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偏见到仇恨》:面对网络戾气,除了保持沉默还能做些什么?

轻刀快马

温和而坚定地,热爱并且捍卫自己的生活方式。 本周跟大家分享的这本书是《从偏见到仇恨》(The Science of Hate),作者是英国的犯罪学教授马修·威廉斯。 作为一名关注仇恨犯罪超过20年的研究者,本书的作者引用了来自脑科学、神经科学、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社会政策等等不同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最终告诉我们说—— 我们无法找到一颗神奇的银色子弹(Silver Bullet)去解释甚至消除仇恨:无论是大脑的杏仁核与前额叶皮层, 还是童年时候的成长环境与原生家庭,无论是贫困、失业、酗酒、疾病所导致的个人困境,还是社交媒体的过滤气泡和信息茧房所导致的观点极化,都不能单一地解释偏见和仇恨,更不能指望通过某种算法模型去预测甚至干预下一次仇恨犯罪行为。 在我看来,理解偏见与仇恨,并不意味着,要把某一个极端个案的行为上升到某一个群体,也不意味着,我们试图为某些极端行为寻找一个合理化的解释。 相反,只有在理解了偏见和仇恨发生机制的前提下,我们才有可能找到自我在这样一个时代的位置,我们才有可能回答,我们究竟应该何以自处,又如何与他人相处。 【片尾BGM】 大地的孩子-罗大佑 【时间轴】 06:11 第一个问题:那些仇恨犯罪的人是否都是一些生物学意义上的“怪人”?他们的大脑皮层是否与“一般人”不同?我们是否有可能通过脑神经科学解释仇恨? 过去几十年里,随着医学扫描新技术的发展,科学界的共识十分明确:在生命之初,没有人的大脑中被预先装载了偏见或仇恨。我们的大脑似乎倾向于区分“我们”和“他们”,但“我们”和“他们”是谁,是后天习得的,而且并非一成不变的。 大脑图像虽然告诉我们仇恨可能与神经系统有关,却无法向我们说明扫描仪之外的情况——它无法告诉我们哪些个体、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可能施加影响,让我们建立那些区分“我们”和“他们”的范畴。 19:19 第二个问题:“偏见”到底从哪里来?如果说偏见是后天建构的结果,对于成年人而言,偏见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 一旦区分内外群体后,即使群体间的差异微乎其微,或者说毫无意义,和外群体(“他们”)相比,我们依然会给到自己所属的内群体(“我们”)更大的奖励。 我们都有着相同的心理机制——倾向于把人进行分类,并会自动偏向于更像自己的人——如果我们不能有意识地进行调整,这就可能会成为产生偏见和仇恨的前兆。 39:46 第三个问题:互联网、社交媒体与推荐算法如何影响了从偏见到仇恨的“引爆”过程?为什么说每一次争议事件都会在舆论场留下它的“痕迹”? 我们对威胁的感知总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科学表明,环境越恶劣我们感受到的威胁就越多、越极端。一项针对12个欧洲国家的研究发现,经济衰退且拥有大量少数族裔移民的国家,其种族偏见程度远远高于经济发展强劲的国家。 长期的经济衰退、敌对的政治环境、骇人听闻的恐怖袭击、大规模流行病的传播,是少数几个可以过度激活人类威胁检测机制的宏观事件。当这种过度激活发生在某个地方,且那里存在某个明显具备威胁性的外群体时,就会在群体间催生带有偏见的敌对状态。 通常在触发事件发生后24小时到48小时之内,互联网用户的仇恨情绪会达到巅峰,接下来的几天或几周内,热度会慢慢过去,发布仇恨帖子的行为会随之减少。然而,在接下来几周到几个月内,我们可以观察到,仇恨言论产生和传播的平均次数仍然高于触发事件发生之前。这可能意味着,在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之中,网络仇恨言论的基准线已经发生了改变。 58:42 第四个问题:面对网络戾气,除了保持沉默还能做些什么?如果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那么发声还有意义么?在全球化的落日余晖之中,谈论多元与包容还有意义么?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者已经进行过500多项研究,这些研究在一系列身份不同的群体中验证了群体间的接触理论,研究对象来自38个国家,超过25万人。他们得到了同一个结论,即在适当的条件下,积极接触可以减少偏见和仇恨。 偏见态度最容易发生改变的是儿童和大学生。超过50年的研究表明,娱乐环境中的接触对减少偏见的影响最大,接下来依次是工作、教育和居住环境中的接触。 当我们知道了,在12-15岁的青少年中间,有一半都在网上看到过仇恨言论时,便知道互联网存在一个根深蒂固的问题。算法从我们发布在互联网上的言论中不断学习,再生成我们在互联网上所接触到的内容,由此创造了一个有毒的网络环境,使仇恨言论成为常态。 【本期节目提到的数据图表】 【欢迎加入听友群】 在各位听友不懈地敦促下,我们终于鼓起勇气开始运营听友群了,欢迎添加小助手(微信号:qingdaokuaima123),即“轻刀快马”全拼+123,加入听友群,和我们一起—— 🎙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你们的反馈对于我们无比重要,期待与你交流!

76分钟
15k+
1年前

为什么要去线下:i人主播的狂喜播客节大冒险 | 关雅荻×Bessie×付宇

轻刀快马

本期节目特别适合—— 在中秋节前最后一个工作日,准备【摸鱼】两小时的人 最近因为各种新闻看得人心烦,想要【轻松】两小时的人 正在盘算下个月的精神文化生活如何才能【有滋有味】的人 本期节目完全不适合—— 对于仨主播高频率【哈哈哈哈哈哈】感到不适的人 对语言表达效率要求极高,受不了【闲聊】的人 想要在每一期节目听到一些所谓【干货】的人 【写点感想】 这是一期从主播视角出发的狂喜播客节复盘,主持人是狂喜播客节的发起人 关雅荻@开放对话,另外一位主播是狂喜播客节的年度劳模 Bessie姐@贝望录。 8月份的狂喜播客节是我第一次参加播客的线下活动。 我确实是个i人,尽管我每一次这么说的时候,大家好像都不信。不瞒你说,这一期节目是在关雅荻家录的,去他家之前,我专门喝了一罐儿红牛,调动一下状态,事实证明还是有效果的,我回听的时候都觉得自己话有点太多了。 就是这样一个i人,在参加完狂喜播客节之后,迫不及待想参加下一次。 在节目录制的过程中,我提了好几次“纯粹”和“安全”两个词。之前也没准备,一下子脑子里就想到这两个词。现在想想,还挺对的。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跟我一样的感受,无论是主播,还是观众。可以沉浸式地听,也可以不追求说服彼此地聊,都好,都对,都可以。 11月,果然「一狂+」来得所有人期待得还要更早一点。在这一期节目的结尾,我们仨约定了「一狂+」结束以后再来复盘,希望到时候我真的实现了“十项全能”啊!那可真是i人主播突破自我了哈哈 【开票了啊!想去的朋友抓紧时间啊!】

135分钟
7k+
1年前

《金榜题名之后》:如果重读一遍大学,你会如何度过四年?

轻刀快马

为什么寒门学子即使考入了最顶尖的大学,仍然无法突破自身家庭出身的局限,仍然会在四年之后的毕业出路竞争之中败下阵来? 为什么面对同样的游戏规则,经历了同样忙碌的四年,有的人在毕业时早早收获了N个offer,有的人却是临时抱佛脚,甚至陷入无学可上、无业可就的窘境? 为什么曾经靠近乎苦行的自律杀出重围、进入名校的寒门学子,在面对纷繁复杂、异彩纷呈的大学时,却仿佛是突然失去了自律的动力,陷入了无尽的迷失和困顿之中? 当越来越多人以“小镇做题家”“985废物”自嘲时,到底是怎样的大学体验让TA们有了这样的感受? 在毕业十年之后,当年那些“目标掌控者”是否真的如愿以偿了?而那些“直觉依赖者”又是如何走出困境的?站在更长的时间维度上,我们应该如何反思高等教育的意义? 上述问题来自本期关于《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的节目。 作者郑雅君跟我是大学同班同学,我们还一期录过一期盲人摸象的节目,而当初之所以会有盲人摸象这个访谈计划,也是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金榜题名之后》这本书的启发,或者说是在试图与《金榜题名之后》进行某种对话。 这本书火了以后,批评的声音也不少。我总结下来,大体上批评的声音分两类: 一类是认为“不过如此”,甚至是“不值一提”,认为作者不过是讲了一个所有人都知道的故事,只是通过一些概念和细节重新包装了一个穷人家的孩子没法靠读书改变命运的故事,没什么新意。 另一类批评是认为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于投机取巧、对于选水课、卷绩点,对于大学一进去就开始找实习等等,这些功利主义行为的赞赏,因为只有这样的学生才能获得更好的出路,这是一种错误的价值倡导,甚至很多人把这本书当成了内卷指南,按照这本书上介绍的这些做法,把功利主义推到更极致的程度。 我的看法恰恰与上述两种批评的声音完全相反。我不仅认为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生态以及大学生群体社会心态,更重要的是,在我看来,这是一本勇敢者的大学生活指南,是一本即使大学毕业十年之后,仍然可以给我当下的生活很多启发和反思的书。 【时间轴】 06:23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到底是一种社会不平等的再生产机制,还是一种促进社会流动、实现公平正义的途径?大学的目标到底是让毕业生找到一个好出路,还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合格的公民,实现全人教育? 一纸名校录取通知书并不能确保将学生带入向上流动的光明前景,而仅仅是一张声称“获胜者通往此地”的游戏入场券。要在大学场域里的这场游戏中获胜,即在毕业前夕可以顺利获得高级职业的入职邀请,或是著名研究所的深造录取,学生需要掌握一整套特殊的技艺—— 一套关于“合理”看待与安排大学生活的实践图式。更重要的是,这套技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优势的家庭经济文化背景所赋予的。 20:39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将“大学”比喻成“迷宫”?如果把大学比喻成一个游戏,那么大学更像一个单机版的角色扮演游戏,还是一个多人联机、高自由度的开放世界游戏? 如同一个迷宫一样,名校生活精彩得令人炫目,也令人困惑。 当寒门学子拼尽全力,带着改变命运的信念来到这里,却可能发现人的全面发展、解决社会问题和高深的学术追求才是被津津乐道的主题;当他们认为好好学习才是学生的职责,却可能一进门就迷失在形形色色的学生组织和社会活动中;当他们默认上了好大学就能有好工作,却可能发现大学的生活内容很少和就业市场发生直接的联系;当他们想象来到名校就可以摆脱应试枷锁、自由发展了,却可能最终发现这里无非是另一片地形更为复杂的赛场…… 无论经历过多少茫然与困顿,到了毕业关头,学子们终究需要摊开自己手中的筹码,去某个出口处换取将学业成就转换成职业地位的资格。 33:29 第三个问题:“目标掌控模式”与“直觉依赖模式”到底有什么不同?两种“上大学”的不同模式又是如何与家庭出身联系起来的? 同样是面对地形复杂的迷宫探险,“目标掌控者”是持有迷宫的地形图入场的——他们洞察了这套游戏的规则,对各关取胜之道深谙于心,于是他们不会单单关注某一关的胜负,而是直奔自己设定的关底对决,不惜动用技巧、装备、利用游戏规则来尽可能减省在中途所要花费的精力,甚至常常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这套游戏规则本身。 而“直觉依赖者”们则从未见过迷宫的全貌——他们常常忘我地专注于每一关的竞争,没有意识到事先设定关底对决才是整个游戏的取胜之道,按部就班地走着。他们勤勤恳恳地遵循游戏规则,面对每一关的挑战都心怀忐忑或力不从心,更不知道下一关又将面临什么任务。 很明显,目标掌控者更容易早日通达关底,获得他们想要的职业;而直觉依赖者对关底对决毫无预设,哪怕前几关表现还不错,也更可能在关底手忙脚乱。 51:42 第四个问题:家庭出身真的可以决定“上大学”的方式,进而决定毕业出路么?当我们清晰地指认出“直觉依赖模式”之后,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为什么毕业十年后我依然觉得这本书值得每个人读一读? 突破障碍的第一步,就是意识到自己所经历的困境并非自身的能力或性格缺陷所引起……虽然看似是个人的体验,却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换句话说,其实身边有这些不适感的同学大有人在……不必对身处这种困境感到羞耻和自责。并且要意识到,支持像自己一样的学生度过、适应困难,是大学本来应尽的责任。 要在认知上做好突破文化障碍的准备,还需要向自己强化一个信念:我愿意跨出自己的舒适区,去挑战那些习以为常的观念和生活方式,接受那些总是不假思索就拒绝的观念和事物。因为习性总是不自知、不自觉地作用于日常生活的分分秒秒,行动者无需刻意思考和判断就自动知道该如何行动。习性作用下的实践常常是前反思性的、是倾向于维护旧有习性的。 增加社会性投入和突破单一化的社交圈子非常重要。要尽量避免总是在老乡和高中同学群体里寻求社交支持的倾向,去和更广泛的人群、特别是与自己背景不同的同学沟通交流。 最后,在即将跨越文化障碍的阶段,寒门学子可以试着去欣赏自己的原生文化,并意识到和发挥好自己的文化身份和过渡经历带来的独特优势……尽管寒门学子可能一度因自己的身份标签,比如“农村人”“贫困生”“凤凰男”“小镇做题家”等等,而感到自卑和自我厌弃,但一旦当他们趟过了文化身份扩展的河流,这些经历反而会化作一种独特的个性和优势。 【欢迎加入听友群】 在各位听友不懈地敦促下,我们终于鼓起勇气开始运营听友群了,欢迎添加小助手(微信号:qingdaokuaima123),即“轻刀快马”全拼+123,加入听友群,和我们一起—— 🎙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你们的反馈对于我们无比重要,期待与你交流!

72分钟
22k+
1年前

比起在斯里兰卡买宝石,写小说讨论性别和婚姻可能更难一点 | 盲人摸象番外

轻刀快马

在阔别了三个月之后,盲人摸象系列终于要回归了。回归的第一期,首先是一期嘉宾返场。 返场的是盲人摸象第10期《39岁离开体制、做珠宝、写小说:我可不是什么爽文大女主》的嘉宾Idee,或者我们还是用她作为小说作家的名字来称呼她吧,空谷学姐(小红书@IdeeZhang(空谷流韵)) 在那一期节目里,我们聊到了她在体制内十几年的工作经历,聊了她为什么决定离开体制,又是如何开启了自己作为珠宝设计师和网络小说作家的第二人生。 一转眼,时间过了一年多,我们各自的生活都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作为朋友圈为数不多的活人,空谷学姐一直在风风火火,又不疾不徐地生活着,分享她在斯里兰卡探访宝石原产地老矿坑👇的见闻,分享她的新书,还有更多她关于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这一期返场节目的缘起,首先是因为我一直想听她聊聊她在东南亚的经历,更重要的是我读了她最新的小说,她把自己关于性别、关于婚姻、关于选择、关于努力等等议题的看法和观点,都呈现在了自己的小说里。 要知道,这当中任何一个话题单独挑出来都足够在当下的中文互联网语境下掀起一场无休止的骂战,无论是左,还是右,只要你足够极端,都可以收获泼天的流量,可她却偏偏选择坐在正中间。 所以这一期节目表面上看我们在聊小说创作、聊故事情节,实际上我们聊到了几乎每一个时下的争议话题。 在今天,温和持中的声音总是显得不那么讨巧,总是不如那些抽象的、一边倒的观点听起来虎虎生风。但生活从来不是爽文,回到具体的、细密的、附近的生活,或许才会看清生活的本来面目。 【时间轴】 04:53 到东南亚原产地老矿坑去买宝石,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09:23 请保镖、开吉普、穿密林,这就是我20岁时候的性格 13:51 故事从黄山开始,这个“黄山”好像跟我印象里的不太一样 20:26 印象最深的片段:原来去法院申请立案有这么多学问 26:05 写小说怎么才能不悬浮?大e人教你自己为自己吆喝 32:47 当性别议题的讨论空间越来越小,为什么还要坚持? 41:18 很多婚姻是以失败告终的,但也别因为恐惧就止步不前 53:01 到底是AI在取代人类的工作,还是人类在把自己变成AI? 1:06:53 有的人一出生就在罗马,有的人想走捷径去罗马,好角色应该是耐人寻味的 1:13:15 “爽文”是个好东西,但用“爽文”思维规划人生可能会有麻烦 1:16:14 那时候我也被优绩主义所困扰,30岁觉得自己一事无成 1:26:05 想象中自己的小说读者会是什么样的画像 【本期节目嘉宾的其他小说作品】 【本期彩蛋!】 空谷学姐设计的彩色宝石饰品👇 【欢迎加入听友群】 在各位听友不懈地敦促下,我们终于鼓起勇气开始运营听友群了,欢迎添加小助手(微信号:qingdaokuaima123),即“轻刀快马”全拼+123,加入听友群,和我们一起—— 🎙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你们的反馈对于我们无比重要,期待与你交流!

92分钟
10k+
1年前

《老龄化的老虎:韩国的退休困境》:养老金“不可能三角”与超级老龄社会的到来

轻刀快马

2023年初,法国总统马克龙绕过国民议会投票强行通过退休改革法案,将退休年龄从62岁推迟至64岁,且累积缴纳满43年才能享受全额养老金,此举引发上百万法国民众走上街头游行示威。 不仅在法国,近年来关于延迟退休与养老金危机的议题,在英国、西班牙、波兰、捷克、瑞士都曾经引发大规模民众抗议。OECD报告表明,目前法定退休年龄已经达到67岁的意大利,准备进一步将退休年龄延迟到71岁。 为什么世界各国政府都在试图推动延迟退休与养老金改革? 法定退休年龄、强制退休年龄、实际退出劳动力市场年龄,你说的到底是哪一个年龄? 阶层不平等、性别不平等、代际不平等,为什么养老金说到底是一个关乎公平的议题? 当主力婴儿潮一代老去、全球老龄化时代迫近,年轻人可以做些什么? 本期节目从《老龄化的老虎:韩国退休困境》这本书出发,围绕韩国养老金制度的前世今生,以及韩国社会在老龄化、少子化背景下的退休危机(retirement crisis),探讨退休及养老金制度改革所牵涉的代际公平、性别平等、社会福利等多方面议题。 【时间轴】 03:47 问题一:法定退休年龄、强制退休年龄、实际退休年龄,你说的退休年龄到底是哪一个?为什么超过六成的韩国老年人即使“退休”以后还要继续工作? 21:39 问题二:为什么韩国的“国民养老金计划”推行时间如此之晚?为什么说韩国养老金改革的制度逻辑和演进历程为东亚的“压缩现代性”增添了最好的注脚? 33:55 问题三:阶层不平等、性别不平等、代际不平等,为什么养老金说到底是一个关乎公平的议题? 45:55 问题四:老龄化社会即将到来,来得到底有多快?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本期节目提到的播客】 《压缩现代性下的韩国》:在东亚,为什么代际沟通如此困难? 《朝不保夕的人》:不稳定的生活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 【本期节目提到的数据及资料】 【欢迎加入听友群】 在各位听友不懈地敦促下,我们终于鼓起勇气开始运营听友群了,欢迎添加小助手(微信号:qingdaokuaima123),即“轻刀快马”全拼+123,加入听友群,和我们一起—— 🎙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你们的反馈对于我们无比重要,期待与你交流!

62分钟
25k+
1年前

77.如果“真实”是丑陋的,你还愿意接受吗 | 爱哲×小畅×付宇@狂喜播客节

轻刀快马

如何看待周末夫妻?结婚以后春节过年各回各家,可以吗? 为什么说“上岸第一剑,先斩意中人”?考公上岸已经这么高贵了么? 越来越多年轻人通过打游戏认识了自己的恋爱对象,意味着什么? 跟纸片人谈恋爱,是不是就永远不会被背叛? 纯爱战士应声倒地,是战士输了,还是爱情输了? 时至今日,为什么我们依然期待与他人建立那些线下的、具体的、面对面的联系? 本期节目录制于2024年8月10日狂喜播客节活动现场,一起录制嘉宾是爱哲@故事FM 与小畅@小畅翻牌|开小灶。 说来惭愧,录了这么多期播客节目,这还是我第一次参加播客线下节目,加上最近半年录了很多SOLO节目,以至于我其实并不确定自己是不是能hold住这样的场面。 结果很惊喜,这可能是有史以来最松弛的一期节目。 我们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聊了很多,几乎是用现场观众的提问串起了整场活动,但是到头来意外地发现,我们聊出了一条主线—— 沉溺于一种完美的想象,从来都是最不费力的选项,恋爱也好,生活也罢,我们大可以将自己放置于大数据与算法投喂的拟态环境之中,让永远不会背叛自己的纸片人陪伴在身边,听自己的声音打在回声壁上织一个小小的茧房,这很好,很舒服。但我们总还是觉得,人不应该一直与自己想象的世界对话相处,到线下去,到具体的生活中去,即使这种“真实”会让我们觉得不舒服,甚至是丑陋的。 因为,真实本身就是意义所在。 【时间轴】 02:23 正片开始 03:43 如何看待周末夫妻?结婚以后春节过年各回各家,可以吗? 12:16 全世界的年轻人怎么都不爱了 16:53 上岸第一剑先斩意中人,怎么就成了流行语? 18:19 过去是先在线下交朋友,再在线上加好友,现在反过来了 24:23 花钱租一个纸片人男友线下谈一天恋爱,图啥呢? 27:31 双纯小说这么受欢迎,我是不理解的 30:47 从刚才开始,我就一直在犹豫要不要剧透「故事FM」明年要播出的一个节目 32:32 长期关系总是麻烦的,所以才会有“搭子文化” 36:40 谈谈播客吧,遇到自己讨厌的访谈嘉宾怎么办? 40:50 我们该如何面对丑陋,如果这也是“真实”的一部分? 52:06 结尾彩蛋! 【期待与大家线下见面!!!】 【欢迎加入听友群】 在各位听友不懈地敦促下,我们终于鼓起勇气开始运营听友群了,欢迎添加小助手(微信号:qingdaokuaima123),即“轻刀快马”全拼+123,加入听友群,和我们一起—— 🎙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你们的反馈对于我们无比重要,期待与你交流!

53分钟
16k+
1年前

《不谈恋爱的年轻人》:性萧条与亲密关系的未来

轻刀快马

为什么日本年轻人不再谈恋爱了?为什么在20多岁的年轻人中间有超过六成都没有正在交往的对象? 为什么过去几年里,性萧条(sex recession)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议题?为什么日本、美国、法国的年轻人好像是一夜之间失去了性生活? 为什么在日本经历就业冰河期之后,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觉得单身才是性价比最高的选项? 当多种形态的亲密关系打破了曾经关于“主流”婚姻的定义之后,到底什么才是亲密关系的未来? 上述问题来自本周跟大家分享的这本新书《不谈恋爱的年轻人:便利店化的性与性价化的婚姻》,来自上海译文出版社的“译文纪实”系列,作者是长期关注日本代际变迁与世代观念的作家牛窪惠。 在准备这一期节目的过程中,民政部发布了《2024年2季度民政统计数据》,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全国结婚登记343万对,比2023年同期的392.8万对相比,减少了将近50万对,甚至低于2022年同期的373.2万对。不出意外的话,2024年很有可能会再一次刷新过去十年结婚人数的最低纪录。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这一本将近10年前在日本第一次出版的书,却是如此的恰如其分。 【时间轴】 05:00 第一个问题:日本年轻人真的不谈恋爱了么?是想谈恋爱谈不到,还是他们压根儿就不想恋爱了呢? 13:02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日本年轻人不谈恋爱了?我们正在成为“性萧条的一代人”吗? 29:05 第三个问题:为什么说“泡沫经济崩坏与长期经济萧条”是日本社会年轻人不再恋爱的根本原因? 38:31 第四个问题:面对各种各样“非标准”的婚姻形式,什么才是婚姻的“正确”打开方式? 49:32 片尾彩蛋 【本期节目提到的参考资料】 李婷,郑叶昕,闫誉腾.中国的婚姻和生育去制度化了吗?——基于中国大学生婚育观调查的发现与讨论[J].妇女研究论丛,2022,(03):85-102. 茅倬彦,姬思敏,万琳琳.低生育率下当代大学生恋爱、婚姻与生育观念发展动向——基于全国32282份调查数据的分析[J].青年探索,2024,(02):88-101. 【欢迎加入听友群】 在各位听友不懈地敦促下,我们终于鼓起勇气开始运营听友群了,欢迎添加小助手(微信号:qingdaokuaima123),即“轻刀快马”全拼+123,加入听友群,和我们一起—— 🎙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你们的反馈对于我们无比重要,期待与你交流!

53分钟
14w+
1年前

《多代社会》:当“明天会比今天好”的叙事破产之后,什么才是值得期待的社会

轻刀快马

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时期像今天这样,人们拥有如此之长的预期寿命,有如此多代(generation)人生活在一起,而不同代际之间的财富分配又是如此的不均等。 本周与大家分享的这本书《多代社会:重新思考事业、家庭和未来规划》,试图从代际不平等的角度重新审视我们今天激烈争论的诸多话题,比如延迟退休与养老金危机,比如核心家庭的崩溃与生育率的下降,比如优绩主义与内卷。 在作者莫洛·纪廉(Mauro F.Guillen)看来,上述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原因之一是我们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多代人共同生活的时代,代际之间生活机遇、财富分配、价值观念的差异,决定了上述种种讨论几乎都最终指向了公平,一代人与另一代人、与其他代人之间的公平。 【时间轴】 04:36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多代社会?多代社会从何而来?如果只是几代人一起生活,为什么说“多代社会是一场全世界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 20:42 第二个问题:玩乐、学习、工作、退休,为什么说所谓“标准”的“人生顺序模式”不过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的一种“发明”? 29:51 第三个问题:为什么线性向前的“人生顺序模式”在多代社会面临着难以为继的挑战? 48:23 第四个问题:打破线性叙事,什么才是值得期待的社会? 1:04:47 片尾彩蛋 【本期节目提到的资料】 【欢迎加入听友群】 在各位听友不懈地敦促下,我们终于鼓起勇气开始运营听友群了,欢迎添加小助手(微信号:qingdaokuaima123),即“轻刀快马”全拼+123,加入听友群,和我们一起—— 🎙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你们的反馈对于我们无比重要,期待与你交流!

68分钟
36k+
1年前

《过劳:好工作是如何变坏的》:当每个人都怀着恐惧奔跑时,放慢脚步就有风险

轻刀快马

为什么只是在办公室坐了一天,我们却总是感觉到如此疲惫、筋疲力尽? 为什么同样是高强度工作一整天,我们父母那一辈人,下了班以后还能做饭、洗衣服、带娃? 为什么有些工作更容易让人感觉到职业倦怠? 本周要跟大家分享的这本书《过劳:好工作是如何变坏的》,6月份出版的新书,作者是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学院Erin Kelly和明尼苏达大学社会学系Phyllis Moen,两位非常优秀的女性学者。 这本书的英文版本是2020年出版的,在2021年就获得了美国社会学学会“组织、职业与工作专业委员会”颁发的马克斯韦伯图书奖,以表彰这本书对于该领域所作出的贡献。 于我而言,这本书最引人入胜的地方,不仅在于呈现了职场过劳(overload)的现象和成因,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完整地叙述了两位作者所主导和执行的、旨在改善员工工作状况的STAR计划,如何在一家公司获得成功,又是如何在同一家公司最终走向“失败”。 诚然,当每个人都怀着恐惧奔跑时,放慢脚步就有风险。 【时间轴】 05:54 第一个问题:“过劳”(overload)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工作体验?为什么只看工作时长并不能够反映美国白领群体的工作状况? 15:58 第二个问题:怎样的工作安排导致了“过劳”(overload)?除了难以恢复的疲惫感,过劳还带来了哪些更广泛的负面影响? 28:17 第三个问题:“过劳”(overload)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在没有明确强制的情况下,专业人员和经理仍然“自愿”长时间、高强度地工作? 36:00 第四个问题:为什么试图改善员工工作状况的STAR计划最终以失败告终?我们又能够从这一次“失败”学到什么? 【本期节目提到的资料】 《过劳悲歌》:这班儿为什么越上越累 《朝不保夕的人》:不稳定的生活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 《社会为什么对年轻人冷酷无情》:我说的是日本,你别哭啊 梁文道:对人好一点、友善一点,让大家过得没那么难受,对我而言很要紧 【欢迎加入听友群】 在各位听友不懈地敦促下,我们终于鼓起勇气开始运营听友群了,欢迎添加小助手(微信号:qingdaokuaima123),即“轻刀快马”全拼+123,加入听友群,和我们一起—— 🎙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你们的反馈对于我们无比重要,期待与你交流!

50分钟
20k+
1年前

《“废除文科学部”的冲击》:文科有用么?“良知”存在吗?

轻刀快马

为什么一则乌龙事件却足以引发整个日本社会关于“废除文科”的广泛讨论? 为什么自二战结束以来七十多年的时间,在日本高等教育领域“重理轻文”的趋势愈演愈烈? 文科生太多了吗?文科“精英过剩”真的导致了中等收入陷阱、政治观念极化吗? 当我们在讨论所谓“文科”的时候,到底是在讨论哪些学科?文科vs.理科的学科分野,真的(应该)如此泾渭分明吗? 穷人家的孩子还能学文科么?在今天谈论“文科”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上述这些问题来自本周要跟大家分享的这本书,日本社会学家吉见俊哉的《“废除文科学部”的冲击》。 【时间轴】 03:42 问题1:日本文部科学省要废除文科了么?为什么一个如此荒诞的谣言能够在如此长的时间里、如此大的范围内得到传播?当我们讨论“废除文科”时,我们到底在讨论什么? 15:39 问题2:为什么日本政府重视理科、轻视文科?“重理轻文”只存在于发展中国家么?只存在于东亚么?还是说“重理轻文”是一种现代性的必然? 25:06 问题3:文科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文科生过剩”可以成为解释中等收入陷阱甚至政治极化的“背锅侠”么?文科vs.理科的学科分野,真的(应该)如此泾渭分明吗? 48:59 问题4:穷人家的孩子还能学文科么?吉见俊哉所谓的“人生三次入大学”又意味着什么?在今天谈论“文科”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本期节目提到的资料】 谣言:世界最古老的传媒 | 卡普费雷 * 美国本科生学位授予专业分布(2000-01&2021-22)👇 * 普通本科分学科门类毕业学生数(2022)👇 * 主流大模型作答2024年高考新课标I卷全科目测试结果👇 【欢迎加入听友群】 在各位听友不懈地敦促下,我们终于鼓起勇气开始运营听友群了,欢迎添加小助手(微信号:qingdaokuaima123),即“轻刀快马”全拼+123,加入听友群,和我们一起—— 🎙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你们的反馈对于我们无比重要,期待与你交流!

75分钟
13k+
1年前

《打破社交媒体棱镜》:好端端的人,怎么一上网就成了喷子

轻刀快马

为什么我们在全球范围内观察到日益高涨的政治极化?为什么说两党政治正在撕裂愈发支离破碎的美国社会? 社交媒体在其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是否因为高高筑起的信息茧房让人们沉浸在自己的立场、观点、价值判断之中,听不进去那些与自己意见相左的声音? 信息茧房真的存在吗?当人们在“无意中”走出信息茧房之后,会变得更包容吗? 为什么网络暴力如此泛滥?那些沉迷“祖安文化”的网络喷子(trolls)都是现实生活中的边缘人吗?为什么我们越来越难听到那些温和持中的声音? 上述这些问题都可以在本周与大家分享的这本书《打破社交媒体棱镜:探寻网络政治极化的根源》中找到答案。 如果只能用一句话推荐这本书,那么我会说—— 这是2024年迄今为止,我看过的所有书里面,前100页最好看的一本,堪比侦探小说的阅读快感。 【时间轴】 04:47 第一个问题:走出信息茧房以后会怎样?接触不同立场的观点让人们变得更包容了么?真的是因为社交媒体营造的信息茧房所以导致了政治极化吗? 24:03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网络喷子”越来越嚣张?是信息茧房“养蛊”催生了日渐极端化的网络表达吗?“网络喷子”都是现实生活中的边缘人吗? 44:09 第三个问题:为什么温和派越来越少?为什么我们越来越难在网络上听到那些温和持中的声音?温和派的声音变少了,是否意味着人们正在变得更加极端? 64:30 最后一个问题:无论信息茧房是否存在,政治极化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几乎只会越来越糟,那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注销社交媒体账号是一个好选项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技术与政治的关系?我们会是沐浴在全球化余晖之中的最后一代人么? 【本期节目提到的资料】 打破社交媒体棱镜:探寻网络政治极化的根源 | 克里斯·贝尔 窦东徽,罗明明,刘肖岑.网络喷子:演变过程、产生机制及干预路径[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39(10):138-142. 刘紫川,季诗雨,黄荣贵,等.谁在“按键”伤人——青年网暴者的身份背景与观念特征[J].青年记者,2023(17):80-84.DOI:10.15997/j.cnki.qnjz.2023.17.005. 【欢迎加入听友群】 在各位听友不懈地敦促下,我们终于鼓起勇气开始运营听友群了,欢迎添加小助手(微信号:qingdaokuaima123),即“轻刀快马”全拼+123,加入听友群,和我们一起—— 🎙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你们的反馈对于我们无比重要,期待与你交流!

86分钟
18k+
1年前

《单身社会》:2.4亿人单身、1.25亿人独居,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轻刀快马

在1950年代,美国人口中只有22%的人单身生活;而今天,超过一半的美国人正处于单身,其中3100万人独自生活,差不多占到了美国成年人口的1/7。 独居人口占到了美国户籍总数的28%,独居已经成为美国最普遍的家庭形式,甚至超越了核心家庭的比例。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人类一直在从事一项伟大的社会试验,人类史上前所未有的,世界各地数量庞大的不同年龄、不同政治信仰的人们,都选择了独居生活。 不久以前,人们还习惯于在年轻时结婚,而死亡才是终止婚姻的唯一方式,当年轻丧偶时,人们选择早早地再婚,而老年丧偶的人们则搬去与家人同住,或是家人选择搬来陪伴他们。 但如今,人们选择晚婚,人们离婚,而后十多年地保持着单身。有些人活得比自己的伴侣长久,并且千方百计地避免与他人共同居住——即便这个“他人”常常是他们自己的孩子。 上面一段话出自本周与大家分享的这本书《单身社会》,作者是美国社会学家Eric Klinenberg。 根据国家统计局2020年发布的“七普”长表数据,中国当前单身人口接近2.4亿人,独居比例超过户籍总数的25%,这意味着1.25亿人独自居住。而在10年前的“六普”数据中,独居比例仅为14.5%;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这个数字甚至只有8.3%。 不出意外的话,在2030年第八次人口普查的时候,独居/一人户大概率会成为占比最高的家庭和居住模式。 无论是在当下,还是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单身社会》这本书都值得反复被提起,如何看待“单身社会”以及如何过好一个人的生活,也都将是值得所有人思考和探讨的话题。 💕本期节目由守护关节健康品牌MoveFree益节赞助播出。 MoveFree 益节 氨糖软骨素——美国专业关节健康品牌,连续 6 年天猫国际氨糖品类销售 TOP1,100% 纯进口,产品通过了中国质量检验协会和美国FDA的双重认证。 缓痛首选【绿标瓶】,成分配比科学,有效缓解关节不适,有效修复受损的关节软骨,缓痛效果最明显。 补钙优选【五合一高钙氨糖】,重视有补钙需求和需要多方补充营养的老人,一瓶多补,高含量钙+VD,不需要吃其他钙片。 (商务合作 Live by Somg) 🎁「MoveFree益节×轻刀快马」专属折扣领取方式: 1️⃣点此 https://m.tb.cn/h.gSF9Yat 进入MoveFree专属购买链接 2️⃣在淘宝搜索【MoveFree】进入官方海外旗舰店(不要进错店啦),向客服报暗号「轻刀快马」,即可获得专属链接 3️⃣复制淘口令,到淘宝打开获取链接:87¥jFUG3byMlp8¥ https://m.tb.cn/h.gSF9Yat MF3543 轻刀快马专属 (下单记得备注「轻刀快马」哦~) 【时间轴】 04:08 第一个问题:到底有多少人单身独居?北美、欧洲与东亚,单身独居是否已经成为一种普遍趋势?2.4亿人单身、1.25亿人独居,中国进入“单身社会”了么? 18:25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单身独居?女性解放、通讯革命、大规模城市化以及人类寿命的大幅延长,在其中各自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雇佣关系、工作伦理的变迁又如何与单身独居联系起来? 40:12 第三个问题:单身独居是否意味着孤独落寞、凄凉悲惨的生活状况?孤独与否,到底是取决于什么?为什么单身独居可能与更富有活力的城市文化相联系? 49:02 第四个问题:如何消除对于单身独居那些“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歧视?如果“单身社会”终将到来,如何从商业和政策逻辑入手创造更多可能性? 【本期节目提到的资料】 👆数据来源:Our World in Data 👆数据来源: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巫锡炜,曹增栋,武翰涛.高等教育扩张与小家庭崛起——来自大学扩招政策的证据[J].社会学研究, 2022(3):92-114. 刘轶锋.晚年独居意味着孤独吗?——基于社会网络的调节与中介作用分析[J].人口与发展,2022(01):68-80. 张文婷,谭璇璇.暂时性的生育延迟:适龄婚育青年对于女性冻卵的认知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21(04):39-45. 热浪:芝加哥灾难的社会剖析 Heat Wave: A Social Autopsy of Disaster in Chicago | Eric Klinenberg 萨摩亚人的成年:为西方文明所作的原始人类的青年心理研究 Coming of Age in Samoa: A Psychological Study of Primitive Youth for Western Civilisation | Margaret Mead 独自打保龄:美国社区的衰落与复兴 Bowling Alone: The Collapse and Revival of American Community | Robert D. Putnam 货币哲学 The Philosophy of Money | Georg Simmel 《压缩现代性下的韩国》:在东亚,为什么代际沟通如此困难? 《娇惯的心灵》:过度保护如何“毁了”年轻人? 【欢迎加入听友群】 在各位听友不懈地敦促下,我们终于鼓起勇气开始运营听友群了,欢迎添加小助手(微信号:qingdaokuaima123),即“轻刀快马”全拼+123,加入听友群,和我们一起—— 🎙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你们的反馈对于我们无比重要,期待与你交流!

62分钟
29k+
1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