翛飏主播刚刚参加了创业戈壁行的活动,成功完成3天100公里的挑战归来。而娜娜主播在7年前也曾参加过一模一样的挑战。加上译泽主播因为商学院的缘故,以后也很有可能会参加,所以这一期我们聊了聊戈壁徒步的体验。 我们走这条路被叫做“玄奘之路”,是一千多年前玄奘法师西行取经过程中九死一生的路段,是“八百里流沙”的一部分。这段路上有雅丹地貌、长满骆驼刺的盐碱地、“火焰山”般枯寂的山丘,这里夜晚可以清晰的看见银河,也能体验到壮阔绚丽的戈壁日出日落。3000年前张骞初始西域也走的这条路。神奇的是几千年来世界变迁都没有对这里产生什么影响,现在去感受到的几乎就是它3000年前的样子。 去之前,听闻在茫茫戈壁上、烈日当空下伴着风沙与汗水孤独前行,会在精疲力尽时候寻找到另一个自己,甚至会在极限状态下灵魂的本能会让自己升华。 但我相信活动下来每个人的体验都是不同的。有人突破了自我,完成了不可能的极限挑战。有的人认识了一些朋友,说了些平常不太会说的真心话。还有的人重新认识了自己,做出了某种改变或重大的决定。那我们走下来,过程是怎么样的,感受到了什么,留下了什么呢?如果还有机会,还会再去吗?如果你有朋友还没去过,你会怎么和他描述这段经历?这是还没去过的译泽主播最感兴趣的,也是我们这期最核心分享的内容。 好了,开始听吧。
本期的话题是:出差。 刚毕业那会,我特别希望能找个频繁出差的工作。主要原因是喜欢在路上的感觉。同时觉得出差可以去到各种不同的城市,似乎是变相的公费旅游,很爽。这两年,开始真的频繁出差。乐趣的确是有一些的,比如可以在当地试试新的餐厅、酒吧,以及挑选一家自己喜欢的酒店。出差如果作为日常工作中的一种调剂,换个环境、换一波人交流,其实体验是不错的。 但近期三位主播都在频繁地出差,以至于我们最近诞生了第一期两位主播在外地录音的节目。长期出差的乐趣还一样多吗?出差时候,到底是开心还是不开心?有什么狼狈的体验?有什么异常难忘的体验?最喜欢出差的哪个部分?这是这期节目主要分享的内容。节目里还发现了我们在出差时候都有的一个共同小习惯,很有意思。如果其他听众也有这样的习惯,欢迎留言。 好了,开始听吧。
前段时间,关于字节跳动被迫出售其美国业务的事件,可以说是我们这个圈子最被热议的话题。随着事件的进展,群众们议论的点也逐渐从声讨美帝国主义转向了批判张某的火星视角。 由于芥末章鱼承载着记录一个时代的历史使命,尽管目前可以谈论的事实太过有限,尽管节目里填满了主播们的感受和观点,我们还是录了这么一期节目。也由于在如今的全球经济和国际政治环境下出现的这么一个事件,这么一个处理方式,这么一个火星视角,让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一个不得不录的话题。 网络上事件本身的信息和讨论已经足够多了,我期待这期节目里提出的一些问题能让我们多想想和事件本身无关却特别有趣的事情,比如到底有没有存在火星视角的可能,再比如不同的文化之间最好的交流形式是什么。
这期延续职场吐槽系列,讨论一个职场人士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开会。 鉴于我们的脑子里总有个理想的工作模型,于是难免在这类话题上火力全开。我们很收敛地分享了最近遇到的各种奇葩的会议情况,然后稍微怀念了下当年用邮件而不是IM沟通的工作环境,最后讨论了下这么多会,到底是真的开不好,还是不想开好。 说点题外话是,我最近发现有诸多的技能都是需要学习的。开会、讲话、理解KPI、理解数据。这些东西看起来我们初高中似乎就开始做了的事,真要做好,没有思考和学习,结果都会让人抓狂。但同时,我也不建议去看那些职场技能的书。那里面描绘的情况,常常和初中时候的物理题一样,“假设是个真空环境”。 好了,最后希望大家都能自己观察下自己开会时候的样子。想想,我们真的会开会吗?
本期节目是芥末章鱼“创业”系列的一期,主要围绕着什么样的人适合/不适合创业进行的分享和讨论。和往期一样,我们所聊的创业更多围绕在信息技术等场景下科技企业,并不是XX联播里面鼓励的那种全民创业…… 为了避免把节目聊成“成功创业者必备的十项能力”这种鸡汤内容,我们重点聊了一下什么人不适合创业,把我们十年里遇到的各式各样的人和事儿,给大家分享一下。 创业者也都是一个普通的人,只是因为创业者这个身份,因为他们决策的影响力,导致他们身上那些看似普通的缺点,被无限的放大了。 比如说,不够诚信的人,会因为影响公司声誉,进而影响业务合作;目光不够长远的人,会因为小利而失去长远的发展,最终被淘汰;没有好的执行力的人,往往把很多想法提出来,最终却还是想法,无法最终落地………… 而在我们每个人身边都有一些人有创业的想法,那么就在我们身边这些有想法的人,有什么方法来区分他们适不适合创业呢? 我们最终发现,这非常可能可以用task和problem来去区分,请听节目找到答案吧。
又是一期与失业焦虑有些关联的话题,我们聊一个原本很生僻,近期却广为提及的一个社会学名词——内卷化。 又是我写推送,节目里没谈到的关于“内卷”这个概念的起源和定义,在这里谈一谈。 内卷化一词源于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Clifford Geertz)的《农业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的生态变化过程》(Agricultural Involution: The Processes of Ecological Change in Indonesia)。其中定义,“内卷化”是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这一概念最早是用来研究爪哇的水稻农业。在殖民地时代和后殖民地时代的爪哇,农业生产长期以来原地不动,未曾发展,只是不断地重复简单再生产。不能提高单位人均产值。 想想节目中谈到的那些网民们普遍讨论的例子,如石匠、餐厅经营者、做题家和工贼,在我个人眼里,要么是对概念的扭曲,扭曲到劣币驱逐良币或者类似马太效应,要么更像是抱怨。我认同在一些领域内卷化现象的存在,也可以理解这种抱怨背后的失望与无力感。然而,抱怨无济于事,正如节目开头黄主播引用的博文所说,“内卷解释一切。只要认为找到了一个解释,就舒坦了。卷卷卷,一卷解千愁”。 其实定义里边已经指明了问题的解法,去打破形式的确定性。不再一味地看存量,不再别人的饭碗里你死我活,而是用创新、开拓、细分和独特性去看待竞争。 诚然,基础科学技术发展的进度,的确在侵蚀着人们的希望和耐心,竞争方式的变革也的确不是任何一个人可以改变的。但我有信心的是,人类总是这么存活下来了。节目的配图我特意选了一张爪哇岛的风景,那儿不仅仅有,水稻农业。如今的爪哇岛农作物和经济作物丰富,茶叶、咖啡、烟草、橡胶、金鸡纳、甘蔗、木棉和椰子大量出口,每年吸引着全球上千万的游客。 又或者,质子已经到了?
互联网在中国已经20多年了,今天我们每天用的产品,很多都超过了10年的寿命,甚至有的已经有20多年的寿命了。随着网络普及的人群越来越广泛,互联网账号存在的时间越来越久,我们将面临一个新的问题: 随着时间推移,我们这个世界去世的人数会持续累计,于是被已去世的人所拥有的账号将会越来越多。甚至有一天这个数量会超过还在世的账号数量。同时我们的账号存储着越来越多的东西,我们的金钱、娱乐、回忆,以及各种不为人知的小秘密。 在我们死后,我们的账号该怎么办?互联网上那么多已去世的账号那么多,服务提供商该怎么办?这些逝者的亲属该怎么办?账号相关的数据、隐私该怎么办?这个问题我们过去不用想,因为互联网还没有经历过“去世”这个命题。但如今,这些问题变得越来越明显了。 我们试着从法律的层面开始讨论,然后思考这些账号的处理能否变成一种社会通用规范,进而在想把它们用合适的形态融合进互联网产业。我觉得是期非常有意思的节目。 好了,开始听吧。
你还有梦想么? “你的梦想是什么?”当你听到《好声音》中汪峰老师向每一位选手问这个问题时,你的心里面在想什么?有没有问过自己现在的梦想什么? 小时候总会听到有小伙伴会说他的梦想是什么,当一名科学家、登上珠穆朗玛峰、成为一名歌星、考上清华北大等等。梦想或多或少的指引着年轻的我们朝着一个方向去努力,我们也会享受为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长大后,梦想这个词似乎越来越少的被提起,偶尔听大家提到的,大多是要实现财务自由、要买一套大房子等这些更现实的目标,似乎也没人在说这些是梦想。 都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那长大后梦想去哪里了呢? 是因为它随着的年龄增长慢慢消失了?还是这个社会阶段里大家羞于表达? 或者它跟年龄无关,只是这个社会大多数人已经不关注它?年轻人是不是也不需要它了? 这一期与两位主播互相分享,我似乎找到了自己很久没有思考过的梦想。 愿大家保持一个追梦的年轻的心,无论是大梦想还是小梦想,都可以坚持实现它。
这是一期下午录制的节目,至少对我个人来说,状态显然没有晚上好,那就借着写推送梳理一下观点。 话题算是上一期的延续,我们在认清自身纯粹的无产阶级劳动人民本质之后,分享和讨论所谓的失业焦虑。这是个很容易引起共鸣的词,特别是全球增长乏力叠加疫情影响的今天。 我们所处的TMT行业,近几年也一直流传着诅咒一般的“35岁现象”。节目里顾、黄二位主播更进一步的把话题具体到行业里的产品负责人——这个本来就很宽泛的岗位上。宽泛是说缺乏标准定义、受老板认知影响巨大,以及难以衡量。当我们用这个宽泛看回各个行业时,也很容易发现,类似这种处在“中间环节”的角色绝不仅是PM一种。也许,普遍的社会分工细化,是这类角色在年景不好时焦虑和弱势的原罪。 年景确实不好。 我梳理几处节目中谈到的观点,很个人:1.减少负债,最好零负债;2.调整视角,重新思考增长和竞争,过去大盘连续很长时间的增长让很多人在这方面的思考非常匮乏,竞争一直存在也一直很惨烈,它只是偶尔的休息一下;3.战果这个东西,就像节目里谈到的它很难归因,而且战果也不是竞争力,能打才是;4.“能打”是广义的,不管什么类型的项目,让自己把能打的地方表现出来。 这段内容可能挺鸡汤的,也挺马后炮,但我保证我是真诚的,权且看看吧,谁知道年景什么时候好起来。
人已30,在大城市生活了十几年。高等教育、高楼大厦、高消费、高级汽车、高档手机、高端餐厅,一路高下来,人难免有些幻觉,似乎自己也高出一截来。恰巧社会生产出“中产阶级”这样的词汇,捕获了上面这些有点“高”的人的心。 伴随着新阶级被描述出来,新阶级的新焦虑也同步蔓延。每年都能有几十篇和中产相关的焦虑文章在朋友圈刷屏。这批人一面忙着确认自己是否进入了这个阶层,一面焦虑着自己不会滑出去。职业、婚姻、教育、资产,人生围着这些问题展开。 直到那天读到 ALEX N. PRESS 的《Forget Your Middle-Class Dreams 》,才突然发现在忙忙碌碌中自己到底在紧张什么:哪有什么中产阶级,自己充其量是个中年阶级。引用文章译文微博下首赞评论:中产阶级这个概念不过是资产阶级分化无产阶级的骗局。 于是,围绕着这么个概念,我们开展了一场关于无产、中产、资产阶级到底是什么的讨论。有教科书式的理论探讨,也有社会共识的描述。中年阶级们该如何定位自己?或许这期节目能有所启发。
本期话题来自共创群,我们聊“搬家”,或者说我们聊“在北京住过的地方”。三位主播毕业十年,分别住过4、5、6个不同的地方。虽然现在各自拥有房产,但仍然时不时需要搬家。 搬家会有很多不同的理由,选择住的地方也有很多的限制。工作调动、感情问题、需求变化等等,都会促使我们去换一个新的住处。而能承受的价格,要和谁住在一起,以及希望在哪一带活动,会限制我们的选择。越是展开聊,越会发现,选择房子似乎受自己控制的部分并不多。同时,一个住处的决定,也会决定你一段时间生活的模式,或者更夸张地表达方式:决定你的一段人生。 节目里我们想起以前一套房子会住好多年,而来北京我们一般2.5年就要搬一次家。这种频繁的变更住所,是不是会给人更强的漂泊感?节目里我们发现,或许这取决于你怎么看待自己和这座城市的关系。 大家毕业后都住过多少个房子?多久搬一次家?什么样的感受是最好的?什么样是最差的?以及,会希望继续搬家吗?欢迎留言。 好了,开始听吧。
录完这期节目,我去了解了一下“形式主义”的定义。从学术角度,是指认为形式决定内容,而非内容决定形式,进而衍生出脱离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强调审美活动的独立性和艺术形式的绝对化。 但这不是我们在节目里聊的。 节目里聊到的情景,更像是本认为内容决定形式,却在种种莫名其妙的原因的作用下,变成了只注重形式而完全不顾了内容。那些种种原因,它们的莫名其妙之处让我费解并且痛苦,这也是引发我提出这个话题的情绪。1个多小时的聊天证明,这个问题是普遍的,也是可怕的。普遍到无数和管理、组织、执行等等相关大词的研究都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可怕到似乎始终没能解决。 就在即将陷入对于人类大规模高效协作的绝望时,我发现了一篇人民日报的文章,题为《从根子上破除形式主义顽症》,其中对于形式主义的描述是这样的: 形式主义指的是一种只看事物的表象而不分析其本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它违背了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科学原理。其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用轰轰烈烈的形式代替扎扎实实的落实,用光鲜亮丽的外表掩盖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是欺上瞒下,做表面文章,虚多实少,阳奉阴违喊口号多,不折不扣抓落实少。 建议芥末章鱼的听众们,反复阅读,认真学习这篇文章。嗯。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