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10分钟
播放:
526
发布:
1个月前
主播...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这年头,谁都能“偷家”苹果


硅谷的戏码,从来不缺主角与剧情。


多家媒体披露,OpenAI已经与中国代工大厂立讯精密达成合作,并可能由其代工至少一款便携式AI设备。


具体而言,OpenAI正在开发的神秘硬件设备包括一款“无显示屏的智能音箱”,另外公司也考虑过开发眼镜、录音笔和“可佩戴别针”。首批设备发布的目标节点为2026年末或2027年初。


这一动向,不仅是 OpenAI首次明确从“纯软件”向“软硬一体”转型,更对苹果产生了一系列连锁冲击。资本市场已敏锐察觉到,这条“软硬一体”的道路布满荆棘,充满了库存、渠道和量产上的未知风险。


尤其引人关注的是,OpenAI正在积极吸纳苹果的硬件与交互人才。据媒体报道,累计已有多名苹果工程师和设计师转投 OpenAI,涉及多个核心领域,也使得“失血”成为苹果绕不开的话题!


OpenAI为何“硬件化”?


OpenAI做硬件,看起来是进入一条未知的赛道,其实底层逻辑无比清晰——把AI从“云端工具”变成“随身入口”,以硬件为抓手建立新生态,复制甚至挑战苹果当年的路径!


其一,AI模型的能力如果只停留在云端,用户体验会被延迟、隐私和交互方式所掣肘。通过自有设备,OpenAI可以打造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AI原生”的交互场景——随身携带、随时调用,实时感知环境,从而提供比手机更沉浸的助理体验。


其二,这是商业闭环的需求。依赖APP和订阅固然是收入来源,但真正的大规模变现往往来自软硬结合。智能手机的历史已经证明,控制入口和平台,意味着更强的议价能力和更高的用户粘性。OpenAI若能打造一款“AI-first”的硬件,就能把服务、订阅和终端绑定在一起,建立属于自己的生态,获取更高的议价权!


其三,也是获取更多筹码,避免被挤下牌桌的需要,Meta在做AR/VR,谷歌有Pixel,苹果有iPhone和Vision Pro。如果OpenAI没有一款自己拿得出手的产品,未来AI入口可能全被这些公司掌控。做硬件,不仅是进攻,也是防御!


要想实现这些目标,OpenAI早已开始对人才的争夺战。知情人士透露,仅今年就有数十位苹果的工程师与设计师跳槽至OpenAI,涉及人机交互、音频、可穿戴、无线充电等多个关键领域。苹果内部对此已经高度警觉。


与此同时,Meta等科技公司今年以来也在持续吸纳苹果的工程师,导致后者在AI与新型硬件方向的人才流失尤为显眼,也引发市场的关注——苹果,究竟还能不能打?


苹果“失血”背后的压力与隐忧


表面上看,苹果的硬件帝国仍然稳固:iPhone、iPad、Mac、AirPods、Apple Watch等构成的生态每年贡献数千亿美元营收,供应链控制力无人能及。但问题在于,AI正在成为下一个硬件体验的核心,而苹果在这方面的步伐不但显得不够快,甚至可能因“失血”而被拖累。


今年以来,苹果的人才外流几乎成了行业话题。苹果工程师流向 OpenAI和Meta,意味着新兴公司正试图在“语音交互”“可穿戴AI”“感知设备”上提前布局。


据外媒,2025年,苹果已失去多名关键员工,不仅流向OpenAI,还包括Meta等AI巨头。就以曾经被寄予厚望的苹果AI模型为例,这支团队本来是苹果全村的希望,如今却变成了竞争对手的“人才蓄水池”,行业的黄埔军校。


事实为证。作为曾经的苹果AI模型领衔负责人,庞若鸣(Ruoming Pang)于7月被Meta以超过2亿美元的薪酬包挖走,他麾下的许多工程师和研究人员也随之离开或计划离开。


到了本月3日,Meta证实苹果机器人研究负责人张剑(Jian Zhang)已加盟其机器人工作室 Meta Robotics Studio。与此同时,苹果自研大语言模型团队又有三名研究人员离职,该团队近期已流失约10名成员,包括其负责人。


到了本月13日,据外媒援引知情人士,苹果公司最资深的AI高管之一Robby Walker将离开公司(尚未证实)。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这些核心人才的离去,不仅带走了公司的智力资源,更直接拖累了具体项目的进度,例如苹果的端侧大模型开发和未来AI硬件的创新节奏。今年苹果秋季发布会上AI项目乏善可陈,很难说和这些巨擘另攀高枝没有关系!


更现实的隐忧在于竞争格局。依然以OpenAI为例:若真能推出一款“口袋AI终端”,它的使用场景很可能与iPhone或AirPods形成部分重叠。想象一下,如果一台小巧设备能随时回答问题、翻译语言、提供个性化建议,甚至理解用户的环境信息,它就会占据用户本该交给 Siri 或 iPhone 的交互时间。这种注意力转移,对苹果而言比销量上的竞争更为危险!


其他竞对也是类似的逻辑。就在上周,Meta发布了最新款智能眼镜,未来该产品能否有效转移用户注意力,构成对苹果的挑战,需要等待时间回答!


为什么苹果留不住人?原因其实并不复杂。正如马云所言,人离职,无非两个原因,一是钱没给够,二是心委屈了!


先来看看“钱没给够”:就以Meta为例,为了抢人,开出的签字费和股票期权可以轻松砸到数百万美元,而苹果更多依赖品牌效应和稳定薪资。这种“稳定”在AI狂飙,热钱涌动的氛围里,反而成了缺点。


对于这些早已财务自由的高管而言,薪酬或许不会是唯一的因素,苹果在AI上的迟缓让人才看不到舞台,“心委屈了”,或许才是这些聪明大脑用脚投票的根本原因。


作为一家3万亿美元市值的巨兽,苹果的文化偏向“封闭和渐进”,它强调保密和稳健,而AI和AR这些新领域却需要快速试错、敢于冒险。对于一群渴望“造火箭”的工程师来说,苹果的节奏更像“修手表”。


OpenAI一边发布模型,一边筹备硬件,让工程师觉得自己站在“时代正中心”;同时Meta至少还有元宇宙故事;而苹果虽然也发布了Vision Pro这样的炫品,但影响力远不及预期,目前苹果的叙事更多是“更强的芯片、更亮的屏幕、更高清的摄像头”,这恐怕难以点燃工程师的热情。


如果能在未来的 iOS 和 macOS 更新中,提供足够顺滑且安全的AI体验,苹果依旧有机会捍卫其地位。但最重要的是,苹果必须在内部文化和激励机制上做出调整。否则,哪怕它的钱袋子最鼓,也难以阻止那些“钱不够,心委屈”的工程师朝着新的平台狂奔。


资本视角:谁是赢家?


从投资角度看,这一连串动向对不同公司产生的影响差异明显。


对苹果而言,资本市场更关心的是AI相关的战略能否跟上。人才流失的消息本身不足以撼动苹果庞大的营收体系,但如果在未来一两年内,苹果的AI体验明显落后于竞争对手,那么它的“高端溢价”逻辑或许将遭遇动摇。


至于 OpenAI,做硬件的举动能提振公司估值,展示出从云端服务走向消费者终端的雄心,但也会让这家原本轻资产的公司承担库存和渠道风险。若首款产品不能成功打开市场,OpenAI面临的财务压力可能远比现在大——特别是此前OpenAI对甲骨文的“放卫星”,已经引发了市场的广泛质疑。


对于立讯精密,短期内利好情绪或将推动股价上涨(事实确实也如此),但真正能否兑现还要看 OpenAI产品的市场反响。若能真正拿下 OpenAI的代工订单,将是一次意义非凡的突破。


然而风险同样存在。首先,OpenAI的硬件项目尚未证明其市场规模,量产与否、订单规模大小都充满不确定性;其次,新产品可能采取“小批量、快迭代”的模式,这意味着对代工厂的柔性制造和良品率提出更高要求。对立讯而言,这不仅是机会,也是一场挑战。


与此同时,OpenAI自身也面临转型挑战:做硬件的举动虽能提振估值,展示雄心,但也可能让这家原本轻资产的公司承担沉重的库存和渠道风险。若首款产品未能成功打开市场,其面临的财务压力将远大于当下。


综上所述,OpenAI的硬件尝试不仅仅是一次企业战略选择,更是一次全球科技产业格局的提前重塑。它揭示了一个趋势:AI的下一轮竞争,已经不满足于“云端算力”,而是要真正走向用户的日常生活。谁能率先提供“随身的AI体验”,谁就有机会在未来十年的平台之争中占据优势。为了这一目标,砸再多的钱抢人,可能都是毛毛雨!


尾声


资本市场短期会被消息左右,但长期谁能笑到最后,还要看用户是否愿意在日常生活中真正依赖一款“AI原生”,且便携好用的硬件。未来谁能把AI真正变成“握在手里的设备”,谁就将赢得下一个十年。


或许,未来两三年内,我们就将看到答案,而一群工程师的流动,或许已经给出了蛛丝马迹。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