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ghtly Open 163|装逼没问题,但要有知识体系的装逼

Slightly Open

《好好生活》系列第二期:从咖啡爱好者到产区探险家——兆子的风味人生 核心内容 00:36-05:53开场与嘉宾介绍 兆子身份:假咖啡师/真咖啡猎人、前ICC烘焙师、越野跑冠军 与Slightly Open的缘分:Coco的跑步搭子,亮马河咖啡品鉴启蒙者 05:53-13:46 咖啡入坑史 转折点:2018年北京咖啡展买豆被坑,开启全球寻豆之路 学习逻辑:先喝1000杯再谈理论,“干就完了”哲学 金句:“装逼可以,但要有知识支撑”——@13:16 13:46-28:38 咖啡知识趣谈 手冲流派:日式深烘vs北欧极浅烘,中国年轻消费群体崛起 购买渠道:KTT快团团“飞机豆”(国际代购)成新趋势 ️避坑提示:国内烘焙商良莠不齐,推荐参考世界TOP50榜单 28:38-35:32 产区探险故事 云南宝藏:保山歪脑踹猫庄园(有机种植/牛油果阿芙佳朵) 金句:“在产区5块钱喝手冲,还能吃走地鸡!”@34:55 ️人文温度:牛津学霸庄主弃高薪睡帐篷种咖啡,卢旺达女性咖啡计划 51:00-01:03:20 好好生活哲学 正事新定义:薇薇“压缩工作时间”、Coco“滋养即正事”、兆子“开心即正事” 扎心反问:“为什么小时候觉得吃饭不是正事?”@51:30 必听金句 “你都没有喝到一千个杯,你怎么说懂咖啡?” — 兆子 @07:30 “听到最后有彩蛋!庄园里能喝咖啡花茶和咖啡蜜” — 兆子 @35:19 “装逼没问题,但要有知识体系的装逼” — 兆子 @13:16 “当滋养自己的事,才是人生的正事” — Coco @56:57 延伸推荐 本期书籍:《咖啡寻豆师手册》(中国咖啡从业者必读) 咖啡店:北京Grid Coffee(产区故事化营销典范) 听众福利 截止7/20日20点前,评论区点赞TOP3送嘉宾亲选的「云南瑰夏果皮茶」,搭配蜂蜜冷萃风味最佳!

77分钟
1k+
6天前

Slightly Open 164|薇薇五十,不知天命

Slightly Open

一段讲给朋友和SO听众们的话 五十岁这个数字,听起来有点吓人。 “知天命”的年纪——听上去就像我应该明白了什么、放下了什么。 但说实话,我没有。 还是那个 “每天集中火力干完工作,然后就赶紧玩”的人。 如果说人生是一场剧,那剧本到底是谁写的? 我们是不是都困在某种设定里、某个轨道上, 到了某个年纪,就越来越默认和接受这些设定? 过去几年,我的生日过得都挺不一样。 去年,独自一人在斐济苏瓦,对着浩瀚的太平洋, 接过一位东北大哥递来的海龟长寿面,那一刻特别想念北京、想念你们。 前年和朋友们在一个小酒馆,那晚从头到尾都在“努力破冰”, 结果Faye最后总结了一句: “你这是把一个 i 人一辈子建起来的冰,一晚上全给人破完了!” 最近特别着迷那种“在一个事儿上特别上头、投入很深”的人, SO“好好生活“系列里,就遇见了好多这样的人。 对我来说,Slightly Open 是一个这样的事。一个“一点不挣钱但特别上头”,值得把自己投入进去、认真耗费的事。 一种奢侈又美好的自由。 大概这就是我对“知天命”的态度吧: 做一个始终保持好奇心的人 一个连接者 在世间漫游 不急着知道人生下一个答案。 愿大家都在不设限的人生剧本里, slightly open的同时,深深投入,认真耗费。 带着局限,带着爱。 薇薇五十,宛若新生! 爱你们! �时间轴 01:06|薇薇50,不知天命 薇薇:“50岁听着挺吓人,但是到自己身上完全无感。本来准备了一篇命题小作文,觉得都知天命了,得给大家分享点什么。然后有很多不懂和对未来的不确定,“并没活成一个大明白。” 03:07|声势浩大的生日派对,失声+湿身 40度高温下,40多个好朋友齐聚Y Spanish Table露台,写小作文、分享歌单。Dress code是一件穿了很久,很舒服的衣服。那天晚上热哭了,苦了穿漂亮针织的小伙伴。薇薇:“我看到自己希望那一晚每个来的人都开心,甚至比我自己开心还重要。” 12:03|薇薇的“天命三点”:人生是轨道,也是旷野 据说领导都喜欢说三点。于是薇薇“硬凹天命三点”:①人生虽有设定剧本,但你可以决定如何完成这场演出;②时间是有重量的,回看36岁喝大在发小家拍的“裸照”,哇靠得亏当时拍了!③依然不知“天命”,但看见自己是一个“连接者”,最high把八杆子打不着的人放在一起产生连接。 18:29|Coco的祝福:我们走在“行而不怨”的路上 Coco:共度的生日,共有的裙子与回忆。友情不仅是雨天递过一把伞,也是陪TA一起淋雨。如果不是薇薇,不会爱上越野跑、不会去学帆船,也不会认识经济学家AI科学家。她让我的世界变得更大了。 24:24|老柴的祝福:薇薇五十,宛若新生 柴:“我本以为三十多岁后不会再有深度友情,薇薇打破了我对人生的固有设定。”她是见过最多世面,却有最没见过世面”的人,“生命要过得更好,其实是需要一些破坏者的,薇薇是一个这样的破坏者,居然让我的价值观松掉了一块”。 35:26|i人区的意外收获:大家是真的被连接了 老柴自愿组织“i人区”,意外收获满满反馈:“我们其实是在被拯救,在被一个持续发光的人温柔照亮。” 43:30|漫游者观察:着迷那些在一件事上投入很深的人 薇薇:作为一个世间漫游者,总是怀着好奇心,想去探索新的东西,特容易兴奋但也很发散。然而SO有很多嘉宾,“在一个事儿上特别上头、投入很深”,特别着迷那种状态.。“选择在什么样的事情上付出时间,它shape了我们生命的形状。 44:27|从四十岁黑山的fancy生日,到五十岁和朋友们欢聚北京桑拿天的露台 薇薇:“太喜欢现在这个做自己而舒展的状态了,不再需要向世界证明什么。” 46:49|天命到底是找到的?被告知的?还是涌现的? 三人展开哲学层面的探讨,Coco提到“天命是一种涌现”,柴说“天命可能是对自己局限性的臣服”,薇薇回应“用一种无限游戏的精神,去玩一个看似有限的人生剧本”。 01:00:35| 如何看待岁月中的失去, 这些失去又让我们得到了什么? 从容貌、体力、滤镜的消失谈起,三人也都分享了随着年龄增长带来的礼物:接纳、自洽、战略性思维,以及心性的宽阔。 01:12:05|60岁会是什么样?不急着知道答案 不急于知道人生下一个答案。愿大家都在不设限的人生剧本里, 深深投入,认真耗费。带着局限,带着爱。 �本期书影音推荐 � 网易云音乐歌单「薇薇五十,不知天命」:由嘉宾们精选推荐,每首歌都有温度与故事。 � 《F1》:被赞“没有刻意演绎衰老”,

76分钟
1k+
6天前

Slightly Open 165|谁先享受世界?E人还是I人,J人还是P人?

Slightly Open

本期话题是一次MBTI语境下很P人式的“突发灵感”:原定的方向被临时推翻,我们顺着当天的即兴感悟——“谁先享受世界?”——随性开麦。这一期,我们试着把 MBTI 的 E人与I人, J人与P人, 两重区分线,单独拎出来聊能量来源、聊计划执念、聊边界内耗与快乐主权。和我们开始这一期很临时,很随性,依然非常诚恳的生活样本展现吧。谁先享受世界呢?不论你是E人还是I人,J人还是P人,希望你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因为想更同步地和大家分享薇薇的“五十不知天命”,我们把录制于6月30日的这一期延迟播出了——这里还是祝你们2025年下半年,继续你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拥抱自己,拥抱这个世界! � 核心内容 00:00 – 05:18 提前预警,这是很P的一期哦 · 原提纲被秒改:P 人的“灵光” vs J 人的“背叛感” · 孙书恒脱口秀段子引爆灵感:E 人 push、I 人崩溃 05:18 – 36:45 MBTI维度①:E vs I ·聊聊我们各自的能量来源吧:社交碰撞 vs 独处回血 ·Belle神评蔻蔻:"妈妈,你做半天计划有啥用呢?" ·属于I人跑步、阅读、独处——柴的神之描述竹子拔节式顿悟:对于I人来说,他竹子拔节式的成长,突然顿悟的时刻都是在独处的时候去产生的。 36:45 – 52:55 MBTI维度②:J vs P 各自欢喜各自愁 ·蔻蔻、柴计划J党的秩序感 vs薇薇的 随性P党P的惊喜感 ·薇薇的P人户外冲动的惨痛记忆:乌孙古道暴雪无准备 = P 人灾难现场 ·柴表格狂魔的幸福点在“归位”瞬间 ·虽然你们已经知道了,但是让我们再感受下柴的I 人的社交恐惧:30+ 人生日派对 = 噪音洪流 ·蔻蔻的工作信息秒回困境 vs 刻意延迟回复练习 52:55 – 1:02:42 我们在捍卫自己享受世界的快乐,和自己界定的成长 · P人薇薇新鲜感成瘾:挖掘机/卡车/帆船课下一站去哪? ·以及她的创业角色反思:失去朋友 vs 失去自己;“我觉得就很多事情,包括我自己的角色并不是卷出来的。” ·蔻蔻:我更喜欢那种持久的规划以后,真正的抵达。 1:02:42 – 1:09:17 收尾:享受我们自己定义的世界 ·了解自己 → 选择场景 → 主动守护快乐 · 2025年下半年目标:先快乐,再出发 �️ / � 本期提到的作品 ·• 电影《完美的日子》Perfect Days (2023, Wim Wenders) ·•《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第二季》孙书恒亮相表演 ·• 展览 “奥赛遇见浦东” — 浦东美术馆(高更 / 雷诺阿 / 梵高等) � 听众互动 在评论区留言:和我们说说你的 MBTI 类型 和你『先享受世界』的小瞬间吧。

70分钟
1k+
6天前

Slightly Open 166|在算法推荐的家居爆款外,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居心地

Slightly Open

Slightly Open挖了很久的“向内探索”,聊了身份、关系、成长与疗愈,但有时候,聊得太深,也会觉得疲惫。于是我们想回到生活本身:吃一顿饭,泡一杯茶,坐下来发个呆。“好好生活系列”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心情下开始的。我们想去找那些身上特别有“活人味”的人——他们懂得怎么煮一锅汤、怎么摆一张桌、怎么把日子过得有点意思。不是为了效率,不是为了成功,就是为了“活着”,好好地、慢慢地、真切地。他们用自己的方式选择如何度过时光,也把“美”变成日常可以抵达的状态。 这些人可能是茶人、厨人、做陶的、插花的、也可能只是懂得傍晚什么时候最适合晒太阳。我们不一定会问他们人生观,但我们会问他们,怎么炒一盘好吃的菜,怎么选一张舒服的椅子。 这一期我们与家具内容人姜波拉对谈。我们聊了家具风格、家具内容师的区分、家具趋势等;当然也提到了很多好用的家具好物。两个多时的对谈满满的干货,分享购买渠道时波拉延展出的各种内容更是大量知识疯狂输入。就让我们一起听听这期聊了什么吧。 时间轴 01:20|波拉的自我介绍、最近在忙什么、认为的“好好生活”是什么 11:02|Coco家对于家具风格非常明确,Coco对于家具审美的变迁是什么 17:05|我们在社交厨房里自己的情绪该怎么安放 20:05|家具这个事很抽象?波拉的到来让“T”人狂喜 24:11|室内设计师在空白的空间中,为居住者提供装修设计的理念;波拉的职业与室内设计师的区分是什么 32:01|“什么才算好好生活?” 46:35|波拉从专业角度说说进来薇薇家,对薇薇家家具有什么感受 55:58|波拉从几个方面分析家具有什么差异比较大的趋势?波拉从几个方面分析 1:09:19|家里面百分百呈现了自己吗?有多少呈现了自己 1:13:10|波拉看过上百个家,今年印象最深的人家的案例 1:22:24|安利了很久的一部电影《隔壁房间》 1:27:10|如果我们是在出租房内居住,我们如何来优化我们的居住?有几点做了效果会非常明显 1:33:49|最近在家里感受到的几件好好生活的事情或者小变化 1:43:26|波拉推荐几件压箱底的家居好 1:48:32|有哪些杂志、账号去买这些家居好物 1:56:46|波拉的抽奖环节 本期电影、展览推荐: 《隔壁房间》 Herman Miller 《藏书·家》 波拉提到的: 1.杂志/书/设计师: 《popeye》 《beams home》 《apartamento》 Colin King 书:《ARRANGING THING》 Axel Vervoordt IG账号:https://www.instagram.com/axelvervoordt/ 书:《Axel Vervoordt: Wabi Inspirations 》 2. 家具: 罗马帘 图片来自 一闪一闪LiGHTSPOT Lumina(灯) 图片来自 Vincent Van Duysen usm(柜子) 以下4张图片均来自 姜波拉 走廊系统架 大漆方桌 水泥砖 做桌腿 3. 电影: 《2001太空漫游》 《单身男子》 4. 奖品: 1.DIY贴纸,家具拼贴 2. Mirror Stool - DIY 凳子材料包,内含安装说明书 本期思考:你的家中哪样家具对你来说最重要?于你而言有什么故事呢?

121分钟
99+
6天前

Slightly Open 167|在索马里过另一种人生

Slightly Open

这期我们请来薇薇在斐济认识的朋友静怡,一起聊聊她人道主义粮食援助工作的真实经历。从一天打几百个电话发粮的索马里,到暴雨闷热与交织的南太斐济,她经历了战区人道主义救援现场的残酷与岛国生活的沉闷孤绝,也经历了内心的存在主义追问:选择这份工作是为了什么?真的有当初认为的价值与意义吗?她清楚地知道自己为什么出发——“做这个工作,不能没有亲眼见过人道救援现场”。面对这个世界的复杂性,她对意义感的笃定来自于相信“比不做要好。” 选择最难的地方,是为了不再站在局外说话,是为了确认自己的交付是真实的。 �时间轴: 02:26| 开场:静怡是薇薇在斐济结识的朋友,她的名言:“I write shit fast” 03:20| 静怡介绍:现任职某联合国人道主义救援机构驻斐济的南太平洋办公室,曾在索马里工作一年,负责筹款,给捐助方做reporting的工作 04:28|在随时有可能被流弹击中的摩加迪沙工作是怎样的一种体验?办公室的墙上挂着殉职的联合国同事。为什么发粮食是一个如此危险的工作? 09:16|坐装甲车上下班、住在集装箱宿舍,出屋要穿防弹衣的日子 11:38|一个联合国的Duty Station是否艰苦,除了安全,也看这个地方是不是非常难以抵达 15:30|人道主义救援现场:一手发粮食一手化缘。“最高记录一个月中要为780万人提供粮食援助,超过这个国家一半的人口。”“我非加班不可,因为关乎人命。” 18:14|为什么选择去索马里?“来都来了,做这个工作不能没有亲眼见过人道救援现场。” 我不是唯一一个这么想的人,很多同事有共同的信念感。 20:34|之前在咨询公司工作;“好像就是为了活着,但活着又是为了什么。” 24:51|每天打几百个电话监测粮食发放的情况,最难的部分不是条件艰苦,而是工作的复杂性和与之而来的巨量协调。 26:32|一直在极度高压的环境下的人会怎样? 32:00|“我们是联合国里的cowboy, 手脚粘泥。” 31:36|初到摩加迪沙的印象:“这辈子没有见过这么破的机场。” 37:39|在高压状态下一年增重40斤。“好像活着也不需要那么多东西。” 01:06:16|索马里两分钟历史:一切极致地缘冲突带来的深重苦难与绝望的缩影 49:41|世界是复杂的:a failing state和国际人道主义援助带来的悖论 55:27|当地的年轻人怎么看未来?苦难地方的人对世界的看法过于成熟。 01:01:00|发粮食是一个复杂供应链系统。写报告这个工作环节背后的意义? 1:04:10|知道万事万物发生的原因。所有表面的荒谬都有其背后的原因。 1:10:17|一个人道主义工作者对人生意义感的反思:“比不做要好。” 1:10:17|你是否都经历过人生使命感的危机?使命是“如何使你这条命。” 1:15:28|小伙伴们各自人生意义的卡顿与自我追问 1:27:11|结尾快问快答: —你对世界和生命的看法有发生变化吗? —经历濒死体验的时候你想到什么? —2025年最快乐的瞬间? —6岁前最深的记忆? —生命中有没有什么遗憾,是你偶尔会想起的? —作为一个INTJ,你做过的主动失控的事情是什么? �本期书籍推荐: 《战争、枪炮、与选票》 �本期思考: 你是否想去“改变世界”?你是否遭遇过人生的意义危机?

106分钟
99+
6天前

Slightly Open 168|“怕输”和“想赢”到底有啥不一样?

Slightly Open

这期由老柴、薇薇、Coco我们三个一起讨论一下关于想赢和怕输,有关系与输赢的选择及个人竞争心态探讨,竞争心理的自我认知与变化过程,重大挑战中的恐惧应对与心理转变,保守型人格的怕输心理分析与自我限制等等内容。节目开头提出薇薇和Coco都是想赢派,老柴介于二者之间;而后就此分派都各自举了自己的例子。到底想赢和怕输之间深切的关系有哪些,让我们这期展开来讲讲。 一、核心内容 01:06|大家是想赢派还是怕输派? 想赢 = 主动扩张的驱动力;怕输 = 对代价与后果的敏感(防线)。 02:29|薇薇代表性“想赢”的海南皮划艇事件 体育与竞技类场域最易激活“想赢”。 参赛前先评估“赛道匹配度”和“胜率预期”,把冲劲放在匹配的场域。 05:28|“怕输就会紧张,但是想赢就不会”——一回事吗? 上场前的“紧张”是生理反应;“怕输”是自我评价可能被击穿的预期。 12:16|试过那种“豁出去”的感觉,想赢就拼了! 老柴:这几年更“稳”,背后是风险管理与对损失的敏感。 13:24|Coco 和薇薇的好胜强度差异 薇薇更显性“要赢”;Coco 更在意把战场缩到胜率更高。 显性想赢 vs 策略性想赢——前者更冲刺,后者更配置。 21:15|哪一次“输”最痛?失恋/高考 薇薇:考场少输,情感常输——投入未获反馈更痛。 Coco:高考失利带来数年暗淡与身份撕裂感。 “输的刻度 = 投入 × 公开度”;越被“宣布为比赛”的事件,创伤越深。 22:47|为何后来“输感”变弱? 步入社会后坐标系变多,输赢不再是单一维度。 观念转换:从“一场总决赛”到“多条赛道并行”。 25:34|好胜心的好处与代价 当胜率不足,过强的想赢反而降低“体验感”。 好处:想赢逼迫学习与成长——“赢的能力与边界可以练习”。 32:03|“第一名不是我的不开心,是有毒性的” 老柴的“第二名魔咒”让想赢与怕输纠缠在一起,形成早期评价焦虑。 45:23|想赢→诡辩?赢了小局输了大盘 金句:“赢了一个小局,可能输了更大的盘。” 方法:从“算输赢”转为“算概率与资源配置”。 48:31|亲密关系里你在赢什么? 反思:当场域从“赛场”变“关系场”,赢道理可能输连接。 目标重设:亲密里应以理解/修复为目标,而非积分。 57:07|如何建立健康的输赢观 建议:允许自己想赢,也允许自己不输;最好不要“怕输”。人生是动态调配“盐与水”。 实践:把“失败”当作反馈数据;区分『我想赢』和『别人期待我赢』。 二、延伸推荐 邓亚萍《心力》——“怕输会紧张,想赢不会”的比赛心态讨论。 陈奕迅《玩》——“病床上也想要赢”的极端好胜心。 三、听众互动 在评论区分享:① 你最近一次被“想赢”推动跨出的那一步;② 你如何把“怕输”转化为“允许试错”的勇气;③ 你在哪个场域选择了“关系>输赢”。

66分钟
1k+
6天前

Slightly Open 169|从斯坦福到武当山,在不同的世界里找同一个答案

Slightly Open

好像现代社会的年轻人都有些迷茫,而一门作为普遍认为“高知”的斯坦福毕业的90后,选择“裸辞”去武当山修行,背后是什么原因?在一门的成长路径中,有哪些经历是帮忙塑造了她整个人的,又有哪些经历是决定了她的人生走向的?本期节目集齐了70、80和90后,作为“不同时代的人”,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个命题:当一个人持续抛弃社会预设的「正确答案」,TA或许反而更接近生命的真相。希望能给正在听节目的大家一些启发。 一门的全网账号:@一门的一天 时间轴: 00:00:48 SO作为少有的柴“捡”来的嘉宾,一门对自己的认知是“开心的、认真活着的人” 00:03:17从斯坦福毕业的精英武当山修行,拒绝标签 00:05:32 用三个词来形容一门,分别从薇薇、一门自己、一门父母的角度 00:09:09 一门的成长经历。从新加坡到美国,从“只写好的”到开始“分享挣扎”,从All Birds到Maia Active 00:19:03 大家是什么时候有自己是大人的感觉,对“成为大人”的标准是什么——羞耻感?高跟鞋?自己生活?——其实成长为大人只是一瞬间的事,没有缓冲期 00:24:33 不依靠自己的学历背景,一门是怎么靠实力做出成绩的 00:33:30 一门觉得泡泡骚手机壳在中国做得成功的核心因素——让所有人开心 00:36:34 斯坦福的两年对一门来说像个容器,不同于泡泡骚的两年作为“职场的容器”让一门好好感受自己、与自己相处;斯坦福更像为一门兜底,让一门能够不顾外在的看法,好好做自己想做的事 00:37:49 斯坦福的教育理念:Just be yourself。给了一门和薇薇很大的支持 00:46:20 斯坦福商学院著名项目:Touchy Feely——让海平面降低,露出底下的冰山,开始接纳自己、接纳他人。找到爱自己和爱他人的方式 56:04 一门选择去武当山修行的原因。武当山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01:06:39 老柴经典快问快答:2025最开心的事,如果能实现一个愿望这个愿望会是什么,六岁前一个印象深刻的瞬间,最糟糕的记忆,觉得过不去的坎的瞬间,做过的最大胆的事,被夸赞过的词里最喜欢的一个,最大的成就 01:36:22 70/80后和年轻一代对于人生价值观的不同之处在哪 01:43:27 一门的这份自主性和独立性,既有90后时代的印记,也是她自己选择和塑造的自己 (片尾有小彩蛋~) 本期书籍推荐: 新加坡电影《小孩不笨》 《麦田里的守望者》 本期思考: 你觉得自己“成为大人”了吗?你觉得自己身上有”时代的印记“吗? 最后附上一门的笑:

107分钟
1k+
6天前

Slightly Open 170|中二的大暄哥:那些别人不告诉你的人生真相

Slightly Open

如果把“真善美”请到门外,我们还能如何诚实地描述人性与成长?Slightly Open一向偏爱把赤诚与本真摆到台面上——在这一期里,我们和@中二的大暄哥把“暗黑力量”摊开讨论:主角感的退场与回归、嫉妒/不满/愤怒如何被驯化为动能、颜值与权力的真实作用,以及“谁来决定时尚”。我们不粉饰,也不自我攻击,只是尽量把复杂的人放回复杂里讲清楚。 “中二的大暄哥”是谁?咱们偷下他一下他小红书的介绍:“争议解决艺术大师 / 中二之魂燃烧虎/Problem Solver / 北京大学魔兽战队四代目/师圈守望先锋顶尖C位 / 虎诉boss”。大暄哥毕业于北京大学,目前在一家律师事务所担任管理合伙人, b站、小红书、抖音、小宇宙、微博ID同名,欢迎大家去follow。 在这期冲击力的对话中,我们和大暄哥聊了聊他的人生底色“中二”——一种坚信自己是人生主角,并拥有打怪升级信念的强大生命力。这期节目我们把很多别人未曾和你聊过的人生道理都拿出来聊了聊——如果你也曾困惑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或在某个深夜感受过生命力的衰弱与摇摆,希望这期节目能为你带来被“中二”照耀到的力量。 本期时间轴亮点 【00:02:32】 相识缘起与期待——Coco与大暄哥的“播客→视频→线下”三连相识路径,行云流水的相熟因为“真诚直给”的底色。 【00:13:41】“做自己”是最高策略——“你装三期行,你装300多期也确实有点累。“ 【00:17:44】 大暄哥的人生底色——“中二”,坚信自己是主角: “觉得自己能成就什么,并且相信于此”。 【00:26:50】关于主角感复杂化的延展讨论——薇薇说:主角不一定站在最前,而是把人凝聚起来的“connector”。柴的体感——主角感下降也许源于心力下滑。 【00:36:49】大暄哥定义“Dark Force”:成功的驱动力来自一股向上的力量,但这股力量并不完全光明,它包含“妒忌的成分,有不满的成分,有愤怒的成分” 。 【00:36:49】当“真善美”流于表面,就解释不了复杂世界。“世界的本质并不总是真善美,这话题值得直面。”相信“底层的真善美”,而非“表层的真善美”。这是让真善美“走开”的大暄哥的“底层真善美观”。 【00:43:19】“饥饿基因”的驱动力: 从“明尼苏达饥饿实验”中的看见——自己就像那些基因被改变的人,始终带有一种无法满足的“饥饿感”。“饥饿感,就是你已经吃了很多了,那你就觉得还是饿,这就很吓人。” 【01:00:48】少有人提及的男性的困境:“留给男性价值切换体系的空间不大,我一旦切换之后,我可能会失去everything。” 【01:25:23】 “男性的这种颜值的红利是巨大的,甚至是指数级别的。” 【01:50:39】返场话题:谁来决定时尚?行业权力链被大众平权打散,话语权重构,让我们聊聊 “美的权力学”。约定返场,“谁决定时尚?” 本期提及 电影:《浪浪山的那个小妖怪》,以及电影系列《星球大战》 (Star Wars)。 社会实验:“明尼苏达饥饿实验” (The Minnesota Starvation Experiment)。 本期思考 你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故事?你是主角吗?你内心的“中二”之火还在燃烧吗? 驱动你前进的“Dark Force”是什么?你如何看待和利用自己内心的嫉妒、愤怒或不甘? 你如何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是任其消耗自己,还是有办法将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你是否感受过社会对你所属的性别所设定的“枷锁”?它在何种程度上也成为了你的“武器”? 如果现在让你为自己的人生打分(满分100),你会打多少分?为什么? 欢迎关注: Slightly Open|由薇薇、Coco(@Wang蔻蔻)和老柴共同主持 我们在这里持续分享我们的成长、困惑、观察与感受 也欢迎关注我们在小红书的同名账号!

114分钟
8k+
6天前

Slightly Open 171|越野跑让我们快乐

Slightly Open

Slightly Open挖了很久的“向内探索”,聊了身份、关系、成长与疗愈,但有时候,聊得太深,也会觉得疲惫。于是我们想回到生活本身:吃一顿饭,泡一杯茶,坐下来发个呆。 “好好生活系列”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心情下开始的。我们想去找那些身上特别有“活人味”的人——他们懂得怎么煮一锅汤、怎么摆一张桌、怎么把日子过得有点意思。不是为了效率,不是为了成功,就是为了“活着”,好好地、慢慢地、真切地。他们用自己的方式选择如何度过时光,也把“美”变成日常可以抵达的状态。 这些人可能是茶人、厨人、做陶的、插花的、也可能只是懂得傍晚什么时候最适合晒太阳。我们不一定会问他们人生观,但我们会问他们,怎么炒一盘好吃的菜,怎么选一张舒服的椅子。 这一期,我们邀请了身边越野跑的重度爱好者,也是“好好生活系列”第二期咖啡主题的嘉宾兆子,跟大家聊聊越野跑。我们四个都是不同程度的越野跑爱好者和体验者,老柴刚尝试了10km首野,Coco解锁了自己的首个30km,薇薇带着玩的心情颇挑战了很多知名赛事后,发觉自己爱的更多是和朋友在一起,而兆子则将这项爱好,精进到了业余赛冠军的水平。这期节目恰巧从四个人的角度,跟想要尝试和了解越野跑的朋友,分享这项运动。希望越野跑,也能成为我们好好生活的一个切角,一个快乐的选择。 (兆子的冠军时刻) 本期时间轴 01:18 谁是兆子? 01:52 关于越野跑:什么时候开始越野跑?跑过的最长距离?目前的阶段 04:11 Coco入坑越野跑,跟兆子非常有缘分;薇薇是反着的经历,出道即巅峰 10:47 人们在痴迷越野跑时到底在痴迷什么 23:00 兆子怎么既能云淡风轻又能夺冠的 23:50 越野跑和路跑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29:28 现在有路跑的人逐渐爱上越野跑的趋势吗,都是什么人在跑越野跑 34:01 大家印象最深的一次越野跑经历 1:00:35 跑步过程中最喜欢那个部分?拍照片,补给,完成了上坡路 1:06:13 越野跑一定要有敬畏之心,不要挑战自己能力之外的目标 1:09:30 大家接下来对于越野跑的计划是什么 1:14:10 福利问题1:给想要进阶的选手一点建议 1:16:25福利问题2:会用到哪些装备,还有最有帮助的装备是哪些 1:29:42抽奖环节:我们带来了岳下的帽子、羊毛袜、和备受喜欢的方巾! 本期思考:你有什么难忘的越野跑经历吗?入坑越野跑的契机是什么呢?

92分钟
99+
6天前

Slightly Open 172|如果给宇宙递一张纸条,你想说什么?

Slightly Open

这期节目,我们在黑胶的陪伴下在宇宙第一咖啡馆“留声咖啡”,和主理人霍霍一起聊聊黑胶、咖啡与“好好生活”里不可或缺的有声和无声的时刻。 从百年前的留声机到今天复兴的黑胶唱片,从咖啡馆的“禁止说话”小条,到朋友间二十年的青春回忆,我们重新审视“声音”和“器物”如何在快节奏的城市里制造出一个小小的避风港。 在“稀碎”的职业路径之外,霍霍选择了“自由而无用”的黑胶生意,而这背后,藏着一种“下行时代的美”。 如果给宇宙递一张纸条,你想说什么? 时间轴 00:43|外场开场:三位主播与霍霍在几十台留声机之间开始对话,复古旋律唤醒记忆。 02:38|空间的诞生:为什么要做一个“感谢您不说话”的i人咖啡馆?从黑胶复兴到“如果给宇宙递一张纸条,你想说什么?” 09:06|咖啡体验:“重度用户”点评咖啡豆选择与冲煮手法,氛围和空间布局带来“安静的陪伴感”。 10:34|老友视角:Coco回忆与霍霍20多年的友情,从夜骑到黑胶,音乐贯穿其生命路径。 14:48|i人还是艺人?:霍霍自认“职场艺人”,但在伙伴眼中其实是典型的“i人”——内心丰富却在外场消耗。 17:48|咖啡馆难题:音乐音量多大合适?椅子要不要对坐?沙发能不能太舒服?“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日常烦恼。 24:17|音乐的私人时间:霍霍分享黑胶听歌习惯,薇薇和Coco反思“随着年龄增长,听音乐的时间越来越少”。 33:00|黑胶的情绪价值:为什么数字音乐便利,但依旧有人追寻实体唱片?霍霍:仪式感就是提升情绪价值的方式。 34:50|实体的力量:从CD音箱到黑胶唱片,柴谈“实体器物”带来的真实感,与经济下行时代的“实体复兴”。 43:52|灵魂拷问:霍霍自述“稀碎”大厂经历与开馆选择,如何在稀碎与细碎之间找到“好”的定义? 49:21|小与大:柴反思自己从迷恋“大”到选择“小”的心路,宁愿做小而热爱的事,而不是“整一个大的”。 52:00|下行时代的美:自由而无用,脚踏实地的“一亩三分地”,或许才是下行时代的生活答案。 01:17:39|快问快答:如果给这个世界递一张纸条,你会写什么? 01:27:30|福利环节:点赞前三享受店内售卖东西七折。 本期书影音推荐 村上春树随笔中关于音乐的章节(聆听的仪式感) 黑胶唱片《维瓦尔第·四季》(1970年版日本赠礼) 本期思考 在一个“声音过载”的时代,你有多久没有跟自己呆着,安静地地听过一首完整的音乐? 分享生命中那些无言的时刻

91分钟
99+
6天前

Slightly Open 173|那些年我们上过的课 (SO x飘飘)

Slightly Open

成年以后,“上课”不再是应试教育下的规训,而是变成了一种兴趣投资、身份实验,甚至是中产焦虑的出口。我们开始自愿花钱走进各色课堂,花时间、花精力、花感情,去体验那些带有“人生意义”的课程:从帆船、考古、咖啡、清酒、化妆、自由潜、演讲到捆绑……这些课程,到底是深度的自我探索?还是“高级焦虑”的一种缓解? 这一期,我们和返场嘉宾大飘飘一起,从“你上过最奇怪的一门课是什么”聊起,一路聊到那些上着上着你自己成了“老师”的课程。哪门课带来了命运的转折?哪门课让你当场破防?还有那种上到一半就想跑路的课…… 这期是一次关于自主学习的回望,也是一场关于自我认知的追问。 时间轴: 00:00|大飘回归!“小飘”进阶为“大飘飘” 薇薇:“飘既是我们的老师,也是一起上课的搭子”。这期聊聊我们上过的课,和上课的我们。 01:49|我们都上过哪些奇怪又好玩的课? Coco梳理出自己的“课程分类法”:从自由潜、帆船到清酒、插花、钢琴、化妆,连清酒都认真上课。薇薇感慨:“这些课的学费,有一半我都陪你花了。” 03:30|上课“成瘾”的背后,是不是从不爱学习的反差人生? 飘:“我是成绩最差、天天逃课的那个。”结果现在最爱上课,还成了老师。真正改变他的,是心理学。 04:30|心理学:从应试的“二级证书”到疗愈性的深度学习 “我选了超个人心理学这个流派,它尊重人的完整性,也尊重个体的独特。”还有德国的性课程、美国的人类性学,让她大开眼界。 06:10|“用身体当教具”之后,我才知道自己还做不到 薇薇听完直呼:“不能把自己当教具。” 飘则强调,BDSM的课程并不只是猎奇,而是一种心理治疗的方式。 09:00|舞动课程:肢体是面镜子,照出对自我的误解 “我一直以为自己很放得开,结果第一个练习我就想钻地缝。”身体的羞耻感,原来根深蒂固。 12:00|知识有了,接下来是体悟 “心理学已经学得差不多了,18年之后我开始找‘体悟’。”课程也从左脑的学习走向右脑的感受。 14:40|带着羞耻去练习,才是对“自恋性格”的觉察 “我们习惯用大脑学习,其实身体练习才是真正照见念头和评判的过程。” 16:40|Coco:“现代舞让我开始学会‘坍塌’” 从配合到抵抗,再到放下羞耻,“我终于可以不优雅地满地打滚。” 19:40|“那些没上完的课,才最让我念念不忘” Coco回忆起现代舞课,一直没能坚持下来,但念念不忘那种坍塌与松动的身体感受。 21:30|哪些课是“没啥用但有转变”的? 薇薇说:“很多课在实用主义视角下看没用,但上完你真的变了。”她提到即兴喜剧带来的松弛和自我接纳。 23:00|“也有那种交了钱就想走的课” 三人坦言都有上过“特别出戏”的课,比如老师自己状态不在线、团体氛围不舒服——大飘说:“那个场域就是不对。” 24:45|其实没必要每门课都变成输出 大飘:“我们太习惯立刻产出,变现、做讲座……但有些课,是为了自己活着。”也反思“把自己上成老师”的现象。 26:20|如果给你无限时间和金钱,你还会上什么课? 薇薇:“我想上‘丧尸学’!《行尸走肉》的跨学科课程;”Coco:想学表演和现代诗朗读;大飘:系统性学佛法。 28:35|“成年人的学习,更像一种身份的练习” 三人总结:这些课带来的,也许不是技能,而是关于“我是谁”的思考,是成人世界里重建身份、抵抗内卷的一种方式。 29:40|有些课,值得一上再上 Coco说她反复回到现代舞,因为身体的松动是一个“慢得很真实”的过程。薇薇也分享自己在科学探索类课程中“上瘾般”的沉浸感。 30:30|“有些课我上不完,但我愿意一直上” 大飘说有些课你永远不会成为“专家”,但它就像种子一样埋在你身体里,影响你看世界的方式。 32:00|课堂是人生的隐喻:不断学习、失败、再试 薇薇:“也许我们不是在上课,我们是在练习以自己不熟悉的方式活着。”课堂是一个练习场,是认错和调整的安全空间。 33:20|上课也是对抗无聊与空虚的方式 “当你不知道自己是谁、要去哪的时候,上课给你一种明确的行动感。” 35:00|成年人的“学”不是为了“会”,而是为了“动” 不一定非要成为某个技能的专家,而是让身体、情绪、思维先动起来。 36:40| “我想当个会朗读诗的漂亮姐姐” Coco:表演、朗诵这些课,是她自我身份的一种实践,哪怕从未拿来谋生。 38:00|课程如何成为人生的拐点? 大飘:“我觉得我就是在某几门课上,被重塑了。”不是内容重塑,而是“我是谁”被重新理解。 40:00|三人各自的“课程关键词” 薇薇:好奇与探险;Coco:感官与体验;大飘:身心整合与疗愈。 42:00|“真正重要的课,未必记得老师是谁” 但你永远记得那节课上的转变、当下的热泪、那个被看见的瞬间。 43:30|最后的回望:学习是持续的告别,也是重启 三人以“我们都还在路上”为结尾,为这一期课堂回顾画上句号,也为未来埋下伏笔。 金句: ·当我对这个知识有结构性的认知以后我就一通百通了 ·后来我发现就是我不想错过这个事让我人生费了很多的力气 ·上课的意义对你来说特别是这个人生阶段就像不像给这个种子来浇灌一些阳光雨露 ·我一直是一个特别相信用过、懂得的人 本期书影音推荐: ·《超个人心理学》张宝蕊 ·《八周正念之旅 The Meaningful Way Workbook》 本期思考: 你上过的“课”,是否曾帮你真正认识自己? 有没有哪门课带来意想不到的人生转折? 本期彩蛋: 飘飘上过的课:1v1 咨询可以私信,@吴征大飘飘 的小红书账号 虽然会学到一些知识。但是更感兴趣的是体悟。不在自己大脑思维意识范围内的,能让自己扩容,让潜意识意识化的课,向内深深的扎根,练习内在的稳定性,把知识内化成生活的一部分。喜欢跟心法相关的课。 超个人心理学 性爱辅导师 人类性学 Ciis summer school 催眠课 舞动课 zavika老师 金惟纯老师 心理学的各种课 正念课 教练技术 拿到证书:二级心理咨询师,生殖健康咨询师,颂钵疗愈师,超个人心理学咨询师 其他类课: Swing课 林曦的书法国画 站桩 中医 艺考培训表演课 临终关怀培训 冲浪 高盛和清华办的emba 佛学的课 健身课 小提琴 化妆课

85分钟
99+
6天前

Slightly Open 174|慢生活:是理想的日子,还是遥望幻觉

Slightly Open

当快节奏、高压力的都市生活几乎将我们耗尽,一种名为“慢生活”的理想,正通过社交媒体悄然占领我们的视野。从濑户内海的艺术小岛,到国内社交平台上的“回乡博主”,逃离似乎成了一种充满诱惑的选择。但这究竟是真实的解脱之道,还是一场叶公好龙式的自我幻觉?为什么我们一边向往,一边又被无形的锁链牢牢困在原地? 这一期,我们仨从各自的疲惫与困惑出发,进行了一场关于“逃离与留下”的漫谈。我们贪恋的城市“丰富性”是什么?阻碍我们迈出那一步的,是现实的账单,还是内心的欲望?当“慢”不仅是一种地理迁移,更是一种心态选择时,我们该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 时间轴: 01:04 | 本期话题缘起:当主播们都“忙到飞起”,薇薇在濑户内海的“慢生活”体验引发了关于“逃离”的思考。 06:06 | 三种不同的“城市坐标”:Coco从未想过离开,薇薇在“一半一半”中撕扯,而老柴是最具“逃离”潜质的思考者。 06:56 | 我们为什么离不开大城市?驱动力之一是“丰富性”。 10:00 | “卷”的本质是什么?老柴剖析“内卷”——并非勤奋,而是“所有人站起来看电影”式的无效努力。 17:15 | 薇薇的纠结:既贪恋城市的丰富与社交,又厌恶身不由己的忙碌。如果财务自由,大家会做怎样的选择呢? 22:18 | 那些真正离开的人后来怎么样了?虽然真实的样本不多,也是有从北京、到上海,再到厦门的栖息,“数字游民”的快意。 30:33 | 阻碍我们离开的到底是什么?除了老人就医、子女教育等现实问题,更深层的是对“可能性”的依赖和对未知的恐惧。 33:10| “可能性”的新解:乡村生活真的意味着可能性减少吗?交通便利、互联网发展正在打破城乡的绝对壁垒。 41:42 | 一个真实存在20年的“慢生活”样本:Coco舅舅在怀柔荷塘20年的生活。 “向内求”与“向外求”,你怎么选。 50:04 | “慢生活”不只在远方:幸福是“平衡”,是对时间的掌控感,是明确“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00:55:33 | 城乡变迁的宏观视角:从“乡土中国”到“城市化”,再到如今出现的“逆城市化”苗头,社会趋势如何影响个人选择? 01:07:06| 终极拷问:我们讨论的不是快与慢,而是如何安放我们的“欲望”。所谓“慢生活”,本质上是对主流成功学欲望的一次重塑和校准。 01:18:06 | 你想过“青史留名”吗?一个有趣的分岔讨论,关于我们从何时开始与自己的“平凡”和解。 金句: 如果一个人要快乐,他一定需要丰富性吗? 作为一个很平凡的人,我真正成熟起来发现自己其实很平凡 最近把我们互相说的话换一换,我们换成说今天你平衡了吗?……我们要的幸福是不是应该是一种平衡的幸福? 本期思考: 你所向往的“慢生活”,是一种地理上的迁移,还是一种心理上的平衡? 此刻,什么才是你内心最真实的需求和欲望?

89分钟
99+
6天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