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中国史话》节目一共有200集,前24集和第26集免费,本集开始收费。
如果觉得一集一集的购买比较麻烦,可以购买合集(即“内容专题”),第一个内容专题包括从25集-121集共96集,59元,名称是”中国史话之百家争鸣到靖康耻“。
第二个合集将是从南宋到清末,共79集,39元。
您可以看出,合集购买相对于单集购买要优惠很多,当然,喜欢单集购买的仍可以选择购买单集。
如有疑问请添加小助手微信ximajun2018咨询,谢谢大家。
本集内容
讲述孟子、老子、庄子的重要思想,和杨子的人权思想;老子和庄子思想的同异;“性恶论”荀子为什么教出了两个法家代表人物;中西轴心时代比较。
部分文稿
墨子反对儒家的仁爱,讲究人人平等的兼爱,可是他的这种只讲平等,不讲人权的理论,马上就遭到了一个人的反对,此人叫杨朱,尊称杨子。
杨子的生卒年不详,但肯定比墨子晚,比孟子早,因为《墨子》这本书里没提到他,而在后来的书籍,比如《孟子》《庄子》《韩非子》里,这哥们的大名反复出现。他也没有什么成系统的文字留下来,但是从其他各家的著作里,他的思想那也是显而易见的。在杨子看来,墨家虽然为了天下老百姓而奔走,但是不讲人权,这种努力就毫无意义。
杨子的核心思想可以用他自己的一句话来概括,他说:“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翻译过来就是,让我拔一根汗毛救天下,老子不干,但是把天下都给我一个人,我也不干;如果这天下的所有人都不需要互相帮助,也不互相侵犯,那才是最完美的社会,这也是成语“一毛不拔”的来历。
杨子学说的重要性,就在于他提出了一个权力让渡的问题,简单地说,对于一个普通老百姓,究竟什么样的东西是不能被政府侵犯的?我自己的房子是不是风能进雨也能进,国王不能进呢?杨子说是的,就是这样。在这种思想的基础上,杨子认为政府只能是一个象征性的摆设,而不应该管得太多,这和后来的庄子差不多,也和现在的小政府自由主义者遥相呼应。
墨子的“兼爱平等”和杨子的“一毛不拔”两大理论一经提出,马上就风靡天下。结果另一个人就不高兴了,在一旁酸溜溜地说:“天下之言,不归杨,即归墨。”这些老百姓啊,不是信奉杨子的学说,就是推崇墨子的学说,咋就没人相信我呢?说这话的人叫孟轲,就是孟子。
孟子是在墨子逝世18年之后,也就是公元前372年出生的。他的祖上是300年前鲁庄公的弟弟庆父。这个庆父在鲁庄公死后,为了自己上位,一连杀了两个鲁国国君,可是手脚不利索,弄得全天下都知道了。鲁国的邻居齐国人当时都对这事儿议论纷纷,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这家伙要是不归天,鲁国的灾难就不会停止,后来这句话就成了一句成语,专门指制造内乱的家伙们。
虽然庆父后来在多方联手围逼之下,上吊死了,但是他儿子孟孙敖还是被封为鲁国上卿,后人称其为孟孙氏,这就是孟,这个姓氏的来历。
所以,作为庆父的后代,孟子一直都是贵族,可以说是官N代,不过他家这一支只能算作是一个士,也就是贵族里面最低的一等,必须要自己学本事,才能养活自己。
(篇幅超过能上传的字数,故此处删去一些)
老子还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也就是不要智慧,不要仁义,不要能工巧匠,不要利益,大家都吃了睡,睡了吃,天下肯定大治。
你要是问,这不就是猪吗?差不多,但是庄子老先生比较文雅,他的说法是“上如标枝,下如野鹿”,君王就像是树木最上面的叶子,老百姓就像是地下悠然自得的野鹿,两者根本没有交集,真真切切的,相忘于江湖。
不过虽然庄子和老子在治国思想上一致,但在处世和哲学上,他俩还是有区别的。两人虽然都讲道法自然,但老子归根结底还是要做事情的,庄子是真的啥也不做,他是真自由,视功名利禄如浮云。
有一次楚王派人找他去当官,庄子说找我当官啊,好啊,听说你们楚国有一种乌龟,活了3000年,却被人抓住掏空,变成了一个乌龟壳,然后供奉在庙堂里,有这事吗?来人说有啊。庄子说,那你来说说,这只大乌龟是愿意死了被人隆重地供起来,天天祭祀,还是愿意拖着尾巴在泥塘里打滚呢?使者说那恐怕还是后者好。
庄子的结论很简单,说你们请回吧,我还是拖着我的尾巴在泥潭里打滚好了。
把当官看作是死了,这就难怪庄子这家伙一辈子都很穷,老婆孩子饿得哇哇哭,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就是这么一个与世无争的家伙,还是被人批评了,有人说,老庄啊,你们道家就是扯淡,天天讲天道,但地道和人道你们知道吗?
正所谓“天有常数,地有常道,君子有常体”,你们道家就是不接地气,咱们必须讲讲地道和人道,讲完了,你就明白了,我们需要圣人组织我们的社会,制定礼仪,教化百姓。
说这话的人叫荀况,就是荀子。他不仅仅是批评庄子,他还抨击墨家的墨子,法家的慎道,申不害,名家公孙龙,以及儒家的子思子夏孟子等等等等。在庄子的面前,圣人是垃圾。在荀子面前,所有人都是垃圾,全天下只有一个人,荀子从来不批评,就是孔子,这哥们天天标榜自己是孔老二的正宗传人。
荀子生于赵国,他十几岁的时候正好赶上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估计他受不了,就跑到齐国,在齐国的“官办大学”稷下学宫混到了30多岁,也没混出啥模样。赶上了苏秦当卧底,五国伐齐,齐国大乱,他赶紧又跑到楚国。呆了没几年,又赶上了鄢郢之战,秦国白起攻破楚国都城,吓得这哥们一溜烟地,又跑回齐国。
这次不错,赶上了秦国范雎的远交近攻,齐国开始了缩头乌龟的太平日子,他可以不跑了,仗着资格老,最后终于当上了稷下学宫的祭酒,就是校长。
荀子之所以批评庄子,强调一定要圣人坐天下,用礼乐来治国,除了因为孔老先生外,还是因为他的“性恶说”。这一点正好和孟子相反,荀子的说法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也就是说,人这种动物,本性都有相当恶劣的一面,之所以善良,做好事,都是后天人为的因素,比如社会制度的规范,道德文化的教育,父母老师的鞭子等等。
“人”和“为”两个字合在一起就是伪,这也是伪善一词的来历,本意呢,并不是贬义,甚至恰恰相反,荀子的意思是说,因为人们意识到人性恶的一面让人类无法共同生存,才会有伪善这种理性的东西帮助人,来限制自己的恶,原话是“化性而起伪”。
在他看来,这需要外力的介入,也就是圣人们的道德礼仪,这些东西你学习实践久了,就习惯成自然,变成了人的第二天性,所以,伪善也是人性。
尽管今天国际上对荀子的评价很高,认为他是可以和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比肩的人物,并且这位牛掰的老先生活着的时候,也一直以孔老师的嫡传弟子自居,但是,传统儒家对他的评价却是江河日下的。开始还好,能陪着孔老师在庙里呆着,宋朝之后,就被很多人,尤其是朱熹理学的道德卫士们强烈抨击。到了1530年,他就被明朝嘉靖皇帝彻底赶出了孔庙,失去了吃冷猪头的资格,一直到今天,港台地区的所谓新儒家还在对他老人家口诛笔伐。
究其原因,主要是两个,第一个自然是他和亚圣孟子唱反调的性恶论,既然宋朝之后孟子成神,那荀子被赶出孔庙也很正常;另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的学生——此人学生不多,据考证,正式的才五位——但就是这五位中的两位,给他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一位叫李斯,就是帮着秦始皇统一天下,并且建议焚书坑儒,欺师灭祖的那位大秦帝国的丞相;另一位更要命,就是百家争鸣最后一位大师,把儒家的知识分子称为“害虫”的法家集大成者,韩非。
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儒,教出了两位法家学生,这看似偶然,其实必然。因为无论荀子怎么解释他的性恶论,实际上他都承认了,人性有恶。
他说的那个“化性起伪”,在实际操作上,需要圣人的谆谆教导和教化,可是他的学生韩非说,老师,这世界上圣人是可遇不可求的,没有那么多的圣人,谁来教导这茫茫多的老百姓呢?况且就算找到圣人,你让他去教化乡里面的一个流氓,说一两句话流氓就会改邪归正了?!不见得吧。我看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警察,上门去把手铐给他一戴,枪口顶在他脑袋上,马上就老实了。
所以啊,治理这个社会就两个字最好使,赏和罚。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严刑之下,谁敢犯法?韩非称这两样东西为“二柄”,只要拿住了他们,结合权威、法律和权术这三种手段,奖励那些做出贡献的,惩罚那些调皮捣蛋的,天下自然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韩非对于人性的看法既不是孟子的“性善”,也不是他老师的“性恶”,他的看法是人性只是自私,每个人天生就是商人,时刻都在计算着利益得失。
他曾经举过这样一个例子,说卖豪车的,希望人人都发大财,有钱,富贵,因为这样一来,他的车就卖得好。可是开棺材铺的,就希望死的人稍微多一点。你能说卖豪车那位就比开棺材铺的人更善良吗?恐怕不能,“情非憎人也,利在人死也”,卖棺材的并不是憎恨人类,只是他的利益所在,就是死人,那有什么办法?
韩非的结论就是君主治理国家,就要依赖人的这种天性,他说“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啥意思?治理天下,就要遵循人之常情,也就是人性,而人性就是趋利避害,这样一来,奖赏和惩罚就好使了,一旦奖惩制度好用,那治国的策略就定下来了,这就是法家的基本思想。
我们说法家的人物前面也提了很多,比如管仲、子产、李悝、商鞅等,还有很多没提到的,比如慎道、申不害等,可是那些人有的注重法治,有的讲君主如何掌握权力,有的聚焦在如何玩弄权术和阴谋诡计,没有一个人像韩非这样,把法治、权术、人性全都糅合在一起,创造出来一套成系统的法家独门功夫,相辅相成,浑然天成,相当地管用。
他自己虽然没练成,但修习了他的武功,第一个练成的人大大有名,叫秦始皇,而且后世的君主,书架上摆的虽然是《论语》,袖子里藏着的,肯定是一本《韩非子》,这就叫做外儒内法,治国平天下的不二法门。
我们最后把中外轴心时代的人物对比一下,如果把中国的孔子,古印度的释迦牟尼和古希腊的苏格拉底算作是各自第一代的领军人物,那么古印度一代就结束了,释迦牟尼以后就没人了,中国却是孔子、孟子、荀子一脉相承,古希腊也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师门不绝。
不过韩非子在中国出现时,古希腊也没有新的思想家出来了,但是,后面还有一件事很有意思,那就是东西方两大思想体系却同时催生出两个前无古人的君主,亚里士多德的弟子,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韩非的非正式弟子秦始皇大帝,征服东亚最大的大陆,建立了秦帝国。
更有意思的是,这两个帝国都只持续了14年就分崩离析了,冥冥之中好像自有天意。当然,现在我们也都觉得14这个数字不吉利,这是题外话了。
限于篇幅呢,关于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我们只讲这么多,不过有一件事必须说一下,上面这些家伙是各门派的牛掰人物,但是真正的百家争鸣并不是真的就在他们之间展开,彼此相差几百年,你总不能去人家的坟头之前,吐沫横飞地批评人家吧?
真正的争鸣都是发生在当时,或者公立,或者私立的大学里,还有就是战国四公子那样门客众多的府门里。这些学府里面,最著名的就是齐国的稷下学宫。这学校是齐国国家拿钱办的,荀子就曾经在这个学校任校长。
从公元前350年左右的齐威王时代,一直到秦国灭掉齐国为止,这个稷下学宫一共存在了大概150年左右,最多的时候,上千人在这里学习和吵架。经常是我的祖师爷墨子是怎么怎么说的,另一位就说不对,我的老师的老师孟子是如何如何反驳你们墨家的。
当时是任何思想,任何见解,百无禁忌,啥都可以说,各家流派竞相发表自己的学说,这才造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在那时候这样的学校还真不少,各国对人才的渴望是相当地强烈,魏国有西河之学,鲁国有孔夫子的杏坛讲学,燕国有武阳学馆,楚国有兰台学宫等等。可是滑稽的是,最后统一中国的恰恰是一所大学也没有的秦国,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课题,大家有时间可以深思一下。
先秦诸子是一个庞大的群体,除了我们介绍过或者说提及的,还有很多著名的人物,比如说医家的扁鹊,阴阳五行家的邹衍,名家的公孙龙等等,但我们的主要话题还是历史,而且在这个时间点上,周天子就要下台了,这绝对值得我们去看看,威名赫赫的周王朝到底是如何彻底完蛋的,我们下集再聊。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