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搬家时,我们总会有那样一抽屉的东西,平时不太用得到,但也不舍得丢掉,这些物品寄托了我们很多回忆,即使曾经物品的主人早已断了联系。 这是原本大家在策划本期节目时,写的大致方向。但当我们遇到了大头老师,一切都变样了。 大头老师在一年半前,从鬼门关里走了一回。当时正值午休,大头老师准备去吃饭,结果意外遭遇了血光之灾。 前后半年住在ICU的她,是如何渡过难关的?又是如何整理这段经历、感受的呢? 本期节目你将听到: 1、前男友的遗留物,好用就不扔 2、一进ICU,上班途中偶遇血光之灾 3、二进ICU,血小板低至个位数 时间轴 04:04 同月同日生的蛋糕和前男友衬衫 06:49 失恋后的意外收获:前男友的衬衫成为工作服! 13:48 室内奔跑,刀光再现!我被捅了! 17:15 救援与绝望:记述一次突然的紧急状况事件 20:43 我要死了,性别在这个时候不重要 24:09 人在ICU,非常想洗头 27:37 媒体人的倔强,在ICU都要拍片 30:59 与死神擦肩而过,二进ICU 34:31 亲历者与见证者的不同,看见可能更可怕 37:58 猫咪的陪伴:养猫后的移动难题与情感连接 欢迎收看大头老师的视频,在B站搜当下频道,或是“那些拿着荧光棒跳舞的人到底在跳什么? | 当下新消费” 来自大头老师的照片 带血的工牌: 可爱的猫猫~ 穿着前男友衬衫的帅气的大头老师~~在上班中� 小储物柜~
动物的离世,经过动物标本师的还原,对饲主、动保工作者、小孩皆能带来不同意义,陈韦廷制作动物已有十多年经验,对他来说,这份工作既像是教育工作者、礼仪师、有时更是陪伴饲主走过宠物离世的陪伴者。 本集你会听到: 1、在台湾,一位动物标本师是如何养成的 2、有时收到委托,为什么仍会婉拒? 3、制作标本是取舍,也是与时间赛跑 时间轴: 1:22 动物标本师的工作是什么?陈韦廷如何走上这份职业道路 4:30 第一次制作动物标本,从害怕到油然而生的成就感 7:25 台湾动物标本师的养成之路,多数的人都是摸石子过河 9:12 为保留动物神韵的技巧,来自以及野外一次次的观察 12:40 根据不同委托需求,制作动物标本时的思考也会不同 15:39 面对宠物离世,饲主会如何选择火化或制作标本? 18:57 学习制作动物标本,是为了传递生态、生命的教育 25:28 标本师的网红化和神秘化,如何影响对标本师的工作产生影响?
第一眼看到《#男孩一个人也可以独力完成的收纳整理术》,我们心中的性平警铃大响。有人觉得对男孩有偏见(OS:强调「也」可以,是觉得男孩没办法好好整理吗),也有人为女孩打抱不平(OS:只写给男孩,是预设女孩「天生就比较会/需要」做家事吗?) 于是,这集以整理之名,谈性别之实。我们讨论整理是否真有性别之分、交流从小到大感受到的做家事氛围,以及,拥抱混乱不整理,真的有这麽糟吗? #本集话题 1、做家事,女孩被「好体贴」綑绑,男孩被「娘娘腔」赶跑 2、分工不简单:谁要建立整理逻辑?个人需求≠整体福祉? 3、未听先猜,哩哩叩叩的混乱派教主是? #节目底图出处Photo by Nick Page on Unsplash #时间轴 01:49 你是会整理的人吗?以及从家庭习得的整理观 06:50 某男孩表示:收穫不多,但可送书给父母 10:24 我们学到:代办事项可视化、从孩子角度思考收纳 12:37 从整理看人生:不要想像粉红色大象! 14:45 累的不是收纳,是从思考到叫大家做事的情绪劳动 15:46 开聊性别议题:书名是怎麽回事? 19:06 「男孩的习性」存在吗?专属女孩的整理术是什麽? 26:18 「女儿就是比较体贴」一次伤害了两个人 28:50 小时候不被鼓励做家事,长大做家事成为好男人 31:25 「做家事=好男人」是策略?希望女性不要生二宝变三宝妈 33:38 家务分工难的点除了「谁要做」,还有「理解整理的逻辑」 39:48 「整理或许有理,但混乱万岁」混乱派传教区间,请小心收听 46:55 创教五分钟,有教义了 48:32 正式宣布创教 47:28 环境反映心境,或许不用太执着整洁或混乱 Shawn的工位哈哈哈哈哈
三月漫游最后一集,要来聊我们自己的漫游故事~一开始列大纲,脑中响起的是阿桑的《叶子》「我一个人吃饭旅行到处走走停停」。结果剪完第一版,获得Brenda赐歌洪佩瑜的《无惯例的早晨》,「反正人总会找到适应的方式」开始在脑中迴响。 这样的转换,也莫名切合当时录音的情绪。在这集节目里,有我们惯常的互相吐槽和嬉笑,但也有诚实剖白自己对「一个人漫游」的期待——与别人相遇,有时会让自己不像自己,问了其实并不真的好奇的问题,莫名扮演了过度活泼的姿态。 不过,独自漫游虽然好,有时也需要别人把我们拉出一个人的泥淖,或者,和我们一起走走。 原本以为是在聊漫游,结果思考了很多人生的事……但很开心能以这样的漫谈为三月的漫游收尾。欢迎你收听,跟我们一起开启身体和心灵的漫游( ~'ω')~ #节目底图出处Photo by Tri Vo on Unsplash #节目音效出处Sound Effect from Pixabay 时间轴: 01:45 有人最近要拍生活vlog、有人假装有活力 04:00 正式小聊何谓漫游、玛丹娜庄园引发漫游权之争 06:46 「你漫游吗?」收穫了打工人们的苦涩心声09:28 室内心累听白噪音,户外散步听摇滚乐 13:52 人在这,只是心又飘到了哪~里~ 16:40 我在人前很HIGH,但漫游只想要me time 20:17 闲来无事的下午,当公园好市民&展开静止对决 25:39 早晨的例行散步,和别人一起走也很好 27:46 从200rmb到5200rmb的citywalk奇人轶事 32:58 週间冷静、週末活起来的台北「小菲律宾区」 37:16 和亲爱的山林NPC一起去找三角点 41:20 四月节目预告时间~~~
每次听到身边有朋友要带爸妈或长辈自助旅行,旁边的人总会帮忙捏把冷汗,毕竟我们听过太多来自子女带长辈出门的抱怨:花钱价值观不同、七早八早起床催行程、移动方式一问再问……但有没有可能,出游这件事情,长辈其实比我们更紧张? 本集,我们访问脸书自助旅游社团“599坐火车漫慢游台湾”的版主刘昭辉,了解如何经营一个年长者友善的自助旅行讨论版,即使是不善于使用手机的“3C幼幼班”也敢大胆发问;以及专门服务乐龄长者的旅行社“瑞旅游”创办人刘邦中,看见旅行社如何关注到年长者出游的需求,哪些又是我们作为年轻人难以觉察和体会的生活细节。 本集你会听到: �社员超过一百万人!“599坐火车慢游台湾”用最友善的方式带长辈开始自助旅游 �带长辈出门的疑问一一来解答:为什么男性长辈比较不喜欢出门,为什么有榻榻米的温泉饭店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 �当年纪渐长,没有旅伴也没关系,“一个人旅行”也可以玩得很开心 欢迎进一步了解本集的受访者,可以搜索Facebook: 599坐火车游台湾:groups/tr599 瑞旅游:60gotourservice 时间轴: 1:32 “599坐火车慢游台湾”如何从朋友间的资讯分享站,成为拥有超过一百万名成员的活跃旅行社团? 5:25 出外靠社友!最详细的出游攻略,搭配社团Logo徽章,出门不免惊 8:20 留言不再有人酸“伸手牌”,有能力的人一起来协助“3C幼幼班” 12:10 以长辈为主,规划旅游的几点注意事项,能玩赶紧出门玩! 15:10 从带团经验观察到越来越多长辈参加旅行社,催生乐龄旅游品牌“瑞旅游” 18:06 旅游体验从出门前就开始!创“旅仆”角色完整了解客人需求 26:54 那些我们不懂长辈旅游习惯,背后都是有原因的 34:22 一个人参加旅行团也没关系!来自超高龄社会的旅游新观念 37:26 一期一会!其实我们都是想为长辈创造美好回忆
脑海中第一个跟画画有关的记忆,是和一群学龄前小孩挤在画室画绵羊……不,好像是在家拿着国语日报,学着当时连载的白蛇传漫画画人脸……还是在幼稚园时第一次用蜡笔呢?那时发现它竟然不会被水彩盖掉,兴奋得彷佛发现了宇宙的祕密…… 不管怎麽样,脑中最初跟画画有关的记忆,都好快乐。但为什麽长大后,却越来越少画画? 我们和ig创作者「Hank在畫圖的路上」的Hank,聊了这个问题。我们先是觉得他一系列在路上画画的影片很有趣,后来又被他聊画画的观点吸引。这集节目,我们好奇提问他在城市行走时,怎麽发现路上的酷东西?而美术班出身的他,曾一度放下画笔,又怎麽重新感受画画的乐趣呢? #本集话题 1、本集节目请边听,边看画/照片 2、想让时间变慢、记忆变深,宜画画 3、那些害怕画、不想画、开始画的心情 #哪里可以找到Hank 欢迎大家在ig追踪 @hankdopaint,上面有很多有趣的影片、街头速写,Hank今年起也有开画画课喔! 时间轴: 00:53 欢迎Hank来到哩哩叩叩~ 01:28 第一个认识Hank的影片:搜集路上的表情 03:07 过去,为升学、为展览、为「画得好」而画画 06:55 垦丁打工换宿一个月,不多想,就画画 11:03 路上有哪些酷东西?边看照片边聊 18:58 要画哪个路人?画过后就一直记得他 21:08 网友回馈:原来我能画,但我过去一直担心…… 28:04 如何拿起画笔:边画画,也边生活 29:09 「Hank在畫圖的路上」的下一步是? #节目中提到的照片和速写(图片提供/Hank在畫圖的路上) #封面底图出处 Photo by Kyoshi Reyes on Unsplash
说到街道名称,大家印象最深的是哪条街?三月的主题是”漫游“,我们首先从那个城市街道的名称开启。 我们阅读了美国作家戴尔德丽·马斯克的《地址的故事》(繁體书名为《門牌下的真相》,英文原版叫做《the address book, what out street addresses reveal about identity, race, wealth, and power》),在作者的文字里,街道名称不再是一个定位的工具,命名的背后,是政治的较量和经济的运行,影响的不仅仅是迷路寻踪的人们,更是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我们。 本期节目你将听到: 1、两岸节目命名的差异与共性 2、街道名称背后的政治含义 3、两岸离谱街道名称大展示 时间轴: 4:40 地址不仅仅是定位,还是社会的准入证 6:50 长辈的认路方式:不记得地名,只看参照物 9:50 各国命名街道的差异:人名、数字和区块法则 12:08 台南路名的规则:历史地理、政治、排列组合 18:36 大陆街道命名:百花齐放 25:30 台湾为什么又这么多大陆地名呢? 30:05 大陆为什么没有领导人名字的街道名字 31:55 街道的经济属性:商品即街道名 34:05 彰化的摸乳巷,为什么会有这个名字? 38:01 屏东的辞职坡,背后有什么典故? 42:01 街道名字的背后,更是一种纪念与诉说
“荷兰”主题月的最后一期,我们坐上时光机,回到数百年前,看看第一批移民是如何来到荷兰,他们如何开启在地生活的。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纪录片导演袁导,他在荷兰拍摄华人移民的故事,通过第二、第三代华人,接触到了第一批华人的故事。 本期节目,你将听到: 1、华人是如何移民到荷兰的? 2、华人在荷兰是如何扎根的? 3、那些隐藏在日常生活里的对华歧视 时间轴: 1:00 袁导在荷兰的生活 1:40 袁导是如何开启拍摄移民故事的? 3:35 第一批华人来到荷兰的地点-鹿特丹 6:25 华人船员,从宁波、上海,到英国,到荷兰 7:40 第一批华人是如何在荷兰生活的? 11:50 华人与荷兰女性的婚姻,被剥夺权利的歧视 17:50 荷兰政府是如何开始意识到中国移民这一群体呢? 21:15 第二批华人在什么背景下来到荷兰的? 26:40 荷兰华人餐厅的特色菜-芭比鹏刚 29:45 第一批华人餐厅与第二批华人餐厅会有竞争吗? 33:45 二代华人的生活现状 42:20 因为我的父母开餐厅,我受到了歧视 45:15 是生日快乐歌,但更是种族歧视 50:08 二代的兴起,为反歧视努力
随着疫情落幕,「移动」再度成为许多人的日常。来到「荷兰」主题月的第三集节目,我们也要带各位听友来场空中旅行,前往荷兰。 在这集节目中,尊尊、咏棋和Felicia大方分享他们在荷兰的生活,我们也抓紧机会抛出各种提问:在荷兰工作真的不用加班吗?如何在美食荒漠中生存?「荷兰特朗普」去年11月赢得大选,大家自己有感受到荷兰社会的「排外」氛围吗?且听尊尊、咏棋和Felicia娓娓道来~ -本集话题- 1、在荷兰工作,能达到work-life balance吗? 2、我眼中的荷兰人:说话直、超级J、又友善、又冷漠 3、荷兰变得排外了?那些不欢迎移民(吗)的N种观察 -节目主图出处-Photo by Noralí Nayla on Unsplash -节目背景音乐出处-Music by Geoff Harvey、UNIVERSFIELD、William_King from Pixabay -时间轴- 01:02 认识尊尊、咏棋,和Felicia,大家为什麽去荷兰? 02:30 荷兰「工时短」是都市传说,还是真的? 08:35 工时和上班地点都弹性,方便遛狗,或顾有缝的门(?) 12:13 但天气好糟——只要出太阳,公园就「长」出一片荷兰人 15:16 麵包夹芝士夹麵包,你能吃几餐? 18:41 荷兰好自由?有人觉得是尊重,有人觉得是冷漠 22:03 荷兰人的「J」属性,成为外国人融入的阻碍? 25:41 极右、排外的PVV赢得国会大选后,在荷的外国人心声是? 31:45 退税优惠减少、语言要求提高,国际生在荷大不易 37:03 为了在荷兰租屋,与学弟跨时区合作找房 38:31 走在阿姆斯特丹的街上,觉得自己格格不入 42:14 未来还会待在荷兰吗?想对游子们说……
在东亚,我们从小有一个明确的方向,那就是考上大学。但冲过终点后,我们好像也就失去了一个目标,人生的很容易陷入迷茫与挣扎。 我们很好奇,如果是换了一个教育系统,结果会不一样吗?如果大学前都是快乐学习,也更早地分流,对于学生而言,会是更好的事情吗?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邀请到了现在正处于荷兰教育系统的倩姐,让她与我们分享,如果生在荷兰,教育会是怎么样展开的呢? 本期节目,我们聊了: 1、U类大学与H类大学的区别是什么? 2、荷兰的义务教育是如何进行的?又是如何对学生进行分流的呢? 3、申请荷兰大学的注意事项 如果你听完节目后,还想找倩姐聊聊,你可以在小红书搜索“宰妮亚”,就可以找到倩姐啦。 时间轴: 4:05 荷兰教育体系:小学毕业后就开始分流了 9:15 U类大学会比H类大学高级吗? 10:12 U类大学和H类大学在找工作时会有差异吗?会被区别对待吗? 11:35 U类大学和H类大学是无法流通的吗? 16:50 荷兰会有第一学历鄙视吗? 19:20 为什么在荷兰,学术与技术工作都是平等的呢? 25:05 在荷兰,社会和家长会期待孩子考公务员吗? 27:55 荷兰的大学生,会清楚自己的方向吗? 33:40 在U类大学和H大学,读媒体专业有什么不同? 38:10 为什么荷兰会是欧洲衡水 40:45 从学术圈,来看荷兰的右转 46:50 荷兰大学认为,你读这个更合适
说到荷兰,大家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印象是什么?本集我们要讨论的是来自荷兰的生活哲学“Niksen”——简单来说就是“放空”,这似乎不是大家对荷兰的直接印象,但其实这项特质也和我们所认识的荷兰息息相关。今年进入尾声了,今年大家都辛苦啦,听我们聊《无所事事之必要》,一起放空一下。 本期你会听到: 除了Niksen,来自各国的放空艺术(腌菜也是放空的一种喔) 荷兰的种种特色是“Niksen”盛行的原因 哩哩叩叩小队的“Niksen”实验与心得 时间轴: 1:07 一个Niksen,可以有各种表述 6:27 很会放空的亲朋好友……几乎没有这样的人 7:50 看着小船来来去去,河边是适合Niksen的地方 10:15 为什么荷兰会产生“Niksen”这样的生活方式?与我们的生活环境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17:38 一周Niksen实验,但又很像社群媒体断舍离实验(哩哩叩叩年末传统?!) 19:16 面对社群媒体成瘾,如何调教(?)肌肉记忆 26:30 似乎已经是Niksen宇宙的Sophie,重新找到为自己唱歌的喜悦 32:12 天气冷冷不想起床正是Niksen好时机——滚滚可爱之术
没想到节目就这么来到第三年。今年我们三人在工作上各自忙碌,但依然会保留周六早上给哩哩叩叩,录节目、讨论主题企划。身边的人听到这个节目三年,都不禁啧啧称奇,我们自己也觉得很奇妙。很感谢今年陪伴我们的听友们,也感谢每位接受访问的受访者们! 本期你会听到: 三人一言难尽却又道尽一切的近况 迷惘的人请回答——现在的你在哪里? 下一年的期待:做想做的题目,持续与听友交流,以及一点情勒 时间轴: 1:54 大家最近过得好吗? 6:08 飞鸟夹胸……喔不对,是Shawn哭了 12:48 迷惘的时候读《耶鲁大学的人生思辩课》,讨论一下彼此现在的位置 26:09 让我们快乐的回忆、沮丧的回忆,以及面对自我及世界的终极愿望 44:17 对于今年做节目的感想,谁是节目大领导?谁是啊我不想做了?谁是情勒宝贝? 1:09:20 想分享给听众们的一段话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