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这一期的拍个片子,新闻,编导,历史,韩语,物理,数字媒体,一所纪录片公司,可以包含多少个专业的员工? 在上周一年一度的高考结束,如今,他(她)们也要在一张高考填报志愿单上,选择自己接下来的人生,我们一些从自我的经历出发,在高考二十年后,开启对专业选择的这件事的新理解,新考量 1 00:51 上学都学了啥?报纸画大样,非线性出点入点的编辑,朝鲜族老师教韩语和量子力学 2 03:12 影视编导:那些怀揣电影梦的人,现在在做什么? 3 07:48 水均益,唐师曾,孕育出一代青年人的记者梦 4 10:54 “选大学不要跨过长江” “导演系是歪门斜道”,那些年选专业的你,有没有听爸妈的话? 5 23:06 经济,计算机,人工智能,历数高考四十年的热门专业变迁史,我们触碰到了怎样的时代变迁? 6 32:12 纪录片公司老板问答time:是什么让你决定招了7个不同专业的人来做纪录片的? 7 38:09 在理科学生的世界里,社恐并不可怕,反而会更容易有一颗干干净净做科研的心 8 43:26 有趣的问题:如果你来培训学纪录片的学生,你会打算怎么开设课程? 9 50:31 如果上天给你再来一次的机会,你会想选择一个别的专业吗,为了未能实现的梦想,还是因为这些年社会带给你的成长? 希望我们的分享能够带给正在选择期的你一些启发,或是共鸣,那将是功德无量……咱们,下次再会!
最近一个叫做MBTI的性格测试突然受到了职场、求学等领域的广泛关注。它是由美国作家伊莎贝尔·布里格斯·迈尔斯(Isabel Briggs Myers)和她的母亲凯瑟琳·库克·布里格斯(Katherine Cook Briggs)共同制定的一种人格类型理论模型。一种自我报告式的人格测评工具,用以衡量和描述人们在获取信息、作出决策、对待生活等方面的心理活动规律和不同的人格类型表现。 MBTI测试尝试分配四个类别:内向(Introversion)或外向(Extroversion)、实感(Sensing)或直觉(Intuition)、思考(Thinking)或情感(Feeling)、判断(Judging)或感知(Perceiving)。 本期节目,我们从MBTI测试的结果开始,分析一下纪录片导演的人格特质。 04:56 性格测试可以作为了解采访对象的切入点吗? 08:07 纪录片导演如何「快速识人」? 20:16 纪录片拍摄也是社恐走出舒适圈的一种尝试 26:28 从电视台辞职,从甲方到乙方,纪录片人的心态变化 30:52 与采访对象瞬息万变的关系,片场大吵一架,然后呢
本期节目我们从中美两个视角来讨论一下这波裁员潮对大家生活的影响。我请到了在美国工作的同学小王来聊聊美国的hiring freese,以及在经济下滑和通货膨胀中不断变化的美国科技公司。国内的两位同事也从他的角度表达了对国内互联网平台的内容业务未来的焦虑和感想。 我们的未来将何去何从?本期播客或许不能为我们提供答案,但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讨论问题。也欢迎有共同想法的朋友来和我们交流。 02:04 美国Hiring freeze (停止招聘现状) 04:05 美国职场没有年龄焦虑? 06:40 国内大厂内容行业现状 vs 35岁的人都去哪了
本期节目,值得庆祝!! 平时灰头土脸、破衣烂衫的纪录片导演们也算是参加了一次纪录片的盛会。也作为对自己多年努力的一点小小回馈,也更加坚定了未来的目标。我们来聊聊这次B站“记录即有光”发布会的所见所感。 02:09 纪录片导演70%都是社恐?现场大型社交尴尬现场 07:32 纪录片春天到来了? 现场B站COO李旎解读,B站内容从娱乐化转向知识分享型 12:15 发布会三板块解读:人间\万象\烟火 13:23 《生活如沸2》先导预告的一点巧思:餐桌上都是好故事 18:01 印象深刻的纪录片之一《我是你的瓷儿》,香也可以拍纪录片? 23:53 洞察:拍纪录片的惯性?每个团队的拍摄题材不会变化太大? 30:30 印象深刻的纪录片之二:萌宠题材《我们是这样长大的》 38:04 B站使用个人简史:追动漫,学知识,网友线下面基 47:09 今日有好物: * 书 《丹下健三:构想战后日本》 简介(from豆瓣)丹下健三(1913-2005),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师之一,1987年第九届普利兹克奖得主。他的建筑作品改写了日本乃至世界都市的景观设计,其理念和实践大大拓宽了建筑设计的范围,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以及人与建筑空间的关系。本书以战后复兴为时间线,梳理丹下颇具代表性的设计作品,并聚焦“丹下学派”的八位建筑师,追踪他们传承与革新的足迹。 * 纪录片《美国工厂》 《美国工厂》是一部 Netflix 原创纪录片,由 Higher Ground Productions 和 Participant Media 出品,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提名并斩获艾美奖®的朱莉娅·赖克特和史蒂文·博格纳尔(《最后一辆车:通用王国的破产》《A Lion in the House》《正观“红色”》)打造。这部广受好评的电影深入研究了后工业时代的俄亥俄州,一位中国亿万富翁在当地一家废弃的通用汽车工厂中开设新工厂,并雇佣了 2000 名美国蓝领工人。随着高科技中国企业与美国工人阶级产生冲突,最初的希望和乐观遭受了挫折。 * B站up主(摄影/器材) NOFACE不是大触
00:39 即时行业观察:观看某视频网站年度发布会有感--纪录片仍然小众? 06:36 看片会:奈飞2019纪录片《街边有食神》 07:19 你吃到过的惊为天人的街头小吃? 07:32 四川醋椒面,咸甜酸辣,欲罢不能 09:57 天津炸卷圈,早餐王者 13:02 台湾卤肉饭,卤肉+大五花,好吃不贵 16:17 在你心中,街头小吃是一种什么文化?大概是和城市之间的关系,和城市之间的交流。 18:13 聊一聊《街头绝味》,也叫《街边有食神》 19:19 我们与这部片子的共鸣:说它是美食纪录片或许有点歧义,因为很多人对这部纪录片的指责就是不够「美食」。它关注的不是旅游攻略里重点标注的「本地人才知道」的街头小吃有多隐秘,也不是这些街头小吃有多少人排队,而是这些路边小吃魅力的「来处」,是亲手制作出这些食物的人和他们的人生。 23:35 印象最深刻的角色? 29:23如何做选题调研?尤其是这种跨国的选题调研?我们是如何拍摄到英国二战轰炸机的? 36:01片中令人疑惑的地方,在每个故事里插入其他的美食?如何在更长的篇幅里安排故事?(一集30分钟,只讲一个人的故事) 39:14 讲述个人的经历时,如何使镜头更丰富? 44:30 今日好物推荐: 书 《尼克松录音带》 大师课学习网站 masterclass.com 拍摄取景app Cadrage PS:大家如果想观看此片,可搜索《街头绝味》。我们在标题中使用《街边有食神》,是觉得这个翻译相对更能代表该片主题。
今天这期节目,我们围绕着奈飞的新片《白钟元醉话人生》来聊一聊如何把美食镜头拍得有食欲,纪录片剪辑中音乐的应用,以及如何与采访对象拉进距离。真实发生的故事就是,刚开始十分生疏的采访对象,在和导演们喝了几天之后,开始吐露心扉,最后甚至不舍得我们走。 导演们的幕后故事会来了,大家准备好瓜子吧。 03:23 奈飞的片子里美食怎么就那么高级且有食欲? 10:53 《白钟元醉话人生》里的访谈为什么略显尴尬? 13:20 《白钟元醉话人生》形式大于内容,嘉宾放不开? 19:18 如何与采访对象拉进距离,酒是个好东西。台湾小哥酒后终于打开自己…… 25:00 不喝酒,但可以拉进距离的办法竟然是吵架? 27:43 采访时的人类观察法
我们制作的《第一餐》在B站上线一个多月了。一部片子在观众看来,心中一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今天我们很勇猛的来挑几条有建设的差评回应一下,也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自己拍片时的确定和不确定性。 03:16 差评一:为什么不拍XX地方的火锅? 03:46 火锅分布南北差异大 06:02 如何找选题?地毯式搜索+尬聊 10:03 导演们的找选题滑铁卢时刻:以为寿司之神降临,其实... 14:48 为什么在台湾拍了一个东北的酸菜白肉火锅? 16:49 差评二:吃法不地道,邪教 17:52 如何理解“地道”?从同仁堂虎骨聊到川菜;天津煎饼果子里竟然加辣条? 21:08 西安肉夹馍里要加青椒吗? 22:00 差评三:文案拉胯 22:12 “平平无奇”引发的血案 26:39 纪录片文案解说与同期声的关系 31:23 完全无解说的纪录片??(Netflix《街头绝味》) 35:18 如何营造早餐氛围感?一种唤醒的感觉:寻找小号手的艰辛 有任何意见,欢迎留言,评论我们都会认真看的。希望这里可以成为一个纪录片爱好者交流的平台!
纪录片导演分享会来了!本月一部新的早餐纪录片《第一餐》在b站上线,我们来聊聊拍摄幕后: 03:01 为了拍早餐,下午睡觉,凌晨起床? 04:30 采访对象他有镜头恐惧症怎么办?如何取得采访对象信任? 06:43 他喝了一瓶白兰地后,终于敢说了... 07:36 为了拍摄走遍全国20个省市! 08:50 新疆吃货们一顿早餐花掉40元! 10:53 导演怪癖:喜欢逛动物园和菜市场! 15:44 接受b站观众们的审视:看到骂自己的弹幕是什么感受? 21:55 美食纪录片也内卷?如何另辟蹊径? 25:53 如果不当乙方,可以拍片自由,我们想拍什么?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