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长:
69分钟
播放:
1,360
发布:
5天前
简介...
虽然Summer一直在内心认为,如果自己足够强大或者爱自己,那么那些批评就不存在。对于批评的成长历程:从小时候经历过多的指责,导致无法接受批评或负面评价。这种状态让我充满抱怨和负面情绪,甚至开始憎恨自己。这种影响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交友、工作和婚姻),最终演变成严重的自我批评。
Hailey对于批评的看法和成长体验则是因为童年时期经常被父母指责和批评。由于当时认知能力有限,面对父母的批评,我只能以沉默和悲伤来应对。这导致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习惯性地批判自己,甚至对他人的赞美都感到不自在。
所以我们思考了关于批评或者指责的回忆,从系带关系来看,我们什么时候开始感受到被批评的?现在我们重视当前的批评,因为我们从来没有被欣赏过,我们比最大的敌人更讨厌自己了,那时我们正在用孩子的脆弱性来应对成人的挑战,无法掌控的蔑视会成为一种灾难。以至于成长到现在,批评一直伴随着我们,习以为常,并且认为是’习惯‘ 习得性感受批评,与批评他人。
之所以,想改掉这个问题,或者是更好的接纳批评常在,是不是因为不能接受批评是我们太脆弱?我们在接受批评的同时,告诉自己脆弱不一定是表现糟糕,每个人都有脆弱的时候,脆弱的时候,我们不需要批评,需要被爱。爱赋予我们韧性 (拥有任何挫折都打不倒的内在力量 - 心理韧性 resilient ),它在于灵魂和精神,不是肌肉。
另一方面,批评他人也是一种艺术,这个我还在学习我们应该试着在批评的时候保持敏感,明确我们的善意,关注行为而不是人。
希望我们都能 聚焦体验,而非条件。
关于我们:
关于时间线:
00:02:06:学术蝗虫与跑媛是‘坏’词?
00:05:45:海狸去做心理咨询,感觉自己被乱下定义。
00:17:17:能否在突发事件中克制自己骂人的欲望?
00:23:04:你最在意谁的批评?
00:34:37:深挖影响:系带关系,或者原生家庭对‘自我’的影响。
00:40:22:如何在口水话和深度交流之间找到平衡?
00:46:08:父母的批评是期待还是控制?
00:51:54:探索情绪控制问题与家庭养育方式的关系。
00:57:41:真的有人可以摆脱对于他人的看法?
01:03:26:更新自己的评价体系。
本期推荐的书:
《复原力》这是summer读的第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书,从此打开对于心理学的探索!这本书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我当时看完被深深震撼到,原来,自我关怀的力量是这么巨大!如果你时常有自我批评,自我接纳,以及自我憎恨的问题,那么这本书强烈推荐大家读读!
摘自豆瓣书摘:
“人生的旅途充满艰辛与挑战。每个人都会面对各种变化和随之而来的压力,如人际关系、职业、经济、健康等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会导致我们无法同时满足安全感、满足感和联结感这三大需求,从而感到焦虑、紧张、沮丧、痛苦,幸福感会随之降低。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可以通过培养自己的内在力量,不断补充、增强复原力,在遭遇逆境时迅速恢复元气,以坚毅的姿态面对困难,化逆为顺。”
书中也强调:别再批评自己了,这比他人的贬低更要命。
《习得性无助》这本书推荐的原因,是如果人们一直处于一个负面,高压,充满批评的环境中,很容易出现情绪低落,会时常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这种无助感,也许是习得的。那种坚信自己无法成功,无法得到自信的想法是恐怖的,令人无助的。相对地,如果个体认为自己有把握、有控制能力,他可能会比缺乏这种信念、徒有天赋的同龄人表现得更出色。而最为重要的是,正是以往经历过的可控与不可控事件,决定了一个人是容易感到无助还是容易感到一切尽在掌控。
“抑郁是一种常见的精神感冒,影响着我们所有人的生活。” 塞利格曼如是写道。但导致抑郁、焦虑和失败的痛苦情绪不会“凭空出现”。相反,正如塞利格曼论证的那样,这些普遍的精神障碍往往源于个体习得、强化与合理化的一种无助感。
所以,如果你有一些习得性无助,认为自己本就无法获得应有的成功,与信念时,也许这本书能很好的帮你揭示悲观、屈服、童年挫折、决策恐惧、动机丧失乃至猝死背后的习得性无助。有时,看到就是治愈❤️🩹。
Hailey对于批评的看法和成长体验则是因为童年时期经常被父母指责和批评。由于当时认知能力有限,面对父母的批评,我只能以沉默和悲伤来应对。这导致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习惯性地批判自己,甚至对他人的赞美都感到不自在。
所以我们思考了关于批评或者指责的回忆,从系带关系来看,我们什么时候开始感受到被批评的?现在我们重视当前的批评,因为我们从来没有被欣赏过,我们比最大的敌人更讨厌自己了,那时我们正在用孩子的脆弱性来应对成人的挑战,无法掌控的蔑视会成为一种灾难。以至于成长到现在,批评一直伴随着我们,习以为常,并且认为是’习惯‘ 习得性感受批评,与批评他人。
之所以,想改掉这个问题,或者是更好的接纳批评常在,是不是因为不能接受批评是我们太脆弱?我们在接受批评的同时,告诉自己脆弱不一定是表现糟糕,每个人都有脆弱的时候,脆弱的时候,我们不需要批评,需要被爱。爱赋予我们韧性 (拥有任何挫折都打不倒的内在力量 - 心理韧性 resilient ),它在于灵魂和精神,不是肌肉。
另一方面,批评他人也是一种艺术,这个我还在学习我们应该试着在批评的时候保持敏感,明确我们的善意,关注行为而不是人。
希望我们都能 聚焦体验,而非条件。
关于我们:
关于时间线:
00:02:06:学术蝗虫与跑媛是‘坏’词?
00:05:45:海狸去做心理咨询,感觉自己被乱下定义。
00:17:17:能否在突发事件中克制自己骂人的欲望?
00:23:04:你最在意谁的批评?
00:34:37:深挖影响:系带关系,或者原生家庭对‘自我’的影响。
00:40:22:如何在口水话和深度交流之间找到平衡?
00:46:08:父母的批评是期待还是控制?
00:51:54:探索情绪控制问题与家庭养育方式的关系。
00:57:41:真的有人可以摆脱对于他人的看法?
01:03:26:更新自己的评价体系。
本期推荐的书:
《复原力》这是summer读的第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书,从此打开对于心理学的探索!这本书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我当时看完被深深震撼到,原来,自我关怀的力量是这么巨大!如果你时常有自我批评,自我接纳,以及自我憎恨的问题,那么这本书强烈推荐大家读读!
摘自豆瓣书摘:
“人生的旅途充满艰辛与挑战。每个人都会面对各种变化和随之而来的压力,如人际关系、职业、经济、健康等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会导致我们无法同时满足安全感、满足感和联结感这三大需求,从而感到焦虑、紧张、沮丧、痛苦,幸福感会随之降低。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可以通过培养自己的内在力量,不断补充、增强复原力,在遭遇逆境时迅速恢复元气,以坚毅的姿态面对困难,化逆为顺。”
书中也强调:别再批评自己了,这比他人的贬低更要命。
《习得性无助》这本书推荐的原因,是如果人们一直处于一个负面,高压,充满批评的环境中,很容易出现情绪低落,会时常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这种无助感,也许是习得的。那种坚信自己无法成功,无法得到自信的想法是恐怖的,令人无助的。相对地,如果个体认为自己有把握、有控制能力,他可能会比缺乏这种信念、徒有天赋的同龄人表现得更出色。而最为重要的是,正是以往经历过的可控与不可控事件,决定了一个人是容易感到无助还是容易感到一切尽在掌控。
“抑郁是一种常见的精神感冒,影响着我们所有人的生活。” 塞利格曼如是写道。但导致抑郁、焦虑和失败的痛苦情绪不会“凭空出现”。相反,正如塞利格曼论证的那样,这些普遍的精神障碍往往源于个体习得、强化与合理化的一种无助感。
所以,如果你有一些习得性无助,认为自己本就无法获得应有的成功,与信念时,也许这本书能很好的帮你揭示悲观、屈服、童年挫折、决策恐惧、动机丧失乃至猝死背后的习得性无助。有时,看到就是治愈❤️🩹。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