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眼中的大学是什么样子的,又度过了怎样的大学生活呢? 84年前,炮火纷飞的年代,三所中国顶尖的大学曾在云南昆明联合办学,这一次透过徐蓓导演的《西南联大》和《90后》两部纪录片,我们获得了怎样的启迪,聊聊各自的大学生活,感触,思考…… 2:45想做纪录片,需要大学学相关的专业吗? 4:34纪录片导演当年的纪录片课是什么样子的? 13:30除了金字塔尖的几所大学,对普通大学的关注太少了..... 20:39导演们的大学生活体验? 27:50男人经历洗礼的三个途径:当兵,进监狱(当然,我们不鼓励这种方式),上大学 31:40毕业20年,大学真正教会了我什么? 32:30工作以后,觉得当初还不如选一个哲学专业? 37:20社会缺少对专业和院校选择的深度思考
这一期的年度盘点,我们选择了三人心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三件流行事件! 刷着十五秒钟的漠河舞厅-我们已经开始在短视频上消费爱情? 《觉醒年代》热播,国人的信仰还在吗? 元宇宙—要不要在虚拟空间里拍纪录片? 1:50 我很想把《漠河舞厅》拍成一部纪录片,但这件事不可能做到…… 6:05 刷了很多的短视频,我们聊聊短期快乐与深层快乐? 8:52 漠河,一个因舞厅而火的中国最北方城市 10:34 其实在柳爽的身上,我看到了他与纪录片从业者的某种共鸣! 12:37 《觉醒年代》这部红色历史正剧,是如何获得诸多90后的拥趸的呢? 14:30 90后的后浪心中还有对国家的信仰吗?发现我在出国后,听到China这个词时总会莫名的激动 22:27 划时代的“元宇宙”要来了,纪录片导演们要不要瑟瑟发抖? 31:38 在2022的又老一岁之前,再来听听导演们的最后一句叨叨叨吧! 这期节目是2021年最后一期节目了,在平安夜的这一天跟大家见面,想要在这里祝大家新年的一年平平安安,健康快乐,记得时常回来收听我们的节目哦!
2022年的第一期,最近发生了不少大事情,天津爆发了奥密克戎疫情,瓜瓜也到了对疫情躺平的西雅图读书 居家隔离中的三个人,读起小时候的语文书,这一期,我们来聊聊记忆里,那些印象深刻的课文,以及语文书,带给我们的意义和启迪...... 1:13 奥密克戎之下:幽默的天津,躺平的美国 3:53 老大不小的人,为啥翻起小学的语文书? 6:00 中学时照本宣科的语文老师,讲到《榆钱饭》时,竟也不禁动了情 8:35 《端午的鸭蛋》—让我们摘抄了很多遍的汪曾祺散文,是好在哪里? 12:30 从读书到工作,从厦门到法国,每一次都在获得对《我的叔叔于勒》的新的体悟 17:17 《羚羊木雕》里,送出去的礼物,又给要了回来 20:08读《精彩极了,糟糕透了》,我开始更清醒的看待观众的评价 25:49 父亲送他去读大学的车站里,才一下子懂了《背影》 27:30 把“语文书”的主题拍成纪录片?我们的确很想去做! 听完这期播客,有没有一篇课文也浮现在你脑海里,想要与我们一起分享,欢迎在留言区告诉我们!
本期节目,我们来聊一聊2019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影片《美国工厂》。上升期的中国资本家遭遇衰落期的美国蓝领工人,这里会有故事,关于资本主义、全球化、文化交融或更多。 01:18 美国工厂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美国工厂》关于中国“玻璃大王”、亿万富翁曹德旺于2014年在美国中西部俄亥俄州代顿(Dayton)区域莫里恩市(Moraine)开设“福耀”玻璃厂制造汽车用玻璃,雇佣两千多名当地员工(不少为以前关闭的“通用”汽车工厂工人)。 其间劳资关系由兴奋乐观转至对立矛盾,不仅有中、美思维方式、管理方格差异与误解,更有试图组织工会的工人与管理层的角 06:05 对于现实冲突类题材的纪录片,我们有很多遗憾 国内关注城市、工厂变迁的片子比较少 20年前关注矿难的片子:王宝强《盲井》((2002年) 09:18 美国人如何理解中国人的「风水」与「佛教」 11:48 当美国人来中国工厂参观晨起操练、企业年会,他们竟然哭了? 15:51 自我售卖是一种能力? 24:23 955与996 28:17 人类的命运是共通的 赖克特说《美国工厂》的结尾令人不安,它不是那种人们看完会起立欢呼的电影。全世界无产者早已没有联合的可能,资本和资本家却张开“全球化”的翅膀顺畅地流动游走逐利。有人说:资本将人变成机器,等机器成熟了再抛弃人。
1 1:19冬奥开在家门口,相比于夏奥会,国人有着怎样的特殊心态? 2 7:05不唯金牌论的冬奥?是我们更自信了! 3 10:28 “斯坦福” “两金一银” “18岁”,我很崇拜谷爱凌,但不是一定要成为她 4 12:00 詹天佑,谷爱凌……从晚清的赴美留学幼童开始,中美融合教育一直在创造着传说 5 15:55 为何习惯于把谷爱凌和全红婵进行对比?我们看到了中产阶级和底层人民共有的焦虑。 6 19:40 一片叫好的冬奥开幕式中,我删掉了写好的朋友圈:对中国传统文化家底的展现,还远远不够 7 24:56 滑雪烧钱?带动了中国万亿的冰雪产业,是宠物经济的两倍多! 8 28:46 冬奥相关纪录片推荐:《幕后》&《绝妙降落》
01:17 英国爱丁堡和约克:哈利波特、周杰伦婚礼与中世纪哥特风 04:54 德国1元买城堡? 10:01 古建筑新利用:欧洲的菜市场 11:38 西班牙菜市场:街头文化盛行 英国诺丁山市集:君子之交淡如水 17:58 饮食:英国除了早餐一无所有 21:02 法国人:英国饮食就不是给人吃的 24:44 英国极佳饮食体验-唐人街的一碗牛肉面 30:59巴塞罗那吃生蚝
1 在英国逛街——不是一件适合社恐的事情 1:22 2 英国人的绅士,法国人的浪漫,德国人的严谨:对不同国民性格的认知,是刻板印象,还是确有其事 4:24 3中国人有国民性格吗?会做生意的温州人,让意大利时尚之都的皮革产业谈虎色变5:50 4当内卷的我们,看到五点前下班的欧洲人:这是钱赚够了,还是文化观念上的差异 18:00 5伦敦大英博物馆的门口,中国人开的肉夹馍店铺挤满了人 20:20 6 环保到骨子里的欧洲人,外卖员骑自行车送外卖,首相骑车去上班 27:35 7巴黎北站的治安差:拍完片后等车的我们,差点被假装同性恋的两个人抢劫39:40 8关于欧洲,我们推荐两部片子:《城市中心的菜市场》&《至暗时刻》43:05
00:39 撺个局,来一场选题之间的一场厮杀,我们的一次新尝试! 1:20 想跟此刻正在用手机的你聊聊,我们是否正在偷偷的进行着一场从现实世界向虚拟空间的大迁移? 13:12 内卷,麻木,无意义感,生活美学会成为那个让我们走出此地的窄门吗? 24:15 城市的一片高歌猛进中,我们选择回看乡村,脚下的这片土地曾如何塑造了我们的文化与生命 39:12 城市容不下肉体,故乡留不下灵魂,在外内卷的年轻人们,你找到自己的安心小窝了吗? 54:43 “一饭定情”,街头流浪的动物们,不一定纯种,不一定呆萌,不一定乖巧,不一定可爱,但却更需要爱 1:03:05 说着伤感文学的稚嫩初中生,焕发第二春的老年人,“年龄”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1:15:43 道路千万条,其实你不一定知道,每条路的故事 你会不会也有些想法,是一直想拍成纪录片的?或者在听过我们探讨的话题后,有任何想说的,都欢迎留言给我们,说不定你的想法,就会成为下次开会,各位导演们讨论的重要话题!
根据泽平宏观和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 2021 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报告显示,2020年,流出北京的人才前十去向地,上海排第二, 2020 年,流入上海的人才前十来源地,北京排名第一,占 9.2% 。 从北京搬到上海,是不少传媒或影视行业的发展路径。北京给了我们什么?上海又给了我们什么?如果你的生命曾和这两座城市交汇过,那么我们一起聊聊看。 03:31 上海疫情思考 08:35 北京落户制度是大家离开的一大原因 09:54 古代历史,经济南移动以及配给制 11:04 中国互联网人才南移 12:09 上海北京谈事风格不同,B站称我们为甲方? 27:20 北京是个人才黑洞?上海周围互利互惠? 31:44 北京传媒产业链分布 40:25 90后的城市归属感
今天这期,我们要搞点事情,进入四月份,各大院校公布拟录取名单,2022年的考研也进入尾声,伴随着大厂裁员,就业岗位紧缩,457万的考研人数,飞涨的分数线……内卷这个词用在考研之上,或许已是再合适不过了 考研失败,出国…..我们公司几位曾参与过考研,或多或少有些独特经历的小伙伴们,抢了三位导演的麦,也想在这里跟你聊聊,我们的考研之路,以及我们为何,进入了纪录片的行业: 01:25 一个985院校的物理系学生,决定去考新闻的研究生 03:07 进入大学要选专业,可除了语数外和数理化还有啥? 04:36 问我为啥要读研?事情的发生,就像小学毕业就要读初中一样自然 06:11 历史专业的学霸,也会被差了两分的考研政治挡在门外 09:08 考研,或许是二本学生最后一次弥补遗憾,读名校的机会? 9:35 想要留在学校里再学几年?不是只有读研才能继续学习,也不是读研结束后,就不需要再学习了 10:43 和父母battle了那么多年,有过妥协,却也更坚定了我的电影梦 16:45 学历史不是一定要做老师,我不愿意在被规训后,又去做规训别人的工作 18:53 离开被资本裹挟的教辅机构,转行做纪录片的一年,是我重新释放自我的过程 22:35 为什么从电影向纪录片行业转变:当我再创作不出如生活一般真实的电影台词时,我决定离开 36:15 中考,高考,考研,像一个网子一般筛掉身边的一群群人 37:58 读书无用论,什么叫有用? 41:50 被疫情偷走的这三年,有的是400分成为了常态,也有人连考了四次也不敢放弃 47:41 如果再给你几年前的你选择一次的机会,你还会选择考研吗?我想会的…… 感谢您的收听,考研之路,或许并非是万事顺遂,但终必是成长和无悔,如果有任何想说的,也非常欢迎您留言给我们。
本期节目我邀请了在留学时一起聊纪录片的同学小羊。作为一位纪录片爱好者,小羊的一些困惑可能比较具有代表性:对这个行业充满好奇,但是在边缘疯狂试探。真的要把纪录片作为毕业后的职业追求吗?如果要的话,用一种什么方式软着陆,和自己的亮点/兴趣所在更好的结合呢? 问题从纪录片行业的最佳切入姿势,纪录片的投放难度,如何冷启动自己的个人纪录账号,到自己拍摄纪录片过程中自我否定的心路历程。 录完这期节目之后,我们也有一个新灵感。想在听众中征集对于行业有感悟,有困惑,有独特经历的纪录片爱好者,ask us anything,来节目里面基!如有兴趣,可以发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期待与你相遇!
大家好,欢迎来到这一期的拍个片子! 疫情,火锅,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它们变成了格格不入的两个词。疫情代表着的隔离,封锁,冷清,安全距离,与火锅所代表的亲近,热烈,炙热沸腾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这个新冠时代里,我们要去拍一部名字叫做《生活如沸2》的纪录片,记录下关于24家火锅店的故事。在一片“难”字中,是该直面疫情的冰冷,还是用影像给人心以纯粹的安慰,这是属于纪录片人的挣扎…… 1 00:50 生活如沸总导演,执行导演,策划,跟您说说疫情这段时间里,我们拍片的感悟 2 03:40职业拍美食的你,最喜欢吃谁家的火锅:汕头牛肉,贵州干锅,重庆四桌 3 07:35扛起三脚架,走遍乐山整条街,我们找不到一家食客多的店铺 4 11:16 疫情给纪录片人提出的新课题:是要呈现现实,还是尽量给人们一点美好生活的盼望 5 15:56不想再让观众听到坏消息,但疫情的影响,我们无法回避 6 20:52苏州藏书羊肉:没法拍出它最本真的状态,我们选择了放弃 7 22:30 蛇火锅,竹鼠火锅,对野生动物的忌惮,使他们伴随疫情的发生而消失 8 25:50待到山花烂漫时,放下安全距离,不畏气溶胶传播,火锅不妨成为我们对相聚一刻的意象与盼望 9 28:58 涮火锅,烤烧烤,对食物持续加热状态的喜爱,是刻在基因里的东西 10 31:00 疫情情况下,大家看美食纪录片是多了还是少了?我们有B站数据 11 32:05总导演:停车上厕所的路上,偶遇一家火锅店,都会想想能不能拍 如果听完我们的播客,您有任何想说的,也很欢迎您留言给我们,我们下期再见!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