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吮吸》的结尾是属于文学的,不是生活的” “当我们用权力关系解释一切的时候,爱还重不重要呢,我们该如何看待爱?” 12月初,我和辽京在线上录制了一期播客。辽京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曾经做过翻译和财经类记者,31岁的时候辞职成为全职母亲,而后开始写作。 如今,她已陆续出版了《新婚之夜》《晚婚》《有人跳舞》,因为这些故事展现了婚内强奸、单身母亲、育儿困境等性别议题,辽京这一名字也与“女性写作”绑在了一起。 这次的采访,我也准备了很多建立在女性主义理论上的问题,比如“充满性别意识的写作有没有反过来滋养你的生活?”“如何平衡母亲与作家的身份?”“有没有想过将儿子培育成一个女性主义者?”等等。而辽京总是打破我的预设,给了我一个个浸润在生活里的回答。 这让我去思考,当女性主义成为我们解释所有事情的方式时,是否也会变得局限?而辽京也问,当我们用权利关系去解释一切事情的时候,爱还重要吗?它该放到哪个位置,我们是否还需要爱? 辽京说,女性主义的痛苦在于要一直否定,所以聚在一起很重要。随着聊天的推进,我们都相信,女性主义理论如同阳光,我们从中获取养分,将它变成对抗不公的武器。但真实的生活过于复杂,接触得越多,越会发现它无法被理论概括和衡量。而文学的可贵之处,便在于提供了一个模糊的地带,让我们逐渐深入真实,靠近真实。 而这期播客,也是“聚在一起”“靠近真实”的一种尝试。 【本期要点】 1:24 对女性命运的关注是辽京写作的原动力吗? 4:43 有时候,女性在社交媒体上的表达比文学作品造成的冲击力更强 9:50 文学的可贵之处在于容错 15:03 真实的生活无法放入单一的框架去衡量,因为它太过于庞大复杂 16:32 当我们用权利关系解释一切的时候,又该将“爱”放到什么位置? 20:42 费兰特的《被遗弃的日子》让一个遭遇婚内背叛的女人有了解释自己的机会 30:49 女性主义者有可能在父权社会获得幸福吗? 33:02 女性主义者的痛苦在于要一直否定,这时相聚在一起就变得很重要 36:51 “不平则鸣”,所以女性形成的声音越来越大 41:25 《吮吸》是一个文学的结尾,但不一定是生活的结尾 42:23 “母亲”这一身份如何影响了辽京的写作 45:13 辽京无法想象孩子步入老年的样子,也无法想象孩子将来该如何面对“死亡” 52:56 无法理解生活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去散步 54:52 如何平衡做妈妈和作家的身份? 1:07:55 充满女性意识的写作有反哺辽京的现实生活吗? 1:13:18 理论是阳光,我们需要它,但不用一直盯着太阳看 【本期嘉宾】 辽京:青年作家,著有《晚婚》《新婚之夜》《有人跳舞》 夏周:文学编辑,偶尔写书评,微博@夏懒腰 【本期剪辑】 小琦 【本期涉及到的书目】 《有人跳舞》 《过一种女性主义的生活》 《被遗弃的日子》 【本期音乐】 片头曲:The Hours-Nicolas Horvath 片尾曲:Choosing Life-Nicolas Horvath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感受。席地而坐会抽出3位读者送出一本《有人跳舞》。
与95后新锐作家、宝珀理想国文学奖入围者周于旸的一次聊天。 本期节目的主题是“不上班,我写小说养自己可以吗?” 起因是出了新书的周于旸来社里签他的新书《招摇过海》,和他吃午饭时闲聊,得知他不上班,每天睡到中午起,赚得起还比我多的时候,我就难以说作家都是穷的…… (或者我更贫穷)。于是我、周于旸《招摇过海》的编辑恩惠、复旦大学创意写作专业的龚燕就做坐在一起,打算聊聊“不上班,我写小说养自己可以吗?” 我试着问他一些“尖锐”的问题,比如想不想要自己的书畅销,他怎么看我们的同事直接在他的新书上写“此篇完成度不高”,怎么看待班宇、陈春城等作家考编…… 聊到最后,聊天开始“失控”。恩惠说,她并不是一开始就厌男,她也知道很多“70后老男人”并不是有意要冒犯她,但她依然被冒犯到。那么,编辑这位95后作者的书,又是一段怎样的体验呢? 【本期要点】 4:43为了躲避理发师的追问,周于旸称自己是一个打字员 6:10 在上海工作的时候,其实还需要靠写作倒贴 8:17 不上班的时候,也害怕和社会脱节 9:30 松弛感给了自己一个懒散的借口 11:59 在当体育编辑的时候,周于旸会在写新闻稿时偷偷写小说 18:09 家乡给龚燕充足的养分 19:11 在上海的时候,龚燕会纠结能否经济独立,发表小说的数量,所以她想要离开容易让她内耗的环境 24:27 周于旸是否希望自己的小说畅销? 31:07当自己很看好的作者不被同事喜欢,会想吵一架吗? 33:03 恩惠很看好的作品,被同事说“此篇完成度不高”? 35:00 “我也不是一开始就厌男,现在却将厌男写在自己脸上” 36:42 伺候烦了“70后老男人”,和95后作家合作是什么体验? 39:02想象力是构建在逻辑,还是对现实的了解上? 44:53 对于创作者来说,没有一段人生经历是浪费的。 46:23 难道我们的社会已经完蛋了吗?! 48:27 当班宇、陈春城开始进入体制,是无可厚非还是大失所望? 【本期主播】 夏周:我说的您都别当真,微博@夏懒腰 恩惠:文学编辑,豆瓣@瓦片外婆 龚燕:文学编辑 周于旸:青年作家,已出版《马孔多在下雨》《招摇过海》 【本期剪辑】 小琦 【背景音乐】 中岛美嘉:曾经我也想过一了百了 本期节目,我们会从留言中抽2位读者送《招摇过海》~
从林奕含到“北大杜甫”,不读文学的人生会好过一些吗? 在一次又一次看到欣赏、尊敬的前辈们“塌房”后,那些曾经为文学,或是理想热血沸腾的时刻,也是一个笑话吗? 而当巧言令色成为生活的常态,我们除了对一切事物保持警惕,又该如何去建立新的秩序? 【时间轴】 5:15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为语言的腐烂负责 10:42 研究杜甫鲁迅,就能变成高尚的人吗?我们要时刻警惕“自我神圣化” 12:21 用文学的方式去生活是极其危险的 23:33 我们除了衣着精致,和丛林里打猎的原始人没有本质区别 27:12 那些活力满满的人,拯救了疲惫的夏周 30:29 黎紫书为写作呕心沥血,受胃病困扰,一只耳朵的听力严重受损 33:35 人文学科该怎样与公共生活相关联? 36:05 只要从林奕含的故事中得到力量,我们就不能完全否定文学的力量 38:02 骂完“厌女”“婚驴”就跑,不是推进平权真正有效的方式 40:03 光骂塌房的人没有用,我们也需要建立新的秩序 【本期主播】 夏周 里海 【本期剪辑】 小琦
“我只是漂游着,前进、后退都困难,停在一个看起来不是异乡其实是异乡的大城市。” “沮丧是更高级的愤怒,在我还只会生气和吵闹的年纪,她就已经学会了沮丧,比我更早地离开了家乡,跑到珠三角打工并且嫁给了一个深圳人。” “ 我们痛揍自己,揍得鼻青脸肿脸肿,想把自己从人群里赶出来,扔出家族的门槛,却又一次次地、慢吞吞地爬回来,哪怕走到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哪怕是挣扎着,也要回到故土,没有这个宗族的文化黏液,我们无法赤裸地活下去,一代接着一代,越抱越紧,越恨越深,终于每个人都又变成膨胀又空虚的泡沫。” ——索耳《非亲非故》 【时间轴】 7:55 在粤西小城生活的时候,会有成为“城里人”的渴望吗? 11:04 对于夏周来说,家乡曾是无聊、沉闷的象征 13:18 “沮丧是一种更高级的愤怒” 14:33 辍学打工,逃离粤西的小镇女孩们 20:52 去一趟医院,会觉得很多事情都是容易的 22:45 夏周害怕人生会随着不断的妥协而下坠 25:16 将希望寄托于时间与“下一代”,是否也是一种自我安慰? 26:30 面对传统这头巨兽,索耳家乡的部分女性已采取“不合作”态度 27:55 有时候,抖音上展现的“底层经验”也是一种表演,真实的经验总被互联网上的讨论所遮蔽 35:47 如果我们的过去都是关于“男性”的历史,那夏周甘愿做一个“文盲” 39:43 “冠父姓”让血脉相连的祖孙三代女性在姓式上区分开 42:01 那些在《非亲非故》里说方言的人,方言暴露我们来自哪里,它与普通话的区隔也是经济文化上的区隔 45:13 索耳现在更愿意拥有口音 【本期主播】 夏周,我说的您都别当真 索耳,青年作家。已出版长篇小说《伐木之夜》《非亲非故》 【本期剪辑】 小琦 【背景音乐】 片头曲 林生祥《动物园》 片尾曲 林生祥《南方》
你觉得会吗? 时间轴: 3:47 “北方教授”不理解买菜做饭的“南方爸爸” 8:30 火的为什么是“江浙沪”独生女? 16:23 “江浙沪独生女”拥有的是更安全而非更自由的生活 17:23 浙江小城市的“孝道金字塔” 34:00 “江浙沪”的父母喜欢召唤孩子“回家” 36:43 我们正陷入琐碎的日常里 42:53 “出走的小姨”一定比“江浙沪独生女”高级吗? 49:10 除了出走,我们更应该创造一个不受父权影响的“家” 本期主播 夏周:我说的您都别当真 赵一静:纪录片行业打工人 本期剪辑 小琦
谈及母女关系时,我们有很多话可以聊。比如女性的本体意识如何在母女的框架之内呈现,面对现实龃龉时母女关系的变形乃至重置,或是对“畏母”“厌母”症候的伦理审视,再或是这些年来被反复强调的“母职神话”的消解和重塑。而我们又必须看到,对母女关系的广泛反思毕竟是女性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相较于拥有久远传统的父子议题,对母女关系的探讨仍处在漫长的途中。 本期我们邀请到青年作家,《在小山和小山之间》(以下简称《小山》)的作者李婷来聊一聊对于母女关系的观察和思考。《小山》讲述了一位六零后的“不快乐妈妈”为照顾待产女儿而远渡重洋并与之重启同居生活的故事。当身份、立场、文化背景等成为横亘在母女之间难以逾越的山丘,女性之间共通的命运又旋即成为冲破这些代际差异的利器,并最终为她们建构起一种互利互助的盟友关系。 《小山》为我们“走近”母亲提供了可贵的契机。正如青年作家东来说的那样,理解母亲是东亚女性的必修课。对于母女关系的重审,不仅仅关乎此时此地的我们,也关涉一段内隐的、处于历史暗处的、充满误解和血泪的“柔情史”。对于母系谱系的追溯和女性传统的确认,意在提供一种有别于父权叙述的女性视点,更显示出对于女性乃至人性层面的终极关怀。毕竟,“理解”母亲不是我们的终点,“成为”母亲才是。 【时间轴】 08:37 里海在高铁上看《在小山和小山之间》看到泪失禁。 12:40 渴望母爱的女儿能理解“离经叛道”的“酷妈妈”吗? 14:50 如何告诉咿呀学语的婴儿,母亲也是独立的个体呢? 20:01 在孩子出生的一年里,很多母亲往往无法睡超过三个小时的整觉。 22:05 日本的老人基本不参与育儿,养育的压力往往落到小家庭上。 26:53 “母职惩罚”可能会蔓延一个母亲的一生。 30:45 婴儿每哭闹一次,都像是父权制对女性的耀武扬威。 32:43 日本的“婴儿信箱”为后悔做母亲的女性提供了一条“退路”。 40:50 单亲母亲在日本的处境是怎样的? 45:12 在日本,婴儿满2个月后就可以送到保育园,并根据收入水平定支付的费用。 47:38 日本爸爸可以休一年的产假,休假期间仍然可以拿到80%的工资;到2025年预计可以拿到100%。 58:33 我们可以通过分享女性的经验,打捞散落的女性的历史。 1:07:48 “我们的命运是经年累月的流血”“你渴望爱,而爱把你变成一件衣服” 【本期主播】 李停:青年作家,《在小山和小山之间》作者 里海:地球上储存泪水的树洞 夏周:我说的您都别当真 【本期文案】 里海 【本期剪辑】 小琦 【背景音乐】 片头曲:The Hours-Nicolas Horvath 片尾曲:Choosing Life-Nicolas Horvath 【本期涉及到的书目/篇目】 李停《在小山和小山之间》 [日]角田光代《坡道上的家》 [韩]赵南柱《82年生的金智英》 [意]埃莱娜·费兰特《那不勒斯四部曲》 [美]艾莉斯·马利雍·杨《像女孩那样丢球:论女性身体经验》 杨柳《“带妈妈去取节育环,我崩溃了”:3000万女性最羞耻的秘密,终于揭开了》 待兔《亲爱的妈妈于不明年份曾患忧郁症》 张枣《跟茨维塔耶娃的对话》 【本期涉及到的影视与书籍】 [美]玛吉·吉伦哈尔《暗处的女儿》 杨荔钠《春潮》 杨明明《柔情史》 滕丛丛《送我上青云》
即使还会在看美高青春片时掉眼泪,但我们离中学时代很远了。远到提起高中,要用“十年前”去追溯它。 夏周的高中校友,认识了近十年的好友里海说:“青春往往被认为在高考落幕的那一刻走向终结,且并没有留给我们太多可供瞻仰的遗迹。”对于很多“小镇做题家”来说,青春是乏善可陈的。但即便是这样的青春,我们还是会忍不住怀念。 当“浪漫爱”被证实为父权制的谎言;当“女性友谊”会因为一方踏入婚姻而逐渐消解。快要踏入三十岁的门槛的我们,一遍又一遍在“成人世界”徘徊。仿佛只要不结婚生子,就随时都能获得重新出发的力量,一切都可从头。 我们的世界似乎正在经历一个“返魅”的过程。年轻人都开始求神拜佛买彩票,不说“笑死”,要说“笑发财”。觉得谈恋爱不如搞钱。但还有那么一些时刻,没什么骨气的,“懦弱”的我们,开始承认自己想念“青春的感觉”。因为如果将它视作一个符号,那它就意味着相信。在什么都崩塌的现在,我们还是本能地想要抓住一些信仰,想要相信一些不会轻易破碎的事情。 【本期主播】 里海:地球上储存泪水的人形树洞 夏周:我说的您都别当真 【本期剪辑】 小琦 【背景音乐】 片头曲:Labrinth : Forever 片尾曲:Janis Ian: Seventeen 【时间轴】 3:56 为什么里海觉得自己的青春像坐牢,但还是用了近十年的时间怀念? 10:17 在“唯成绩论”的做题家时代,谈恋爱也无法缓解无力感 16:30身为东亚人,哪怕50岁了也会做高考的噩梦! 19:20 东亚人的人生好像是不允许gap的 20:43越强调松弛感,越证明松弛也是一种表演 21:20与其说我们在怀念青春,不如说我们的青春是被延后了 28:57 我们的95后女同学都给儿子买房了,但我们还在美高青春片里找青春 29:48 如果有可能,里海想假扮高中生混进美高 33:27《重启人生》式的友谊是极为奢侈的 35:38 写“女书”和自梳的女性和如今的girls help girls有什么异同? 43:12怀旧的两种类型:修复型怀旧和反思型怀旧 45:46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更热衷于买彩票和求神拜佛? 49:30我们的世界似乎正在经历一个“返魅”的过程 【本期涉及到的书目】 [美国]斯维特兰娜·博伊姆《怀旧的未来》 [美国]布鲁姆《影响的焦虑》 [墨西哥]奥克塔维奥•帕斯《泥淖之子》 赵明丽《女书与女书文化》 【本期涉及到的影视剧】 1.《好像做一次》 2.《性爱自修室》 3.《亢奋》 4.《重启人生》 5.《普通人》
“砂砾之中,亦有宇宙。”——柯勒律治 《宇宙探索编辑部》的故事来源 一则新闻:山东滨州一个叫李凯的男人说自己见到了外星人。2013年3月初的晚上,他在黄河岸边铺设电网,准备电几只野兔下酒,结果没电到兔子,却电死了一个外星人。 “有五个外星人站在岸边,它们看着我,我也看着它们,我就掏出手机来给外星人拍了一张照片,然后我的自行车被吸到了飞碟里。我捡起石头,朝飞碟砸过去,石头落到飞碟上就爆了。五个外星人一看我砸他们的飞碟,就一起朝我走来。它们的脚步非常坚定,一点没有放慢脚步的意思,仿佛一定要把我抓住似的。往回逃跑的过程中,我也没有忘记跨过我自己布设的电网,但是后面追我的外星人,却没有看见我布下的电网,打头的那个一下子趟到我的高压电网,就电死了。看着后面没了动静,我牵了条狗去事发现场,我那条狗过去闻了闻,舔了舔,开始咬外星人。我一看被狗咬都不动,那当然是死了。” 【本期主播】 夏周:偶尔在兔子洞写作 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 01:40《宇宙探索编辑部》和《妈的多重宇宙》都关乎存在主义 02:31 你小时候有相信外星人的存在吗? 06:01 主人公唐志军脑子有问题吗 07:01 这部电影表面上在找外星人,其实又像是在找八十年代 09:09 当我们在笑唐志军的时候,我们自己是否也是别人眼中的唐志军 10:15 小红帽才是电影里最纯粹的人 11:30 女主角一边觉得唐志军很傻,一边又不忍心放弃他 12:25 如何看待关于这部电影的一些批评 16:30 谈谈《宇宙探索编辑部》的女性角色 19:30 电影浪漫化了唐志军吗 24:20 电影为什么要选择一个民科做主角 26:40 时代变了让我更加可笑 27:30 科学和诗歌是电影里的对照 31:00 在这部电影的视听语言里,个人的语言与外部世界的噪音是并行的 40:30 由这部电影延伸开来,谈《当我们不再理解这个世界》 45:30 电影的五人团对应了《西游记》,这部电影有《西游记》《堂吉诃德》的影子; 48:20 人类是存在的谜题,也是答案 56:30 电影里出现了几次人类的DNA结构 结语: 电影中最喜欢的几句话: 电视里的雪花点是宇宙的余晖 当石狮子上落满麻雀的时候,就该出发了 文案:宗城 剪辑:圆圆 视觉:野生朵 片尾曲:苏运莹《生活倒影》 感谢收听。如果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帐号。
本期是《三体》系列的第二期,嘉宾CY是我认识的一位多年来关注社会主义民主、性别议题、马克思主义的朋友,这期播客他想从文学作品反映的社会思潮的视角,对刘慈欣的《三体》做出不同于主流话语框架的解读。 CY提出,对于刘慈欣作品的评论不能采用一种固化的、一成不变的华语框架,因为刘慈欣不同时期的作品底色具有很大差异,甚至可以说《三体》《流浪地球》相比起刘慈欣的早期作品,在价值谱系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 CY会先从《球状闪电》提到了托洛茨基说起,以刘慈欣小说中隐含的苏联元素和理想主义消逝的色彩作为线索,回到刘慈欣的早期小说《中国2185》。他提出:刘慈欣早期小说其实具有社会主义民主的色彩,这跟八十年代的社会潮流具有很大关系,只可惜随着八十年代的逝去,刘慈欣作品中的社会主义民主也在逐渐淡去。 九十年代到千禧年初,这是刘慈欣创作阶段的重要转折期。CY以《魔鬼积木》《赡养人类》作为重要文本,梳理刘慈欣作品中的第三世界情结、反美主义、冷战思维,以及其作品已经逐步浮现了「技术精英优先论」和对于唯一真理观的推崇。 同时,刘慈欣的小说也是折射社会思潮的一面镜子,比如《赡养人类》反映了九十年代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乱象,“烧美元,煮方便面”等情节,折射了那种弥散在中国社会的拜金主义。而《魔鬼积木》的关怀来自于反对美帝国主义所造成的第三帝国关怀,它不是从马克思主义出身,而是反美帝国主义的角度出发,这一点使得刘慈欣的小说很能引起工业党的共鸣,而它在《三体》中得到更大的展现。 音频下半场,我们围绕《三体》《流浪地球》进行专门讨论,探讨《三体》为什么会成为中国舆论场的现象,它所表现的技术精英统治主义和单调的性别想象又具有哪些值得警惕的地方。CY在这层面对《三体》的文本以批评为主,这或许会引起刘慈欣读者的不适,但一个开放多元的网络,是应该允许不同声音在场的,《三体》是一部现象级的小说,但绝非真理,因此,在已经看到了许多赞美《三体》声音的同时,我们不如也看看其他的声音。 00:30 大男孩文学会有一种渴望拯救女性的逻辑 04:21《球状闪电》里的托洛茨基元素 11:04 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民主主义的区别 13:21 自由主义论述和左翼论述对八十年代的叙事都存在一定的遮蔽性 14:46《中国2185》是怎样描绘社会主义民主的? 23:30 长期集体主义的生活影响了刘慈欣创作的感知 28:30 刘慈欣的小说对于世纪初社会思潮的反映 32:32 刘慈欣小说的反美思潮 38:12 黑暗森林体系与冷战密切相关 40:44 刘慈欣的小说为什么成为工业党狂欢的素材 42:40 三体是一面反映主旋律的镜子 45:30 警惕潜在的厌女情绪 【本期书目】 《中国2185》:科幻作家刘慈欣的长篇处女作,完成于1989年2月。这部科幻小说以未来世界的虚拟空间为载体,将大尺度的未来幻想与迫切的现实危机感对接起来,描写了未来中国的危机与重生。 《赡养人类》:刘慈欣2005年11月首次发表于《科幻世界》的短篇小说。《赡养人类》聚焦于物欲横流的现代都市,跟随底层杀手展现财富垄断后的世间乱象,着重描绘了一个极端私有化的社会, 对科技与人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制度层面的探讨。 《魔鬼积木》:这是刘慈欣于2008年11月1日发表的一篇科幻小说,从一个方面预测了基因改造技术的发展和对未来人类社会的影响。小说讲述了越南战争结束后,美国军方对士兵的心理和身体素质逐年下降的状况感到担忧,试图采取培育基因改造人的方式来为军队提供高素质的兵源,由此启动了宏大的秘密计划。 《球状闪电》:刘慈欣于2005年写的一本以球状闪电为中心展开的长篇科学幻想小说,书中描述了一个历经球状闪电的男主角对其历尽艰辛的研究历程,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独特、神秘而离奇的世界。 《三体》:刘慈欣的代表作。《三体》是刘慈欣创作的长篇科幻小说系列,由《三体》《三体2:黑暗森林》《三体3:死神永生》组成,第一部于2006年5月起在《科幻世界》杂志上连载,第二部于2008年5月首次出版,第三部则于2010年11月出版。作品讲述了地球人类文明和三体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杀及两个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其第一部经过刘宇昆翻译后获得了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 文案:宗城 剪辑:佳艺 视觉:野生朵 感谢收听。如果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帐号。
这一期,我们就来好好聊聊《三体》。作为国内当下最热门的科幻IP,《三体》是怎样诞生和传播的?《三体》学又为何能够成为互联网上的一个现象,引起不同群体基于文学、政治、哲学等多方面的讨论? 本期我们邀请了科幻作家陈楸帆、双翅目、靚灵,从专业的科幻写作视角出发,对谈《三体》小说及其影视化改编。 腾讯的剧版《三体》为什么能取得高口碑?主创在改编上采用了怎样的策略,又有哪些遗憾。 在解读完剧版后,三位科幻作家也会讨论当下科幻作品改编影视剧的难点,在看似繁荣的科幻热潮之下,真正的科幻写作者又会面对哪些难题? 本期,作家双翅目也会深入谈到她对于电影《流浪地球2》的观后感,解读了“科幻感”和“科技感”的不同,以及电影在视听语言上发力的地方。 陈楸帆、靚灵则结合创作经验,讨论了科幻作品的性别、社会学延展,以及传统科幻作品存在的「大男孩文学」倾向。 讨论最后,三位作者分享了他们近两年来看到的有趣改编作品,也为当下普通科幻写作者面临的困境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今年被视作“三体影视年”,但是,中国科幻绝不仅仅只有大刘,还有更多有趣的科幻作品,值得被看见。 04:30 主播和嘉宾对于《三体》的总体观感 06:30《三体》配乐结合了秦腔的氛围和德剧《暗黑》的风格,靚灵和双翅目都很喜欢这部剧的音乐 11:37 逐页翻拍是对《三体》最好的呈现方式吗 16:10 为什么大众看《狂飙》津津有味,对于《三体》却有点望而却步?《三体》的观影门槛与创作者选择的策略 27:47 为什么《流浪地球2》的科技概念大众比较容易接受? 37:15 刘慈欣是一位诺斯替主义者吗? 40:30 刘慈欣的创作底色和思想来源 44:35《三体》里的本体论、技术迷恋、人类悲观主义和实用主义 48:30 黑暗森林理论是怎么来的 51:15 刘慈欣与阿瑟·克拉克的区别:黄金时代作家有一种人类乐观主义精神,而刘慈欣更加悲观 54:30 公众层面的《三体》传播,《三体》是怎样进入工业党叙事和中美关系、文明博弈叙事里面的? 01:01:30 近几年国外改编较为出色的科幻、游戏影视作品:《最后幸存者》《沙丘》《星际迷航》《边缘世界》《英雄联盟:双城之战》等 01:15:30 传统科幻作品存在大量大男孩文学,当代写作者需要直面性别书写和社会上的厌女症 01:27:30 双翅目解读《流浪地球》 文案:宗城 剪辑:朱丽婷 视觉:野生朵 音乐:缺省《平原》、菅野洋子《Thrace》、Utai IV 我见过你们人类难以置信的事,我见过太空飞船在猎户星座的边缘被击中,燃起熊熊火光。我见过C射线,划过‘唐怀瑟之门’那幽暗的宇宙空间。然而所有的这些时刻都将消失在时间里,就像…泪水…消失在雨中一样。死亡的时刻到了。 ——《银翼杀手》
席地而坐新的一期,我们聊工人文学、打工人叙事、劳动者在异乡的生活。 去年,朋友诗逸和杨沁同时编辑了与劳动者有关的作品:《劳动者的星辰》和《“打工人”纪事》,前者是皮村文学小组创作者的精选作品集,后者收录了“网易人间”非虚构稿件中与劳动者主体有关的作品。借此契机,我邀请诗逸和杨沁从作品出发,聊聊在大城市里打工人生活的细节与差异。 在城市化的浪潮中,作为异乡人的打工人和在在地者的生存体验有多大差异?我们在租房、工作、生活中有过怎样的酸甜苦辣?从打工人最实际的大城市生活成本,到言语、审美、身份背后的阶层与成长环境差异,再到从此地到彼地双重的异乡感。 我们也聊到北京的皮村、上海的定海桥、706,还有那些大城市中被忽略的丰富地带。这其中,我们着重谈到了在皮村的感受,从作为现象的皮村,回到由一个个具体的人组成的皮村,在皮村的写作小组是怎样的?工友们又是如何创办属于自己的文学刊物?办刊过程中,又遇到了哪些具体的困境? 聊天最后,我们围绕两个问题探讨:其一是打工人写作本身,如何让这种在场是平等的,而不是一方凝视另一方;其二,工人和其他群体生活的环境有同有异,即便是文化人士、金融白领自嘲打工人,跟真正挣扎在厂里或者做各种零工的流水线工人还是很不同,工人在城市里的生存困境、遭遇到的隐性歧视具体是怎样的?我们如何探索让打工人更有尊严的生活环境? 【本期主播】 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 【本期嘉宾】 杨沁::写作者,《劳动者的星辰》责编 诗逸:也是一个编辑 00:13 枉顾个体的生存境遇,谈论松弛感是一种虚妄 02:50 为什么决定做《劳动者的星辰》《‘打工人’纪事》 09:48 普通人写作成为出版界的一种新风向 17:10 皮村写作小组成员的新动向 21:25 我们对于皮村和相关朋友的回忆:天下打工人是一家 27:38 那些劳动者们记录下的宝贵细节 37:00 在大都市,你会感到一种局促和眩晕 40:50 我们是奋斗之地与故乡的双重局外人 45:20 小城市并非完全岁月静好,它有非常保守和闭塞的一面 55:00 劳动者之间的互助时刻 01:03:45 范雨素喜欢苏东坡的一首词:“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01:10:55 分享关于工人文化和普通人叙事的图书 【本期问题】 1、皮村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金盏乡,这里生活着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其中有不少文学爱好者,皮村是我们三人共同的交集,不妨先从我们如何知道皮村、与皮村发生联系说起。 2、《劳动者的星辰》《‘打工人’纪事》的成书过程 3、疫情三年,皮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在上海,作为一个打工人的体验。 在这些对打工人或者工人文化的叙事中,有哪些细节是让你们印象深刻的? 6、在组稿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作者主要会书写哪些内容?对什么东西会比较敏感,或者说具有敏锐的观察? 7、张慧瑜的序言提到一个关于范雨素的细节,说有记者采访她,看到记者的艰辛,她也采访记者,写记者的故事作为回报。在这种关系中,记者和范雨素变得平等,她们都在观察和记录彼此,而不是一方凝视另一方,那么在关于工人的写作和编辑过程中,或者在你们的阅读范围里,怎样的故事会让你们感到记录者和被记录者是对等的、被尊重的? 8、大城市宛如一个巨大的折叠空间,工人和其他群体生活的环境有同有异,即便是文化人士、金融白领自嘲打工人,跟真正挣扎在厂里或者做各种零工的流水线工人还是很不同,在生活中的哪一个时刻,你们感受到工人在城市里的生存困境,或者被遭遇到的隐性歧视? 9、关于工人文化的推荐图书。 【本期相关作品】 范雨素、郭福来、李若等作者《劳动者的星辰》 沈燕妮主编《“打工人”纪事》 范雨素《久别重逢》 皮村文学小组《新工人文学》 保罗·威利斯《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如何继承父业》 陈年喜《炸裂志》 许立志《铁月亮》《新的一天》 田力《留在工厂的指纹》 邬霞《我的吊带裙》 文案:宗城 剪辑:佳艺 配乐:片头:Evergreen-Martin Jacoby;片尾:Runner-Dustin O'Halloran 感谢收听。如果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帐号。
说起顾桃,人们对他的第一印象是“敖鲁古雅”三部曲。在许许多多媒体的采访里,顾桃这个名字经常会和敖鲁古雅、鄂温克人一起出现。但在三部曲以外,顾桃有他更丰富的面貌。 比方说:他是一位当代游牧民,把影像作为人类学的载体,历时多年,拍摄《萨满地图》和边境少数民族。 他也去过日本,在那里记录滞留在日本的中国女人和男人。移民并不总是光鲜亮丽,海的另一边不只是自由,还有未知的生活。他以移民中介和偷渡客作为线索,观察在日本农村、居酒屋、城中租屋的中国异乡人,还有主动找他拍摄,看起来很像港片《古惑仔》里的混混少年。 在和顾桃的聊天起,我没有把议题圈定在鄂温克,而是打破提纲里原定的框架,聊起那些媒体记录过的,和没有记录的事情,关于边境、游牧、拍摄,也关于我们和故乡的距离、在北京租房的日子。 游牧者的家在路上,和我结束聊天后,顾桃收拾行李,和他的弟兄们继续下一趟旅行,而当我半个小时后下楼时,他们蹲在路边,笑着说:“在等车。”随后继续抽烟去了。 【本期主播】 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 【本期嘉宾】 顾桃:纪录片导演,拍摄有《萨满地图》《敖鲁古雅·敖鲁古雅》《雨果的假期》等 00:30 用我的方式、用我的视角去记录一个地方和民族的变迁 02:30《敖鲁古雅·敖鲁古雅》《边地纪事》《猎民生活日记》的出版契机; 05:40 传统的游牧正在消逝,但我追求一种精神上的游牧; 10:10 与萨满的接触; 13:50 关注鄂温克人的生活,是源于一次返乡时重看父亲的《猎民生活日记》; 15:47 2003年,一个民族的命运悄然改变; 20:30 严格来说,玛利亚·索不是使鹿鄂温克族群的酋长,而是德高望重的人物; 25:42 使鹿鄂温克人的社交生活; 40:37 雨果、维加、柳霞等纪录片主人公现在的生活; 50:38 时间是最大的成本,你得有勇气放弃一些东西; 01:04:20 游牧者的故乡在路上:顾桃谈《萨满地图》和游牧计划; 01:17:40 在日本的观察:那些从中国来到日本的男人和女人; 01:27:30 顾桃的北漂生活 【本期书单】 顾桃《敖鲁古雅·敖鲁古雅》《边地纪事》《忧伤的驯鹿国》 顾德清《猎民生活日记》 黄菊《仿佛若有光》 纪录片: 顾桃:“敖鲁古雅”三部曲:《敖鲁古雅·敖鲁古雅》(2007)、《犴达罕》(2013)、《雨果的假期》(2010); 古涛:《驯马》; 徐童:《算命》; 周浩:《厚街》《大同》《孤注》; 王兵:《铁西区》; 于广义:《光棍》《小李子》。 “王瑛的丈夫英刚从小就在山里和父亲拉吉米打猎,枪法极好。后来猎物少了,酒后没事就和猎民青年比试枪法,有人把喝空的酒瓶扔向空中,都能被英刚抬手击中,从不失手。有次何老大从部队探亲回家,不相信二弟枪法如此之神,就把军帽扔向空中,英刚三声枪响,何老大的军帽被击穿了三个洞。这功夫真应该去奥运打飞碟了。只可惜英刚已经去世,六年前为了能让女儿过生日时吃到新鲜的鱼,淹死在深不及腰的河套里。”——顾桃《忧伤的驯鹿国》 文案:宗城 剪辑:朱丽婷 视觉:野生朵 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