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舆情管理变得更加复杂,舆情颗粒度变小,日益碎片化、原子化,管理不佳就会呈非线性发展,导致不可预测的后果。 公共媒体与自媒体虽然是两大阵营,但彼此的界限变得模糊,网络社交媒体兼具公共媒体和自媒体属性,其舆情管理日益凸显出重要性。 根据传播学的基本原理,舆情在传播过程中会“变形”、“演化”,会偏离事实的本来面目;舆情是对所发生事件的“再现”或“表达”,但是基本不是事实的本身。舆情信息已经无关事件的真相或真伪,是自媒体时代最显著的特征。 医美机构或医生个人,如果对舆情走势不加管理,一旦失控,就有可能在既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情理法的情况下导致舆情灾难,如同溃于蚁穴的千里之堤,倒塌的不仅仅是短期业绩,还有更宝贵的品牌资产和IP资产。 小红书、美团点评、微博、新氧等网络社交平台,是舆情信息中消费者自述的最大来源地,也是医美机构口碑建设的重要阵地,正向、积极、赞誉的舆情评价,会对品牌产生正向作用,形成口碑。反之,负面、不良、批评、否定的舆情信息,则会产生超强的品牌传播负效应。 根据新闻传播学的研究,负面消息的传播(与真相无关)效应(传播量、触达率、转载率)是正面信息的3倍以上,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是典型的弱传播效应。医美网络社交平台舆情管理水平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负面舆情的引导和处理。
这本来是公司内部高管们交流用的文字,后来一想,干脆发表出来,供所有同行们参考,只有大家一起努力,才能形成气候,与人与已都是有利的。 疫情之后,由于医美行业合规化的要求,让我们面临空前的挑战,成本重构是最重要的一项,我专门发文讨论过这个问题。 应该说,本文涉及的对象,不仅仅是连锁化的公司,单体机构同样有相应的解决方案。 医美机构已经来到不能不精打细算的年代。曾经的大开大阖不管用了,大营销带动大流水,不管挣不挣钱,只要流水够多,总有升单获利的机会,这是上一个时代的素描;那个时候,人们用经营农贸市场的方式经营医美。 有一个词叫“开源节流”,谁都知道,但是能做到的不多。老板们盯着大宗产品或高净值设备,他们往往忽略低值易耗品中隐藏的利润。 从集采中抠出来的利润,积少成多,哪怕只有一个点,也可能给机构带来长期的增值。现在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开始留意到这个问题。 集采比较容易做到的是低值易耗品,比较困难的是高值器械或产品,比如注射针剂。 既然医美机构的利润率已经要精算到小数点后面三位数了,那么医美连锁集团采购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粗略计算,集团采购可以获得额外2%以上、最高可达5%的附加利润率。这是在医美机构普遍利润低于10%(大多数处于5%-7%)水平的特别艰苦的时期,犹如久旱逢甘霖的好办法。 集团采购是医疗服务行业的世界性策略,我国的医保“带量采购”就是一种特别的集团采购。医美行业虽然还没有出现具有与上游供货商有足够议价能力的大品牌,但是医美连锁机构的集团采购和泛集团采购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 本文分析医美连锁机构集团采购对利润增加、发挥连锁优势的原因和现状;提供连锁机构实施集团采购的一般策略和方法;参照国际上泛化的医疗集团采购的一些方式和策略,给医美行业同仁们提供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的新思路。 对于没有加入连锁集团的单体机构,也能从中找到解决方案。
数字化(Digitizing),来源于信号处理的模/数转换,指的是将模拟信号采样后,编码成数字信号的过程。比如手机里的陀螺仪输出的是模拟信号,但是手机处理的是数字信号,中间就经过了数字化过程;用手机拍照片,影像传感器采集的也是模拟信号,但是手机存储和处理的是经过数字化后的信息。模拟信号是连续的,好像一根长长的绳子;数字信号是离散的,就好像绳子上的一个个结。数字信号经过科学采样后(奈奎斯特采样定理),每个数字信号周期只需要采集两次就可以保留模拟信号的所有信息,这样就可以用数字化处理技术来应付现实世界几乎所有可测量的数据了。数字化对于数据处理、储存和传播至关重要,因为它“可以让所有种类、所有类型的数据在相同的格式下混合传输。”不同于在传输过程中会受损的模拟格式,数字格式在理论上可以无限传输而没有任何损失,也因此成为世界上许多组织保存信息的方式。 医美数字化主要是营销和管理数字化,属于一种广义的数字化。
水有两个临界点,一个是零度,另一个是100度。在一个大气压下,低于零度的时候,变成冰;高于100度的时候,变成水蒸气。 坚硬的金属也有临界点,一般称之为熔点,温度高于熔点,金属便会熔化,区别是熔点不同,它也是区分不同种类金属的标准之一。金属也有沸点,炼钢炉里沸腾的铁水就是铁到了沸点的结果。 人的体温的临界点有两个,一个是35°,另一个是37.2°,低于前者便会失温,高于后者就是发烧,体温在两者之间,是健康态。人体的失温临界点或发烧临界点被突破的时候,虽然说进入了另一种非健康状态,但是仍然存在渐进的过程。 人的情绪也有临界点,例如喜极而泣、乐极生悲、勃然大怒及情绪失控,都是在形容情绪超过了临界点之后的状态。人的精神状态一旦突破了临界点,便有可能失去理智,要么精神崩溃,要么精神失常。 在经济学中,临界点的目标指向允许不确定因素向不利方向变化的极限值。例如价格战中的降价,当价格下降到一定指标,内部收效率刚好等于行业基准收益率,这个值就是降价的临界点。当不确定因素的变化达到一定比例时,经济效果的评价指标从可行变为不可行。 医美机构经营有盈亏平衡点,这个临界点还分成现金盈亏平衡点和财务盈亏平衡点;在临界点两侧是两个世界。当然除了临界点的现实状态,还要看趋势,通过趋势预测,知道什么时候可以越过临界点,这样才能进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临界点意味着质的变化,它作为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的标志点,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人们掌握了某种状态的临界点,也就掌握了某种变化的规律。
2022年9月10日,是中秋节和教师节。在消费医疗领域,发生了一件不大却影响深远的事,口腔种植牙将实行“全流程费用治理”。中央人民政府网站发表了来源自医保局网站的《国家医疗保障局关于开展口腔种植医疗服务收费和耗材价格专项治理的通知》的政策解读文章。
2022年9月15日,《中国消费者报》发表署名公众号文章,题目是:中消协点评医美领域五大霸王条款。文章开头就说:9月15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不公平格式条款点评系列之四,邀请中消协律师团律师对消费者反映强烈的医疗美容领域五大不公平格式条款进行点评。
人常说家丑不能外扬,但是今天我们要自曝家丑,这也是联合利格董事会成员的一致意见第一部分宣判。 俗话说,离地三尺有神明, 2022 年 1 月 26 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上海首尔利格医疗美容医院前员工倒卖客户信息案作出终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判决书中说, 2020 年4月起,被告人新某新为牟利,利用其在首尔利格担任网络客服、为顾客提供咨询服务等便利条件,获取了包含电话、医美意向等在内的顾客信息,并私自将上述信息提供给上海某某有限公司运营的医美汇网络平台,由平台再将信息派发给与平台合作的其他医美机构招揽顾客。辛某新在顾客成功消费后获取医美会给予消费额一定比例的佣金返利。 经查,辛某新在医美汇平台已代理身份,共发布顾客信息 6, 000 余条,其中达成消费项目的共计 55 条,新模型非法获利共计人民币 37.9 万余元。 2021 年3月5日,被告人辛某新被民警抓获。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法院认为,被告人辛某新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将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提供给他人,情节特别严重,其行为已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最后的判决结果是对被告人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处有期徒刑四年,罚金人民币 40 万元,退出的违法所得 15 万元予以没收,不足部分继续予以追缴。 到此,联合利格集团成立近十年来,首起员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倒卖客户数据案落下帷幕。 到了 2022 年8月底,本案在医美圈里有了小范围的传播,他对联合利戈来说是一件家丑,不但遭受了损失,也暴露了管理的诸多漏洞,同时也让顾客对我们的信息安全管理水平产生了相当的不信任。同时他也揭示出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的另一张面孔,没有信息,买卖就没有行业的奇葩内卷。这个案件需要总结反思,自责、追责的地方很多。
本文是《医美三方服务的定位与合理性探讨》一文的姊妹篇。 医美渠道本应该是第三方服务的一种,但是由于医美机构获客的需求,以及医疗机构自身行为规范的约束,表现出来的状态是获客能力不如生活美容一类渠道那么强大;医美渠道所谓强大的获客及粘客能力主要源于极致的贴身服务与对医美效果的无底线承诺,或许是无知者无畏,在金钱的诱惑下,诱客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它们慢慢的早已不再是第三方了,而是绝对的第一方。医美机构之间的内卷,逐渐的,集体让出了话语权。
许多从事医美第三方服务的机构或个人,至今也搞不太清楚自己的定位,到底是居间服务、代理服务还是信息服务?有些情况,是在这三者之间摇摆,或兼而有之。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将医美客户弄到医美机构去消费,然后拿到一定比例的佣金即可,怎么定位或定性,似乎也没有人在乎。 大体的情况是这样的,医美三方服务经历了个人代理或者居间撮合、渠道代理或者居间撮合,发展为通过互联网信息服务的形式,逐渐适应需求,演变成为目前规模可观的医美互联网三方转诊服务,然而,这庞大的队伍,却一直面临着身份定位、业务定性、发展方向不确定的问题。 考虑到欧美等发达国家对涉及医疗的居间服务收费管理极其严格,甚至将医疗居间费用直接定性为商业贿赂,在我国也出现相关的意见,对医疗居间抽佣的做法定性为商业贿赂。所以,只要一天没能给医美三方的服务定性,其发展前途便具有不确定性,甚至带有让人不安的“原罪”属性。
医美业可能会成为下一个教培业吗?这是个医美业同仁普遍关心的问题。一轮接一轮地清理整顿,没完没了的负面消息,一个比一个大的瓜,医美业的声名狼藉,确实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个行业的确是鱼龙混杂,规范的有不少,坏到极致的也大有人在,一只老鼠坏一锅汤的情况,完全有可能出现,也就是说,照这样发展下去,医美业成为下一个覆灭的教培业,完全有这个可能。
第十一届上海整形美容论坛,公布了2021年度整形美容十大进展,《社交媒体改变整形外科医生行为》排名第一! 我想,被改变的应该是所有美容医生,而非仅仅是整形外科医生。没有机会看到研究成果,只是受这个题目的启发,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不少人在问:有朝一日,再生类产品真的能和填充类产品平分天下吗? 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三国演义》里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的时候,这句话不知道算是铁口断还是乌鸦嘴。说它是铁口断,曹操真的预言了刘备跟老曹家争天下;说是乌鸦嘴吧,最后天下尽归司马家,被别人给取代了。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标题是《中国注射医美或将进入“再生时代”》,那是一年半以前的事,老实说那个时候很兴奋,基于有限的认知和资讯,误以为再生类产品与填充类产品平分秋色的时候可能到了,因为在很短的时间内有4款以上的“再生类”产品获批上市;加上东亚地区医美业对消费者教育的足够充分,童颜针、少女针这类名字早已耳熟能详。我和金雪坤先生两个人都觉得,再生时代或将来临。 但是一年半的时间过去了,当初的美好憧憬并未如期而至,臆想中轰轰烈烈的场景尚未出现。尽管几家再生类产品已经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似乎仍然在小众市场里徘徊。 随着认知的深入,以及对这类产品的进一步了解,看来市场的划分,并不像当初设想的那么简单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