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音频来自十月文艺出版社发起的,宗城与译者陈英、作家王辉城的对谈。原题《阅读的风景》,讨论主题:阅读对于普通人具体的意义,以及我们各自喜爱的书、读书的方法(由于音频是手机录制,音质相对有些欠缺,在此跟听众说一声抱歉)。 【本期主播】 宗城:人类观察者,小说写作者 【本期嘉宾】 陈英: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2020年单向街书店年度翻译获得者、2021年意大利之星骑士勋章获得者,也是“那不勒斯四部曲”、《碎片》《成年人的谎言生活》《如何带着三文鱼旅行》的译者。 王辉城:青年评论者,策划编辑,文章见于《上海文化》等刊,著有随笔集《佳人爱我乎》。 本期提问: 1、三位的阅读习惯是怎样的? 2、会通过什么方式来寻找好书? 3、陈英老师是著名意大利语翻译家,今年刚刚翻译出版了意大利作家翁贝托·埃科的《如何带着三文鱼旅行》,能否向读者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在翻译的过程中,最艰难的和最有趣的是什么? 4、宗城为什么决定去写《至少还有文学》? 5、辉城老师如何把评论和编辑作为方法? 6、男性和女性阅读小说的视角有什么不同? 7、《那不勒斯四部曲》为什么这么火? 8、在阅读方面的推荐之书? 时间轴: 10:30 寻找好书的方法 21:30 陈英细谈意大利的女性写作 24:57 讨论费兰特的处女作《凡人的爱》 36:20 文学史上的评论大家,好的评论也是优秀的文学风格 51:30 辉城谈编辑工作,推荐国内的青年作家 01:03:20 陈英谈艾科的写作 01:09:22 陈英谈《如何带着三文鱼去旅行》 01:15:06 菲茨杰拉德是一位被严重误解的作家 01:33:04 关于阅读的一些小技巧 01:40:50 关于阅读和文学评论的书单 本期主要书单: 埃莱娜·费兰特著、陈英翻译:《那不勒斯四部曲》、《碎片》、《成年人的谎言生活》; 翁贝托·艾科著、陈英翻译:《如何带着三文鱼去旅行》; 宗城著:《至少还有文学》; 王辉城著:《佳人爱我乎》; 魏思孝著:《王能好》; 弗吉尼亚·伍尔夫著:《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 袁哲生著:《寂寞的游戏》。 文案:宗城 剪辑:赖勇 视觉:野生朵 音乐: Max Richter <Elena and Lila> Maurice Jarre <Keating's Triumph>
本期为上海静态管理的居家观察。 在现场,我记录我所看到的,不煽情,不写不确证的消息,只写日常、感受、真实发生的事情。 民众的现场之声,是历史学的一手材料,也是对真实信息的抢救,所以,现场民众的记录不仅有意义,而且重要。 抄录娄烨纪录片《在上海》里的一段话: 「你可以从高处看上海。可能你以为你看见了上海的全部,可是很可惜这不是全部。所以我宁愿在平地看上海,宁愿在一个普通的街口用我的摄影机对准过路的这些人,看他们的脸,看他们的表情。我不想关掉我的摄影机,我想一直拍下去,因为也许这才是上海。」 【本期主播】 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 夏周:在兔子洞写作的女巫 00:30 疫情让我们找回附近 02:30 什么时候开始,觉得这次疫情不对劲 05:30 比奥密克戎更让我们恐惧的,是遥遥无期的隔离生活 07:30 夏周连续两次在梦里抢菜 08:20 疫情引发的田野调查,我们对于居民群的观察 15:20 担心的不仅是饥饿,还有安全感 17:27 当市场瘫痪时,民间小共同体的自救非常珍贵 20:30 蔬菜大礼包和盲盒的叫法,是对灾难的“娱乐化” 22:00 发芽的土豆是对疫情的哀悼 25:02 现代国家的统治不再是以领土作为核心,而是以对于国民的生命安全作为核心,随之,医学在今天被提高到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 26:00 政治成了战争的延续,战争成了一种日常状态 28:30 在团购当中,女性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32:40 不要让对咖啡的嘲讽掩盖住真实的苦难。 44:30 疫情期间,我们在读什么书 文案:宗城 剪辑:朱丽婷 视觉:野生朵 配乐:鲍勃·迪伦《答案在风中飘》、约翰·列侬《Imagine》 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说王小波是无法绕开性,《黄金时代》整个中篇就是围绕性展开的故事。很多学者喜欢把王小波崇高化,但我觉得王小波恰恰是解构崇高的人,他把人从史书上、道德辞令上拽下来,回到最原始的模样。他就是要写身体、写最欲望、写正统看不上的七荤八素,从中带出最真实的那属于普通人的忧伤和浪漫。 压抑人欲是专制的基础,极端的道德和禁欲一体化,共同维护一个森严的环境。王小波的写作是对控制术的讽刺和消解,但和鲁迅肩住黑暗的闸门不同,他是从绝望中看到快乐,是用一种幽默、玩世不恭的方式(今日魔法学的前身)来面对绝望。如果说,鲁迅是黑暗中的剑客,王小波更像是黑夜中的喜剧演员。 高中毕业后,我慢慢走过了痴迷王小波的时候。一来是文学层面,看到了比他写得更好的作家,二来是生活经验上,意识到自由主义在本土落地的局限,在解释一些问题,比如劳工议题、性别议题上,容易成为一种表面正确但很难具体落地的辞令,而对自由主义产生了更复杂的思考,进而对以自由主义为向导的王小波也调整了看法。 他的杂文,如今来看大都是常识,有洞见,可总觉得点到为止,还不够深,在解释更复杂的问题时,就需要求索于其他著作。所以,我走出了对王小波的崇拜,但还是欣赏他,毕竟在中国,像王小波这样的作家还是很少的,他因为稀缺而可贵。 纪念王小波,也让我想到今时今日。王小波如果活到今天,会遭到怎样的待遇?他会继续被当作一个勇敢可爱的知识分子,还是因为自己的自由表达,而惹来不必要的麻烦,乃至遭遇诛心之论?当我重读王小波的杂文,把它放在今天,那些本来平平常常的内容,如果变成微博、日记,却可能变得刺耳,王小波的立场,加上他对大众潮流的警惕,都会让他注定不是一个主流的人,而是一个异见者。在今天,观众该如何看待这样一个异见者,又是否应当容许一个“找麻烦”知识分子的存在?思考这些,可能是比单纯纪念王小波更重要的问题。 【本期主播】 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 *因正在上海隔离的主播对时间过敏,本期没有时间轴。 剪辑:圆圆 文案:宗城 视觉:野生朵 配乐:4U - Capo Productions 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说到“韩剧”,你脑海中浮现的词是否是“高甜”“无脑”“洒狗血”?在接受了女性主义的教育后,热衷描绘浪漫爱的韩剧是否是阻碍女性独立的头号鸦片?为什么像《浪漫满屋》《兄妹契约》的主题曲一响,又会让人想起曾经的“不值得推敲”的感动呢?为何看似缺乏逻辑,依赖巧合推进的剧情,又会让我们触摸到青春的质感呢? 其实,即便是“浪漫爱”,十年前和现在的韩剧,对亲密关系的呈现也会出现明显的变化。男女主形象、女主人公看待爱情的方式,她们所做的人生选择,也都反映了当下女性看待亲密关系,或是理想亲密关系的模式。 今天我们就从最近大热的韩剧《二十五、二十一》出发,聊一下关于我们个人的韩剧接受史,男性和女性看韩剧的视角有什么不同,大众对韩剧的偏见有哪些,为什么说视韩剧为“没营养”“脑残”的想法是傲慢和片面的,韩剧为何可以成为女性面对现实里亲密关系的补偿性策略,而它的局限性又在哪里? 【本期主播】 宗城:人类观察员,赛博朋克饮水机管理员 微博:@阁楼上的宗城 夏周:文学编辑,居住兔子洞的撰稿人 微博:@夏周chou 00:49 韩剧是当代的成人童话,但它会加固一种对于浪漫爱的想象吗? 04:30《二十五,二十一》不只有青春浪漫套路,还有对亲密关系、女性友谊、代际隔阂的深入思考,它是一部具有天真感的剧; 10:14 男人话多容易招人烦,韩剧男主角没这毛病; 10:30 盘一盘韩剧的典型戏剧套路; 12:30 男性和女性看韩剧的视角有什么不同; 14:51 韩剧的时尚感建立在剧本、服装、音乐、光线运用等元素之上; 18:30《密会》是一部非典型的高质量韩剧; 19:40《信号》打破了很多人对韩剧的刻板印象; 23:18 童年的韩剧回忆杀:夏周曾模仿《人鱼小姐》腔调说话,现在都记得《兄妹契约》的台词; 28:04 即便戏剧化,韩剧吸引人还是有原因的; 33:50 大众对韩剧的偏见有哪些? 36:17 韩剧对于公共议题的切入值得学习; 42:30 珍妮斯·A.拉德威的《阅读浪漫小说》为女性观看韩剧提供了理论参照; 55:30 在当代韩剧已经是一个全球化的工业,需要结合全球化来讨论。 文案:夏周、宗城 剪辑:朱丽婷 视觉:野生朵 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这是一个故事泛滥的年代,也是一个“真实”值得怀疑的年代。在今天,源源不断的小说和非虚构著作出版。在今天,对于虚构的理解又是被误解和远远不够的。所以,借助小说家黎幺和路魆的作品出版之际,我邀请他们做客《席地而坐》,以《暗子》和《山魈考残编》为由头,进入“我们如何理解虚构”、“虚构在今天为何仍有必要”的讨论。 【本期主播】 宗城:人类观察员,致力于给世界生产多一些毒素。 【本期嘉宾】 黎幺:小说家,著有长篇小说《山魈考残编》《从始至终》,出版短篇小说集《纸上行舟》,另有译作《东西谣曲:吉卜林诗选》。 路魆:小说家,著有长篇小说《暗子》、小说集《角色X》。 本期问题清单: 1、两位写作者分别谈谈创作各自作品的缘由; 2、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里,关于“山魈”有没有一些有趣的故事? 3、黎幺在一次对谈中谈到:“这个小说(《山魈考残编》)所提及的,所讨论的主要问题,都是跟语言相关的,包括那些二元结构,也包括我们所说的,以想象力去突破这些二元结构的可能性,还有因为语言的模糊性,导致人和人之间无法相互理解的问题等等。”但是,会否语言创造注定是一个无法模糊、无法被理解的过程? 4、(提问路魆)提到岭南写作,许多读者会联想到方言创作,比如粤语写作、客家话写作,但似乎并不存在一个纯正的方言,我们真实所处的环境是语言驳杂的,路魆的小说中也有方言运用,但并非纯方言小说,在对语言的使用中,你会有怎样的考量? 5、对谈卡夫卡的小说; 6、今天是一个虚构示弱、非虚构流行的年代,在这个背景下,我们为什么还需要虚构?从创作者自身的角度出身,对于“虚构”的渴望是来自于什么? 7、文学边缘化是今天流行的一种说辞,两位认为今天的文学是走向边缘化,还是回归到了历史的常态?如今有什么议题会激发起你强烈的思考? 8、理想中的文学刊物的形式和内容是怎样的? 9、写作者与公共议题之间的关系。 00:19 很多人在阅读的时候还是把语言作为要理解的东西,而不是他们要去体验和经验的东西; 00:40 虚构对于我来说接近于一个冥想的过程; 04:40《山魈考残编》是怎样诞生的; 06:30 路魆谈《暗子》的创作历程; 15:25 解读博尔赫斯《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蒂乌斯》; 39:30 小说不必总是逻各斯中心主义的; 54:23 如今支持实验性文学的平台还有哪些; 1:00:40 文学界内部的圈子文化、区隔体系容易腐化一个写作者; 1:11:27 嘉宾对谈卡夫卡的小说; 1:25:50 黎幺谈吉卜林,他对于文学的现代意识来说非常重要; 1:38:45 写作者运用语言,但要避免文本沦为某种方言的猎奇景观; 1:45:04 一位文学写作者如何看待写作与公共议题的关系; 1:56:44 在今天,为什么我们更加需要虚构。 【本期特别提及书目】 《山魈考残编》 《暗子》 《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蒂乌斯》 《城堡》 《饥饿艺术家》 《东西谣曲:吉卜林诗选》 《布瓦尔和佩库歇》 《吉诃德的作者皮埃尔•梅纳尔》 《哈扎尔辞典》 《聊斋志异》 文案:宗城 剪辑:赖勇 视觉:野生朵 本期配乐: 片头曲:Yellow Submarine,The Beatles 片尾曲:Valuska,Mihály Víg 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席地而坐新的一期,我们邀请到小说家、译者默音,从她的新书《一字六十春》出发,对谈写作、文学翻译、村上春树和《花束般的恋爱》等话题。 默音的童年在云南度过,十四岁随父母从云南来到上海,在被后世知识分子塑造为浪漫主义图景的八十年代,默音漫游在边地,过着平凡又有滋有味的日子。在她的公众号“默音吃酒去”里,除了与文学有关的讯息,也记录了不少山川风物,那些与生活有关的小片段,像碎花剪纸一样被作家编织成一幅富有人情味的图画。 在随笔《买绣片记》中,默音写道:“我老家弥渡是隶属于大理州的县,旧县城不过三四条街。离乡多年,再去时发现城变大了,路变宽了,旧时的小摊纵然换了摊主,仍延续着市井的热闹。”从弥渡到上海,不仅是生活图景的改变,也是事后发觉,时代这艘巨轮在身后已经悄悄转头。 青春期处于中国的社会转型期,弄堂囡囡走出街撞见熙熙攘攘的人潮,诺基亚、互联网、WTO、日本动漫、新媒体,写作者被时代的浪潮推动,她所记录的生活,慢慢也成了历史的标本。 长大以后,默音自学日语,做过营业员、日企翻译、日企IT、日文免费杂志编辑,也在出版社编辑过稿子,周旋在不同风格的题材中。最终她选择的志业,是成为一位作家。如今她从事自由职业,既写小说,也做翻译,《甲马》《一字六十春》《星在深渊中》等是她交出的作品。 今天,我们就从《一字六十春》这本书出发,潜入九十年代的上海市井生活。也跟随默音一起,畅聊村上春树、武田百合子、多和田叶子等作家。 在对谈中,我们也谈到在今天,身为写作者对于文学本身的思考。小说如何介入社会议题,小说又如何面对现实的重。或许,在大时代面前,普通人随波逐流如浮木,但具有力量的文学作品,依然能够给予寒冬夜行者一些力量与慰藉。 【本期主播】 夏周:一个偶尔写字的人 宗城:人类观察员 【本期嘉宾】 默音:小说家,出版有《甲马》《一字六十春》《星在深渊中》等作品 00:30 村上春树的小说并非苦咖啡文学,他会写一些很残酷的东西 02:30 默音的写作道路 09:06 《一字六十春》背后的上海故事 12:47 程勉是一个被时代抛来抛去的人,透过他,小说家试图书写一个时代的旁观者,他来经历这个时代,他所看到的东西 28:50 和默音漫谈上海的折叠空间 42:30 默音小说的幻想元素 47:30 小说家和译者的双重身份,兼谈多和田叶子的小说 49:30 默音给朋友安利作家,结果遭遇了“失败的安利” 53:54 和默音对谈《花束般的恋爱》 56:30 对谈村上春树:他是一位当代绕不开的作家 1:08:06 武田百合子,一位值得细读的日本作家 文案:宗城 剪辑:佳艺 视觉:野生朵 配乐:步履不停、蝶 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不久前,宗城和「各站停车」的主播蛋妞进行了一期关于“方言文学”的讨论:从金宇澄的《繁花》到林棹的《潮汐图》,再到周恺《苔》、班宇《冬泳》、双雪涛《平原上的摩西》,近年来热议的文学作品,有不少都具有明显的地方性色彩,其中使用方言、改造方言成为一种常态。比如说《繁花》里的“不响”、《潮汐图》对古粤语的征用。本期,我们从被热议的方言作品说起,进行三部分讨论。这应该是近段时间投入准备最久的一期。 第一部分:方言写作的历史与概念面向。 首先,“方言文学”是需要谨慎对待的概念,研究领域中很少使用。其次,从新文化运动到延安文艺时期,当“救亡压倒启蒙”,白话文写作进入文艺与政治融合的历史阶段,胡适、瞿秋白等人如何看待“方言文学”?当时又有哪些创造性使用方言的经典作家? 第二部分:梳理近年来流行的“方言写作”,代表作及原因。 以吴语写作和岭南方言写作作为具体案例,通过对《海上花列传》《繁花》《潮汐图》等作品的细读,探讨: (一)文学的方言使用中南北方言的差异; (二)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读者接受的差异; (三)《繁花》为方言创作打开的可能性; (四)《爱情神话》的上海景观探究; (五)吴语写作,除了金宇澄,还有哪些作家的尝试不可忽略; (六)如何看待《潮汐图》中的方言使用及其争议; (七)粤语方言的创作何以可能? 第三部分,我们会纵深下去,反思“语言纯净主义”和“语言中心主义”。中心与边缘的二元对立值得怀疑,纯净的方言景观是一种幻觉,就比如并不存在纯净的粤语,岭南地区粤语、客家话、黎语、普通话等总是互相混杂;并从青年写作者自身的角度,谈谈对方言写作的探索和理解。 最终,我们回到对一些偏见的反思,提倡一种更开阔、更鼓励创造的文学尝试,而不是秉持着某一种“正确观念”,对其他的创造进行打压。所谓文学,不是规范的宠物,恰恰是打破规范,在陈旧的空气中燃起激动人心的崭新火焰。 【本期主播】 宗城:小说写作者,人类观察员 蛋妞:「各站停车」主播 01:30 为什么我们想要谈论方言文学这个话题; 04:30 当一部作品因为方言被批评“读不懂”,我们该如何面对这种批评; 08:30 判断语言与方言的准则。简要概括方言和语言之间的关系; 16:50 张爱玲看待上海,有一种津门贵族与上海小姐融合的挑剔; 17:30 一种纯正的对于本土的想象是可疑的; 20:30 对谈《爱情神话》,兼讨论:文艺作品不是纪录片,追求的不是事无巨细的表面真实,而是精神、气质与历史情景的真实; 24:00 上海这城市本身不就挺悬浮的嘛; 27:04 漫谈吴语文学:韩邦庆、王安忆、金宇澄、程乃珊、陈丹燕等; 34:36 胡适:方言的文学越多,国语的文学越有取材的资料; 39:40 宗城谈广东境内方言分布; 45:20 Daniel谈《繁花》的“方言改造”; 50:30 对语言纯净主义和中心主义的反思; 52:20 宗城谈林棹《潮汐图》。 【本期书目】 李如龙:《汉语方言调查》 温昌衍:《广东客闽粤三大方言词汇比较研究》 陈忠敏:《汉语方言语音史研究与历史层次分析法》 林棹:《潮汐图》 黄锦树:《雨》 黎紫书:《流俗地》 郑子宁:《中国话》 金宇澄:《繁花》 程乃姗:《上海Lady》《金融家》 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 班宇:《冬泳》《逍遥游》 双雪涛:《平原上的摩西》 文案:宗城、蛋妞 剪辑:朱丽婷 视觉:野生朵 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妇女节这一天,我们决定不去谈论宏大抽象的词汇,而是讲述一个普通女性的故事。她没有被主流历史书写的一生,也没有波澜壮阔的经历,但她横跨半个世纪的经历,是从计划经济年代走过来的平凡女性的真实写照。她是我的母亲,今天,我想来讲述她的故事。 【本期主播】 宗城:小说写作者,人类观察员 本期要点: 不被宏大记忆纳入的生活,是否就没有讲述的意义; 身处在计划经济年代的童年; 这一代父母为什么会对“公家”有一种依恋; 重大历史事件对普通人的冲击; 下岗与经商; 计划生育年代的阴影; 故土的守望者。 文案:宗城 剪辑:圆圆 视觉:野生朵 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这是一次旧期重发。宗城和夏周从小说《素食者》出发,围绕《素食者》展开文本细读,同时结合近来看到的几部文艺作品,来讨论婚恋之中女性的细腻心境。 在《素食者》中,作家韩江书写了一个渴望成为树的女人,她不是一开始就想成为一棵树,而是在目睹来自家人、社会,乃至自己的暴力后,在持续的梦魇中,她渴望成为一株植物。韩江展现了一段灵性的阅读体验,也让人们感受到女性在某些情境,所会遭遇到的窒息般的体验。 正是这种阅读体验,让我们想到最近在看的综艺节目《再见爱人》,这档观察类综艺,可谓中年婚姻生活的大解剖,可它不是以那种猎奇的、刻薄的视角,而是以理解的、坦诚的目光去呈现。 本期节目,我们也会通过《素食者》,谈到作家韩江的创作母题,以及对她产生深刻影响的光州事件。在对《素食者》的探讨中,我们将对比《你的夏天还好吗》《82年生的金智英》《给贤男哥的信》等作品,展现韩国女性作家笔下不同的文学世界。 【本期主播】 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 夏周:一个偶尔写字的人 02:40《素食者》与《再见爱人》中呈现的婚姻紧张关系 04:30《素食者》的写法有什么特别之处 10:30 在《素食者》中,男性迷恋怎样的女人,又恐惧怎样的女人 13:00 国产文艺作品为什么盛产和解叙事 21:00 韩江的写作母题:女性记忆、个体痛苦、反抗暴力,与人如何面对自身的残酷 22:42 宗城科普光州运动 34:20 夏周对比《素食者》和《82年生的金智英》 38:00 从韩江到金爱烂,韩国小说对性别议题的呈现其实非常丰富 41:40 金爱烂的小说如何营造一种亲切感和扎心感 48:00 比反抗外部暴力更难的,是面对自身的暴力 片头曲:Young And Beautiful 片尾曲:I Am Woman 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热点过后,回归冷的思考。在上一次对谈“农民工读海德格尔”舆论现象后,这一期,我们回到已经在舆论场暂时冷却的冬奥会,以及其中一度引起两极化讨论的景观——谷爱凌叙事。 【本期主播】 宗城:写稿业打工人 夏周:出版业打工人 赵一静:纪录片打工人 01:49 不是对谷爱凌个人的褒贬,而是对舆论场上的“谷爱凌现象”进行复盘; 07:30 为什么是谷爱凌引起了现象而撕裂的讨论; 09:30 谷爱凌代表了一种人们对现代女性的想象,她是健康的、具有力量感的美,而不是一种白幼瘦的美; 11:30 我们是否处在一个“赢家通吃”的社会; 12:30 梳理现象发酵过程; 16:23 大众对于精英女性是否更加苛责; 18:30 “谷爱凌现象”客观上反映了全球主义叙事与民族叙事混合的矛盾; 21:00 仅仅用个人主义叙事来解读谷爱凌现象会出现什么问题? 25:30 是什么导致了谷爱凌现象的撕裂景观; 27:18 当父母要求子女成为谷爱凌,不妨反问:我做不成谷爱凌,但你是谷燕吗; 30:10 作为体育偶像,谷爱凌能够给予女性和下一代子女什么正面的影响; 50:30 不应该让孩子成为谷爱凌,它不应该导向一种量化的功利主义模板; 57:00 当真实的痛苦无法被呈现出来时,体面本身也是一种不体面; 1:05:30 对冬奥会的延伸讨论 文案:宗城 剪辑:朱丽婷 视觉:野生朵 配乐: 片头曲:Morning Passages,Philip Glass 片尾曲:小娟(化名),谭维维 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本期是一起细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音频。 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于笃信东正教的家庭,作为一个有神论者,他毕生在思考与上帝有关的话题。公允地说,陀氏对于不信上帝之人的处理,着实有他的偏见。在他的小说里,信上帝和不信上帝之人,命运截然不同,叙事色彩也不同。巴赫金溺爱陀氏,认为他充当着一位不干预人物思想、命运的叙事者,其实他狡猾地很,他不干预人物的思想,但通过人物的结局来传递着自己的好恶。《罪与罚》中,拉斯柯尔尼科夫受无政府主义思想影响,认为自己是一个超人,他笃信抽象的理念,却在现实中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阿廖娜与妹妹丽扎韦塔,最终在有神论者索尼娅的劝说下投案自首流放西伯利亚,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叙事,一个道德教化故事。陀氏所写的是高明的教化小说,他规劝读者的方式不是说教、檄文,而是静水流深的命运长篇、是信仰者得救的灵魂书写。 【本期主播】 宗城:写稿业打工人 01:00 约瑟夫·弗兰克的五卷本《陀思妥耶夫斯基》是陀氏爱好者值得阅读的作品; 02:30 陀氏不是神,他是一个有时代局限性的伟大小说家; 04:30 说胡话、发疯、发热病贯穿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 05:30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童年时光; 08:40 陀氏不是神,他是一个有时代局限性的伟大小说家; 10:00 “假死刑”与西伯利亚流放生涯深刻影响了陀氏; 12:23 在俄语里,拉斯柯尔尼科夫具有“分裂者”的意思,它最早用于描述东正教教派里蔑视上帝至尊的的分裂者,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笔下,这是双重人格的化身,也是上帝的权威被消解后,人类走向个人中心主义、激进主义的产物; 16:30 一个不再敬畏良善与信仰的世界,将是人类的末世; 18:40 细读《卡拉马佐夫兄弟》; 24:10 如何看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转折和争议; 26:40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脏文学”的代表。在他的笔下,世界以复杂而肮脏的面目呈现,人类所面对的,不再是抒情的童话或幻想的乌托邦,而是漫长而泥泞的现实,是智者也无法用理性全盘归纳的精神深渊。 【本期书目】 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罪与罚》《地下室手记》《死屋手记》《群魔》《白痴》; 约瑟夫·弗兰克《陀思妥耶夫斯基》《人不能单靠面包活着:陀思妥耶夫斯基书信选》; 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诸问题》《对话与狂欢》; 安德烈·纪德《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讲座》。 文案:宗城 剪辑:Charlene 视觉:野生朵 配乐:发光曲线《死在旋转公寓》 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你留意过自己的小区吗?你是否观察过自己所在的楼房,邻居、建筑、历史,都有什么特点?当关心热门公共议题成为文化从业者的常态,我们决定把视角拉回到“附近”,做一期关于身边人、附近小区的节目。 从研究一个普通东北小区的社会学、历史学著作,到三位客居上海青年人的“围炉夜话”,再到暗藏夜总会的小区、布尔乔亚风景与新工人村混合的景观,乃至席地而坐主播毕业后租房的酸甜冷暖,本期,我们邀请老朋友、出版社编辑俞诗逸,来一起对谈“历史与当下中的小区生活”。 诗逸出生于浙东城市,研究生阶段在华东师大求学历史,毕业后,他先后在上海的媒体、出版社工作,以他者视角,感受上海生活,又因沉浸多年,有一份细腻的共情。本期,我们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我们先和诗逸从“上海生活”说起,谈起身在上海这座城市,所感受到的“上海折叠”; 第二部分,围绕诗逸从媒体编辑转型为出版社编辑的过程,重点谈论《流动的丰盈》的出版历程,自己作为一个青年编辑,如何在坚守底线的基础上,做出对得住自己职业理想的作品; 第三部分,谈到微观史学和国内非虚构著作。畅谈国内非虚构的热潮与值得思考的地方。非虚构如何在热点过后,穿破时间的锈蚀? 【本期主播】 夏周:文学编辑,一个偶尔写点什么的家伙 宗城:小说写作者,人类观察员 【本期嘉宾】 俞诗逸:图书编辑 03:20 我们周边生活的日常为什么值得讨论 08:50 代际交换中共同体的消解与重建 13:11 最怕亲戚突然的问候 16:18 诗逸分享自己在异乡的租房经历 25:40 知道迟早要离开这座城市、这个共同体,还有必要建立当下的附近的联系吗 28:12 做媒体编辑和做出版社编辑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38:41 如果编辑遇到烂稿子,怎么办 40:30 无权无势的新人编辑,如何在坚持底线的基础上,一步步做出自己心中的好书 42:10 雷蒙德·卡佛的“极简主义”其实是他和编辑共同成就的 51:05 诗逸谈《流动的丰盈》 55:30 微观史学作品为什么有必要 1:11:30 国内非虚构写作是一座有待书写的富矿 文案:宗城 剪辑:赖勇 视觉:野生朵 配乐:片头曲:Sitting Here In Silence(Oasis绿洲乐队);片尾曲:丢失了梦的清晨(小河) 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