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反驳型人格”,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心理学或精神病学中的标准诊断术语,在《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出版)和《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中均无此分类。它应该是在社会行为学领域,对一类以频繁反驳、对抗性互动为核心特征的行为模式的概括性描述,其行为表现与某些特定人格障碍存在重叠,需结合严重程度和功能影响综合判断。有意思的是,这类人在医美就医者中比较常见。
郑州那位身着官衣的卫监大哥,已经是大网红了。 过十万的转评赞、跨平台的大出圈、官媒的纷纷转发,热度空前。引发这一切的是“郑州疾控卫监小姐姐”自媒体号发的一段视频,把“黄金微针”和“超声炮”再度推上行业热搜。那位官员在视频的末尾给定了性:医美机构编故事坑蒙拐骗。
西贝被罗永浩的一条微博,炸麻了。“预制菜”一时成为全网热词。9月10日,罗永浩吐槽说:“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 就这么一句话,惹急了西贝的老板贾国龙,公开叫板罗永浩,要死磕到底。于是,一场自媒体的轩然大波就此掀开,这次群众几乎一边倒地选择了罗永浩。
那几个男模跳舞的视频让医美人很上头。这种“擦边营销”现象,说明了什么?
2025年8月6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发布了《市场监督管理投诉举报处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以牟利为目的的投诉举报的限制措施进一步收紧。
许多人都有过上百度看病的经历。怀疑自己得病的人比真得病的人多出不知道多少倍。大量的医患纠纷源于网络信息的偏差。这些现象,都指向一个新的病:网络疑病症。
当一个平均利润率不足10%的行业,面对新增的6%增值税时,会发生什么? 其实没什么。它的意义或许不在税本身,而在于成本结构的透明化。 2025年8月11日,国家税务总局网站发布《增值税实施条例(征求意见稿)》,正式将全部医美机构单独从增值税减免优惠名单中删除。尽管这么做极不公平。 2026年1月1日开始,医美业正式进入全税时代。但是否意味着以医美为代表的消费医疗被正式承认为单独的医疗产业类别,尚不明确,但似乎朝那个方向又前进了一步;是否意味着所有消费型医疗都将进入全税时代?尚不可知。 只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这一点上解释起来有难度。
一位57岁的妇产科主任,一位在职业生涯中获得过“最美医师”、“优秀妇产科医师”等多项殊荣的“送子观音”,却选择以跳楼的方式,对抗网络暴力和线下威胁,只留下一纸“为我正名”的遗书。这一发生在周口的悲剧,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当下医疗环境里令人不安的诸多横断面。
央视又曝光了水光针。 主持人一口一个“水光针”地叫着,说有医美机构违规注射了械二的“水光针”,称之为新型医美陷阱,所以“水光针”必将是亟须整顿的重灾区。
2010年发布的《面部移植心理评估国际指南》新增了一个条款:“必须评估患者对潜在‘自我认知断裂’的心理承受力”。这种评估对医美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从2025年的下半年开始,医美业处在价值链重构的关键窗口期,正经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代洗礼。真正的机会属于那些能够在混沌中建立确定性,在短期利益与长期价值之间找到平衡的参与者。
2025年6月中旬,国家医保局发布了《美容整形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消息还上了央视。 表面看,这是规范医美项目命名的技术性文件,但其背后却意味深长。因为它可能重塑整个医美行业的游戏规则。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