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人彻底地依附于他那个时代的主流价值网,以在这个主流价值阶梯上的攀爬、位次,定义自己的人生
再也无其他的方法,无其他的依托,来获得满足感
那“成功”就会成为这个人唯一的、仅剩的,实现意义感,逃脱存在主义危机的手段
这并不是什么可喜可贺的事情,极致地依附于主流价值网,而不能在万千的“事儿上炼”中,达到“我本具足”的状态的人,就像空心儿人
最大的满足感来自外界评价的标尺,而不来自认可每个个体存在的意义本身,他们的获得感往往来自结果,而不来自过程,不来自热爱,不来自沉浸式体验的心流
“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这一期,先以经济学思想史的视角,解构“钱”作为价值标尺时,背后代表的是怎样的“价值”定义
再看穿越时代的永恒价值,是否很多时候都跟某个时代的“主流价值网”是不重合的,没什么必然联系的
那些与时代太过于一致的人,
那些在每一个方面都完美地附着于时代的人,
不是当代的人。
这恰恰是因为他们无法观察时代,无法目睹时代
他们无法坚守自身对时代的凝视。
「开始挥发吧」
是一档结合神经科学、心理学内容和个人所见、所思持续分享的「自我成长」类播客,愿你我都打破内耗,走向自洽,通透不是一瞬间的努力,而是持续积累
加听友群,添加微信围观更多有趣、有料的思考和分享:lyxlife0
小红书:Skye赵小野
Highlight:
1、以“钱”为标尺的价值观意味着:你以自己满足他人需求、偏好、审美的能力大小来定义自己的价值
在交换经济的范围不断扩大,并成为主导之前,经济体以家庭式的自给自足为基本特征
既然没有交换,那也就没有“商品经济”,没有“市场”
人的价值标尺不是“赚取一般等价物”的能力,而是传统社会中那些脱离不开统治者维稳需求的价值网——儒家的三纲五常、西方的“虔诚”,当然,这些标准中自然有一部分是披着“美德”的外衣,藏着“维稳”的实质的
而现代社会以“赚取一般等价物”的能力来定义个体价值(只敬罗裳不敬人)
这个标尺的价值定义就是:一个人的价值由他所能满足本时代内的他人需要、他人偏好的能力所定义
但“他人需求”、“他人偏好”应该作为价值的最高标尺吗?
印象派的画家中,除了莫奈在晚年得到了画廊的青睐,作品得以被“那个年代的大众、他人”所喜欢,大部分都穷困一生,早逝
梵高在生前只卖出去过1幅画,价格也不高,但我们如果以“赚钱能力多寡”为标尺,就会说“梵高的价值不如同时代那些卖出过大价钱的画家”
显然,这是荒谬的
大众的需求、审美、偏好,最终会塑造供给的形态,那个最契合“大众需求”的品,会成为最能赚钱的爆款
就像卖美妆的李佳琦势必比在直播间卖《悉达多》的哲学博主、读书博主赚钱多
就像擦边视频、提供情绪刺激的短视频当然比精心制作的、有完整逻辑链条的长视频更有受众
但“变现价值”显然不是定义一个个体“存在价值”的最高标尺
不然,我们的认同感来源就会变得很荒谬:“我以满足同时代同地域的他人的需求和偏好为最高尺度,衡量我这个人,存活于世上的意义”
纵横四海不是商单最多、报价最高的播客,更没法跟小红书的美妆博主,跟微博的时尚博主比拼变现效率,但这是否意味着这个播客的价值不如那些美妆的内容?
2、每个时代的“主流价值网”都是有局限的
回看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并没有哪个文明的主流价值观跟“永恒”“穿越时间”“存在主义”“终极意义”是重合的(虽然终极意义并无绝对定义)
传统东方社会的“君为臣纲”并不能定义一个“官员”的价值,如果放在现代社会,显然官员的价值应该由他所创造的人民福祉所定义,而不由“对君主忠诚”所定义(也很明显,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尺是有进步性的)
传统西方社会的“虔诚”也并不跟那些穿越文明疆界、穿越时间的美德定义重合
现代社会的“有赚钱能力,有满足他人偏好的能力”也显然不是触碰永恒意义的最高尺度——否则,我们得到的荒谬结论就是,梵高是个没什么重量的艺术家
现代社会的智慧定义:熟悉当代科学所囊括的那些知识和规律,更是“智慧”这个词儿偏颇的一种定义,毕竟,现代科学作为最精确的理解世界运行的语言,依然面临着“回答不了终极追问”的局限
我们并不会因为看懂了宇宙大爆炸的物理过程,就能回答“我从何处来,到何处去”的意义焦虑
我们也没法通过看懂类人猿到人类的进化史,通过理解“人性”的金华基础,就回答“美德的感动,共情和博爱的意义”这种话题
3、每个个体,大概都需要在本时代的主流价值网之外,有触碰永恒的尝试,有热爱浇灌出来的满足,而不是以“挣钱多少”作为自己满足感的唯一来源
主播介绍
Skye:深i人一枚,做过科研的经济学博士,爱神经科学,爱哲学,也爱研究投资,播客「开始挥发吧」和「知钱所以然」主理人,宏观公众号《仲谋宏观笔记》,生活分享公众号《Sky糯叽叽》
这里找到我: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