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长:
9分钟
播放:
45
发布:
14小时前
主播...
简介...
叨叨年糕陪你聊轻话题。大家好,我是本期值班主播——叨叨。
我最近看了一本书,是日本作者牛窪惠写的《不谈恋爱的年轻人》。这本书的第三讲介绍了很多种日本社会当下流行的结婚模式,还挺有意思的,就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大类是「合作式婚姻」。其实这一大类在我们国家还挺常见的,用作者的话说,就是“即使不擅长恋爱,也可以结婚”。也就是搭伙过日子。但这并不是一种冷冰冰的合作,大部分夫妻之间还是有一定的感情基础的,只是双方都不擅长“浪漫”或者“热情”。其实我和我老公就这样——谈恋爱时也没啥“恋爱感”,一直平平无奇。与其说是“即使不擅长恋爱,也可以结婚”,不如说是“比起恋爱,更想结婚过日子”。在日本,比起因为恋爱结婚,更多的结婚理由是“可以拥有小孩和家庭”“可以获得让人安心的场所”“可以满足父母和周围人的期待”“经济上有所宽裕”“有困难可以相互帮助”等,我觉得在我们国家也大同小异吧。
第一类其实还算大众,第二大类就要更小众一些了,作者把它们归为「多样婚」。就是需求多种多样,结婚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不教条也不模板。
比如“同性婚”,字面意思,日本已经有少数地区支持登记了。
再比如“年龄差婚”。虽说在咱们国家老夫少妻、姐弟恋也不少,但日本这个数字完全就不是一个量级了。据统计,日本在2014年的时候“丈夫比妻子年长11-15岁”的情况达到了38%。。。这都快差辈了。当然,年长男性的魅力有其合理性,我们在之前聊「进化心理学」时也提到过,社会地位稳固、经济实力强、性格稳重包容。不过,更让我佩服的,是日本女性的“理性觉悟”:“未来给丈夫换尿布,即便如此也能接受”。其实,日本姐弟恋也挺多的,但总体来说年龄差没有这么大。
除此之外,还有“反转婚”,就是妻子收入明显比丈夫高,由此,出现了不少家庭主夫。其实从婚姻角度来说这种形式并不特殊,美国有四成夫妻妻子收入比丈夫高的,我们国家如果不是因为女性在职场受到的偏见还比较多,应该比例也不少,但对于日本这种把“女性一结婚就会辞职成为家庭主妇”视为主流传统的社会来说,它的确可以被单拎成一类“多样婚”。
好了,说实话,其实第二类虽然相对小众,但还没超出我对婚姻的认知,第三类真的算是相对新型了,有部分甚至是需要修订法律才能真的称之为「婚姻」的。
首先,是,现代走婚。名字应该听过吧,走路的走,结婚的婚,它和我们某些少数民族的“走婚”不一样,日本这条还细分出好几种。
最普通的,就是“室友”。夫妻虽然住在同一个屋檐下,但日常生活各自有各自的房间、衣帽间、甚至冰箱都有各自领地。只有遇到想要一起活动的时候才和夫妻一样一起活动。比如,周末的时候一起出去露营啥的。散的时候也就是淡淡的“我们散了吧”。要是压根不领证,那就真是室友。。。
说到周末,还有“周末婚”。妻子或者丈夫工作日住在父母家或者独住,反正就是不和对象住一起,只有周末的时候才会“合体”,如果忙,甚至频率还会降低到“月末婚”。理由倒也是很好理解。要么是因为婚房小,没有足够的空间放东西,要么就是住在父母家父母还能帮自己做饭做家务,既能节约自己的生活开支,当然也可以避免不想给丈夫烧饭做家务,又或者,仅仅是因为上班离父母家近,方便。这些我倒是能理解,因为我现在就是反过来的,周末会回到爸妈家,哈哈哈哈,的确从烧饭家务中解放以及偶尔拥有自己的独处时间放空一下自己对我很重要。感谢我的爸妈。
别说,还真的有因为不想和父母离开而不结婚的。在我们国家选择夫妻和父母同住的形式更多见一些。有这种“别居婚”的形式也可以满足这部分人的需求。但如果是“过度依恋父母”,直白讲就有点像“妈宝”,成年了还不独立,我就觉得过分了。不过,话说回来,这个现象在我们这似乎更普遍。。。我周围感觉很多自己都是爸妈了,自己在爸妈那儿都还是宝宝。。。工作生活都不独立,工作是爸妈安排的,做饭家务甚至带孩子基本是爸妈全包。。。也不知道在“非独生子女时代”会不会还保持这种模式。
好了,除了现代走婚。作者还把“本地婚”和“同学婚”列出来了。本地婚就是回家乡结婚,这可能就和我们“逃离北上广”差不多吧,大城市忙碌、冷漠、生活成本又高。如果家乡不在大城市的,有些人就倾向于回去结婚生活,父母朋友都在,凡事有个照应,然后再找当地人结婚,知根知底、门当户对。“同学婚”的逻辑也和“知根知底”差不多,上学时候就认识,可能父母也认识,朋友圈也有交集,靠谱。
另外,还有“里山婚”和“移居婚”。我觉得这俩比起是新颖的结婚模式,不如说是新颖的生活方式。搬到山里或者其他亲近自然的地方,节奏慢,真切感受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交流。。我也向往,但我还做不到,无法舍弃大城市的便利与繁华。但我觉得这跟“结不结婚”关系不大了。
最后,就是“试婚”了。我相信说出来就有很多人举手赞同。就像离婚要有冷静期,买床垫有100天试睡一样,怎么结婚这么大的事就不能有。作者列出的某一次对单身男女统计结果显示,在日本,对试婚表示赞同的男女的比例都在85%左右,而且,在女性中有49%不仅赞同,还愿意尝试,男性略低一些,也有37%左右。这个比例真的不小了。当然,试婚制度还没有得到法律的支持,但类似的「婚前同居」在不少国家都很普遍。欧洲还有些国家支持事实婚的,一些就是从同居转到事实婚的。感觉这个趋势会越来越显著。毕竟,结婚说不好是一辈子的事。上次我在群里看到讨论结婚生子的,虽然是半开玩笑的,但其中的心酸是真的。
从女性视角出发,基本是“女人根本不愿意生孩子,一点保障都没有。生孩子还要受大罪,影响身体、身材、影响工作,长期影响10年以上,约等于整个事业都没了。离婚还不一定能要到孩子。
但对男性也是一样的风险不小,“男人连婚都不愿意结,一点保障都没有。花那么多钱,离婚不一定分到一半。孩子,孩子还不一定是亲生的。”
不少人赞同的,甚至还觉得:找对象不如找虚拟人或二次元,养娃不如养宠物。怪不得,现在虚拟经济和宠物经济怎么发达。
ok,当然,有这个极端就有另一个极端,还有“繁衍婚”的存在。在日本,对繁衍婚有需求的是女性居多,就是“不要丈夫,只要孩子”,在繁衍婚中,丈夫的定位不过是精子提供者。也是,日本男性出了名的生活能力低下,如果连钱都赚得少还不能提供情绪价值的话,真的不如没有来的爽快。
其实,这些新奇的结婚模式背后反映的都是“这个时代变了”,或者说“这个时代持续在变化”。今天的这期轻话题我都已经尽量克制了依旧还是有些长,可我却还意犹未尽,要不找机会叨叨年糕一起聊,再来一次主体性相遇。
那么,我们下期再见啦,拜拜~
参考
牛窪惠. 不谈恋爱的年轻人[M]. 李叶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24-06. ISBN 978-7-5327-9488-1.
我最近看了一本书,是日本作者牛窪惠写的《不谈恋爱的年轻人》。这本书的第三讲介绍了很多种日本社会当下流行的结婚模式,还挺有意思的,就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大类是「合作式婚姻」。其实这一大类在我们国家还挺常见的,用作者的话说,就是“即使不擅长恋爱,也可以结婚”。也就是搭伙过日子。但这并不是一种冷冰冰的合作,大部分夫妻之间还是有一定的感情基础的,只是双方都不擅长“浪漫”或者“热情”。其实我和我老公就这样——谈恋爱时也没啥“恋爱感”,一直平平无奇。与其说是“即使不擅长恋爱,也可以结婚”,不如说是“比起恋爱,更想结婚过日子”。在日本,比起因为恋爱结婚,更多的结婚理由是“可以拥有小孩和家庭”“可以获得让人安心的场所”“可以满足父母和周围人的期待”“经济上有所宽裕”“有困难可以相互帮助”等,我觉得在我们国家也大同小异吧。
第一类其实还算大众,第二大类就要更小众一些了,作者把它们归为「多样婚」。就是需求多种多样,结婚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不教条也不模板。
比如“同性婚”,字面意思,日本已经有少数地区支持登记了。
再比如“年龄差婚”。虽说在咱们国家老夫少妻、姐弟恋也不少,但日本这个数字完全就不是一个量级了。据统计,日本在2014年的时候“丈夫比妻子年长11-15岁”的情况达到了38%。。。这都快差辈了。当然,年长男性的魅力有其合理性,我们在之前聊「进化心理学」时也提到过,社会地位稳固、经济实力强、性格稳重包容。不过,更让我佩服的,是日本女性的“理性觉悟”:“未来给丈夫换尿布,即便如此也能接受”。其实,日本姐弟恋也挺多的,但总体来说年龄差没有这么大。
除此之外,还有“反转婚”,就是妻子收入明显比丈夫高,由此,出现了不少家庭主夫。其实从婚姻角度来说这种形式并不特殊,美国有四成夫妻妻子收入比丈夫高的,我们国家如果不是因为女性在职场受到的偏见还比较多,应该比例也不少,但对于日本这种把“女性一结婚就会辞职成为家庭主妇”视为主流传统的社会来说,它的确可以被单拎成一类“多样婚”。
好了,说实话,其实第二类虽然相对小众,但还没超出我对婚姻的认知,第三类真的算是相对新型了,有部分甚至是需要修订法律才能真的称之为「婚姻」的。
首先,是,现代走婚。名字应该听过吧,走路的走,结婚的婚,它和我们某些少数民族的“走婚”不一样,日本这条还细分出好几种。
最普通的,就是“室友”。夫妻虽然住在同一个屋檐下,但日常生活各自有各自的房间、衣帽间、甚至冰箱都有各自领地。只有遇到想要一起活动的时候才和夫妻一样一起活动。比如,周末的时候一起出去露营啥的。散的时候也就是淡淡的“我们散了吧”。要是压根不领证,那就真是室友。。。
说到周末,还有“周末婚”。妻子或者丈夫工作日住在父母家或者独住,反正就是不和对象住一起,只有周末的时候才会“合体”,如果忙,甚至频率还会降低到“月末婚”。理由倒也是很好理解。要么是因为婚房小,没有足够的空间放东西,要么就是住在父母家父母还能帮自己做饭做家务,既能节约自己的生活开支,当然也可以避免不想给丈夫烧饭做家务,又或者,仅仅是因为上班离父母家近,方便。这些我倒是能理解,因为我现在就是反过来的,周末会回到爸妈家,哈哈哈哈,的确从烧饭家务中解放以及偶尔拥有自己的独处时间放空一下自己对我很重要。感谢我的爸妈。
别说,还真的有因为不想和父母离开而不结婚的。在我们国家选择夫妻和父母同住的形式更多见一些。有这种“别居婚”的形式也可以满足这部分人的需求。但如果是“过度依恋父母”,直白讲就有点像“妈宝”,成年了还不独立,我就觉得过分了。不过,话说回来,这个现象在我们这似乎更普遍。。。我周围感觉很多自己都是爸妈了,自己在爸妈那儿都还是宝宝。。。工作生活都不独立,工作是爸妈安排的,做饭家务甚至带孩子基本是爸妈全包。。。也不知道在“非独生子女时代”会不会还保持这种模式。
好了,除了现代走婚。作者还把“本地婚”和“同学婚”列出来了。本地婚就是回家乡结婚,这可能就和我们“逃离北上广”差不多吧,大城市忙碌、冷漠、生活成本又高。如果家乡不在大城市的,有些人就倾向于回去结婚生活,父母朋友都在,凡事有个照应,然后再找当地人结婚,知根知底、门当户对。“同学婚”的逻辑也和“知根知底”差不多,上学时候就认识,可能父母也认识,朋友圈也有交集,靠谱。
另外,还有“里山婚”和“移居婚”。我觉得这俩比起是新颖的结婚模式,不如说是新颖的生活方式。搬到山里或者其他亲近自然的地方,节奏慢,真切感受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交流。。我也向往,但我还做不到,无法舍弃大城市的便利与繁华。但我觉得这跟“结不结婚”关系不大了。
最后,就是“试婚”了。我相信说出来就有很多人举手赞同。就像离婚要有冷静期,买床垫有100天试睡一样,怎么结婚这么大的事就不能有。作者列出的某一次对单身男女统计结果显示,在日本,对试婚表示赞同的男女的比例都在85%左右,而且,在女性中有49%不仅赞同,还愿意尝试,男性略低一些,也有37%左右。这个比例真的不小了。当然,试婚制度还没有得到法律的支持,但类似的「婚前同居」在不少国家都很普遍。欧洲还有些国家支持事实婚的,一些就是从同居转到事实婚的。感觉这个趋势会越来越显著。毕竟,结婚说不好是一辈子的事。上次我在群里看到讨论结婚生子的,虽然是半开玩笑的,但其中的心酸是真的。
从女性视角出发,基本是“女人根本不愿意生孩子,一点保障都没有。生孩子还要受大罪,影响身体、身材、影响工作,长期影响10年以上,约等于整个事业都没了。离婚还不一定能要到孩子。
但对男性也是一样的风险不小,“男人连婚都不愿意结,一点保障都没有。花那么多钱,离婚不一定分到一半。孩子,孩子还不一定是亲生的。”
不少人赞同的,甚至还觉得:找对象不如找虚拟人或二次元,养娃不如养宠物。怪不得,现在虚拟经济和宠物经济怎么发达。
ok,当然,有这个极端就有另一个极端,还有“繁衍婚”的存在。在日本,对繁衍婚有需求的是女性居多,就是“不要丈夫,只要孩子”,在繁衍婚中,丈夫的定位不过是精子提供者。也是,日本男性出了名的生活能力低下,如果连钱都赚得少还不能提供情绪价值的话,真的不如没有来的爽快。
其实,这些新奇的结婚模式背后反映的都是“这个时代变了”,或者说“这个时代持续在变化”。今天的这期轻话题我都已经尽量克制了依旧还是有些长,可我却还意犹未尽,要不找机会叨叨年糕一起聊,再来一次主体性相遇。
那么,我们下期再见啦,拜拜~
参考
牛窪惠. 不谈恋爱的年轻人[M]. 李叶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24-06. ISBN 978-7-5327-9488-1.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