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事件本身是真的,那么2018年11月26日对于人类历史来说绝对是具有标志性的日子。在那天中国科学家、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贺建奎在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召开前一天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双胞胎女孩近日在中国健康诞生。再次强调,如果是真的,那么这是世界首例经过基因编辑的婴儿出生,我想最近没有比这更热闹的事了。 消息一经公布引起巨大震动,所使用的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的两位共同发明人(UC Berkeley化学与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系教授詹妮弗·杜德娜和华人生物学家、MIT教授张锋)分别发表声明表示反对。国内方面,最初报道的媒体(疑似人民网)撤稿,120多位科学家通过《知识分子》杂志官方微博发布联合声明,对其“成果”进行强烈谴责,国家卫生委健康委员会要求广东省卫生健康委调查核实,同时知名私人电台芥末章鱼也特别录制了本期节目。 虽然节目的最后部分因为顾主播对于道德标准的疑问有所偏题,但大部分还是分享了每个人看待这个事件的角度以及观点,对于我们根本不懂的所谓“科学伦理”和可能带来的后果也展开了一些讨论。 在发节目的今天,事件又有了很多新的进展。贺建奎出席基因组编辑世界峰会,并发表演讲公布其基因编辑婴儿的研究思路、过程和成果。在卫生健康委员会表态之后,科技部也给出了“属于被明令禁止”的定性结论,并表示将按照中国有关法律和条例进行处理(虽然我不知道是哪些法律和条例)。 人类大概就是这样,所谓潘多拉的盒子只要存在就一定会被打开,不是今天就是明天,不是这个人就是那个人。对于我来说,真正恐惧的是这么个事情就这么发生了,没有预告——如果它是真的。这让我不得不怀疑,既然这项技术已经发展了近60年,也许这个事件早就发生了而我们并不知道,也许这个世界上的某个角落,或者就在人群中,就有着一个露露或者娜娜。 说不定我们的娜娜主播就是呢!
从古至今,人们都离不开酒。它不仅仅是一种饮料,更多时候,它代表的是一种文化,一种礼仪,甚至是一种境界。 酒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东西,酒能助兴,能忘记烦恼,能酒壮怂人胆,能酒后吐真言。 但有的时候,酒喝多了,也能做出来很多意想不到的事。从各种明星、企业家在酒后爆出来的各种丑闻就能看出来。 有的人喝多了会狂笑,会大哭,会睡觉;还有人会唱歌,会吵架,会脱衣服;会吐,会上树,会吹牛。 比较严重的是断片儿,第二天醒来可能会因为失忆陷入深深的恐惧。 若不是这次聊天,我不会想到自己竟然在酒后曾弄出过这么多糗事。 有兴趣的话,来听一听吧,你还可以知道什么叫“仰卧起坐吐”和“甩吐”~~
这期呢,可能是比懈怠歌单还要懈怠的节目了。我们竟然把我们开会的议题拿来当节目的主题。 不过这的确我也是最近在持续思考的东西,即使和工作无关的时候。节目里提到的第二身份,或者斜杠之类的概念,会比我想的东西更具体一些。我其实好奇的是,人们在自我介绍的时候,其实是在说什么? 我,福建人,还未30岁,已婚,在北京上学,学的计算机,从事互联网行业,家里有8口人。 我,一个观影量800的影迷,一个从不超过150字的影评人,一个只喝过一堆入门酒的威士忌爱好者,一个每天都玩手机10个小时以上的网瘾少年,一个总是拥有两个手机的人。 在说这些的时候,似乎是关于我的不同部分?似乎一些是社会给予的定义,而一些是自己给自己的定义。这些部分的界线在哪里呢?这是最近在思考的。 不过,节目里聊的和上面这些没什么关系。
金庸先生去世了,我觉得我们应该录一期节目怀念他。 实际上我们录了一期半的节目,不是因为聊的内容太多,而是居然我们的顾、黄二位主播没怎么看过金庸的小说,实在是个惊奇的发现。于是我们转变了一个录法,改为随着播放金庸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的主题曲,来聊金庸。在这个放歌和聊天的过程中我发现,即便是没怎么看过原著,即便是黄主播认为自己从小对于武侠题材没什么兴趣,还是有很多张口就来的人物、桥段、台词和感受,足见金庸先生作品之影响。 坦白说我也算不上一个合格的金庸迷,没看过全部小说作品,看过的几本也并没有太深的研究。但于我来说,生长在市井味浓厚的天津,不管是小说、电影、电视剧、游戏,还是评书、古曲等戏曲曲艺形式的作品都接触了不少,可以算是热爱武侠题材。热爱武侠题材的人,很难不对金庸和他的作品有一些感情。 很多人研究和讨论金庸,最近这些日子更是集中涌现了大量内容。我不知道把侠文化树立为这个民族独有的文化符号是否有理和有效,也不知道把侠客精神类比欧洲的骑士精神是否恰当,但我从自己的成长经历中很清楚的感受到,江湖这个概念对于我们所在的这个社会的影响。当你去观察这个社会上的人们时,在他们的概念中大概很难发现什么样的神话体系、宗教体系,对于其中的一部分人来说甚至很难有成型的历史体系,但大多能理解什么是江湖。当你再去深究到底什么是江湖时,却很难得到明确的回答,慢慢的你会发现,好像它就隐藏在这个社会里。 所以录完节目我发现,去缅怀金庸,可能真的不必在意是否看过所有作品,不必把那些赫赫有名的侠客和威震武林的招式如数家珍,不必因哪段可歌可泣的爱情感动落泪,更不必去争论杨过和令狐冲谁的剑法高明。我于金庸,最感激的大概就是他带着我们去想象和构建的那个江湖概念,那个有人有事、有名有利、有正有邪,还有些说不清道不明却又贯穿这个社会的道德追求和反思。 金庸先生去世了,我们录了一期节目(放了一期歌)怀念他。
“与父母发生冲突”,似乎已经成为现在年轻人的日常生活内容了。因为离家、因为各自的生活方式不同、因为对待事物的态度不同,冲突方方面面。 常在社交网络上看到各种晒“奇葩父母”的内容。很多人都会留言:“这种父母,还是远离得好。”这两年还流行起了“原生家庭”这个词,似乎人身上的诸多问题,都是因为曾经父母的原因导致的。 这种观点,是否有失偏颇?代际之间有冲突,这是事实。但原因为何? 如何处理?选择远离是否合理?作为围观别人家务事额第三方又该如何把握自己态度的边界? 这期主要聊了聊这些问题。 我们努力不聊成批判父母。真的。
这几天“捅了马蜂窝”的事情特别火,不考虑捅马蜂窝这个团队的目的性,只来说一说“搬运工”这个现象。 事情起因是,一篇名为《估值175亿的旅行独角兽,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刷屏了,文章指出马蜂窝平台中2100万条“真实点评”中,有1800万条抄袭自点评,美团,携程等平台,引发了网友的讨论。 虽然马蜂窝的声明他们点评的数据占他们数据很少,并且甩锅给了商家,但抄袭的事实的确是存在并且间接承认了的。 从互联网从业者的身份来看,类似于蚂蜂窝的这种爬取别人家数据的事情是业内非常普遍的,几乎所有的设计UGC的产品都会面临冷启动的问题,也就是说在刚开始推广产品的时候怎么让第一批用户能够看到还不错的内容,那么从其他平台上“抓取”一些数据“撑场面”就变成了一个非常好的方式。 也因此,在事情曝光出来后,蚂蜂窝可能都没有认为是个大问题,当成是一个行业共性,所以回复的声明中也没有态度很诚恳。 而网友在此刻可能更在乎的是抄袭这个行为,是这一个道德的问题,是一个企业操守的问题,即使马蜂窝是为了提供更好的服务,提供更好的信息给用户。 我们已经能够意识到照片和文章等作品的版权了,这些目前看起来已经控制的很好。但是,评论的简单一两句话,有没有版权呢?即使没有版权,那么这种抓取数据的行为是否对用户是欺骗呢?
最近高校的学生会突然火了。 追这个热点对于芥末章鱼三位主播来说特别容易,因为我们对大学本科的学生会实在是太熟悉了。从大一开始加入,大二疯狂投入,到大三接受兴哥的领导负责了一年组织学生会工作,最后离开。我们与彼此,以及与“学生会”这个概念一起真实的度过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三年。 可这个热点也不那么好聊,因为这次这个概念受到社会的关注和讨论的原因,其实我们非常的不熟悉。坦白说,录完整期节目,我们也没有人真正能理解为什么所谓的“官僚”会与这个概念产生关系,似乎也永远无法理解那些行为背后的想法。 我承认,的确存在一定的可能是我们选择性的记住了一些东西,也的确存在一定的可能是我们无意的刻意美化了一些东西。但无论如何,那个组织和那群人一直以来,而且很可能会始终以一个非常理想的状态存在在我们,至少我的记忆里。为了更接近当时的状态,我还特意登录了早已遗忘许久的校内账号,翻出了一篇离开院会后写的日志,网站上记录的时间是2009年8月1日,其中一段内容是这样的: “有这样一个地方, 它自由~人们在这里解放自己的思想,任由它去奔驰,人们按照自己觉得正确的方式,做着自己觉得重要且值得的事情。 它干净~空气清新透明,看不见一点儿污浊,阳光温和的照亮所有地方,人们坦然的站在阳光下,开怀。 它公平~人们互相尊重和爱护,没有等级,没有什么狗屁权威,有的是想法碰撞的火花和碰撞中间大家的相互了解和认可。 它年轻~人们在这里燃烧自己的青春,放纵自己的激情,一起战斗,一起在每一个战役之后相拥畅饮~~ 在这样一个地方有着这样的一群人, 他们怀揣着梦想,在这样无比美丽的年纪相遇,于是相互认识、了解、信任,进而肩并肩的用他们的青春去战斗,他们相互支持、鼓励着走过这一路,写下的是青春、勇敢和坚持的追逐梦想的动人故事~ 这样一个地方,听起来甚至那么的不真实,我曾住在那里 这样一群人,看起来那么疯狂,他们就在我身边” 日志的题目叫《再见,我的理想国》,另外我有点儿忘了那个年代为什么流行用“~”。
家乡是什么? 南拳妈妈的牡丹江里唱:“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这某个程度可以代表我的感受。 秋天就容易让我泛起想念家乡的情绪。北京的秋日阳光总是很好,而我时候生活的地方似乎就不是这样,所以有限的明媚秋天就让我记忆深刻。每年十月,我总会想起一个画面: 是一个周五的傍晚,我还在上初中。放学了,同学们从教室中涌出,在长长的坡道上走着。在我身边的,是几位初中时候形影不离的死党。他们在前面边走边捉弄对方,开怀大笑。阳光穿过两栋教学楼中间的缝隙,打在树上、路上、和我们的背上,把一切都照得很好看。 那个时候我从来没有思考过自己未来会在哪里,只是希望这样的日子可以再多一些。过了两年我就离开生活了十几年的环境,再然后来到北京。从那之后,我似乎过着一直都是“临时”的生活。 什么是临时的?就是你觉得在正常的情况下,我的生活不是这样的。总有一天,我会回到我曾经那“正常”的生活里。然而有一天,却发现那正常的生活变成了“临时“的,而且会一直是这样。
亲爱的,你想红吗?现在想红还能赶上末班车,十一假期旅行回来的路上,只要“霸座”就可以。之前的霸座哥就成了大V呢。 按照之前的经验来看,如果你有座,那你可以坐别人的座位;如果你无座,也可以占别人的座位,如果别人讲道理,你还可以让人家坐你腿上。 下手的时候要注意,找个身体没那么壮的,不然很可能人家不惯着你,直接出手把你打成座位。 如果上车晚了,也没关系,会有人去厕所、买东西之类的,就可以趁机占座。如果人家不跟你计较,也没关系,你再换一个人,务必要吵到周边群众都参与进来职责,乘务员乘警来劝导,然后说出你让别人无言以对的理由。 都有什么理由来着?可以反问他,买票了为什么不能座?还可以说自己站不起来了?也可以说自己聋了?或者说怀疑自己坐在的地雷上,抬起屁股可能就会爆炸…… 当周边的人都拿你没办法的时候,那么恭喜你,你成功了。需要注意,飞机上或在东北地区,请注意了,这两处可能会有不明危险。 从八月中旬开始到现在已经凑齐了霸座小分队了,很多人认为高铁霸座问题这么严重的原因是处罚力度不够。 但现在并没有看到更合理的改善措施,反而在更多的新闻中看到了类似的不遵守规则的无赖行为,且大多都以为没有明确的违反法律而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 其实如果被占座或者被人耍无赖,咱们好人,其实真的没有什么好的办法。 之前广场舞大妈们为了抢跳舞场地砸了人家车之后,因为人数过多竟没有受到任何惩罚,这种事情咱们倒是可以借鉴一下的。 只能说,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吧。
我总是想把一些想不明白的问题拿出来跟顾、黄二位主播聊一聊,幸运的是我总能遇到这类问题,不幸的是总是聊不清楚。 这期的问题跟所谓的“管理”相关。 坦白说我对于这个在我的理解里仅存在于所谓可以大规模协作的人类社会里的概念非常的负面,甚至我认为这个概念也许根本就是不需要存在的,尽管它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并且在很多组织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现实的组织中,我看到了太多无谓的“管理者”和“管理行为”。我同意节目中提到的类似目标、协调、辅导、监督、考核等工作,在协作中是需要的,其中一些还是必要的,但在我心里,这些工作只和协作有关,只和参与协作的人有关,至于“管理”和“管理者”都是建立在不平等的阶级和彼此不信任的环境里创造出来的垃圾。 我不知道自己是真的经历过某些理想的协作状态,还是莫名其妙的设想过很多,亦或仅仅是对于各种组织的现状怀着巨大的不满意。无论如何,我始终期待着一个理想的组织模式,可以真正高效和由衷的形成某些协作。 但是我说不清楚这些观点(惆怅……),于是录了一期混乱的节目,权且当做对于“管理”这个东西的厌烦的情绪表达吧。
热点过后讨论热点,这大概快成为我们的保留节目类型了。 前两周,全国开学季。教育部联合央视做了个叫“开学第一课”的节目,并下发了通知要求学校组织观看。然后网上就炸了。 通知8点开始,但是8点13分之前一直在播放广告。开场请来了一堆“娘炮”小鲜肉进行表演。以及很多学校还要求写读后感。 朋友圈里的家长们义愤填膺,一方面抨击广告过分,另一方面宣扬“少年娘则中国娘”来抵制“娘炮”。当然,是个网络热点就会有两面。另一部分网友跳出来说:“请撇开对男性的刻板印象,娘炮是审美多样性的一种体现。” 坦白说,当我知道央视邀请了那些艺人来进行表演的时候,也感觉很不舒服。这不禁让我有点好奇:我提倡任何人可以进行任何打扮,也理解各种奇怪的审美/审丑都可以有市场,同时接受主流审美与自己大不相同。但看到那堆人出现在“开学第一课”这样的节目中,为何我会觉得不舒服? 我们所发泄的情绪和所表达的观点,很多时候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正义性而进行的二次解释。探索这背后的真实诱因,是这期节目的出发点。 PS:网易云该期节目的名字和封面都是空白。因为我们按照原想的方式或者擦边球的方式上传了十几遍都落入不过审的状态里。大家理解下。道阻且长。
最近因为一些原因去了很多次医院,在某次遇到一对母女检查完CT在咨询急诊医生,那个母亲大概70岁的样子,脸色很不好,女儿大概40多岁,很焦急。医生对比着两张CT的片子说,颅内周边有一点血迹,但是这两张片子看起来没有扩散的现象,但是建议留院观察,后面几天持续做检查,确定没有脑出血扩散才安全。而这个女儿却希望她母亲能回家静养,过两天再来复查,因为有重要的会议需要她参加,公司没人能替代她。 这个时候,我看到了这个医生和这个母亲那眼神中的复杂情绪。 我在想,如果我老了病了,如果自己的儿女非常忙,我应该怎么去面对这样的情况?是否会怪她? 如果我老了,我很可能不想给自己的子女带来负担。但是我去哪里呢?养老院?养老院楼道窗户的防护栏告诉我,在那里待久了,人家都会怕你跳楼的。 那我想怎么度过晚年? 如果可以,我希望可以去跟老伴儿旅游,直到我们谁走不动了。如果可以,我希望可以跟三五好友整天聚在一起喝喝小酒,聊聊年轻时吹吹过的牛逼。如果可以,我希望可以整体的吃鸡打麻将看电影。如果可以,我希望可以写本回忆录,总结一生的经历体会给愿意看的人。。。 但如果真的没力气了,我也不想在病痛中忍受折磨,苦苦挣扎,而是希望家人和法律可以让我有尊严的死去,安详的死去。 你老了打算怎么过?有想过吗? 听听主播们想怎么过吧。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