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长:
113分钟
播放:
469
发布:
2天前
主播...
简介...
本|期|介|绍
《关于爱的五种幻想》是美国著名情感史学者芭芭拉·H. 罗森宛恩(Barbara H. Rosenwein) 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的核心观点是,我们对“爱”的许多理解和体验,并非与生俱来或永恒不变,而是深受历史文化影响的“集体幻想”或“文化脚本”。
作者通过梳理跨越两千年的西方情感史,从柏拉图的哲学著作、中世纪的骑士传奇,到19世纪的小说和当代影视剧,提炼出五种反复出现、深刻影响我们爱情观念的核心幻想 :
* 志同道合:寻找“世界上的另一个我”,即灵魂伴侣的幻想,其根源可追溯至柏拉图《会饮篇》中人类被劈成两半、终生寻找另一半的神话。
* 超越尘世:希望通过爱来实现灵魂的升华或获得某种神性般的超越性体验。
* 责任义务:将爱与长期的承诺、契约和责任绑定在一起的观念,尤其在婚姻关系中表现显著。
* 痴情一片:沉浸在一种近乎痛苦的、强烈的迷恋与渴望中,并常常将这种痛苦视为真爱纯度的证明。
* 贪得无厌:一种永不知足、不断追求新鲜感和下一个目标的欲望模式。
罗森宛恩并非要否定这些情感体验,而是希望通过历史的回溯,帮助我们理解这些“爱的剧本”从何而来——了解它们的文化建构性,能让我们更清醒地看待自己的情感生活,从而有可能从某些单一、僵化的爱情迷思中解放出来,更自由地塑造属于自己的亲密关系 。
《关于爱的五种幻想》由光启书局出版。
本|期|主|播
杨舒蕙:传播学博士、大学教师及祛魅研究所主理人,同时兼具视觉艺术家、插画师与学者的多重身份。她主攻数字艺术创作,其核心作品《斯芬克斯的世界》系列通过流动的性别形象(如人兽混合的斯芬克斯)与童年记忆、中式文化的奇幻重构,挑战传统性别二元论,探索赛博格时代的身份流动性。学术上,她关注植物图谱的殖民政治学,揭示植物分类与权力扩张的共生关系,关注医疗社会史视域下的身体、情感与政治参与,同时参与女性主义文学解读,如以视觉化方式解构韩江《素食者》中的植物隐喻与女性觉醒。
主|播|评|价
由此看来,我觉得爱的本质为一种根植于人类生存境况的深刻“病态”。这种“病态”并非病理学的缺陷,而是孤独的个体在面对宇宙虚无时,对连接与融合所产生的一种不可抗拒的、近乎悲壮的永恒渴望。正是这种与生俱来的、强烈的渴望,迫使人类文明不得不为其锻造出各种“幻想”的外衣,如“志同道合”“超越尘世”“责任义务”“痴情一片”与“贪得无厌”——以便这种难以承受的原始冲动能够被表达、被承载、并被赋予社会意义。因此,我所见的“病态”,恰恰是人类为自身存在寻找意义的一种高贵努力。这些幻想并非单纯的症状,而是文化发展出的复杂适应机制。爱的“病态”应激起我们的悲悯与敬意。它意味着,真正的成熟并非天真地沉溺于幻想,也不是幻灭后堕入虚无,而是在清醒地洞察了连接的幻想性、投射的不可避免以及其中交织的微观权力之后,依然选择进行一场伟大的冒险:去尝试理解另一个同样孤独且充满缺陷的灵魂,并与之共同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一小片值得栖居的意义绿洲。
本|期|时|间|线
00:01 想对听众们说的一些话。
07:14 《关于爱的五种幻想》的整体介绍。我如何看待情绪与情感?
10:17 情感史到底在研究什么?情感史的研究与学术品味是怎样的?
12:58 举例:从情感史研究的角度如何研究武则天(一种可能的方式)——与过往研究框架的区别。
20:01 情感史研究的跨学科特性。
21:22 先谈第五章:贪得无厌。(我对这一章节最感兴趣)
37:00 贾科莫·卡萨诺瓦则提供了另一种典型。他并非简单地追求肉欲满足,他更沉醉于追逐的过程、情感的冒险以及自我叙事的构建。
到了现代语境,电影《不忠》生动描绘了婚姻关系中的欲望溢出。它展现了即使是在一个具有承诺框架的关系内,那种对新奇、刺激和禁忌感的渴望如何被激发并带来巨大冲击。
46:38 以“贪得无厌的爱”这一心理模式为透镜,探讨其向人文社科政治领域的投射与演变线索。这种对“无限欲望”“不断追逐新鲜体验”和“恐惧停滞”的心理结构,恰恰是理解现代性乃至当代许多政治、经济、文化现象的一把关键钥匙。
历史上许多帝国和强势政治实体也表现出对领土、资源、影响力的无限渴求。这种扩张冲动很难用纯粹的“国家利益”或安全需求来完全解释,其深层往往存在一种类似于“贪得无厌的爱”的心理动力。地缘政治中的“天命论”或“昭昭天命”观念,就带有这种将无限扩张视为某种历史使命或自然权利的色彩。其次,这种逻辑在意识形态的“品牌忠诚”与“不断革命”论中也有体现。同时,为了维持革命的纯粹性和激情,避免陷入官僚化和常规化,可能会强调“不断革命”,这类似于对爱情初始狂热阶段的迷恋,而无法接受关系进入平淡的稳定期。此外,现代政治中对“新鲜感”和“政治奇观”的追逐也日益明显。
50:18 《美洲迎接韦斯普奇》。16世纪。让·范·德·施特蕾特(Jan van der Straet)为一幅雕版画绘制了这幅草图。这是一个系列的一部分,旨在展示新发明和新发现。
54:12 在经济领域,这种模式的投射构成了现代消费主义的核心逻辑。在金融领域,对高风险的投机和追逐,那种试图超越实体经济增长速度、追求无限增值的欲望,正是“贪得无厌”心理的极致表现。在文化与社会层面,“贪得无厌的爱”的模式演变为一种对“体验”的无限收集。人们在不同知识领域浅尝辄止,难以进行需要长时间专注的深度思考和研究。这甚至在身体和身份管理上,也体现出“贪得无厌”的特性。
58:24 分享画作。
01:10:03 第一章:志同道合。志同道合”作为一种主导性的爱情脚本,其价值观基础深植于西方形而上学与伦理政治传统,可追溯至三个核心源头:
* 柏拉图主义的本体论与爱欲论
* 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体与社会契约论
* 德国浪漫派的历史哲学与有机共同体理论
01:25:30 第二章:超越尘世。
* 通过生育孩子实现的超越。
01:34:52 第三章 责任义务。
* 中世纪根源
* 启蒙运动转向
* 现代性矛盾
01:41:18 第四章 痴情一片。
* 对“痴情”的蔑视与赞美
01:49:30 所以,爱究竟是什么?我的私人总结。
《关于爱的五种幻想》是美国著名情感史学者芭芭拉·H. 罗森宛恩(Barbara H. Rosenwein) 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的核心观点是,我们对“爱”的许多理解和体验,并非与生俱来或永恒不变,而是深受历史文化影响的“集体幻想”或“文化脚本”。
作者通过梳理跨越两千年的西方情感史,从柏拉图的哲学著作、中世纪的骑士传奇,到19世纪的小说和当代影视剧,提炼出五种反复出现、深刻影响我们爱情观念的核心幻想 :
* 志同道合:寻找“世界上的另一个我”,即灵魂伴侣的幻想,其根源可追溯至柏拉图《会饮篇》中人类被劈成两半、终生寻找另一半的神话。
* 超越尘世:希望通过爱来实现灵魂的升华或获得某种神性般的超越性体验。
* 责任义务:将爱与长期的承诺、契约和责任绑定在一起的观念,尤其在婚姻关系中表现显著。
* 痴情一片:沉浸在一种近乎痛苦的、强烈的迷恋与渴望中,并常常将这种痛苦视为真爱纯度的证明。
* 贪得无厌:一种永不知足、不断追求新鲜感和下一个目标的欲望模式。
罗森宛恩并非要否定这些情感体验,而是希望通过历史的回溯,帮助我们理解这些“爱的剧本”从何而来——了解它们的文化建构性,能让我们更清醒地看待自己的情感生活,从而有可能从某些单一、僵化的爱情迷思中解放出来,更自由地塑造属于自己的亲密关系 。
《关于爱的五种幻想》由光启书局出版。
本|期|主|播
杨舒蕙:传播学博士、大学教师及祛魅研究所主理人,同时兼具视觉艺术家、插画师与学者的多重身份。她主攻数字艺术创作,其核心作品《斯芬克斯的世界》系列通过流动的性别形象(如人兽混合的斯芬克斯)与童年记忆、中式文化的奇幻重构,挑战传统性别二元论,探索赛博格时代的身份流动性。学术上,她关注植物图谱的殖民政治学,揭示植物分类与权力扩张的共生关系,关注医疗社会史视域下的身体、情感与政治参与,同时参与女性主义文学解读,如以视觉化方式解构韩江《素食者》中的植物隐喻与女性觉醒。
主|播|评|价
由此看来,我觉得爱的本质为一种根植于人类生存境况的深刻“病态”。这种“病态”并非病理学的缺陷,而是孤独的个体在面对宇宙虚无时,对连接与融合所产生的一种不可抗拒的、近乎悲壮的永恒渴望。正是这种与生俱来的、强烈的渴望,迫使人类文明不得不为其锻造出各种“幻想”的外衣,如“志同道合”“超越尘世”“责任义务”“痴情一片”与“贪得无厌”——以便这种难以承受的原始冲动能够被表达、被承载、并被赋予社会意义。因此,我所见的“病态”,恰恰是人类为自身存在寻找意义的一种高贵努力。这些幻想并非单纯的症状,而是文化发展出的复杂适应机制。爱的“病态”应激起我们的悲悯与敬意。它意味着,真正的成熟并非天真地沉溺于幻想,也不是幻灭后堕入虚无,而是在清醒地洞察了连接的幻想性、投射的不可避免以及其中交织的微观权力之后,依然选择进行一场伟大的冒险:去尝试理解另一个同样孤独且充满缺陷的灵魂,并与之共同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一小片值得栖居的意义绿洲。
本|期|时|间|线
00:01 想对听众们说的一些话。
07:14 《关于爱的五种幻想》的整体介绍。我如何看待情绪与情感?
10:17 情感史到底在研究什么?情感史的研究与学术品味是怎样的?
12:58 举例:从情感史研究的角度如何研究武则天(一种可能的方式)——与过往研究框架的区别。
20:01 情感史研究的跨学科特性。
21:22 先谈第五章:贪得无厌。(我对这一章节最感兴趣)
37:00 贾科莫·卡萨诺瓦则提供了另一种典型。他并非简单地追求肉欲满足,他更沉醉于追逐的过程、情感的冒险以及自我叙事的构建。
到了现代语境,电影《不忠》生动描绘了婚姻关系中的欲望溢出。它展现了即使是在一个具有承诺框架的关系内,那种对新奇、刺激和禁忌感的渴望如何被激发并带来巨大冲击。
46:38 以“贪得无厌的爱”这一心理模式为透镜,探讨其向人文社科政治领域的投射与演变线索。这种对“无限欲望”“不断追逐新鲜体验”和“恐惧停滞”的心理结构,恰恰是理解现代性乃至当代许多政治、经济、文化现象的一把关键钥匙。
历史上许多帝国和强势政治实体也表现出对领土、资源、影响力的无限渴求。这种扩张冲动很难用纯粹的“国家利益”或安全需求来完全解释,其深层往往存在一种类似于“贪得无厌的爱”的心理动力。地缘政治中的“天命论”或“昭昭天命”观念,就带有这种将无限扩张视为某种历史使命或自然权利的色彩。其次,这种逻辑在意识形态的“品牌忠诚”与“不断革命”论中也有体现。同时,为了维持革命的纯粹性和激情,避免陷入官僚化和常规化,可能会强调“不断革命”,这类似于对爱情初始狂热阶段的迷恋,而无法接受关系进入平淡的稳定期。此外,现代政治中对“新鲜感”和“政治奇观”的追逐也日益明显。
50:18 《美洲迎接韦斯普奇》。16世纪。让·范·德·施特蕾特(Jan van der Straet)为一幅雕版画绘制了这幅草图。这是一个系列的一部分,旨在展示新发明和新发现。
54:12 在经济领域,这种模式的投射构成了现代消费主义的核心逻辑。在金融领域,对高风险的投机和追逐,那种试图超越实体经济增长速度、追求无限增值的欲望,正是“贪得无厌”心理的极致表现。在文化与社会层面,“贪得无厌的爱”的模式演变为一种对“体验”的无限收集。人们在不同知识领域浅尝辄止,难以进行需要长时间专注的深度思考和研究。这甚至在身体和身份管理上,也体现出“贪得无厌”的特性。
58:24 分享画作。
01:10:03 第一章:志同道合。志同道合”作为一种主导性的爱情脚本,其价值观基础深植于西方形而上学与伦理政治传统,可追溯至三个核心源头:
* 柏拉图主义的本体论与爱欲论
* 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体与社会契约论
* 德国浪漫派的历史哲学与有机共同体理论
01:25:30 第二章:超越尘世。
* 通过生育孩子实现的超越。
01:34:52 第三章 责任义务。
* 中世纪根源
* 启蒙运动转向
* 现代性矛盾
01:41:18 第四章 痴情一片。
* 对“痴情”的蔑视与赞美
01:49:30 所以,爱究竟是什么?我的私人总结。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