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挤掉自我的奴性 | 席地而坐Vol.88

席地而坐

从卡塔尔王子到万柳少爷,尽管米兔运动以来,国内女性主义浪潮风起云涌,但观察舆论场域,封建社会的感觉仍旧扑面而来。 本期,我们以“少年梗”泛滥以引子,谈论“少年梗”现象背后的慕强文化、优绩主义和奴性的幽灵,回到日常生活,谈谈我们如何面对自身的奴性与慕强,要求一个普通人克服奴性,是否是一种苛责? 【本期主播】 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 夏周:偶尔在兔子洞写作 00:30 看最近的微博热搜,仿佛回到了封建社会 00:16 在“少爷文学”的评论区里,为什么许多网友开始自称“奴才”?当自嘲变成艳羡,可能存在什么问题? 03:30 努力决定命运的叙事恰恰是优绩主义的一大基石 07:20 当阶层壁垒无法被打破,慕强和攀比关系就成为一种公开的心态 09:30 万柳书院在北京还不属于最顶层的食物链 15:20 兼谈《我们与恶的距离》和《回归故里》 19:40 有时候比起努力,更加难的是方向,但是这个方向的区别,背后是由权力、资源、人脉所左右的 27:30 “少爷梗”泛滥背后的厌女叙事 31:21 桑德尔在《精英的傲慢》中对于中国学生的观察 32:30 优绩至上主义与成功神学信仰 40:30 我在现实里的隐忍时刻,兼谈我们所面对的奴性 45:40 要求普通人克服奴性,是否是一种苛责 53:20 在大环境之下,个体还能怎么做 文案:宗城 剪辑:圆圆 视觉:野生朵 配乐:Whispers、Elena&Lila(《我的天才女友》配乐) “我们应该只读那些咬伤我们、刺痛我们的书。所谓书,必须是砍向我们内心冰封的大海的斧头。” —— 卡夫卡

58分钟
6k+
2年前

会过去,不忘记,属于我们的2022年度记忆|席地而坐Vol.87

席地而坐

这是平凡人扛着生活负重前行的一年,也是幸存者在废墟上艰难重建的一年。2022年,一切如同黑色玩笑,又注定在一代人心目中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本期节目录制于1月初,放出已是春节之后,倘若为过去这一年选取关键词,我会想到“重建”和“链接”。“重建”是生的勇气,也是对记忆的传递。“链接”是互助的开始,它意味着小共同体的发生。在链接与重建中,我们不遗忘、不胆怯、不孤独,肩住生活的闸门,走向下一个春天。 新的一年,希望在乎的人能平安无事,遗忘和粉饰不在自己的身上发生。愿席地而坐的每一位听友,都能平安地度过2023年。愿大家健康、自由、喜乐。有尊严地活在这片大地上。 【本期主播】 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 夏周:偶尔在兔子洞写作赵一静:纪录片打工人 Daniel:留日学子,播客“各站停车”主播 肖瑶:小说写作者,《南风窗》记者 02:32 这期播客对我来说最大的意义就是把你们就在一起; 18:30 国外防疫不等于躺平,Daniel分享他在东京的观察; 33:23 同事阳了后没有告诉我却继续上班,我该不该提醒他; 46:30 宗城希望让自己投入一个更长期的、更整全的事情; 55:30 一静谈“找回附近”的田野调查方法对自己工作的启发; 01:04:24 由项飙的观点“找回附近”说起,争论远方和附近; 01:10:45 Daniel谈自己的博士论文进程; 01:24:30 肖瑶谈自己采访不同群体的感受; 01:40:35 在坐的我们其实一点话语权都没有; 01:54:40 生存压力让我没有办法放弃“狗屁工作”; 01:56:44 夏周希望大家能够挣更多的钱,身体更健康; 02:02:54 各位主播分享印象深刻的图书或影视作品。 【本期书单、影单】 阿甘本《例外状态》; 蒂姆·高特罗《信号》; 项飙《把自己作为方法》; 玛利亚·塔塔尔《嘘!格林童话,门后的秘密》; 大卫·格雷伯《毫无意义的工作》; 张怡微《四合如意》《细民盛宴》; 邱炯炯《椒麻堂会》; 约翰·威尔逊《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 朱莉·柯昂、贝齐·韦斯特《大法官金斯伯格》; 滨口龙介:《偶然与想象》《驾驶我的车》; 王家卫:《花样年华》《一代宗师》; 文案:宗城 剪辑:赖勇 视觉:野生朵 配乐: 片头曲:坂本九:Sukayaki 片尾曲:胡德夫:Hallelujah 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125分钟
1k+
2年前

从走向共和到第三帝国:德意志贵族在历史风浪中的沉浮 | 席地而坐Vol.86

席地而坐

今年冬天,德国媒体报道了一起“政变”。报道称:“德国宪法保卫局侦破了一起试图颠覆民选体制的阴谋政变,这次政变的头目海因里希十三世,他是一位贵族(后裔),他所来自的罗伊斯家族可以追溯到十二世纪,八百年来家族全体男性成员都同名,只根据家法以编号加以区别。” 一个贵族发动政变,这种感觉,就像是你在21世纪看到了一则20世纪的新闻,然而它又在德国真实发生,足见贵族并未在德国社会消亡,它仍然扮演着错综复杂的角色。 本期播客,我们就与作家、译者陆大鹏老师来讨论“德意志贵族”这个话题。德意志贵族为何是理解欧洲历史的一条重要线索?它在德国统一、走向共和、共和梦碎、第三帝国兴亡等历史阶段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本期,我们就来好好聊聊德意志贵族。陆大鹏老师将会介绍德意志贵族的发展,指出为什么要理解德国乃至欧洲历史,德意志贵族会是一个有趣的切入口。我们也从热门影视剧《巴比伦柏林》《茜茜公主》说起,讨论近现代历史中的德意志贵族。 【本期主播】 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 【本期嘉宾】 陆大鹏:译者,作家 00:50 共和之后,德意志贵族仍然是存在的 02:13 大鹏老师谈《德意志贵族》的创作缘起 06:40 创作《德意志贵族》,也是在解答自己面对翻译问题的许多疑惑 07:10 大鹏老师自学德语的相关材料 15:30 如何理解“德意志贵族”?它和中国贵族、英格兰贵族有什么区别? 19:40 邢来顺教授的《德国贵族文化史》是过去德意志贵族研究的重要读物 22:50 “Prinz”和“Fürst”这两个词的翻译问题 30:45 大众想到贵族,往往会想起封建时期或帝制王朝时的等级制社会,那么在一个社会从帝制向民主化转型的过程中,贵族可以发挥哪些作用? 01:00:30 对谈魏玛德国和《巴比伦柏林》,德国悲剧之前的黄金十年; 01:05:40 为什么许多德国贵族名字里都有冯? 01:15:30 在纳粹帝国时期,德意志贵族的表现是怎样的? 01:27:20 历史学家汉斯—乌尔里希·韦勒认为德国会发展出纳粹这样的恐怖极权,就是因为19世纪德国的经济和技术现代化了,但政治体制没有现代化,仍然被前现代的贵族制度所主宰。这些贵族阻碍了现代化的、资本主义的和资产阶级的力量,如何看待这个观点? 01:35:20 大鹏老师推荐书单 01:37:30 在走向极端的年代,做一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人 【本期书单】 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 歌德《浮士德》 托马斯·曼《魔山》《布登勃洛克一家》 茨威格《昨日的世界》《人类群星闪耀时》 塞巴尔德《奥斯特里茨》《土星之环》 陆大鹏《德意志贵族》 邢来顺《德国贵族文化史》 影视剧: 《巴比伦柏林》《茜茜公主》《我们的父辈》 文案:宗城 剪辑:朱丽婷 配乐:巴比伦柏林 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98分钟
4k+
2年前

《回来的女儿》是怎样伤害观众的?| 席地而坐

席地而坐

《回来的女儿》是这段时间让我“又爱又恨”的一部剧。我本来没有抱着多少期待去看,结果意外发现很好看,可是当我看下去,忍不住每天追更的时候,这部剧却越来越水,走到平庸的地步。你明白那种感觉吗?就像你无意中发现一块精致小巧的樱桃蛋糕,结果越往里吃,它越“发烂发臭”。 倒不是因此说《回来的女儿》是一部烂剧,如果它是烂剧,那《迷雾剧场》乃至国产悬疑剧比它烂的还大有人在。对于《回来的女儿》,我冷静后的感受更多是惊喜过后的可惜,可惜编剧没有做得更加精细,可惜一部本可能反映南方改制背景下小人物命运的作品,成为了又一出满足猎奇反转恶趣味以至于枉顾人物逻辑的拼贴之作。 《回来的女儿》显然不是像《真探》《大宋提刑官》这样足以回味悠长的作品。它对于猎奇事件的把玩和沉溺,以及它所处的拍摄环境,阻碍了它进一步深入探索社会议题的可能性。已经有不少观众反映,本剧从中段开始,到第7、8集变得明显,呈现了乏力的态势。当此剧在第六集令人惊艳地揭开了国企改制的冰山一角后,到了第7、8集,此剧又陷入到为了制造新的戏剧冲突,而不惜让人物做出降智行为的俗套桥段上,而观众的注意力也回到了家庭爱恨、双重人格、李承天与廖穗芳隐藏的秘密这些问题的讨论,但本可深挖的社会议题层面的内容已然搁置。 仅仅12集的规模,对于猎奇和戏剧化桥段的沉溺,让《回来的女儿》注定在遗憾中收尾。然而,如果要因此将它批评地一无是处,既会沦于情绪上的泄愤,也无助于讨论它为什么会在年末引起观众热议、它作为社会派悬疑的呈现又有哪些值得注意之处。 【本期主播】 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 文案:宗城 剪辑:朱丽婷 视觉:野生朵 配乐:容祖儿《感应》、Birdy:Beautiful Lies 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37分钟
1k+
2年前

不要阐释,要色情:重读苏珊·桑塔格|席地而坐Vol.85

席地而坐

苏珊·桑塔格,1933年1月16日出生于纽约,十四天前,阿道夫·希特勒刚刚上台。2004年12月28日,她因癌症死于纽约的一处病房,当时整个世界都在关注一场席卷印度尼西亚的海啸,那场海啸造成22万人死亡。桑塔格去世的消息被淹没在浪潮中。但因为她的作品,到如今,桑塔格仍未被遗忘,她的《疾病的隐喻》与《反对阐释》等作品用于解读今天仍未过时。 桑塔格何以成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她是如何处理文学与公共议题的关系的?关于桑塔格的人生和传记,还有哪些有趣的细节值得挖掘?回顾桑塔格的创作,对于放下又有怎样的启示? 本期我们邀请雅众文化编辑陈小妖、南大社编辑章昕颖,从《智性与激情 苏珊·桑塔格传》这本书出发,走进桑塔格的写作世界和精彩人生。 【本期主播】 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 【本期嘉宾】 章昕颖:南大出版社编辑 陈小妖:雅众文化编辑 01:15 “我想很快速地长大,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 03:30 桑塔格对于公共议题的参与会让我想起戴锦华 15:01 桑塔格政治立场的转变 16:30 1930—1950年代,西方许多知识分子对于苏联有一种天真的幻想 17:20 我们能否探索出有别于苏联和古巴模式的社会主义 22:48 对比《智性与激情:苏珊·桑塔格传》与《桑塔格传:人生与作品》 31:50 本杰明·莫泽的《桑塔格传:人生与作品》是一部好看的非虚构作品,作者的眼光很毒,他致力于展示“桑塔格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35:40《智性与激情:苏珊·桑塔格传》是一种介绍型文本的典范 39:50 桑塔格的童年有一个关键词是中国 50:30 回到作品,重思桑塔格的价值 55:23 文学阅读是两个人之间的吸引,好的文学评论是一种不色情的色情 01:22:30 从桑塔格延伸,谈作家与公共事件之间的关系:你的责任是说真话,不可以成为谎言和虚假信息的帮凶 【本期问题】 1、本期对谈的由头是贝阿特丽丝·穆斯利的《智性与激情苏珊·桑塔格传》,这本书在写作上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对于桑塔格的基本观念是怎样的?比方说,她是站在粉丝的视角,还是批评者,还是其他? 2、本杰明·莫泽写了一本《桑塔格传:人生与作品》,两本都是写桑塔格的书,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3、桑塔格的童年和青春期在哪里度过?对她未来的创作有哪些潜在的影响?她早年似乎也跟中国有联系; 4、桑塔格是怎样看待自己的性向、欲望的?对她的写作具有怎样的影响? 5、桑塔格凭借评论写作和自身魅力在美国文坛迅速成名,她是上世纪美国备受瞩目的公共知识分子,但在许多人看来,她仍是一个精英气十足的知识分子,她的话语系统仍含有第一世界文人审视第三世界的俯瞰味道;她被视作知识女性典范,支持女性独立,但她又与白人男性精英组成的美国主流秩序保持着暧昧的关系。如何看待桑塔格引起的争议,桑塔格自身的矛盾性? 6、在桑塔格的写作生涯中,有哪个时刻是对于我们自身产生激励的? 7、在从事文艺批评之余,桑塔格也参与到公共的政治行动中,如何看待桑塔格对于现实的介入,如何看待作家与政治的距离? 8、商榷桑塔格。桑塔格有哪些观点是我们不太认同,或者觉得可以商榷的? 9、回顾桑塔格的一生,你会想到怎样的关键词,桑塔格身上怎样的品质最吸引你? 10、阿伦特曾说:“勇气是第一政治美德。”桑塔格生命中的勇敢时刻? 11、我们最喜欢的一本桑塔格作品。 12、在大环境令人压抑的情况下,写作者和编辑还能够如何运用自己的灵活性? 文案:宗城 剪辑:赖勇 视觉:野生朵 配乐:Jane Birkin:Nicotine,Kathy McCarty:Living Life 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92分钟
4k+
2年前

浮出地表以后:和杨枫聊科幻文学与科幻写作|席地而坐Vol.84

席地而坐

席地而坐最新一期,我们和清华科幻协会会长、科幻作者杨枫,对谈中国科幻文学的现状。 本期对谈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梳理了清华科幻协会的发展简史,以高校科幻社团作为线索,回顾中国科幻从九十年代到如今如何一步步走出沉寂,又面临新的挑战。 第二部分,以《E=mc³:边角料科研奇思录》这本杂志为由头,我们来细致呈现做一本科幻杂志所需要付出的努力。如何维护一个良性循环的科幻互助团体,怎样让团队成员在其中有归属感?科幻写作的技法、瓶颈和突破?杨枫用他的在场实践,提供给我们新的思考角度。 最后一部分,我们讨论了不同类型文学的融合,提倡纯文学、科幻文学乃至其他题材文学的破界。杨枫也分享了他近来觉得不错的科幻文学作品。 【本期主播】 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 【本期嘉宾】 杨枫:科幻写作者,清华大学学生科幻协会原创部负责人 05:03 清华科幻协会的诞生与发展简史 06:30 一份学生刊物如何走向正式出版 08:40 中国比较有名的高校科幻协会 09:40 科幻是如何从地下状态一步步浮出地表的? 25:30 “赛博朋克”在科幻写作里已经并不新 30:16《万神殿》用科幻的外壳表现亚裔的生存母题 30:30 武则天开高达 32:45 非洲未来主义可能对中国科幻的启发 33:46 晚清民国科幻研究、晚清蒸汽朋克 40:30 细读《边角料科幻奇思录》 45:20 来到清华后,发现连室友的脚步都赶不上 53:40 1940年代,一篇细致地描写原子弹的小说,引起了美国科学家的注意 01:05:20 清华科幻协会内部的笔会是怎样运作的 01:20:30 闲聊勒古恩和莱姆的小说 01:49:20 嘉宾推荐书单 【本期问题】 1、不妨从这次聊天的契机开始。杨枫老师和王博言老师主编了一本《边角料科研奇思录》,这本书诞生的源头是什么?在制作这本书的过程中,又遇到了哪些挑战? 2、从这本书的目录可以看出,它不是一本单纯的科幻小说集,而是分成了营造、斯人、格物、创世、天问、致真、拾遗、参考文献,当时在确定版块时,有怎样的考量? 3、这本刊物的组织方是清华大学学生科幻协会,它也是国内很重要的一个青年科幻团体,但很多科幻圈外的读者,可能还不太熟悉。可否跟大家介绍一下,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创办的?发展过程中有哪些重要的节点? 4、协会中是否会组织小说讨论会、改稿会之类的活动,或者一起谈论某个前沿科学议题、一部有分量的科幻作品?在这期间有没有激发出一些印象深刻的讨论? 5、许多人想到科幻,会想到科学、科学家,或者硬科幻和软科幻这种分类,在杨老师看来,硬科幻与软科幻这种区别是否严谨?在科幻小说的发展过程中,又出现过哪些有意思的流派?(可举例讲讲,或者只说国内的也可以) 6、钟天意的《科幻作品中的科学家》一篇,说到阿瑟·克拉克笔下的科学家主人公们,往往具有智慧、信念与勇气的品质,在您阅读的科幻小说中,有哪些塑造深刻的科学家形象?在您的成长记忆中,有没有一位科学家对您产生过榜样式的力量? 7、这本书中选取的小说和文章,写到了分布式网络、黎曼猜想、科学家、上古神话、性别议题、技术进步可能会对人类伦理产生的影响,从参与者的角度来说,最近三年,在你的阅读范围里,国内科幻写作有没有出现什么新的趋势?或者青年作者开始集中关注哪些议题? 8、清华大学学生科幻协会曾经用三年时间打磨了一本科幻文集《无名者之国》,可否为我们大致介绍这本文集的选稿? 9、杨枫老师提到,科幻不仅是文学类型,更是社群文化与个人生活方式。这句话很有意思,可以展开讲讲,它为什么也是社群文化与个人生活方式? 10、可否跟我们的听众科普一下,目前一个写作新人,如果要成为一位科幻作家,往往需要哪些路径的经验,或者说一般会通过哪些形式让自己被看到? 11、互联网诞生以来,公众对科幻的认知逐渐扩大,比如随着游戏愈发深入青年们的生活,人们想起科幻,想到的也包括许多具有科幻元素的游戏。又比如说元宇宙概念的兴起等。在杨老师看来,科幻小说和游戏、元宇宙等媒介的融合是否是一个趋势? 12、中国本土科幻因为刘慈欣、韩松、王晋康等作家被大众看见,那现在中国科幻青年写作者,他们面对的环境,比起十年前有没有什么改变? 13、从私人角度,怎样的小说会激发你的阅读兴趣? 14、清华大学学生科幻协会接下来的活动计划?下一本刊物是否已经确定了主题? 15、私人推荐今年看到的比较好的国内原创作品。 【本期书单】 刘慈欣《三体》《流浪地球》 郝景芳《北京折叠》 刘宇昆《爱的算法》《奇点遗民》《转生接口》 陈楸帆《荒潮》《人生算法》 修新羽:《死于荣耀之夜》《陌生的女孩》 双翅目:《猞猁学派》《公鸡王子》 慕明:《宛转环》 杜梨:《孤山骑士》 扶华:《末世第十年》 李芳达:《翡翠城》 匡玲秀:《罂粟战争》《龙之共和》 赵希然:《铁寡妇》 石黑达昌:《希望海鞘》 梁清散:《济南的风筝》《厨房里的海派少女》 E伯爵:《撒旦之舞》《天鹅奏鸣曲》《午夜向日葵》 亚历克·内瓦拉·李:《惊奇:科幻黄金时代四巨匠》 文案:宗城 剪辑:佳艺 视觉:野生朵 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115分钟
1k+
2年前

《再见爱人2》:离婚综艺能否实现情感教育? | 席地而坐Vol.83

席地而坐

本期是一期关于《再见爱人2》的讨论节目。很少有综艺像《再见爱人》一样把离婚拍得宛如千回百转的文艺片。这档综艺热衷的不是猎奇和洒狗血,节目组真的很认真地在探讨情感类议题,借助三组截然不同的关系,推动观众去重新反思亲密关系。 弗洛姆曾经提倡将“爱”作为一门艺术来修炼,而小说《围城》引用英国古谚语形象地描绘:“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多少满腹经纶的人,在婚姻这门艺术上栽了个大跟头,又有多少人其实都不晓得如何爱自己,于是更加怀疑是否有能力长久爱别人。在“爱无能”和“亲密关系”成为公共议题的今天,借助《再见爱人》系列,不仅能使我们探索综艺节目与情感教育之间的关系,也能反躬自身,在亲密关系这堂课上,我们究竟遗忘了什么。 【本期主播】 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 夏周:在兔子洞偶尔写字 【本期议题】 一、《再见爱人》如何唤起观众对亲密关系的讨论 二、对于三组关系的解读 三、夏令营模式支配下的离婚节目,具有怎样的局限 四、当离婚综艺成为公共议题,我们如何看待亲密关系 文案:宗城 剪辑:朱丽婷 视觉:野生朵 配乐:黎明《夏日倾情》、Birdy:Skinny Love 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63分钟
3k+
2年前

你为什么还在做记者 | 席地而坐·番外

席地而坐

本期是和安小庆、林松果聊天的番外,只有四十分钟,可以轻松听完。 【本期主播】 宗城:小说写作者、人类观察员 夏周:在兔子洞偶尔写作 【本期嘉宾】 安小庆:写作者,《人物》杂志记者,作品有《平原上的娜拉》《葬花词、打胶机与情书》等 林松果:写作者,《人物》杂志记者。作品有《在长丰,女性向前一步》《免费HPV疫苗,一座城市给女孩们的礼物》等 01:20 关注到小地方正在进行的实验 02:36 林松果谈写作母题:我关心公平、正义、政治 07:03 林松果:有一天如果《人物》不在了,我可能不再做记者了 11:30 很多人没有办法去做实现自我理想的工作 14:30 安小庆谈写作,不必人为把自己的枝干剪除了 18:50 人之为人的尊严和不可战胜的地方,就是我不屈服 21:25 为什么我们依然做记者 29:15 为什么你在朋友圈这么愤怒 31:30 继续捍卫你的世俗生活,不要让自己被绝望收缴 31:34 洱海有棵树 本期相关问题(建议结合上一期正篇食用): 1、(提问安小庆和林松果)两位在《人物》写过很多涉及了女性生存处境和她们的努力的文章。你们是在职业生涯一开始就确定自己要把这个主题纵深下去吗?还是因为什么机缘坚持了下去? 2、(提问安小庆)在《平原上的娜拉》这篇文章中,刘小样表示自己不值得被书写,但与此同时她又是一个极其渴望被看到,希望自己的苦闷可以得到纾解的女性。我发现,无论是最开始刘小样写信给《半边天》,还是后来接受你的采访,她都呈现出一种矛盾的姿态。一方面深受内心的折磨,渴望被理解。另一方面又不希望现在的生活被打扰,认为自己不可能获得想要的人生,不值得被书写。如何理解她身上呈现出的矛盾与撕裂? 3、(提问安小庆)《半边天》节目组的《我叫刘小样》和《人物》的特稿《平原上的娜拉》都引发了很大的讨论,这篇报道发出后刘小样的生活有发生新的变化吗,你知道她现在从事什么工作吗? 4、有时候,即便故事本身获得了较大的影响,很多人被感动,取得了共鸣,但当事人的生活可能并没有改变,甚至报道本身也加剧了这种报道对象内心的挣扎。如果一篇报道在发出后,是会对当事人产生很大影响的,那么我们在报道的过程中该如何保护当事人? 5、(提问安小庆)《平原上的娜拉》和《寻找刘小样,以及安放自己》都提到了《半边天》这个节目,可以简单地和大家聊聊这个节目对你的影响吗? 6、(提问林松果)《在长丰,女性向前一步》是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在互联网因为“冠姓权”吵得沸沸扬扬的时候,安徽省长丰县,却出台了随母姓的孩子会得到1000元现金奖励的政策,而这座县城已经进行了长达七年的性别平等实验。你在文章中甚至提到,长丰推行“关爱女孩”的项目的时候,还是贫困县,却花百万修建了“关爱女孩”的雕塑,为了提高女性的权益,甚至一度让独生女和生了两个女孩的家庭的女儿中考加十分。以国内目前的情况看来,这样的举措依然是十分先锋甚至带有一点“激进”色彩的。为什么这样的措施会发生在“长丰”,而不是一个城市化程度更高的城市?除了长丰,你知道有别的推行类似政策的地区吗? 7、为什么推进HPV免费疫苗的是鄂尔多斯,进行冠姓权改革的是安徽长丰呢? 8、一篇好的人物写作,需要具备哪些要素? 9、操作选题时,是否会担心记者的叙事话语权凌驾在被采访者的主体之上,陷入到一个人按照他的偏见打量对方的生活的状态?为了减少“凝视感”,尽可能呈现出被采访者复杂的生活和心理状态,会在写作中做出怎样的调整? 10、如果报道写完后,被采访者看到却很不高兴,觉得那不是真正的他,这时候记者和杂志社会怎样处理这种情况? 11、(提问安小庆)《葬花词、打胶机与情书》,也是在你的写作中经常被提到的一篇文章,这个选题是怎样促成的?为什么你会想要书写吴桂春这样一个人物?在写作过程中面临怎样的技术难点? 12、(提问林松果)松果曾经多次进入重大灾难或者悲剧事件的现场,这其实需要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是什么让你能够承担这样的压力? 13、(提问两位)在日常生活中,获得具体开心的方式。 14、这些年随着公共议题的推进,关于女性生活的出版物也在增多,比如《82年生的金智英》、上野千鹤子的著作,在近些年的女性主义作品里,有哪一部是你们觉得值得重读,或者自己也渴望出版的? 文案:宗城 剪辑:赖勇 视觉:野生朵 配乐:片头曲:Crosby,Stills&Nash:Helplessly Hoping; 片尾曲:Peter,Paul&Mary:Puff The Magic Dragon 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42分钟
2k+
2年前

写女性的故事,是一种本能:对谈《人物》记者安小庆、林松果|席地而坐Vol.82

席地而坐

席地而坐最新一期,我们邀请到《人物》杂志的记者安小庆和林松果,以新书《她们和她们》作为契机,聊一聊和人物写作、女性报道有关的事情。 2020年,一篇名为《在长丰,女性向前一步》的报道出现,作者林松果用冷静细腻的笔法,为读者呈现了发生在合肥长丰的性别平等实验。2021年,一篇《平原上的娜拉》走进大众视野,安小庆沿着《半边天》的踪迹,寻找20年前曾带给她感动的刘小样。在她写完文章后,刘小样的儿子和女儿对母亲说:“妈妈,你以后不要那么辛苦。” 这些年,安小庆和林松果写过不少以女性为主角的人物报道,但多年以前,她们中有人在地方都市报工作,做民生新闻,有人跑突发现场,面对焦土和死亡的味道。安小庆和林松果跟我们说起关注“性别议题”的因缘,也剖析了在一篇人物报道里,写作者具备性别意识、社会问题意识的必要性。 在本期节目中,两位作者分享了她们各自创作的细节。安小庆讲述了《平原上的娜拉》的创作缘起、稿子发出后的反馈,也跟我们分享了刘小样现在的生活。林松果聊起关于《在长丰,女性向前一步》《免费HPV疫苗,一座城市给女孩们的礼物》等报道的细节。 做记者是一件很容易抑郁的事情,尤其是连续经历了自己想做的报道发不出去的时候,但她们都做了很多年深度报道和其他新闻类写作,在本期分享里,我们试图了解她们至今坚持记者职业的动因。林松果不用“坚持”这个词,她是怀着兴趣去做一件事,她说:“记者的一大乐趣在于,如果你对什么东西感兴趣,你就可以通过你要采访的对象去要‘答案’。”而安小庆在谈及写作与真实的关系时说:“真实像地平线一样,当你通过自己的步伐靠近它,它就会慢慢变得清晰。” 一个人行动的迷人之处,在于它真正深远地影响了另一个人。一篇动人的文字就像抛入宇宙的探测器,总有一天会得到回响。 就像那一天,一个女人看见了另一个女人对于命运的不服。20年后,在刘小样的厨房——一个女性的方寸之地,当安小庆被刘小样的表达所震撼,“雪花同时落在了她和她的身上”。 【本期主播】 宗城:小说写作者、人类观察员 夏周:在兔子洞偶尔写作 【本期嘉宾】 安小庆:写作者,《人物》杂志记者,作品有《平原上的娜拉》《葬花词、打胶机与情书》等 林松果:写作者,《人物》杂志记者。作品有《在长丰,女性向前一步》《免费HPV疫苗,一座城市给女孩们的礼物》等 00:20 安小庆和林松果的互相提问 00:36 如果就要结束记者工作,只能做最后一个选题 15:20 林松果这个笔名是小庆取的 21:30 安小庆和林松果分享她们早期的职业工作 30:40 安小庆聊《平原上的娜拉》的创作缘起和刘小样的现状 58:35 如果报道可能对当事人造成比较大的影响,如何保护当事人 01:20:10 林松果聊《在长丰,女性向前一步》 01:32:13 安小庆谈《葬花词、打胶机与情书》,林松果讨论如何从时政、系统运行的角度来写作文章; 01:41:56《潮汐图》与南方的语法; 01:48:30 当她们看见她们,改变开始发生。 【本期相关问题】 1、(提问安小庆和林松果)两位在《人物》写过很多涉及了女性生存处境和她们的努力的文章。你们是在职业生涯一开始就确定自己要把这个主题纵深下去吗?还是因为什么机缘坚持了下去? 2、(提问安小庆)在《平原上的娜拉》这篇文章中,刘小样表示自己不值得被书写,但与此同时她又是一个极其渴望被看到,希望自己的苦闷可以得到纾解的女性。我发现,无论是最开始刘小样写信给《半边天》,还是后来接受你的采访,她都呈现出一种矛盾的姿态。一方面深受内心的折磨,渴望被理解。另一方面又不希望现在的生活被打扰,认为自己不可能获得想要的人生,不值得被书写。如何理解她身上呈现出的矛盾与撕裂? 3、(提问安小庆)《半边天》节目组的《我叫刘小样》和《人物》的特稿《平原上的娜拉》都引发了很大的讨论,这篇报道发出后刘小样的生活有发生新的变化吗,你知道她现在从事什么工作吗? 4、有时候,即便故事本身获得了较大的影响,很多人被感动,取得了共鸣,但当事人的生活可能并没有改变,甚至报道本身也加剧了这种报道对象内心的挣扎。如果一篇报道在发出后,是会对当事人产生很大影响的,那么我们在报道的过程中该如何保护当事人? 5、(提问安小庆)《平原上的娜拉》和《寻找刘小样,以及安放自己》都提到了《半边天》这个节目,可以简单地和大家聊聊这个节目对你的影响吗? 6、(提问林松果)《在长丰,女性向前一步》是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在互联网因为“冠姓权”吵得沸沸扬扬的时候,安徽省长丰县,却出台了随母姓的孩子会得到1000元现金奖励的政策,而这座县城已经进行了长达七年的性别平等实验。你在文章中甚至提到,长丰推行“关爱女孩”的项目的时候,还是贫困县,却花百万修建了“关爱女孩”的雕塑,为了提高女性的权益,甚至一度让独生女和生了两个女孩的家庭的女儿中考加十分。以国内目前的情况看来,这样的举措依然是十分先锋甚至带有一点“激进”色彩的。为什么这样的措施会发生在“长丰”,而不是一个城市化程度更高的城市?除了长丰,你知道有别的推行类似政策的地区吗? 7、为什么推进HPV免费疫苗的是鄂尔多斯,进行冠姓权改革的是安徽长丰呢? 8、一篇好的人物写作,需要具备哪些要素? 9、操作选题时,是否会担心记者的叙事话语权凌驾在被采访者的主体之上,陷入到一个人按照他的偏见打量对方的生活的状态?为了减少“凝视感”,尽可能呈现出被采访者复杂的生活和心理状态,会在写作中做出怎样的调整? 10、如果报道写完后,被采访者看到却很不高兴,觉得那不是真正的他,这时候记者和杂志社会怎样处理这种情况? 11、(提问安小庆)《葬花词、打胶机与情书》,也是在你的写作中经常被提到的一篇文章,这个选题是怎样促成的?为什么你会想要书写吴桂春这样一个人物?在写作过程中面临怎样的技术难点? 12、(提问林松果)松果曾经多次进入重大灾难或者悲剧事件的现场,这其实需要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是什么让你能够承担这样的压力? 13、(提问两位)在日常生活中,获得具体开心的方式。 14、这些年随着公共议题的推进,关于女性生活的出版物也在增多,比如《82年生的金智英》、上野千鹤子的著作,在近些年的女性主义作品里,有哪一部是你们觉得值得重读,或者自己也渴望出版的? 文案:宗城 剪辑:赖勇 视觉:野生朵 配乐:片头曲:Joan Baez:Donna Donna 片尾曲:蛙池《孔雀》;结尾音乐,因为最后小庆提到自己在珠三角的南方经验,也提到在那边的工厂年轻人,所以选了首东莞乐队写工厂女工的歌。 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111分钟
5k+
2年前

2021年诺奖得主古尔纳:他所书写的,就是我们正发生的|席地而坐Vol.81

席地而坐

席地而坐最新一期,我们邀请文学译者、古尔纳作品《海边》的责任编辑宋玲,一起畅谈2021年诺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文学世界。 “非洲作家”这个标签似乎是一个门槛,很多读者看到是非洲作家写的作品,下意识就会跟许多刻板印象联系起来,比如:殖民、后殖民、苦难、黑人叙事等。但这样的标签,有时候会窄化我们对一位作家的理解,古尔纳就是这样一位无法被标签完全概括的作家。 2021年,这位英籍坦桑尼亚裔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表彰他“对殖民主义的影响以及身处不同文化和大陆鸿沟中难民命运的毫不妥协且富有同情心的洞察。”在此之前,他在中国没有一本完整的小说中译本,中文读者也对他知之甚少。 在他获奖后,上海译文出版社很快就打包签订了古尔纳10本小说的中译本版权,宋玲老师就是参与其中的译者之一。在这一期对谈中,她精彩、细致地为我们讲述了翻译古尔纳过程中的故事。在疫情时间确保一位作家的五本中译本在一年内出版,背后度过了怎样的波折?宣传一位此前国内寥人问津的非洲作家,又会面临怎样的挑战? 宋玲老师也从专业的角度,和我们对谈了古尔纳小说的文学价值,他的文学师承,乃至他的作品与石黑一雄、恩古吉·提安哥的对比。 在对谈中我们发现,古尔纳不是那类大众想象的非洲作家,他不只书写苦大仇深的故事,他的写作里有相当有趣、戏剧化,甚至能让当下的我们感同身受的东西。 陈寅恪的《忆故居》写道:“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古尔纳书写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生活境况,一场大型中年人精神危机现场,忍看朋辈成屠夫,自我囹圄成异乡。在婚姻里你陷入泥泞,在故乡你一地鸡毛,童年时殖民、战争、政治斗争让你背井离乡,在历史的洪流中你如同浮木,被冲刷,被拍打,习惯了与动荡分离作为朋友。 当一个人成为国家和生活意义上的双重难民,当他无法麻痹自己的内心,诚挚地面对过往他所经历的生活,他会成为午夜的幽灵、人群中的刺猬,但他的故乡已经永久遗失在童年深处。无怪乎瑞典学院在对古尔纳授奖的评语中写道:“古尔纳在处理‘难民经验’时,重点是其身份认同。他书中的角色常常发现自己处于文化和文化、大陆与大陆、过去的生活与正在出现的生活之间——一个永远无法安定的不安全状态。” 【本期主播】 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 夏周:在兔子洞偶尔写作 00:30 他是谁?这位2021年诺奖得主究竟是何方神圣? 05:13 上海译文社签下古尔纳中译本后,决定在一年内出版古尔纳至少五本小说 18:40 古尔纳的故乡桑给巴尔岛和坦桑尼亚有怎样的关系?他后来为什么去了英国? 23:58 古尔纳的小说,从小地方到大城市的读者看了,会更有感触 24:30 他书写了无处不在的刻板印象、傲慢与偏见 26:40 非洲人在英国,和小城人在上海,到底有怎样的区别 34:25 移民作家那么多,为什么诺奖评委会选择古尔纳 34:40 诺奖评委会选择古尔纳,就像在黑暗中为一位舞者打一束光 45:50 古尔纳小说中的语言混合现象 48:30 嘉宾解读《海边》 01:05:30 讨论《完美沉默》《天堂》《来世》等 01:11:19 对比古尔纳和石黑一雄的小说 【本期问题】 1、古尔纳是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瑞典文学院表彰他“对殖民主义的影响以及身处不同文化和大陆鸿沟中难民命运的毫不妥协且富有同情心的洞察。”各位对古尔纳作品的初印象是怎样的,真正阅读后又有怎样的惊喜? 2、2021年颁布后,译文社火速签下了古尔纳的版权,今年就已经出版了五本古尔纳的作品,后面还有五本书要和大家面世。在这个争分夺秒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波折,后来又是怎样克服的? 3、古尔纳这几本小说中译本的封面设计都很好看,是由哪一位设计师设计的?当时为什么选择了这种设计风格? 4、古尔纳创作和刻板印象中的非洲作家有什么不同? 5、古尔纳出生在东非的桑给巴尔,1963年,英国结束了在桑给巴尔的殖民统治;1964年,桑给巴尔爆发独立革命,与坦噶尼喀合并,成立了坦桑尼亚共和国。可共和国的成立并没有让稳定迅速到来,六十年代末,古尔纳作为难民来到英国。这种流亡经历在他的作品里有怎样的体现? 6、古尔纳注意到,欺骗与自我欺骗已经成为移民常见的保护策略,它不只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生活和价值取向。在《海边》和《赞美沉默》体现这一特点的细节? 7、《赞美沉默》讲述了一个匿名逃亡者,他逃离了故土桑给巴尔的恐怖统治,在英国开始了新生活,记忆中的梦魇却挥之不去,反而使他开始编造记忆,陷入自欺欺人的游戏,直到再一次重返非洲时,他不得不面对内心深处的深井。两位阅读这本书的感受是怎样的?书中有哪些有趣的细节? 8、《海边》由两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的叙述者萨利赫是一位来自桑给巴尔的穆斯林,他拿着以宿敌的名义伪造的签证,在英国开启新的生活。第二部分的叙述者拉蒂夫也来自桑给巴尔,但是和萨利赫努力回忆的姿态不同,拉蒂夫想做的却是竭尽全力遗忘。这种的写作方式能够起到怎样的叙事效果?《海边》让人想起石黑一雄的创作,可否简单说说古尔纳和石黑一雄的同与异? 9、从文学史的脉络看作家,古尔纳主要受到了怎样的写作流派(或者说哪些作家)的影响? 10、古尔纳喜欢在英语写作中混合斯瓦西里语的单词。在翻译时译者怎样处理这种差异?如何理解古尔纳这种混合的语言策略? 11、古尔纳在异国写非洲,他的写作有哪些可能击中中国读者的点?他的作品真的难读吗? 12、在今天,开启一段陌生的阅读之旅,具有怎样的意义? 【本期书单】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天堂》(Paradise)、《海边》(By the Sea)、《来世》(Afterlives)、《赞美沉默》(Admiring Silence)、《最后的礼物》(The Last Gift)、《离别的记忆》(Memory of Departure)、《朝圣者之路》(Pilgrims Way)、《多蒂》(Dottie)、《遗弃》(Desertion)、《砾心》(Gravel Heart) 石黑一雄:《莫失莫忘》《浮世画家》《克拉拉与太阳》《远山淡影》 库切:《耻》 萨尔曼·鲁西迪:《撒旦诗篇》《午夜之子》 文案:宗城 剪辑:赖勇 视觉:野生朵 音乐: 片头曲:The Animals乐队:House of The Rising Sun? 片尾曲:Emiliana Torrini Sound of Silence 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117分钟
2k+
2年前

世界杯的盛景下,足球正面临危机 | 席地而坐

席地而坐

卡塔尔,足球史上罕见的冬季世界杯,还未开始,人们就在讨论与之有关的话题:莱奥·梅西、C·罗纳尔多在生涯最后一届世界杯,是否能率领各自球队夺冠?在欧洲球队蝉联四届世界杯后,本届是否会出现其他大洲冠军,比如南美洲?推演现代足球的趋势,或许能为本届世界杯提供一份参考,尽管媒体热衷于塑造英雄与童话,但能在世界杯笑到最后的,往往是团队足球与超级巨星二者交融的结果。 卡塔尔世界杯赛前,丑闻频发。上千名外来劳工奔赴卡塔尔,因在恶劣天气条件下修建世界杯场馆而死亡,引起广泛批评。卡塔尔与国际足联的贿选丑闻,也降低了这届世界杯的公信力。 但无论如何,这仍会是备受瞩目的一届杯赛,只是在流量喧嚣之下,现代足球的危机仍在隐现。在欧洲足球工业体系占据垄断地位、足球踢法愈发功利、保守后,我们在世界杯上越来越难看到罗纳尔多、罗纳尔迪尼奥这样充满灵性的球员。球员踢法愈发雷同,足球作为一门技艺本身却并未进步。当梅西、内马尔等天才慢慢谢幕,足球也正在走向自己的十字路口。 【本期主播】 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 00:30 足球如何从一项工人阶级的运动变成世界第一运动 01:59 现代足球的起源 02:50 足球与工人阶级的关系 07:20 欧洲足球职业俱乐部成立的时间与费边主义兴起的时间相近 10:30 世界杯的整体主义、实用主义趋势 11:20 从贝利到马拉多纳,南美足球曾经在世界杯兴盛一时 14:25 英国为什么那么重视足球? 16:16 乔纳森·威尔逊《倒转金字塔 足球战术演变史》 17:30 瓜迪奥拉指挥的巴萨梦三时期足球,准确来说不叫“TiKi TaKa” 20:05 现代足球正在面临的危机 24:30 我们为什么越来越难看到罗纳尔多、罗纳尔迪尼奥这样的球员 27:20 梅西曾经渴望用世界杯得到祖国人的真正接受 文案:宗城 剪辑:朱丽婷 视觉:野生朵 配乐:《闹海》哪吒乐队 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30分钟
1k+
3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