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真的么IsThisReal
关于社会、戏剧、教育

Album
主播:
CaoXi
出版方:
这是真的么IsThisReal
订阅数:
2,757
集数:
78
最近更新:
3个月前
播客简介...
《这是真的么IsThisReal》是一档泛文化类播客。主要谈论关于社会、戏剧、教育的相关和交叉话题,以深度谈话的方式探讨不同文化、语境、自我认知下的现实与虚拟问题。
这是真的么IsThisReal的创作者...
这是真的么IsThisReal的节目...

Ep62 谈论问题本身就是在承担责任

这是真的么IsThisReal

大家好,本期仍然是一期双播节目。我们的老朋友拉拉最近有了一档新的播客节目《学渣集中营》,在这个节目里,她和身边的朋友聊了很多关于教育、学习的话题。在当下拥有如此庞大的强大的统一的声音底下,这些大多数来自个体经验的讲述十分必要也十分地重要。 在这期节目里,我们从最近的热点事件展开,聊了聊关于学校霸凌和在学校发生霸凌事件后该如何对待。在聊天结束后,拉拉又和我们共同的朋友胡缠聊了聊他的观点。我们两个的很多观点不一定一样,但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件事情,并且看到对待同一件事情的不同态度和理解,希望对大家会有帮助。 我们将会在4月13-14日带来直面鸿沟青年剧团的全新剧场作品《风暴之眼》,这部我也会出演的作品灵感来自于莎士比亚的《暴风雨》,欢迎在北京的朋友们有时间来看。下面是我们对最近霸凌事件的一些观察与思考。 ——曹曦 抓马.少年剧场2018年作品《考试》剧照 Shownotes • 霸凌事件引发更多关注是一种社会进步 • 我们很难再经历未来我们的孩子要经历的很多事情‍ • 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和家长说实话 • 当意外发生时,家长总被要求承担百分之百的责任 • 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很难是因为有太多自我的投射选择 • “打回去”是因为不相信有其他的力量可以帮助我们 • 模拟法庭作为调节孩子纷争的实践也在培养一种法治和说理的观念 • 谈论一件事的背后实际上是承认这件事存在 • 阻止暴力的发生需要所有人一起承担责任‍ • ‍‍被霸凌带来的内在创伤会延宕很久 • 谁来为“落在我头上”伸张正义? • 艺术家有艺术家的责任,对个人而言谈论问题本身就是在承担责任 • 当没有社会和公共时,我们会觉得只能修炼自身 • 舞台不是法庭,让观众有机会看见系统性的问题 • 将复杂的问题安全地传递给观众,是戏剧承担责任的方式 • 《风暴之眼》与现实的连接:被操纵的年轻人如何找到自我‍ • 人类对灾难的丰富想象是进化带来的大脑配置 • 独生子女政策让过度呵护成为主流的养育方式 • 宠爱和代劳剥夺了孩子自我成长和应对现实的能力 • 自我评价低的孩子更容易被霸凌 • 我允许孩子独自骑车去燕郊,背后是对孩子的相信和对现实的判断 • 为什么过度谨慎会让人无法行动 • 攻击性是一种强大的自我保护 • 善良需要勇敢作为支撑 • 练体育的真正好处不是防身,而是建立对力量的感知和习惯身体对抗 • 社会化是在做自己的同时能够与他人自如地连接‍‍‍ • 主体性是在一次次做选择的练习中建立起来的 本期主播 唐拉拉|随笔作家、播客节目《学渣集中营》、《前海西街》主播 曹曦|编剧、导演、戏剧导师 胡缠|观察人类爱好者、「暂停实验室」内容负责人 延伸信息 《熔炉》 电影《熔炉》改编自韩国作家孔泳枝创作的同名小说,取材自2005年在韩国光州一所聋哑学校发生的真实性侵案件。2011年上映后引发巨大的社会反响,数百万民众自发联署旧案重提,经过新一轮的调查和重新判决,案件初审时被判以轻刑和逃脱罪责的罪犯得以严惩。影片上映同年,韩国国会208名出席会议的议员以207票赞成,1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了《性暴力犯罪处罚特别法部分修订法律案》,该法案又名“熔炉法”。《熔炉》被誉为“一部改变国家的电影”。 《考试》 抓马.少年剧场2018年于北京菊隐剧场上演的剧目,由Chris Cooper剧作,冯雪导演,一群7-10岁的孩子共同创作并演出。《考试》展现了一个遥远国度里一位严苛的先生和20位学生的书院生活,旨在探索教育环境对集体行为的影响:如统一管理,班级内的阶级意识,课业压力与教师的权威等等,而非单纯地将欺凌事件看作个人行为。当年参演该剧的许多少年演员目前已进入直面鸿沟.青年剧团,即将在北京南阳剧场上演剧团新作《风暴之眼》。 《娇惯的心灵》 作者聚焦于当代美国大学的文化危机与大学生身上普遍的偏执、脆弱心态,认为诸多“认知扭曲”现象背后的原因在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对于青少年的影响,政治转向和文化内战造成校园生态的畸变,以及整个社会对于青少年的过度保护,从家庭、大学到社会的各个教育环节都应当负有责任。 《风暴之眼》 《风暴之眼》是直面鸿沟青年剧团“责任与逃离三部曲”中的第三部:第一部《我们(或个人问题)》曾于2022年初在北京首演,该剧取材于发生在2022年的一起高中生坠楼事件,通过13个发生在学校、家庭和公共空间的瞬间,富有诗意又不失幽默的探索了青年人如何为生命负责。该系列的第二部《醒醒,该起来了》于2023年7月上演,该剧将故事设定在30年后的另一群年轻人,既《我们》中那些幸存者的下一代,在荒诞、讽刺和重返反乌托邦色彩的情节背后,探索了人类文明该如何走下/出去。作为三部曲的最后一部,《风暴之眼》改编自莎士比亚的最后一部剧作《暴风雨》。作为为年轻人创作的戏剧作品,该剧将视角从《暴风雨》中的米兰公爵普罗斯彼罗转移到他身边的几个年轻人和他自己的女儿米兰达、他创造的AI以及他的奴隶。今天的我们,特别是年轻人,如何在这个时代下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拥有自己,是该剧旨在与观众一起探索的主题。 将于2024年4月13-14日在南阳共享际剧场上演 《风暴之眼》购票链接 编辑|徐海星

103分钟
99+
9小时前

Ep63 同学撕了我的作业,老师让我忍忍

这是真的么IsThisReal

这期节目来自直面鸿沟青年剧团的一群生活在北京的中学生。因为最近在筹备剧团最新的剧目《风暴之眼》,排练间隙孩子们聊了聊在学校的生活,或者我称之为生存状态。在节目一开始,我有必要提出,这些孩子们谈到的、发生在学校的事件,无论是霸凌、暴力、冷落或不公,当然无法代表她们在学校经历的一切,在某个方面来说,他们能够如此理性又不失幽默的谈论这些在成人眼中显得极端的事件,恰恰证明,表达和有表达空间的重要性。但当然,我们也不能忽略这些往往会被修饰成“个案”的事件。孩子们谈及的诸多现象,毫无疑问指向了一个更加暴力的社会形态,而她们建议和提出的解决方案,也往往被成年人忽略。 作为成年人,我们很难承认,哪怕在我们最清醒理性的时刻里,也许我们仍然在辜负孩子们。那些被装修成对孩子们的关心和理解,有多少是为了保全我们不愿更改的习惯、和脆弱的神经,有多少被装修成对孩子们的渴望和期待,是为了补给一种不必要的尊严;或排解意识不到的创伤。 那么如果我们不曾如此辜负他们,我们会更加敏锐地听取他们的声音,更加认真地对待他们的需求。我们将不会简单地把问题归结为“个案”。我们既不需要高歌自己对他们的保护,也不需要夸大对他们的服务,如果我们不曾如此辜负他们,我们应该意识到,除了爱,还有一些成人世界缺少,而儿童能教授我们的,比如信任,比如宽容,比如如何做自己。 也欢迎你在即将到来的这个周末来到南阳剧场观看我们的新戏《风暴之眼》。下面是我和直面鸿沟青年剧团的成员王羽芊、傅珮然、李星洲、侯景宸、张晴朗和周子淇的一次聊天。 ——曹曦 Shownotes 在学校被欺负了怎么办 被欺负到level几可以告诉家长 我的作业被撕了,老师跟我说忍忍 我上学的包里会放一把刀 老师总让你忍忍的逻辑是什么 学习好为什么也不被老师信任 怎么贿赂学校保安帮你买可乐 进到班级“体制内”他们还是会招你 我把指甲磨锋利了当武器 人人习武还是低头做人 怎么让孩子愿意说出来 父母怎么反应才是恰当的 怎么能做到有利剑而不用 哪几种人在学校不容易被欺负 没有反抗的想法,再多反抗的办法都没用 给担忧到死的家长们一些建议 为什么要来看《风暴之眼》 本期主播 曹曦 | 编剧、导演、戏剧导师 直面鸿沟青年剧团成员|王羽芊、傅珮然、李星洲、侯景宸、张晴朗、周子淇 延伸信息 《杀戮》 基于法国剧作家雅斯米娜.雷扎创作的剧本《杀戮之神》,2011年罗曼.波兰斯基将之改编成电影《杀戮》。剧情发生在两对父母之间,他们因为孩子间早前发生的打架事件而坐在一起尝试协商解决。随着四人对话的推进,友好的气氛渐渐变为两对夫妇间与男人女人间的争吵、攻讦、殴打、扔砸。其中展现出人类行为的复杂性以及社交礼仪的侵蚀,对现代育儿的困境、社会规范及文明脆弱性的揭示引发了观众的思考与共情。 《风暴之眼》 《风暴之眼》是直面鸿沟青年剧团“责任与逃离三部曲”中的第三部:第一部《我们(或个人问题)》曾于2022年初在北京首演,该剧取材于发生在2022年的一起高中生坠楼事件,通过13个发生在学校、家庭和公共空间的瞬间,富有诗意又不失幽默的探索了青年人如何为生命负责。该系列的第二部《醒醒,该起来了》于2023年7月上演,该剧将故事设定在30年后的另一群年轻人,既《我们》中那些幸存者的下一代,在荒诞、讽刺和重返反乌托邦色彩的情节背后,探索了人类文明该如何走下/出去。作为三部曲的最后一部,《风暴之眼》改编自莎士比亚的最后一部剧作《暴风雨》。作为为年轻人创作的戏剧作品,该剧将视角从《暴风雨》中的米兰公爵普罗斯彼罗转移到他身边的几个年轻人和他自己的女儿米兰达、他创造的AI以及他的奴隶。今天的我们,特别是年轻人,如何在这个时代下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拥有自己,是该剧旨在与观众一起探索的主题。 2024年4月13-14日 将于南阳共享际剧场上演 欢迎扫码购票▼ 编辑|徐海星

102分钟
99+
9小时前

Ep64 比利时观剧启示:重新连接剧场与观众

这是真的么IsThisReal

5月初,我来到比利时一个叫做根特的城市,参与了一个叫做ALL GREEKS FESTIVAL的活动,这是一个横跨8周、将现存的全部32部古希腊剧作在城市的演出与非演出空间进行上演的艺术活动。此外,这次旅行我还观看了两部重要的剧场作品:一个是米罗·劳(Milo Rau)的新戏《美狄亚的孩子们》;另一个是来自Ontroerend Goed (简称OG剧团)的新戏Thanks for Being Here(《感谢你的到来》)。这些参与公共艺术以及观看欧洲当下戏剧的体验,让我思考今天的剧场创作可以继续寻找什么样的内容与形式,以及如何重审我们与观众的关系,带给我非常多的启发。下面是我对这些见闻的一些感受与思考,分享给大家,希望也对你们有所帮助。 ——曹曦 Shownotes • ALL GREEKS FESTIVAL • NT Gent 与《根特宣言》:打造一个属于未来的城市剧院 • 公共艺术「审判内燃机」 • 将戏剧的主体交还给观众 • 公共参与的艺术VS戏剧消费 • 米罗·劳与《美狄亚的孩子们》 • 一场从“演后谈”开始的戏剧演出 • 孩子扮演成人世界的故事 • 欧洲当代剧场的启示:重新连接剧场和观众 • 看完这出戏后我感到强烈的失落 • re-enactment的理念决定了演出框架和舞台形式的使用 • 米罗·劳作品中“再现”的必要性:儿童正在成为我们 VS 儿童在扮演我们 • 艺术家的进取心 • OG剧团与Thanks for Being Here • 唤起观众孩童般的玩耍体验 • 演出的主体是观众,观众的头脑是戏剧真正发生的场所 • 被放大的关注让我感觉有点暴露,同时产生了一种自我观看和被关怀的温暖 • 一种“我来了”的观剧体验 • 陌生化的形式并没有带来陌生化的效果,反而带来了连接感 • 剧场在今天的意义是连接 本期主播 曹曦 | 编剧、导演、戏剧导师 延伸信息 Milo Rau 米罗·劳 米罗·劳,瑞士戏剧导演。1977年生于瑞士伯尔尼。1997-2003年间,他在《新苏黎世报》做撰稿记者,自2003年,米罗·劳以作家和导演的身份在瑞士及海外工作。 2007年他创建了自己的团队“国际政治谋杀研究所”(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Political Murder)。大部分作品讨论欧洲大陆过去或近年来发生的热点政治事件,并始终认为政治与社会的关系是创作的根基。透过实事求是的纪实调查,以及创新实验的叙事手法,带领观众省思历史迷思与当代时局的关联,试图挖掘“真实的戏剧性”。作品主要以创作代表着一种新的、纪录片式的和美学上浓缩的政治艺术形式–“纪实剧场”为主。 2019年起,米罗·劳担任比利时根特市立剧院(NT Gent)艺术总监。他制定「根特宣言」,希望通过剧场改变社会。他把剧场视为一种公民运动,并企图用创作革新这个世界。“重现”(re-enactment)是他的创作核心。他的作品一再重探充满争议的案件,用人性化的角度,挖掘埋藏在集体记忆深处的心灵创伤。把演出化为一场公审的同时,思辨着复杂的人性。他的剧场不只是让人关注现实。他说:“我们要的不仅是再现这个世界,而是去改变它。” 米罗·劳的最新作品《美狄亚的孩子们》对儿童在戏剧中的角色进行了新的、深入的审视。它将一个真实案件作为戏剧的起点:一个母亲在完全绝望的情况下,决定杀死自己的孩子并自杀,但她活了下来。这场现代悲剧与古希腊悲剧《美狄亚》交织在一起。孩子们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声音,反思分离、不公正和悲剧的力量。 △《美狄亚的孩子们》剧照 ALL GREEKS FESTIVAL 5-6月在比利时根特举办的横跨8周的活动,将32部希腊悲剧以多种形式重新演绎,涵盖范围从与根特人民密切合作的小规模公共装置表演,到备受赞誉的导演和戏剧团体的正式演出。活动期间所有表演全部免费对公众开放。ALL GREEKS FESTIVAL旨在打造一个包容、多样化和乌托邦式的公共空间,为城市和社会树立一面镜子。(ALL GREEKS FESTIVAL官方网站) Ontroerend Goed Ontroerend Goed (比利时先锋实验剧团)来自比利时根特,其创作强调实时性及观众的参与。代表作品包括三部曲《你的微笑》、《局内人》和《关于你的游戏》、《万物起源》(与悉尼剧团合作)、《一切的错》、《打擂台》、《没有我们的世界》等。 剧团最新作品Thanks for Being Here被提名根特戏剧节,在提名声明中这部戏得到这样的赞誉:“尽管这部作品大量借鉴了戏剧理论,探索了媒介本身的界限,但它还是成功地吸引了广大观众。毕竟,真正的主角是留给观众自己的。这场演出在不疏远观众的情况下突破了观众和剧院的界限,值得特别赞扬。”(Ontroerend Goed官方网站) △Thanks for Being Here剧照 《叙事的危机》 德国新生代思想家韩炳哲所著的哲学著作。他对伦理学、社会哲学、现象学以及美学、宗教及媒体理论有很多见解,被誉为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在《叙事的危机》中,韩炳哲始终如一地继续着他对信息社会的反思和批判,认为在当下的世界里,一切都被简化为消费,导致大众对其他叙事、其他形式的生活、其他感知和现实视而不见。 后期 | 曹曦 编辑|徐海星 音乐丨Kid For Today by Boards Of Canada

59分钟
99+
9小时前

Ep65 我的混血女儿在公立小学

这是真的么IsThisReal

本期节目的嘉宾是我们的老朋友孙诺。他是一名独立摄影师,也是一个跨国家庭的成员。他的妻子来自俄罗斯。两年前,俄乌战争爆发,在那之后,他经常写信给孩子解释自己对于战争的看法。特殊的家庭也让他离战争比我们更加近了一点。 孙诺常年给剧团拍照,算起来也有七八年了,这么多年来,他的照片已经成为了我们的另一个身份。他通过他的眼睛看着这群成长在北京的孩子们,一定也有很多独特的见解。作为父亲的他,该如何向自己的孩子讲述这场战争?他的混血女儿如何在北京的一所公立小学里面长大? 我和孙诺聊了很多关于身份认同、宗教与信仰的关系,俄罗斯与中国的相同和不同,以及这场战争对于他们的家庭意味着什么。作为父辈,我们如何和自己的孩子讲述我们的时代,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该怎么讲? 在节目的尾声,我邀请他念了一封给自己孩子的信,也许从中我们都能获得一些启发。 ——曹曦 △孙诺为直面鸿沟青年剧团最新作品《风暴之眼》拍摄的剧照 Shownotes • 我希望孩子能通过自己思考得到属于她的答案,现在这种可能越来越少 • 因为渴望认同感,我成了一个愤青 • 混血女儿的身份认同是她面临最大的课题 • 国际局势和社会分层都会让我担心女儿的未来 • 父母经历过的集体认同感还在影响我们 • 我是怎么成为一个东正教徒的 • 形式感越重,人就越虔诚 • 维持跨国家庭幸福的第一要义是你愿意付出代价 • 我们这个家庭距离战争非常近 • 老丈人和小舅子的态度是我没想到的 • 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死亡,而是是不是勇敢 • 这场战争让原始俄罗斯思维回潮 • 我认为战争很可能无限期打下去 • 我对家庭未来的想象就是生活本身 • 我希望自己是站在孩子身边的那个人 本期主播 孙诺 | 自由摄影师 曹曦 | 编剧、导演、戏剧导师 嘉宾介绍 孙诺 自由摄影师,擅长拍摄肖像。作为中国著名湿版摄影师,也擅长拍摄湿版、干板和多种古典工艺肖像。他相信摄影创作的原动力都来自也只能来自于爱。用光影勾勒出我们生命的“取向”,用照片堆叠出自己和家人的“全息镜像”。 延伸信息 俄乌战争 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以“特别军事行动”为名对乌克兰境内发动了全面进攻,包括基辅在内的数十个城市遭遇了空袭,乌克兰全境由此陷入战火。战争至今已持续了两年零5个月,战争局势几经变化。俄罗斯在开战之初试图实现的“速胜”并没有发生,乌克兰的抵抗意志愈发坚定。战争长期化已成为现实。这场残酷消耗的战争影响着这两个系出同源的兄弟国家的人民,尽管双方都曾多次释放愿意和谈的信号,但种种可见或不可见的原因让结束战争的前景十分渺茫。对于孙诺这样的中俄跨国家庭而言,即便一家人生活在中国,也并没有让战争的影响变得微弱。 △2024年3月22日莫斯科一座音乐厅遭遇恐怖袭击‍‍‍‍‍ 《马里乌波尔20天》 《马里乌波尔20天》是由Mstyslav Chernov执导的纪录片,拍摄于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之初、乌克兰东南部的沿海城市马里乌波尔被围困时。美联社记者姆斯蒂斯拉夫·切尔诺夫、叶夫亨·马洛莱特卡是当时仅有的坚守城中的外国记者。他们继续着自己记者的工作,记录下俄军在城中犯下的种种战争暴行。 影片在2024年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长片奖。在颁奖仪式上,导演切尔诺夫说: 「这是乌克兰历史上的第一座奥斯卡,我很荣幸。我希望能够拿它,来交换俄罗斯不进攻乌克兰,永远不来侵占我们的城市。我得到的所有认可,来交换俄罗斯不要杀死数以万计的乌克兰同胞。我希望他们释放所有人质,所有保卫自己土地的士兵,所有被关押在监狱里的平民。」 东正教 国际通称“正教会”,与天主教、新教并称为基督教三大流派,是基于正统派神学并强调自身正统性的宗徒继承教会。东正教源自希腊文明的救世主信仰,因罗马帝国东部一脉相承的拜占庭帝国、俄罗斯帝国的国家宗教闻名。公元1世纪,希腊裔基督徒的耶路撒冷、安条克、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大港、罗马之五城联邦原型诞生。 4世纪,君士坦丁堡成为罗马帝国的国家教会首都。11世纪,东西教会大分裂,形成东罗马正教会。 15世纪,东罗马帝国因君士坦丁堡战役败亡。希腊正教会与俄罗斯正教会为首的东正教会体系确立。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的东正教会,多由俄罗斯正教会的莫斯科牧首治理,有信徒一亿六千万人,也是梵蒂冈后的基督徒第二大单一政治及文化族群。 △位于莫斯科的救世主大教堂是世界上最高的东正教教堂 东正教教堂罗马的与俄罗斯的各有特色。相同的是东正教教堂的葱头圆顶。教堂的葱头圆顶数量均出自圣经故事,3头、5头、13头,各有其说法和依据。俄罗斯大教堂葱头最多的达到33个,象征耶稣在人间生活的33个月。 △东正教教堂里燃烧的蜡烛 阿列克谢·纳瓦利内 Алексей Навальный(1976年-2024年2月16日),俄罗斯政治家、反对派人士,俄反腐基金会创始人,曾担任俄罗斯政府顾问,被西方视作俄反对派领袖。他以发起网络反腐闻名,曾频繁组织街头抗议活动、并在YouTube频道上发布反腐视频,调查对象从普通国企或市级官员一路延伸到俄罗斯高层。他将普京领导的执政党统一俄罗斯党称为“骗子和小偷的政党”,俄罗斯政府则将纳瓦利内组织的反腐败基金会定性为极端组织。当地时间2022年3月22日,他被认定犯有欺诈和蔑视法庭罪,被判处9年监禁。2024年2月16日,纳瓦利内在位于北极圈的劳改营监狱中去世。 直面鸿沟青年剧团最新作品 《风暴之眼》 将于2024年8月1-3日 开启二轮演出 购 票 通 道 ▼ 后期 |曹曦 编辑|徐海星 音乐|Distant Dream by Liquid Memoirs

70分钟
99+
9小时前
这是真的么IsThisReal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