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没用的小玩偶,为何让我们集体为之疯狂?
备受争议的戛纳电影《Parthenope》究竟在讲什么?
迷恋“无用之美”,究竟是在抵抗世界,还是世界在收割我们?
——简介——
当火遍全网的玩偶 Labubu 与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的电影 《Parthenope》 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迷恋“无用之美”,究竟是在抵抗世界,还是世界在收割我们?
本期节目,我将从泡泡玛特创始人“无用方为永恒”的观点切入,深入拆解保罗·索伦蒂诺的争议新作《Parthenope》。
我们将借助韦伯的“理性铁笼”、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等理论,把女主角的一生当作一份关于“美”的田野调查报告来细致解剖。
这不仅是一次彻底的“口头拉片”,更是一场关于我们时代精神困境的思辨:我们对“无用之物”的痴迷,究竟是一次温柔的“精神起义”,还是心甘情愿地跳入了资本为我们准备的、更精美的消费陷阱?
——时间戳——
04:56 她的命运,是那不勒斯版“通灵美玉”的历劫
11:12 精神与物质世界同时拒绝了她,美貌不再是礼物,而是神罚
23:15 从女明星精致的“叹息”到黑帮粗暴的“契约”,她遍历人间虚伪苦痛
38:27 穿上人类学的冰冷盔甲,却在理性的尽头,成为了唯一的“神迹”
48:41 她用一生写下的悲剧性结论,却在最后一刻,被会心一笑推翻
59:11 缺席的答辩,将对自己的田野调查,解剖为“吾即美神”的最终答案。
1:05:05 Labubu是浪漫的抵抗,还是一座我们心甘情愿走入的牢笼?

——拓展关键词——
费里尼风格 (Felliniesque)指意大利导演费德里코·费里尼的电影美学风格。其特征是融合梦境、幻觉与现实,常以夸张、荒诞、狂欢化的视觉元素呈现社会百态,营造出一种华丽而怪诞的超现实氛围。
功利主义 (Utilitarianism)源自杰里米·边沁等思想家的伦理学理论。主张行为的道德价值应由其后果决定,即以是否能为最大多数人带来最大程度的幸福或快乐作为最终评判标准。
理性铁笼 (Iron Cage of Rationality)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社会学概念。它描述了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过度发展的工具理性和官僚制度,最终形成一个束缚个人自由与精神、使社会失去活力的非人性化结构。
文化工业 (The Culture Industry)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性理论概念。指在资本主义体系下,文化产品被标准化、商品化地批量生产,其目的在于整合大众意识、消解批判精神,以维护现存的社会秩序。
景观社会 (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法国思想家居伊·德波提出的社会批判理论。它指出在现代社会中,真实的人际关系与社会生活被大众传媒所建构的图像(即“景观”)全面取代,导致社会关系被物化,生活本身沦为一种被动的观看与消费。
祛魅 (Disenchantment) & 重新赋魅 (Re-enchantment)源自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学概念。“祛魅”指随着现代科学理性的兴起,世界的神圣性与神秘色彩逐渐消退的过程。“重新赋魅”则指个体或群体在被“祛魅”的现代世界中,通过主观情感与想象力,为事物重新赋予独特或神圣意义的文化现象。
——BGM——
Memoria
Andrea Bocelli - Era già tutto previsto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