代那些聪明人,玩复古 从来不是为了回去,而是为了 更好地往前走 就像宋人摩挲着青铜器研究金石学,明人高举唐宋古文的大旗对抗浮华文风——他们是在老根上嫁接新芽,借古人的酒杯,浇自己胸中的块垒。每次嘉德的展都很喜欢!
sweetmor
2个月前
河北
3
中国审美,如同两条并行而交织的古老轨道,一条通向“古”之质朴浑厚一条指向“妍”之文采风华它们共同承载着华夏文明的审美列车,在时光的长河中稳健前行。
若一味沉溺于“质”,失却必要的润饰与表达,则易流于粗粝枯槁,如同未经雕琢的璞玉,虽藏真意,却难显光华,少了那份触动心灵的细腻与共鸣。反之,若过度追逐“文”之华美,雕琢过甚,则不免堕入浮艳虚饰的窠臼,如同涂脂抹粉过度的美人,虽眩目一时,却失却了本真与气骨,显得轻飘而缺乏根基。
因此,中国审美的至高智慧,并非执着于古旧的尘埃或簇新的炫技,而在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与螺旋的回归。它要求我们不断回望,从更为古朴、原始的境界中汲取力量——那是一种未经过度粉饰的生命力,一种大道至简的深沉意蕴。每一次看似“复古”的浪潮,实则是在汲取源头活水后,对当下表达的一次淬炼与升华
纯粹的“古”,是凝固的标本;纯粹的“新”,是易逝的泡沫。真正的生命力,恰恰蕴藏于古与今的交汇点、新与旧的融合处,这并非简单的拼接或妥协,而是一种深层次的化合——将传统的风骨、意境、气韵,以符合当下心灵与时代精神的方式重新诠释与表达。就像一棵参天古树,根须深扎于厚土(古),枝叶却永远向着阳光(新)舒展,年复一年,生生不息。
即便是当代最先锋、最颠覆的艺术探索,当喧嚣的潮水退去,真正能穿越时间、给予后世灵魂以深沉安慰与永恒启示的,往往并非那瞬间的惊世骇俗,而是其中沉淀下来的、与古老精神血脉相通的那份质朴的力量、隽永的意境或对生命本质的深刻叩问。因为那些“老东西”里,蕴藏着历经千年淘洗而愈发璀璨的文化基因与人性光辉,它们如不灭的星辰,永远为迷途的航船指引方向,为疲惫的心灵提供栖息的港湾。
简而言之:中国审美,是“古质”与“今妍”的和谐二重奏,是“文采”不掩“风骨”的精妙平衡。它在永恒的回归中汲取力量,在不断的融合中焕发生机,最终指向的,是超越时空、直抵人心的那份,深邃、隽永与安顿,古韵为新声奠基,新意令古魂长青,此乃华夏审美生生不息之大道。
zoooin
2个月前
北京
2
深感“以古为新”不仅是清代宫廷艺术的精髓,更是贯穿华夏文明的精神主线。展览以两百余件精品呈现了清代在追摹古制与融合当代之间的创造性转化,令人印象深刻。而刘墨老师所探讨的“复古意识”,进一步揭示了中国文化始终在回溯与创新之间保持动态平衡的智慧。历代皆以复古为名行创新之实,既延续传统,又回应时代。这种寓古于新的精神,正是文明得以连绵不绝的内在动力。它不仅存在于器物之美,更是一种深刻的文化方法论。
未月明
3个月前
浙江
2
忒修斯之船,所以现在的船还是原来的船吗?现在的文明还是原来的文明吗?
Harulee
3个月前
江苏
2
内容很精彩,但主持人听起来像是读稿子,希望以后能有改变,
旺火火
3个月前
北京
2
宋人摩挲着冰冷的青铜 指尖却点燃了金石学的星火 明人高举 复古 的旌旗 笔锋扫荡的 却是当下文坛的浮靡 原来每一次深情的 回望 骨子里都是一场郑重的 出发 老祖宗们是最高明的裁缝 总能用旧时光的锦缎 裁剪出合身的新衣 这或许就是文明不息的秘辛 它从不曾断裂 只在每一次深潜传统后 以更蓬勃的姿态 浮出水面 呼吸此刻的空气 真正的破局之力 往往藏在对来路的深深懂得之中
大羊去巡山
3个月前
湖北
1
中国风永远触及心灵,各式概念的源泉。
张明昊_d9ab
2个月前
北京
0
彻谈中国审美古今相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